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十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授課內容的數學本質與教學目標定位
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軸對稱》第二節(jié)“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經歷探索簡單圖形軸對稱性的過程,進一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解角平分線的有關性質,應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認識角是軸對稱圖形;
。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線的有關性質;
。3)能應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線性質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通過說理,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的能力;
。3)通過學習進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數學思想.
●情感與態(tài)度:
(1)通過軸對稱圖形的教學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美,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jié)教材是在學生對軸對稱現象有了一定認識,能夠識別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的基礎上,經歷探索的過程,掌握角平分線的有關性質,為以后學習其他軸對稱圖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識奠定必要的基礎.
三、教學診斷分析
1.在學習有關角的對稱軸是角平分線所在直線的時候,學生常常將角平分線理解成角的對稱軸,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作了特別強調;
2.運用角平分線的性質解決問題時,學生常常會運用全等將角平分線的性質再證明一次,而沒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線的性質,簡化證明過程,因此,在本節(jié)課通過例題及鞏固練習,加深學生對角平分線性質的運用.
四、教學設計說明
1.根據新課程課堂教學理念“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本節(jié)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折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師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并獲得用折紙這樣的操作發(fā)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2.在本節(jié)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比較優(yōu)秀),因此,本節(jié)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中學會運用角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數學課程基本理念.
3.本節(jié)課在教法上選用了“探究——發(fā)現”教學模式,這是基于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有實踐背景,適用于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置了四個活動:①動手活動:通過動手度量、折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②表述活動: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表述角平分線的性質,并互動說理證明;③應用活動:角平分線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④拓展活動:結合本節(jié)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
4.教材中只給出了角平分線的性質的文字語言敘述,并沒有給出符號語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學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學習時,已經接觸了符號語言的敘述,并且能夠進行簡單的說理,因此在這里,我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并且對性質進行了說理,同時在對性質說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師都給出了規(guī)范的說理過程,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又為后面學習證明(一)、(二)、(三)打下基礎.
5.評價方式
根據課標的評價理念,教學中我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說理,是否能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并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
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 我要說課的內容是“比的認識”,下面我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比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知識,包括兩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理解比的意義,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第二課時的主要內容是學習比與分數、除法的聯系。我說的是第一課時,本節(jié)課內容是建立在“分數乘除法的意義與應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利用學生對兩個數量之間關系的已有認識,提出不同的問題,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讓學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為今后學習“比的應用、比例的相關知識”做好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學情,我預設了以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比的意義,能正確讀寫比,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會求比值。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討論等活動中經歷探索比的過程。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體會比的重要性,感受比的生活中的廣泛存在,自覺養(yǎng)成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在此目標下,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意義,正確讀寫比,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會求比值。
教學難點:能利用比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關鍵就看教法學法。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遵循這樣的理念,在教學中,我以“情景教學法”“問題引導法”和“練習檢測法”為主要教法;在學習過程中,我以自主探究、觀察發(fā)現、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為主要學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及主體作用,調動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問題是思維的核心。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本節(jié)課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始終以問題為引領,遵循“現實題材→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探索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根據這樣的新課標設計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ㄒ唬﹦(chuàng)設情境,引入比
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楊利偉叔叔及其事跡出發(fā),設置問題,逐步引入新課。
同學們,認識楊利偉叔叔嗎?他就是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的航天員。20xx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順利升空。
在太空中,執(zhí)行此任務的航天員楊利偉在飛船里向人們展示了什么呢?(課件出示)對!他向人們展示了聯合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旗幟。楊利偉展示的兩面旗都是長15cm,寬10cm。此時設置問題:怎么用算式表示她們長和寬的關系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時給以充分肯定。
15÷10 表示長是寬的幾倍
10÷15 表示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接著老師過渡:剛才同學們用以前學過的除法表示兩面旗長和寬的關系。你們老師要告訴大家這兩個除法算式還可以用另一種新的數學方法來表示。那是什么呢?對!那就是比。今天我們就一起去認識比(同事板書課題)。
這一環(huán)節(jié)借助多媒體的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不僅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明確目標,引發(fā)探究的欲望,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還巧妙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
(二)探究新知,認識比
1、首先緊承上一環(huán)節(jié)設置學習新知的問題:到底怎樣用比來表示兩面旗長和寬的關系呢?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老師巡視,對學困生作個別指導。之后全班交流,匯報結果,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
長和寬的比是15比10 記作15:10
寬和長的比是10比15 記作10:15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比,我又拋出問題:那么什么是比呢?再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道比的算式,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你從中又發(fā)現比的什么特點呢?鼓勵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交流,之后匯報結果:
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
比是有序的(教師板書)
2、再從學生剛列出的算式中選擇一道來學習比的讀寫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稱。
師:10比15讀作“10比15”,寫成“10:15”
(板書)
然后指名學生讀一讀,提醒學生注意:雖然10:15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但仍讀作10比15、不能讀成十五分之十。并鼓勵學生想想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是一個比,不是一個分數。比的讀寫是新知識點。教師先講解,再讓學生模仿練習)
3、最后學習比值的表示
先讓學生說說什么是比值,再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比值通常怎樣表示呢?學生合作交流后,(出示課件)師生一起明確答案。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我是遵循“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都獲得必需的數學”的新課標理念而設計的,為了學好新知,突破重點,我才用了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觀察發(fā)現、合作交流;比的概念較抽象,很多學生難以理解,因此上課時還要多關注學困生的掌握情況,從而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掃清認知上的思維障礙。
。ㄈ⿷眯轮鉀Q問題
1、先思考兩個不同類量的比
為了讓學生能靈活應用新知,告訴學生,不僅兩個同類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兩個不同類的量也可以用比來表示。如課件中的例題就要我們思考路程與時間的比。
例:在日常生活中,一輛汽車行駛,2小時行駛160千米。這輛汽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160÷2=80千米)
先引導學生思考:用已學知識如何表示?再師生一起明確答案:路程和時間的關系可以用速度來表示,即速度=路程÷時間
那么如何用比來表示呢?即路程和時間的比是160÷2,比值是80。
2、再讓學生自己解決實際問題
師過渡:剛剛大家知道了用比來表示兩個不同類的量之間的關系,那么我們現在就用剛剛所學來解決實際問題吧。
。ǔ鍪菊n件)拋出問題;哪個攤位的蘋果最便宜?
鼓勵學生大膽試一試,自己階梯,再全班交流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薛秀哦東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否則難以化解教學難點,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先通過例題的學習來疏通學生的解題思路,再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這樣不但使學生不會單純地模仿和記憶,化解了難點,還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ㄋ模⿲嶎}練習,課堂檢測
教學中我遵循“多樣性、靈活性、實際性”的原則,設計形式多樣的習題,確保圓滿完成任務。于是我在課件上準備了以下習題,如課件所示,分三種:
。1)基礎練習題(2)綜合練習題(3)課外延伸提
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同的題型適合不同的學生做,實現了新課標“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教學理念,能使學生應用新知,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
。ㄎ澹┎贾米鳂I(yè),聯系生活
1、說說生活中的比。
2、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49頁的“做一做”。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為了實現新課標的數學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我設計了第一題,能使學生體會倒到比的重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為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我設計了第二題,還要特別強調華的前項和后項不能顛倒。
六、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很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板書設計是“微型教案”,我的板書設計體現了新知的形成過程,又體現了具體的解題方法;同事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也簡單明了。
最后總結說課:本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主要以興趣為動力,以問題為紐帶,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關注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得成功,得到提升。
我的說課完畢,歡迎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本節(jié)教材是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三單元《圓柱、圓錐和球》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1、例2,相應的“做一做”及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2、本節(jié)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并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3)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滲透轉化思想,培養(yǎng)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的圓錐一個,與圓柱等高不等底的圓錐一個。
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制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一定量的細沙。
二、說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yǎng)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睂W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jié)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采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币虼耍以趯W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fā)現“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fā)揮橋梁和啟智的作用,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fā)現法三法優(yōu)化組合。
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fā)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并讓學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fā)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說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說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反復操作,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秘。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fā)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北竟(jié)課在教學兩道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自己獨立解答,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程序:
1、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1)看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一個圓柱體零件,底面積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兩道題是復習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公式及其應用,為新知遷移做好鋪墊。
2、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學目標
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 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 通過學習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過程,體會類比數學思想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能力及總結概括能。
基于對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理解,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的數學模型,可以幫助學生從數量關系的角度更準確、清晰地認識、描述和把握現實世界,體會數學思想,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水平。本教材的結構和教學內容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
基于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章的結構和教學內容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特點,
基于對學情的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 9 章第 2 課時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這為過渡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而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后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確定: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學難點: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數化為1這一步時,應根據不等式的性質確定不等號的方向是否改變;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知識相對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是覺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識會比較困難。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我采用了復習導入法、演示法、講解法、類比法。
三、說學法
根據七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動的心理特點我采用了合作討論法和自主探究法、練習法以提高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將新知識化難為易,提高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我主要從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的。
1、 回顧舊知,提出目標
首先通過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復習引入課題,體現了數學中常用的類比數學思想,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這種類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再讓學生通過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進而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2 探究新知
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已有知識的實際現狀選擇合適的教法和學法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率。首先我設計了4道很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讓學生觀察其共同特點從而很順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讓學生舉幾個一元一次不等式,從而加深對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再啟發(fā)學生類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驟,進一步比較知其聯系與區(qū)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3 鞏固練習
通過學生自主合作解2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個不含分母、不含等號,一個含有分母、含有等號。這樣由淺入深的設計讓學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數軸上表示解集時若包括分界點畫實心點,若不包括分界點畫實心點。
4、歸納小結 達標檢測
設計一個問題 (議一議):解不等式移項時應注意什么?系數化為1時應注意什么?在數軸上表示解集時應注意什么?是本節(jié)課的知識系統(tǒng)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項時要變號但不改變不等號的方向;系數化為1時不等式兩邊同除以或乘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要改變;在數軸上表示解集時若包括分界點畫實心點,若不包括分界點畫空心點。
5 作業(yè)布置
讓學生把教材第126頁必做第1題和選做第2題寫在課堂作業(yè)本上以進一步鞏固本節(jié)課的知識。
總之,本節(jié)課在教學時我采用的是復習導入法、類比數學思想方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讓學生體會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創(chuàng)新性。從而讓他們通過回顧和練習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借助類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體會溫故知新的成就感,進而輕松愉快的獲得新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方程是應用非常廣泛的數學工具,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中占重要地位。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課時。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點也對今后學習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數具有重要基礎作用。為了使學生牢固掌握解方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產生學習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設置了新穎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嘗試主動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過練習歸納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驟和技能。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這種類型的方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
。2)、能力目標:
經歷“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的過程,發(fā)展用方程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引入新問題(如何去分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2、通過埃及古題的情境感受數學文明
2、教學重點:通過“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學難點:探究通過“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說教法:
在前面的學段中,學生已學習了合并同類項、去括號等整式運算內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為承上啟下的重要內容。因此,它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我根據學生認識規(guī)律和教學的啟發(fā)性、直觀性和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chuàng)設新穎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chuàng)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我的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
1、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fā)現問題,而不是被動的回答老師的問題、接受老師的答案。
2、精心設計問題,因為好的問題設計能不斷激發(fā)學習動機,還能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間,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可能。授課中通過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廣闊的思維空間,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并得出結論。
三、說學法
教學活動流程圖
活動1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活動內容和目的:創(chuàng)設埃及古題問題情境,列方程解決該問題;發(fā)展利用方程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量與量之間關系的主要模型之一。
活動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活動內容和目的:以學生已有的關于等式性質的數學知識基礎,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動3“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活動內容和目的: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應注意的事項;歸納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
活動4小結
活動內容和目的:總結本節(jié)收獲
活動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引言:這件珍貴的文物是紙莎草文書,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寫在一種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了,在文書中記載了許多有關數學的問題。
問題一:
一個數,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來總共是33。
。1)能不能用方程解決這個問題?
。2)能嘗試解這個方程嗎?
。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點?
設計意圖:
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再一次讓
學生感受方程的優(yōu)越性,提高學生主動使用方程的意識。
2、經過對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夠使解方程的過程更加便捷,明白為什么要去分母,這是“去分母”這一步驟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認同“去分母”是科學的、可行的,明確為什么能去分母,這樣,學生就會自覺參與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動,從而發(fā)現“方程兩邊同時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數”這一方法,也首次由學生自行突破了難點。
3、通過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2、下面方程(見第96頁中間)可以怎樣求解?
觀察方程,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先去分母,
怎樣去分母?
解去掉分母后的這個方程
歸納總結去分母的方法:
在方程兩邊同時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依據是等式的性質2,即“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結果仍相等”呈現不同學生的解題過程,選取學生在去分母過程中出現的典型錯誤,引導全體學生共同分析錯誤的原因,發(fā)現去分母的易錯點。鞏固了學生對解方程的透徹理解。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團體協(xié)作精神,還對與重、難點知識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通過對錯例的辨析,加深學生對“去分母”的認識,避免解方程時出現類似錯誤。
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轉化為熟悉的形式,新舊知識自然銜接,使學生體會到,只要把新問題想辦法合理轉化為熟悉的知識,問題就能得以解決,通過在解方程過程中“去分母”這一步驟體會轉化思想。
活動3、解方程(見第97頁例題3(2))
設計意圖:
用實踐來加深對“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認識。
結合本題思考,能總結解這種方程的一般操作過程嗎?
鞏固所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時說明解方程的步驟是程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套,每個步驟要不要使用、何時使用都應視方程的特征而定。了解對方程的每一次變形都是為了將方程最終化歸為x=a的形式。解題時應根據題目特點,合理選擇解題步驟。
小結活動4總結
。1)學生能否總結本節(jié)的知識,是否理解去分母的作用、依據,是否掌握去分母的具體做法;
(2)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
。3)學生是否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最后復習、鞏固本節(jié)的知識,學會總結反思。
四、評價分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參與發(fā)展的過程。本節(jié)課的評價要讓學生體會到參與學習、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本節(jié)數學課,如要獲得最直接、真實的反饋,就要盡量讓學生多說、多思考,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和引導,并隨時觀察解決,評價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差異;這節(jié)課通過現代化的技術的運用,節(jié)省出盡可能多的時間,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開放式的數學討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交流中獲益;通過隨堂練習和作業(yè)來激勵其學習。同時做練習時,將評價及時反饋給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促進學生進一步發(fā)展。并在課后作成長記錄,使學生比較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特別感受自己的不斷成長和進步,為下一步教學提供重要依據。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主要內容是兩種循環(huán)語句。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算法的三種基本結構的框圖,學習了輸入語句、輸出語句、賦值語句和條件語句,這些都是學習本節(jié)內容的知識基礎。
本節(jié)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把框圖轉化為語言,將循環(huán)結構在計算機上實現,另一方面為學習較復雜的流程圖打下基礎。本節(jié)課對學生算法語言能力、有條理的思考與清晰地表達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綜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for語句與while語句的結構與含義,并會應用
難點:應用兩種循環(huán)語句將具體問題程序化,搞清for循環(huán)和while循環(huán)的區(qū)別和聯系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掌握三種不同的循環(huán)語句的形式、執(zhí)行過程和比較對循環(huán)語句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在學習過程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盡可能的用基本算法語句描述算法、體會算法思想的作用及應用,增進對算法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啟發(fā)式,并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這有利于學生掌握從現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2.教學手段:通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復習引入
復習循環(huán)結構,目的是承上啟下,以舊引新,一方面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另一方面為引入循環(huán)語句作鋪墊。
操作方法:師生共同在黑板上畫出框圖,并對重點適當強調。
例1.設計一個計算
的算法并寫出相應的框圖。
直到型當型
復習的時候通過提問的方式強調重點,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差異。
2.探索新知
通過上面的兩種循環(huán)結構程序框圖,引出今天所要學習的兩種循環(huán)語句,他們分別對應于程序框圖中的兩種循環(huán)結構,一般程序設計語言中也有當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兩種語句結構。即wHILE語句和UNTIL語句。
下面就向學生們介紹這兩種語句的一般格式,并在相應位置作出對應的程序框圖。之后提問:通過對照,大家覺得wHILE型語句與UNTIL型語句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呢?(學生獨立思考,交流討論、教師予以提示,點撥指導。由特殊到一般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能力)
3.例題精析
例2把例1的直到型循環(huán)框圖轉化為程序。
教師將直到型語句寫在直到型結構旁邊,并連線,告訴學生,這就是直到型循環(huán)語句。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意識到程序和框圖是一一對應的,寫程序只需把框圖翻譯成相應的語句即可。并且對循環(huán)語句有了一個大體的印象?梢耘囵B(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比能力
例3.求平方值小于1000的最大整數
.(wHILE型)語句的理解
4.課堂小結
、叛h(huán)語句的兩種不同形式:wHILE語句和UNTIL語句(另補充了for語句),掌握它們的一般格式。
⑵在用wHILE語句和UNTIL語句編寫程序解決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它們的格式及條件的表述方法。
、茄h(huán)語句主要用來實現算法中的循環(huán)結構,在處理一些需要反復執(zhí)行的運算任務。如累加求和,累乘求積等問題中常用到。
(通過師生合作總結,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抓住本節(jié)的重點。)
5.布置作業(yè)
必做:設計一個計算
的算法,畫出程序框圖,寫出相應程序。
選做:設計一個計算
的算法,畫出程序框圖,寫出相應程序。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yè)的布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并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對作業(yè)實施分層設置,分必做和選做,利于拓展學生的自主發(fā)展的空間。
6.板書設計
總結: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探索樂園安排了四個探索內容,通過生活中的事例了解“集合”這一基本思想。集合是比較系統(tǒng)、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在低年級時學習過的分類思想和方法實際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礎。本節(jié)課一方面幫助學生借助直觀、熟悉的題材,理解數量關系,通過集合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初步認識集合圖,滲透集合的有關思想方法,體會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材設計的一個亮點就是起點低,步步為營,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讓學生掌握解決重疊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初步體會“集合思想”,能夠借助于讀圖來解決問題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又不能總是依賴于讀圖來解決問題,必須重新回到實際問題中進行應用。在靈活應用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能畫集合圖表示事物中的數量關系,能解決一些特殊的數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具體事例,經歷探索并畫圖表示一些特殊數學問題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用圖描述事物的直觀性,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畫圖來分析和解決
教學重難點:
能畫圖表示事物中的包含、相補和相交數量關系,能解決一些特殊的數學問題。
二、說學情
1. 學生在低年級時學習過的分類思想和方法。
2、學生喜歡動手做數學。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目標”,我安排了口算、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活動、知識應用4個環(huán)節(jié):
下面,我將詳細講解每個環(huán)節(jié)。
——口算環(huán)節(jié):選擇20個小題,含加、減、乘、除、乘方運算。
——情境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 認識圓錐】
教師談話復習三種統(tǒng)計圖在表示數據方面的特點,引出研究用圖表示數學問題。
——探索活動:
【活動一 用圖表示包含的數量】
首先,課件出示“六(1)班有40名同學,其中女生有18名。”找出有關數據學生討論: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有什么關系?得出: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是包含關系。
其次,提出:如何用圖表示女生和全班40名同學的關系呢?鼓勵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畫圖表示。
最后,交流學生的表示方法,要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機會。教師參與交流,重點介紹用集合圖表示的方法。
設計意圖:教學時先選擇了我班學生人數為例,為學生創(chuàng)設身邊生活中的數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再引出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通過交流的方式學會用集合圖來表示這種關系。
【活動二 用圖表示互補關系的數量】
找出有關數據和信息,讓學生討論每人最多只參加了一個小組是什么意思?師生討論“這個問題中三個數據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小組、合唱小組的人數是并列關系,總人數和全班人數是包含關系。提出:并列關系的事物用怎樣的集合圖表示呢?師生討論,然后教師示范介紹并畫出集合圖。先討論:大橢圓中其它部分表示哪些同學?進而提出:既不參加數學興趣小組,又不參加合唱小組的同學有多少名?鼓勵學生自主計算。全班交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想的。給學生表達思考和解決問題過程的機會。
設計意圖:
拋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然后尋求小組合作,達成統(tǒng)一意見,師適時點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活動三 用圖表示相交關系的數量】
出示比賽事情,找出相關數據及信息。討論“同時參加兩項比賽的.有8人”是什么意思?讓學生討論:題中的三個數據和上題有什么不同?了解題中參加田徑比賽的人數和參加籃球比賽的人數有交叉。師生共同完成集合圖。教師邊提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畫圖。教師談話同時說明圖的特點,提出“六⑴班共有多少人參加兩項比賽?”的問題,鼓勵學生借助圖解答。交流學生計算的方法和結果,給學生充分交流不同計算方法的機會。
設計意圖:
問題的逐漸加深,激起探索的欲望,師點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中讓學生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和成就感。
——知識應用:
第一層:【活動四 鞏固相交關系的數量】
教師出示教材106頁助殘問題,讓學生讀題,先口答第(1)小題,再自己完成(2)、(3)小題。
第二層:完成達標檢測題。
設計意圖:
檢測學生學習成果,考察學生是否能利用所學知識解答相關實際問題。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領導、老師:您們好!
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向在座的領導、老師學習,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我說課的題目《是三角形的內角》。
一、教材分析
1、說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三角形》的第二節(jié)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與三角形有關的概念、邊、角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拼圖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猜測,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教學目標和要求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帕私馊切蔚膬冉
、茣闷叫芯的性質與平角的定義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
、菍W會解決與求角有關的實際問題
、瘸醪脚囵B(yǎng)學生的說理能力
3、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性質,學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
二、說教學理念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課堂教學中滲透了數學的轉化思想,數型結合思想,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的三統(tǒng)一。
三、說教法
本節(jié)課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特征和依賴直觀圖形學習數學的年齡特征,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在教學中采用啟發(fā)式、師生互動式等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特別是用三種拼圖法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結論,教師采用點撥的方法,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嘗試用多種方法來證明這個結論,使整個課堂生動有趣,極大限度地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問題、發(fā)現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和一題多解,一題多法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課本知識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四、說學法
課堂中逐步設置疑問,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知識學習的全過程,滲透多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鉆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充足的體驗和發(fā)展。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趣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上課開始,我通過一個趣味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一個直角三角形里住著三個內角,老二對老大說:“你憑什么度數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樣大!崩洗笳f:“這是不可能的,否則我們這個家再也圍不起來了…”。設置懸念讓學生評理說理,為三兄弟排憂解難,自然導入三角形內角和的學習。
。ǘ﹦邮植僮、初步感知
提問: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由于學生在小學學過這樣的知識,所以很輕松地就可以答出。然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會提出度量拼圖的方法,然后讓每個學生畫出一個三角形,并將它的內角剪下,試著拼拼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有幾種拼合方法。最后教師總結共有三種拼圖方法。讓學生從豐富的拼圖活動中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為下一環(huán)節(jié)“說理”證明作好準備,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實踐,同時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
。ㄈ⿲嵺`說明、深入新知
教是為學服務的,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證明方法比單純教學生證明更有效。教師設問:從剛才拼角的'過程中,你能說出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這個結論的正確方法嗎?⑴把你的想法與同伴交流。⑵各小組派代表展示說理方法。⑶請同學們歸納上述各種不同的方法。教師從中挑選四種方法進行講解。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鼓勵學生傾聽他人的方法,從中獲益,增加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說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一題多思,一題多解的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體會數學輔助線的橋梁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初中階段一個重要數學思想―――轉化思想,為學好初中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ㄋ模╈柟叹毩、拓展新知 教育論文在線
通過習題鞏固三角形內角和知識,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通過討論一個三角形中最多有幾個直角、鈍角,至少有幾個銳角,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有機會分享同學的想法,培養(yǎng)了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拓展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知識外延。
。ㄎ澹﹩l(fā)誘導、實際運用
出示例題,并提出了兩個問題:1、請你結合圖形解釋一下題中的方位角有那幾個。2、角ACB是哪個三角形的內角?通過例題的解析,讓學生體會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滲透初中階段另一數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使學生鞏固概念加深認識,初步具備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然后讓小組交流不同的解法,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的空間。
。┓答伋C正、注重參與
通過課堂練習,強化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掌握,為此我設計了兩道習題,第一道是開放題,這道題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第二道題采取了客觀題的形式,難度中等,使學生掌握概念并能簡單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說理能力,可挑選中等成績的學生起立回答。便于了解學生掌握的總體情況。
六、課堂小結
采用用先讓學生歸納補充,然后教師再補充的方式進行:⑴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知識?⑵你有什么收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七、板書設計(出示課件)共分了三大塊:一塊是三角形的拼圖方法;
第二塊是用四種方法證明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第三塊是例題解析。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fā)現,實現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 的數學素養(yǎng)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
以上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數學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科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第四章第3節(ji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的第1課時。對于本節(jié)課我將從教材分析與學生現實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與學生現實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在初中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實際應用在初中數學應用問題中極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應用的繼續(xù),又是二次函數學習的基礎,它是研究現實世界數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的重要模型。從宏觀上來看,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以及分式方程等知識,感受了方程模型的作用和價值,積累了一些用方程解決問題的經驗,從微觀而言,學生已經學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作為第3節(jié)第一課時承上啟下,直接影響后續(xù)的學習效果。本節(jié)課以實際問題為載體,借助有一定挑戰(zhàn)性和思考性的現實問題情境,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研究,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體現數學建模的過程幫助學生增強應用認識。
然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比較缺乏社會生活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較弱,將實際問題提煉為數學問題是我們老師實施教學設計方案不容忽視的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分析
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我根據新課標對方程的具體要求和初三學生的認知的特點,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分析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并能夠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知道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和關鍵所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是刻畫客觀世界的有效模型,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在實際問題中尋找等量關系,建立方程
難點: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系
三、教法與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課堂中,通過提供適當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的反思,引起學生必要的認知沖突,從而讓學生最終通過其主動的思辨建構起新的.的認知結構。
四、教學流程
一)課堂結構:
創(chuàng)設情境——互動探究——新知建構——練習鞏固——小結提升
一)教學簡要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
1)一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216cm2,求這個長方體的棱長。
2)一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24cm2,兩條直角邊的差是2cm,求兩條直角邊長。
設計意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外部刺激喚起主體的情感活動時,就更容易成為注意的中心,由此我選了這樣的建模較為的問題情境,提高學生探究欲望。
2、互動探究
問題串:
1.通過學生自己獨立審題,找尋等量關系:棱長2×6=216cm2
直角邊×直角邊÷2=24 cm2
2.如何設未知數,列方程?
3.怎樣解方程?方程的解是否都符合題意?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使學生感受到,先審清題意,抓準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找出相等關系,再設未知數和列方程,有利于理清思路,降低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難度,從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3、新知構建 例題講評
例:課本P94,組織員工旅游問題。
這一問題源于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但數量關系較為復雜,所以對題意的理解尤為重要。請學生獨立審題,并設計問題:人數會超過30人嗎?實際人均費用為多少?實際人均費用,人數與總費用有怎樣的等量關系?怎樣設未知數,列方程?在層層遞進的問題串下幫助學生理清數量之間的關系,突破難點,建立數學模型。得到方程:[800-10(x-30)]x=28000,解方程,并引導到學生檢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實際意義:“人數多于30人且不超過40人”與“人均旅游費用不得低于500元”。經歷審、設、列、解、驗、答六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意識,以及嚴謹客觀的良好思維品質。
4、變式練習
變式:該公司有組織第二批員工到龍灣風景區(qū)旅游,并支付給旅社29250元,求該公司第二批參加旅游的員工人數。
初三學生已經有較強的知識遷移能力,通過變式練習,類比例題的解題思想方法進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新知的理解,提高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
5、小結提升
學而不思則罔,最后引導學生回顧收獲與交流感悟,幫助形成知識體系。
1)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審、設、列、解、驗、答。
2)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尋找等量關系。
提升:某學校會議室的地面是一個長方形,長比寬多一米,用320塊邊長為25厘米的正方形瓷磚恰好可將地面鋪滿。求會議室地面的長和寬。
作業(yè):P99 1、2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方法的核心是強調學習者是一個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構建者。本節(jié)課,從審題,到找等量關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動都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借助適當的問題情景或實例促使學生反思,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讓學生最終通過主動的思考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以上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與構思,不到之處請多多指正。
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 教材分析
《字形與字體》是福建省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第四冊第六課中的內容,教學對象是小學四年級學生。它是教材關于word的文本編輯的延伸,是學生能夠順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練習之一。教材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字形與字體的編輯設置,實現文檔的美化。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學生的需要就是我們教學的動力,基于此點,我設計了這一課時,目的在讓學生掌握字形與字體的設置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其情感。單就內容而言,對已掌握字體的部分設置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難,因此在課堂上只需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重難點知識讓學生通過學習交流大家一起討論解決或教師作適當個別指導幫助解決。
二、 教學目標認知目標:
初步掌握字形與字體的變化以及特殊符號的輸入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自我探索、自我創(chuàng)新、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fā)求知欲。
三、教法闡述
本課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任務驅動法”。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因此在上課時先讓學生打開前兩節(jié)課寫的作文,設置一個個任務,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自己動手,完成對作文的再次編輯、排版。教學中,啟發(fā)、誘導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調節(jié)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使課堂能在生動、有趣、高效中進行。
四、學法指導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獨立操練——思考討論”。新課改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因此本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任務通過實際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五、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首先,談話引入,由學生所看過的涉及字形變化的報刊、雜志發(fā)問學生,這些特殊字形是怎樣編輯的?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再告訴學生這堂課探討的問題就是使用word給我們提供的工具美化自己的作文。接下來布置任務,讓學生翻開課本15頁,自己先認識一下這些工具。然后再打開第三課寫的作文,利用這此工具再次編輯作文。讓學生獨立操練,遇到困難交流討論,教師巡視并個別指導,再利用廣播教學規(guī)范操作,最后再由學生操作。利用同樣的教學方法繼續(xù)認識字體設置,以及學會插入符號的兩種方法,并思考這兩種方法有什么異同,以及各自的優(yōu)缺點。整堂課按“學生操作——教師個別指導——規(guī)范操作——學生練習”的順序進行教授。
【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09
數學樂園說課稿11-12
《數學廣角》說課稿06-27
數學說課稿03-25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數學統(tǒng)計說課稿07-02
數學活動說課稿07-09
《數學樂園》說課稿07-09
數學說課稿11-05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