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1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么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shù)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大家?guī)е@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zhí)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tǒng)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tǒng)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fā)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fā)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zhí)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yè)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jié)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么聯(lián)系?
蟬悠閑自由自在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正隱伏著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tǒng)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了這么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范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學生評價后,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后,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后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么一個故事,那么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tài)、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里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么?聯(lián)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五、總結
1、學到這里,你對吳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執(zhí)
(2)知錯就改
2、小結: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zhí)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后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yè)
1、復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fā)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下面是我對這一課的一點感悟:
一、重組課文,構建板塊
我個人以為,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jù)學生情況,或大膽取舍,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chuàng)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蟬》這一課時,并沒有"循規(guī)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fā),根據(jù)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nèi)容,一節(jié)課就那么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1、直接由課題入手,直奔"螳螂捕蟬"的故事并進行復述;2、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zhì)疑后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3、課文表演,先練讀對話,再每個人就當時情境寫臺詞,兩位學生上臺做"吳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導演。
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以發(fā)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匠心獨具地把朗讀、感悟、想像、復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綜合的板塊,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fā)展,真正地達到了以簡馭繁、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發(fā)展語言,注重創(chuàng)造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文語境動動筆。所以我特被重視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補充課文空白。比如課文寫這位少年為了勸說吳王,拿著彈弓一連在王宮花園里轉了三個早晨才覓得機會,碰到吳王;▓@里此時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就讓學生以寫臺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結果學生寫得十分成功。這是一位學生的練筆: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郁郁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只黃雀躲在樹叢里歡快地鳴叫著。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卻又裝出一副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
三、自主質(zhì)疑、訓練思維
老師的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說,就意味著學生疲于應付。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因此,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并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讀完故事后,我引導學生質(zhì)疑,并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fā)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shù)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zhì)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這一節(jié)課下來,留個我許多的思考….
《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2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說明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借助語言文字,體會少年勸諫之巧妙與智慧。
教學重點: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有感情地讀好吳王和少年的對話,能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nèi)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激發(fā)興趣:
1、“螳螂捕蟬”是個成語,我們通常會在它后面加上四個字,誰知道?(八字格成語)。
2、“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還記得嗎?
二、精讀課文,領悟寓意
1、這位少年講的“螳螂捕蟬”是怎樣一個故事呢?自讀第二段,讀后同桌相互講一講“螳螂捕蟬”的故事。
2、出示詞語讀,指名讀:①蟬悠閑自由自在;②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③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3、指名帶著以上詞語講“螳螂捕蟬”的故事。
4、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呢?指名讀有關語句。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組織討論:
(1)圍繞這句話,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出?
(2)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結合課文,根據(jù)表格提示自學,再同桌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3)指名交流。
5、掉頭看看身后,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假如蟬、螳螂、黃雀都將頭往后看一看,完全可以發(fā)現(xiàn)身后的禍患?墒,它們怎么都沒有這樣做呢?創(chuàng)設情景說話:
(1)蟬啊,你為什么沒有掉頭看看身后的危險呢?(這可是一件大事啊,你真是只要露水不要命啊!)
(2)螳螂啊,你的身后隱藏著禍患呢,你怎么不回頭看看呢?后悔嗎?(看,這位終于醒悟了?上,已經(jīng)晚啦!)
(3)黃雀啊,別人都說你聰明,可你怎么也沒掉頭去看一看呢?
6、是啊,早一點醒悟,就會早一點避免危險與禍患。讀到這里,你想對他們?nèi)齻說些什么?用“你們啊”開頭,體悟“一心想”。
7、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三、再讀課文,品味吳王的醒悟
1、出示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指名朗讀。
2、吳王恍然大悟,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他明白什么了?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
吳王從這個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國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蟬和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沒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如果其他諸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可能會國破人亡。
(1)品讀第一自然段,理解 “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其他諸候國乘什么“虛”?“不堪設想”的后果是什么?
(2)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練習朗讀。
吳王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說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1)當初,大臣們不也勸過吳王嗎?理由不一樣嗎?可是他們勸說的結果是什么?誰來讀一讀?出示第一自然段末句。理解“固執(zhí)”。(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對錯,都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2)出示:可是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這里出現(xiàn)了兩個“死”,意思一樣嗎?這個“死”寫出了什么?(吳王攻打楚國的決心誰也動搖不了。)
(3)可是聽了少年的話,他明白了——大臣的勸說是有道理的,如果自己一意孤行……
3、感情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四、品讀故事,體悟少年的智慧
1、明白事理、改正錯誤的大王還是個好大王嘛!可是學到這兒,老師的腦海里卻涌起了一個疑問。你有什么問題嗎?譬如:
(1)少年所講的事在生活中發(fā)生的可能性很小,吳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2)吳王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為什么會聽那個少年的話?
2、這兩個問題提得都很有道理。吳王為什么沒有聽大臣的,卻聽了那個少年的?那個少年又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
3、也就是說同樣是勸說,少年非常智慧,非常巧妙。他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4、再讀讀故事,你從哪里感受到少年的智慧,讓吳王不得不信以為真?讀畫圈注。
(1)第三自然段:“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么?“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為什么要每天來轉?(有恒心、有毅力、有智慧;勸諫的勇氣和決心都非常大;膽識過人,智慧過人)
時間:早晨:這樣才會有蟬來吃露水,他真是智慧;
地點:王宮花園:這是吳王一大早的必來之地。而且這里有樹有鳥,這樣才能把故事編下去,說得像真的`一樣。
(2)第四自然段:“終于”:好不容易引起了注意。不然,他肯定還會繼續(xù)轉。小小少年,真是用心良苦啊。
(3)描寫蟬、螳螂、黃雀的形象那么逼真,讓吳王不得不相信。圈圈動詞交流。
5、原來少年在花園里一連轉了三天,為的就是等吳王。少年裝出打鳥的樣子,是讓吳王相信(螳螂鋪蟬)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這樣,少年就可以通過講這個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6、讀到這里,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同樣是勸,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妙勸,讓吳王自己放棄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7、讀到這里,你覺得少年是個怎樣的人?吳王呢?是啊,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恰當?shù)臅r機,這就是計謀。這少年就是這樣有勇有謀,充滿智慧。
8、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第3—12自然段。
9、隨著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少年智勸吳王的事情迅速傳開啦。聽說此事后,大家會說什么呢?眾大臣、吳國的百姓或者楚王、諸侯國國王,任選一種角色說話。(智慧的力量,和平的力量)
五、總結全文,隨文練筆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
2、讀著這個道理,你有同感嗎?我們及其周圍的人是否也曾干過像蟬、螳螂和黃雀這樣的事情?你能舉例說說嗎?
六、作業(yè)
1、復述課文。
2、根據(jù)類似的事情寫篇文章。
3、推薦閱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寓言選集。閱讀此類文字,不僅要明白故事經(jīng)過,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書設計:
10、螳螂捕蟬
捕 啄食 射
蟬 螳螂 黃雀 少年
楚國 吳國 諸侯國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禍患
【《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教案11-23
螳螂捕蟬教案01-13
《螳螂捕蟬》教案03-28
《螳螂捕蟬》優(yōu)秀教案03-02
《螳螂捕蟬》教案15篇07-22
《螳螂捕蟬》教案(15篇)02-19
《螳螂捕蟬》教案(集錦15篇)03-03
《螳螂捕蟬》教案(匯編15篇)03-06
《螳螂捕蟬》教案(通用15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