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蘇武傳》名師教案

《蘇武傳》名師教案

時間:2022-01-26 03:10:2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蘇武傳》名師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武傳》名師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武傳》名師教案

《蘇武傳》名師教案1

  知識梳理

  一、學習目標

  1、積累文中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2、讀懂文章內容;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

  3、學習蘇武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

  二、文學常識

  1、作者介紹。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人。他的父親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曾專心史籍,編寫西漢史料,撰寫《后傳》百余篇(一說六十五篇),為班固寫作《漢書》奠定了基礎。班固十六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他熟悉西漢史實,在他父親的直接影響下,逐漸轉向漢史研究。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從洛陽奔喪還歸故鄉(xiāng)。班固在家居喪期間,著手整理他父親的《后傳》,他認為“所續(xù)前史未詳”,就于漢明帝永平元年(58)開始撰寫《漢書》,時年二十七歲。永平五年,有人上書明帝,告發(fā)班固私改國史,班固被捕入獄。班固之弟誓超趕到洛陽上書,替兄申辯,地方官吏也把班固的書稿送到京師洛陽。漢明帝看過班固的書稿,很贊賞班固的才學,就召他到京師為官。他被任為蘭臺令史。蘭臺是漢代皇家藏書之地,令史負責掌管圖籍,校定文書。班固在蘭臺堅持撰寫《漢書》,直到漢章帝建初七年(82)才基本完成,前后歷時二十多年。漢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后在竇氏幕府任職。永元四年(92),班固因竇憲謀反的事牽連,被捕入獄而死。終年61歲。這時,《漢書》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寫成,漢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補寫,也未能竣工。后又命同郡的馬續(xù)補寫,《漢書》才得以全部完成。

  2、《漢書》介紹。

  《漢書》之名,是由班固自定的。后來因為有南朝宋代范曄的《后漢書》,所以也有人稱它為《前漢書》!稘h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它上起西漢高祖元年(前206),下終王莽地皇四年(23),共記述了230年的史事。它包括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其中,漢武帝以前的紀傳,多沿用司馬遷《史記》的原文,但也有所取舍。漢武帝以后的史事,多是新纂!妒酚洝放c《漢書》,有可以互相補充和互相印證的地方。

  《漢書》的體例是繼承了《史記》的,所不同的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傳”,全書由紀、表、志、傳四部分組成,內容分工明確,而又互相聯(lián)系,構成統(tǒng)一的整體。漢代以后的歷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書,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這種體例!稘h書》的十二帝紀,敘述漢高祖至漢平帝的史事,這是編年大事記,重要的事件在帝紀里都有簡明扼要的記載。八表,其中前七表把西漢以來有關諸侯王、功臣、外戚、百官公卿等繁瑣的史事,用表的形式加以分別排列,以便檢查;另外一個《古今人表》,則是把古今人物,分為九等,列為一表。十志,是記載典章制度的文化史。七十列傳,是《漢書》的主要部分。其中《匈奴傳》、《西南夷》、《朝鮮傳》、《西域傳》等是記載秦、漢以來邊境上民族的歷史,其余是敘述西漢不同社會階層、不同類型人物活動的事跡。

  《漢書》是一部歷史和文學的名著,它與《史記》齊名,合稱為“史漢”。班固是繼司馬遷之后的一位傳記文學的杰出作家。他寫《漢書》文采雖不及《史記》,但文字整飭,文章結構嚴密,人物的描繪也很細膩,對后代的史學和傳記文學具有一定的影響。

  歷來為《漢書》作注的人很多,東漢末年就有服虔、應劭的《漢書音義》。現(xiàn)在通行的,有唐代顏師古的集注本、清末學者王先謙的《漢書補注》等。

  3、相關評論

 。ㄆ涠,丁令盜武牛羊)衛(wèi)律為丁令王使人盜之,以困武。冀其終降,以分謗也。(王必欲降武)時陵為右校王,故因其稱。(武所得賞賜,盡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節(jié)者也。([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十七)

  如以后世史法論,圖畫麒麟閣功臣事,必當屬之《霍光傳》后矣。此知班氏猶得《春秋》“微而顯”“志而晦”之旨也。蘇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傳后,以慰千載讀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晉、宋以后史家所知。李慈銘《漢書札記》)

  三、知識重點

  1、注意下面的文言知識點

  (1)通假字

  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孺卿從祠河東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始以疆壯出疆:通“強”,強壯。

 。2)古今異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古義:相抵償。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為陛下所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位列將古義:位;官位。今義: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義:排列。

  兄弟親近古義:親近的侍臣。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獨有女弟二人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武等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3)詞類活用

  a、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jié)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壯。

  b、使動用法

  a)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b)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c)反欲斗兩主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d)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e)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動用法,使……受苦。

  f)王必欲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c、名詞活用

  a)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雨

  b)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c)杖漢節(jié)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d)孺卿從祠河東后土祠:名詞做動詞,祭祀

  e)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抬

  f)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4)特殊句式

  a、倒裝句

  a)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者漢匈奴使”。

  b)為降虜于蠻夷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c)何以女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女為”

  d)子卿尚復誰為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e)何以復加

  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b、判斷句

  a)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非漢所望也

  c)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動句

  a)見犯乃死,重負國

  b)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c)皆為陛下所成就

  2、課文情節(jié)的標題化概括

 。1)初使匈奴,單于受禮。

 。2)緱王謀反,禍及漢使。

 。3)舍生取義,以死明志。

 。4)衛(wèi)律勸降,威武不屈。

 。5)飲雪吞氈,此志不渝。

 。6)李陵勸降,忠貞如一。

  (7)武帝駕崩,慟哭數月。

 。8)漢匈和親,請還蘇武。

 。9)歷盡艱難,發(fā)白歸漢。

  四、課文譯文

  學生口述

  五、文本點撥

  1、背景介紹

  漢武帝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的討伐戰(zhàn)爭,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時間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勢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與漢講和,但雙方矛盾還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時,卻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短K武傳》集中敘寫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間的事跡,熱烈頌揚了他在敵人面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饑寒壓不倒,私情無所動的浩然正氣,充分肯定了他堅毅忠貞,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jié)。

  2、內容解讀

 。1)課文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解讀】文章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開始寫道:“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出使匈奴的這一背景,表明蘇武出使時的嚴酷歷史環(huán)境,同時交代了匈奴盡管“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卻只是因為“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的緩兵之計,并非真心和好。所以當漢武帝派蘇武護送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還朝,并“厚賂單于”時,“單于益驕”,這也是后來單于悍然扣留蘇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點記述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事跡。這部分也是文章著力描寫的部分,以精彩的筆墨描寫了蘇武反抗匈奴統(tǒng)治者招降的種種斗爭情形。具體描寫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衛(wèi)律軟硬兼施想迫使蘇武投降,被蘇武正氣凜然的怒斥所喝退,雙方矛盾斗爭激烈,場面緊張。接著寫匈奴企圖用艱苦的生活條件來消磨蘇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備受饑寒,接著流放蘇武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讓他牧羊。然而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蘇武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險惡用心。他手握漢節(jié)——國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維持著一個使者的使命。這時斗爭是相對緩和的,直接表現(xiàn)的是蘇武與自然環(huán)境做斗爭。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勸降。這段描寫不但表現(xiàn)了蘇武可貴的氣節(jié),同時也刻畫了叛將李陵的復雜心態(tài)。他那尚未泯滅的愛國之情、羞惡之心在蘇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喚醒了,其內心剖白真實感人。李陵在勸蘇武時曾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達對漢武帝動輒殺戮大臣的殘忍行為的不滿,也是《漢書》中少有的表現(xiàn)批判統(tǒng)治者的進步思想傾向之處。而蘇武與李陵的對答針鋒相對,波瀾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聲氣躍然紙上。此處蘇武的斗爭對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敵對陣營的故友,雙方的心態(tài)都比較復雜,而作者的描寫也很到位,是這部分最出彩之處。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兩節(jié),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課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著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回歸故國時已是“須發(fā)盡白”,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嘆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為信念堅執(zhí)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梢哉f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2)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后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

  [解讀]并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我們不難明白,匈奴對蘇武等人的勸降實際上是匈奴與漢朝的一次對峙,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jié)。事發(fā)時他已經意識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重負國”是因為事先沒有發(fā)現(xiàn)副使張勝的陰謀而導致禍及國家,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guī)硇呷,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后來,在審訊時被衛(wèi)律威逼利誘,他在說完一番大義凜然的話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動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二是要為國家雪恥。匈奴明白了蘇武的決心,知道威權、富貴無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毀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從全文看來,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fā)生著變化。

 。3)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文章的重頭戲,每個人物極具個性的語言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個性?

  [解讀]衛(wèi)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蘇武,用殺死虞常的行為企圖“殺雞儆猴”結果嚇倒了張勝,卻嚇不倒蘇武。接著他又用死亡來威脅蘇武投降,誰知蘇武毫無畏懼。衛(wèi)律見“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誘”,想用榮華富貴來打動蘇武的心,誰知蘇武不但不吃這一套,還義正詞嚴地指責衛(wèi)律通敵叛國的可恥行徑。衛(wèi)律惱羞成怒,悻悻離去。

  李陵:李陵和衛(wèi)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賣國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因此李陵對蘇武的勸說不像衛(wèi)律那樣威逼利誘,而是企圖以情動人,用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他先是說漢武帝年高而昏庸,蘇武的兄弟為國盡忠卻枉死,蘇武自己也已是妻離子散,而后他又現(xiàn)身說法,敘述自己剛剛投降時的心情和調整過程。李陵企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但蘇武卻始終忠貞如一,不為所動。李陵見狀,慚愧不已,更加自責于自己的背叛祖國的行為,痛哭而去。

  由此可見,李陵從情感上是贊同甚至是崇拜蘇武的寧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堅已經投降了匈奴,鑄成大錯,所以他一直處在這種矛盾、痛苦的狀態(tài)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蘇武歸漢之際表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致。他且飲且歌,且歌且舞,長歌當哭,淚如雨下,蘇武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的堅貞讓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國變節(jié)的可恥卑劣,羞愧悲痛之情無以復加。這就是李陵,一個矛盾痛苦的悲劇人物。

  蘇武:面對衛(wèi)律的威逼利誘,甚至是死亡的威脅,蘇武不但無所畏懼,而且對盛氣凌人的衛(wèi)律反唇相譏,義正詞嚴地指責衛(wèi)律的賣國行徑,用南越、大宛和朝鮮殺漢使而終遭漢朝懲罰的歷史教訓來警告衛(wèi)律,多行不義必自斃,使得衛(wèi)律的威風一下子就沒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這場勸說的斗爭中,蘇武取得了精神上的勝利。

  面對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摯勸說,蘇武的內心也一定翻騰著情感的浪花,親人的慘死、妻離子散也一定讓蘇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為國效命的信念終于戰(zhàn)勝了一切,蘇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愛國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誘,死的威脅,還是肺腑之言的勸說,都打動不了忠貞如一的蘇武,他實在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子,愛國忠誠的真君子!

  3、特色點評

 。1)結合課文討論典型環(huán)境和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的作用。

  [解讀]蘇武留胡十九年,經歷坎坷曲折,漢與匈奴的關系錯綜復雜。作者抓住蘇武經歷中的關鍵之處,運用典型環(huán)境和細節(jié)描寫,使蘇武這個人物躍然紙上。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fā)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衛(wèi)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huán)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斗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一展風采。作者又通過一些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等。蘇武的語言也具有典型意義。如衛(wèi)律逼降時,說:“副有罪,當相坐!碧K武斥責說:“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使衛(wèi)律啞口無言,只得無恥地“舉劍擬之”,但蘇武巋然不動。又如,李陵勸降,蘇武仍然不為其情所動,表示“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表現(xiàn)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2)文章里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起到了對比映襯的作用,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xiàn)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征?

  [解讀]①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后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jié)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jié)。②衛(wèi)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③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蘇武: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

  為了突出表現(xiàn)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文中著重寫了張勝、衛(wèi)律、李陵三個叛徒,與蘇武形成鮮明對比,他們都在匈奴的威勢面前喪失了民族氣節(jié),拜倒在敵人腳下。唯獨蘇武大義凜然,為了民族尊嚴和漢王朝的利益,寧死不屈。作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豐滿的、動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蘇武傳》名師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漢書》的相關知識。

  2、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yǎng)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和習慣。

  3、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

  1、合作學習,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內容,概括內容要點,培養(yǎng)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的能力和習慣。

  2、探究學習,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品味文中體現(xiàn)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學習蘇武的民族氣節(jié),弘揚愛國主題。

  【教學重難點】

  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學習概括內容要點的技能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習預習:理解文意(結合課下注釋及《創(chuàng)新設計》)

  二、導入:

  “蘇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歷盡艱辛,持節(jié)不屈。兩千多年來,蘇武崇高的氣節(jié),成為中國倫理人格的榜樣,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F(xiàn)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簡介:

  班固,字孟堅,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后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于獄中。

  家庭——父親:班彪(史學家,文學家)

  弟弟:班超(投筆從戎)

  妹妹:班昭(續(xù)寫《漢書》)

  ◆注:班昭,博學高才,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

  作品——史書:《漢書》

  辭賦:《兩都賦》

  詩:《詠史詩》

  ◆注:《兩都賦》:漢代京都大賦中的名篇,分《西都賦》和《東都賦》兩篇。后來張衡《二京賦》、左思《三都賦》,在形式上皆頗受其影響。《詠史詩》則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詩。

  2.簡介《漢書》: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稘h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xù)續(xù)寫的。作為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著重要影響,舊時“班馬”并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漢書》與《史記》的對比【課件】

  內容

  項目《漢書》《史記》

  體裁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時間跨度230年左右3000多年

  體例本紀、列傳、表、志本紀、世家、列傳、表、書

  ◆注:斷代史: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與斷代體史正好相反!妒酚洝酚涊d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3、我國史書體例簡介:

 。1)編年體: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記載史事的史書。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左丘明)

  《資治通鑒》(司馬光)

 。2)國別體:以國家為編排順序記載史事的史書。例:

  《國語》——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戰(zhàn)國策》(劉向)

 。3)紀傳體: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的史書,例:

  《史記》(司馬遷)——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漢書》(班固)——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后漢書》(范曄)——紀傳體斷代史

  4、蘇武出使背景:

  解說:秦末漢初,北方匈奴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qū)。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采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lián)系。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zhàn),取得了幾次勝利后,轉而重視結盟,指望通過恩威兼施之策來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于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四、重點詞句交流

  1、給生字注音在書上。

  2、范讀—自由讀(注意字音、斷句、語氣)

  3、重難點強調——指名翻譯。

  4、重要注釋勾畫。

  五、整體感知

  1、人物傳記是古代典籍中常見的文體,那應該怎樣為一個人立傳呢?本文是不是蘇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確:

 。1)【課件】傳記的一般寫法:

  ①先寫人名,籍貫,品性綜述……

 、谌缓蟀磿r間順序選擇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具體材料1、2、3……)

 、圩詈鬄樽髡咴u說

  解說:讀懂文言文段的關鍵是材料,即第②點;而材料無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說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蘇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蘇武為何入胡?有何遭遇?結局如何?(請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綱)

  虞常謀反,牽涉蘇武(2-3)

  衛(wèi)律逼降,蘇武不屈(4-5)

  李陵勸降,完全失。7-8)

  結局:歷盡磨難,終歸漢朝(9-10)

  六、分析藝術特色及人物形象

  思考:作者如何刻畫蘇武這個形象的?(寫作特色)

  ◆詳略得當

  ◆語言、細節(jié)描寫

  ◆對比反襯

  1、詳略得當

  (1)課文在寫人時,有詳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誰?哪幾個人物寫得詳細?哪些人物寫得簡略?為什么?

  主人公:蘇武

  主要人物:張勝、衛(wèi)律、李陵

  次要人物:單于、漢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詳略處理,其實本文在敘事上也做到了詳略得當。哪些事詳寫了?哪些事略寫了?

  詳:蘇武寧死不降(衛(wèi)李勸降)、臥雪牧羊……

  略:蘇武為於革干王賞識及牛羊被盜……

 。3)文章對衛(wèi)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么?

  明確: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xiàn)蘇武的氣節(jié)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jié)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題,蘇武的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強烈的愛國意識、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

  2、用語言、細節(jié)刻畫人物

 、僬Z言描寫多集中于:“受審訊”和“勸降”兩件事。如:

  “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

  武罵律曰:“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诩毠(jié)描寫,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

  如蘇武自刺一節(jié),被置于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蘇”,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jié)”。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jié)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

 、坌〗Y形象:我們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蘇武?

  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

  3、對比反襯:哪些人物對蘇武性格起到了對比反襯的作用?試作簡要分析。明確:

  張勝的貪生怕死——蘇武的大義凜然

  衛(wèi)律的賣國求榮——蘇武的高風亮節(jié)

  李陵的計較個人——蘇武的忠君報國

  ◆解說:

 、購垊伲汉康貛椭司椡醯闹\反,事情敗露后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jié)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jié)。

 、谛l(wèi)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③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苄〗Y:在各種人物的對比反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jié)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薄献

  七、閱讀拓展

  1、蘇武在匈奴堅持民族氣節(jié)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確:

  ◆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強烈的愛國意識、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

  ◆信念與意志

  ◆忠誠: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

  2、蘇武入胡遭遇變故曾兩度欲引刀自決,后來被困地窯、牧羊北海時卻又千方百計要活下去。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會不會影響他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呢?

  不會。引刀自絕是表示堅決不投降的決心,維護尊嚴。堅強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毀其肉體、征服其意志的念頭,同樣是在維護尊嚴。但活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

  3、蘇武精神解讀:

  蘇武面對“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的誘惑,他心志不亂;面對“絕不飲食”的苦難的磨礪,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這是一種堅持,這堅持叫力量,這力量叫精神!

  這更是一種氣節(jié)!寧折不彎!我們的民族自古便有這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為一座精神的長城,護衛(wèi)起我們民族的一片天。

  岳飛抗金;文天祥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堅決不屈服壯烈殉國,“留取丹心照汗青”。楊靖宇在東北寒天雪地中堅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個國家的體現(xiàn),民族精神對一個國家的作用:抗戰(zhàn)八年,愛國的精神不倒,終于趕走侵略者。

  4、溫庭筠《蘇武廟》

  蘇武廟

  溫庭筠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釋:

  ①甲帳:武帝帳,“非甲帳”意指漢武帝已死。

 、诠趧Γ褐赋鍪箷r的裝束。丁年:壯年。

 、勖辏簼h武帝陵。

  ④逝川:喻逝去的時間。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边@里指往事。

 。2)譯文:

  蘇武初遇漢使,悲喜交集感慨萬端;而今古廟高樹,肅穆莊嚴久遠渺然。

  羈留北海音書斷絕,頭頂胡天明月;荒隴牧羊回來,茫茫草原已升暮煙。

  回朝進謁樓臺依舊,甲帳卻無蹤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劍,正是瀟灑壯年。

  封侯受爵緬懷茂陵,君臣已不相見;空對秋水哭吊先皇,哀嘆逝去華年。

  5、蘇武不辱使命,榮歸故里,請你為為蘇武寫一段頒獎詞。參考:

  ◆蘇武,他是鐵骨錚錚的愛國志士,不畏強權,不辱使命,不放棄堅守的方向。命運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義向他揮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誠義士,以他的青春年華,以他的蒼顏白發(fā),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見證了他高潔的靈魂;用他頑強的生命力,用他堅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樹立起一座不倒的豐碑——永遠不死的愛國心。

  ◆十九年的執(zhí)著,十九年的信仰,換來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蘇武的執(zhí)著,李陵不懂,衛(wèi)律不懂,單于不懂。那執(zhí)著是對愛國一種偉大的詮釋,但是我們記住了蘇武,歷史記住了蘇武!

  ◆在他的生命里,國家為重,生命私利為輕。十九年的苦難與折磨,他的頭發(fā)白了,胡須長了,但他依舊手持漢節(jié),但他依舊心存家國。一顆堅貞不屈的愛國之心溫暖了無邊的荒野,富貴不動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動捍衛(wèi)了民族的尊嚴。

  八、檢測本文文言現(xiàn)象

  1.給加點的字注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jiù)監(jiān);

  ②數(shuò)通使相窺(kuī)觀;

 、蹪h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幣遺(wèi)單于;

  ⑤后隨浞野侯沒(mò)胡中;

 、揸幭嗯c謀,劫單于母閼氏(yānzhī)歸漢;

 、咧脽保▂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課本注音“yún”錯誤)

 、鄵肀姅等f,馬畜(chù)彌山;

 、崮酸阄浔焙I蠠o人處,使牧羝(dī);

  2.通假字

 、俨活櫠髁x,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谂c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芸兆钥嗤鋈酥赝觯和ā盁o”,沒有。

 、菪帕x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薹钔龀M觯和ā盁o”,沒有。

 、叽蟪纪鲎镆臏缯邤凳彝觯和ā盁o”,沒有。

 、辔涓缸油龉Φ峦觯和ā盁o”,沒有。

  ⑨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馇耙越导拔锕室裕和ā耙选保呀。

  3.古今異義

 、贊h亦留之以相當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诮詾楸菹滤删凸帕x:提拔。今義:業(yè)績。

 、畚艺扇诵幸。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苡虼藭r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莳氂信芏斯帕x: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耷冶菹麓呵锔吖帕x: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⑦武等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嗌赃w至栘中廄監(jiān)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峒戎列倥脦胚z單于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⑩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4.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jié)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谑箘佑梅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勖~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jié)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網、檠: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抬。

 。6)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5.特殊句式

 、俚怪镁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者漢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女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郾粍泳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蘇武傳》名師教案】相關文章:

《蘇武傳》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教案(精選7篇)12-27

蘇武傳教案10篇01-23

蘇武傳教案9篇01-24

蘇武傳教案(10篇)01-23

小學語文名師教案02-04

傳帽子教案06-16

《柳毅傳》教案01-26

擊鼓傳花教案03-19

呼蘭河傳的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