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匯編八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縣一小的一名數學教師,名叫趙振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體的認識》。
一、說課標:
長方體的認識是“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中“空間與圖形”的一個內容,《標準》把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翱臻g與圖形”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的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臻g觀念是創(chuàng)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沒有空間觀念,幾乎談不上任何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以明確空間觀念的意義、認識空間觀念的特點、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對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從平面圖形向立體圖形的一個過渡,所以本節(jié)課的內容十分重要。
二、說教材:
長方體的認識這節(jié)課,是小學數學人教版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第一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對長方體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起始課。但在以前學生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本節(jié)課是學生研究立體圖形的開始,是學生發(fā)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的基礎。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一定難度。本節(jié)課就是要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來進一步掌握長方體的特征,是接下來繼續(xù)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重要基礎。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掌握長方體的特征。難點是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會畫長方體。建立空間觀念。這也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關鍵。
三、說學情:
學生在小學低年級已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已能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在前面幾冊又逐步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特征及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為本課時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同時,通過前四年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學習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為本課時學習提供了經驗支持。但是由于學生是初次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圖形,空間觀念比較差,所以教學中要在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讓學生在動眼、動手、動口、動腦、動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獲取成功的體驗。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掌握知識的內涵,轉化為自身的能力。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四、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稱。
2、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經歷長長方體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探索發(fā)現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觀察、操作和思維能力,滲透學習目的性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會畫長方體。
五、說教法:
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探究,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六、說學法:
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主要采用講授法、觀察發(fā)現法、以及操作實踐、思考交流、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并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采取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七、說教學過程:
。ㄒ唬、創(chuàng)設情景。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各種形狀的物體,如:講桌、文具盒等,我們一起來先來欣賞幾組圖片。(課件演示)從圖中,你發(fā)現了那些形狀?邊看邊想它們在外形上有什么相同點?
生:都是長方體。
師:看來同學們對長方體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長方體?(生舉例)
師:這節(jié)課我們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長方體。一起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板書課題)
。ǘ⑻骄啃轮。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師:拿出你們準備的長方體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有什么發(fā)現?
生:有平平的面,還有邊、角。
師:長方體這種平平的面叫做長方體的面。兩面相交的邊叫做棱。三條棱相交點叫頂點。
2、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1)師:長
方體的面、棱、頂點有哪些特征呢?同學們從長方體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發(fā)現在小組內相互交流、討論。
。2)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
預設:生1:我們發(fā)現長方體有六個面,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生2: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生3:長方體有八個頂點。生4:…生5:…生…
3、概括長方體的特征。
師:剛才大家發(fā)現了長方體的特征,你能運用所學解決課本28頁的這7個問題嗎?(視頻展示臺出示書28頁的表格。學生分別回答這7個問題。)
4、認識長方體的立體圖。
師:(出示課件長方體)你最多能看到這個長方體的幾個面?你看到了哪三個面?哪三個面看不到?(上面、前面、右面)
師:我們把所看到的這個長方體根據透視原理畫下來就是這樣的。(媒體演示)這就是長方體的立體圖形。
師:大家會認了嗎?試一試。
師小結:以后,我們要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長方體,要根據長方體的特征去分析。
5、畫長方體
師:同學們都學得非常認真知道了長方體的特征,那么大家會畫長方體嗎?
畫長方體步驟:1、畫一個平行四邊形。2、畫出長方體的高。3、連線。
6、教學長方體的長、寬、高。
。1)、師:同學們剛畫出了長方體,那么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特點?
師課件展示后,學生匯報。
(2)、大家想不想親手制作一個長方體的框架呢?把你思考的結果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匯報。
。ㄈ、聯(lián)系比較,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書、鉛筆盒)的長、寬、高
2、練習五第4題.
(四)、課堂小結
師:本節(jié)課你都有哪些收獲?
師:今天這堂課研究了長方體。帶著今天的學習,下課自己再研究一下好嗎?
(五)、作業(yè)做一個長方體模型。
。┌鍟O計:
長方體的認識
面:6個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長方體棱:12條,互相平行的棱長度相等
頂點:8個。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教材簡析:
循環(huán)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課本的例8,是教學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重復出現的情況,為認識循環(huán)小數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過計算兩道除法式題,呈現了除不盡時商的兩種情況:一種是從某位起重復某個數字;另一種是從某位起幾個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由此引出循環(huán)小數的概念并介紹循環(huán)小數的簡便記法。接著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到的商會有哪些情況。由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于有限小數,到學習了循環(huán)小數以后,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循環(huán)小數就是一種無限小數。 從知識角度來看,循環(huán)小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即從有限擴展到無限,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個飛躍。
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都感受過循環(huán)、重復等現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紅綠燈的不斷重復等,對循環(huán)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通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學生在學習圖形的認識、學習統(tǒng)計等知識的時候,已經經歷過將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活動,具備了初步的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認為在這個階段讓學生開展一些探索性學習活動是可行的。
教學難點:
理解循環(huán)小數的意義及判斷商是否為循環(huán)小數的方法。
教學方法:
新課開始,采用故事情境法,用故事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接著設計一個分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競爭比賽,親身經歷,體驗。感受循環(huán)小數相關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初步的知識概念。然后采用討論法,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在學習中提出的各種問題,通過觀察比較得出循環(huán)小數與有限小數的區(qū)別。再采用練習法,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教學學法:
有意識地教給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看書、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可使學生內容在大腦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聯(lián)系,利與學生理解記憶。也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教學程序:
。ㄒ唬﹥(yōu)化教學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 導入新課
采用故事導入:使學生理解依次不斷重復、循環(huán)。
接著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循環(huán)事例,如交叉路口的紅綠燈,一年四季,鐘表的時針、分針等加深認知,為后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此時,教師順勢說明:數學中也存在這種有趣的循環(huán)現象,多媒體課件出示第27頁王鵬賽跑的情景圖。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了,以此導入新課。
。ǘ﹥(yōu)化教學過程:明確目標,自主探究,師生互動
新課程理念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橹鲃拥奶骄渴綄W習,以課堂的講授為主轉變?yōu)閷W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合作學習為主。趁者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之際,我設計了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算式40075,引導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能發(fā)現什么?
利用多媒體吸引大家一起關注到主要問題上:為什么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學生猜想如果繼續(xù)除下去,商會是多少?然后請學生進行驗證。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當商除不盡時用省略號表示,接著介紹循環(huán)小數的簡便寫法和讀法,從而學生初步認識像5.333這樣小數部分有一個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小數,就是循環(huán)小數。
接著教師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例9:2818、78.611,然后在小組內討論:這兩個算式能不能除盡?它們的商會不會循環(huán)?如果循環(huán)它們是怎么樣循環(huán)的?
學生獨立完成例9、討論結束后,教師引導觀察比較1.555、7.14545這兩個循環(huán)小數,說說他們有什么不同之處?引出循環(huán)小數的意義:一個數的小數部分,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huán)小數。同時介紹循環(huán)節(jié)的概念和循環(huán)小數的簡便記法
以上整個過程教師不再以講為主,只是導演,學生是主角,耳、眼、口、腦、手全頻道表演,盡情表現。親身經歷、體驗、感受循環(huán)小數相關概念的形成過程。
在學習上述知識后,讓學生想一想,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的商會有哪些情況?計算:1516= 1.57=
教師提問:這兩個算式的商是整數嗎?讓學生計算并討論,匯報。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歸納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概念: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小數,叫做有限小數,例如0.9375是一個有限小數;小數部分的位數是無限的小數,叫做無限小數,例如0.2142857142857是一個無限小數;循環(huán)小數屬于無限小數。
(三)優(yōu)化課堂練習,培養(yǎng)能力
教師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盡量避免簡單的重復和模仿,力求典型、多樣、深刻、有趣,尤其強調具有開放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需求,充分釋放每個學生的潛能和才華,讓人人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2、理解、掌握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知道約數、倍數的相互依存關系,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3、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學、討論等方式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準備:
1、兩張卡片。
2、多媒體演示課件。
評析:為了體現當今新的教育觀,即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使兒童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有目的去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標體系全面、恰當。
三、教學過程:
。ㄒ唬⿵土曊、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1、整除的含義。
①讓學生在小卡片上寫一道除法算式。
、诤诎迳险故緦W生的除法算式。
評析:學生的學習材料是自己尋找的,而不是教師或書本給定的材料,它們來源于學生自己,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積極狀態(tài),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著興趣,學生樂于繼續(xù)學習下去,而無須教師強迫學生學習。
、劢處熖岢鰡栴}: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
B、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說“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
、茏寣W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⑤學生交流完畢,每小組派代表匯報本小組研究成果。
評析:讓學生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即給了學生一個人人參與、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平等、自由、真誠悅納的情意關系中學會了與人共處。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賻煟喝绻米帜竌表示被除數,用字母b表示除數,在什么情況下,a能被b整除?
、谏郝。
③師:讓學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義。
評析:由于學生對整除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所以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對話,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可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鞏固練習。
、傧旅婺囊唤M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A、17和54
B、9和7
C、3.6和1.2
D、10和10
、谙旅嫠膫數中誰能被誰整除?
A、2
B、3
C、6
D、12
評析:概念初步后,為了有效鞏固,恰到好處增加了練習,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發(fā)展,增加了開放題,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又加深了學生對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學,了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1、提出問題,看書自學。
、僭谑裁辞闆r下,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
、诩s數和倍數中的數一般指什么數?不包括什么數?
、勰隳芊抡諘械模ɡ1)舉一個例子,說明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倍數,另一個數是這個數的約數
2、學生自學,并回答問題及舉例、說明理由。
評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這樣的學習,即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又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
3、明確約數和倍數的關系。
根據實例提出問題: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單獨說45是倍數、15是約數,為什么?
生:略。
師生共同小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能單獨地說一個數是倍數或約數。
評析: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明確了一個數是否是另一個數的倍數或約數時,必須是以整除為前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獨立存在。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準確地把握了教學關鍵。
4、鞏固練習。
、傧旅婷拷M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
A、36和9
B、7和14
C、45和45
D、1和100
②下列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又是誰的約數?
A、1
B、2
C、6
D、12
、塾螒。
規(guī)則:老師出示一個數,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師提出的條件,符合的請舉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誰?你們是我的什么數?我又是你們的什么數?
b、我是19,誰是我的約數?
c、我是2,誰是我的倍數?
d、我是1,誰是我的倍數?(小結: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e、讓全體同學舉起卡片,讓具有數字6的同學指出自己的約數
評析: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發(fā)展,即有層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樣。即重視基本知識的訓練,同時還將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敏捷。通過練習,即鞏固了知識,又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得到了發(fā)展
。ㄎ澹┗仡櫡此,談各人的收獲。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樣研究的?你有什么收獲?
評析:讓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方法,并談自己的收獲,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誘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的收獲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反思:
素質教育的重要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要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于記憶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于終身學習、發(fā)展學習的方式。為了倡導這種學習方式,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筆者在設計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這一課時,采用了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合作交流、討論、自學等形式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綜觀整堂課,教師教得非常少,而學生講得非常多,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多,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喜悅,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基于對教材的認識,因此我設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并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組合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針對五年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為: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用割補法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計算方法,根據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和一定的隱蔽條件,選擇最適當的方法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直觀操作,對組合圖形的認識不會很難。所以在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達到方法的多樣化。重視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活動有實效,真正讓學生在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方面有所發(fā)展。
在新授部分展開過程中,根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組合圖形的趣味性,體會到數學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ㄒ唬﹦(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
1.說一說已經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
2.拼一拼七巧板
3.看一看拼出的圖形像什么?有哪些圖形拼成的。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說一說,拼一拼,看一看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 ,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知識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明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和組合圖形的面積有關.
由此揭示課題:組合圖形面積(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與小組合作交流解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問題。
出示例題,請學生自主獨立嘗試解決“這面墻的面積”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真正的轉變們了教師的角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先進行獨立思考,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為基礎的小組交流是無效的,那樣只能是學優(yōu)生、思維敏捷孩子表演的領地,只有建立在每個孩子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每個孩子才有話說,那樣的小組合作才有效。在這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獲取更多的解題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2.小組匯報學習情況
匯報時用多媒體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演示出來,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 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一個正方形、一個三角形。
(2) 將組合圖形分割成兩個梯形
學生邊匯報,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后隨即板書。其他同學能清楚地與自己的思路進行比較,并及時發(fā)現錯誤并糾正過來。
3.師生總結分割法。
接下來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上面幾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后,再總結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分割法”這種計算方法.讓學生明確分割圖形越簡潔,解題方法越簡單。
4.新授部分的練習:練習是為了學生及時鞏固新知,并能用學到的新知進行遷移。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a.模仿練習,以割補法為主。
b.變式練習,滲透“添補法”。
。ㄈ┚毊呅,及時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醒學生們要考慮到分割的圖形與所給條件的關系,有些圖形分割后找不到相關的條件就是失敗的。這樣做有利于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交流多種計算方法,使學生感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并選擇最優(yōu)的方法。
5 .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關于《組合圖形面積》。
《組合圖形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一方面可以鞏固已經學過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泰山小學的高崇輝老師,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比的基本性質。
首先,我來說一說教材,我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63頁比的基本性質,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和分數、比和除法的關系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的商不變的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根據本節(jié)課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生的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索、比較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并會利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lián)系,向學生進行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并將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媒體的使用:多媒體。
接著我來說一說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我詢問學生:“同學們喜歡喝蜂蜜水嗎?”大部分同學會說愿意并會表示他們愿意喝更甜一些的。這時我會適時的向學生說明其實小明同學和大家一樣也喜歡喝甜的蜂蜜水,這不小明的媽媽給小明準備了兩杯蜂蜜水,但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這下難壞了小明,聰明的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助他嗎?電腦演示多媒體課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學們會興致盎然,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有的同學會根據商不變的規(guī)律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40=180÷20;有的同學會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確定選哪杯都可以,因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學生會想盡各種辦法幫助小明解決這個問題。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每一個學生都是熱情的,都是樂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因此一聽說幫助同學,學生會產生極大的興趣興趣就是學生思維的原動力,只要有興趣,就會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學的困難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這有利于學生憑借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同時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
二、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總結比的基本性質
1、 猜想規(guī)律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商不變的規(guī)律,分數的基本性質幫小明解決了問題。你們還記得它們的內容各是什么嗎?
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合作中說出商不變的規(guī)律,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屏幕出示文字內容。
我接著詢問在分數的基本性質里,有哪些詞很關鍵?在商不變的性質里,有哪些關鍵詞?缺少他們行嗎?為什么?
這回你們又會想到什么呢?(比的基本性質)那么,比的基本性質該是怎樣的呢?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探討它。
。ò鍟n題:比的基本性質)
2、 實踐探究
師:觀察除法的基本性質(手指向商不變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質應該是怎樣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說一說。
。1)小組討論
。2)匯報結果:學生根據討論結果發(fā)表意見。
。3)師生共同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
。4)強調
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你認為哪些詞語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點什么?(同時、相同、0除外)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先通過學生回憶已學舊知,進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質,放飛了學生思維,讓他們自主地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觀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開合理的'想象與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據表達、建立在對意義求真求準的對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讓學生體會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識自學新知的學習方法,進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然后通過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質,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領悟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的類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學例1
1、說明。利用商不變性質,我們可以進行除法的簡算;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把分數約分成最簡分數(板書:最簡分數)。同樣,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板書:最簡單的整數比)
2、討論:怎么理解“最簡單的整數比”這個概念?在小組里議一議。
3、指名匯報,形成共識:
㈠必須是一個比;㈡前項、后項必須是整數,不能是分數或小數;㈢前項與后項互質。
4、化簡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學生板演,其余同學各抒己見說出不同方法。
師生共同總結整數比、分數比、小數比的化簡方法。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最簡單的整數比”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這里摒棄了由典型的個例入手解釋“最簡單整數比”的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采用讓學生先討論、后匯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認識的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互動交流中自發(fā)地嘗試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解讀新概念。同時,教師試圖通過對較簡單的整數比的化簡,給學生一個運用性質解決具體問題的范例,為前后項是分數、小數的比的化簡作了“跳一跳,可摘到果子”式的充要鋪墊。學生在小組內部交流基礎上進行組間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提示知識規(guī)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合作中學生互相幫助,實現學生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使學生思維進入高潮。
四、實踐運用
我設計了四部分練習題。
第一部分填空題包括3道題:
1、3:8=(3×2):(8×□)
2、15:10=(15÷□):(10÷5)
3、5:3=(5×□):(3×□)
這一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學生加深對比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題使學生在填空過程中體會到可以填“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數”,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第二部分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判斷下列各題
(1)4 :15=(4×3):(15÷3) ( )
。2)3/5:4/7=(3/5×6):( 4/7×6) ( )
。3)10 :15=(10÷5):(15÷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應用比的基本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上課前老師統(tǒng)計了咱們班參加課外活動小組的人數,下面同學自己讀題,然后試著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遇到困難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可商量解決。
我們班共有學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請寫出我們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并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2)在課外小組活動中,我們班參加美術小組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1/4,參加科技小組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3/8,請寫出參加美術小組和科技小組的人數比,并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3)參加體育小組的人數是舞蹈小組的1。5倍,請寫出參加體育小組和舞蹈小組的人數比,并將這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學生引入到現實情境中進行“再創(chuàng)造”
活動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數學題有了“應用味”,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會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尊重學生各性,讓課堂成為學生發(fā)揮個性的天地,成為自我賞識的樂園。
第四部分思考題
1:8=(1+4):(8+□) 6:10=(6-3):(10÷□)
讓學生從實際出發(fā),根據解決問題的條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學生全面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五、評價體驗
比的基本性質,是同學們通過自己主動探索,合作研究發(fā)現的,并能根據這一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回顧我們的學習過程,誰來談談你的收獲和感受。
這一部分是對學生學習的一種激勵評價,使學生體驗到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喜悅,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們老師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雞兔同籠》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第三節(jié)。本節(jié)安排1個課時。
教學重點:根據等量關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應用題。
教學難點:1.讀懂古算題;2.根據題意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二、說目標
知識目標
1.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技能;
能力目標
1.使學生掌握運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運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組)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2.通過"雞兔同籠",把同學們帶入古代的數學問題情景,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趣";進一步強調課堂與生活的聯(lián)系,突出顯示數學教學的實際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通過對祖國文明史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的信心。
三、說學情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少年期,已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要培養(yǎng)他們敢于面對挑戰(zhàn)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鼓勵他們大膽嘗試,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習激情。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1)方程的思想;
(2)能整體地系統(tǒng)地審清題意,找出等量關系;
(3)能從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
。4)熟練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1)本課是在學生已對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法有了足夠的認識的基礎上來學習的,也學過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大部分學生學習本課應該沒有太大的困難的。
(2)初二的學生已經初步的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想象、邏輯思維能力,初步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法
采用"提出問題——小組討論——精講釋疑——鞏固提升"的模式展開教學。充分利用實際問題、古代的趣題,盡可能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實踐性;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實物等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生動活潑地展示所學內容;強調學生的動腦思考和主動參與,通過豐富多彩的集體討論、小組活動,以合作學習促自主探究。
五、說教學程序
(1)教學媒體準備
1.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雞兔同籠"、"以繩測井"等一系列圖片、動畫。
2.課前讓學生準備細繩一條,以使他們體會什么是三折、四折等。
。2)設計思路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在本節(jié)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動腦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幫助學生發(fā)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作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引路人;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大腦去親自探索,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3)教學流程
本節(jié)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引入課題;第二環(huán)節(jié):典型例題;第三環(huán)節(jié):闖關練習;第四環(huán)節(jié):反饋練習;第五環(huán)節(jié):感悟和收獲;第六環(huán)節(jié):作業(yè)布置。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最大公因數》的第一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等幾方面展開說課。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課程標準》對本課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2、能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最大公因數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的含義,初步學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知道一個數因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運算的基礎。對于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和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的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也符合《數學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目標要求。
二、基于學生定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guī)律,結合教材特點及課標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增強合作意識,發(fā)展數學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發(fā)揚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以學定教說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為此,課前我對部分學生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到: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93的學生能熟練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87的學生能正確表述 “因數的含義、一個數因數的特點”。
2、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有97的學生喜歡以“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
根據學生情況,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能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難點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關鍵是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針對教學重點,我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fā),作到分層遞進,由扶到放,讓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針對教學難點,我主要遵循三條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fā)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整個教學過程著重突出探、疑、動、悟。
在學法上我采取讓學生用動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主要講究重操、重學、重習、重實。
四、基于活動定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于是,我決定以“數學活動”為主線,從“四導”入手:導新、導學、導練、導總結展開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景,設疑導新
3月11日,日本發(fā)生了9.0的大地震。我國政府發(fā)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在第一時間給日本捐送了救災物資。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紙鶴想寄給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紅色千紙鶴10個,黃色千紙鶴15個,要想讓它們分別裝入信封,每種顏色的`一樣多并且沒有剩余,每個信封可以裝幾個?最多裝幾個?同學們想不想幫他回答這個問題呢?學完本節(jié)課“最大公因數”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這一現實情景的對話設計,積極引導著學生進入今天的數學探究之中。這一環(huán)節(jié)著眼一個“疑”。
。ǘ﹦邮植僮鳎瑢W探究。
1、操作實驗、感知概念
出示例題:用邊長是整分米數的正方形地磚把長16分米,寬12分米儲藏室的地面鋪滿,使用的地磚都是整塊!罢埻瑢W們想一想,按這個要求,可以選擇邊長是幾分米的地磚呢?...看來,一下子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困難,我們可以借助學具來完成。”這一過渡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畫一畫的探究之中。
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匯報,同學們可能找出了邊長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磚正好把貯藏室鋪滿。學生在動手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為抽象數學概念提供了直觀支柱。
2、聯(lián)系舊知、建立概念
請同學們結合因數的知識想一想:正方形的邊長1、2、4和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1、2、4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也可能會說,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數;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數等。
從學生解決問題,發(fā)現規(guī)律的過程中,有效地引導學生發(fā)現要使正方形的地磚是整塊的,它的邊長必須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接著把16和12的因數,通過羅列的方法寫在黑板上,(板書)同學們不難發(fā)現,1,2,4既是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引導學生說出:16和12的公因數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數是:4。所以地磚的邊長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4dm。接著讓學生總結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板書)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讓學生懂得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示。使學生更直觀,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學生憑借對因數概念的理解,積極參與、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經歷了抽象概念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獲得了數學概念,也獲得了數學方法。有效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3、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現在讓我們解決怎么裝千紙鶴的問題,可以怎么辦?”同學們用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知識解決了問題。(因為10和15的公因數是1、5,最大公因數是5,所以每袋可以裝1個或5個,最多可以裝5個。)這一活動,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設計意圖】:“活動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本環(huán)節(jié)我力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動,在互動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提高。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著眼于“探”、“動”。
。ㄈ┓謱訉Ь殻柟绦轮
有梯度練習的設計,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為此,我把練習的設計分為三個層次:
1、基本練習 :準備一些數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師的口令站隊,是12的因數的站在左邊,是18的因數的站在右邊,這樣就有一些同學不知道該站在哪邊,老師再明確: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的,請站在中間。通過游戲鞏固了學習知識,也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因數和公因數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2、開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在兩個學生用列舉法板書之后,讓學生想一想,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出:列舉出27的因數,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數,從而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也可能會想出:列舉出較小數18的因數,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數,從而找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針對學生的回答,我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你真了不起,發(fā)現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弊寣W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通過這個練習,進一步突破了教學難點。
3、拓展應用:育才小學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參加了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活動,如果男女生分別進行分組,每組人數一樣多,每組可以有幾人,最多有幾人?當學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后,老師又追問:“如果是你,你認為每組幾人比較合適?” 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三個層次的練習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層、有度。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著眼于“悟”。
。ㄋ模┮龑Э偨Y,完善建構
最后讓學生說出這節(jié)課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升華的作用。
五、師生參與成板書
好的板書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網絡圖,因此本節(jié)課我的板書設計突出以下幾點:(1)條理清楚,層次明確。(2)突出重點,與課堂小結相呼應。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應用概念。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放飛了孩子的心靈!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領導老師,下午好!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5的乘法口訣》,我將從以下8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內容。
說教材:
《5的乘法口訣》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乘法口訣的第一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編寫乘法口訣的開端,其地位十分重要。學生通過看圖、實踐聯(lián)系乘法的意義,學會乘法口訣,從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習知識的能力和積極性。乘法口訣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知識基礎,是學生必須練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學習多位數相乘、除的必備知識。
說學生: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大多在7~8歲,他們處于皮亞杰認知發(fā)展階段的前運算階段,以直覺形象思維為主,集中注意時間短,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并且在前一階段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學習了乘法,了解了乘法的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可根據其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開展與環(huán)境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將學生引入課堂。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三維的教學目標及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我設置了
如下的教學目標:
1、在觀察、探索的活動中,使學生知道5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2、引導學生經歷編寫的過程,找到最佳的記憶方法。
3、運用所學知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嘗試解決簡單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
編寫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理解口訣的含義,。
教學難點:
熟記5的乘法口訣。
說教法學法: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為了有效的實現我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設置的教法是:講授法,情境教學法,游戲性教學法。在教師的講解引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索在做中學、玩中學,享受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教學當中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采用的學法是: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動手操作法。
說教學準備:
Ppt課件,乘法算式和口訣卡片
說教學過程:
。ㄒ唬、激情導入,活躍氣氛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課伊始,我將用卡片展示幾道5的乘法算式,以師生搶答的形式導入。毫無疑問在搶答的過程中,我的回答總要比學生快準,學生就會著急。
這時我就會問:“同學們想知道老師用的是什么方法嗎?我們一起來學習吧!”并告訴他們這種新的計算方法就是本節(jié)課要學的內容:5的乘法口訣。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新知的興趣,集中注意聽講,初步感知了乘法口訣的作用。
。ǘ、新知探索,自主嘗試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借助書本中的情境——數松果(用課件演示)導入新知,一個5就是5,2個5相加,2×5=10;3個5相加,3×5=15入手,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把課本的表格填好。然后根據所填的表和松果圖列出5的乘法算式。通過交流,討論要計算乘法的結果,運用乘法口訣是算的又快又對的一種方法。根據乘法算式師生共同編寫前三條5的乘法口訣,其余的有學生編出來。
(三)、幫助學生記憶口訣
拍手讀,自由讀,對口令讀,還采用了提問討論的方法,“比一比,看看誰能把口訣記得又好又快,并與大家分享你的方法!痹诮涣鬟^程中,促使學生大膽發(fā)現,總結5的乘法口訣要點,通過自己與他人的合作找出最佳的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
。ㄋ模、拓展新知,練習鞏固
新課標的課程基本理念指出:使人人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因此,這一節(jié)我的設計目的在于鞏固新知,強化學習成果,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要達到教學目標,一定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并要求學生在課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找找例子。在下次課中全班一起討論,哪些可以用到口訣解決問題。
布置作業(yè):
說板書設計:
1個5 1×5 =5 一五得五
2個5 2×5 =10 二五一十
3個5 3×5 =15 三五十五
4個5 4×5 =20 四五二十
5個5 5×5=25 五五二十
6個5 5×6 =30 五六三十
7個5 5×7 =35 五七三十
8個5 5×8 =40 五八四十
9個5 5×9 =45 五九四十
最后,整節(jié)課在做中學、玩中學,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通過合作、探討、交流、師生互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內容。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1-08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03-11
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12-07
五年級下數學說課稿04-26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09
數學統(tǒng)計說課稿07-02
數學活動說課稿07-09
《數學樂園》說課稿07-09
數學說課稿11-05
數學說課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