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說課稿> 再別康橋說課稿

再別康橋說課稿

時間:2022-02-03 15:51:24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再別康橋說課稿匯編6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說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別康橋說課稿匯編6篇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jù)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閱讀的現(xiàn)代詩歌并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我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詩情的領悟。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第二,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亮點探究法(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三、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我談談我是如何導入課文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導入新課(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課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簡介其曲折的愛情經(jīng)歷)

  1924年泰戈爾訪華留影

  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

  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課件展示:

  此地別燕丹,壯士怒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ǹ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小節(jié)意境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課件展示:

  色彩明麗

  繪畫美

  立體、動態(tài)

  第六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

  第七步:遷移應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yè)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xiàn)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鑒賞。

  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

  《再別康橋》說課稿

  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馮紅玉時間:20xx.5.16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jù)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閱讀的現(xiàn)代詩歌并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我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詩情的領悟。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第二,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亮點探究法(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三、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我談談我是如何導入課文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導入新課(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課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簡介其曲折的愛情經(jīng)歷)

  1924年泰戈爾訪華留影

  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

  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課件展示:

  此地別燕丹,壯士怒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ǹ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小節(jié)意境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課件展示:

  色彩明麗

  繪畫美

  立體、動態(tài)

  第六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

  第七步:遷移應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yè)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xiàn)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鑒賞。

  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山水神韻第三課《再別康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設計思路這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別康橋》是“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xiàn)得真摯、濃郁、雋永。這是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詩,此篇教材無論在本單元還是整個高中語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這節(jié)課,我所面對的是高一學生。從人的認知規(guī)律看,他們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我準備只花一個課時的時間來教學這首詩。但高一的學生對新詩這種新的文學樣式接觸不多,因此,對現(xiàn)代詩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會有些困難。針對上述學生情況,結合新詩的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生能夠從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這三個方面分析詩歌的“美”。

  (2)學生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兩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課前學生能夠收集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課上反復朗讀《再別康橋》,讓學生能夠體會到詩歌意境和詩人心境。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徐志摩真摯熱烈的浪漫主義個性,了解作者對母校劍橋大學的一片深情和無限崇敬

  (三)重點難點

  1.重點:《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以及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

  2.難點:從詩人獨具特色的意向選擇來感知“三美”。

  “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是“新月派”代表詩人聞一多先生在他的論文《詩的格律》中所強調的。音樂美強調音節(jié),繪畫美講求辭藻,建筑美則要求節(jié)和句的勻稱,這是“新月派”創(chuàng)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同時,中國古代離別詩不勝枚舉,徐志摩作為一名留洋英國的學者,他對中國傳統(tǒng)離別詩歌意象的繼承和對外國詩歌意象、的借鑒必有其獨到之處,因此,這也是重點之一。但是如何從詩歌的意象來感知一個詩派的創(chuàng)作理念,即如何從形象思維轉換到抽象思維,這對于高一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者詳細分析和引導。

  二、教法學法

  1.教法:采用“研究體驗式”創(chuàng)新教學法。這其實也是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使他們學會自己主動探索知識并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因此我將具體采用以下教學方法:朗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法、比較法、視聽結合法。

  2.學法:主要是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課前找有關本課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則要積極參與討論,課后根據(jù)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yè)進行鞏固和遷移。

  三、教學過程

  (一)準備階段

  我主要的準備工作是備好課,做好PPT課件,找到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黃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別康橋時的朗誦片段,同時找到《再別康橋》的英文版朗誦和原文,并盡可能多的掌握有關徐志摩的創(chuàng)作情況和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與之相關的材料。在課前兩天布置學生預習該課,讓他們能主動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

  (二)課堂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先設置三個問題:詩歌的感情基調怎么樣?從詩歌的開始到結束,這種感情有否發(fā)生變化?如果有,是怎么變化的'?播放黃磊朗誦的視聽結合的《再別康橋》,讓學生視、聽、觸三覺結合,初步體會詩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簡介

  聽完學生的回答,老師加以引導,對作者徐志摩的經(jīng)歷、思想和創(chuàng)作情況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進行補充式介紹(因為課前已讓學生自己去查找相關資料)。在這里特別要強調“康橋情結”,這樣同學們能夠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有一種宏觀上的了解,便于接下來詩歌的整體賞析。

  3.整體鑒賞

  (1)朗誦全詩。

 、僮寣W生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②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yōu)美的藝術特點。

  (2)鑒賞《再別康橋》。

 、俸暧^上明確: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fā)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從每一詩節(jié)入手,我?guī)е鴮W生一起分析詩歌每一節(jié)的內容大意。

  ②微觀上,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燈片上列舉中國古代離別詩的意象,讓同學們了解意象的疊印才使得詩歌充滿美感,然后由我分節(jié)朗誦詩歌,讓學生找出每一詩節(jié)的意象。

  分組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蹚脑姼璧男问饺胧郑航榻B‘‘三美”。介紹‘‘新月派”這個詩派,重點是把聞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論進行分析。我認為在“三美”中,繪畫美最難,因此我重點分析本詩的繪畫美,而其余二美則由學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導和總結。

  4.小結本文

  5.布置作業(yè)。(知識拓展)

 。1)閱讀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2)運用三美理論賞析聞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進行拓展閱讀能力。

  6.再次播放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在朗誦中再次體會并結束這一課。

  四、設計思路

  這節(jié)課的設計思路首先考慮到的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后結合教師的介人授課風格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年齡特點來展開。在取得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同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讓同學們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并發(fā)展能力。

  板書設計

  詩歌三美:音樂美――音節(jié)(押韻)

  建筑美――勻稱(句式)

  繪畫美――辭藻(意象)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3

  一、教學理念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協(xié)作,培養(yǎng)會學。

  聯(lián)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二、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fā)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jīng)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于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wǎng)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

  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鑒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xié)作探索的能力。

  三、說教法

  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誦讀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發(fā)現(xiàn)問題法:

  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shù)哪繕丝刂?否則將流于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四、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

  :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lián)想鑒別、協(xié)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xiàn)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lián)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五、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導入新課

  結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復習舊知導入。

  2.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誦讀體味(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導朗誦并結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xiàn)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4.鑒賞品評(教學難點的解決)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知識鞏固遷移

  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并進行比較賞析。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4

  【教學理念】

  1、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2、開放自主協(xié)作,培養(yǎng)會學。

  3、聯(lián)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fā)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jīng)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優(yōu)秀詩篇!对賱e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于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wǎng)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⑴ 認知目標:

  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xié)作創(chuàng)新的能力。(研究性)

 、 德育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 教學重點:

  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

 、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鑒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xié)作探索的能力。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詩派”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fā)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比較典型地體現(xiàn)了獨抒性靈柔美飄逸的風格特點。

  二、說學生

  1、學生在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已對“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誦讀技巧。

  2、高一新生對學習抱著極大的熱情,對老師和同學也有新鮮感,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課堂比較活躍。

  三、說教學目標

  1、品析“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掌握誦讀技巧: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表達詩人豐富的情感,為單元活動“詩歌朗誦比賽”做準備。

  四、說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進而分析、歸納。

  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較法,通過名家朗誦、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學生的自讀找出差距,細細體會提高自己的誦讀技能。②老師直接指導,我將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落實誦讀技巧。

  五、說教法和學法

  1、誦讀法:有名家朗誦、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多種形式。

  2、合作探究法:

 、倮蠋煾鶕(jù)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

 、谛〗M派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補充。

 、劾蠋燑c評,多肯定激勵學生。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六、說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1、完成目標一:品析“三美”

  2、落實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導入新課(3分鐘)

  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引起學生的好奇“詩歌也可以唱?”

  2、簡介作者:配以熱播劇《人間四月天》的劇照用講故事的形式來介紹。(2分鐘)

  部分學生看過這部電視劇,即使沒有看過,對其中的主要演員黃磊、周迅也比較熟悉。這些唯美的圖片更是能喚起學生對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紹時不回避詩人的情感經(jīng)歷,向學生講述志摩的愛情故事,強調兩位重要女性對他創(chuàng)作的影響,有利于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詩人和他的創(chuàng)作。

  3、朗讀課文:首先播放錄音,然后學生試讀。(4分鐘)

  讓學生再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先聽名家誦讀,再到自己讀,有一個比較,學生會自主地總結誦讀技巧。

  4、進入重點的分析“對意象的把握”,運用的學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較法”“聯(lián)系上下文法”。(25分鐘左右)

  我設計的問題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蘊含作者的情感是?

  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巡堂適當?shù)膮⑴c討論,目的在于①了解討論進度、正確度,②對討論得比較熱烈的小組給予鼓勵,對討論得比較安靜的小組給予指導,總之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

  對討論結果的設想是:根據(jù)前一課《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有關“意象”的知識,從課文中不難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根據(jù)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聯(lián)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個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是:發(fā)言人不能準確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錄員不能抓住關鍵詞板書。這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完善,相信隨著“合作探究法”的全面開展和同學們的多次鍛煉,這個問題出現(xiàn)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5、過渡到目標一——品析“三美”(4分鐘)

  先總結以上意象都可以組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揮手作別云彩圖”“河畔金柳倒影圖”,然后指出這就是本流派主張的“三美”之一——畫面美。進而欣賞這首詩歌的另外“兩美”——音樂美和建筑美。

  “音樂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導學案》中也有詳細的講解,所以老師在這里可以點到為止。

  6、作業(yè):(2分鐘)

 、賴L試朗誦全詩,要求抑揚頓挫地讀出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谡n后閱讀張貼的打印稿《古代送別詩歌20首》、《徐志摩詩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詩歌素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也就解決了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

  1、通過填空復習重點導入:作者選擇了________意象,運用了________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鐘)

  請一個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來講臺上書寫,了解同學對上節(jié)課的掌握情況,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課堂中來

  2、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運用的學法是:朗誦法,比較法(與名家朗誦、老師范讀以及《沁園春長沙》的讀法比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的那個人)。(25分鐘左右)

  我的步驟是:

 、冽R讀:了解同學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谡堃粋同學來試讀,根據(jù)在《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誦讀技巧讀出詩人的情感。

 、蹖W生點評“哪些讀得好,哪些讀得明顯的不對”并讓指出不對的同學重讀一下,對有爭議的地方老師適當指點。

 、苈犆艺b讀

 、堇蠋熃Y合詩情,逐節(jié)逐句進行誦讀指導并范讀(提醒學生做筆記),學生當堂試讀。

  如第一節(jié)連用三個“輕輕地”,這個詞要用輕柔舒緩的語調,仿佛詩人緩慢而輕柔的步履,讀出詩人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節(jié)“新娘”這個詞要讀出驚艷的喜悅,聲音比較柔美,此時詩人仿佛又回到過去的美好歲月,無比陶醉與幸福。

 、扌〗Y誦讀要點。

  3、疑點解析:學生提出問題,原則上讓其他同學來回答,老師只作引導。(5—10分鐘)

  4、作業(yè):(3—5分鐘)

 、僬n外拓展:閱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寫一篇鑒賞短文。

  目的:因為在第一課后寫過《老馬》的鑒賞短文,所以這里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動手寫的能力。

  ②背誦《再別康橋》

 、弁瓿伞豆虒W案》相關練習

  八、說板書設計

  1、借代比喻擬人比喻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樂美——韻律和諧,回環(huán)往復

  建筑美——節(jié)的勻稱,句的整齊

  2、作者選擇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運用了借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康橋難分難舍、歡喜眷戀、興奮高歌、情緒低落、悄然作別的起伏情感。

再別康橋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fā)共鳴,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chǎn)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 說方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第二,聯(lián)想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師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1、導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分步實施:

  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第二步:詩歌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背誦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

  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用與詩歌每一小節(jié)意境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3、小結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并分析詩歌的表達感情和寫作風格,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4、作業(yè)設計

 、 背誦課文。

 、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再別康橋說課稿】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說課稿07-03

再別康橋說課稿11-05

《再別康橋》說課稿11-21

《再別康橋》說課稿(精選5篇)03-08

再別康橋說課稿15篇11-03

再別康橋說課稿(15篇)11-03

再別康橋說課稿10篇01-18

【精選】再別康橋說課稿4篇01-16

再別康橋說課稿六篇01-14

精選再別康橋說課稿3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