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華山》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詠華山》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詠華山》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文包詩”,敘述了寇準和先生登華山時詠詩贊華山的事。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華山的雄偉壯麗以及寇準的聰明,有才華。
這篇課文分為三部分,因此我的教學也分為三大塊:
第一塊是第一小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誰和誰干什么”以及體會他們出游時開心,愉快的心情.這兩個要點主要是用”我問生答”和“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兩個方法來解決.
第二塊是第二小節(jié),詩文結合體會華山的高是本小節(jié)的教學難點.這塊教學我分為3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第一、二句)我是通過播放華山視頻、華山天險圖以及聯(lián)系學生親身爬茅山的經(jīng)歷來幫助他們體會華山的高和登山之難,進而朗讀好第一、二兩句話。在這塊教學中,我本來想通過自己的點撥將華山和茅山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華山的高,但遺憾的是我漏了這點,否則學生的體會可能會更到位。第二環(huán)節(jié)(第三、四句)我緊扣“高”這個字,讓學生去課文找找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華山的“高”。在這塊教學中,學生緊緊抓住了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太陽”、“白云”與華山進行對比,很好地理解了華山的“高聳入云”。在理解第三句華山與其他山對比時,學生沒有說到位,我就急忙自己說了出來,沒有很好地啟發(fā)引導學生。在這個教學點上,其他老師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低年級學生是借助形象思維來理解課文的,這時就可以出示圖片,讓學生直觀形象地去感受什么叫“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然后讓學生進行變換句式的練習“華山比遠遠近近的山都高”。學生通過看圖和句式練習就能很好地來理解第三句話了。第三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上文理解詩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為了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我把古詩和前面對應的文字放在了一張幻燈片上,然后讓學生去找找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了其中聯(lián)系。不過我忽略了第三、四句的內(nèi)容并不能完全解釋整首詩的意思,還需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對詩句的意思進行補充。詩句中出現(xiàn)的一些重點詞語像“舉頭”、“回首”我還是有必要進行一些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第三塊是第三、四小節(jié):主要是理解寇準的才思敏捷和先生對他的`贊揚。我主要是通過補充寇準作詩僅僅花了走三步路時間這段資料來幫助學生理解寇準的聰明,接著讓學生學學先生的樣子夸夸寇準來體會先生看到學生優(yōu)秀表現(xiàn)時的欣喜之情。在這塊教學中,主要的問題是我留給學生表演的時間太長了,以至于浪費了教學生字的時間。
另外,我還要在課堂用語上多花功夫,讓自己的語言富于童趣化,讓學生聽得懂,聽得有興趣。
《詠華山》教學反思 篇2
《詠華山》是一種新的課型——“文包詩”。教學時,我緊扣“啊,華山真高。 边@句話串講課文,引導學生領悟華山的雄偉、壯麗和寇準的聰明、有才華。在教學中,充分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以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生動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
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除了、都在、腳下、那么近、山腰間、朵朵白云”,以及古詩中的“回首”等重點詞語,反復朗讀、品味,使學生從這些語言文字中感悟到“華山真高呀!”并由衷地發(fā)出了贊嘆,學生個個讀得有滋有味,同時領略了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教學中,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努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讀書,自由思考,盡情表達,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但對課文中的相關背景,有些學生卻不好理解,比如學生對古時候這一概念不好理解。還有的學生說,華山那么高,作者是怎樣爬上去的等。雖然有的問題早我們看來很簡單,但對于孩子來說卻是難題。這就提醒我們在備課時,既要備好課,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
《詠華山》教學反思 篇3
《詠華山》是一種新的課型——“文包詩”。教學時,我緊扣“啊,華山真高!”這句話串講課文,引導學生領悟華山的雄偉、壯麗和寇準的聰明、有才華。在教學中,充分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以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生動富有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苯虒W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除了、都在、腳下、那么近、山腰間、朵朵白云”,以及古詩中的'“回首”等重點詞語,反復朗讀、品味,使學生從這些語言文字中感悟到“華山真高呀!”并由衷地發(fā)出了贊嘆,學生個個讀得有滋有味,同時領略了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教學中,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讀書,自由思考,盡情表達。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如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引導學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視學法指導,教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重視思想教育,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和誦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學習小寇準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當學生把握不準時,我及時范讀,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讀得更精彩,更具韻味,提高了學生 的欣賞水平。
《詠華山》教學反思 篇4
在《詠華山》這篇課文中古詩是全文的中心、話題,所以要避開繁瑣的零碎知識,直接將學生引入課文中心。結合本文“文包詩”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一、從詩到文
A、出示古詩,學生質(zhì)疑——在讀通古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地對這首古詩提出自己的疑問。
B、帶著問題讀課文。——教師有意突出“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樣的景色?”這個問題。讓學生以這個問題為主要閱讀目的,自己在文中尋找與詩有關聯(lián)的句子。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因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過重點句子的朗讀,要求學生理解華山是十分高大的。這部分內(nèi)容是教學的重點,為此,在教學這幾句話時,應充分發(fā)揮簡筆畫教學功能,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畫面,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借助具體的畫面,更深層地理解語言文字。讓靜態(tài)的文字動態(tài)化,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通過課件的擺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腳下,山腰間”這些詞語,讓學生說說對這些詞的理解。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同時,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這一環(huán)節(jié)注重了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并通過朗讀解決了本課的重點。讓學生經(jīng)歷“理性認識——實際操作——感性認識”的認識過程,自己領悟出華山的高大,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從文到詩
本文的難點在于讓學生讀懂詩句。教完重點句后,要引導學生回到古詩上。其實,前文的句子已為學習古詩打好基礎。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尋找文與詩的聯(lián)系。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讀懂了哪句詩?”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再反復誦讀,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又可以受到中國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詩歌的魅力,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三、從詩到法
我國教育界的老前輩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敝饕w現(xiàn)在學法指導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詩后,引導學生就“我們是怎樣讀懂這首詩的?”反省自己的認知過程。教師從中點撥,讓學生產(chǎn)生頓悟,找到文與詩的聯(lián)系,“讀懂詩先讀懂文,讀懂文即讀懂詩”。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在讓學生初步體驗從“學會”轉向“會學”的樂趣。學會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也能促進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
本篇課文重在描寫華山之高,所以在板書設計上,根據(jù)課文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板書不能多而雜,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個“高”字就可以了。
【《詠華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詠華山教案03-05
《詠華山》教案03-03
小學《詠華山》說課稿01-06
【合集】詠華山教案02-21
《詠華山》教案15篇03-07
《詠華山》教案(15篇)03-07
《詠鵝》教學反思07-24
《詠鵝》的教學反思02-20
《花之詠》教學反思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