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地理說課稿錦集5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地理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天氣》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天氣》是初中地理的一節(jié)重要內容,課文通過精妙的各種天氣展示設計讓學生能了解天氣在學習中和生活中的作用,從而表現出天氣的多種多樣。通過對這節(jié)內容的學習,學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維目標,同時通過這節(jié)內容的學習,能為培養(yǎng)學生了解天氣、模仿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天氣預報的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我們新義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各種天氣的判讀,學會判斷哪種空氣質量對人有益哪種氣空質量對人有害。
能力目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學或者其他人播報天氣預報,能自己找出獲取天氣信息,了解天氣變化。
情感目標:通過這節(jié)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了解天氣的多種多樣,從而熱愛地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天氣、空氣質量和人們的生活關系,積累有關天氣各種知識。
教學難點:知道天氣和地理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里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二、說教法學法
針對以上分析,結合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jié)我主要采用提問法、練習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zhàn)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二十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尤為重要。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安排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來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導語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能有興趣學習這節(jié)內容,我讓學生看書上57、58頁的圖片并提問“同學們看看這兩幅圖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們怎么產生關系的嗎?”通過這樣的導入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學習這節(jié)內容中來,從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
(二)初讀內容、整體感知
先讓學生自己默讀,把課文中出現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劃出來,然后我在精心教學把學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細講解,讓學生初步了解知識點,以此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這節(jié)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頁,要求小組以合作競爭的意識完成兩個任務:找出本頁主要講的內容以及它和我們的關系,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突顯重難點、積累知識
分析了課文內容后,我讓學生仔細看56頁濟南天氣預報和60頁的圖,知道天氣信息的獲取途徑,了解天氣變化。要求學生分角色模仿天氣預主持人播報天氣情況,并提問“同學們我們來看看誰播報得更快捷、更準確,好不好?”這樣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點,學會實踐運用。
(五)遷移訓練、布置作業(yè)
通過這節(jié)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一些關于天氣信息的獲取途徑,掌握了播報天氣情況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求學生放學后找出天氣信息的其他獲取,讓他們向同學或者家人播報一組天氣情況,這樣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
(六)總結與板書
帶領學生回顧這節(jié)內容,了解知識點,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清晰、有條理性,讓學生一目了然。
通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guī)椭,我將不甚感激?/p>
四、說教學總結與反思
通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guī)椭,我將不甚感激?/p>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
地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選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jié)《中東》第一課時的部分內容,下面我將主要通過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本節(jié)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作為區(qū)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jié)的教材并沒有著意某一個國度,而是對于整個區(qū)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qū);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qū)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培養(yǎng)善于發(fā)現問題、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于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這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存在差異,為了實現全體學生的充分發(fā)展,我組織學生采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其次中東地區(qū)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熱點地區(qū),所涉及到的信息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學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于本課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同學收集的課下資源來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三、目標分析
根據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jié)在教材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我設計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讀圖說明中東地區(qū)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qū)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借助收集的資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與人協作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qū)的原因,呼吁世界和平,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教學重難點: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戰(zhàn)爭頻發(fā)的原因
下面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如何進行重難點教學:
四、教法分析
根據實驗中學健康學習導航的方法,以及結合本節(jié)課的特點,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開教學,幫助、引導學生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強化自我意識,培養(yǎng)情感品質。
五、過程分析
下面我將介紹本節(jié)教學的五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是: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引入新課
由于中東戰(zhàn)爭一直都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我以中東戰(zhàn)爭為切入點通過學生所見所聞自由發(fā)言,來激發(fā)學生對中東的學習興趣,在分析探討引發(fā)中東戰(zhàn)爭原因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出并進入中東地理位置的學習。
(二)明確主題 探究新知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關于中東地區(qū)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qū)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qū)的原因;緊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東地區(qū)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qū)的對比,了解兩個地區(qū)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范圍及主要國家。最后,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東地區(qū)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qū)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小組合作 匯報總結
接下來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課下收集的資料合作探討中東地區(qū)戰(zhàn)爭頻發(fā)的原因,選派代表匯報講解所探究的問題,老師點撥。這一環(huán)節(jié)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練習 形成能力
接下來進入達標反饋板塊,采用典型題和易錯題兩種題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并進行講解,教師點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程度,易于學生查漏補缺。
(五)誘導點撥 歸納總結
練習結束后,請同學歸納本課知識點,幫學生理清本節(jié)思路,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為下節(jié)課學習做下鋪墊。
六、評價分析
總體上講,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鑒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zhàn)爭給中東地區(qū)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主線,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
地理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節(jié)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本節(jié)教材從總體上看,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異性,二是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通過自然帶的地帶性分布規(guī)律來體現的。
本節(jié)課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規(guī)律為中心內容,在教學時,要突出讀圖分析、推斷的環(huán)節(jié),而且所提供的圖表、資料必須有利于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重難點分析:
●重點: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的含義和體現。
2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產生的原因。
●難點:
1、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產生的原因。
2、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與農業(yè)生產地域差異的關系。
課標分析:
●知識和技能:
1.認識和理解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的分異規(guī)律
3.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4.運用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2.學會與他人合作,并學會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和見解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激發(fā)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樹立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學情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第五單元第二節(jié)內容,學生學完了前四章內容,已基本掌握了氣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環(huán)境要素間關系,估計學生通過讀圖、討論和思考,應該能得出地理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地域差異性。但地域差異性的分異規(guī)律對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方法:
① 問題探究教學法
、 多媒體教學法
、 圖文轉化教學法
、 案例教學法
⑤ 討論歸納教學法
學習方法:
、 小組合作學習法
、 圖表學習法
、 比較學習法
、 案例學習法
教學流程
解讀課標要求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展示世界不同地區(qū)的.自然景觀圖片
板書并明確自然帶概念觀看景觀圖片,說出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從事實中感受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運用“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分析地理環(huán)境的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原因展示指導學生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以非洲為例,分析說明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讀圖分析歸納運用直觀圖像使學生感知自然現象,培養(yǎng)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
板書:讀圖分析并說明原因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加深由赤道向兩極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理解
運用“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分析地理環(huán)境的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原因展示指導學生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以亞歐大陸中緯度為例,分析說明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讀圖分析歸納運用直觀圖像使學生感知自然現象,培養(yǎng)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
板書:讀圖分析并說明原因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內陸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理解
小結:出示表格(見附表)學生填表總結檢查學生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反饋提問:我國西北地區(qū)種草好還是種樹好?利用資料說明理由。閱讀P98頁活動資料,回答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導入:我們學習了哪些地域分布規(guī)律?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回憶上節(jié)課內容承上啟下,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
運用“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說出陸地自然帶的垂直方向分布規(guī)律并分析其原因指導學生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思考以下問題:
1南坡從山麓到山頂有哪些自然帶?
2分析說明分布規(guī)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帶譜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異?(選用)
板書:
展示乞力馬扎羅山垂直帶譜示意圖和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引導學生比較自然帶譜的數量多少和基帶的差異。讀圖分析,回答問題
從地形、海拔高度變化等因素對環(huán)境的影響,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問題
小結:出示表格(見附表)學生填表總結檢查學生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提問: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yè)生產?閱讀P99頁材料,回答問題讓學生了解人們在農業(yè)生產中怎樣利用地域分異規(guī)律
提問:你還能舉出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的實例嗎?發(fā)言培養(yǎng)表達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出示課堂練習(見)。
地理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它選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第2課時“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我說課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
一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多層次的天體系統(tǒng)基礎上,從地球在宇宙天體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行星特點這兩個角度去認識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現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是三個“金鎖鏈條件”。
二 學情分析
城市的學生通過電視、電影等科幻影片了解到一些有關宇宙的零碎知識,甚至對一些科幻情節(jié)(像外星人阿凡達)信以為真,他們對有關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條件等知識充滿了幻想、好奇、渴望,本節(jié)課我將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利用資料證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閱讀“太陽系模式圖”,歸納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共同特點來佐證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溫度、水、大氣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依據。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通過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chuàng)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
○3.通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fā)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
。ń處熯^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jié)的教學重難點為)
4。教學重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及原因。
5。 教學難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ń處熯^渡:那么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四 說教法和學法
1。 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fā)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五個學習活動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金鎖鏈條件”以及日地距離、地球體積質量大小、公轉自轉的周期的長短對“金鎖鏈條件”形成的影響。
。2)、情境教學法:展示太陽系運動示意圖,讓學生從地球的形狀、運動特征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 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jié)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圖表探究:學生通過閱讀“太陽系的行星基本數據”和“太陽系示意圖”分析 “金鎖鏈條件”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課前收集有關行星的基本數據、環(huán)境特征以及地球的相關資料,上課時分小組討論,進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及原因。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ń處熯^渡:下面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五 教學過程
我直接切入主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活動一:多媒體展示太陽系八大行星自轉公轉的運動示意圖(上堂課已經閱讀過),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行星的形狀、運動特征,能否發(fā)光發(fā)熱,分析歸納地球與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征,從而得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一、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活動二:展示美國科幻片《阿凡達》當中有關的圖片,設疑:真的有生命出現在地球之外的潘多拉星球嗎?
生命物質存在需要哪些基本的條件呢?展示南北兩極白雪皚皚的景觀圖片、高大雪山的圖片、熱帶沙漠地區(qū)干旱的景觀圖片、中緯度濕潤的沿海平原景觀,前面三張圖片與中緯度濕潤的沿海平原景觀相比較,同學們覺得造成景觀迥異的自然條件是什么?通過觀察、讀圖分析比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得出三個“金鎖鏈條件”的結論。
活動三:展示地球宇宙環(huán)境中太陽的穩(wěn)定性、安全性的材料以及地球與其他行星運行軌道特點,讓學生共同討論:
○1、假如太陽光照變得不穩(wěn)定或者太陽突然消失,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并對你的答案做出解釋。
○2、太陽系行星的公轉運動有什么特點?對地球上生命形成有什么影響?
通過學生的合作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語言組織能力,歸納得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是穩(wěn)定的太陽輻射和地球安全的運行軌道。
活動四:閱讀太陽系行星基本數據表,小組通過數據對比討論分析:
○1、地球的體積和質量(與水星、金星相比)對“金鎖鏈條件”的形成有什么影響?
○2、 如果日地距離太遠或太近(與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情況會怎么樣?
○3、地球上有適宜的溫度,除日地距離外還有什么原因(提示: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大氣層等角度分析)?
○4、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它行星,你認為哪顆行星最合適?說明理由。(我先收集有關太陽系中最有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或衛(wèi)星)
通過合作學習、問題探究和資料的收集分析,強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揭示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條件的形成原因。
二、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活動五:展示大氣污染圖片、水污染圖片、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惡化的圖片(如洪澇、干旱等),同學們思考來之不易的“金鎖鏈條件”正在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師生共同歸納提高 :引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金鎖鏈條件”即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翻開地球生命物質孕育發(fā)展的進化史,人們不難發(fā)現從時間的角度看地球有悠久的過去,生物的出現和進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類歷史更是短暫的一瞬,地球上還有漫長的未來,現今適應生物生存的條件在若干千年、萬年后將走向何方?還將由許多目前人類還無法確定的因素所決定,但有一點肯定是無疑的,那就是人為原因造成的環(huán)境惡化將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受嚴重威脅,處理不當,導致地球生命物質存在條件的缺失或消失,直至生物從地球上消失。讓我們一起更加珍惜和保護來之不易的”金鎖鏈條件”。
作業(yè)布置:閱讀關于火星人的科幻小說,參考深空探測活動的新聞報道,說明火星人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
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之一,它與人們的生活和我國的農業(yè)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培養(yǎng)學生智能,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感的好素材。本節(jié)內容是對前面所學的'我國氣溫與降水的總結與深化,為進一步學習中國的區(qū)域地理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胖R目標:了解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范圍、特點以及季風帶來的利弊。
、颇芰δ繕耍和ㄟ^讀冬夏季風圖、各地氣候曲線和降水柱狀圖,提高學生讀圖能力,從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比較等能力;掌握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
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評價季風氣候對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逐步樹立辯證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我國的災害性天氣,幫助學生初步樹立防災減災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季風氣候的基本規(guī)律及季風氣候的影響范圍,季風給我國帶來的好處及不利影響。
難點:鋒面雨的形成。
二、說教法
1.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件制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chuàng)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說學法
1.培養(yǎng)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3.通過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說課稿07-21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3-07
地理說課稿-《大洲和大洋》說課稿07-12
優(yōu)秀初中地理說課稿04-21
高中地理說課稿12-27
精選地理說課稿8篇01-08
精選地理說課稿模板六篇01-14
精選地理說課稿匯總7篇01-12
地理說課稿范文六篇01-14
精選地理說課稿集合八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