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時間:2024-10-24 08:12:05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5篇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我從整體上把這篇文章分成了兩個部分,也就是“御廚里的爭論”和“許多年后陶罐和鐵罐不同的命運”兩大塊。前一個部分我以“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為線索,通過教師的指導,讀出兩只罐子不同的性格特點,使情感的變化漸漸明晰,這一部分是我教學的重點。第二部分的教學,我對文章進行了一些取舍,以兩個問題來引導閱讀,通過默讀、導讀、細讀讓學生體會兩只罐子命運的不同,從而進一步讓學生悟出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fā)現(xiàn)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文中詞語的理解方式應該更多樣化一些;一些學生在讀文時讀錯字,說明第一課時的學習中忽視了部分學生把書讀正確的落實;教學中讀的方式還可以更多樣化一些,讓全體學生都充分地參與到閱讀中來。同時,在教學中我也存在著這樣一個困惑:當教師指導朗讀后,學生仍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時該怎么辦?在課堂上為了節(jié)約時間,我采取的.是范讀的方式,但這是否代替了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在今后的教學路上還需進一步探討。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2

  今天,我與學生一起學習了《陶罐和鐵罐》的第二課時,基本上達到了教學預設的三個目標:

  一是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個童話主要對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展開情節(jié),讀好它們的對話就是本課教學的一大重點。我在教學第一課時,指名分段朗讀、整體感知課文時,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能讀出鐵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謙虛。于是,這一節(jié)課,我就大膽放手先讓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它們的對話,其次請一組同桌來展示,讀后請同學來評價,順著學生的評價適時地指導學生如何更好讀出感情,接著請兩位同學來挑戰(zhàn),這兩位同學讀得很到位,為全班同學做了一次很好的范讀,最后全班男女同學合作讀,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整個朗讀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為主體,富有層次性,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二是學習提示語,體會作者如何通過神態(tài)、動作描寫突出人物的特點。這篇課文的提示語很有學習價值,我就針對大部分同學經(jīng)常都是“我說、你答、他問”之類空洞的提示語,教給學生如何把提示語寫具體,才能突出人或物的`特點。首先,我通過驚訝地發(fā)問“真奇怪,老師都沒有指導同學朗讀課文,同學們還能讀得這么好!我想同學們一定是得到了高手的指點,你從作者的哪些地方地方得到了指點呢?”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讓學生意識到提示語的重要性;接著,我把那些提示語改成簡單的“鐵罐問、陶罐回答”讓學生比較,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提示語對于突出人或物的特點的重要性;然后,趁熱打鐵直接讓學生補充文中的提示語,學生在說話練習中熟練地運用,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葉圣陶曾說:“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我們要以課文為例教語文,而不是純粹地教課文!边@一環(huán)節(jié),我就基本做到了這一點。

  三是領悟道理。明白道理是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很多老師是直接把答案呈現(xiàn)給學生,而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以問代講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陶罐和鐵罐的長處和短處,并適時地進行板書,緊接著讓學生觀察板書并想想你有什么收獲。大部分學生都能從長處和短處來談自己的收獲,甚至有的學生還引用以前學過的格言警句,最后緊密地銜接學生的想法出示有關長處和短處的格言警句讓學生朗讀積累,升華了學生對本課的感悟。

  俗話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在本節(jié)課中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一是教學語言不夠簡潔到位,很多環(huán)節(jié)說話羅嗦,沒能一針見血;二是忽視鐵罐和陶罐的情感變化,特別是讓學生來補充提示語時,學生是能根據(jù)老師的要求補充具體,我卻沒有引導學生關注它們的情感變化,這樣放在課文里是不合理的。三是小練筆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讓學生來續(xù)寫我自認精彩的《黑板和白板》。大部分學生對白板不夠了解,難怪學生寫不好。如果我放手讓學生寫自己喜歡的、有興趣的,我想同學肯定會有很多個性化的精彩表達……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3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jié)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jié)、推動故事的發(fā)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xiàn)。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盧云老師主要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一、真讀書,學語言

  “讀”應該是閱讀教學永恒的主題,盧云老師能抓住“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引導學生讀,尤其是重點段落,重點句子的反復地讀,多種形式地讀,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盧云老師做到了“讀讀悟悟”,真正做到“以讀為本”。

 。ǔ鍪揪渥樱骸澳愀遗鑫覇?陶罐子!”

 。ǔ鍪揪渥樱拔揖椭滥悴桓,懦弱的東西!”

  師:明知陶罐不敢碰,卻還說你敢碰我嗎?那鐵是什么目的?

  生:想把陶罐碰碎。

  師:為了嘲笑它,抓住對方的弱點,嘲笑別人這就是——?讓學生去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找詞:奚落。

  緊貼語言,把多元理解與語言文字的品味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的理解有根有據(jù),引導學生在尋根問底的探究中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老師引導學生抓住了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

  二、朗讀中拓展

  課文中語言如此有涵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理解,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體會情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在誦讀中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我們要謙虛,不要驕傲;要多看別人的長處,正確對待自己的不足;驕傲的人下場可悲。教師要做到不僅僅局限于學生把書讀好,也不是把拓展思維訓練放在朗讀理解課文之后,而是讓它穿插在朗讀之中,處處有朗讀,處處有延伸。教師還要運用精湛的'語言,恰到好處的評價、激勵的話語融入學生的身心,學生在誦讀中感悟鐵罐的傲慢,陶罐的謙虛,油然而生對陶罐的同情、贊美,朗讀也水到渠成地達到聲情并茂的境界,在讀中感受讀的樂趣,一次比一次讀得有味。

  三、感受語言,親近文本

  教師在學生讀懂課文之后,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悟用簡短的句子表達出來,“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寫出立意或語言獨特的句子,以表達自己對課文個性化的感悟。如:我設計了夸一夸陶罐,勸一勸鐵罐,這樣即提高了他們的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又使他們得到了人文的熏陶,使學生身心受到身心的洗禮。

  陶罐:“你真了不起,既看到了自己的缺點,也看自己的優(yōu)點,你還能看見別人的優(yōu)點,我要向你學習!

  陶罐:“你真謙虛,對待朋友的態(tài)度那么好,我也想和你交朋友。”

  陶罐:“面對鐵罐的傲慢,你還那么心平氣和的說話,你可真有風度!”

  鐵罐:“你不要太驕傲了,驕傲是沒有好下場的!

  鐵罐:“陶罐對你那么好,你還那么傲慢,你一定交不到朋友的!边@樣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進一步讓學生練筆,使學生把課文的內容、語言化為自己的理解、感悟化為自己的思維過程和心理,使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的形象在心中不斷擴大、豐滿、立體化。

  總之,盧云這節(jié)課讓學生“真讀書”、“學語言”、“重情趣”的教學思想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在讀、思、悟的過程中積累了語言,培養(yǎng)了語感,訓練了表達。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4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jié)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從故事中讓人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要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xiàn)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本篇童話故事人物的對話居多,而且透過對話,能讓學生領會更多的道理,因此,我讓學生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增加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一、以學生為主體

 。ㄐ抡n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因此,在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們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就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在課堂上放手,隨著學生的興趣愛好走。學生的表現(xiàn)也非常棒,課堂上有更多的精彩之處。

  二、學生與文本對話

  語文要以學生文本、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本課中我與學生一起沉浸在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中,只有真正讓學生把心放到文章中,體會陶罐和鐵罐各自的性格,尤其是領悟陶罐的價值,感受陶罐的美好的心靈,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深入感悟、體驗文本。這時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三、練就學生扎實的基本功

  這節(jié)課,我著重讓學生領悟陶罐和鐵罐的各自的神情、動作、語言,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陶罐鐵罐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這種要想表達人物思想的就要通過語言文字來加以描繪,在學生熟讀、感悟、深入體會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深刻,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5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tài)的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這一點文章。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shù)闹笇。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xiàn)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tài)、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么東西!”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薄昂伪剡@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采取師生分角色朗讀。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溫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再請兩位學生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我還鼓勵他們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學生的表演可以說是繪聲繪色,博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

  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陶罐和鐵罐說的語句,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來體驗。課后拓展設置了如果陶罐和鐵罐再次相遇,鼓勵學生進行續(xù)寫。但是對續(xù)寫考慮不夠周全,要求不夠明確?梢宰寣W生仿照課文,通過神態(tài)和語言來表達人物的內心。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6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jié)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xiàn)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后才發(fā)現(xiàn),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xiàn)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價值,以何種形式來貫穿全文呢?經(jīng)過深深思索與課堂實驗,我找到了以“提示語”貫穿對話的朗讀,從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有了些許的感悟與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過課文,我都會急著去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想出新點子,讓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設計,但每次都沒有預想的效果。仔細想想,我忽略了課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學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才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試著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隨便談,隨便說,隨著學生的興趣愛好走。沒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學生的表達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與我的預設也完全一樣。仔細想想,原來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他們對什么感興趣,他們最想了解什么?會給我?guī)砟敲炊嗟捏@喜。

  感悟二:走進文本,走進學生,達到師生、文本對話之效。

  記不起在哪讀過這樣一句話:語文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課堂上。因此,以學生文本、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課堂伊始,我可能沒有走進學生、走進課文,因此不知其功效。當我投入的與學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鐵罐的性格,探究其價值時,我和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學生為本,和他們同感悟、同體驗。這時我們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

  感悟三:拋開設計,以生為本。

  每次講課前,我都會把教案備得滾瓜亂熟,甚至評價語我都會仔細琢磨?墒峭ㄟ^這節(jié)課,讓我深深領悟到:課堂是隨機的,課堂也是學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學生的發(fā)言進行教學。處處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過這節(jié)課也讓我深深地明白:知識的儲備對一個教師來講是多么的重要。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7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陶罐和鐵罐》課后教學反思教后感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

  趙小利

  在《陶罐和鐵罐》一課中,我針對“抓提示語指導學生讀出對話的語氣”這一研究主題,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圖理解“傲慢”一詞的意思,與“謙虛”做對比。課上學生理解比較到位,但讀的火候不夠,下次我想改進為觀察后模仿鐵罐的表情,幫學生打開局面,烘托氣氛,免得學生放不開,不好意思帶著語氣讀。

  2、通過工具書理解詞義,我把字典中對“輕蔑”的解釋原樣呈現(xiàn)給學生,此處理解比較到位,學生能讀出瞧不起的感覺。

  3、替換詞語感受“惱怒”中暗含的蠻不講理,表現(xiàn)出鐵罐一心用自己的`長處和陶罐的短處相比。在一些老師的教案設計中,我發(fā)現(xiàn)這個環(huán)節(jié)他們會出現(xiàn)重復,“先問惱怒什么意思,讓學生換個詞,后來又問為什么惱怒用的好”,浪費了時間。并且,此處幾經(jīng)引導學生都沒有把鐵罐的惱羞成怒讀出來,于是我講解“惱羞成怒”一詞,并板書“羞”,點出鐵罐的無理取鬧,接著范讀這句話。因為我知道有幾個孩子能讀好,可“住嘴”一讀出語氣,他們就怕別人笑,果然在我先讀后,就有學生恰到好處的模仿我讀出了鐵罐不講理,惱怒的樣子。于是我馬上表揚他,和大家一起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開了,學生都放開了自己的拘束。

  4、引導學生關注提示語。到第四組對話,部分學生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的尋找提示語了,但這一組恰恰沒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語的填空,并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本身的內容和標點符號。學生以前積累過一些描寫生氣的詞語,并淺層了解它們的意思,如:怒氣沖沖、怒發(fā)沖冠、氣急敗壞等,這時,他們遷移了以往積累的詞語,并最終選擇了“氣急敗壞”這個比較恰當?shù)脑~。

  通過四組對話的朗讀指導,此時學生已經(jīng)關注到了提示語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幫學生印證他們的想法。后來便水道渠成地由學生自己總結出了抓提示語中神態(tài)描寫的方法。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8

  ——品讀對話、感受內心、領悟寓意

  《陶罐和鐵罐》是小學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為堅硬,看不起陶罐,經(jīng)常奚落它。而陶罐卻不與它計較,埋在土里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而鐵罐卻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中讀懂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在學習生字新詞的基礎上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么。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在精讀環(huán)節(jié),圍繞陶罐和鐵罐的四次對話,我在教學中采用范學式,先指導學習第一次對話,然后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學習第一次對話時,我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并通過指導朗讀,感悟人物性格特點,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由小組長組織進行學習。在小組充分學習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讓我欣喜的是學生不僅能有感情地讀出人物的不同神態(tài)不同性格特點,有的小組甚至自告奮勇要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萬別小瞧孩子們,鐵罐和陶罐的特點被孩子們演繹出來了?粗⒆觽円猹q未盡的神情,我想這樣自主主動的學習,帶給孩子們的是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吧。并請學生說說悟出了什么道理,這樣讀寫結合,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儲存的信息,使學生有話可說,樂于寫作。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通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了解人物神態(tài)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并且通過品讀,學生還知道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三、不足之處

  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赡苁且驗橄挛鐚W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于自己也有些緊張,一直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fā)、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看圖談話,激趣導入。

 。2)給足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在閱讀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并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識記生字詞。

 。3)然后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讀讀課文,找找、畫畫從哪些語句看出鐵罐的傲慢、驕傲,陶罐的謙虛、寬容?在學生匯報交流中,我做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讀課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質,也潛意識領悟了故事的道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領略了祖國語言的精妙。

 。4)延伸文本:“如果此時陶罐與鐵罐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對誰說句什么話?學了課文你想對自己或身邊的誰說句什么?”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話題寫寫。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在寫話中明白了道理,突破了難點,同時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還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能力。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9

  “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這是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我這節(jié)課的設計主旨。整節(jié)課緊扣“讀、思、練”三字進行教學設計,盡最大可能追求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做到生本高效。

  1、研讀文本,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制定教學目標,尋找教學的突破口。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jié)、推動故事的發(fā)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xiàn)。我在研讀教材時把握五點,即“教材、課標規(guī)定了什么教學內容?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有哪些?哪些內容學生通過自學就可掌握?什么學習內容需要教師的幫助?哪些內容無能力學習?”,明確了學生一讀課文就能知道鐵罐是傲慢的,陶罐是謙虛的,而要讀好人物不同的語氣則需要老師的指導,明白寓言的道理是需要老師幫助的。因此在制定教學重難點時,我確定了[教學重點]指導讀好人物對話,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學難點]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正確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做人道理。那么,以什么作為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和指導老師反復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于是,整節(jié)課以初步掌握主要內容、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后,就用“鐵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2、以生為本,以讀為本,以讀帶講。

  我讓孩子們通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么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對話的朗讀指導就根據(jù)這個特點分成三部分,有層次地展開,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第一部分采用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的方式,結合神態(tài)引導學生讀好鐵罐和陶罐的對話。特別是鐵罐惱怒的話。鐵罐和陶罐最后一次的對話,讓孩子們自己讀書,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并讀一讀。全班交流展示,品讀語句,感悟鐵罐是怎樣一次次奚落陶罐的。第二部分練習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紤]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先讓他們對子練習,給他們準備的時間,再請兩名學生展示。第三部分分男女生讀,老師讀旁白。把所有對話連起來練讀,這是在前面充分練讀基礎上的總體回歸,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升華,還是內化語言、積累語言的訓練。

  課文的10-17自然段,內容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己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說一說,了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余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3、注重了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語文教學,要千方百計地把寫“擠”進課堂,但如何才能“擠”得巧“擠”得妙,讓學生樂于接受,易于表達?在本課的結尾,我設計了“拓展延伸”,讓學生續(xù)寫童話故事,“假如鐵罐還沒有完全消失,經(jīng)過這件事情后,他們之間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寫一篇童話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把寫巧妙地“擠”進了課堂,學生把描寫神態(tài)、動作的詞語,也運用到寫作里,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而且也豐富了文本內涵。

  4、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在指導學生朗讀第八九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在括號里填上表現(xiàn)鐵罐語氣的合適的詞語,并提高了要求,讓學生填個四字詞語。通過這個練習,不但訓練了學生恰當使用詞語的能力,也讓學生積累了語言。

  這節(jié)課的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練得積極,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話的練讀中。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fā)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jīng)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大家常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jié)課也如此。我應該更關注孩子們課堂表現(xiàn)的細節(jié),再指導孩子們對鐵罐和陶罐的心理做更深的探究。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0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寓言童話故事,它講述了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消失了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過去后陶罐成了文物,鐵罐卻消失不見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這樣一個道理。因此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一、真讀書,學語言。

  “以讀為本”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地讀,采用反復讀、多種形式地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和感悟,真正做到“以讀為本”。抓住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如“奚落、和睦相處”等詞語讓學生在朗讀中徹底理解意思并領悟感情色彩。

  2、感受語言,親近文本。

  學生在讀懂課文之后,設計了:“你想對陶罐說什么,假如鐵罐聽到陶罐關心它的`話后,鐵罐會說些什么?”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熏陶和洗禮。

  總之,這節(jié)課讓學生“真讀書、學語言、重情趣”的教學思想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在讀、思、悟中積累了語言,培養(yǎng)了語感,領悟到了道理。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是一則很有啟發(fā)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作為第二個課時,我主要把重點放在朗讀、體會人物的對話上。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我考慮了兩種方案:一是按照課文中的順序,依次講解;另一種是讓學生自己去找自己印象最深的對話來分析理解。第一種教法的感覺是四平八穩(wěn),易操作,但是很死板,第二種方法靈活,能夠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但是因為課文中的四次對話的感情是層層遞進的,在操作中要很好地駕馭,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權衡之下,我選擇了后者。

  在正式上課前,我試了兩次教,感覺都不太好,擔心自己會砸鍋。在何莎老師的指導下,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仔細認真地考慮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何老師說,要學會放手讓學生去說,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他們能夠說多少就說多少,人的能動性遠遠超過了教案本身所設計的內容。因此,我在將各個教學步驟了然于心的同時,還思考了學生可能有的反應。上完課后,我感覺比前兩次試教的效果要好,但是也還有很多的不足,總結了幾點:

  1.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當時的心情,學生理解得比較到位,興趣很濃。如在讓學生理解陶罐和鐵罐的第一次對話時,我問學生鐵罐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當時學生就從課文中找出來了“傲慢”這個詞,我接著提問,“傲慢”是什么樣子的呢?于是有學生說它的意思,有學生表演傲慢的樣子,我趁勢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神態(tài)來朗讀陶罐的話,學生興致很高地爭著舉手。幾個環(huán)節(jié)下來,通過小組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同桌分角色讀,等等形式,學生讀得充分,對于人物說話的語氣、神態(tài)和動作的理解也都比較清楚。

  2.語文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學中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即我先來指導學習一次對話,然后總結學法,再讓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其他的對話。在指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個性的時候,我主要通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關鍵詞的方法來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然后體會人物的感情,再來有感情地朗讀他們的對話,由此對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這個環(huán)節(jié)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我感覺不是很到位,學生討論的過程比較短,我在總結學法的時候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應該在細節(jié)方面講得更清楚,小組內也要注意到人員的合理分配,一個組內應該有一個組織者,能夠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這些方面的訓練在平常也還需加強。

  3.我覺得學生的朗讀有個別的地方有些重復,學生已經(jīng)能夠準確地把握住人物的語氣和情感了,所以就不必再去重復練習朗讀了,如陶罐和鐵罐的第三次對話,學生已經(jīng)能夠很好地把握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了,我讓學生自由讀,和同桌分角色讀,男女分角色讀,讀得太多了,以至時間拖沓,導致后面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好。可見,讀也要有度,而不時非得為了訓練而去讀,重在效果。

  4.在教這篇課文時,考慮到課文的內容中四次對話的層次性,我一直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怎樣既可以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又不會使教學過程顯得雜亂無章呢?在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實這根本不時一個問題,學生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已經(jīng)能夠認識到了我所考慮的這個問題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學生讀課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這些分歧就會漸漸趨與統(tǒng)一,不要要求學生一次就能達到所想要的高度,而是讓他們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嘗到智慧的果實。作為老師,我覺得自己在這個方面的經(jīng)驗還不足,還放不開,怕學生跟不上自己的腳步,其實這些都是杞人憂天。要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夠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解決問題。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閱讀教學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感謝何莎老師耐心細致的幫助,她的指導大大提高我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2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生動搞笑,情節(jié)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這篇閱讀課文,我是把握著這樣的脈絡來教學的:初讀——說——品讀——表演——悟理——自編——自創(chuàng)。初讀是解決生字的讀音,說則在讀的基礎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資料,這時分主角進行品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之后帶上面具進行表演,對文章的精華了解更為透徹,文章的靈魂得以升華,像一個烙印一樣刻在學生的腦海里,最后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悟出文章的真諦——道理。層層深入,步步緊扣中心,水到渠成。

  這時有了必須的基礎后更加用活了文本,進行思維的拓展,即我設計了自編——自創(chuàng),又給學生一個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臺階,讓他們順理成章、不自覺中就跨越這道屏障,由此到達創(chuàng)作積累語言的過程,完成了一個作家的工作,這時老師適當?shù)墓膭,將會激發(fā)孩子創(chuàng)作文學的激情。

  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十分緊湊,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學生始終帶著濃厚的興趣和高度的熱情來完成教學,在再讀課文時,問他們你喜歡誰,理由是什么?許多后進生或不愛發(fā)言的學生都能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可見他們對課文比較熟悉、感興趣。說用朗讀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平時愛好讀書的學生紛紛舉手,一比高下,并且還鍛煉了合作精神。精制的面具及時對文章的理解使得他們躍躍欲試,營造了課堂上的'小高潮。最后體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維中,老師的引話中提出了新問題,但在引導學生弄清二者優(yōu)缺點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覺地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互換思維,并群眾改編故事來贊揚鐵罐批評陶罐,對課文的理解到達新的程度。自創(chuàng)寓言則是讀寫結合,生成創(chuàng)造,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這樣既引導學生內化了語言,又充滿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因此更為受益匪淺。

  但再成功的課堂也還是留有不足和遺憾,在這節(jié)課中,時間過于緊張、倉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沒有注意到,后面創(chuàng)作寓言時間不夠,只能留于作業(yè)形式。當然作業(yè)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即照顧到各個層次、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可在三條中任選一條來完成。

  總之,多嘗試、多實踐,我相信會更完善,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3

  《陶罐和鐵罐》這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教學中,抓住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tài)的描寫,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進而引導學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

  一、抓住對話,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shù)闹笇А?/p>

  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這個關鍵詞,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對“傲慢、輕蔑、和睦相處”等重要詞語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tài)、語氣,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體會人物性格特點。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么東西!”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薄昂伪剡@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

  在講解“輕蔑”一詞,我查閱了資料,利用字理理解,讓學生感受這個蔑字,還讓學生通過動作體會人物的內心想法,從而理解文本。這也是本堂課的一個亮點,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對于學生正確全面認識陶罐和鐵罐有很大的幫忙。

  二、關注提示語,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第三組對話,部分學生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的尋找提示語了,但這一組恰恰沒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語的填空,并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本身的內容和標點符號。學生以前積累過一些描寫生氣的詞語,如:火冒三丈、怒氣沖沖、怒發(fā)沖冠、暴跳如雷等,這時,他們遷移了以往積累的詞語,并通過朗讀,體會人物神態(tài)和內心活動,此時學生已經(jīng)關注到了提示語的'重要性。為今后的習作奠定基礎。

  三、個性化表演,走進人物內心世界。

  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溫和些,給人以謙虛、和善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讓學生戴著頭飾,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鼓勵他們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動作。學生的表演可以說是繪聲繪色,博得了同學們的掌聲,營造了課堂上的小高潮。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四、多元感悟文本,領悟寓意。

  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本篇課文告訴我們每個事物或者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不能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短處,要全面地看問題,學會和睦相處。因此,教學第二部分許多年過去了,陶罐和鐵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鐵罐的可悲下場和陶罐不朽的價值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讓學生領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記著曾經(jīng)對自己并不友好的鐵罐,從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學生暢所欲言,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雖然這堂課自我感覺講的不錯,我和學生都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人物的內心,課堂處處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但對學生的關注度、評價、引導等方面,還要加強錘煉,增強自身的文化功底。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4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jié)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

  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xiàn)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后才發(fā)現(xiàn),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xiàn)兩個罐子,而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應如何正確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價值,以何種形式來貫穿全文呢?我覺得可以從以“提示語”貫穿對話的朗讀,從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為了讓課堂更加明晰、教學思路更加精細,我們全體語文教師進行了深深的思考。通過這節(jié)課,我也有許多的感悟與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過課文,我都會著急的去思考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才能想出新點子,讓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設計,但每次都沒有預想的效果。仔細想想,我忽略了課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學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才是課堂的源泉。因此,我認真聽取了師傅的意思,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隨便談,隨便說,隨著學生的興趣愛好走。沒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學生的表達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與我的預設也完全一樣。仔細想想,原來站在學生的立場,想想他們對什么感興趣,他們最想了解什么?會給我?guī)砟敲炊嗟捏@喜。比如說通過對話讓薛恒感受鐵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謙虛,我就安排學生從稱呼著手,從“東西”、“子”、“兄弟”,這樣從學生熟悉的著手,就容易出效果,學生也容易理解。

  感悟二:走進文本,走進學生,達到師生、文本對話之效。

  記得李家棟老師說過:語文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課堂上。因此,以學生文本、關注學生才是我們上課的.最終目的。課堂伊始,我可能沒有走進學生、走進課文,因此不知其功效。當我投入地與學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鐵罐的性格,探究其價值時,我和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學生為本,和他們同感悟、同體驗。這時我們的思想相互碰撞,心靈相互交流,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真正的課堂。另外,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一步指導鐵罐和陶罐的功能與區(qū)別,從而知道陶罐的謙虛。

  感悟三:拋開設計,以生為本。

  通過這節(jié)課,讓我深深領悟到:課堂是隨機的,課堂也是學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學生的發(fā)言進行教學。處處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當然,這也需要教師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過這節(jié)課也讓我深深的明白:知識的儲備對一個教師來講是多么的重要。

  這節(jié)課,我也深深的反思過,對于我個人來說缺乏一定的鍛煉,聽的少,練的少,因此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在教這篇課文時,考慮到課文的內容中四次對話的層次性,我一直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怎樣既可以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又不會使教學過程顯得雜亂無章呢?在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實這根本不時一個問題,學生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已經(jīng)能夠認識到了我所考慮的這個問題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在學生讀課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這些分歧就會漸漸趨與統(tǒng)一,不要要求學生一次就能達到所想要的高度,而是讓他們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嘗到智慧的果實。作為老師,我覺得自己在這個方面的經(jīng)驗還不足,還放不開,怕學生跟不上自己的腳步,其實這些都是杞人憂天。要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能夠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解決問題。

  通過這次教學,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在閱讀教學方面和課堂經(jīng)驗的不足。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虛心地向老師們請教,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5

  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表演,展開合作,通過分角色表演相互啟發(fā)、評價、激勵,彌補了自己的不足,發(fā)展了學生的特長,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學習時,我注意了指導和參與。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體,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學生自主選擇合作學習方式。同時,我也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實效性。最后提出這樣的問題:“那么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意義深重,既啟發(fā)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通過討論,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7-07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2-02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6-15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6-24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7-25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優(yōu)秀09-27

[實用]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7-07

語文《陶罐和鐵罐》的教學反思06-03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15篇)08-19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5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