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0-30 09:50:11 教案

[合集]科學教案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合集]科學教案10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大膽探索、嘗試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發(fā)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學習兩人合作進行實驗,培養(yǎng)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活動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記錄表(見附圖)、鉛筆;盛水的水盆若干個,積木塊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出示材料,激發(fā)幼兒操作的欲望。

  二、活動過程

  (一)教師提出嘗試問題:如果把這些材料放進水中,會發(fā)現什么現象?

  1.幼兒嘗試。

  2.幼兒介紹嘗試結果。

  教師總結:石子、牙膏皮、橡皮泥這些物體沉到了水底,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沉;空藥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這些物體浮在了水面上,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浮。

  (二)教師提出嘗試性問題:“怎樣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在水面上?”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友好協商,一人嘗試,一人記錄。

  2.嘗試結論: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捏成帶邊的薄片狀),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師提出嘗試問題:怎樣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到水底?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互換嘗試。鼓勵幼兒大膽運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嘗試。

  2.嘗試結論: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裝在空藥丸盒里可使空藥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時,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積木塊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辦法幫他們把積木很快分出來?

  幼兒嘗試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積木塊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積木塊,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師實驗演示,驗證答案。

  活動延伸

  老師把這些材料放在科學區(qū),活動結束后,小朋友可以來繼續(xù)進行嘗試。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小小的苔蘚

  活動目標:

  1、 知道“苔蘚”這一名稱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蘚的生長環(huán)境。

  2、 樂意主動采摘苔蘚,感受樂趣。

  3、 豐富相應詞語,如葫蘆蘚、地錢、墻蘚等。

  活動準備:教師事先找好有苔蘚的花圃、田間路邊等。

  活動過程:

  一、 出示苔蘚實物樣品、引出課題。提問:

  ——誰見過這些綠綠的小東西?它們會長在哪里呢?

  ——今天我們要去找找苔蘚,可以采摘。

  二、幼兒尋找采摘苔蘚,過程中和幼兒一起觀察其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誘發(fā)幼兒(幼兒食品)有意記憶。

  三、交流經驗

  ——你找到了苔蘚了嗎?它長在哪兒?什么樣子的?象什么?(讓幼兒邊觀察邊討論。)

  ——請你找一找苔蘚的`根、莖、葉。誰也有根、莖、葉?

  四、幼兒再次尋找采摘,并讓幼兒摘點野花、野草,為回教室讓幼兒用它與苔蘚合作學習插花。

  五、梳理經驗:

  1、苔蘚它多生長在潮濕、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園和路旁容易找到。因為是潮濕環(huán)境,因此人們走路要小心。

  2、苔蘚雖小也有根、莖、葉,是植物一種。(讓幼兒討論苔蘚與水和陽光的關系。)

  活動建議:

  可結合相應的季節(jié)和天氣組織幼兒采摘苔蘚(地錢),并烹飪、品嘗苔蘚植物(地錢),讓幼兒了解其特殊的用處。

  活動延伸:

  1、 科學區(qū)中設置“下水石”、“上水石”、“沒水石”,觀察哪塊石頭能長出苔蘚。(“上水石”總保持著潮濕的狀態(tài),所以適合苔蘚植物生長。)

  2、 在自然角種植苔蘚。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綠豆芽在我們家常菜肴中并不陌生,孩子們幾乎都吃過,但對綠豆變成豆芽的生長過程卻知之甚少,我決定讓大班的孩子們來做一次綠豆發(fā)芽的小實驗,讓他們多一次新奇的生活體驗。

  【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綠豆發(fā)芽的生長過程。

  2、培養(yǎng)孩子們探索科學自然現象的濃厚興趣。

  3、初步體驗勞動的樂趣和不易,教育幼兒要學會愛惜我們的食物。

  【活動準備】 綠豆種子,綠豆芽,自帶的可口可樂或雪碧空瓶子,紙杯,干凈吸水的小毛巾、溫水、小剪刀、雙面膠、中性筆。

  【活動流程】 浸泡綠豆—觀察生長過程—實驗總結

  一、浸泡綠豆

  活動過程

  1、認識綠豆種子和綠豆芽。

 。1)教師出示綠豆種子和綠豆芽,讓幼兒識別并說出名稱、形狀、顏色。

  (2)教師引導幼兒,說說綠豆芽是怎么長出來的'?教師提問:你們吃過綠豆芽嗎?好吃嗎?你知道一顆小小的綠豆是怎樣變成綠豆芽的?教師提問: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發(fā)好多脆脆的綠豆芽讓媽媽炒著給一家人吃?(激起孩子的表現欲)

  2、讓幼兒把綠豆種子裝入紙杯(綠豆約占三分之二),倒入溫水淹沒綠豆。

  3、在教師輔導下把飲料瓶子底下用小剪刀鉆4個比綠豆小的眼(以保證每天澆的水不積在瓶子里,積水會讓綠豆爛掉),把瓶口錐形部分剪掉(便于通風和生長)。

  4、在雙面膠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貼在瓶子上。

  5、把紙杯里泡好的綠豆放入飲料瓶內,并在綠豆上面蓋上干凈吸水的毛巾(主要是保濕),開始第一次澆清水,多余的水會通過瓶底小眼排出。

  二、觀察生長過程

  活動過程

  1、幼兒每天觀察綠豆發(fā)芽的情況,并由老師帶領進行兩次澆水管理(每天上午和下午澆水,綠豆芽一個星期即可長成食用)。

  2、引導幼兒觀察生長情況。教師提問舉例: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和昨天比有什么變化?回答:綠豆皮裂開了,有個白色小芽鉆出來了!………白白的身子上還有兩片小葉子………

  三、實驗總結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知曉綠豆種子發(fā)芽也像小朋友一樣需要呼吸,需要喝水。

  2、實驗總結:空氣和水是綠豆種子發(fā)芽不可缺少的條件。

  3、讓幼兒體驗收獲是需要等待的,也是要付出勞動的。

  4、實驗總結:我們所吃的食物是來之不易的,要學會珍惜。

  【活動延伸】

  1、讓幼兒將發(fā)好的綠豆芽帶回家,讓媽媽給全家炒一盤香噴噴的綠豆芽菜,

  2、當一回小老師,把發(fā)綠豆芽全過程教給爸爸媽媽,讓他們也學會在家里發(fā)不同種類的豆芽菜。

  3、讓幼兒家長給教師手寫一封短信,介紹一下綠豆芽菜的口感和自己的孩子“授課”的全過程,發(fā)表一下感想,然后教師在全班一一念出。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要求:

  1、對物體落下來的現象感興趣,有初步的探索欲望。

  2、學習運用語言、體態(tài)動作等表達自己的發(fā)現,初步嘗試記錄。

  活動準備:

  羽毛、降落傘、紙條、包裝帶、沙包、飛鏢、貼有相應物體的記錄表等。

  活動過程:

  1、小故事引發(fā)幼兒猜測:物體是否會落下來?以激發(fā)興趣。

  2、觀察材料,擺弄物體進行感性探索體驗:它們是不是都落下來了?

  3、第二次探索,比較落體的不同方式。幼兒邊玩邊交流自己所玩的物體,觀察落下來的樣子,引導幼兒運用語言、體態(tài)動作等表現自己的發(fā)現。

  4、學習記錄:觀察記錄表上貼的物體,引導幼兒選擇相應物體嘗試后把該物體下落的樣子畫下來。

  5、延伸活動:玩落體游戲,如“托氣球、吹羽毛”等,啟發(fā)幼兒觀察更多落體現象,并想辦法使其落不下來。

  本園教師觀察反思:

  適宜性行為

  1、本活動目標定位較好,能根據本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重在培養(yǎng)幼兒對常見科學現象的興趣和初步的'探索欲望。

  2、教師能夠較好地把握活動的重難點、關鍵點,充分考慮了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本班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引導幼兒運用語言、體態(tài)動作等表達自己的發(fā)現,符合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需要。

  3、教師在活動中能注重讓孩子在玩中探究,豐富體驗,特別是能大膽地嘗試讓幼兒將自己的感受與體驗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給幼兒較充分的發(fā)展機會。

  4、努力創(chuàng)設了寬松自由的探究氛圍,促使幼兒能自主地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建構經驗,激發(fā)幼兒探索的欲望,體驗探究的樂趣。

  不適宜性行為

  1、問題: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的觀察不夠細致深入,仍然有一些重結果的傾向。

  原因:教師在活動過程中,仍然受傳統(tǒng)的目標意識影響。

  對策: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觀察水平,對幼兒臨時出現的一些狀況作出及時和適宜的回應,要更加尊重過程,從幼兒的角度、眼光了解事實。

  2、問題:幼兒積累的體驗還不夠多、不夠深入。

  原因:小班幼兒還不善于主動與同伴交換、合作地玩,因此表現出部分幼兒接觸的材料不夠多。

  對策:可提供更多的材料,注重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換材料、合作探索。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實驗過程,使幼兒了解酚酞溶液遇到堿溶液會變成紅色的現象,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濃厚的探究欲望。

  2.小組合作完成酚酞溶液繪畫,培養(yǎng)幼兒合作能力。

  重點難點

  感受和發(fā)現水的神奇之處。

  活動準備

  1黑貓警長頭飾、白貓警士頭飾若干。

  2.毛筆、杯子、棉簽、稀堿溶液、酚酞溶液、清水。

  3.圖畫紙數張,教師示范畫一張(事先均用彩筆畫好樹林、房屋等,用毛筆蘸取酚酞溶液繪畫老鼠腳印晾干)。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事黑貓警長,激發(fā)幼兒興趣。

  1.教師出示一黑貓警長頭飾問:“小朋友,想和黑貓警長做游戲嗎?

  2.分配角色,教師扮演黑貓警長,小朋友扮演白貓警士。

  3.接到報警電話

  提問:誰打的電話?(雞媽媽)雞媽媽的蛋寶寶怎么了?

  4、分組搜尋、營救蛋寶寶

  5、出示神奇的水(堿溶液),噴一噴,現出腳印。

  二、幼兒實驗并交流。

  1、教師講解酚酞溶液的制作過程 。

  2、幼兒用酚酞溶液作畫,老師巡回指導 ;

  3、教師在集體面前講述實驗過程

  4.幼兒配置堿溶液,教師講解要求;

  5.幼兒噴畫:如何讓我們的酚酞溶液畫“現身”呢?(幼兒用堿溶液噴畫)

  結論:酚酞溶液遇到另一種水(稀堿溶液)會變成紅色。

  6.老師實驗論證。(兩種溶液直接反應)

  三、結束活動

  酚酞溶液和另一種藥水(稀堿溶液)在一起的時候,會變成紅色。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許多的`變化,只要我們小朋友仔細的觀察,還會發(fā)現許多奇妙的現象。請小警士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發(fā)現來告訴大家。(再次接到報警電話:森林里又有新的案情發(fā)生了,小警士們帶好我們的辦案工具出發(fā))結束活動。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學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觀察研究水的物理性質;

  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認識“水”;

  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交流、樂于發(fā)現探索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

  體會人體感官在認識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觀察水要有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和材料準備: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比較,認識水的性質特點。

  教學難點:水是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下一課時將作主要研究)

  注意點:觀察要有一個合理的順序;

  課前準備(每組):礦泉水、牛奶、有色飲料(芬達)、透明玻璃、一次性塑料杯、塑料吸管、黑瓶子(分辨演示:黑瓶子內裝:沙子、 醋、牛奶、醬油、糖水、酒、礦泉水、食用油);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板書篆體的“水”

  2、古代的人通過觀察水,發(fā)明了“水”字,我們今天也來認真地觀察水,看看會有什么發(fā)現呢?

  板書:一杯水的觀察

  [評析:從篆體的水字入手,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吸引到課堂中來,學生對于這個字的觀察和猜測也經歷了一個簡單的研究過程。把科學的理念和古代的燦爛文化有機結合,有新意。]

  3、用感官觀察水

  1、每組桌上都有一杯水,你準備用哪些感覺器官來觀察這杯水呢?

  2、學生匯報;

  3、按學生說的順序板書;

  4、這么多方法,可老師只給你一杯水,誰能安排一個合理的順序?

  5、老師調整板書順序;

  6、馬上要開始實驗了,組里可以分工合作,定兩個人記錄。好,開始實驗吧!

  7、學生實驗,老師巡視;

  8、學生匯報;

  9、到現在為止,你認為水是一種怎樣的東西?

  師選擇性板書: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

  [評析:運用感覺器官進行觀察是這個學期重點要訓練的內容。讓學生先自由地發(fā)表想法,說說準備用什么感官來觀察一杯水,然后老師再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白觀察是要按一定順序的。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課堂上有所提高和收獲。]

  再用感官,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教學過渡:

  教師:(出示玻璃)這個東西也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透明的呀,它也是水吧?

  學生:不是。是玻璃。

  1、那玻璃跟水究竟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我們可以繼續(xù)用感覺器官,把玻璃和水進行比較,這樣就能有更多的發(fā)現。

  板書:比較

  2、接下來我們就用比較的方法繼續(xù)觀察和研究水;

  老師這里有幾組東西,小黑板出示:

  實驗一:玻璃和水比較;

  實驗二:牛奶、芬達和水比較;

  實驗三: 兩個瓶子里的東西比較(有一瓶是水)

  3、各組可以自由選擇做哪一組實驗,要求運用感覺器官進行比較,發(fā)現水和這些物體在哪些方面有不同點?其中實驗三不能打開瓶子。如果覺得實驗有困難,可以參考老師的實驗提示卡。各組組長上來領實驗器材、和提示卡;

  4、學生做比較實驗。老師巡視;

  5、各組交流;

  (1)實驗二請一個小組整個小組匯報。(組內成員互相補充,其他組有什么新發(fā)現也可以補充。)

 。2)實驗一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交流。

  (3)實驗三,老師請其他組的一位代表采訪做實驗三的同學,看他們是如何不打開瓶子就知道是水的;

  6、老師:大家真聰明!很會做實驗,很會研究,真像一個個小科學家呀!

  誰來總結一下,到目前為止你認為水是一種什么東西?

  [評析:三個對比實驗的設計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進行自主地選擇,也使學生的研究能夠更加深入,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觀察。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得到最大的收獲,所以我讓學生從三個實驗中任選一個實驗。后面的交流使學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三個實驗,可通過其他組的不同形式的匯報和相互交流也能從中收益。在一個個對比實驗中,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增強,對水的認識也逐步完善起來,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概念是在實際的實驗中逐步生成的,而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增強了知識的實踐性。另外,由于是第一次接觸對比實驗,提示卡給實驗有困難的同學提供了幫助,真正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

  鞏固加深認識,課堂延伸

  1、今天同學們運用感覺器官研究了水,發(fā)現了水的不少秘密。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這些瓶子中間只有一瓶是礦泉水,誰能把它找出來?

  2、出示瓶子,請一位同學上來。

 。1)能先不打開瓶子嗎?

 。2)注意點: 聞:指導聞的方法。

  嘗:不是什么東西都可以嘗的哦。

  (3) 表揚獎勵。

  3、今天我們的研究用了身體的哪些器官?

  4、人體的器官真神奇呀,幫助我們發(fā)現了很多奧秘,我們可要愛護自己的身體。

  5、水的秘密還有很多,感興趣的同學課后還可以繼續(xù)研究?梢宰鰧嶒灒ǖ且⒁獍踩叮梢钥磿橘Y料,還可以上網。

  [評析:最后的游戲性實驗無疑使學生興趣盎然,不管能否找到那瓶水,學生都經歷了探究的過程,而且對他們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說不定有的孩子課后還會找別的液體繼續(xù)探究。老師最后的總結也不是終止這堂課的研究,而是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課雖然結束,新的研究也許又將開始。]

  四,教后思考:

  通過前三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能用不同的感覺器官進行觀察,本課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兩種或幾種液體的比較,通過比較進一步認識事物。三年級的學生以直接興趣為主,他們的觀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吸引,探究的開展隨興所至,探究過程簡單、短暫且不嚴格,這需要教師引導他們向更深層次研究,引導他們進行深入觀察,從而發(fā)現更多水的秘密。整個課堂教學的設計是開放性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盡量體現《科學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充分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1、 體現“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這一基本理念,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三年級科學課上冊教材將將著重點放在發(fā)展學生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以學生有系統(tǒng)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這個單元提出讓學生學會運用感覺器官,在實驗條件下進行觀察,讓學生在探究中培養(yǎng)科學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并能體驗從中的樂趣。

  2、 體現探究活動的整體結構效益。本課試圖通過良好的結構組織起來的科學探究活動發(fā)揮結構的整體效益,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本課的探究活動都是以四個觀察活動的形式展開的,前一個活動是尋找基本的性質,形成初步的概念,后三個活動是思維的碰撞,是運用多種感官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液體進行比較,體現探究活動的層次性和嚴密性。

  3、 教學內容貼近兒童生活,通過兒童身邊的一些液體進行科學的探究,使學生從自己的生活走近課堂,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6

  教師展示部分動物圖片,讓學生對圖進行觀察并引導它們對下面問題進行回答:

  它們分別是什么動物?

  它們生活在哪里?

  它們能否自己運動?

  師:同學們想知道它們是如何運動的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師板書課題。

  學生能較為準確的判斷圖片的動物的名稱,并知道它們分別生活在陸地、空中、水中。而且它們都能自己運動。激發(fā)學生去思考的興趣,同時回憶不同動物的各種運動方式

  借用

  教師搜集好三個動物的圖片,并且他們分別生活在水中,陸地上,空中

  教師引導進行小組探究

  師:同學們對動物的運動方式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整理自己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或搜集到的動物的運動方式方面的信息,開始我們的信息交流活動。

  師:同學們對各種動物的運動都有所了解了,那么我出幾道小題考考你們!

  1.舉例說明水生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2.舉例說明陸地上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3.舉例說明空中飛行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動物的運動方式可以分為哪幾種?有什么特點?

  師:大家歸納的很好,那么動物這些運動方式對其自身有什么意義?你能舉例談談么?

  師:同學們一節(jié)課的時間即將過去了,通過我們一起對動物運動方式的探討之后,你有什么問題么?請把你的'問題提出來。

  生交流。

 。ㄉ1:我給大家講講蛇是怎樣爬行的?蛇腹部有鱗片……

  生2:誰知道哪種魚能上樹?是彈涂魚,它的胸鰭可以左右靠攏,……

  生3:我知道蝸牛是怎樣運動的,它是以足部肌肉深長的部分固定在物體表面,組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進,運動時…

  生4:…………)

  生1:水生動物主要是游泳。

  生2:陸地上動物的運動方式有爬行、跳躍等。

  生3:空中飛行動物的運動方式有飛行。

  生1:行走、奔跑

  生2:跳躍、飛行

  ……

  生:具有多樣性!

  生:大雁遷飛是為了尋找棲息地,尋找食物……

  生:獵豹的奔跑速度快適應它獵殺羚羊的生活習性……

  …………

  生:動物能主動的適應環(huán)境。

  生提出問題。

 。ㄉ1:能飛上樹的魚是用什么呼吸的?

  生2:動物運動是依靠什么器官做運動的呢?

  生3:動物運動消耗的能量來自哪里?)

  學生們的信息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各種各樣動物的運動方式被他們描述的淋漓盡致分小組讓學生討論三種環(huán)境中的動物他們是如何運動的?看哪個小組討論的最全面,最多。

  小組匯報。

  師生共同總結概括。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觀察和實驗發(fā)現傳動裝置的結構和作用;

  ●會組裝一個皮帶傳動裝置、齒輪傳動裝置和鏈條傳動裝置。

  知識與技能

  ●知道幾種傳動裝置的結構與功能;

  ●知道怎樣來傳遞運動和能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喜歡進行有關傳動的研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其樂趣;

  ●留心觀察所見到的機械中的傳動裝置。

  學生準備:帶一些會運動的玩具如玩具賽車、跳蛙、回力汽車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觀看錄像,導入新課。

  1、談話:我知道同學們都愛看動畫片,下面就播放動畫片《木偶奇遇記》的片斷。

  2、提問:第一個運動的物體和最后一個物體之間隔得很遠,而且根本沒有任何接觸,可為什么仍然能夠引起最后一個物體的運動呢?討論交流。

  3、再次觀看錄像,欣賞動力傳遞的過程。

  4、結合錄像解釋:這些可以把動力傳到另一個地方的裝置叫做“傳動裝置”。

  5、提問:你還在哪些物體上見到過傳動裝置?你能描述一下這種裝置的結構嗎?(教師適時出示并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體,展示物體的傳動裝置和傳動方式。)

  6、談話:這些傳動裝置是怎么樣傳遞動力的?常見的動力傳遞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動力的傳遞》。(板書課題)

  二、探究幾種傳動裝置的結構和功能。

  (一)、探究皮帶傳動的特點。

  1、教師出示一個皮帶傳動裝置,操作演示。學生觀察:這個傳動裝置是由哪些部件組成的?

  2、認識皮帶傳動裝置的結構:一根皮帶、兩個大小不同的輪子。

  3、教師操作皮帶傳動裝置,學生觀察輪子的運動狀態(tài)。

  4、交流討論:當大輪運動時,小輪是何種狀態(tài)?大輪和小輪的運動方向是怎么樣的?大輪和小輪轉動的快慢一樣嗎?動力是依靠什么傳遞到小輪上的?

  5、講解:我們把這種傳動方式叫做“皮帶傳動”。皮帶將運動和能量從一個輪子傳到另一個輪子上,帶動了輪子的轉動,也決定著輪子運動的方向。

  6、分組操作實踐。

  ⑴各組學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組裝一個皮帶傳動裝置模型;

 、圃O法將大輪和小輪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時轉動,畫下皮帶傳動的.示意圖;

 、怯涗浵麓筝喓托≥喌霓D動方向和快慢。

  7、交流匯報,操作演示。

  8、討論:皮帶傳動有什么特點?

  9、小結:皮帶傳動裝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帶和它所連接的兩個輪子或滑輪組成的。通過皮帶,一個輪子的轉動被傳到另一個輪子上。皮帶傳動可以傳遞力,能改變輪子轉動的快慢,能改變輪子轉動的方向。

  10、欣賞:利用課件展示皮帶傳動裝置運動的畫面,了解皮帶傳動裝置在機器運動中的作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洗衣機、電梯、縫紉機、游樂場里的旋轉玩具、工廠里的機器、農村的脫粒機、拖拉機等)

 。ǘ、探究齒輪傳動的特點。

  1、電腦演示、放大座鐘內部的傳動裝置,觀察:傳動裝置的結構跟皮帶傳動裝置有什么不同?

  2、觀察傳動裝置的運動狀況,了解此種傳動方式叫“齒輪傳動”。

  3、分組操作實踐:

  各組學生利用工具箱內提供的材料做一個齒輪傳動裝置,研究它的傳動特點并填寫實驗記錄:

 、虐错槙r針和逆時針的方向轉動齒輪A,觀察發(fā)生的現象。

 、圃黾右粋齒輪,依次轉動每一個齒輪,觀察另外兩個齒輪轉動的方向和快慢。

  依次轉動每一個齒輪,記下另外兩個齒輪的方向和快慢。

  A B C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轉動 A * * B * * C * *

  4、匯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獲。

  5、討論:

 、旁邶X輪傳動裝置中,相鄰的兩個齒輪轉動方向有什么特點?

 、讫X輪傳動中,齒輪轉動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6、小結:齒輪傳動裝置由兩個或多個齒輪組成。齒輪傳動可以傳遞力,能改變齒輪轉動的方向、能改變齒輪傳動的快慢。無論一個齒輪朝哪個方向轉動,與它相鄰的齒輪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動的。要使兩個相鄰的齒輪朝同一個方向運動,必須在兩者之間再加入一個齒輪。齒輪的旋轉速度取決于兩個齒輪的大小,還與兩個齒輪齒數的比值有關,比如一個16齒的齒輪會使一個8齒的齒輪的轉速增加一倍。

  7、擴展閱讀:幾種齒輪傳動的裝置(教材15頁)。

  普通齒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傘形齒輪傳動、內齒輪傳動

  8、比較:皮帶傳動和齒輪傳動各有什么優(yōu)點和缺點?

 。ㄆ鲃涌梢赃h距離傳動,但容易損失動力;齒輪傳動可以最大限度地傳遞動力,但必須近距離。)

  9、設疑:你能不能設計出一種既可以遠距離傳動,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傳遞動力的傳動方式呢?

 。ㄈ⑻骄挎渹鲃拥奶攸c。

  1、依靠一根結實的鏈條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操作演示鏈傳傳動裝置,學生觀察兩個輪子的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

  2、交流發(fā)現。

  3、操作實驗器材,體驗鏈傳動的特點。

  4、比較:鏈傳動與皮帶傳動、齒輪傳動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

 。ㄦ渹鲃涌梢宰畲笙薅葌鬟f力,也可以遠距離傳遞力,但工作動力不能太大,因為受到鏈條的承受能力的限制。)

  三、鞏固應用,遷移拓展。

  1、談話:各組學生分別觀察自己小組帶來的玩具,找一找玩具的哪個部分是起傳動作用的,說一說它們分別屬于哪一種傳動方式。

 。妱淤愜嚴飸玫氖驱X輪傳動、音樂盒里應用的是齒輪傳動、自行車應用的是鏈條傳動……)

  2、提問: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機器分別運用了什么傳動方式呢?

  3、拓展遷移:

 、磐嬉煌妫

  將兩只注射器裝滿水,用膠管連通,推動或者拉動其中一只注射器的活塞,觀察另一只活塞的運動,說一說其中的道理。

 、屏私馕覀冎車有哪些類型的傳動裝置。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鞏固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認識,知道各形狀的簡單特征。

  2、在正確感知圖形的基礎上,能按物體的形狀分類。

  3、能愉快地參與操作活動,并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表達。

  活動準備:

  1、背景圖兩張、方形、圓形、三角形寶寶卡片各一張。

  2、三種形狀的實物掛牌(與幼兒人數相同)。

  3、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導入課題。

  1、認識圓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簡單特征。

  師:小朋友,圖形王國里來了幾位朋友,大家想認識嗎?(圓形、方形、三角形分別做自我介紹。)

  2、師:剛才三個形狀朋友介紹了,現在,你們認識它們了嗎?能說出它們長什么樣嗎?

  師:再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三個朋友,好嗎?(師小結)圓形它是圓圓的,沒有角。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方形它是方方的,有四個角,有四條邊。

  二、按物體的'形狀分類。

  1、小朋友,圖形王國的寶寶要到草地上去玩了,你們能幫助圖形王國的這些寶寶送回家嗎?

  哎呀,形狀朋友想請小朋友們幫忙了。先看看哪些圖形寶寶在草地上玩?它們是什么形狀的?請小朋友說一說。

  如:皮球是圓圓的,是圓形媽媽的孩子。電視機是方形的,它們是方形媽媽的孩子。帆船寶寶是三角形的,它是三角形媽媽的孩子。

  2、小朋友真棒,幫形狀媽媽把孩子都送回了家。

  三、游戲:找朋友師:小朋友看看胸前,你現在是什么形狀的圖形寶寶呀?找和你一樣的圖形寶寶做朋友,一起來跳舞吧。

  四、幼兒操作:喂圖形娃娃吃餅干。

  哎呀,圖形王國的寶寶們餓了,我們送點餅干給寶寶吃吧。圓形寶寶喜歡吃圓餅干,方形寶寶喜歡吃方餅干,三角形寶寶喜歡吃三角形餅干,請小朋友給圖形寶寶送餅干吧!

  小朋友真能干,把餅干送到形狀王國去吧,和那里的形狀寶寶一起分享。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嘗試種子發(fā)芽試驗。

  2、知道春種秋收,種子在春天發(fā)芽。

  3、知道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溫度、水分、陽光、空氣。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黑板畫種子發(fā)芽過程。

  花盆、種子;空紙殼箱

  活動過程

  1、老師實驗;將一粒黃豆種子種在花盆里,在放入紙箱 里。

  提問:這粒種子能發(fā)芽嗎?為什么?

  小結:種子發(fā)芽需要陽光。

  提問:如果把這盆放入冰箱里會發(fā)芽嗎?

  小結:種子發(fā)芽需要溫度。

  師:如果有了陽光、溫度種子就會發(fā)芽嗎?對了,必須澆水就象小朋友一樣,每天必須喝水才會長大。

  師:你知道種子是怎樣長大成一株植物的嗎?老師出示黑板 畫讓小朋友了解植物發(fā)芽長大的過程長大。

  小結:種子發(fā)芽需要一定外界條件氧氣、溫度、水、陽光。

  2、游戲:《種子發(fā)芽》,用肢體語言演示植物生長過程。

  活動延伸

  老師將種子種在花盆里放在教室一角,讓小朋友觀察種子發(fā)芽過程。

科學教案 篇10

  第三單元 電的本領

  安全用電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安全用電常識。

  2.會查閱資料及其它信息資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電的相關資料。

  3.培養(yǎng)小組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知道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二、重點難點:

  1.了解安全用電常識。

  2.使學生知道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三、課前準備:

  搜集和整理有關安全用電方面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可提示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準備,一則使材料更加充實,二則可以促使家長參與到本課的學習中來,與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學習安全用電常識,學生也可以根據教科書的提示自主搜集。

  四、準備材料:

  教師也應準備一些與安全用電有關的資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電安全隱患及造成的危害等。

  五、教學過程:

 。ㄒ唬┱勗拰耄

  師:同學們,星期天你們在家里都干什么呢?

  有一位同學叫小明,我們來看看他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

  出示投影;四幅圖(圖1小明在電線下放風箏,圖2小明在電線上晾衣服,圖3小明濕著手插插座,圖4小明自己亂接電線)

  同學們討論:

  1.小明這樣做對嗎?為什么?

  2.說一說電可以給人類帶來那些危害?

  小組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討論,匯報交流。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報投影或放視頻資料并進行適當的補充,由于人是導體,所以不正確地用電,會導致人觸電,輕者可以使人受傷或傷殘,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們要知道安全用電,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安全用電。板書:安全用電。

  (二)學習新課

  1.談話:我們在生活中應怎樣安全用電呢?

  2.教師提問:

 。1)在擦燈泡時應注意什么?

 。á訇P電源 ②用干布擦)

 。2)在拔插座時,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屬部分嗎?

 。ú 能)

  (3)遇到家用電器著火應怎么辦?

  (①先切斷電源 。 ②在滅火.)

  (4)電源開關外殼和電線絕緣有破損時,應怎么辦?

  (讓大人或電工修好,自己不能亂動。)

 。5)用電淋浴器洗澡時,應注意什么?

  (一定要切斷電源)

 。6)雷雨天時,能否在樹下.電線桿下避雨。

  (不能,以防觸電。)

 。7)發(fā)現家用電器損環(huán),能否自己隨便拆卸。

  (不能,應找專業(yè)人員修理)

 。8)人觸電以后,用什么方法救助。

  (①用木棍。 ②關電源)

  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展開討論。

  提示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電器說明書了解更多的知識。 學生匯報。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匯報,進行適當的'補充。

  談話:通過剛才的交流,請大家討論,制定安全用電小常識。

  學生分組討論.制定。

  匯報,教師補充。

 。ㄈ┰u價:

  談話:在本節(jié)課,你感到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對自己的設計和表現還滿意嗎?請把自己的評價填在 “星級評價表” 中。

  學生填寫“星級評價表”。

  (四)拓展:

  請同學們課下做個安全用電宣傳員吧!把你所學到的知識講給爸爸.媽媽和鄰居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聽或者設計一張宣傳畫,貼到小區(qū)的壁報欄里。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經典]08-03

科學教案(經典)08-23

(精選)科學教案08-05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經典)科學教案08-18

科學教案【精選】07-25

(經典)科學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