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物說課稿范文集合七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說課稿 篇1
課程介紹: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我叫趙艷,來自于鎮(zhèn)江市第四中學。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的分類》。生物分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形態(tài)學知識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嘗試根據(jù)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意在讓學生體驗分類的方法,而不是對生物進行屬或種水平上的鑒定。如何讓教學重點從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改變?yōu)樽寣W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
對于生物的分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綜述”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褰滩姆治
1、本節(jié)內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下冊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類”的第2節(jié),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各類生物特征的復習,也是對生物類群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jié)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2、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jié)課中,各類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經(jīng)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而且新課標將具體內容標準定為“嘗試根據(jù)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
3、課時的安排
由于本節(jié)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又是初次嘗試分類的基本方法,所以本節(jié)內容將分成3課時進行。第1課時為嘗試分類和科學的分類,第2課時為給動物分類,第3課時為給植物分類。本節(jié)課我主要講的是第2課時。
、娼虒W目標的確定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僦绖游锓殖杉棺祫游锖蜔o脊椎動物。
、谥兰棺祫游锓殖婶~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標:
①嘗試根據(jù)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诎l(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如何達到)
a、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動物知識為基礎,以及書87頁的表格練習,讓學生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又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征。再通過拖動動物圖片,強化學生的認識。
b、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的特征,使學生初步嘗試根據(jù)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通過填寫表格和拖動圖片,并且講出脊椎動物的分類依據(jù),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根據(jù)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通過為生物標本室的脊椎動物歸類,使學生親身體驗根據(jù)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c、通過分組對脊椎動物標本分類,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過對生物標本室里各種動物標本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與b點結合介紹:同時~~;并~~)
、缃虒W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jié)課中,使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真正學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2個活動,第一個是借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讓學生拖動動物圖片,為動物進行分類,活動很有趣,但是要求學生講出拖動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個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觀標本室,參觀很精彩,但是要將脊椎動物歸類(同樣是根據(jù)主要特征)。這樣的2個活動,學生很樂于參與,而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就主動的學會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杞虒W方法
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了“課堂——標本室——課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標本資源,采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閷W習方法
“受人與魚,莫過于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yǎng)。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杲虒W程序(附課堂教學結構流程設計表)
1、情境導入(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本節(jié)課通過播放各種動物圖片,引出“給動物分類”的內容!境尸F(xiàn)】
(組織學生觀看并說出其名稱)
b.優(yōu)點: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通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并為課堂教學奠定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基調。
2、區(qū)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介紹科學家根據(jù)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然后提問: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么?【呈現(xiàn)】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邀請:你愿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
(組織學生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境尸F(xiàn)】)
b.優(yōu)點:由淺入深,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征,使學生初步嘗試著根據(jù)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又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3、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5分鐘)
a.處理:介紹根據(jù)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群。然后提問:你能根據(jù)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么?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呈現(xiàn)】
(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邀請:你愿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為什么?
(組織學生拖動魚類圖片,并講出魚類的主要特征!境尸F(xiàn)】)
同樣的`方法,組織學生拖動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圖片,并講出主要特征!境尸F(xiàn)】
b.優(yōu)點:通過填寫表格,發(fā)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jù)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并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有所了解。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于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4、分組對生物標本室里的脊椎動物進行分類(這部分需要16分鐘)
a.處理:發(fā)出請求:生物標本室里的脊椎動物標本弄亂了,你能根據(jù)這些動物的特征重新分類整理嗎?【呈現(xiàn)】然后強調進標本室的注意事項!境尸F(xiàn)】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明確分工。然后到標本室,觀察標本,記錄。)
b.優(yōu)點:使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親身體驗根據(jù)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這種走出課堂,使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既發(fā)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熱愛動物的一種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
5、表達和交流分類成果(這部分需要5分鐘)
a.處理:組織1~2個小組交流分類成果,其他組進行補充或糾正!境尸F(xiàn)】
b.優(yōu)點: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使學生享受到實踐的喜悅。
6、疑難解析(這部分需要2分鐘)
a.處理:提問: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海龜各屬于哪類動物?為什么?【呈現(xiàn)】
(組織學生辯論、得出結論)
b.優(yōu)點:使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各類群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刖C述
以上是對“生物的分類”這一節(jié)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著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資源,大膽的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熱切的觀察和熱烈的討論中,使學生主動而輕松的掌握了分類的基本方法。整堂課,生動活潑,學生由始至終處于一種興奮好奇的狀態(tài),成功的實現(xiàn)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播放各種動物圖片。
設疑:你認識這些動物嗎?觀看并講出其名稱。由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入手,通過精美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學生一上課就融入學習和探究的氛圍中。
二、區(qū)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講述:科學家根據(jù)動物有無脊柱,把他們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設疑:你知道圖片上的這些動物,哪些是脊椎動物,哪些是無脊椎動物么?
邀請:你愿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答:脊椎動物有啄木鳥虎、
金絲猴、蜥蜴、青蛙、松鼠、魚、蛇、大山雀。
無脊椎動物有草履蟲、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蝸牛。
拖動圖片,將這些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由淺入深,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特征,使學生初步嘗試著根據(jù)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再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加深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認識。
拖動的過程,使得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
三、對脊椎動物進行分類講述:根據(jù)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將它們分成許多不同的類群。
設疑:你能根據(jù)書87頁的提示,將這些脊椎動物分成5大類么?哪5大類?分別有哪些動物?
邀請:你愿意幫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嗎?哪些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為什么?討論,分析,填寫書87頁表格,得出結論。
答:
脊椎動物可以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拖動圖片,將脊椎動物分類,并且講出分類的依據(jù)(主要特征):
紅魚屬于魚類,它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青蛙屬于兩棲類,它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陸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屬于爬行類,它體表無羽毛,有鱗片或甲。
啄木鳥、大山雀屬于鳥類,它們體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絲猴屬于哺乳類,它們身體被毛、胎生、哺乳。通過填寫表格,發(fā)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拖動圖片,進一步使學生學會根據(jù)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并且對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有所了解。
拖動圖片很有趣,但還要求講出理由,這就使得學生既樂于參與,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識。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
四、分組對生物標本室里的脊椎動物進行分類請求: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的同學在打掃生物標本室的時候,不小心把里面的脊椎動物標本弄亂了。你能根據(jù)這些動物的特征重新分類整理嗎?
強調進標本室的注意事項:
1、標本繁多,各小組組員內要明確分工,分散記錄。
2、標本不可觸摸,只能觀察。小組討論,明確分工。
到標本室,觀察標本,記錄。使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親身體驗根據(jù)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這種走出課堂,使學生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活動,既發(fā)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熱愛動物的一種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學校資源。
五、表達和交流分類成果點評。小組匯總。
交流。
補充和糾正。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使學生享受到實踐的喜悅。
六、疑難解析提問: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海龜各屬于哪類動物?為什么?辯論、得出結論。
答:鴨嘴獸、蝙蝠、白暨豚、穿山屬于哺乳類;海龜屬于爬行類。使學生對脊椎動物的各類群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lián)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后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huán)境溶液濃度的關系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是教學的難點.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xiàn)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有一定的困難。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tài)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tài)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jié)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采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聯(lián)想,提出探索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一)關于引言:俗語導入創(chuàng)建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并運輸?shù)綐渖?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么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關于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采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知識,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做準備。
2、利用多媒體演示“滲透裝置實驗”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液面會不斷地上升嗎?學生推測: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接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A、半透膜。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么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fā)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教學預測:大多數(shù)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tài)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么?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么物質?為什么?死細胞能否發(fā)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fā)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細胞液]<[細胞外溶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并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qū)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討論:農業(yè)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xiàn)象?為什么?請同學們根據(jù)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通過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tǒng)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
五、效果預測: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fā)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tài)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xiàn)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tǒng)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沤滩膬热、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內容包括3個方面:
1、微生物的特點;
2、微生物的種類;
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學階段,本節(jié)內容是學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課,在課程標準中雖沒有獨立的體現(xiàn),卻與今后授課的內容有著密切聯(lián)系,特別對于十大主題中的《生物技術》,有一種奠基的作用。
、平虒W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什么是微生物,列舉常見微生物的類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和收集相關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的精神、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課堂發(fā)言,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信息交流、歸納總結的能力,這是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學會辯證地分析事情、看待問題的
、墙虒W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微生物及其種類
2.微生物的代謝類型、繁殖特點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于微生物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真正準確認識的學生并不多。而本節(jié)知識涉及的幾乎都是微觀生物,對于學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難,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對則比較容易。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對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動,平時學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缺少足夠的實踐,雖然有探究的積極性,但探究的科學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
三、教學準備
制作相關多媒體課件;提前準備分發(fā)實驗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動
四、教法學法
【教法】
本節(jié)課我采用的不是傳統(tǒng)的注入式,而是結合了多媒體直觀教學(特別是圖片),通過問題銜接知識點,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活動結論,體現(xiàn)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學法】
小組合作:上課之前學生按事先分組,進行探究活動
課堂交流:師生交流,學生學會在教師引導下歸納總結知識點。
小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分析選擇,培養(yǎng)綜合能力。
自主學習:課后學生收集相關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沒有微生”活動,培養(yǎng)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學程序
1.臨境入興,激發(fā)動機(預計耗時5分鐘)
以情境圖片、文章開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較常見、常接觸的微生物現(xiàn)象。簡要介紹、討論這些微生物現(xiàn)象,讓學生對微生物有一整體的了解。以問題串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經(jīng)歷,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引入教學主題。
2.歸納小結,直擊主題(預計耗時10分鐘)
通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引導學生歸納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提示學生三個關于微生物的要點,突出重點。同時進行知識延伸拓展,要求學生再舉例,教師稍作評價。
通過比較不同的圖片,提出微生物的分類。按細胞結構特點,分別展示單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無細胞結構微生物。
、艈渭毎⑸铮赫故酒湎嚓P圖片,提示學生注意只有一個細胞組成的特點,最后展示細菌時,分別展示細菌的不同形態(tài)。
、贫嗉毎⑸铮赫故酒湎嚓P圖片,提示學生這類微生物細胞組成特點,解釋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關系。
⑶無細胞結構微生物:展示其相關圖片,提示學生此類微生物沒有細胞結構,為簡介其營寄生生活埋下伏筆。
問題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場所,學生回答,教師簡要評價小結。
微生物主要的活動場所——土壤;微生物活動的重要場所——動植物的體表和體內;其他惡劣環(huán)境。
可以自行合成有機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當生產者。實現(xiàn)橫向聯(lián)系和舊知識的復習。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圖片后,教師進行小結: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種多樣、代謝類型多、代謝強度高。
最后由學生自行對比人和大腸桿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質的速度,得出結論:生物繁殖速度極快。
4.鞏固知識,實際應用(預計耗時3分鐘)
總結本堂課教學重點,布置課外活動和課后習題,給學生任務,培養(yǎng)收集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進化的證據(jù)——化石》,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 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對生物的起源和進化這章知識的要求是讓學生學會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以及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
教材把本章節(jié)的內容安排在生物的多樣性之后,在生物分類學知識的基礎上,本章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不同生物類群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闡述生物進化的理論和證據(jù),解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第一節(jié)主要介紹生命的起源,為生物的進化鋪墊背景知識。第二節(jié)則提出生物進化的證據(jù)、進化的歷程和進化的原因。
具體到本節(jié)課則要著重介紹生物進化的證據(jù)是化石。所以首先介紹化石的形成過程,在清楚了化石與地質年代的關系的基礎之上,再展開如何利用化石揭曉生物進化的秘密的學習和討論。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最有力證據(jù),并初步學會研究化石從而推測生物的進化歷程,進而初步了解生物進化的規(guī)律。
二、 學情分析
對于化石學生并不陌生,但大部分學生僅知道化石的存在,而對于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它的重要作用知之甚少。同時,學生在上一章對生物分類的學習過程中,對生物的進化有了初步的概念,但對生物為什么會進化,生物是怎樣進化等問題都還很模糊。所以,首先要給學生建立起化石與生物進化的關系,讓學生確信要想研究生物的進化,必須依據(jù)化石。
由于化石本身的知識并不難,在教材中只有簡單的圖片和文字的舉例,學生往往體會不到化石的使用方法,甚至會忽略化石對研究生物進化的重要作用。故本節(jié)課將學生分組,組織學生動手觀察一種生物的化石圖片,嘗試制作出該生物的進化樹,這不僅能大幅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更有效的讓學生初步掌握生物的進化規(guī)律。
根據(jù)上述的分析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目標,而能夠通過制作生物進化樹,初步歸納生物的進化規(guī)律。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所在。因為在努力達到此知識目標的過程中,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分工并合作等能力。
教學流程分為六個環(huán)節(jié),下面我分別對六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說明。
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上一節(jié)課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三十多億年前的細胞化石,所以推測出地球上的生命誕生于四十億年前,進一步向學生拋出問題“是誰為我們揭開了幾十億年前的事實真相呢?”設疑引起興趣,進而馬上為學生播放視頻《化石吟》,引起興趣,引入新課。
這樣一來使學生對化石有一個初步了解,二來明確了化石是生物進化的證據(jù),從而明確本課的課題。
師生共同進入環(huán)節(jié)二:化石的形成
在看過視頻中的多種化石后,向學生提出“化石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再結合圖片向學生講解化石的形成過程。此時再向學生提問“化石與地質年代的關系是什么?”,邏輯推理能力較強的學生應該可以回答出“化石所在地層越深,年代越久遠。”這個結論。
這個環(huán)節(jié)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帶領學生回到遠古時代,感受上億年的地層變遷,從而讓學生體會化石資源的珍貴,且了解化石與地質年代的關系。
師生共同進入環(huán)節(jié)三:化石的作用
在了解了化石的形成過程后,學生會對課題產生疑問“為什么說生物進化的證據(jù)是化石”,這也正是研究化石的原因。此時給學生播放視頻《生物的進化趨勢》,明確出化石是生物進化的證據(jù)。為進一步明確化石的作用,展示始祖鳥和孔子鳥的圖片,指出它們與爬行動物相似的特征,從而證明鳥類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即說明通過研究化石可以證明生物的進化歷程。
讓學生明確研究化石可以推斷出生物的進化歷程,從而激發(fā)起研究化石的熱情。
師生共同進入環(huán)節(jié)四:一種假想動物進化樹的制作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研究化石制作進化樹的實驗中來。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實驗熱情,讓學生當一次科學家,給一些動物通過化石尋找親緣關系及進化歷程。明確任務后則展示這些假想動物的化石圖片,包括現(xiàn)存假想動物的圖片和假想動物的化石圖片,講解清楚化石圖片右下角的括號數(shù)字為距今n百萬年的含義,例如73號化石距今20xx萬年。此時可以向學生尋求方法,于是提問“我們有了這些動物化石標本,并且知道了它們出現(xiàn)的時間段,怎么才能找到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完成家族譜系圖呢?”為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可先展示范例進化樹的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如何制作進化樹。看過范例后,學生應該可以說出:要把同一年代的化石放在一層,并且根據(jù)分類學知識,要把結構特征相似的化石放在一起。當學生把大致思路講明后,再并告之制作進化樹的具體步驟。之后便是分配各小組的任務,并巡視指導小組實驗。學生是八人一大組,每四人一小組,承擔一半進化樹的制作,小組內兩人按年代排序,兩人對比分類并黏貼,最后兩小組將進化樹合并完成一棵完整進化樹,即從兩千萬年前到現(xiàn)在,這種假想動物的進化發(fā)育圖譜。
讓學生親自體驗通過研究化石從而推測生物進化歷程的方法,并在實驗過程中,鍛煉學生討論、分析、推理、分工并合作的能力。同時體會科學工作者的樂趣與艱辛,認識動物的進化是不平坦的。
師生共同進入環(huán)節(jié)五:展示進化樹
首先展示學生的進化樹作品,并與科學人員制作的參考進化樹進行對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反思在制作過程中的問題。之后則讓學生對進化樹產生進一步的思考“在此進化樹中的什么證據(jù)可表明進化是相對緩慢的?又有什么證據(jù)可表明進化是相對迅速的?”在學生通過觀察進化樹的特征后,可查找到相應證據(jù)。然后再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會有的進化速度快有的慢呢?為什么現(xiàn)存動物有的復雜,有的則相對簡單?”組織小組討論后,舉例解釋環(huán)境對生物進化受環(huán)境的影響。
這樣做,一方面,對比學生的制作成果,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另一方面,考察學生對進化速度的理解,并鍛煉學生的觀察、對比、分析的能力,同時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并且為后面講解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做好鋪墊,讓學生通過實例體會環(huán)境給生物進化帶來的影響。
最后師生共同進入環(huán)節(jié)六:本課小結
由教師結合板書回顧本節(jié)課的重要知識點,并升華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層次。而最后的設問“究竟環(huán)境是怎樣影響生物的進化的?”引出了下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達爾文的進化論,進一步探討生物進化的原因。
在本節(jié)課最后,再次肯定化石是生物進化的證據(jù),并強調環(huán)境對生物進化的影響,為下面介紹進化理論做好鋪墊。
希望通過這節(jié)課的實驗活動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使三維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得以實現(xiàn)。
感謝各位評委老師!請多指教!
生物說課稿 篇5
生物水中生活的動物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huán)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jié)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tài)、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排e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脐U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
1。 以魚為例,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生生活的特點。
2。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 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四教學難點
1。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 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yōu)閹熒邮浇虒W,本課堂上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jié)的教法我選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fā)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采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導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huán)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啤Ⅳ~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么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么呢?
、取Ⅳ~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huán)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huán)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tài)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征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么作用,并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么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xiàn)象比較直觀
*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xié)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采用這種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扎緊。
2。游動時,現(xiàn)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于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為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 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為了盡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濕潤的紗布包住魚頭,并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 根據(jù)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wěn)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為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fā)現(xiàn)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wěn)定性(見圖3)。學生經(jīng)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圖1: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wěn)定性所受到的影響
圖2: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
圖3:可以發(fā)現(xiàn)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wěn)定性
圖4:被塑料片綁了尾鰭的魚(上)稍一擺動,塑料片就滑掉;而綁了木片的魚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轉向和游泳
改進三 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后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的塑料片就會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綁效果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魚也不易受到傷害(見圖4)。
、茖嶒炗镁哌x擇:
*水槽選擇(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魚體大小選擇;7—10cm(最好由學校提供)
*剪刀、紗布
、欠纸M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干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乓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婆c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yōu)點和缺點?
[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制作。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么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么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么?
[推進新課]
繼續(xù)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么其它特征。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布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艷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tài)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棒~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yǎng)魚缸要經(jīng)常換水,養(yǎng)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huán)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于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DNA分子的結構》這一部分內容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前面已學習的孟德爾遺傳定律和減數(shù)分裂知識進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個遺傳的基礎。這一部分內容幾乎是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學習好這一節(jié)顯得很重要。通過科學的有效的學習,不但可以理解本節(jié)知識點還可以進一步加深高二學生對后面各章節(jié)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奠定了基礎。
二、說學情
對與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核酸的元素組成,認識了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等相關知識,懂得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而且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xù)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他們的心智還不能有效控制其行為沖動,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要進行適當?shù)囊龑А?/p>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識記構成DNA分子的基本單位、核苷酸種類、堿基種類、元素種類;
2.DNA分子的平面結構和空間結構;
3.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嘗試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曉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構法,學科知識的交叉應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與人合作的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討論技術的進步在探索遺傳物質奧秘中的重要作用。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DNA立體結構的主要特點。
難點:分析DNA結構中的堿基數(shù)量關系及DNA分子的多樣性。
五、說教學方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考慮到我校高二學生的現(xiàn)狀,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基于本節(jié)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探究法、問答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定向激趣,引入課題)
我采用的是圖片導入,課前投影:Flash、DNA三維動畫結構、印度洋海嘯事件及薩達姆的圖片,如何確定人的身份并造勢提問學生是否知道是什么。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思考、討論。從而引入今天的課題DNA分子的結構。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畫面,學生自主參與,導入新課,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興奮點,喚起學生強烈求知欲。
(二)新課教學
1.回顧DNA的基本化學組成知識
教師向學生提問,并作出肯定和鼓勵學生并播放課件,DNA化學元素組成?基本單位?結構?等元素---小分子----大分子。
設計意圖:為后面學習新知識作鋪墊。實現(xiàn)知識的正遷移,以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
2.回眸科學家的探究歷程
策劃學生活動
討論1:上述資料中涉及到哪些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這對你理解生物科學的發(fā)展有什么啟示?
討論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發(fā)現(xiàn)DNA雙螺旋結構的過程,作為科學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學界傳為佳話。他們的這種工作方式給予你哪些啟示?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了解兩位科學家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故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過程,總結科學史中包含的.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綜合思維能力。啟迪學生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經(jīng)驗;要善于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研究小組成員在知識和背景上最好是互補的,對所從事的研究要有興趣個激情。
3.DNA分子的平面和立體結構
教師手拿學生制作的DNA模型并播放多媒體展示DNA分子的平面和立體結構
學生參照并思考制作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否正確
設計意圖:師生討論,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從形象和意境方面切入DNA分子結構,增加感性認識。從多媒體畫面上自我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運用知識的遷移能力,體現(xiàn)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圖文互換,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4.DNA分子結構的特點
策劃學生活動
討論3:DNA分子是由幾條鏈組成的,它具有怎樣的立體結構?
討論4:DNA分子的主鏈是由什么組成的?排列在什么位置?
討論5:DNA分子中的堿基排列在哪里?有什么規(guī)律嗎?
學生思考討論和歸納“DNA分子結構的特點?”
學生參照自制的DNA模型得出結論:
(1)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2)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內側。
(3)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并且是:A和T配對,G和C配對。(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設計意圖: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由生動的直觀到形象的思維”的認知過程,以及符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統(tǒng)一規(guī)律,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統(tǒng)一規(guī)律,也體現(xiàn)教學的直觀性,啟發(fā)性原則。
5.展示: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師生共同得出制作模型的原則和要求
學生參照并思考制作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否正確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引導學生嘗試科學的研究方法。
(三)小結作業(yè)
DNA的化學組成,DNA的結構和DNA的結構特點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歸納總結,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生物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jié)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與環(huán)境”這一節(jié)是教材主題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開篇節(jié),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將為后面第二節(ji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與類型”、第三節(ji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等內容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生物的生存和發(fā)展都與環(huán)境密切相關。通過學習,讓學生從整體和系統(tǒng)的角度關注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懂得保護自然、珍愛生命。
生物與非生物環(huán)境的關系主要分三個模塊:你知道嗎、學習與探究、拓展與視野,本課的教材內容是在講述了植物界和動物界對環(huán)境普遍存在的適應性之后,又利用各類圖片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式,著重講述了動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tài)等適應現(xiàn)象,以突出生物對環(huán)境適應的主題。在本節(jié)的最后,也指出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如果生物不能隨著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那么原來的適應就將變?yōu)椴贿m應。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內容的分析和二期課改的要求,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密切關系。
2、知道生物對環(huán)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3、學會比較和區(qū)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tài)。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觀察生物對環(huán)境適應的特征和行為,初步學會描述觀察結果的方法。
2、學會比較和區(qū)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tài)。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
1、通過講述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使學生認識到生物與環(huán)境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認識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是保護瀕危生物的重要舉措之一。
2、體會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系,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huán)境、珍愛生命的責任情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生物對環(huán)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2、學會比較和區(qū)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tài)。
(二)教學難點
。1)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tài)以及三者之間的區(qū)別比較。
(2)認識生物適應環(huán)境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四、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在初一科學課中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非生物環(huán)境的因子:如水、陽光、土壤等,為本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現(xiàn)在又經(jīng)過半年多生命科學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觀察,實驗,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已具備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對于學習生命科學的新知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不滿足于教師在講臺上的單獨說教,希望教師多采用直觀教具、直觀演示及直觀的語言,希望教師滿足他們的創(chuàng)造愿望,讓他們自己探究,使他們能獲得施展才能及品嘗成功的機會。
五、教法指導和教學器材:
1、教法指導
根據(jù)初二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我采用一下的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引導、舉例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觀察、思考、表述,積極探索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
2、教學器材
金魚、蓮藕、小組活動評價表,多媒體課件等。
六、教學整體設計思路和達到的預期教學效果
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自選主題,查找資料,經(jīng)小組集體討論、整理好資料后制成PPT,在課內進行交。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啟發(fā)學生思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等。這樣,學生既與合作伙伴同心協(xié)力,又能獨立地運用已有的經(jīng)驗、知識、思維和能力來解決問題。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才能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本節(jié)課自始至終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和參與,讓學生通過分析、交流課前調查、收集的資料以及課本中的資源,自主進行探究,體驗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全班同學掌握比較和區(qū)別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tài)的方法;能主動與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體會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系,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huán)境、珍愛生命的責任情感。
七、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讓學生猜猜老師帶來的“神秘禮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二)探究整合
1、生物與非生物環(huán)境的關系
啟動學生思維,暢所欲言。
2、生物對環(huán)境適應的普遍性
教師引導、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收集、整理的資料。
學生以組為單位,派代表上前用簡短、優(yōu)美的語言介紹、展示課前收集、整理的各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文字、圖片資料。
引導學生觀察標本——蓮藕,探究:水生植物的適應性特點
、俦Wo色、②擬態(tài)、③警戒色
教師大屏幕展示各類生物適應環(huán)境生活的特點。
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并總結保護色、擬態(tài)、警戒色的概念和作用。來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3、生物對環(huán)境適應的相對性
教師大屏幕展示夏天苔原上的雷鳥和冬天雪地上的雷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感悟。讓學生體會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長期形成的和諧關系,
(三)教師總結 使學生了解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初步建立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
八、評價:
1、填寫評價表,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綜合評價為主,培養(yǎng)學會欣賞他人和事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責任感。
2、完成練習冊P13 一、(一)1、2、3 (二)1、2、3、4、5、10
3、探究題:如今,由于環(huán)境條件的人為破壞,導致瀕危動物出現(xiàn),人類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也日趨惡化。面對這些,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生物說課稿11-14
生物的分類說課稿07-10
生物的特征說課稿07-02
《生物的特征》說課稿11-05
生物鳥說課稿11-09
生物特征說課稿02-15
生物細胞說課稿02-15
生物說課稿-《生物圈中人》07-12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說課稿07-07
精選生物說課稿3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