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時間:2023-08-26 08:22:40 教案

中班教案共6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班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班教案共6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理解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體驗畫面中人物(狐貍、老虎及小動物們)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能用自己的語言及動作大膽表達。

  2、能將前后畫面聯系,重點觀察理解狐貍兩次搶蛋糕不同的結果。

  2、體驗小動物智斗小狐貍取得勝利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小圖書人手一本、自制多媒體課件《第二塊蛋糕》、錄音《第二塊蛋糕》。

  【活動過程】

  一、出示PPT,聊聊蛋糕。

  師:“這是什么?”(蛋糕)

  關鍵提問:你吃過的蛋糕是用什么做的.,味道怎么樣?

  二、觀察PPT畫面,理解狐貍第一次搶蛋糕的故事情節(jié)。

 。▓D1、2):師:“今天小豬、小貓、小兔也做了一個蛋糕,你們瞧,香噴噴的蛋糕烤好了,大家坐下來,準備痛痛快快吃個飽,突然發(fā)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們猜會是什么事情呢?(幼兒自由想像表述)”

 。▓D3):師:“究竟是什么事情,我們來看看!

  關鍵提問:小動物們的心情又怎么樣。

  關鍵提問:老虎拿到狐貍送它的蛋糕,它的心情怎么樣?

  三、翻閱小圖書,理解狐貍第二次搶蛋糕的情節(jié)。

  師:狐貍又去搶了小動物們的蛋糕,送給了大老虎,大老虎拿到蛋糕迫不及待一口吞下,可是這次大老虎卻……

  教師關注:幼兒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引導幼兒用表情動作表現(皺著眉、火冒三丈……)

  提問:為什么大老虎吃第一塊蛋糕時心情很開心,吃第二塊蛋糕時卻很生氣呢?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秘密就藏在這本書里。

  提問:為什么大老虎吃第一塊蛋糕時心情很開心,吃第二塊蛋糕時卻很生氣呢?(幼兒表述原因)

  總結:老虎第一次吃蛋糕的時候,吃得津津有味,這二次卻皺起眉頭,火冒三丈。一個巴掌把小狐貍打得連翻十八個跟斗,滾下了山。

  出示圖6與圖12

  總結:這就是為什么小動物第一次被搶走了蛋糕很生氣,第二次被搶走蛋糕很開心的原因。原來狐貍上當了,看來狡猾的狐貍也斗不過聰明的小動物。

  四、邊看小圖書邊回答,并跟著輕聲地講述。

  師:“現在跟著老師一起輕輕的講故事。”

  五、聽錄音,并輕聲跟讀。

  要求:跟著錄音,一頁頁的翻閱,并能輕聲跟讀。

中班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2、理解并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

  3、發(fā)展幼兒的比較的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4、初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教學準備:

  1、《5以內相鄰數》課件,幼兒操作練習題。

  2、1——5數字卡若干,背景音樂。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2、教學難點:理解并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

  教學方法與手段:

  情景設置法、游戲法、操作法。

  教學過程:

  一、 開始部分:

  設置情景,初步理解“鄰居”關系。

  1、師:動物王國今天特別熱鬧,因為它們要搬新家?纯从袔组g新房子?是哪些動物要搬家?

  2、以提問的方式讓幼兒知道小動物誰和誰是鄰居。

  幼兒看課件,說出房子總數,以及動物名稱。 設置動物搬家情景,幫助幼兒初步理解“鄰居”關系。

  二、基本部分:

  (一)學習5以內的相鄰數,了解相鄰數之間的關系。

  1、師:天慢慢黑了,小動物們該休息了(老師把小動物隱藏起來)。聽,誰在說話呢?哦!原來是數字寶寶在討論問題呢。數字寶寶2說:“我是2,數字寶寶1和數字寶寶3是我的好鄰居,我們是相鄰的數字,我給它起個名字叫相鄰數,2的相鄰數是1和3。”提問幼兒找其他數字寶寶的相鄰數。

  2、師:那些數字寶寶變成了點子寶寶,看看2個點子寶寶比1個點子寶寶多幾個點子寶寶,比3個點子寶寶少幾個點子寶寶?我們一起念一下:2比1多1,2比3少1。(同法3、4的相鄰數)

  (二)游戲《找朋友》。

  老師隨意地舉一張5以內的數字卡,當老師說“找找找找朋友,找到兩個好朋友,我是數字寶寶2,我的相鄰數是幾”拿數字1和3的小朋友就趕快舉起來,游戲可反復進行。

  (三)組織幼兒完成操作練習:《相鄰數朋友》。

  1、幼兒理解相鄰數的定義,并能找出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2、幼兒比較5以內各個相鄰點子寶寶的多與少,并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

  3、幼兒做游戲《找朋友》。

  4、幼兒做練習。

  “興趣是幼兒學習最好的老師”,通過設置情景,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回憶內容,并在回憶的過程中,在房子上點擊出數字,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告訴并幫助幼兒理解相鄰數的`定義。

  通過比較點子寶寶,從而讓幼兒理解并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

  通過做游戲《找朋友》,讓幼兒在游戲中鞏固對相鄰數的認識。

  通過操作練習,鞏固5以內的相鄰數。

  三、結束部分:

  1、評價幼兒操作練習情況。

  2、給爸爸、媽媽檢查自己的作業(yè)。

  幼兒校對作業(yè)。 總結評價幼兒操作的結果,從而提升幼兒的已有經驗。

  活動反思:

  在活動的過程中,首先以“動物搬家”的情景,幫助幼兒理解“鄰居關系”、復習數的排列、數與數的關系,為幼兒后面理解“相鄰數”的概念,理解相鄰數之間的關系打下基礎,遵循了幼兒數學學習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其中,學習2的相鄰數是個重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理解什么是相鄰數,及相鄰數的關系,從而為探索3、4、5的相鄰數作鋪墊。在整個過程中,讓幼兒處于主動探索狀態(tài),引導幼兒自己得出結論。但是突破難點的過程中,雖然幼兒能在之前的游戲操作中完成相關的相鄰數的練習,但對理解相鄰數之間的關系這個看似簡單的內容,對幼兒來說難度較大,要讓幼兒在新授過程中充分理解相鄰數的關系,還需要老師的引導。

中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會用一個或幾個長方形畫出一幢或幾幢彩色高樓。能注意畫面的合理安排。

  2、能隨意地裝飾,大膽發(fā)揮想象,畫出不同形狀的門窗。

  【活動準備】

  1、課前帶幼兒參觀附近的高樓大廈。

  2、人手一份繪畫材料。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

  前兩天老師帶你們去看過高樓大廈,你看到的高樓是怎樣的?

  (高高的.,一幢連著一幢,有許多門窗)

  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知道晚上高樓里的家家戶戶都點亮了燈,非常好看。

  今天,我們就來畫這一幢幢的高樓。

  二、講解示范。

  1、中間先畫一個高高的長方形,旁邊靠著一個大的矮長方形,再畫一個很高很高的長方形。

  另外一邊也畫上有高有低、有大有小的長方形,連成許多幢高樓。

  2、用記號筆畫出不同形狀的門窗,并涂上漂亮的顏色。

  三、幼兒練習。

  1、鼓勵幼兒畫出有高有低的樓房,并用漂亮的顏色進行裝飾。

  2、啟發(fā)能力強的幼兒添畫云彩、太陽、大樹等。

  四、講評。

  幼兒互相參觀。教師把幼兒的作品布置成“美麗的家鄉(xiāng)”或“美麗的街道”的畫展。

中班教案 篇4

  游戲目標:

  1、在游戲中注意不與他人碰撞,體驗在游戲中奔跑、追逐的樂趣。

  2、能根據指令做相應的動作。

  3、能積極參加游戲活動,并學會自我保護。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游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游戲。

  5、通過活動幼兒學會游戲,感受游戲的樂趣。

  游戲準備:

  幼兒已吃過西瓜的經驗、了解西瓜的外形特征。

  游戲玩法:

  1、教師和幼兒共同討論西瓜的外形特征。

  師:"西瓜長的什么樣?"引導幼兒用簡短的語言來概括:綠綠的皮,紅紅的瓤,黑黑的籽,西瓜不但香而且特別甜。

  2、師:"小朋友們,我們在吃西瓜的時候首先要把西瓜怎么樣?""洗一洗,然后切開。"師:現在我們做一個"切西瓜"的游戲,想一起玩嗎?

  3、幼兒一起來到橡膠地面,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做"大西瓜")。

  師:首先呢,我做切瓜人,來大家跟我一起說:切,切,切西瓜,西瓜西瓜哪里來?農民伯伯種出來。我把西瓜切開來!邊說邊做動作。

  4、教師再次強調游戲的玩法:切瓜人要隨兒歌節(jié)奏切西瓜,最后當兒歌念到最后一個字"來"的時候,將身邊兩位小朋友拉著的手切開,然后站在被切開的位置。被切到的兩位小朋友則必須立即朝不同方向跑一圈,再回到原先的位置,先到達的.小朋友為勝,先到的小朋友就是新的"切瓜人"。

  5、開始游戲:小朋友可以分成6-8人一組(要求切瓜人要邊做動作邊念兒歌,其他小朋友也要一起念。)

  注意事項:

  1、幼兒要邊念兒歌邊有規(guī)律的切西瓜;

  2、幼兒在奔跑過程中要注意躲閃、不碰撞;

  3、被切到的兩名幼兒必須向相反的方向跑。

  生成新玩法:

  通過仿編兒歌的形式復習鞏固游戲。

  "小朋友,除了西瓜可以一切兩半,還有什么水果可以這樣切?"引導幼兒把兒歌改成 "切,切,切蘋果,一個蘋果切成倆。"依次變換成"切梨、切橙子"等比較圓的水果。

中班教案 篇5

  活動設計背景

  本月的主題活動是“傘”,通過前面的學習孩子們已初步了解了生活中“傘”的形狀、結構。為了進一步讓幼兒更全面的認識傘了解傘的作,所以安排了這次活動。

  活動目標

  1. 了解傘的多種功能。

  2. 初步嘗試用替換詞語的方法仿編兒歌。

  3. 感受運用語言和想象所帶來的樂趣。

  4. 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5. 培養(yǎng)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嘗試用替換詞語的方法仿編兒歌。

  2.感受運用語言和想象所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兒歌:《傘可以做什么》

  2. 幼兒帶來的各種傘

  3. 螞蟻,小鳥,長頸鹿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 教師展示幼兒帶來的各種傘。問:小朋友知道這些傘可以用來做什么嗎?

  幼兒回答(遮雨,遮太陽)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傘還可以做什么?(如:可以用傘柄彎鉤取東西,當拐杖等。)

  2. 教師展示螞蟻,長頸鹿,小鳥的圖片。問:如果螞蟻,小鳥,長頸鹿有一把這樣的傘,它們會把傘當做什么呢?(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自由的'想象。)

  幼兒充分想象,(比如:小鳥可以把它當做鳥窩,長頸鹿可以把它當做帽子等。)

  二.欣賞兒歌《傘可以做什么》

  1.教師范讀。

  2.鼓勵幼兒有感情的跟念兒歌,并做動作表現出來。

  三.幼兒嘗試仿編兒歌

  1.在熟悉了兒歌《傘可以做什么》的基礎上,讓幼兒試著把書上的兒歌變得更長。(如:傘可以做什么?傘可以當鳥窩······)

  2.師幼互動,教師念“傘可以做什么?”幼兒回答:“傘可以······”

  3.分角色練習,男孩子與女孩子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反復練習。

  4.教師小結孩子們仿編的兒歌。

  四.拓展活動

  讓幼兒帶上自己的傘到戶外游戲,體驗傘可以做什么。

  教學反思

  1. 整堂課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合理,重點突出。

  2. 全班幼兒基本能念兒歌,理解兒歌內容,了解了傘的作用。完成了教學目標。

  3. 幼兒的參與面較廣,但課堂氣氛不太活躍。

  4. 在仿編兒歌時,幼兒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將注重孩子語言表述,還有語感的培養(yǎng)。

中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能夠用線條在畫面中間表現出小豬蕩秋千的形象。

  2、能用線條、圖案裝飾小白兔的身體。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fā)幼兒興趣。

  1、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誰呀?

  2、小豬長得什么樣子呀?

  3、小結:小豬有個圓圓的腦袋,上面有兩個三角形的耳朵,臉上有兩個眼睛,一個橢圓形的豬鼻子,里面用兩個圓圓的.豬鼻孔哦!小豬的四條腿都是短短的,還有個卷卷的小尾巴。

  二、教師講解示范畫蕩秋千的小豬。

  1、那你們看這只小豬在干什么呀?你們會不會來畫一畫蕩秋千的小豬呢?

  2、教師講解示范畫法。

  3、請個別幼兒嘗試畫小豬形象。

  三、教師示范裝飾畫小豬。

  1、小朋友們,小豬畫好了,他很想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呀!我們可以怎么辦呢?

  2、那可以怎么來畫呢?引導幼兒交流,教師根據幼兒的要求來進行裝飾,并強調各種線條、裝飾圖案的畫法。

  3、請個別幼兒來進行裝飾。

  四、組織幼兒操作。

  師:寶貝們!現在輪到你們來試一試咯!

  活動反思:

  本次線描活動中小豬的形象幼兒還是比較熟悉的,大部分幼兒都能夠畫出小豬的基本形象,但是蕩秋千的動作對于幼兒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繪畫時我忽略了幼兒所畫形象的大小,導致了很多孩子畫的過小,裝飾起來效果就不太好了!今后對于孩子構圖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中班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教案教案04-15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經典]07-24

中班教案(經典)07-21

中班教案[精選]07-25

(經典)中班教案07-25

【精選】中班教案08-01

[精選]中班教案08-03

中班教案(精選)08-02

中班教案(經典)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