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中國詩》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談中國詩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yōu)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談中國詩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談中國詩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要進行說課內容是:錢鐘書的《談中國詩》。
本次說課包括五個部分: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和設計反思。(附《談中國詩》導學案)
第一部分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談中國詩》是高二年級的教材內容,具體安排在必修五第三單元。必修五作為必修教材的“終結者”及選修教材的銜接者。本單元所選課文均為文藝評論和隨筆,都是對詩歌鑒賞問題的討論。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從必修二到必修四的第二單元中都是詩的舞臺,學生對詩的發(fā)展有了整體認知。必修五則借助第三單元文藝學論文中的大量詩例進行了呼應與提升,《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構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系上;《說“木葉”》可以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談中國詩》文采飛揚,中外詩例信手拈來,令人視界大開。
本單元是全套必修五冊書中唯一的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在閱讀上給學生增添了些許難度,因此本單元學習時要讓學生注意:1.反復閱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況全文大意;2.理清文章思路;3.抓住文章主旨;4.對課文觀點和材料作出判斷,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疑。鑒于此,在《談中國詩》的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學者散文,所謂學者散文是指大都具有較強的知識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寫景,主要的表現(xiàn)手段也不是抒情、寫景或敘事,而是議論、說理和達意。同時本文是從英文譯為中文,語言有歐化的風格,讀起來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難度。所以應讓學生認真欣賞和品讀,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這也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學情分析,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方法和過程等顯得尤為重要。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從學習背景來看,學生經過小學到高一階段的語文學習,閱讀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學作品,獲得了一些文學常識,對于中國詩歌也有自己的認識。對論述體文章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等有所了解。于是把握文章的論述的思路,結構不再困難。
但學生缺乏對中外詩歌審美特點的認識,對于較為陌生的文藝評論和隨筆,特別是文中大量的引用使得文章局部的理解困難,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在議論文寫作中的形象說理能力更為缺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多去啟發(fā)引導,讓學生更快適應,幫助他們順利達成目標。鑒于以上教學和學情分析,依據課程改革中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結合本文特點和學生學情,設置以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中國詩歌的特征,提高解讀詩歌的能力。
2.品味作者比喻說理,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本文對比和比喻等論證方法,借此研究其他文學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嚴謹?shù)闹螌W精神和淵博的學識及深刻的洞察力,激發(fā)學生求學欲。
確立依據: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技能是知識的升華。沒有知識就談不上技能,所以教學中既要“授之以魚、又要授之以漁”。讓學生在對比中外詩歌異同之時,理解中國詩歌的特征,提高了解讀詩歌的能力;在品味作者比喻說理的語言之時,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借助合作探究和寫作訓練等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理解本文對比、比喻等論證方法,借此研究其他文學現(xiàn)象。情感決定并形成態(tài)度,而態(tài)度體現(xiàn)情感。在感受作者嚴謹?shù)闹螌W精神和淵博的學識及深刻的洞察力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求知欲和求學欲。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文章構思的妙趣之處。
2.品味本文語言的風趣幽默。
教學難點:
學習并運用本文比喻論證方法。
確立依據:本文較之其他課文有兩個方面的特點:1.運用比較文學方法分析中外詩歌的異同,以此明確中國詩歌的特征;2.幽默睿智的語言。
了解作者文章構思的妙趣之處,能讓學生對作者運用的比較文學方法及文章結構有清晰的認識,為學生分析中西詩歌異同,特別是理解中國詩歌的特征打下基礎。全文充滿著幽默睿智的語言,很多語句或者說法學生是第一次見識,因此要對文章語言進行分析和品味,如此對錢鐘書這位“文化大家”才有更深的了解,所謂“觀其文,知其人”。在此基礎上再學習他的比喻說理,用于日常作文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盡量讓學生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和“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這五個方面的語文課程目標上獲得發(fā)展。
第二部分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加之本文為略讀課文,因此在本文教學過程中將充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經過一年多的高中課文學習,學生對高中課文已有一定的理解力,故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突破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充分鍛煉學生,將引導學生進行“看、聽、讀、議、寫”,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
擬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
學生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使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和高智慧的學習體系。教學過程中將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總結中國詩歌特點,分析比喻句和片段試寫等任務,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自主學習。
二、合作教學法
主要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資源,互相支援,進行學習?偨Y中國詩歌的特點和品味語言等教學過程將依靠合作教學法,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實現(xiàn)自主學習。提高了學生組織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這一教學法也將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心,本課的部分重難點就是以本教學法所實現(xiàn)。
三、啟發(fā)式教學法
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guī)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fā)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本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碰到困難或難以理解處,教師可采取啟發(fā)式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中的課本、教師板書等相結合,使兩者間的優(yōu)勢得以充分配合,促進教學。多媒體教學能更好的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擴充課堂容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同時也因課堂容量大,使得一些教學重難點快速翻過,如本文中作者所使用的方法:對比和比喻,中國詩歌的特點的總結等。這些可以借助傳統(tǒng)教學中的板書設計,在黑板上板書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清楚本課的重心。在分析文章思路、品味語言、展示高考范例時,多媒體能為教師減少很多時間,更清晰的展示了問題的解答。
課時安排:一課時
為配合本文教學,學生學習時將實行如下方法:
一、課前預習法。本單元是必修五本書中唯一的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本文又是學者散文,語言幽默睿智,同時從英文譯為中文,語言有歐化的風格,閱讀時必然會出現(xiàn)困難,因此應適當預習,完成導學案。
二、反復閱讀法。本文在遣詞造句、行文布局、言語妙趣上與學生平日閱讀的作品有很大差別,在閱讀之時會遇到不懂的地方,這就需要從頭到尾反復閱讀。閱讀之初會對全文有個整體印象,但仍不夠,直到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全文大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引導學生多次閱讀課文,分別采用跳讀、精讀等閱讀方法,如初讀課文時,學生可采用跳讀理清文章思路;再讀課文時,學生可選擇跳讀與精讀相結合,歸納中國詩歌的特點;三讀課文時,學生可用精讀仔細閱讀自己選擇的比喻句,分析該句,理解作者內涵。
三、合作探究法。在總結中國詩歌的特點和品味語言時,學生要進行合作探究,在討論問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鍛煉了每個學生的不同能力。
四、寫作練習法。學以致用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因此設計了一個片段描寫,檢測學生對這一論證方法的掌握程度,讓學生能活學活用,并能在日常寫作中運用。
第三部分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的啟動、發(fā)展、變化和結束在時間上連續(xù)展開的程序結構。故本課教學過程共分為七個部分:課前預習(導學案)、導入設計、走進文本、品味語言(合作探究)、走出文本(寫作訓練)、課堂小結和課后作業(yè)。其中走進文本、品味語言和走出文本是本文學習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也是絕大部分教學目標之所在。
一、課前學習:導學案(詳見附錄)
導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在中國詩與外國詩的比較中,歸納中國詩的特點。
3.品析文章中比喻論證的妙用。
設計意圖:“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課文理解能力,對知識掌握能力,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自學能力。
二、激發(fā)興趣,情境導入(2分鐘)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詩歌,大家能背幾首嗎?(學生試背三兩首)那么,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fā)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詩的特點,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位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大師級人物錢鐘書是如何談論中國詩的。(板書:《談中國詩》)
設計意圖:學生已閱讀過不少詩歌,雖然不能系統(tǒng)的理性的認識中國詩歌,但會有真實的閱讀體驗,此導入能引起學生共鳴,為理解錢鐘書理性的分析做鋪墊,為課堂奠定良好的氛圍。
三、走進文本——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國詩歌特點(9分鐘)
1.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初步感受錢鐘書語言幽默的特點。(結合導學案)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比較文學;
第二部分(第2段),概況中國詩的一般發(fā)展特點及其規(guī)律;
第三部分(第3—7段),闡述中國詩的特點;
第四部分(第8段),總說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
3.再讀課文,明確中國詩歌的特點(小組討論2分鐘)
在中國詩與外國詩的比較中,歸納中國詩歌的特點。
(板書)發(fā)展:成熟早
形式:篇幅短
技巧:韻味長
語言:詞氣和
內容:無甚差異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對論述體文章的要求是:閱讀理論類文本,著重思考其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對文章思路的`理清應放在首位,對文章的中心——中國詩的特點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本過程將突破教學重點:了解作者文章構思的妙趣之處。
4.三讀課文,品味語言——合作探究(15分鐘)
作者在論述特點的過程中進行了中西方詩歌對比,并運用了大量精彩的比喻,生動形象頗具說服力,充分展示了錢氏語言的幽默與智慧。請你選擇一處進行賞析,并以小組為單位交流。(5分鐘后由小組發(fā)言人與全班交流)
。ㄙp析要求:指出本體、喻體,比喻義,表達作用)
賞析示例:
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
本體:中國詩喻體: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
本體:中國詩人喻體:在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上雕刻的雕刻者
“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指所從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來比喻中國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之精練簡短。用生活中的看東西要看得遠些、把眉眼顰蹙來比喻中國詩的精練微妙更是逼真,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
設計意圖:理解文意,品味錢氏語言的魅力,學會使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說理。合作交流讓學生產生思想上的碰撞,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更是在突破本課重難點。同時語句的分析為走出文本——學以致用提供了準備基礎。
5.走出文本——學以致用(12分鐘)
1)比喻論證(高考鏈接)
比喻說理可以用在高考作文中,如20xx年遼寧高考滿分作文《那一縷不泯的自豪》中有這樣的語句:“我特別平凡,又平凡得特別。我是無數(shù)顆星中的一顆,可我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雖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為將要到來的開放而自豪。我平凡,卻平凡得有價值;我平凡,卻平凡得有尊嚴。”再如:20xx年湖南高考優(yōu)秀作文《那魚那鷹那人》中這樣寫道:“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條魚,我要努力尋找離開水的出口。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鷹,我要全力飛出藍天的庇護。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視線,跑上自己的軌道!
。▽懽魈崾荆簩W會聯(lián)想和想象,注意從身邊的事物取材。如人——小草(平凡之中煥發(fā)著生命的堅毅)(提示:善用大自然這個無盡的寶藏);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如:風雪中的蘇武——(執(zhí)著堅守)——不倒的胡楊;要恰當?shù)孛枥L相似事物(喻體)的特征來表現(xiàn)本體。如:生命——歌(歌曲有低緩,有高亢,要從容吟唱))
2)寫作練習之——小試牛刀
以“生命”為話題,運用比喻論證寫一個精彩段落。
生命如畫,有濃墨潑灑,也有淡筆輕描;生命如歌,有輕吟淺唱,也有黃鐘大呂。君不見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濃墨潑灑,鑄就生命之偉大;裴多菲、雪萊之一生,淡筆輕描終寫盡生命之真諦。君不見輕吟淺唱之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高歌猛進之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設計意圖:鑒于本文說理的特點,學生寫作時形象性說理語言匱乏的情況,讓學生學習進行比喻論證,提升寫作語言表達能力。突破本課難點:學習并運用本文比喻論證方法。
6.課堂小結(1分鐘)
錢鐘書融匯多種知識,探幽入微,條理精辟的論述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并在保證論證嚴謹周密的同時運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彩多姿。幽默睿智。真不愧為“文化大家”!
設計意圖:回顧了本節(jié)課學習重難點,讓學生對錢鐘書先生有了進一步認識。
三、課后作業(yè)(1分鐘)
聯(lián)系課文,課外閱讀曹操《觀滄!泛推障=鸬摹吨麓蠛!,寫一篇一兩百字的短文,評說它們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
設計意圖:這道題是對本課教學目標的進一步強化,聯(lián)系高考考點,力爭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和提高。
第四部分說板書設計
方法:比較、比喻
發(fā)展:成熟早中外詩
形式:篇幅短互相影響,
技巧:韻味長共同發(fā)展。
語言:詞氣和
內容:無甚差異
設計意圖:通過簡潔的板書,清晰展現(xiàn)出本文論證方法包括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中國詩歌的特點從五個方面體現(xiàn),對待中外詩歌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
第五部分設計反思
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學生通過課前導學案,能夠掌握自我學習方法。課堂上的合作探究及寫作訓練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自主探究及語言表達等能力有了一定的鍛煉和提升。課后作業(yè)的布置更是對本課重難點的一個鞏固,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能力。課堂是生成的,是鮮活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更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多從學生的角度,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談中國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談中國詩》一文,是談論中國詩歌的特征。先交代談論中國詩的根本立場,即采取比較文學的立場。接著概括中國詩的一般發(fā)展特點及其規(guī)律。外國是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后有抒情詩。中國則不然,先有抒情詩,后有戲劇詩,沒有史詩。然后闡述中國詩的四個特點。一是篇幅短小,“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zhàn),平均不過兩三分鐘。比了西洋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里面的輕鳶剪掠”。二是富于暗示性,“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富于暗示,“是一種懷孕的靜默”,“說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說出來的話,只影射著說不出來的話”。三是筆力輕淡,詞氣安和!拔餮笤姷囊粽{像樂隊合奏,而中國詩的音調比較單薄,只像吹著蘆管”。這是由于中國詩調較輕,比不上西洋詩調的沉重;又由于中國古代詩人“對于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中國詩“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彼氖巧缃辉娞貏e多,宗教詩幾乎沒有。文章最后指出,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像各國人都是人一樣,中國詩和西洋詩,共同點多于不同點。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運用比較方法展開論述的寫作特點,體會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的積極作用。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二、了解中國詩的特點,欣賞旁征博引的論述風格。
三、感受本文生動、機智的語言,體會其深入淺出、化抽象為形象的妙處。
三、說教學和學法
1《談中國詩》一文課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圍很廣;不少內容深邃,牽涉一些理論問題,這給學生閱讀帶來不少困難。為此,建議由教師提供一些相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進圖書館或者上網查閱有關資料,以幫助理解課文
2.反復誦讀,了解大概。本文寫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詞造句、行文布局、佳構機巧、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復吟誦。
3、.串通文義,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結構。此文結構最大的特點在于開篇立論,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后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失良機,隨時比較,廣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別具風采。
4、不求全貌,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生動奇巧的`妙言妙語,要用心揣摩體會。3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在查找資料的基礎上讓他們敢于說出別的不一樣的聲音
5、學法:感受鑒賞 思考領悟 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詩歌,大家能背幾首嗎?(學生試背三兩首)那么,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fā)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詩的特點,那么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談中國詩說課稿】相關文章:
《談中國詩》說課稿01-05
《談禮貌》說課稿07-22
《談讀書》說課稿06-29
談生命說課稿07-08
談禮貌說課稿11-06
《談禮貌》說課稿01-23
談禮貌說課稿12-15
木蘭詩說課稿03-14
《木蘭詩》說課稿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