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枝上杜鵑啼教案5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鵑枝上杜鵑啼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杜鵑枝上杜鵑啼教案1
一、釋題
杜鵑:一種鳥,常于夏末夜半時鳴叫,其聲哀切,引人悲思。杜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悲鳥,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是人們經常吟詠的對象。不過,它大都是作為一種悲哀、凄涼、憂愁的象征。杜鵑又是一種植物,常于夏初開放,其狀如火,競相怒放,顯得生機勃勃。作者在本文中,使兩種不同的意象結合在一起,即“杜鵑枝上杜鵑啼”,其目的就是要告訴讀者一種新的對于杜鵑的獨特感受。
所以,在中國古代詩人的筆下,就有許多詩歌和杜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如:
李白有詩:“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其情景凄苦萬狀;
李商隱有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抒發(fā)詩人內心的哀怨;
秦少游有詩:“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夕陽暮”意境也頗為清冷。
可見,中國幾千年文人墨客,已經把杜鵑定位為一種悲鳥,一種悲愁的象征物。特別是杜鵑的叫聲,聲如人言“歸去,歸去”,更能引發(fā)游子的鄉(xiāng)思。
附:中國文人常把自己的某種志趣寄托在對物的詠贊之中,如周敦頤對“荷花”,楊朔對“蜜蜂”。其他如梅花、菊花、松樹、竹子等等的詠贊。都寄托著主人的志趣愛好、人生追求。但是,同樣是對竹子,由于人們認識的不同,卻又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認識。有的人喜歡竹子,是取其“直”而“有節(jié)”;可是,有的人卻又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批評人的時候說你是一根玲瓏剔透的金竹,你一定不會高興,因為是說你“外表清秀而肚中空”,還“不通”,無疑,這是一句打擊挖苦人的話。
我們的作者的名字也和杜鵑有一定的聯系,作者年輕時候,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之一,這個流派的特色就是“哀情”,即寫一些讓人流淚的愛情小說。所以,他就取了名字和杜鵑相同,取的正是杜鵑的哀傷和憂愁。不過,作者取這個名字所蘊涵的意義還要更深刻一些,看“瘦鵑”,正象課文上說的“鵑而啼瘦,其悲哀可知”。
那么,年老了以后,杜鵑在作者的眼里是否還是這樣的呢?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到課文里去看一看。
二、課文分析:
1.(朗讀第一段)。同學們,這一段講了點什么意思?(請同學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明確:我的名字與杜鵑的關系以及我對杜鵑的期望
板書——杜鵑與我——有緣、愿望
分析: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取為“瘦鵑”,是源于作者年輕時寫哀情小說的時候,因為杜鵑在中國傳統中也是哀情的象征,就給自己取了這么一個名字,所以作者說“有緣”;接著作者又寫了杜鵑在人們心目中的'意義,一個“慣”字,說明由來已久。這也正和作者取名的意圖相同。但作者老年不愿意這杜鵑老是這樣一個樣子,所以在介紹了波蘭的《小杜鵑》之后說:
“我雖不知道它的詞,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歡悅之聲,悅耳動聽”。
既然沒有看過,卻又“料想”“定然”是一片歡悅之聲,可見作者對改變杜鵑在人們心目中印象的強烈愿望。
2.看敵第二段,又是從哪方面來介紹杜鵑的?表達了作者主觀方面的什么意思?
明確:杜鵑花與杜鵑鳥的關系以及相關的詩詞。
板書——杜鵑與花——難得、有情味
分析:作者在交代杜鵑花和杜鵑鳥的關系以及和杜鵑鳥有關的詩歌之后,也同樣表達了對杜鵑的感情,請大家體會:“惟有”“卻是”、“最有情趣”;“句雖平凡,我卻覺得別有情味”。都表達了作者強烈的主觀感情。
3.看第三段又說點有關杜鵑的什么?
明確:杜鵑的別名,李時珍對杜鵑的介紹(產地、形狀、顏色、習性、作用)。
板書——杜鵑與農家——至誠、有益
分析:主要的是介紹了杜鵑對農家的作用。作者說它“分明是一頭益鳥”“啼聲哀切,也許是出于至誠”。都表達了作者對杜鵑的美好印象。
4.第五段,作者又是從哪個角度來介紹杜鵑的,表達了什么感情?
明確:介紹了傳說中杜鵑鳥之所以被人看為悲鳥的原因,以及相關的悲傷的詩詞。
板書——杜鵑與感情——調侃(懶得……)
分析:在這段,作者通過介紹杜鵑鳥與望帝的關系,目的要說明人們之所以把杜鵑看成悲鳥的原因以及相關的詩詞,告訴人們:其實把杜鵑看做悲鳥是沒有道理的。作者并沒有沉浸在這種悲觀情調里,而是借自己園子里杜鵑花開時的情景,同時,“大概……”,表達了作者的幽默,而這幽默,是作者對杜鵑的超脫。
5.第五段,作者又要表達一個什么意思呢?
明確:杜鵑與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作者說“十分有趣”,同時,作者也最后表達了對杜鵑的理解。
板書——我心目中的杜鵑——有趣、以為、多半……
分析:在這兒,作者交代了西方人和杜鵑的關系,那是一種和中國人不同的態(tài)度,作者認為“十分有趣”,同時,作者也表達了自己對杜鵑的理解,“以為……”!耙詾椤薄岸喟搿痹诳此撇恢煞竦谋磉_中,表達了強烈的主觀認識。
三、綜合分析
6.從整篇課文來看以及標題,我們可以知道,作者這一篇文章寫作的對象是杜鵑,作者圍繞著杜鵑進行了“漫無邊際”的介紹,但中心都是和杜鵑有關,(看板書),到底要表達一點什么意思呢?請大家結合每一段的最后一句來體會這種感情。
明確:在每一段的最后一句話,作者都表達了他對杜鵑的理解。同時,每句話又似乎是不確定的,但正是如此,委婉含蓄而又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杜鵑的從年輕時到現在的一往情深。學習這篇文章,就是要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蘊涵的對于杜鵑的深情,就像品一杯好茶,味道極微,但卻越品越有味道。
四、文體介紹
小品文——以天地間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入題,圍繞一個中心話題,表達作者獨特個人感受的文章。
課文另說:周瘦鵑的《杜鵑枝上杜鵑呼》是一將非常典型的學生愛讀老師怕教的文章(高一新教材第二冊)。學生愛讀是因為:其一,本文行文生動幽默,讀之若行云流水之上,輕松自在;其二是因為文章顯示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讀之可獲取大量的課外知識。老師怕教也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作者感情復雜而深厚,加之小品文的特點——主題不先行,因而作者的寫作意圖顯得撲朔迷離,難以引導學生把握;其二本文意象極多。初中對學生從未接觸過意象這一概念,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也未對意象這一文學概念作太多的要求,因此在教學本文時就有一個難點:既要讓學生了解意象這一概念,又不宜講得太深。說白了也就是如何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霧里看花的朦朧美,深究下去,又沒有如墜五里云霧中的迷茫感。鑒于以上這些情況,我覺得欣賞這篇文章時應做到化繁為簡,以理析清。
首先,為了解決意象這一復雜的概念性問題,我們不妨避繁就簡,以形象化的類比來揭示這一問題,因而在課文開頭可以設置以下導語:
夏去秋來,轉眼之間我們又迎來了一個金燦燦的秋天,的確,秋高氣爽,秋天是一個明媚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墒窃谥袊v來就有文士悲秋的說法,正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廖”。在古代,秋士就是指那些失意落魄的文人。所以古代文學作品中,秋總是與落葉、孤雁、古道、西風、瘦馬這樣一些悲愁的意象連用,久而久之,秋也就不自覺地成了悲愁的代名詞。其實像這種現象還有多,比如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將課文《杜鵑枝上杜鵑啼》中的杜鵑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現在先請大家把課本流到第十四頁,我們開始學習今天的新課。
“秋”是一個悲愁的意象,借秋來導入新課,說明杜鵑和秋在意象上具有同類性,不僅很快切入了正題,指出了文章寫作對象及寫作對象的象征意義,而且避免了對“意象”之一深奧概念作繁瑣解釋的過程。
其次,這將課文的另一個難點是作者對杜鵑撲朔迷離的感情。我想“情”之所以難以把握,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析性,因此要言情,還必須先析理,即先抓住支撐作者感情的理性認識。為此我們可以先從文章題目人手。
文章題目中的這句詩是作者昔年亡友馬孟容仿白居易“杜鵑花落杜鵑啼”所作,其名氣遠在白詩之下,那么作者為何要舍白詩而取馬詩呢?這一點恰恰可以作為突破口來理清作者的感情。白詩中的“花落”一詞渲染了一種濃重的悲涼氣氛,是一種悲鵑之說的體現。至于寫詩的感情傾向則稍有不同,“枝上”之鵑雖給人葉茂花繁生機勃發(fā)的歡悅之感,但前一句“訴盡春愁春不管”又不免給人一種凄切悲涼之感。如果我們細細分析這句詩中的兩個動詞“訴”與“啼”便有所發(fā)現。如果說,前一個“訴”字是愛的呼喚,有一種凄切誠懇之意,那么后一個“啼”字則是在失望之余的自得其樂,體現的是一種不為無情之春所困的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代表的是一種樂鵑之說。在此,我們的問題又歸結到文題,作者選擇代表樂鵑之說的詩句作題是否意味著他贊成樂鵑之說呢?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再進一步從文章中能夠明確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中尋找答案。這個句子很明顯就是文章最后一句話“我認為杜鵑聲并不悲哀,為什么古人聽了要心酸,要斷腸,多半是一種心理作用肥!”對這句話的理解很關鍵:這句話闡明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杜鵑觀?為此,我們可抓住兩個詞語來理講,其一是“不悲哀”,不悲哀是否意味著喜悅。很明顯,從語法角度來看,這個詞語僅僅是對“悲哀”作了否定,并未對“喜悅”作出肯定。因此不悲哀并不意味著喜悅。其二是“心理作用”,作者既然承認了心理作用——人的主觀性的存在,也就意味著作者承認了杜鵑啼聲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并無哀樂之分。由此可見,作者對杜鵑所持的態(tài)度實際上是一種無哀無樂的理性態(tài)度。
那么作者到底為什么要用代表性樂鵑之說的詩句作題呢?這實際上牽涉到作者的認識現問題。在文章開篇,作者先寫到中國古代詩人詞客都認為杜鵑是天地間愁種子,然后又用“可是”一轉,寫到波蘭的名民歌《小杜鵑》含有歡愉之情,可見,作者在這一段就是在用外國的樂鵑之說來對中國傳統的哀鵑之說提出質疑,說明哀鵑之說并非舉世皆然,因此習慣說法也并非完全正確。第三自然段引用對李時珍的生物學介紹,說明即使在中國古代,也不是人人都贊同哀鵑之說,從而進一步對傳統的哀鵑之說提出懷疑。第四自然段首先介紹了有關哀鵑起源的歷史傳說。傳說雖有些荒誕。但體現了人民對賢明君主的思念之情,雖不合理,但是合情。作者引用這個傳說,實際表明了作者雖不贊成哀鵑之說,但仍對其寄予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接著作者又用一句非常幽默的話引出了蜀鵑與蘇滬之鵑的差別。第五段又引用西歐趣聞,說明杜鵑不僅有方言而且還會講外語,這些都說明杜鵑的啼聲正好與人類語言中的一些話相吻合,人們的聯想和附會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時也委婉地說明了關于杜鵑啼聲的含義的理解,也僅是人們主觀的一種聯想和附會而已。最后作者非常含蓄而委婉地說明了自己的理性認識。由此可見,整篇文章作者所要闡明的就是這樣一種理性認識觀,而絕不是要簡單地去支持某種觀點或簡單地反對某種觀點。而理性認識的最大障礙又是因循守舊——受到原有習慣觀點的束縛,因此作者選用含有樂鵑之說的詩句作題也含有一種標新立異,鼓勵人們打破傳統習見的意思,這也正是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到的“句歲平凡,我卻覺得別有情味”的真正含義。
至于這種理性認識產生的根源諒我們可由文學第一自然段中關于自己筆名的敘述中看出,作者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識強說愁,因此給自己取了“瘦鵑”這么一個哀攻切切的名字,四十五年以后,作者已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真正經歷了人生的大悲大喜后,心境反而歸入明朗純凈,所以才能夠冷靜地看待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因而語言也顯得格外的雍容委婉。
杜鵑枝上杜鵑啼教案2
教學要求:
一、學習本文在"東拉西扯"貌似純知識的介紹中,含蓄婉轉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二、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
三、學習課文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設想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杜鵑被詩人詞客稱為"天地間愁種子",而在作者的心目中,杜鵑是一種益鳥,杜鵑的啼叫不乏愉悅之聲,說它啼聲哀切多半是一種心理作用。因此,在學習課文過程中,要緊緊把握住本文的感情基調,努力營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
本文是自讀課文,且篇幅短小,難度不大,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點撥。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人新課。
古今中外,鳥類常被視作人類情感的象征:青鳥象征幸福,鴿子象征和平,喜鵲象征吉祥,烏鴉預示著災禍,傳說中鳳凰非梧桐不止,更是被傳為美談。有一種鳥,深受中國詩客詞人的喜歡,經常成為他們作品中的角色,這就是被慣認為"天地間愁種子"的杜鵑。
提問:杜鵑鳥有無別的名稱?哪位同學看到過杜鵑鳥,聽到過杜鵑鳥的叫聲?能否學一學?(杜鵑鳥在宜昌稱為“布谷鳥”,老年人把布谷鳥的叫聲附會為“剝殼、剝殼,豌豆剝殼”,現在大多數人一般認為是“布谷布谷,快快布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杜鵑有關的文章——《杜鵑枝上杜鵑啼》。
二、通讀課文。
要求:讀不準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義。
三、課文分析(通過課堂討論,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1.為什么作者說:"鳥類中和我最有緣的,要算是杜鵑了"?
因為45年前,作者偶然看到一部清代詞人黃韻珊的《帝女花傳奇》,那第一折子的《滿江紅》詞末一句是"鵑啼瘦"三字,于是給自己取了個筆名"瘦鵑",以后變成了正式的名號。
所以作者說,和杜鵑最有緣。
2.從課文中尋找信息,說一說作者為什么要以"瘦鵑"為筆名。
因為,習慣上認為杜鵑慣作悲啼,甚至啼出血來,從前的詩人詞客稱之為"天地間愁種子",鵑啼而瘦,其哀可知。作者當時正在創(chuàng)作哀情小說,以"瘦鵑"為筆名,十分妥帖。
3.本文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到波蘭民歌仙、杜鵑》,并想象它定然是一片歡愉之聲,其用意是什么?
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到波蘭民歌《小杜鵑》,并想象它定然是一片歡愉之聲,這是要表達自己別樣的'看法。作者對"杜鵑是天地間愁種子"的傳統看法雖然理解,但他認為杜鵑聲并不悲切,古人聽了要心酸,要斷腸,多半可能是一種心理作用。
擴展:除了波蘭民歌外,課文中還有一些句子包含這這種看法,試找出來,并簡要分析。(倒數第2自然段末尾說:“‘居起’是蘇、滬人‘歸去’的方言,大概四川的杜鵑到了蘇州,也變此腔,懶得說普通話了!倍霹N豈能說人話,且由普通話改為蘇州上海的方言?這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杜鵑悲啼完全是人們的附會,是一種心理作用。)
4.文中引用李時珍對杜鵑的介紹以及有關望帝的傳說,有什么作用?
引用李時珍的介紹意在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揭示:杜鵑是種益鳥,它能幫助田家興農事。以澄清人們對杜鵑的種種誤解。
引用望帝的傳說意在告訴人們,杜鵑之所以被當作悲切的禽類,純系主觀附會,并無科學根據。
5.本文的題目有什么特點?
題目緊扣了文章內容,新穎、別致,從修辭上講,屬于引用,引用了亡友贈畫上所題詩句,富有情趣。
四、概括本文的寫作特色。
1.本文雖短,但大量引用,涉及的知識很豐富,讀來興味盎然,獲得知識的愉悅。
2.本文文字簡約,平易曉暢。作者雖極力改變對杜鵑的傳統看法,卻并沒有直接道出個人的觀點,而是在"東拉西扯"、娓娓道來中闡明觀點。作者把持住自己的情緒,使文章含蓄蘊藉。
杜鵑枝上杜鵑啼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杜鵑的有關知識,感知悠久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純知識的介紹中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深情。
3.了解小品文寫作筆底含情、涉筆成趣的特點。
教學重點:
通過揣摩語言,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東拉西扯”的語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達思想感情的。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杜鵑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寄托某種情感的具體形象)。尤其是作為鳥類的杜鵑,更是人們經常吟詠的對象。
提問:你能說出一些描寫杜鵑的古詩詞名篇或名句嗎?
在課堂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
蜀國曾聞子歸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琵琶行》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李商隱《錦瑟》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秦觀《踏莎行》
草合離宮轉夕輝,孤云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文天祥《金陵驛》
提問:古詩詞中描寫的杜鵑,你覺得有什么共同之處?
討論后明確:
我們注意到,中國幾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經把杜鵑定位為一種悲鳥,一種悲愁的象征物。
本文寫的也是杜鵑,作者對杜鵑是怎么看的呢?他又是怎樣來認識這種文化現象的呢?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檢查自讀情況:
1.本文圍繞杜鵑娓娓而談,全文的五個自然段分別介紹了有關杜鵑的什么內容?
指名學生口頭回答后明確,并形成板書:
第1段:杜鵑和我的緣分。
第2段:杜鵑花鳥同名,最為難得。
第3段:杜鵑的別名和習性,它能提醒農事,啼聲哀切是出于至誠。
第4段:杜鵑啼聲哀切與神話和諧音有關。
第5段:西方人眼中的杜鵑啼聲悅耳,有趣動聽。
2.作者在介紹杜鵑時有大量的引述,這些引述出自哪兒?有什么特點呢?
明確:有關杜鵑的詩句、神話傳說、民俗,還有典籍中的介紹等。
3.在介紹杜鵑的時候,作者還含蓄婉轉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認為流露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聯系語境揣摩其中的感情。
課堂交流:
可是波蘭有支名民歌《小杜鵑》,我雖不知道它的詞兒,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歡愉之聲,悅耳動聽。
作者用“可是”一轉,看似不經意,卻對有關杜鵑的古代傳說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表明作者希望杜鵑也能啼出歡愉之聲的思想,體現對杜鵑的喜愛。
往年亡友馬孟容兄給我畫杜鵑和杜鵑花,題詩也有“訴盡春愁春不管,杜鵑枝上杜鵑啼”之句,句雖平凡,我卻覺得別有情味。
花鳥同名,本就“難得”,恰又是鳥在花上鳴,不是“別有情味”嗎?而且,那也很難說是悲鳴吧。另外交代了題目的來歷。
它的啼聲哀切,也許是出于至誠,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積極性,不要耽誤了農事。
“也許是出于至誠”,其實是說,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是這樣。賦予了鳥以人性,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大概四川的杜鵑到了蘇州,也變此腔,懶得說普通話了。
風趣幽默地表達了對杜鵑啼聲含義的不贊成,從而表達作者對杜鵑的喜愛。
我以為杜鵑聲并不悲哀,為什么古人聽了要心酸,要斷腸,多半是一種心理作用吧?
杜鵑就是杜鵑,無所謂高興,也無所謂悲傷,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觀事物本身。“多半”一詞,表明作者既尊重傳統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觀點強予于人的謙和態(tài)度。
4.小結
提問:作者在“東拉西扯”,貌似純知識介紹中,含蓄婉轉地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對杜鵑的感情,雖然談不上情有多深,但確實是有的。作者說杜鵑與自己最有緣,乃至筆名也取成了“瘦鵑”,加以作者對杜鵑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說明,作者曾經對杜鵑是懷著深情的。到老年寫這篇文章時,也念念不忘;在這背后,可以理解為對中國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者在文章中還表明了另外一種態(tài)度,他比較同意西方人對杜鵑的態(tài)度,似乎并不覺得杜鵑之悲苦,甚至還可能有歡愉的感覺。
三.再讀課文,深入體會文體特點
1.提問討論:作者寫了這么一篇文章來表達自己對杜鵑的感情和觀點,他有沒有想要說服你,甚至一定要你接受的意思呢?
2.你覺得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對杜鵑的好惡表態(tài),而是把它當作一種文化現象,通過東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態(tài)度,作盡量客觀的敘說。
作此文時已經是飽經風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達觀了許多,所以能夠作一點理性的審視。
3.介紹小品文的特點
這篇文章,有別于我們以前學過的許多課文。它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者,不主題先行,不刻意為文,天地間蟲魚鳥獸、花草樹木,都可入文,憑作者散淡的心,輕靈的筆寫成,所以小品文最能體現作者的才情風致。
閱讀這篇文章,給人兩個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識和文化信息支撐起文章豐富的內涵。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顯示出作者獨特的文風。這也正是大多數小品文的魅力。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外練筆:介紹某種花鳥蟲魚,或借某種花鳥蟲魚抒發(fā)情懷。
2.對照閱讀《語文讀本》中張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杜鵑枝上杜鵑啼教案4
[導學新概念]
本文與學生先前學過的文章有所不同,又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因素,學生閱讀此文時,容易找不到北,因此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資料顯示屏]
周瘦鵑:鴛鴦蝴蝶派作家,作品,“周家花園”等。有關具體內容,請參閱教參。
[教學設計]
一、導語: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長河中,文人賦予了一些特定的事物特定的涵意,比如:一說“松”,我們就想到“堅韌挺拔”;一說“竹”,就想到“剛正有節(jié)”;一說“梅”,立即想到“傲霜斗雪”的風骨,……杜鵑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意象,請大家結合這些材料談一談它有什么涵意?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錦瑟》)。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春觀《踏莎行》)。
再來看一首外國詩。
請你再說一遍你愛我
伊麗莎白·勃朗寧
請你再說一遍吧,說了還要說,
就說你愛我。哪怕你的話一再重復,
如同布谷鳥之歌,不斷唱著“布谷”。
要知道:如果沒有布谷鳥之歌,
就不會有完整的春天,身披綠袍
降臨平原和山坡、樹木和幽谷。
愛人啊,我在黑暗之中聽出
一個憂慮的心聲,由于不安的折磨,
我喊道:“再說一遍:你愛我!”誰會嫌
星星太多,哪怕顆顆都在天上運行?
誰嫌花太多,哪怕朵朵都為春天加冕?
請你愛我,你愛我,你愛我,把銀鐘
敲個不停!――親愛的,只是別忘這一點:
也要用沉默來愛我,用你的心靈。
――可以看出中外對杜鵑的態(tài)度不同,在中國杜鵑已被視作悲愁的象征物。周瘦鵑先生也以“杜鵑”為話題作文,他賦予杜鵑什么意味呢?我們一起來看《杜鵑枝上杜鵑啼》。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讀。
請幾位學生談自己的感受(結合《荷塘月色》)
對學生的`感受要予以尊重、肯定,鼓勵其說自己的感受。
師總結:
《荷塘月色》:重在借景抒情,重在表情,最后以情動人,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和抒情。
此文:重在說理,有較強的知識性,最后以理服人,主要表達方式是說明和議論。
前者可稱為散文(廣義的、普遍意義的),后者可稱為學者散文。
三、分析課文
分析時,提出問題,旨在讓學生看到貌似“東拉西扯”,實際有中心,體會作者經營此文的散談的心,似淡的情。
第一段:作者為何給自己取“瘦鵑”這個筆名?――因作“哀情小說”;“鵑啼瘦”天地間愁種子;喜愛。
在國外(波蘭),人們認為杜鵑怎樣?――一片歡愉之聲。
可見中外對杜鵑有不同的認識,這種不同其實是中外傳統心理的不同。
第二段主要寫了什么?――花鳥同名;作者對此持什么態(tài)度?――難得,別有情味,可見對杜鵑的喜愛之情。
第三段從科學記載的角度說杜鵑是只益鳥,怎么解釋它的啼聲呢?――也許是出于至誠,使農家不要耽誤農事。(語中并無悲喜之意)
第四段寫關于杜鵑的神話和詩句,對杜鵑悲啼予以解釋。
第五段寫西方人對杜鵑的喜愛,揭示中國人賦予杜鵑“愁種子”的原因――大概是心理作用吧。
問:你怎樣理解作者對黃鸝由年輕時的將名字改為“瘦鵑”而到現在的“我以為并不悲切”?
問:對古人“鵑啼血”,賦予“杜鵑”“天地間愁種子”的說法,你怎樣理解?
總結:可以看出作者以散談的心寫杜鵑,話中西差別,實際上是話中西文化的差別,也可看出作者飽經滄桑之后,“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的淡然、坦然、釋然。
杜鵑枝上杜鵑啼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杜鵑的有關知識,感知悠久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純知識性的介紹中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深情。
3、學習作者理解古人的認識而不茍同古人認識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細膩真摯地熱愛身邊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揣摩語句,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謂“東拉西扯”的語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
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杜鵑,既是花名,又是鳥名。動植物同名,歷來少見,惟杜鵑一名而二冠。作為花,它能紅艷艷簇滿枝頭,給春的生意再添幾分盎然;作為鳥,它有許多相伴相隨的傳說。最早的傳說在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來他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悲啼,動人心腑,因名為杜鵑。這傳說帶著些許的悲哀,些許的凄涼,讓人傷神,引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不已,成為久唱不衰的悲苦離愁的寄托。
杜鵑,作為花,紅艷濃麗;作為鳥,哀鳴聲聲。若二者同地相處,聚于同一畫面,回是怎樣一個景況呢?本文就是以“杜鵑枝上杜鵑啼”為篇名,二者并舉,引人興趣。作者周瘦鵑會怎樣寫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花鳥同名的優(yōu)美散文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放錄音。(要求學生畫出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杜鵑的詞句或故事)
2、師生共同活動總結:
杜鵑啼血——悲愁,白居易《琵琶行》中“此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歷代文人墨客稱杜鵑是“天地間的愁種子”,李時珍也說它“其聲哀切”——悲愁的象征物。
神話傳說——杜鵑悲啼,讓人心酸。
總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杜鵑是悲愁的象征物。那么作者是什么看法呢?
3、閱讀課文,引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思想的句子,了解文中引述有關杜鵑的文字的作用,聯系語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根據語境,揣摩下列加點詞語。
。1)可是波蘭有支名歌《小杜鵑》,……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歡愉之聲,悅耳動聽。
。2)往年亡友馬孟容兄給我畫杜鵑和杜鵑花,題詩也有“訴盡春愁春不管,杜鵑枝上杜鵑啼”之句,句雖平凡,我卻覺得別有情味。
(3)看它幫助田家興農事,食蟲蠹,分明是一頭益鳥,它的啼聲哀切,也許是出于至誠,……。
。4)……大概四川的杜鵑到了蘇州,也變此腔,懶得說普通話了。
。5)我以為杜鵑聲并不悲哀,為什么古人聽了要心酸,要斷腸,多半是一種心理作用了吧。
明確:引述有關杜鵑的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借物喻人。杜鵑的一悲一樂,表達的都是作者的感情。
。1)作者用“可是”一轉,看似不經意,卻對有關杜鵑的古代傳說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歡愉之聲,悅耳動聽”,表明作者希望杜鵑也能啼出歡愉之聲的思想,體現了作者熱愛杜鵑之情。
。2)表面交代題目來歷,還有讓人覺得那杜鵑的'啼聲怕也不僅僅是哀鳴了吧。作者從容地一點一點地為否定古代有關杜鵑的傳說作鋪墊。
。3)介紹杜鵑分明是一頭益鳥,既是替杜鵑說話,又增添了讀者的見識,同時也對杜鵑的鳴聲的哀切作了合理的解釋。隱含著作者認為古代傳說并不確切的看法。
。4)看似幽默的句子,顯示了作者隨和風趣的文風,委婉地道出了對杜鵑啼聲含義的不贊成,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杜鵑的喜愛之情。
(5)表明作者的看法,杜鵑就是杜鵑,無所謂高興,也無所謂悲傷,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表明了作者既尊重傳統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觀點強予于人的謙和態(tài)度。
三、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理清文章結構(見課后板書)
四、小結
整篇文章,凡是描敘中國傳統文化的杜鵑,大多是寫它的悲苦,在作者貌似“東拉西扯”介紹杜鵑的知識中包含著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鐘情,隱寓著作者對杜鵑的一片摯愛。而外國寫杜鵑的文字(如波蘭民歌《小杜鵑》、英國人對杜鵑的稱謂等)大多是歡快的,一悲一樂,都在杜鵑身上,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對杜鵑有其不同看法。其實,在文中,杜鵑只是一個媒介,一方面作者對杜鵑的傳說寓意并不十分反對,相反還有些贊同,但又不十分贊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從杜鵑的啼叫聲中找出些特殊內涵,想寄寓杜鵑一種愉悅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此表明,對任何事物都不能有悲觀想法,而應該更加積極和樂觀。透過這些我們不難看到一個熱愛生活而又樂觀進取的作者形象。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更應有一種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精神,對任何事物都應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千萬不要被人為的世俗觀念所束縛。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對照閱讀《讀本》中張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2、試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讀《讀本》中的《短文兩篇》(魯迅的《風箏》和周粲的《滿天風箏》)。
延伸閱讀閱讀下面短文,完成1~4題。
杜鵑
杜鵑,敝同鄉(xiāng)的魂,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鳥都比不上。
我們一提起杜鵑,心頭眼底便好像有說不盡的詩意。
它本身不用說,已經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時又被認為是薄命的佳人,憂國的志士;聲是滿腹鄉(xiāng)思,血是遍山躑躅;可憐,哀惋,純潔,至誠在人們心目中成為了哀的象征。這愛的象征似乎成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這種感情還超越了民族的范圍,東方諸國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鵑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亞于中國。
然而,這實在是名實不符的一個最大的例證。
杜鵑是一種灰黑色的鳥,毛羽并不美,它的習性專橫而殘忍。
杜鵑是不營巢的,也不孵卵哺雛。到了生殖季節(jié),產卵在鶯巢中,讓鶯替它孵卵哺雛。雛鳥比雛鶯大,到將長成時,甚至比母鶯還大。鵑雛孵化出來之后,每將鶯雛擠出巢外,任它啼饑號寒而死,它自己獨霸著母鶯的哺育。鶯受鵑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著比自己還大的鵑雛: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淚的情景。
想到了這些實際,便覺得杜鵑這種鳥大可以作為欺世盜名的標本了。然而,杜鵑不能任其咎。杜鵑就只是杜鵑,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認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鶯也相差不遠,全憑主觀意象而不顧實際,這樣的例證多的是。
因此,過去和現在都有無數的人面杜鵑被人哺育著。將來會怎樣呢?鶯雖然不能解答這個問題,人是應該解答而且能夠解答的。
一九三六年春
1、本文是用________的手法來描寫杜鵑的。
2、寫此文時,作者因受國民黨統治者的迫害避居日本。文章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前面寫杜鵑的兇狠殘暴的情景,實際上隱喻了_____________;寫受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哺育雛鵑的鶯,實際上隱喻了____________。
3、文章第8段,先寫“杜鵑這種鳥大可以作為欺世盜名的標本”,又說,杜鵑“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認為佳人、志士”這段話包含著兩方面的意思(試結合語境聯系背景理解其表面的和深層的含義):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說“將來會怎樣呢?鶯雖然不能解答這個問題,人是應該解答而且能夠解答的”的含義是什么?試簡要回答。
答案:1、欲抑先揚2、國民黨統治者受欺騙受蒙蔽的人民群眾3、①杜鵑畢竟屬于禽獸之類,它雖然被人誤認作佳人、志士,但自己并沒有欺世盜名的動機,言外之意是國民黨統治者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他們信口雌黃的反動宣傳,包藏著欺世盜名的禍心。②人們對并無欺世盜名之心的杜鵑都產生這樣嚴重的誤解,那么在善于做反動宣傳、欺世盜名的統治者面前就更容易受欺騙受蒙蔽了,更容易認敵人為恩人,認民賊為英雄。4、指出了人民群眾終會覺醒的,必將起來推翻“人面杜鵑“的殘暴統治,點出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杜鵑枝上杜鵑啼教案】相關文章:
杜鵑枝上杜鵑啼語文教案01-30
杜鵑枝上杜鵑啼教案4篇01-26
《頑皮的小杜鵑》教案02-25
《頑皮的小杜鵑》的教案03-13
大班教案:頑皮的杜鵑03-16
頑皮的杜鵑大班教案11-16
頑皮的杜鵑說課稿07-05
頑皮的杜鵑幼兒園教案01-24
《頑皮的杜鵑》幼兒園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