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化學說課稿范文五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化學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化學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鞏固學生在初中化學中的已學知識點。比如它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2、在鞏固舊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著重介紹它的正四面體型結構。
3、在學生初步了解甲烷的正四面體型結構基礎上,聯(lián)系它的結構和得失電子情況講述它主要的化學性質(氧化反應,取代反應,受熱反應)等。
4、著重強調甲烷的取代反應
5、注重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lián)系,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結構和由分子結構決定的化學性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甲烷的化學性質、甲烷的分子結構和正四面體結構、甲烷的取代反應以及反應的本質
教法分析:講演結合、自學引導、對比教學 、學生互動。
學生現(xiàn)狀分析:大綱中只要求學生了解甲烷的結構式。但結構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結構方式,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學生將會產(chǎn)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錯誤認識---而對分子的立體結構的認識有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有機分子結構的了解,并最終影響他們對有機物分子化學性質的了解和學習。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三維空間中對有機物分子有個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其化學性質。
教學過程分析:
1、由于學生有關物質結構方面知識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紹甲烷分子的結構時,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首先通過學生對物質組成知識的回憶,再結合碳的核外電子排布和共價鍵的知識,逐步給出甲烷分子的.結構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紹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使學生在復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學生互動):請學生總結甲烷的分子結構的特點。并能預示由甲烷的分子結構特點所決定的甲烷的化學性質。
化學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課題是《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八年級第一單元課題二。
本節(jié)說課共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化學 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會做實驗,是學生獲得化學知識,應用化學原理的必不可少的途徑,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
本節(jié)內容主要是實現(xiàn)《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它是學習化學的初始階段,也是學好化學的基本功訓練階段。在學生剛剛學習了化學的發(fā)展史,了解了化學在國民經(jīng)濟中的重要作用后,安排本節(jié)課,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親自探究,通過自己的探究實踐體會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會成功的喜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今后的化學學習奠定了基礎,在整個化學的學習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學情分析
學生存在著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是學習的基礎,但存在著局限性。本節(jié)課的兩個探究實驗都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提煉出來的,會給學生以新的感受和啟迪。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尋求新知的,再加上八年級學生樂于探索,大膽實踐的優(yōu)點,為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
第三部分: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根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特點,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1、能知道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正確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是成功的關鍵;
2、能遵守實驗規(guī)則,初步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3、能進行藥品的取用、加熱、洗滌等基本實驗操作。
過程與方法目標:親身操作、體會操作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第四部分: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jù)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jié):
教學重點:藥品的取用、加熱、洗滌等基本操作的訓練,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難點:操作的規(guī)范性和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五部分:教學模式
本節(jié)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問題情境—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解釋與結論
之所以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是因為它可以使學生親自經(jīng)歷和體驗實驗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并完成課程目標。
第六部分:教學手段
本節(jié)運用投影儀和下列實驗儀器及用品:蠟燭、火柴、燒杯、澄清石灰水
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直觀、形象、簡單、易于操作,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并理解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
第七部分:教學流程
分六個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1:前測補救
①什么是化學?
②什么是化學變化?
這兩個問題設計的理由是:它可以檢查學生對前面知識的掌握情況,為本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掃清障礙;同時,通過學生的分析回答,教師指出: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一個你非常熟悉的化學變化,它是什么呢?大家聽我講一個故事:從前某國有一位使者出使到另一國,面見國王,國王有意刁難使者,于是出了這樣一題:“我給你一塊硬幣,去給我買東西,并使買回的東西必須能充滿整個皇宮!蓖瑢W們,請發(fā)揮你的聰明才智,想一想買什么東西才能滿足國王的要求,好使這位使者免遭殺身之禍呢?學生討論,但提出的方案都一一被否決,最后教師點題:這位聰明的使者想了一下后,馬上到集市買回了一根蠟燭和一盒火柴,并在皇宮點燃了蠟燭。小小的燭光充滿了整個皇宮,解決了皇帝的刁鉆難題。親愛的同學們,燭光給皇宮帶來了光明也給使者帶來了生的希望。今天我們就來探索“光明”——探索蠟燭燃燒。
這樣,通過一個故事引入了新課,并使學生興趣高漲,有利于課程內容的學習。
環(huán)節(jié)2、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猜想
同學們的桌上有你熟悉的蠟燭,你注意觀察過它嗎?
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探究一:蠟燭的外觀,包括顏色、狀態(tài)、形狀、硬度、氣味、溶解性、密度等;
探究二:蠟燭的燃燒過程中,火焰各層的顏色是否相同,各層溫度高低如何進行實驗驗證?
探究三:蠟燭燃燒的生成物是什么?如何驗證?
探究四:蠟燭熄滅前和熄滅后形成煙的顏色如何?熄滅后的煙能否被點燃呢?
利用投影,出示問題,并持續(xù)實驗過程始終,保證實驗圓滿完成。
問題提出后,教師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大膽猜測。這個問題情境的設置,因為它的熟悉,能夠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并使學生感覺到化學的生活化。
環(huán)節(jié)3、驗證猜測,學生實驗
第一步:知識準備,教師提出本節(jié)課用到的知識。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第二步:閱讀教材,明確實驗過程。
在課前,學生有過預習,但鑒于學生的年齡特點,缺乏系統(tǒng)性,再讓學生閱讀教材,明確過程,使學生實驗時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避免盲目。
第三步:設計實驗報告。
由于學生第一次設計實驗報告,教師指出設計重點。并提示可參照教材提示,也可增加或更改某些實驗觀察的內容。
第四步:設計方案,學生實驗。
教師明確要求:提示學生觀察時注意運用除味覺外的所有器官,盡可能從多角度對實驗進行觀察,注意觀察的順序和角度,做好記錄。然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實驗,重點完成探究二和三的實驗方案的確定。教師巡視,并參與到學生中,和學生一起活動,使學生感覺到老師也是他們中的一員,從而體現(xiàn)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理念。
環(huán)節(jié)4、交流與合作
組織學生將自己填寫的表格與同學進行交流,比較誰觀察到的現(xiàn)象多,誰的描述更細致、更準確?并與同學交流進行觀察和描述的體驗。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體現(xiàn)并促進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環(huán)節(jié)5、匯報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驗證猜測
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描述,鼓勵學生補充不足。
通過實驗與分析,師生共同得出結論。解決投影中提出的問題?隙▋(yōu)秀的設計方案。并通過探究三得出蠟燭的燃燒過程屬于化學變化,同時伴隨著物理變化,以鞏固上節(jié)課對物質變化的學習,體現(xiàn)知識的聯(lián)系。
環(huán)節(jié)6、知識回顧,總結提高
教師鼓勵學生獨立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進行回顧,總結自己的收獲,然后全班交流。教師對學生的實驗進行評價,鼓勵優(yōu)點,指出不足。
通過觀察和學生總結,使學生感悟到學習化學時需要掌握以下要點:
、 ①關注物質的性質,如顏色、狀態(tài)、氣味、硬度、熔點、沸點、密度以及如石蠟能否燃燒,其燃燒產(chǎn)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等。
、陉P注物質的變化及變化時伴隨的一些現(xiàn)象,如放熱、發(fā)光、變色、生成氣體、產(chǎn)生沉淀等。
、坳P注物質的變化過程及現(xiàn)象,對物質在變化前、變化中及變化后的現(xiàn)象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描述,并進行比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結論。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有些學生只是出于好奇心,課堂看熱鬧,無收獲的現(xiàn)象,使學生真正體會探究這一重要的學習手段。
第八部分:板書設計
我采用的是要點式板書,它簡明扼要,突出體現(xiàn)本節(jié)的知識與技能目標。
化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
該節(jié)內容為高中電化學的開始,在此之前學生學習過的氧化還原反應,能量之間轉換,電解質溶液,金屬活潑性等化學知識及物理電學的相關知識,已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了一定知識儲備;同時原電池的原理又為后面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其它常見電池的原理及電解原理等重要電化學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它是電化學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核心內容。
作用:本節(jié)內容對發(fā)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實踐再回歸理論以及知識系統(tǒng)化及結構化的形成都起著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依據(jù):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本課的特點及本著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學習,獲得有效學習的新課程理念為出發(fā)點將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及構成條件
(2)能正確書寫電極反應式和電池總反應方程式
。3)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化學實驗的觀察操作及設計能力;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分析解決一些化學問題的高級技能
2、過程與方法
。1)讓全體學生經(jīng)歷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問題意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
(2)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實踐等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
(3)學會與他人合作,主動交流。
。ㄈ⒔虒W重點:了解原電池的反應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依據(jù):
1、依據(jù)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內容的要求
2、電化學的基礎和核心地位
。ㄋ模⒔虒W難點:原電池的反應原理
依據(jù):該內容特理論性強,抽象,難理解。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立電子在原電池正負兩極轉移的微觀模式。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情境激學法
2、探究實驗促學法
3、cAI輔助教學法
4、歸納、演繹法
學法:
1、實驗探究法
2、歸納演繹法
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在教材中沒有把教材內容作簡單,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學習來重新組織,站在改組和重建的高度來審視教材,把教材內容做為了解學科科學的生長點,以學生探究實驗貫穿始終,將學生置身于一個動態(tài),開放,個性,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體驗類似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
本節(jié)課讓學生采用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元化學習方式,對于更好地展現(xiàn)學生多元智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智慧潛能,學會與人合作,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ㄒ唬┮n:創(chuàng)新實驗:西紅柿電池使音樂賀卡發(fā)出美妙音樂。
目的;創(chuàng)設新奇刺激的前置問題情境,極大地激發(fā)調動學生感知興趣和探知熱情。為什麼西紅柿電池能產(chǎn)生電流?
。ǘ┙虒W重點一:原電池工作原理
突破方式: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變教材驗證實驗為探索實驗。
依據(jù):
1、教材演示實驗不便于所有學生觀察,缺少學生的參與,不能充分發(fā)揮不學生自身主體作用。
2、建構主義鼓勵學生運用他們自己的經(jīng)驗,讓學生去學會發(fā)現(xiàn)并作出相關鏈接,主動構建有成效的內化了的,適合于自我的知識意義。
具體做法:
用鋅片銅片稀硫酸模擬西紅柿電池做兩個分組實驗讓學生觀察兩金屬片用導線連接前后現(xiàn)象的差別。實驗結果的出乎意料使學生的原有狀態(tài)與目標狀態(tài)之間產(chǎn)生了差距,引發(fā)了學生新的問題。為什么導線連接后銅片上出現(xiàn)氣泡,教師設置幾個有梯度,和層次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討論在有限的時間里經(jīng)過討論讓學生在自主交流的過程中澄清了鋅銅稀硫酸原電池產(chǎn)生電流的原因。
討論結束,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裝置中確實存在電流且證明電子的流向是從銅片流向鋅片。以上問題的提出在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及求真務實的優(yōu)秀品質,告訴學生實驗結果的分析要靠實驗證據(jù)不憑主觀臆斷想當然。
實驗結束教師收斂學生的思維,啟發(fā)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來給原電池下定義。從而完成學生思維從一般到特殊,由具體到抽象,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這一質的飛躍。
最后用3D動畫模擬鋅銅原電池的微觀反應。并將圖象定格讓學生書寫兩電極反應式。促進學生從形象思維和理性思維兩個層面上共同認識原電池反應原理投影生活中常見電池:如干電池,蓄電池,充電電池,高能電池圖片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以上變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增加學生的創(chuàng)造體驗,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使學生的學生問題意識獨立操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充分培養(yǎng)。
。ㄈ、教學重點二:掌握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突破方式:增加教材沒有的開放性探究實驗。即給定多種藥品(電極:鋅片兩個,鐵釘一根,石墨棒一根。溶液:稀硫酸,硫酸銅,酒精,四氯化碳四種溶液和電流計儀)讓學生自行設計并探究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依據(jù):
1、sTs教育觀重視把科學看成是一種學習過程,認為能對自己的`結論進行論證比單純地得到指向結論的結果同樣重要或更重要。
2、實驗方法論認為,化學實驗功能的體現(xiàn),不僅僅在于獲得所謂正確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經(jīng)歷和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探究過程。
3、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也將探究性學習確定為為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谝陨显颍掖竽懱幚斫滩模瑢嫵稍姵氐囊话銞l件這一講授性知識變?yōu)閷嶒炋骄啃詫W習。
該實驗具有一定開放性和發(fā)散性所以教師適時拋出問題啟發(fā)學生引發(fā)討論如何確定探究的方向,如何處理實驗中三個變量關系,如何逐一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原電池構成的一般條件。學生依據(jù)可行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實驗,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對所得多種實驗信息進行篩選,對比,分類,加工選取有用信息,運用歸納演繹等思維方式,得出正確結論。
該做法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求知,學會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種信息及信息資源,同時學習者之間通過討論,交流,用集體的感知來豐富,強化個人的概括,通過學習者之間的交叉反饋來強化,矯正,豐富個體的探究結果,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與分享意識。在實踐活動理性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螺旋式的上升,不僅促進了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使學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斷力等多方面得到發(fā)展。
。ㄋ模┗瘜W史教育:教師講述伏打電池發(fā)明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ㄎ澹┬〗Y:
采取學生先小結,老師后總結的方式,
目的:
1、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
2、實施以主動建構為基礎的精簡教學策略,以圖表的方式直觀讓學生清楚本節(jié)的內容要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
(六)練習:為了落實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構成原電池的原理及構成條件而設。
(七)作業(yè):
家庭小實驗:制作水果電池。
目的:該實驗為開放性創(chuàng)造實驗對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將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外。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調動學生探索研究的積極性,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升華創(chuàng)造意識。
化學說課稿 篇4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實驗修訂本.必修).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jié)氯氣,共兩課時。
第一課時:氯氣的性質和用途
第二課時:.氯氣的實驗室制法, 氯離子的檢驗。
下面從五個方面談一談關于氯氣的整節(jié)課的一些想法:
第一部分:教學目標分析:
。1).使學生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及在實驗室中制取氯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學生掌握氯離子的檢驗方法。
。3).使學生了解氯氣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4).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演示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氯是比較典型的非金屬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農業(yè)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對氯氣性質、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僅是下一節(jié)進一步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質變化規(guī)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階段對氯氣的性質、用途等介紹、應用較多,對學生全面認識化學元素、形成正確觀點、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在內容安排上,第一課時:氯氣的性質和用途盡可能結合起來講,使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第二課時:氯氣的實驗室制法,氯離子的檢驗可以把以前所學的知識在此更好地應用,并得到鞏固。最好采用邊講邊實驗,有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發(fā)展。
第三部分:學法分析
本節(jié)內容多、實驗多采用邊講邊實驗,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基礎差別大,不易過多拓寬氯氣化學性質的知識。應從實驗多這一特點出發(fā),強化觀察現(xiàn)象、分析問題、設計實驗方面的發(fā)展。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處理:
1.本章應預見學生判斷溶液顏色有困難:可以準備幾瓶Cl2、Br2、I2的水溶液、酒精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貼上標簽、注明顏色讓學生觀察。
引入: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一族在原子結構和元素性質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屬元素,鹵素。鹵素包括F、Cl、Br、I、At五種元素。
2.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氯氣的性質和用途
展示:氯氣、空氣、氯水、水四瓶溶液,讓學生描述氯氣的物理性質。
板書:氯氣的物理性質
通過實物氯氣歸納出氯氣的顏色、狀態(tài)、硬度、密度、熔點、沸點、導電、導熱性等物理性質。演示氯氣在空氣中點燃觀察其產(chǎn)物;再演示氯氣和水的反應,讓學生總結,最后我歸納其反應現(xiàn)象:小結:氯氣的毒性與氯氣活潑的化學性質有關。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1體積水大約能溶2體積氯氣),易液化。
強調:氯氣是有毒的。聞氯氣的正確方法:用手輕輕地在瓶口扇動,使極少量的氯氣飄進鼻孔。引入:新聞材料,配置多媒體講述:伊普雷戰(zhàn)役
問:什么是伊普雷戰(zhàn)役?
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豬嘴防毒面具為啥像“豬嘴”?
多媒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軍在比利時的伊普雷戰(zhàn)役中使用了用氯氣制造的毒氣彈(180噸液態(tài)氯氣)。一陣黃綠色的云霧飄過后,英法聯(lián)軍人人感到胸悶氣短,40分鐘后約有1.5萬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聯(lián)軍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戰(zhàn)場周圍的大量野生動物也因為中毒相繼死去。但是,群獸中唯獨野豬安然無恙。于是,專家迅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研究,發(fā)現(xiàn)當野豬嗅到強烈刺激的氣味后,就習慣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顆粒疏松的泥土,對毒氣起到了過濾和吸附的作用。野豬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賜予的防毒工具,在這場化學戰(zhàn)中幸免于難。于是,科學家們不久后就仿照豬嘴的外形設計,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過渡:氯氣是有毒的,那么毒性機理是什么呢?只有明白了這個問題,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與途徑,化害為利,造福人類。下面我們就來研究氯氣的毒性機理。
引言:按照結構決定性質的`原則氯氣的毒性一定與它的結構有關,我們首先考察氯原子的結構
【演示實驗】氯氣的漂白性
【復習提問】氯氣有哪些化學性質?
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Cl2水中的HCIO是強氧化性的弱酸。
小結:板書:氯氣的化學性質:Cl2 +Cu—— Cl2 +H2 —— Cl2水——Cl2 與堿的反應。
第二課時:氯氣的實驗室制法, 氯離子的檢驗
實驗室中制取氯氣應加強基本操作的訓練,要求要嚴要細,安排學生組裝實驗室中氯氣裝置(無藥品),嚴到又快又整潔,細到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先擰什么螺絲釘后擰什么螺絲釘都清楚。結合實驗室制取氯氣用實驗室中制取氫氣引導學生提問,問為什么?如為什么收集氫氣可用排空氣法和排水取氣法?為什么制取氫氣不需尾氣處理?為什么制取氫氣需加少許硫酸銅最后所得溶液為黑色?完成實驗室制取氯氣后應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問題:實驗室制飄白色的粉溫度稍高有副反應發(fā)生,甲、乙、丙三人設計如下實驗裝置:
(1)請指出三個裝置的各自的缺點或錯誤(如沒有可不填)甲————————乙——————————丙————————————.
(2)下圖中甲由A、B兩部分組成,乙由C、D、E三部分組成,丙由F、G組成,從上述甲、乙、丙三套裝置中選出合理的部分(按氣流從左到右的方向)組裝一套較完善的實驗裝置(填所選部分的編號) 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中若用12mol L-1的濃鹽酸100mL與足量的MnO2反應,最終生成Ca(ClO)2的物質的量總是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定各步反應無反應物損耗且無副反應發(fā)生).
多媒體回答:(1)甲:①發(fā)生裝置錯誤,②U型管右端沒有接尾氣處理裝置。乙:①沒有降溫裝置,②D應換成U型管,改裝消石灰。丙:①沒有降溫裝置,②沒有尾氣處理裝置。 (2)C(F)、B、E (3)MnO2只能氧化濃HCl,隨著反應的進行,[Cl-]減小,還原性減弱,反應不能繼續(xù)進行.
結合氯離子的檢驗的教學,區(qū)別檢驗與鑒別的概念,比較氯氣、氯離子、新氯水、久置氯水主要含有水分子、氫離子、氯離子等概念,用實驗室中制取CO2 、H2復習離子方程等概念。
第五部分:信息返饋:
與學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返饋成功的關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制造師生間的民主氛圍,通過討論、提問、批改作業(yè)、考試既能掌握學習狀況。
化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化學反應的表示》,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jù)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化學反應的表示》這節(jié)課是魯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5單元第2節(jié)的內容,化學方程式不僅是本節(jié)的核心內容,也是本單元的核心內容;緝热萦腥阂皇腔瘜W上用什么來表示化學反應(定義),二是為什么要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意義),三是怎樣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怎樣書寫)。本課題是繼化學方程式的概念和含義之后學習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為學生以后自主應用這一化學語言奠定基礎,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是初中化學的一項基本技能,在化學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學生在前面已經(jīng)學習了元素符號、離子符號、化學式等化學用語,了解了化學反應的實質,也認識了一些化學反應和他們的文字表達式,上一節(jié)中又學習了質量守恒定律,已具備學習化學方程式的基礎。
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在課堂上比較活躍,對于方程式的簡單計算,通過教師設置疑問能夠引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探究和學習。結合質量守恒定律和化學方程式的基礎,學生能夠很好的應用到具體計算中來。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為什么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能夠描述某一具體化學方程式所表達的意義。
能從定量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了解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關系。
通過書寫具體的化學方程式,了解和掌握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和步驟,并能根據(jù)反應事實寫出簡單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在練習書寫方程式的過程中掌握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法:最小公倍數(shù)法。
歸納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①寫②配③注④等。
初步學會用化學方程式來表達所獲得的信息。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生認識到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任何事都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在學習中體會化學的樂趣,體會化學用語的方便和實用。
學生體會到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重要性。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書寫化學方程式。
【難點】
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間的質量關系。
過渡: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這個最基礎的化學技能,我采用了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討論法、講授法等。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jié)課我準備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小結作業(yè),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
教師再做一個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并用一個冷而干燥的小燒杯檢驗生成物。要求學生觀察現(xiàn)象并用文字表達式、化學反應式、化學方程式表達出這個化學反應,并讓學生分析它們各自的優(yōu)缺點。
演示實驗引入本課,可以通過師生的合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注意力,為學生體驗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的簡潔、通用以及如何正確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做鋪墊。另外,學生都愛做實驗或看別人做實驗,通過實驗導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第二環(huán)節(jié):新課教學
1.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涵義
通過之前幾個反應式的比較,讓學生試著為“化學反應方程式”下定義,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然后自己看書試著學習化學方程式的意義,然后教師可以利用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和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引導學生從微觀逐漸過渡到宏觀,分析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相對質量比。也可以進一步引申到質量比,從而認識到化學方程式不僅能表示微粒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還能表示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質量關系,為下節(jié)的學習打下基礎。
2.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步驟
教師按照活動天地5-3組織學生先嘗試書寫化學方程式,在書寫中自己總結規(guī)律,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總結、歸納掌握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然后試著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知判斷小明同學總結的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是否正確。然后教師講解關于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應該依據(jù)“以客觀事實為基礎,要遵守質量守恒定律”這兩條原則書寫。即在認識化學反應或用化學方程式描述化學反應時,應當與化學反應發(fā)生的進程一致。書寫的邏輯順序應當是:第一步:描述反應事實。“何種物質、在什么條件下、依據(jù)什么性質、按照什么變化規(guī)律反應,生成何種物質。”即書寫的順序是反應物化學式→反應條件→生成物化學式(同時注明產(chǎn)物狀態(tài))。第二步:遵從質量守恒定律,方法是配平。
從習得技能的規(guī)律和習慣養(yǎng)成的角度考慮,在剛開始學習書寫化學方程式時,必須規(guī)定書寫規(guī)則與步驟。分兩步的好處是: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化學反應規(guī)律(包括理解反應物的性質、反應條件、產(chǎn)物的組成和狀態(tài)等)、養(yǎng)成科學的書寫習慣,也有利于今后更好地運用化學方程式表達化學反應或解決實際問題。對于學生還不認識的物質,他們還不了解該物質的組成、性質和變化,建議不要讓學生書寫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因為這不符合認識化學反應的一般規(guī)律。最好在學生第一次正規(guī)認識這一物質及其變化時,再系統(tǒng)學習如何用化學方程式表示該反應。
3.配平
學生通過自學教材上的“多識一點”,以鋁在氧氣中的燃燒為例,學習配平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基本方法:最小公倍數(shù)法,并能用自己的語言相互熟練地復數(shù)這些步驟;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書寫步驟書寫磷、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組織學生上臺板演。
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與規(guī)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根據(jù)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兩個原則,使學生經(jīng)過自學理解,相互復述,模仿書寫,以及講解評價強化書寫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把書上的書寫步驟轉化為初步學會書寫化學方程式的能力。
第三環(huán)節(jié):鞏固提高
將課后的“在線測試”題目以小組為單位,限時完成,最先完成并平均成績高的小組有獎勵。通過小組活動和限時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生的專注程度。小組都完成后,分別到講臺上板演,培養(yǎng)學生的勇氣和自信心,也可以培養(yǎng)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第四環(huán)節(jié):小結作業(yè)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化學反應方程式,不僅能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還能反映出微觀粒子的數(shù)量關系和質量關系。用最小公倍數(shù)法可以配平化學反應方程式,在書寫時,一定要遵守客觀事實和質量守恒定律這兩個原則。
布置課后作業(yè):挑戰(zhàn)自我的題目完成。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化學反應的表示
一、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意義
不僅能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還能反映出微觀粒子的數(shù)量關系和質量關系。
二、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書寫
1.遵守客觀事實
2.遵守質量守恒定律
3.最小公倍數(shù)法配平
【化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化學說課稿06-14
化學《鈉》說課稿12-07
《化學鍵》化學說課稿03-14
《化學平衡》化學說課稿11-22
化學《金屬的化學性質》說課稿03-13
高中化學經(jīng)典說課稿06-26
化學式說課稿07-06
化學元素說課稿03-08
化學《水組成》說課稿03-12
化學鍵說課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