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的地位及主要內容
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系,是動力學理論的基礎,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學生把在第二章學習到的運動學知識和第三章學習到的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為后面牛頓第二定律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fā)展的挑戰(zhàn)奠定基礎。結合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情,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A、知識和技能
、僦纴喞锸慷嗟聦α瓦\動關系的觀點及其存在的錯誤。
、陬I會伽利略研究力和運動關系的思想方法。
、劾斫馀nD第一定律(慣性定律)并能運用其解釋有關的現象。
、苤朗裁词菓T性,能舉例說明物體的質量是其慣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解釋相關慣性現象。
B、過程和方法
、僭趯嶒炋骄颗nD第一定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趶馁だ缘睦硐雽嶒炛惺艿娇茖W思維與方法的教育。
、弁ㄟ^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樹立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c、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賹W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了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性。
、谕ㄟ^介紹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3、重難點分析
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首先明確運動與力的關系,為后面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所以學生理解并領會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可以結合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來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讓學生理解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以及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對于教學難點,主要通過做實驗來加以突破。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班級學生知識水平在全市高生中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對新知識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學習,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太強。本節(jié)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雖然已經學習過,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對牛頓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本節(jié)教學內容、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節(jié)課可以采用演繹推理法、講授法、自學法、實驗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學習方法指導
從本節(jié)教學內容來看,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牛頓第一定律,但認識不夠深刻。在高中階段重新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學生首先需要溫故而知新,然后通過聆聽教師講解、觀看相關視頻、動手進行實驗探究,邏輯推理等途徑進一步加深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采用觀察法、演繹推理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1、課堂導入:
先播放神舟飛船發(fā)射升空的剪輯視頻,讓學生知道動力學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這樣引入課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再呈現兩個常見的力和運動關系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如,通過討論不少學生會得到“運動靠力來維持”的結論,這正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得到的結論。采用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利于使學生認識到光靠直覺和思維去研究問題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維持了近兩千年。他所犯的錯誤與當時的社會和科學背景有關,存在著歷史的局限性。雖然他在物理問題上犯了些錯誤,但他卻被恩格斯稱為是最博學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過對亞里士多德及其觀點的介紹,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偉人的過錯。
2、領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不少學生還存在疑問,為什么說亞里士多德關于力和運動的觀點是錯誤的?怎樣去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呢?不少學生會提出通過實驗來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的這種研究思路,這正是伽利略物理學家確立的新的研究法——實驗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學家大都通過形式邏輯推理得出結論。這樣便水到渠成地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對力和運動的研究上。
伽利略認為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為了體現出伽利略關于力和運動的思想,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重溫初中物理中做過的斜面實驗,讓學生觀察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分析小車為什么運動距離各不相同并最后都停了下來。
針對上述實驗現象,讓學生設想小車不受摩擦力時結果如何,再向學生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這有利于使學生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充滿興趣和期待,因為是理想實驗,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過多媒體動畫將伽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呈現出來,這樣做能使學生加深認識。
3、慣性定律是多位科學家共同探索的結晶
接下來教師概括提升理想實驗的意義:理想實驗雖然是理想情況,但是以事實為基礎,實驗為依據,是一種科學思想方法。通過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學習,學生能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熏陶。然后介紹笛卡爾對力和運動關系的認識的補充,最后由牛頓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理,課本做出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是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敢于質疑,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介紹完牛頓第一定律后,可讓學生觀察冰壺比賽的視頻剪輯,可以看到,冰壺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幾乎不變的速度繼續(xù)前進,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壺的撞擊才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還可以觀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飛船中吃食物的視頻等,這樣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慣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
4、慣性與質量
慣性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使學生容易理解,課本中用了比較形象的語言——“抵抗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本領”來描述慣性。學物理并不是閉門造車,本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應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師生可以共同列舉身邊的一些慣性現象,并做一些有趣的慣性實驗來認識慣性。為了讓學生理解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理解:即物體質量不同,從靜止達到某一速度或從某一速度達到靜止的難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載的汽車比滿載時容易啟動,用球拍很容易將乒乓球擋回,面網球因質量比乒乓球大卻不那么容易被球拍擋回,這些例子足以說明,質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tài)越不易改變,其慣性越大。這樣做一方面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興趣。
5、知識鞏固與延伸
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一些合適的課后作業(yè)。為了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學生課后可以閱讀本節(jié)后面的sTs欄目中關于慣性系和非慣性系的介紹,還可以多閱讀一些與本節(jié)知識有關的其他資料,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六、板書設計
黑板板書是對一節(jié)課內容的高度概括,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板書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書簡結精練,注重色彩搭配,會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整齊優(yōu)美的板書會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牛頓第一律
1、理想實驗的魅力
(1)伽利略之前的錯誤認識。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2、牛頓物理的基石——慣性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1)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叫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3、慣性與質量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即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2
一、 對教材的分析
1、 作用與地位
本節(jié)內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節(jié)《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識基礎上,來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為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兩者聯(lián)系起來,為后續(xù)的牛頓運動定律和平衡力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正確認識物體運動跟力的關系,在物體有受力的情況下,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加深對慣性概念的內涵的理解;
難點: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理解。
二、 教學目標分析
1、 知識與技能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慣性是所有物體的特性。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歸納論證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過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養(yǎng)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
三、 學生的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5章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結合初中知識為生長點,以教材內容為線索,借助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力產生的作用效果(即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tài))來歸納推理出牛頓第一定律。
四、 教法和學法分析
教學中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實驗,引導啟發(fā)學生展開討論,總結規(guī)律并得出結論,最后,教師總結并說明牛頓第一定律是理想情況,其只是根據實驗推理的、合乎邏輯的定律。
五、 教學程序分析
(一)導入新課:
通過介紹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進一步思考運動與力的關系,引出動力學,說明動力學的奠基人是牛頓,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學好整個力學知識的關鍵,引入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
。ǘ┬抡n教學:
1、創(chuàng)設情境:介紹早在20xx多年前,古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的論斷,通過“迷你實驗室——圖6-5書本的運動”的實驗來說明,當推力撤去后,書本并不會立刻停止運動,而是會繼續(xù)向前運動一段距離,導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
2、演示實驗: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利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面一步一步說明當小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當另一傾角逐漸減小為零時,小球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沿水平面持續(xù)運動下去。
3、演示“迷你實驗室——氣墊導軌實驗”。這里提出“如何實現完全理想的情況”而介紹氣墊導軌的特點,并引導學生如課本圖6-7實驗裝置設計實驗,探究滑塊的運動情況。注意提醒學生這是一個近似實驗。
4、介紹在伽利略的基礎上,笛卡兒對伽利略觀點的補充,最后由牛頓總結出——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并分析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內容及其是一個推理的而無法用實驗證明的論斷;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5、通過“信息窗——圖6-9太空中的航天飛機”來重點引導分析“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的特性”。
6、由牛頓第一定律引入“慣性”概念,通過閱讀課文理解并歸納物體慣性的內涵?偨Y出:a、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屬性;
b、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c、慣性是性質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難易程度等
(三)鞏固練習:
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有關慣性知識的應用,加強對牛頓第一定律知識的理解。
。ㄋ模┳鳂I(yè)布置:課本課后作業(yè)1、3、4、6
(五)板書設計:(略)
六、 教學預測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從新課程的具體目標要求出發(fā),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設計力求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從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出發(fā),圍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還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為主題,并通過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澄清錯誤認識。但在將物理學史與物理規(guī)律教學進行有機滲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可能因為師生互動不足達不到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合理的調節(jié)。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本定律,構成了經典力學的核心。而本節(jié)要學習的牛頓第一定律又是正確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個動力學知識的基礎和關鍵。
教材把本節(jié)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節(jié),前面五章的內容分別是運動學和力學知識,這樣安排就把學生由表面的物體是如何運動的感性認識引入到物體為什么會做這樣的運動的思考中來,且符合高一學生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本節(jié)的特點是教材內容以大量的文字陳述,沒有涉及到數學計算,著重物理學史教育、理想化實驗思想和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tài)度的熏陶。
于是,根據對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維目標如下
、僦R與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掌握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3、明確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谶^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3、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矍楦小B(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了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性。
2、通過介紹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3)、教學重點及依據
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石,對后續(xù)學習牛頓運動定律和動力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毫無疑問,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識去假設和推理,成為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本節(jié)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雖然已經學習過,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注意知識的深化和科學研究方法、情感態(tài)度的教育,讓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學法及依據
“教學有方,但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時我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與“科學推理”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知識,總結規(guī)律?傊浞终{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教學程序
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為此,我設計了展示嫦娥奔月傳說的畫面,播放“嫦娥一號”衛(wèi)星奔月的視頻,讓學生即熟悉又好奇,帶著懸念進入新課。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興趣。
通過視頻我將引導學生思考衛(wèi)星之所以會按照預設軌道運行,是因為我們對它進行了控制,而要控制衛(wèi)星的運動就得知道運動的原因。
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
(一)廣泛調查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緊接著我呈現了兩個常見的力和運動關系的問題,供學生討論。
1.桌面上的書,推一下,動;不推,就不動。
2.平直路上騎自行車,用力蹬,車前行;不蹬,車停下來。
通過討論大多數學生可能會得到:運動靠力來維持的觀點,有部分“記性好的”的同學可能會加以反駁。在爭論后我將引導他們思考得出錯誤的結論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讓學生參與發(fā)現過程,感受理想實驗魅力
鋪墊:如何用實例反駁“運動需要力來維持”?(適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使物體在運動方向上沒有力拉著或推著,卻能一直運動下去。預測:因為無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學生討論無果。)
設置懸念:教師介紹理想斜面實驗并演示。(學生疑惑:摩擦力還是有的!小球還是要停下來的。)
解惑: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平面,物體將怎樣運動。
水到渠成:多媒體課件模擬無摩擦情況下的斜面實驗。
體會成功快樂:學生表述通過這個理想實驗可得到什么結論。
教師概括提升理想實驗的意義:理想實驗雖然是理想情況,但是以事實為基礎,實驗為依據,是一種科學思想方法。
實驗論證:氣墊導軌,提供阻力很小情況下物體的運動。
(三)培養(yǎng)學生歷史地看待偉人的錯誤
簡要介紹亞里士多德的偉大一生:他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被恩格斯稱為“最博學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學生思考討論為什么此錯誤觀點能延續(xù)近兩千年? (除了亞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觀點又與人們許多生活經驗相一致。)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4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所說的課題是教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8章第2節(jié)的內容“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 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想,說明如下: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教材首先通過回憶思考的形式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通過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的看到物體運動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為講解伽利略的推理做準備。然后講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過推理得出的結論,牛頓最后總結得出的牛頓第一定律。最后指出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而是用科學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再通過大家熟知的乘車現象建立慣性概念,并通過身邊實驗體會慣性現象,最后運用慣性原理解釋某些常見的.慣性現象。
二、教法、學法
為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突破重難點,結合本節(jié)課的要求和特點我采用的教學方法為目標導學法(即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fā)現)、教師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法、發(fā)現法、多媒體演示法等多種方法綜合運用。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采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目的是達到培養(yǎng)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再到創(chuàng)新的學習模式。具體體現在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三、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通過多媒體課件和科學探究實驗來完成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分為以下幾大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實驗探究、學習新課和回顧總結、重溫要點。
。ㄒ唬、創(chuàng)設情境 引入新課,從生活走向物理
通過兩位同學的爭論,讓學生思考物體運動是否需要力的維持,從學生的課前爭論出發(fā),使學生產生疑問,引導學生盡量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思維觀點,以活躍思維。接下來,再簡介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對類似現象的思考認識,向學生提出問題,激化兩種觀點的矛盾,激發(fā)學生探究。這時,便將學生順其自然地引入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情境,從而順利引入新課。
(二)、實驗探究 學習新課
為了驗證哪種觀點正確,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觀點。
教師事先按學生素質的高低進行優(yōu)差組合結成實驗小組。由于我校屬于農村校,部分學生尚不能正確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操作等。因而在實驗開始前,我先指導學生確定實驗中哪些條件保持不變,哪些條件在發(fā)生變化,盡量使學生自己分析、推論,參與探究過程。
實驗探究階段教師僅起一個指導者的作用,我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論,并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大意。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我認為實驗探究活動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就是對實驗的評估交流,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等對“力和運動的關系”的論述,讓學生感悟科學探究的曲折和艱辛,感悟認識的逐步深入,感悟實驗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知道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靜止的物體一直靜止,原來運動的物體一直運動,物體有一種“惰性”。這種保持物體原來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再結合交通安全、生活實例深入理解慣性,并運用慣性知識解釋相關現象,滲透交通安全意識。
采用賞識教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收集信息、分析歸納等多種能力。設計的問題有梯度,分散了難點,易于學生理解。教師在點撥過程中,強調控制變量法的重要性,同時向學生滲透科學精神。
(三)、知識運用和練習。
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鞏固牛頓第一定律得出過程及內在含義和慣性應用兩個要點。
。ㄋ模⒒仡櫩偨Y,重溫要點
圍繞本課學習目標讓學生進行總結,注意全體學生的參與,發(fā)揮學生自我評價的作用。
。ㄎ澹⑼扑]作業(yè),鞏固升華:
1、針對本節(jié)課的探究實驗,查找相關的資料,以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認識與理解。
2、完成課后作業(yè),并收集更多的慣性現象
本節(jié)課作業(yè)題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以及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進一步強化學生實驗能力,引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進行授課的總體思路和主要設計,由于經驗有限,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指導和幫助!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5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jié)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課程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談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本節(jié)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節(jié),主要內容有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和發(fā)現歷程,是對前面所學慣性等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學習,也是對后續(xù)所學牛頓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識的鋪墊,是物理學中的基礎,需要學生準確把握。
二、學情分析
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及時了解學生的特點和發(fā)展變化,我所面對的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的思維尚處在由經驗型向抽象型轉化的階段,需要由我運用抽象與形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逐步引導學生對物理學建立起嚴謹、深刻的認識,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中,要以知識與技能為中心,滲透以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并將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之中,因此,本節(jié)的課程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推理過程,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理想實驗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物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領略科學的魅力,養(yǎng)成客觀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
四、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及課程目標的確立,本節(jié)的重點有: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探討力和運動的關系
五、教學方法
為了順利的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統(tǒng)一,本節(jié)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等。通過這些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我對本節(jié)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本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的導入方法,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1學生實驗,如何讓課桌上的字典運動?停止用力會怎么樣?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容易得出與亞里士多德相同的謬論:物體運動需要靠力維持。這時我演示第二個實驗:推動一個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沒有立即停下,這樣學生就得出了與之前相反的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在學生好奇之時,我順勢出示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并告訴學生們,在學習了本節(jié)的知識后,你們就知道誰對誰錯了。
意圖:這樣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二)新課講授
然后是學習新課環(huán)節(jié),通過ppt我向學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動態(tài)圖,并加以解說。學生觀察實驗后思考問題:如果軌道的表面絕對光滑,小球將受到哪些力?這些力是怎樣的?對小球的運動有沒有影響?小球會如何運動下去?思考完畢后學生自由發(fā)言,并由我進行點評歸納,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問題的思考學生不難總結出:當物體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為0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為了引出牛頓第一定律,我向學生解釋,在伽利略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現力這個概念,所以直到牛頓的出現,在引入力這個概念并對前人的成果總結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頓第一定律也稱慣性定律。
意圖:這樣設計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通過演示實驗,學生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變難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鞏固提高
為了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和應用,我?guī)ьI學生進入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學生先自主閱讀“牛頓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慣性。然后由我演示實驗,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鉛塊,在斜面頂端先后兩次釋放同體積的木球和鐵球,觀察鉛塊被撞開的距離。觀察試驗后思考討論:慣性跟什么因素有關?根據實驗結合生活實際,學生不難回答,慣性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在學生回答后,我及時給予鼓勵,并強調:慣性是標量,只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沒關系。
意圖:這樣設計,學生可以通過實驗自主思考問題,總結規(guī)律,鍛煉學生了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結作業(yè)
教學過程的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本環(huán)節(jié),學生同桌之間以互問互答的方式回顧本節(jié)內容,提問的問題可以是:理想斜面實驗說明了什么,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影響慣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課后獨立完成思考與練習,并書面上交作業(yè),作為下節(jié)課復習的載體。
意圖:學生通過問答和練習,了解了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強化了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在后續(xù)的學習中有的放矢。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6
一、教學設計理念
克服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來,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精神,獲得新知識的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實現師生,生生積極互動,使學生在質疑,調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養(yǎng)學生充分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二、教學任務分析
1、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么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guī)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lián)系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梁,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jié)、本章的重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實驗、討論建立概念和規(guī)律的過程中,感受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法,感悟觀察、實驗、推理、尤其是"理想實驗"對形成概念和發(fā)現規(guī)律的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復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于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經驗的影響。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jié)的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及依據:
教學重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之所以認為它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重點理由是在于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物理規(guī)律教學課,通過這節(jié)課的科學探究及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及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及依據: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系。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脫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觀點。
四、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2. 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的教育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得嚴密的科學態(tài)度教育,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2)通過對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五、教學程序
。ㄒ唬 .導入新課:問題引入:
1.物體原來是靜止,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物體會如何呢?誤導學生:物體受力就會運動,物體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請學生思考原因實驗事實與經驗相違背,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ǘ⑿抡n教學
1.教學難點的突破實驗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學生發(fā)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鼓勵學生發(fā)表看法,)引出"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探究。在探究此問題時設置一下問題;
(1)"物體"選用什么?
。2)要使物體"運動"起來,你認為怎樣做更合理?
。3)要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就要變化物體所受阻力,你有什么辦法使物體受到的阻力變化?
(4)猜一猜:如果阻力影響物體運動,當水平面上的阻力變小時,物體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路程將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5)想一想,觀察什么現象就可以判斷阻力對物體運動產生的影響大?要用到什么測量工具?
(6)每次使用的小車是否要一樣?小車開始的速度是否要一樣?怎么做才能控制好這幾點?
(7)結合上述要點討論實驗步驟(可參照P66)并做一做完成表格。
學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交流,并進行試驗。再思考問題;
。8)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9)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10)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學生在完成上面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在經對其中一些關鍵詞的講解和課堂練習,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堂反思五個方面來談我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五節(jié)內容。包括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兩方面的內容。本節(jié)設計有兩個課時,我說的是第一課時。
。ǘ┙滩牡牡匚缓妥饔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的基礎,因為它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lián)系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說,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點。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主要推理過程;
2、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學會分工與合作,提高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學探究的艱辛與曲折,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ㄋ模┲攸c、難點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之所以確立它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重點理由在于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物理規(guī)律教學課,通過本節(jié)課的科學探究及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揭示力和運動之間的內在規(guī)律。
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系。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獲得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那就是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脫這種觀念,轉變錯誤認識,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嚴密推理,才能幫助學生走出誤區(qū)。
二、教法學法
。ㄒ唬⿲W情分析
學習者是九年級學生。有利的方面是:經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并且學習了機械運動、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為本節(jié)學習做好了鋪墊。不利的方面是: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
。ǘ┙谭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時我主要采用“演示法”與“科學推理法”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知識,總結規(guī)律 。
。ㄈ⿲W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采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我認為“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目的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培養(yǎng)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
。ㄋ模┙叹吲c學具
電教器材:多媒體
教師演示用: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等
學生分組器材:
書、圓珠筆、鉛筆盒、小車、書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豐富的教學設備,尤其是身邊的器材拿來實驗,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課堂演示實驗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huán)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將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動,總結觀點→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科學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強化理解→應用遷移,鞏固提高→布置作業(yè),延伸升華。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約5分鐘)。
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1、要讓靜止的.書(文具盒)運動,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又會如何呢?(學生實驗后上臺演示)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物體運動要靠力維持。
教師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
得出結論: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
觀察學生表情,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激發(fā)
學生探究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這樣的實驗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第二環(huán)節(jié):感受活動,總結觀點(約3分鐘)
讓學生用力推書,圓珠筆,鉛筆盒,小車,書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體會慢慢停下來。讓學生體會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運動的物體停下來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緣故。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自身感受體驗,觀察現象,并提出自己的論點,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三環(huán)節(jié):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約20分鐘)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三個步驟:
第一步:用Flash課件展示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是正確的。通過回顧歷史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通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理想實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接下去的分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第二步:學生分組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結合問題學習教材,小組自選器材完成實驗。
1、我們實驗目的是什么?實驗中觀察什么?
2、幾種不同的物體鋪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實驗中怎樣保證小車開始時的速度相同?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況會有什么變化嗎?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絕對光滑,小車會怎樣運動?
7、如果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會怎樣?
通過這些難度不同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實驗,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第三步:用Flash課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肯定和總結。
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說,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tài),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2、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力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zhí)著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2000年的錯誤理論,為后來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通過演示和總結,對前面提出的觀點進行判斷,為學生確立正確的觀點。結合伽利略的實驗進行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堅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第四環(huán)節(jié):科學推理,得出新知(約5分鐘)
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狀態(tài)。
教師講解: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師再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fā)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第五環(huán)節(jié):剖析定律,強化理解(3分鐘)
如何把牛頓第一定律理解透徹,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通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節(jié)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3、力和運動是什么關系?
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的含義,并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用視頻冰球比賽展示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強調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并闡述實驗推理法的應用。
第六環(huán)節(jié):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回歸課本
分析課本開頭三幅圖片,分析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
2、情景討論
在體育上,我班同學都參加了哪些項目?現在請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學賽跑時,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會出現什么情形呢?
3、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時都有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不變的性質。我們周圍的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這種性質呢?你能舉個例子說明嗎?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知識得到升華,通過練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第3題為下一節(jié)的慣性學習做好鋪墊。
第七環(huán)節(jié):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約4分鐘)
讓學生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和困惑。用5分鐘的時間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布置作業(yè):
1、書面作業(yè)::
。1)2008年奧運會即將在北京開幕,我國運動員將奮力拼搏,為國爭光在下列比賽項目中,有關運動和力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頭球攻門,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B用力拉弓,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C用力向后劃水,皮艇才能前進,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賽跑時,很難停下,是因為運動員的慣性消失了。
(2)用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
(1)每次都讓小車從同一個斜面的( )位
置由靜止開始滑下 ,是為了使小車在滑到斜面底 端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較圖中小車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離,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條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車運動的越( )。
。3)在此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運動物體不受外力時,它將( )。
。4)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狀態(tài),而是( )
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2、實踐作業(yè):
。1)上網查尋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的相關資料,了解他們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貢獻。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有兩個:通過書面作業(yè),加深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小論文的寫作,需要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同時通過實踐作業(yè)的完成可以形成對知識的復習回顧。
四、板書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第五節(jié) 牛頓第一定律
五、課堂反思
本節(jié)課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力求教給學生探求知識的方法,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通過“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讓學生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探求,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物理知識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活動之中。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一定律”第一課時教材的認識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這一章的知識屬于動力學的知識,是研究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只在懂得了動力學的知識才能據物體所受的力確定物體的位置,速度變化的規(guī)律,才能夠創(chuàng)造條件來控制物體的運動。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為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為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著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后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為后續(xù)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針對教材,提出本節(jié)教材的
。2)、教學三維目標
、僦R與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谶^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3、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得嚴密的科學態(tài)度教育,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
2、通過對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3)、教學重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只所以認為它是它是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重點理由是在于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物理規(guī)律教學課,通過這節(jié)課的科學探究及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及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
。4)、教學難點及依據
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系。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脫些種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觀點。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對于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學方法及依據
針對學情及重點、難點,采用問題教學法、實驗法、談話法、講解法、推理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學法及依據
猜想與假設,設計與論證、歸納分析法,討論法為依據,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五、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問題引入:1。物體原來是靜止,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么辦?2。停止用力,物體會如何呢?
誤導學生:物體受力就會運動,物體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
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請學生思考原因
實驗事實與經驗相違背,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新課教學
教學難點的突破
實驗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
學生發(fā)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鼓勵學生發(fā)表看法,)
介紹物理學史:談伽利略之前對力與運動的錯誤認識及猜想:如果沒有摩擦力,物體會會怎樣運動呢?
學生跟著猜想:一直運動下去。(科學探究過程二:猜想與假設)
理想實驗-----探究過程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展示理想實驗,學生很想了解伽利略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思維過程。
。ㄅnD第一定律)說課稿,標簽:物理說課模板,高中物理說課模板,
展示伽利略的思維過程:(科學探究過程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問題一:如果沒有摩擦,第一個斜面上小球將會上升到什么高度。
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生活體驗)
問題二:第二個斜面上小球將會上升到什么高度?
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問題三:小球在水平面上會如何運動?
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想達到原來的`高度,所以就一直運動下去。
問題四:通過實驗,力與運動是什么樣的關系?(科學探究過程四:歸納與總結)
每位同學發(fā)表自已的看法,并進行相互交流(科學探究過程五:合作與交流)
并由幾個學生進行歸納。教師歸納------理想實驗的魅力,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實騅論證:氣墊導軌,提供阻力很小情況下的物體運動
教師提出:笛卡爾對力與運動的認識的補充。得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
教學重點的處理:
教師: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科學家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
以談話法,講解法理解新知識,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從內容,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解決矛盾),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需要外力(突破重點)分層次,有梯度的升華。然后對物理規(guī)律進行展示。
教師講解:慣性: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及靜止狀態(tài),或者說有抵抗運動狀態(tài)的“本領”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慣性這個重點內容,采取實例分析。
實驗現象分析:打疊放的棋子,汽車剎車。
總結分析: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
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舉例說明,加強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
教師問題提出:慣性的固有屬性跟什么有關系?
運用媒體播放一個視頻實例:運動場上,同一名同學推不同大小的鉛球,擲出的距離不同,說明不同物體抵抗其運動狀態(tài)的“本領”不同,即慣性不同。
實驗演示:不同質量的小車在同一壓縮彈簧下運動,獲得的速度不相同。
學生總結:質量是慣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與應用:多媒體展示慣性現象,讓學生展開討論,體會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樂趣。
最后進行小結,再次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學家門對力與運動關系的認知過程,了解其認知的曲折性。情感進行升華。
六、布置作業(yè)必做題75頁(1)(2)
課后思考(3)(4)閱讀科學漫步:慣性參考系
不僅鞏固基本知識,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學生發(fā)揮能動性,激發(fā)學習探究的興趣,鼓勵收集資料,開拓學生視野。使之帶著問題離開課堂
七、板書設計略
八、教學預測:
本節(jié)課是按照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節(jié)科學探究課,將物理學史與物理規(guī)律教學進行有機滲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可能因為師生互動不足達不到教學效果,要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合理的調節(jié)。
本節(jié)課非常注重知識點的歸納與升華,在其教學的關鍵點上設計有幾個有梯度的問題,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每位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您們好!今天我要說的是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設計。課文內容“牛頓第一定律”選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的選擇和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程序設計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主要內容為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本節(jié)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講訴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
本節(jié)為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1.2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學知識和有關相互作用力的知識,但對于力與運動的關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經驗,學生不容易理解力與運動的關系,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是整個力學大廈的基礎。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分析、推理、邏輯思維的能力,但是探究實驗能力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所以本節(jié)課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前人對于力與運動關系的探究的過程,逐步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正確理解力與運動的關系。
1.3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我提出了教學目標,具體是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我確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①初步認識動力學,了解運動定律。②理解力與運動的關系,理解慣性的性質。③能獨立分析運動物體的慣性狀態(tài)。
2)我確定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通過參與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對力與運動關系的研究,特別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的研究,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3)我確定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①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②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體驗科學的態(tài)度和精神在科學探討過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學重點:
根據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我提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1)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及慣性。
2)我確定的教學難點是:力與運動的關系。
2.教法學法
2.1 教法
為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本節(jié)我采用探究法教學為主,結合講授、多媒體、演示、師生互動和討論等多種方法輔助教學。
2.2 學法
學生在我所創(chuàng)設的物理情景中,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等活動主動獲取必要的感性認識。并在我的引導下主動運用物理學方法,通過分析、概括、比較、類比、抽象等復雜的思維過程發(fā)現摩擦力為我們直觀認知帶來的誤導,重新建立對力與運動關系的認知。
4.教學過程
4.1 組織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引起學生注意。
4.2 導入新課
首先,我將以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開闊學生思路,啟發(fā)學生思維。我的問題是:“舉在半空的粉筆,在我們松開手指后會做什么運動呢?”請同學們回答,鞏固上一章學習到得知識。然后接著提問:“粉筆能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會回答,粉筆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體運動。進而,從只受重力影響,初速度為零的物體能做自由落體運動開始探討,力與運動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這時,我會引入動力學的概念,并提到牛頓的運動定律,引導學生開始學習牛頓第一定律。
4.3 進行新課
寫完標題,我開始介紹在力與運動關系的探討過程中出現的幾種觀點。
首先介紹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然后和同學們分析幾張圖片,并在生活中舉例,探討:“運運動的物體在牽引力消失后,為什么會停止呢?”然后進行對比實驗,在不同的平面上,小車從相同的高度順著斜面滾下后,在平面上通過的距離也不一樣。而小車在水平面上通過距離的長短和平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關,從而總結出,接觸面越光滑,小車通過的距離越遠。接著讓同學們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車通過的距離有多遠?”得出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證明運動物體停止下來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
而最早發(fā)現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紹伽利略的觀點,并說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礎上,提出笛卡爾的補充觀點。
接著,我開始為同學們介紹牛頓第一定律,并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分析,說明牛頓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觀點更完善,進一步說明,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我會和同學們一起總結出慣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舉例說明慣性的影響。比如在汽車啟動和停止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向后仰或向前傾的趨勢。而在地球自轉的同時,我們跳起來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為慣性的作用。通過舉例,說明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而慣性是物體的固定性質,跟物體運動狀態(tài)和外界因素無關。
4.4 小結練習
接下來,我準備了幾個關于慣性的習題,和同學們一起鞏固一下相關的知識。然后總結今天學習到得幾種觀點,并分析導入部分里提出的問題:“粉筆能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說明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保持原來速度的同時,會因為外力的作用而改變運動狀態(tài),當物體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為零時,物體就能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自由落體運動。
4.5 布置作業(yè)
在分析粉筆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后,我會讓同學們思考,物體會在外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tài),那么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讓同學們在課后思考,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準備,并結合本節(jié)的知識,完成課后的第2,4小題。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相關文章: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09-27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05-20
《牛頓第一定律》的說課稿01-06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1-20
物理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02-15
物理說課稿:牛頓第一定律02-15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三篇02-04
精選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4篇02-09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1篇05-23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1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