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滿山的燈籠火把語文說課稿

滿山的燈籠火把語文說課稿

時間:2022-03-25 13:09:57 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滿山的燈籠火把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滿山的燈籠火把語文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滿山的燈籠火把語文說課稿

滿山的燈籠火把語文說課稿1

  一、教材簡析:

  《滿山的燈籠火把》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個成長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文章配有兩幅形象生動的插圖,記敘了作者住在農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風雨中墜入田邊的土井后的表現,最后被鄉(xiāng)村人們救起的感人故事。從中感受到人們的善良品質,學習作者遇事善于動腦思考及勇敢堅強的品質。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教材的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實際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獨立自主地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學會多音字“卡”,完成課后練習3;

  2、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體會鄉(xiāng)村人們勤勞善良的品質;

  3、注意抓住文中的事例,通過作者的心理、情感表現,明白遇事要善于動腦思考,要勇敢、堅強。

  重難點:目標中第2、第3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本課安排2課時進行教學。

  三、說教法

  針對課文作者的情感表現(哭喊著——不哭也不喊——淚如泉涌)非常鮮明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教師以作者情感為主線,以讀貫穿教學始終,注重學生的個性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采用“以讀促悟法”為主,“直觀教學法、想像描述法”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采用自主質疑法,合作解疑法,朗讀感悟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指讀導語,了解大意

 。ㄈ~老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編者有意設計導語,是給予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方法,為學文設置鋪墊)

  二、談話導入,質疑課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好。從課題處入手,大膽質疑,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輕聲讀文,畫生字詞

  2、同桌合作,互讀互糾

  3、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4、教師檢測自學情況

  (課堂上,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自主、合作、交流識字方法,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說說你讀懂了什么?讀不懂的地方上作記號。

  2、大堂交流: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質疑問難:讓學生說出不懂的地方,注意課堂中的生成。

  4、梳理問題,提出學習目標分頁標題#e#

 。▽W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可以使教師更有的放矢,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于發(fā)現,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五、布置作業(yè):熟讀課文,獨立思考問題。

  第二課時

  一、圖文結合,直奔重點。(學習2—5自然段)

  1、觀察課文插圖1,說出所見所思。

  2、帶著問題,再次讀文。

  3、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A、為什么亂掙的結果只會更壞?(想象亂掙的結果,理解“堅持”的意義。)

  B、從作者的身上,你受到什么啟發(fā)?

  (首先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法,學生與圖親密接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表達的能力,體會作者的勇敢堅強、善于動腦思考的良好品質,突出重點。其次,利用文本空白處,激發(fā)學生想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讀中感悟,讀中體驗。

  1、默讀課文,想一想:哪些情景最讓你感動?

  2、指名讀被感動的句子,說說理由。

  3、圖文結合,理解詞語意思,能夠遷移運用。

 。ǹ释、滿山遍野、淚如泉涌、是熱的)

  4、指導朗讀最后一段,認識設問句。

 。ā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文,自我發(fā)現,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三、回顧全文,體味感悟

  1、開火車有感情朗讀課文。

  2、尋找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詞。

  3、嘗試復述故事

 。ㄕn標指出:積累語言材料的最佳途徑是復述。閱讀教學目標強調:學生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動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說板書

  一個好的板書設計,能突出課文重點,突破難點。我抓住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作者的情感主線為設計點,既簡潔又易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滿山的燈籠火把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滿山的燈籠火把》這篇課文選自S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中的一個成長故事,故事記敘了作者住在農村的外婆家時,一天在風雨中墜入田邊的土井后,經過掙扎和等待后,最后被鄉(xiāng)村人們救起的感人故事。文章褒揚了作者遇事善于動腦思考及勇敢的品質,說明了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別人無私的幫助。課文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是一篇優(yōu)秀的記事文章。

  2.依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從中獲得成長的啟示。

 。3)學習作者遇事善于動腦思考,勇敢、堅強的品質,領悟關心他人、愛護他人的思想感情。

  3.根據課文的內容,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重點內容,從中得到成長的啟示。

  4.根據我班級學生的實際特點,教學難點為:使學生明白人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親人和朋友的幫助。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課堂的主導,為了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我將選用以下教法:

  1.引導法。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我用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地理解課文,期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朗讀法。新的語文學習理念告訴我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過分講解代替學生的朗讀實踐,因此我將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從而真正地實現以讀促講、以讀代講的目的。

  3.創(chuàng)設情境法。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但是由于學生閱歷有限,他們不能夠很好地感知到課文中描寫的情景,所以對課文的理解也不會很透徹,那么我就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例如看圖片、角色轉換等等,爭取以最大的限度讓孩子們感受到當時的情景。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我將對以下學法進行指導:

  1.探索法。由于我是用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因此學生需要不斷地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那么這樣就培養(yǎng)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朗讀法。新課標指出,語感是語文素養(yǎ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朗讀就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有效方法。課堂上學生會采用多種朗讀方法進行充分朗讀,如自由讀、默讀、齊讀等等,從而促進形成他們的語感。

  3.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我會要求學生用多種方法學習,期望培養(yǎng)他們的團結精神和協作、探究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耄鲂轮。我將問學生上節(jié)課的內容,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這樣,學會很快地將兩堂課的內容系起來,并且以較快的速度投入到本課學習中去,這樣的導入雖然簡單,但是十分有效。

 。ǘ﹦(chuàng)設情境,抓住主線。新的語文學習理念要求我們,課文不應該逐句逐段地講,應該抓住一個主要的線索,貫穿全篇課文來理解。所以我首先配樂有感情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到底作者想通過這篇課文告訴我們關于成長的什么道理?那么這樣即創(chuàng)設了情境,又抓住了文章的線索和重難點。對于學生們的回答,因為那是他們的獨特體驗,所以只要言之有理,我都會給與肯定。

 。ㄈ┭凶x課文,感悟理解

  文中共描寫了兩個重要的場景即分成兩部分:一是描寫小作者落入井后的表現;二是描寫鄉(xiāng)親們持著火把找小作者的景象。

  1.文中的第一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我讓學生默讀課文1、2自然段,并畫出描寫“我”的句子,說一說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讀后就會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小作者是個懂事的孩子。然后我會接著學生的話詢問:就是這樣懂事的孩子,卻一不小心掉入了井中,那么當時的天氣和環(huán)境是怎么樣的?孩子們就會找出描寫天氣的詞語。為了加深孩子們對惡劣天氣的認識,我再讓孩子們看關于暴風雨的圖片,孩子們就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掉入井中的.心情了,從而理解到作者的哭喊和掙扎行為,而朗讀也就水到渠成了。接著,我會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小作者,在掙扎后沒有任何效果,反而又往下陷了一點,你又會是什么樣子?學生回答后我順勢讓大家自由讀課文的3,4,5自然段,看看小作者是怎樣做的,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樣的設計是讓學生通過與自身的對比中感受到小作者的優(yōu)秀品質,這樣的感受更真實,更深刻。學生讀完課文就會說出他們的理解,在他們的回答中,我要抓住重點詞語“堅持”來讓學生體悟重點句子的含義,并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檢驗對課文的理解,從而達到朗讀的目的:讀中體會、讀中感悟。學生讀完之后,我要和孩子們做一個小結,我問學生們:這就是文中的小作者,他的行為和你們的表現一點也不一樣,那么從中你們可以看出小作者身上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呢?相信學生就會說出小作者的勇敢、堅強、冷靜、善于動腦筋等優(yōu)秀品質了。最后我要進行一個小小的拓展:你想對這位善于動腦筋、勇敢的小作者說點什么?這樣設計不僅能夠檢驗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是對孩子們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俗話說,打鐵要趁熱,孩子們說完他們的贊美之詞后,我要他們用朗讀把對小作者的情感抒發(fā)出來,相信學生會在感悟的基礎上將課文讀得很到位。接著我要進行過渡:作者堅持并堅信著,等待人們的救援,那么他等到了嗎?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引出課文的第二部分。

  2.課文中第二個重要場景就是人們來救援的情景。首先我讓同學們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的6到8自然段,畫出感動的部分,再和小組同學們說一說。學生回答之后,首先我要抓住“渴望”這個詞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聽到鄉(xiāng)親們呼喚聲的心情,并讓孩子們用“渴望”說一句話。這樣設計不但讓學生能夠通過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情,還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其次我讓孩子們找一找哪些詞語能表現出鄉(xiāng)親們的焦急和關心之情,這樣便培養(yǎng)了學生們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重點句子的能力。

  3.讓孩子們理解“漫山遍野”的含義,并在理解之后,讓學生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這樣不但讓孩子們通過詞語感受到當時的感人情景,而且學以致用,會運用這個詞語。學生匯報結束,我問學生,你能通過課文中對鄉(xiāng)親們的描寫,想象到人們是怎么樣尋找小作者的嗎?這樣設計,一方面是幫助學生們體會鄉(xiāng)親們的善良和無私,一方面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生想象之后我問孩子們:被人救了,是件高興的事,可是作者為什么還“淚如泉涌”呢?學生通過對以上內容的理解,就能很容易的回答出來了:因為感動,所以才會淚如泉涌。明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也就能讀出作者的情感了。讀完之后我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因為新的語文理念要求,對學生的朗讀要進行及時的評價,這樣有助于他們朗讀水平的提高。接下來,我繼續(xù)引導,小作者被救上來時候是什么的樣子?并找同學來進行朗讀。讀完之后,我會讓學生想象:如果沒有人來救小作者,他會變成什么樣子?這樣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親人和朋友對作者的幫助是多么的巨大,多么的及時,從而進一步體會到: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親人和朋友的幫助。接著我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為什么作者強調自己眼淚是熱的,“是熱的”包含了什么含義?學生討論之后就會得出結論:作者強調眼淚是熱的,是強調他對親人朋友的感激之情,這眼淚是感動的淚,是感激的淚。

  學生朗讀之后,我要對課文的第二部內容進行小結,引導學生有感情的齊讀課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并詢問學生,學習了課文的6到8自然段后,你有什么感悟?那么學生就能自然的談出他們的感受了。課文全部學習結束了,我再提出本課開始的問題,作者到底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關于成長的什么道理?學生一定能說出正確答案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一方面是檢驗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效果,再次強調重難點;另一方面是回答課堂開始的問題,使得整堂課始于提問,終于回答,十分完整。最后,我要及時地對課文進行總結,在學生們的感情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之后,讓他們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樣的朗讀是理解地讀,也是對小作者敬佩的讀,同時也是對作品喜歡的讀。本課結束前,為了實現讀寫結合的要求,我讓同學們課后寫一寫他們和自己親人朋友間感人的小片段,這樣的設計,不但使本篇課文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習慣。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可以說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夠全面而簡潔的反映課文的主要內容,我的這篇課文的板書就遵循:簡、準的原則,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滿山的燈籠火把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滿山的燈籠火把》說課稿07-14

《滿山的燈籠火把》說課稿5篇12-23

《滿山的燈籠火把》說課稿(5篇)12-23

《語文》說課稿11-09

燈籠的教案02-25

火把節(jié)教案03-11

語文優(yōu)秀說課稿11-05

語文說課稿11-06

語文優(yōu)質說課稿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