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0-31 08:26:51 教案

【實用】實用的科學教案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4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實用的科學教案4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簡析】

  《發(fā)現(xiàn)物體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起始課。我們周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物體。這些物體是物質(zhì)存在的具體形式。小學生需要從發(fā)現(xiàn)物體的特征開始認識各種材料,再從物質(zhì)的角度認識物質(zhì)世界,這個過程是符合他們的認知需要和年齡特點的。在這一課,學生將通過觀察和描述特征來探究常見的物體,利用感官觀察8種常見的物體,初步學習用對比的方法來觀察、描述并記錄物體的基本特征。

  教科書共3頁,分為3個部分。

  l.聚焦

  這部分內(nèi)容有兩個問題,前一個問題是為了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后一個問題既是為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又是為了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研究主題——觀察自己周圍的物體并描述它們。這些問題,即可以幫助教師在探究活動開始前調(diào)查學生對物體的原有認識,又可以為學生接下來認識物體的特征奠定基礎。

  2.探索

  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包含一個觀察活動,引導學生對8種常見物體進行觀察和描述。教科書首先出示要觀察的物體: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塊、紙片、木塊、一次性塑料杯。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詞匯或短語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這樣可以了解他們已經(jīng)知道的描述性詞匯。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兒童的語言使之發(fā)展成為科學詞匯。

  接著,教科書提示了科學觀察的步驟和方法——選擇一個物體與其他物體進行觀察、比較。教科書中的4幅圖分別提示了4種比較和觀察的方法:通過看,比較顏色或形狀;通過聞,比較氣味;通過看和摸,比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過掂,比較輕重等等。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單元的學習活動。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能較為全面地從各個方面描述物體,并用文字或圖畫的形式記錄在活動手冊的表格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描述加以規(guī)范和提煉,最后在記錄表中呈現(xiàn)科學詞匯。必要時,教師要對一些比較難懂的詞匯進行解釋。另外,教師要特別提醒學生在未經(jīng)教師允許的情況下,不能用嘴接觸任何物體。

  3.研討

  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包括兩個討論問題。第一個問題,主要提示學生回顧自己是如何觀察物體的。學生可能會說出利用感官來觀察物體,即看、聞、摸、掂等,也可能會強調(diào)是通過對不同物體進行比較來觀察的。此時,教師可以進步詢問學生是通過什么方法找到物體的特征的。第二個問題,主要提示學生反思描述物體特征的角度,從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體,比如可以從顏色、形狀、輕重、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進行描述。學生提到的描述物體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科書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師都可以將其匯總在班級記錄表中。另外,這張班級記錄表將貫穿整個單元,隨著探究的深入,不斷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科學詞匯。在描述物體的特征時,要引導學生使用輕、重、粗糙、光滑等科學詞匯。

  【學情分析】

  學生們每天都會和各種各樣的物體打交道。所以,他們對這些物體已經(jīng)積累了許多感性認識。同時,他們也能夠用一些簡單的詞匯或短語描述這些物體的特征,比如顏色、氣味、輕重、形狀等。但是,學生對于可以從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體,如何科學地運用詞匯,仍存在很多困難。比如,怎樣判斷物體是輕還是重,用什么描述形狀,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對物質(zhì)世界進行科學認識的伊始,學生會產(chǎn)生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科學課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來幫助他們克服和解決。

  經(jīng)歷一個學期的學習后,學生具有了初步的觀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體特征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學生會將物體特征和用途混淆起來。比如描述鉛筆盒,學生較多描述有裝文具的長方形盒子,裝文具是用途,長方形才是形狀特征。所以在這節(jié)課中,首要讓學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學生在描述物體特征時,往往只關注一兩個點,在其他同學描述完以后才能去尋找未被發(fā)現(xiàn)的特征,所以本課還需要針對一個物體,讓學生從多維度描述特征,并記錄下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觀察能力。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我們的周圍存在著很多物體,物體具有形狀,大小,輕重等特征。

  2.科學探究目標

  用各種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

  用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

  3.科學態(tài)度目標

  愿意傾聽他們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能較準確地描述出物體的特征。

  2.教學難點:用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

  【教學準備】

  1.小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塊、紙片、木塊、一次性塑料杯每組一套

  2.全班:《發(fā)現(xiàn)物體的特征》班級記錄表

  3.個人:“輕重”兩字打印

  【教學過程】

  一、聚焦(預設5分鐘)

  1.教師隨便拿起粉筆、課本等,告訴學生這就是物體,并板書“物體”。

  2.提問:我們周圍還有些什么物體?你會怎樣描述它?(比如鉛筆細長,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學生自由描述,教師隨機板書,記錄學生交流產(chǎn)生的詞匯或短語。

  二、探索1:單個物體觀察(預設10分鐘)

  1.認識幾種常見的物體

  過渡:老師今天準備了8種物體,讓我們來看看都是誰?(出示幻燈)

  根據(jù)圖片的順序,學生口答完成名稱連線,認識8種常見的物體。

  2.激趣:老師今天把這些物體都帶來了,你們想不想好好觀察一下?

  3.說明要求:每人選擇一種物體進行觀察。

  討論:萬一幾個人要觀察同一種物體,那該怎么辦?(引導:可共同觀察,但若能分類觀察更好。)

  4.組長領取實驗器材,組員每人選擇一種物體進行觀察。

  5.組織交流:怎么觀察,發(fā)現(xiàn)什么特征?(板書揭題:發(fā)現(xiàn)物體的特征)

  三、探索2:兩個物體比較觀察(預設18分鐘)

  1.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介紹主要觀察方法和能觀察到的對應特征。

  看一看:顏色、形狀、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見、是否流動等

  聞一聞:氣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輕重

  [說明:觀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羅列,只要根據(jù)學生認知程度的基礎上概括就可以了;顒邮謨宰詈笠幻鏇]有“輕重”,老師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發(fā)給學生

  2.活動手冊指導說明

  翻開活動手冊第1面,要求學生先寫上日期,再說明“水”和“空氣”這兩列以后再補充,然后指導貼圖,并提示可以更改物體的名稱,把“木塊”改成自己觀察的其他物體。

  3.強調(diào)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比較觀察。

  扶:抽2個學生進行對比觀察演示,并指導粘貼或書寫記錄。

  4.學生進行對比觀察和記錄。

  四、研討(預設7分鐘)

  1.展示學生的活動記錄,填到全班記錄表上,有爭議的內(nèi)容組織學生討論。

  2.機動:你有什么收獲?還想研究什么?

  【板書設計】

  發(fā)現(xiàn)物體的特征

  看:較厚、較薄,有顏色、無色

  聞:有氣味、無味

  摸:粗糙、光滑

  掂:較重、較輕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孩子們寫寫畫畫離不開它。隨著幼兒活動的豐富,以及大班孩子即將步入小學,他們接觸的紙和圖書越來越多。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幼兒對作業(yè)本、紙張浪費嚴重,所以設計這一活動,讓幼兒了解紙的特性和用途,從而愛惜紙張和圖書。〈〈有用的紙〉〉選自大班科學領域《人的本領大》主題中的活動,活動中,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看、摸感知不同質(zhì)地的紙,知道紙可以書寫、印刷,還有包裝等功能。

  2、幼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紙張容易污損、撕破、碰到水易爛,教育幼兒愛惜紙張和書本。

  活動準備:

  1、為每組幼兒準備各種紙:牛皮紙、皺紋紙、蠟光紙、宣紙、砂紙、銅板紙、毛邊紙等。

  2、每組一盆水,各種剪好的紙娃娃,每組一個紙盒。

  活動過程:

  一、 通過觀察,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1、談話激趣: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帶來一些特殊的朋友,看看是誰呀?(紙用報紙蓋。

  2、看桌子上有些什么紙?找出你不認識的紙,請小朋友或老師介紹。

  3、請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這些紙,看上去、摸上去有什么不一樣?

  4、你們知道這些紙可以做什么用?(幼兒討論)

  5、小結(jié):紙有各種各樣的,它們顏色、軟硬、厚薄不同,他們有的能書寫,有的能印刷,還有的能包裹東西,能做紙盒、做信封等。

  二、 引導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感知紙的特性。

  1、請幼兒自由玩紙,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教師提示幼兒可以折、拉、撕、揉,將玩完的'紙放在紙盒里)

  2、交流發(fā)現(xiàn):你玩了那種紙,是怎樣玩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幼兒操作實驗

 。1)談話:我們來玩紙娃娃游泳的游戲,看誰的紙娃娃游的時間長。

 。2)提出要求:取一個紙娃娃,先看是用什么紙做的,在輕輕的放在盆里觀察。

  (3)小組內(nèi)交流:玩了那種紙娃娃,有什么發(fā)現(xiàn)?

  4、小結(jié)并引導幼兒愛惜紙。

  紙易撕、易濕、易皺、易燃,能揉、折、卷,所以我們小朋友平時看書、寫字時應怎樣去做?

  三、 擴展幼兒生活經(jīng)驗。

  1、想一想,你還在哪里見過紙和紙做的東西?

  2、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哪些東西是紙做的?

  四、 了解紙的發(fā)明并拓展。

  1、提問:今天我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紙,你們知道紙是誰最早發(fā)明的嗎?

  2、拓展:關于紙還有很多種玩法,如甩一甩可以發(fā)出聲音,不同的紙用不同的方法可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小朋友可以繼續(xù)去探索發(fā)現(xiàn)。

科學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發(fā)現(xiàn)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這一現(xiàn)象后,先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對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然后通過查閱資料,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后通過實地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排除明顯不合理的猜想后,從中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科學的問題,準備進一步的研究。

  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在以前的科學課和語文課等的學習中知道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和水進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作用,知道莖有運送養(yǎng)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知道風、雨、蟲害等多種因素都會對植物產(chǎn)生影響。六年級的學生會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資料。學生具有一定的對某一現(xiàn)象的原因、條件、結(jié)果進行猜想的能力。沒有借助資料進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個科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足。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對現(xiàn)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jié)果進行大膽的猜想。

  能借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

  能通過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樂于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借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權威。

  2.通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

  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準備

  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于植物的書籍,聯(lián)網(wǎng)電腦,準備好的資料文件夾。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么時候,窗臺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著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里向著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xiàn)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于這些現(xiàn)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么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后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請同學們打開電腦,從老師的資料庫中查閱相關資料。)請同學們查閱資料,并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記錄下來,有利于交流。

  學生交流資料內(nèi)容。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三、分析與總結(jié)

  師:哈哈,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學生迷茫。

  師: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于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 ?說說理由。

  請同學說出判斷的方法和結(jié)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刮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戶晚上還關著,沒有北風吹過來!蔽覀兛梢酝ㄟ^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后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辦呢?我們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后,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計劃與組織

  如果時間充足,詳細進行這個環(huán)節(jié)。否則,布置成作業(yè)。

  師:你準備研究哪個問題呢?研究第一個問題的同學請舉手,你們可以坐在一起,第二個問題的同學坐一組。現(xiàn)在就可以分組了。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么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diào)整和肯定,材料的準備。

  師:根據(jù)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jié)課后準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jié)課的實驗做好準備。

  下課。

  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無論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拿小麥來說,它的生長發(fā)育不僅受到陽光、溫度、水、肥料、空氣等生物因素的影響,還受到蚜蟲、蝗蟲、鼠、鳥類等生物因素的影響。

  為什么植物也會動?

  高等植物不能象動物一樣自由移動整體的位置,但植物體的器官(根、莖、葉、花)在空間可以產(chǎn)生移動,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這就是植物的運動。高等植物的運動主要有兩種類型:向性運動和感性運動

  運動方向與刺激的方向有關。凡運動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為負向性。多發(fā)生在根和莖部。向性運動的種類與刺激的種類有關。光、重力、水分和化學物質(zhì)均可引起向性運動,分別稱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側(cè)與另一側(cè)的生長速度不同而發(fā)生彎曲,所以向性運動只發(fā)生在正在生長的區(qū)域。切去生長區(qū)域或停止生長的部位都不會有向性運動。

  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會后葉子會合上?

  感性運動的定義:植物體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運動,稱為感性運動。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葉片閉合,許多花朵和復葉都有晝夜周期性開閉的現(xiàn)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長在經(jīng)常有暴雨的熱帶,每當大雨來臨時,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幾滴雨點,就能夠使小葉合攏、葉柄下垂,這樣,當雨水猛烈下降時,可以使整個植株免遭傷害;

  為什么向日葵的花會隨太陽的移動而移動?

  植物隨光的方向而彎曲的能力稱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莖、葉處于最適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陽光而進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莖尖、根尖、胚芽鞘尖端、葉片或生長中的莖。有的器官向著光的方向生長;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長;有的器官與射來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長。由于植物的莖有向光性的特點,所以葉子能盡量處于最適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長旺盛的葉子對陽光方向改變的反應很快,它們竟能隨著太陽的運動而轉(zhuǎn)動,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頂端(最上面的新長出來的'部位,不僅僅是花)在一日中隨陽光而轉(zhuǎn)動,即所謂的太陽追蹤,葉片與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陽運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ò滋祀S太陽由東而西轉(zhuǎn)動,正午時分朝南而轉(zhuǎn)向西方,到夜間八點半鐘左右由西而東轉(zhuǎn),至于夜葵花已朝向東方而并非在第2天太陽初升時才從西而轉(zhuǎn)向東方的。葵花的運動機制尚無深入的研究。

  植物的根為什么都向下生長?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響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長的特性這就是向重力性。如莖向上生長,和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負向重力性的表現(xiàn);根向下生長,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處生長,這樣,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在無重力作用的外層空間,將植物由直立改為水平放置,則植物繼續(xù)徑直生長,不會出現(xiàn)彎曲現(xiàn)象。

  當這些植物的莖橫放或植株倒伏時,開始呈負向重力性反應,下側(cè)積累較多的生長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長快,節(jié)間向上彎曲生長。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買來的小蔥,平放在家里。過兩天,蔥的新葉向上翹起的現(xiàn)象,這就是負向重力性。還有傾倒了的植物,莖葉會向上生長。

  為什么牽;ǖ那o會繞著樹枝轉(zhuǎn)?

  達爾文在觀察西番蓮卷須向支柱快速彎曲運動時發(fā)現(xiàn),卷須的末梢接觸到支柱后,在 20~30 秒內(nèi)就能激發(fā)出明顯的彎曲來。他認為這樣快速的運動不是向光性生長的機理所能解釋的,并大膽提出:卷須的向觸性運動是靠電波傳遞和原生質(zhì)收縮來實現(xiàn)的。牽;ǖ那o也是這樣,黃瓜、絲瓜的須能自己纏繞著竹竿也是這個原因。

  為什么養(yǎng)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長所必須的。適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進植物的生長。肥料中的化學物質(zhì)在植物周圍分布不均勻而引起的生長變化稱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較多的土壤生長。

  為什么養(yǎng)花要澆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須的(1﹪)。植物中的養(yǎng)分的傳輸也需要水分,就像人體的血液。同時植物體內(nèi)的水分還有調(diào)節(jié)體溫的作用,在盛夏的季節(jié),植物的葉子大量的蒸發(fā)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溫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勻時,植物根趨向較濕地方生長的特性稱植物的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減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動速度很慢,所以根從土壤中獲得水分主要是通過根系不斷生長。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斷占據(jù)土壤中較濕的區(qū)域。土壤中水分過多,以致土壤通風不良時,常?吹礁蛳喾吹姆较蛏L。這是因為高等植物的根對氧具有顯著的正向性。所以,澆水要適量。

  光合作用與哪些條件有關?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綠葉里通過陽光照射,產(chǎn)生動物需要的氧氣和植物生長需要的養(yǎng)分,這些養(yǎng)分就長成了新的葉子、花朵、種子、長粗長高了莖和根。光合作用為植物的生長制造了必須的養(yǎng)分。

  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

  根據(jù)對光照強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為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兩類。陽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長或生長良好,如馬尾松和白樺。陰生植物是適宜于生長在蔭蔽環(huán)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漿草,它們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長不良或不能生長。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所以適應不同的光照,是與它們的生理特性和形態(tài)特征的不同有關。

  農(nóng)作物雖然沒有陰生植物和陽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陸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過葉片氣孔進入葉子。浸沒在水中的綠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鹽和重碳酸鹽,這些物質(zhì)可通過表皮細胞進入葉子中去。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了解其基本特征。

  2.比較正方體和正方形、長方體和長方形之間的異同,初步了解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ppt《圖形找朋友》、正方體、長方體、九宮格操作板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幼兒探索由形到體的變化過程。

  正方形和它的朋友們被大風吹散了,需要它們團結(jié)起來。請你幫助圖形朋友,讓它們手拉手,肩并肩,緊緊靠在一起,試試會變成什么?

  小結(jié):6個正方形可以變成一個正方體,正方體有6個面。

  2.引導幼兒通過比較、探索,得出正方體6個面一樣大的.特征。

  提問:你覺得正方體的6個面一樣大嗎?你是怎么比較的?

  小結(jié):正方體的6個面一樣大。正方體是由6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組成的。

  3.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幼兒探索長方體的組成

  (1)正方體的朋友,需要找到6個密碼才能出現(xiàn)。請你記住九宮格里閃動的圖形和它的位置,找出密碼。

  (2)提問:密碼是什么?一共有幾個圖形?幾個長方形?幾個正方形?請你們拼出新朋友。

  (3)認識新朋友---長方體。

  提問:長方體的身體里藏著哪些圖形?

  小結(jié):有4個面是長方形,2個面是正方形的形體是長方體。

  (4)認識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長方體。

  有一個朋友也要和大家見面。你們認識它嗎?它的身體里藏著什么圖形?也請它們排排隊。數(shù)數(shù)有幾個?它們一樣大嗎?

  小結(jié):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形體也是長方體。

  4.游戲《送朋友回家》,鞏固認識正方體和正方形、長方體和長方形之間的異同。

  正方體和正方形、長方體和長方形朋友找不到家了,請按照地圖上的位置幫它們找到家。(教師用語言引導幼兒將各種形、體擺放在幼兒操作板上)

  5.活動延伸

  今天我們認識了正方體和長方體,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正方體和長方體,我們一起去找找吧。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精選]08-08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精選】科學教案10-03

科學教案(經(jīng)典)10-04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12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18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23

科學教案(精選)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