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說課稿> 赤壁賦說課稿

赤壁賦說課稿

時間:2022-02-12 23:52:48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赤壁賦說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4篇

赤壁賦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后赤壁賦》是一篇駢散結合的經(jīng)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選讀》中第四單元的一篇基本閱讀篇目。如何更好地鑒賞這篇課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便成為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這篇賦句式相對整齊,而誦讀是欣賞語言的節(jié)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由于文章結尾借道士化鶴故事表達的主旨比較隱晦,學生難以理解,所以設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于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tài)度,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很有教育意義。所以,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yǎng)他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實詞和虛詞、詞類活用現(xiàn)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

  (4)、教學難點:如何理解文章結尾道士化鶴的寓意。

  3 教學步驟:兩課時

  二 說教法 、學法

  《后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第二課時討論學習,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教學原則是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密州儋州)這首詩導入課文。從而讓學生理解政治得失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真實的蘇軾,更好地理解蘇軾的獨特人格。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悟。

  朗讀時,注意作者感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之所以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因為無論怎樣鑒賞一篇文章,其前提都離不開一個“讀”字,“讀”是學好文言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根本。在讀的方式上也要做些靈活的調整,可以聽錄音朗讀,也可以單個同學朗讀等。

 。ㄈ┟鞔_文章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1、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找出文中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句子

  3、本文出現(xiàn)的特殊句式

  設計該環(huán)節(jié)是要學生明白語文的性質是姓“語”,從而突出語文工具性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母語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詞句的具體涵義,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之上,結合課文注釋,已經(jīng)能夠獨自找出,教師稍做點撥即可。

 。ㄋ模、結合注釋,疏通文章大意。(由學生合作完成)

 。ㄎ澹⒉贾米鳂I(yè):

  誦讀課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第二課時

 。ㄒ唬⿲W生齊讀課文,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

 。ㄔ诒经h(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要體現(xiàn)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教師稍做點撥,提出與文章思路相關的有代表性的`問題,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個字來概括?“樂”——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在接下來的幾段中學生應該能夠找出這些詞語來。)

  (三)重點鑒賞文中寫景的語句以及道士化鶴的寓意。

  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語文工具性的基礎之上,同時兼顧語文的人文性,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現(xiàn)了寫景的語句,對于這些語句的鑒賞,學生可能無所適從,教師可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鑒賞,也可以讓學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語言擴充語段。對于道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學生也很難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讓學生說出一些與“鶴”字有關的一些成語或熟語,從而提取鶴這一象征意義。至于道士,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職業(yè)以及終極目標是什么,他們以追求長生不老、超然物外為終極目標,這些教師只做點撥即可。

  (四)、全文總結:

  本文著重寫蘇軾自身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長嘯,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由“橫江東來”的孤鶴,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從而含蓄地表達自己希望超脫塵世的心情。

  板書設計:

  夜游黃泥坂(平靜之樂)——劃然長嘯,悄然而悲(激昂憤懣)——道士化鶴(人格升華,超然物外)

赤壁賦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是《蘭亭集序》后接《游褒禪山記》。這三篇雖都是古代山水游記內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于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溢滿于!。《赤壁賦》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范。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句子

  2、體會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帶著感情誦讀文章,體會本文用語巧妙,極富哲理的語言特點。

  2、通過討論,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3、提高鑒賞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后體現(xiàn)出來的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蘇軾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點。

  三、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夠閱讀一定量的淺易文言文,課前我已經(jīng)讓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和初讀,結合注釋和課外資料已經(jīng)能夠粗知大意,但還需要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四、說教法學法

  1、重視誦讀感悟

  [說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要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感情和哲理,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情懷。要求學生帶著感情來讀,以朗讀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2、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互動的做法

  [說明]在新課標理念中,課堂是個有機融合體。真正富有生機和活力的`課型,課堂結構是復合型的。除了教學步驟等顯性模式外,還應該考慮到教學進行中的各種因素的互動協(xié)同。通過課堂內的互動合作來形成一條完整的脈絡,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確保教學的深度和實效,所以我選擇師生共同研討的教學方式,從互動角度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隱藏的生命情感。

  五、教學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影視導入《三國演義》片頭曲

  (二)、蘇軾訪談錄

  1、走進蘇軾

  復習舊知:請學生簡介蘇軾生平事跡。

  2、與蘇軾面對面

  (1).蘇軾是在什么時間,地點,情境下與我們面對面?當時蘇軾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致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多媒體出示美景)

 。ㄈ、挖掘蘇軾的內心世界

  解讀蘇軾的內心世界,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1.客為何而悲?2.蘇子是如何解勸他的?

  主要采用問題探究法和辯論賽來開展教學。

  主要問題:(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

  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多媒體播放客的吟唱,將學生帶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帶進蘇子悲涼的內心)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2).面對江月客人發(fā)出了怎么的感嘆?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屯ㄟ^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3.第四段,同樣面對江月,?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yōu)橄矏。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4.開展辯論賽。把學生分成三組:正方:萬事萬物都是變化,反方:萬事萬物都是永恒的,裁判。

  利用辯論賽,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

  4.結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喜而笑”“相與枕藉”。

  5.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1).結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爸鳌薄翱汀睂崬橐惑w,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心情。

  (2).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采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6.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1)、全文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結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志情、景、理三者轉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3.請學生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找出與課文中相應的信息點。(用多媒體出示《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再次體會蘇軾樂觀、曠達的胸懷。

  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通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ㄋ模、評價蘇軾

  你贊同蘇軾這種面對不幸的態(tài)度嗎?你怎樣看待他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

 。ㄎ澹、走出蘇軾

  聽蘇子一席言談,我們心中對跨越苦難、不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當我們生活中再次遇到不幸時,我們又會如何面對?

  三.小結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2、補寫作文第二段(附后)

  板書:蘇軾訪談錄

  “三悲”:悲物是人非;悲生命短促;悲理想與現(xiàn)實之矛盾。

  “二喜”:喜“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喜:可以共享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附作業(yè)

  2、根據(jù)作文命題,結合你對蘇東坡的了解,補寫xxxx年重慶高考滿分作文《獨上高樓》第二段,注意文意貫通。

赤壁賦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說教法】

  1、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

  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 游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fā)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tǒng)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 “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 “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 的這一要求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二、說教法

  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能夠誦讀一定量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下搜集資料,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三、說學法

  現(xiàn)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jù)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韻律感;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容;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過程

  一、關于作者:

  作者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儋州惠州” 蘇軾寫作赤壁賦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時候教師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二、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輕重和變化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讀音—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jù)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赤壁賦說課稿】相關文章:

赤壁賦說課稿07-23

《赤壁賦》說課稿12-31

《赤壁賦》的說課稿01-08

語文《赤壁賦》說課稿03-14

赤壁賦說課稿13篇07-23

《赤壁賦》說課稿(精選5篇)01-19

高中語文《赤壁賦》說課稿03-12

【精華】赤壁賦說課稿3篇01-08

關于赤壁賦說課稿4篇01-08

有關赤壁賦說課稿3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