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語文說課稿集錦九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艑W會通過戲劇沖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藝術形象
、菩蕾p戲劇的語言藝術
、钦莆招蕾p戲劇的一般技巧
、韧ㄟ^哈姆萊特的學習,學會正確的認識我們自己
教學重點:
⑴通過戲劇沖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破肺簧勘葋啈騽〉恼Z言藝術
教學難點:
、湃绾卫斫夤啡R特關于“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
⑵理解哈姆萊特性格的典型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當人們提及文學名著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藝術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讀,就會發(fā)現名著距離我們很近那么,今天就讓我們真正走進名著,深入名著,來一起欣賞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
板書:《哈姆雷特》
二、復習提問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矛盾沖突的雙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學能回憶一下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
三、布置任務:圍繞下面的問題分組討論:(幻燈片)
1、戲劇沖突是戲劇的要素之一,常?梢苑譃橥庠跊_突和內在沖突
、旁谶@場戲中,主要外在沖突是否表現為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沖突?為什么?
⑵沖突雙方力量對比上有什么特點?
、窃谶@種情況下,哈姆雷特堅持個人復仇結合時代背景,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點?
2、戲中,哈姆雷特的內在沖突表現得非常激烈,請仔細閱讀“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說說激烈的`沖突來自于哈姆雷特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這體現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哈姆雷特,奧菲利婭的對白,說的都是瘋話嗎?為什么?請舉例說明這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4、在奧菲利亞的獨白中,哈姆雷特過去是怎樣的形象?莎士比亞為什么借奧菲利亞之口對哈姆雷特極力贊美?
四、完成任務: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明確上面問題的答案:
1、(1)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直接復仇對象是國王他與國王之間的矛盾沖突應為主要沖突奧菲利婭因不明真相并以為哈姆萊特真的瘋了而無法與哈姆萊特溝通的矛盾仍從屬于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矛盾,因為她是被人利用
。2)懸殊強大(強大到一個封建集團)弱小(弱小到一個人)
。3)個人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力量的偉大,表現了對人的自我的極大的肯定新興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
2、生存與毀滅思想與行動
他選擇生存,選擇復仇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他選擇了行動與堅持
特點:在面對巨大的挫折時,他善思、憂郁、延遲、
3、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很多話都是直逼現實的,直接反映了現實問題如:對美麗與貞潔的思考,反復強調奧菲利婭進尼姑庵,嘲諷天下女人煙視媚行、淫聲浪氣等
性格:偏執(zhí)他曾母親改嫁而感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個短語從七個角度來極力贊美哈姆萊特,使他近乎完人
盡管哈姆萊特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擔重任并堅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亞深愛著筆下這個人物,他代表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進步思想,代表著正義向邪惡的封建的集團挑戰(zhàn)他是一個英雄,同時也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藝術典型
五、總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六、學生現場戲劇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
七、學生評議
從藝術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萊特的性格
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ㄟM一步明確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性)
德國詩人海涅說:“我們認識這個哈姆萊特,好象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面孔,我們經常在鏡子里看到他”,并說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相貌”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認為任何人都會同情哈姆萊特的原因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
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幾乎把哈姆萊特從個人擴大到全人類,他說哈姆萊特“是偉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法國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九、在戲劇中,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是靠精彩的藝術對白來實現的下面就讓我們來品位一下《哈姆萊特》的語言藝術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奇才
試比較《哈姆來特》(節(jié)選)與《雷雨》(節(jié)選)戲劇語言特點的異同
明確:(1)相同點:都是主要靠人物對白來表現突出人物性格的舞臺藝術
。2)不同點《哈姆萊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來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運用有力的舞臺說明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
莎翁的戲劇,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華美,抒情性濃郁;〈〈雷雨〉〉的語言比較樸實自然,生活化
十、總結課堂教學內容和研讀戲劇的鑒賞技巧,觀看經典名著影片〈〈哈姆萊特〉〉,完成對世界經典的深入品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于古代散文,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而《陳情表》又是一篇字詞較多,以情動人的文言文。
二、說教學
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背誦全文。
2、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3、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4、鑒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落實字詞教學,體會以情動人的特點,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覺性查,預習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和講解為主,加以點播點撥啟發(fā)、討論領悟。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四、說教學
過程
。、導入新課,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因為《出師表》學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動人這個重要特點。
。、解題主要讓學生明白陳情表這三個字的含義就行,尤其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表”這種文體,明白為什么要些表,寫給什么人。
。、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書上有注釋,沒有必要展開講,但要提示學生要和瓦崗的李密分清。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動人的特點,背景要簡單介紹一下。
。、范讀正音為何要在范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注釋的時間呢?因為就目前來說,我們的學生預習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著聽音注音,而忽視節(jié)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檢查發(fā)現學生預習不理想時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注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范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jié)奏,聽出感情。
由于課本注釋比較詳盡,也為了培養(yǎng)學生重視課本注釋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正音時我主要提示了幾個多音字的'讀音,課本很清楚的沒有指出,也不知道這樣處理是否合適,還希望多聽各位前輩的意見。
。、朗讀指導本來在正音之后,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后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jié)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因為沒有學生,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沒有進行。
。、學習第一段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梳理結構簡單賞析,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并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一般時間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況下我會示范背誦,爭取學生能夠當堂背。
。、課堂小結,要能夠承上啟下就行,顯得課堂的完滿。
8、作業(yè)布置:這個講課時一緊張忘了,其實作業(yè)有兩個,一是背誦全文,二是識記字詞,下節(jié)課提問檢查。
五、說板書設計
我向來認為語文板書以簡潔為要,實用為主,平時我的板書主要分三塊,一是講課當中舉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關鍵詞,比如說今天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了使學生記得準確而不是只記個耳熟,我會板寫在右邊。重點字詞我板寫在左邊,中間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書安排好,上去太緊張,把字音寫在左邊,其實應該寫在副板的位置上沒有一節(jié)課是一無是處的,也沒有一節(jié)課是完美無缺的,每節(jié)課上完我都會認真反思,是設計上的不足,還是運行中的失誤。一個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才會不斷進步,同樣,一個人更要虛心和真誠聽取大家的意見,才會進步的更快。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成長的機會。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我說課的課題是:蘇(人、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選修) , 模塊 《 》。這篇課文在本冊課文中的地位是:
學習本課有以下幾個作用:
2、教學目標及依據。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fā)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
、谶^程與方法目標:
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3、重點與難點突破及途徑。
本節(jié)教學重點是:
難點原因:
突破途徑: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及對策:
2、內容的組織安排: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控制變量法、知識遷移法、建立模型法、認識類比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2、學習方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后繼續(xù)教育或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如:(自學法、實驗探究法、控制變量法、知識遷移法、模型法、類比法、由簡到繁法、動手動腦)
3、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板書、錄音機等其作用是:
四、 教學程序設計
為了完成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huán)節(jié): ( 分鐘)
l 導入……激發(fā)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欲同樣是學生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
第二環(huán)節(jié): ( 分鐘)
新課學習:
第三環(huán)節(jié): ( 分鐘)
課堂小結:
為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總結學生被動聽教學模式,為學生小結教師適時引導補充,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歸納和概括能力。
第四環(huán)節(jié): ( 分鐘)
布置作業(yè):
分為兩部分:
。1)書面作業(yè)p……和復習本節(jié)。
。2)預習下節(jié)內容,目的是為了鞏固本節(jié)知識和順利學習下節(jié)課做準備。
第五環(huán)節(jié):
教學體會
總之,本節(jié)課我是在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采用(實驗探究法、控制變量法、知識遷移法、建立模型法、認識類比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電教媒體等教學手段,把學生探索知識、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能力、滲透學生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目的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第六環(huán)節(jié):
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藥》是一篇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小說,作者魯迅以辛亥革命為背景,描寫了干革命者夏瑜的鮮血這被當成了平民華老栓為兒子治病的“藥”這一發(fā)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鋼刀鎮(zhèn)壓革命和利用“軟刀”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表現了群眾的愚昧和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這篇小說主題深刻,人物形象鮮明,情節(jié)安排精巧,環(huán)境描寫典型,既是魯迅短篇小說的代表,更是作為小說教材的典范。編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說單元的第一篇對于教會學生如何讀懂小說,如何欣賞小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目標
教學《藥》這篇小說必須實現以下三方面的目標:一是知識目標,職高學生在本學期第一次接觸小說這種文學樣式,要求學生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比如小說的三要素;識記有關文學常識,比如作家作品;積累字詞。二是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通過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理解小說的主題。三是情感目標,體會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對作品中人物的復雜感情。
三、說重點、難點
《藥》是一篇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鎮(zhèn)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的'小說。重點確立在對這個雙手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劊子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作者通過對康大叔的肖像、語言、動作的個性化描寫,充分表現了康大叔兇狠、殘暴、貪婪、無恥的性格特征。丑陋的外衣里包裹著一個丑惡的靈魂,通過人物的性格認識他所代表的階級的反動本質。教讀本文的難點是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復雜情感態(tài)度。小說描寫了一群人,是一幅社會眾生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是不相同的,這跟他所持的立場密切相關,他對當時的社會的認識是入木三分的。作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站到了斗爭的最前線,用他那支犀利的筆同舊的勢力作不妥協(xié)的斗爭!皺M眉冷對千夫指”,作者在《〈吶喊〉自序》中說,“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分析比較法,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來比較他們性格的異同,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之前,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職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閱讀能力較弱,沒有課前預習,會浪費很多課堂教學時間,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利用校園網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了解作家生活時代的特征,利用工具書識記文本的字詞并積累部分詞語,了解小說的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在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寫出你的猜想。在課堂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可采用長文短教的辦法,檢查學生預習后,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師生之間共同解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疑難,然后就抓住重點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突破難點,體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就整篇小說而言,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是帶有強烈的批判性的,“恨”是作者的基本態(tài)度,但是作者對不同的人物恨是不同的,對康大叔是一種階級仇恨,是憎恨;對華老栓等社會平民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怨恨,對革命者是一種帶著悲哀的惋恨。小說的主題也能夠通過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表現出來。課后,要求學生完成練習,說說以“藥”為題的含義。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逍遙游》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文章。第六單元由兩篇古代散文和兩篇古代小說組成,單元要求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并領略文言文在敘事和抒情中的藝術魅力!跺羞b游》是表現莊子思想的重要篇章,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突出的藝術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風格。根據本文的特色,現將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目標
結合課文注釋即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汪洋恣肆的特點
能一分為二的適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2、教學重點:
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二、說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交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明扼要
3、討論法。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發(fā),導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莊子臨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莊子的思想,引入課文
2、多媒體展示莊子的簡介、主要哲學思想及寫作的主要特色!跺羞b游》全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中世間萬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通過無為來達到。而本文選自第一部分。解題“逍遙!
(二)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1、在聽讀問記中疏通文意,積累文學常識。
2、重讀文章,整體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無可待的'觀點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這部分中,細讀每段,這部分主要采取問答的方式進行。
1、 課文舉例說明世界萬物都有所待的時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贊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諷合法否定的?
2、 第一段中,莊子說萬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為什么還要討論“小大之辨”,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明白,作者舉了哪些例子?
強調小大之辨,一方面強調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qū)別,說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并不能完全地“無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別的。文字間充滿了對鯤鵬的熱愛和對蜩與學鳩的鄙夷
3、課文第三段寫了那三種不同層次的人的,作者怎樣得出最后的結論?
4、《史記》說莊子“汪洋恣肆以適己”,在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種特點?
首先是全文的構思。鯤鵬的雄偉與細微者的對比
其次,是作者描繪的鯤鵬形象
B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各笑什么?為什么笑?莊子對這種笑是贊成還是反對?
全文可以說,由三個“笑”組成,“蜩與學鳩笑之”“斥yan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三個之,是笑的對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從反面論證,最后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莊子的“無所待”思想?
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對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超現實性,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顯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有待和無待以為著人生的兩個層面,物質形體活動都是有待的,而無形的精神活動可以是無待的。人生世間,難免神為形累,心為物役,應該通過“無用”、“無己”的道德修養(yǎng),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縛,達到無待的自由。
課文總結: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里,客觀顯示中的萬物都是對立和相
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于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板書設計(略)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簡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位是學習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恫桊^》是本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動性的人物語言,掌握文中的戲劇辯論,認識人物性格是怎樣在辯論的生長、變革中得到顯現的。
本單位第二篇,這個位置決定了它在學生知識的掌握中起著承先啟后的作用,既要引領本單元的講授任務,又要牢固掌握已經學過的知識:既要負擔教會學生觀賞要領的事情,又要教會進步大的學生的現實本領。
老舍話劇創(chuàng)作的高峰是《茶館》寫于1957年,曹禺稱它為“中國話劇史中的經典!眲”疽员本┰L┐蟛桊^為中心場景,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抗戰(zhàn)勝利后三個不同時代的、近50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動蕩、黑暗和罪惡,達到了作者預想的創(chuàng)作意圖,即埋葬這三個可詛咒的時代,宣告舊中國必將走向滅亡!恫桊^》全劇共三幕,一幕寫一個時代,每一幕敲響一個時代的喪鐘,最后一幕三個人的談話點出了全劇的主題。
課文節(jié)選的是《茶館》第二幕。這一幕寫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zhàn)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fā)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
這篇課文的教學主體是高二學生,對于戲劇,他們僅僅在初中接觸了《威尼斯商人》選段和《白毛女》選段,客觀地說對戲劇知識他們了解一些,但戲劇的`鑒賞能力還有待提高。
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館》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及其獨特的戲劇沖突。
3、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研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過程和方法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論”指出:學習中,學生的“心靈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參觀者”,學生應由“無知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拥奶骄空撸處煈伞坝兄摹眰鬏斦咦兂商剿鞯募ぐl(fā)者和引導者。根據這一理論和語文課標的核心理念,師生課前分別準備資料,課上師生互動,通過誦讀、討論、研習、品讀的過程,完成教學目標,解析重點、難點。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認清那個時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現在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品味劇本獨特的語言風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矛盾沖突,揭示《茶館》的主題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茶館》電影VCD光盤
課時安排
2課時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fā)現·創(chuàng)新”五個方面獲得發(fā)展的要求和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三步驟,確立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步教學法。
依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捷的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和課程標準大綱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采用了多媒體激趣教學法,誦讀法,分析討論法和比較鑒賞法。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說預習
1、觀賞《茶館》全劇,了解人物的命運。(使學生對《茶館》有感性認識)
2、上網查閱資料或翻閱書籍,了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寫作背景,弄清“戊戌變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預習課文內容,清除語言障礙,準備復述。(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礎)
(二)說導入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畫面,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茶館的氛圍,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說解題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客生活上的變遷可以反映社會的變遷。
(四)說步驟
整個步驟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個環(huán)節(jié)
習得知識
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習得知識”分兩個脈絡進行
1、解決教學重點、梳理情節(jié),品味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A、指名同學簡要復述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情節(jié),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進行概括。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既檢測了預習,使預習和新課緊密銜接,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B、篩選人物富于個性化、動作性的語言進行朗讀、品讀,教師進行范讀。(這個過程既使學生從語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藝術成就,又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準備了充分的依據)
C、分組討論人物形象,重點討論王利發(fā),教師點撥、歸納。(“言為心聲”上個環(huán)節(jié)的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大家群策群力,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產生的原因,分析《茶館》的矛盾沖突,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解決教學難點)
A、王利發(fā)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態(tài)度,原因是什么?
B、常四爺是旗人,卻也反對大清帝國,這說明了什么?
C、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吳祥子、宋恩子這類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時?
這三個問題的解答,結合李三、大兵、唐鐵嘴等人的經典語言,就把全劇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沖突。這樣學生就理解了本劇特殊的戲劇沖突,理解了《茶館》的主題。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知識拓展
比較《雷雨》與《茶館》的戲劇結構,了解本文的平面結構。
遷移應用
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選段,分析水手長的什么模樣。
課堂小節(jié)中交代本文的重點、難點完成情況。
布置作業(yè)
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分角色表演《茶館》的一個片斷,加深對本文中人物的認識。
四、板書分析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文章是《漁父》,我將從教材、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流程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說教材
《漁父》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課文,本板塊還選了《報任安書》這篇文章。這兩篇文本在內容上既對立又統(tǒng)一,它們是“生存與毀滅”的選擇問題,有較強的互補性。
本專題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閱讀作品,能讓學生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辨證地思考,周密地說理,有所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學生能通過經典文本學習,思考“直面人生”的豐富內容和表達上多樣的方法;積累經典文本中的名句,歸納整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二說學習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yǎng)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與文本展開對話”和“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結合本專題教學目標和文本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倌軌蛘莆瘴闹兄匾奈难袁F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
、谕ㄟ^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③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芡ㄟ^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說重難點
重點;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代漢語;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難點: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并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說教學方法
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較淺顯,翻譯理解的難度不是很大,因此重點在問題探討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主要采用誦讀,引導,點撥,研討等方法。
五課時設計
因為這篇文章相對比較簡單,我設計的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莎士比亞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發(fā)問。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報任安書》,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而兩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詩人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孤獨的悲憤。當他的心被憂慮撕裂的那一刻,他選擇的是縱身躍下汨羅江。其熱血化作滔滔波浪,隨著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他,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ǘ┱w感知
1、作者及寫作背景
找一位學生介紹,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chuàng)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為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輔佐了楚懷王、楚頃襄王,在鄭袖、張儀的離間在兩次被流放到江南、漢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時,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在湘潭一帶游蕩,遇到一個漁父,在和漁父交談以后便懷石投江。
2、找學生范讀課文,注意字音和斷句。
漁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結合注釋,學生自由讀,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古今異義詞:PPT,板書
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來)
。2)詞類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詞用作動詞,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后置)
屈原既放(被動句)
游于江潭(狀語后置)
是以見放(被動句)
行吟澤畔(省略句、狀語后置)
圣人不凝滯于物(被動句)
自令放為(被動句)
4、疏通文意
學生翻譯,其他同學補充指正,學生齊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現了幾個人物?全文是以怎樣的形式展開的?
生明確:漁父和屈原兩個人物。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chuàng)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漁父:不知姓名和來歷,駕一葉之扁舟,垂釣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間的對話形式展開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表現了屈原怎樣的人格?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以四人為一小組,明確發(fā)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可以補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茍合,不妥協(xié)的.特立獨行者,“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還刻畫了一個矢志不渝地堅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現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么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
漁父規(guī)勸屈原“不凝滯于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他開導屈原“淈其泥而揚其波”,當“眾人皆醉”時,他規(guī)勸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tài)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tài)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也刻畫
出他不慍不火、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tài)。塑造這一形象,對屈原來講,具有襯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堅持理想、堅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生動化)、反問(強調人物的堅定決心)
5、擴展
、偾蜐O父分別體現哪個派別的處世主張?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诎讯邔α⑵饋淼哪康氖鞘裁矗
作為對比和襯托,表現屈原的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的品質。
總結:這是一次靈魂的對話。
6、比較閱讀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yōu)槭裁磿腥绱瞬煌娜松x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的認識。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隨波逐流,“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塵!,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選擇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隱忍茍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為自己規(guī)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yè),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后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7、自由討論你怎樣看待屈原和漁父的處世態(tài)度?更欣賞哪一位?
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總結三位人物
屈原選擇了壯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現了不屈的氣節(jié)。
司馬遷選擇了勇敢的生,以生踐志,表現了堅韌的意志。
漁父選擇了超然的活,以隱守志,表現了自由的靈魂。
這三種不同的人生選擇都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了文天祥、聞一多,用他們的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么叫做堅貞不屈;所以有了韓信、勾踐,用他們的行動向我們驗證了什么叫做堅韌執(zhí)著;所以有了陶淵明、柳宗元,用他們的詩篇向我們展示了什么叫做瀟灑豁達。
。ㄋ模┙Y課
那么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又該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呢?讓我們珍愛生命,用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氣節(jié)來提升生命的價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擁有一份超然與豁達,享受生命的魅力。
。ㄎ澹┳鳂I(yè)設計
1、背誦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識(古今詞、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說課講完了,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謝謝各位。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程這四個方面加以介紹。不當之處,懇請指正。
一、說教材
1、編者意圖
古詩《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必修Ⅱ選編于“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單元?偟恼f來,必修Ⅱ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古代的詩歌及其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該單元是必修Ⅰ詩歌單元的繼承和發(fā)展,同時也為必修Ⅲ的詩歌的鑒賞打下鋪墊。這樣的編排順序,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詩歌的發(fā)展,便于由淺入深地學習我國的古典詩歌。教師也能夠據此而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
2、《涉江采芙蓉》簡析
對于本首古詩所表現的內容,歷來存在爭議,個人贊同雙關說,詩題中的“芙蓉”二字一語雙關,既指“芙蓉”這種香草,又暗含“夫榮”之義,以“芙蓉”寓“夫榮”。
該詩首先說采香花芳草打算贈送對方;然后說所思之人身在遠方,心愿難遂;最后說人各一方,憂傷難遣。
3、教學目標
、僦R目標: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詩歌內容。
熟讀成誦,理解其雙關的修辭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②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古代詩歌鑒賞能力,初步掌握通過意向分析來鑒賞詩歌的方法。
、矍楦心繕耍和ㄟ^本首詩歌的學習,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尤其是古詩的熱愛之情。
4、教學重點:
展開想象的翅膀,細心揣摩詩歌的意向。緣由:意向分析是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學難點: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詩歌中所抒發(fā)的感情。緣由:這首古詩離我們的時代比較遙遠,要學生用今人的思維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況且,陶冶學生的情操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說教法、學法
誘導探討法為主
閱讀分析法為輔
三、說教程
(一)導入
1935年,陸侃如在巴黎大學文學院博士資格答辯上,一位教授突然問了這么一個問題:“《孔雀東南飛》為什么要向東南飛?” 只見陸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從容地答道:“因為‘西北有高樓’!”立即博得滿堂喝彩!段鞅庇懈邩恰肥俏覈缙谖逖越M詩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陸侃如引用這首詩為自己解難,說明古詩十九首影響深遠。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同樣出自古詩十九首,下面請進入《涉江采芙蓉》。
(二)學生朗誦,教師正音并范讀。
采之欲遺誰? 遺,讀如(wèi)贈送。
(三)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無名氏作品。原非一時一人所作,梁代蕭統(tǒng)因各篇風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后世遂沿用這一名稱。詩歌內容,大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極情緒。抒情真摯深入,語言樸素自然,表現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詩的重要作品,對后代產生很大影響。
(四)鑒賞
1、合作探討
、僭姼柚械氖闱橹魅斯磉_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
、谠姼杳鑼憽岸喾疾荨钡摹疤m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廴、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yōu)橄旅娴腵黯然銷魂作鋪墊。
④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這句詩是全詩發(fā)展的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
、菸、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奥坪啤币辉~是寫主人公與環(huán)顧所見“舊鄉(xiāng)”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薇驹姷淖詈髢删涑吮磉_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2、教者小結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故在教學時應當注重對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書設計
涉江采芙蓉
意境高潔、清幽
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五)指導背誦
明確:按照詩意的“起承轉合”來記憶背誦。
(六)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huán)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成人高考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現當代散文第四課《淚珠與珍珠》。我之所以選擇此課是因為:高二年級重點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而通過本文研究點在散文教學中發(fā)揮語言訓練和情感體驗的整合作用,將重點培養(yǎng)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此外,高考的現代文閱讀多是散文體裁的。因此,我主要想通過《淚珠與珍珠》一課時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本課的學習目標是1、認知目標: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寫的幾種淚。2、能力目標:透過字面含義揣摩文句所滲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標:感受“淚”的深刻含義,熱愛生活,體驗人生真情,營造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學習重點是體味眼淚蘊涵的情感 ,學習難點是品味寄寓的人生感悟。
之所以確定此研究點、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是基于我設計本堂課的教學理念:1、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下,將教師職能轉型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2、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讓學生通過語言訓練體會散文的情感; 3、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補充提供較豐富的相關資料,初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研究與合作學習的態(tài)度和能力。
二、說學生
我所任教的是計算機專業(yè)的高二學生,他們的基礎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扎實的。下學期結束時他們就會定向選擇成人高考或對口高考來達到自己靠入大學的目的!稖I珠與珍珠》是臺灣作家琦君對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與追求。生活中學生也有流淚的體驗,容易達到共鳴。他們已能通過瀏覽網上資源來完成學案。
三、說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方法是根據學案導學,課堂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瀏覽展示幻燈片和引導學生口頭表達。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學手段,教師點撥幫助突破難點;通過瀏覽展示有關老師制作的“淚珠”的幻燈片,使學生從中回顧所學的詩詞,體會散文的思想情感,賞析經典的流淚瞬間,從中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通過口頭作文,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分析理解鑒賞的能力;作業(yè)中通過分層教學,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
四、說教學流程
1、導語
從前幾年電視臺熱播的電視連續(xù)劇《橘子紅了》——琦君的作品導入。
如此設計導語妙處有二:一、開門見山;二,新穎獨特,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作者介紹中突出她的“飽經憂患”是為課文張本。突出她的文學史地位是為了激發(fā)同學們課外閱讀琦君作品的興趣。這一過程預計2分鐘。
2、聽讀歸納、設計問題
這是本課的關鍵部分,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琦君寫了哪些眼淚?這種種眼淚可不可以顛倒順序來寫?為什么?2、每一滴淚珠深處都有一顆心,分別加以概括。假如用一個字來概括這么多顆心,你覺得最恰當的是什么?3、討論:假如把這些眼淚比做珍珠,那么貫穿起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線,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這一句的,說說看。
設計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即散文的“形”。設計第二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把握情感,即散文的“神”,設計第三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走入作者逐步深化的情感世界。
課堂設計問題,預設和生成并重,當然生成更重要。所以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的調控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卮鸬谝、二個問題應該不難。回答第三個問題,就要引導學生,這句話從結構上說起著引領貫串全文的作用;從內容上看,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體驗,這些包含著人生豐富高尚的情感的淚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間最美麗寶貴的珍珠。以上過程預計用時20分鐘。
而自這些淚水中,最讓她感受深刻的是什么呢?當然是“思鄉(xiāng)淚”,齊讀第五自然段,體味海外游子血濃于水的望鄉(xiāng)深情。一同欣賞《虞美人》(朗讀)請同學們用學過的古典詩詞鑒賞知識加以賞析,配上吟唱,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達到理解主旨的目的,形成教學的第一個高潮。以上過程預計5分鐘。
3、拓展練習
拓展部分,設計三個環(huán)節(jié):一、請同學們展示課本中的眼淚,二、欣賞經典的流淚瞬間。三、口頭作文。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使學生從中回顧所學的詩詞,體會散文的思想情感,賞析經典的流淚瞬間,從中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感受,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分析理解鑒賞的能力。
賞析10個經典流淚瞬間,設計了一段背景音樂,目的是渲染氣氛,形成教學的第二個高潮。
每一張照片每一個故事都承載了太多真摯純潔的情感,每一滴晶瑩的淚珠都凝結了一段人生深沉的體驗和悲歡……不管眼淚背后的內容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就一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你可有流淚的經歷? 都流過哪些淚?人生感受是什么。進行口頭作文。以上過程預計用時8分鐘。
4、評價反饋
分4小組組織學生對口頭作文進行評價,看哪一組講得最好。通過網上評價表量化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老師評價來達到了語言訓練和情感體驗整合的效果。以上過程預計3分鐘。
5、說作業(yè)布置
在口頭作文互相借鑒,開拓思路的基礎上,再以“一次流淚的體驗”(何時、何地、為何)寫一篇二百或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意圖是引導學生進行散文初步創(chuàng)作,根據學生情況采取了作業(yè)分層法。
五、說教學反思
、褰虒W中應將學生的個體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機智靈活地結合起來。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發(fā)現和交流,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給予學生一個自主閱讀、交流的空間,讓他們提出問題,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調動起他們自主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并且還考慮到,就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而言,教學不能太過于隨意性,不能讓學生處于一種自發(fā)的生長狀態(tài),而應該給學生以探究的路徑與方向,因而分析學生提出的哪些問題能更好的把握文本并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切實的幫助后,確立了共同探究的兩個問題“思想內蘊”和“整體構思”,來開展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操作中就產生了矛盾,學生即時生成的學習目標與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共同學習目標間如何協(xié)調一致?比如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題目為何取為‘淚珠與珍珠’,取為‘淚與心’,好不好”,這個有價值的問題在有限的時間內未作以明確的解答,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留下了不解與遺憾。
因而教師需對問題有清醒的判斷能力,并合理運用共同完成目標的彈性,隨著課堂教學的進展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有時提出的問題質量并不高,教師不能把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提到課堂上來討論,而一旦課堂上出現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意外問題時,可以把一些次要的目標放到課外來實現,使學習過程富有個性化色彩,又能完成預定任務。這樣,教學目標的靈動與有序既給學生留下閱讀思考空間,又指明學生學習的方向。
㈡教學目標不應只注重“知識目標”,而應關注“終極目標”;不能用“過程目標”取代“結果目標”。
我在研讀文本時設計的教學目標為“正確理解‘淚珠’的內蘊和把握文章的思路”,而在整合學生自定的學習目標時,也從大多數同學的表述中將全班同學的學習目標定位在這一內容和形式上的進一步學習上來。但一切教學目標應服從于終極目標,即“精神成人”“精神成長”,并培養(yǎng)學生的自由、獨立、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而“正確理解‘淚珠’的內蘊和把握文章的思路”這樣的教學目標只是要求學生完成對文本的理解,卻并未明確規(guī)定應喚起他們的'精神體驗,感受琦君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教師只著眼于學生獲得、掌握的知識信息,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文學作品的教育中,不能過多的把眼光放在它的社會意義、思想內容等外部價值,或者段落大意、閱讀技巧等的分析上,忽略了文學教育的實質恰恰是向內面開拓,即使學生發(fā)現自己、認識自己、鑒賞自己、解剖自己的靈魂。而用引導學生從作品中讀出自己這一觀點來指導教學,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理解淚珠的內蘊外,還必須引發(fā)學生的感受力,使每一個學生讀出他自己的情感體驗。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與親情友情有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里都可能出現滴滴晶瑩的淚珠,這些都是作者的心靈與學生的心靈的相契點。因而教學中更應關注終極目標,每一個人天生都有認識自己的精神需要,學生在閱讀中不僅應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應反思自己的心靈世界。
再者這兩個教學目標只是陳述學生在完成學習活動后應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是對學習結果加以的規(guī)定。但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的閱讀活動為主,學生才是閱讀的主體,因而符合閱讀教學要求的課堂教學目標不是“結果目標”而應是“過程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圍繞自主選擇、主動發(fā)出的一系列行動,應描述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學生才能明確采用何種方法進行自主與創(chuàng)造性閱讀。比如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感悟課文中自認為最優(yōu)美的語句;表述自己初讀課文的最深感觸;領悟作品的思想內蘊;聯想到生活中最令自己感動的“淚珠”并加以闡釋。這樣“過程目標”實現了對標準化結果的主動回避,而讓學生能自由自在地彰顯自己的閱讀個性。
【高中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說課稿03-14
高中語文雷雨說課稿04-27
高中語文《氓》說課稿04-28
高中語文說課稿11-02
高中語文說課稿《氓》03-26
高中語文說課稿優(yōu)秀06-01
高中語文說課稿(精選12篇)09-27
高中語文《赤壁賦》說課稿03-12
高中語文雷雨說課稿3篇01-12
高中語文說課稿15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