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說課稿(通用1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蘭亭集序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二、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后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yǎng)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圣"之稱,也長于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后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yǎng)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yǎng)、精神狀態(tài)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jié)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觴(shāng) 游目騁(chěng)懷 趣(qū)舍萬殊 齊彭殤(shāng)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發(fā)言后,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ㄒ唬┯洈⑻m亭盛況;
。ǘ┦惆l(fā)人生感慨;
。ㄈ┙淮餍蚰康。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后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ㄒ唬┯洈⑻m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賢……少長……"
(3)環(huán)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后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發(fā)言后,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xiàn)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2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短m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對于生死無常的感慨。
一、說教材地位
《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山水游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憂,或抒發(fā)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lián)系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fā)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反復閱(誦)讀體味法。在反復閱(誦)讀中體會其中節(jié)奏、語氣和韻味,養(yǎng)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關鍵語句切入解讀文本法。文章閱讀的最高功夫是把厚書讀薄、把長文讀短,抓關鍵語句是達到這一境界的最佳途徑。為品味作者抒發(fā)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著重抓文本中的關鍵性語句,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落實,結論有據。
三、教學目標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教學設想
《蘭亭集序》通過對宴游之樂的渲染、鋪墊來引發(fā)自己對人生哲理的探索,發(fā)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感情由“樂”到“痛”再到“悲”,線索十分明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賢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求索,但似乎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這是一個問題,卻永遠無法解決。王羲之說:“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悲夫!”這是文章中最能打動讀者、最能撥動人們心弦的一句話。關鍵的問題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這個“悲”。
如果僅僅將這個“悲”理解為悲嘆生命無常、人生短暫,那它就與前文的“痛”沒有什么區(qū)別了;或者即使認識到和前文的`“痛”相比,這個“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壯”,那也是失之膚淺的。
鑒于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內涵的做為這屆可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主要體現(xiàn)在第六步“深深‘悲’嘆為哪樁”環(huán)節(jié))。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惫防滋乇簧畹睦Ь潮频搅怂澜,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圣王羲之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zhí)著探索的蹤跡。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xù)學習《蘭亭集序》。
。ǘ⒆宰x質疑。
提示學生: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反復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意,讀出感情,并爭取讀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獲。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正音和詞句疏通工作。
(三)總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試從每段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字眼。
(樂——痛——悲)
樂因何而生?痛由何而來?悲緣何而發(fā)?
(四)、賞析暮春宴游“樂”。
人們都說《蘭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賞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對它們進行賞析。
作者因何而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五)、樂極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人快樂到極點時,常常會心情陡轉直下,產生“痛(憂)從衷來”的感覺。作者在快樂的宴集上,感情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的?由“信可樂”到“豈不痛”。
讀第二小節(jié),用文中原話回答作者“痛”從何來?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松虝。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朗聼o常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蘭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1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序文,也是敘議結合的游記散文。它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譽中國書法史的名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它的作者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王羲之。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yǎng)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要求,應學會運用工具書讀淺易文言文。根據這些理念,我確定了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全文,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2)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的語言,理清課文內容層次,分析作者狀物抒情的特點。
(3)情感目標: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觀。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4、重難點
本文雖是一篇書序,卻“以抒情的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fā)人深思!币虼宋沂沁@樣確定文章的重難點的:
重點: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鑒賞。
依據:
、俳滩闹斜締卧慕虒W要求是“要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有關文言詞語和句式。要重視朗讀和背誦!
、诒疚氖且黄豢啥嗟玫拿牢,通過鑒賞可以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
難點:如何正確看待作者的生死觀?
依據:文章是寫美景的,作者為何產生人生易逝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想特點?我們該有怎樣的生命價值觀?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在了解課文內容后,深入思考、討論,并結合社會實際和作者生平來理解。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語文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本文是古代文學中的名篇佳作,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指導朗讀、引導探究、拓展訓練等方法進行教學。
本文格調清奇,行文流暢,瑯瑯上口,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客觀上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但由于高一學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較為久遠,學生對作者生死觀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師應重點突破。但同時要注意,《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語文課應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課堂上應努力通過體現(xiàn)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xiàn)葉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獲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短m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獲得語感,在此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正確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庇纱丝梢,想象力對人的發(fā)展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言簡而意深,透過文字,仿佛看到了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那些參與聚會的文人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教學時引導學生發(fā)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有利于激發(fā)情感。
3、探究法與討論法結合:以學生自我實現(xiàn)、學生間自我討論為主要形式,深入探究,特別是在對作者生死觀的分析上,學生可以通過討論,互相補充觀點,不斷深入挖掘主題。這種方法更能讓學生“學會學習”,討論探究后所獲得的知識要比被動接受的老師灌輸的知識記憶深刻得多。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
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教學步驟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分成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之樂。
具體教學程序:
1、激情導入,介紹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一個好的導語設計無疑就是點燃火把的火種。在教學之前,我從課本插圖開始,從王羲之在書法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導入課文。
2、指導朗讀。
、俨シ耪n文磁帶錄音(再出示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②正音,指導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語氣、節(jié)奏、重音。
提示:第一段語調舒緩,體現(xiàn)作者的歡快的感情;二三段緩慢低沉,讀出“痛”、“悲”。
、圩杂勺x。
本文駢散結合,行文流暢,學生比較感興趣,但是生字詞比較多,而且感情起伏較大,因此朗讀指導是一個必要的環(huán)節(jié)。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倭私庑虻念}材特點。
、诒疚膶懥俗髡咴鯓拥乃枷敫星榧白兓?
由樂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言悲。引導學生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走近蘭亭,走進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鄯中〗M討論,概括段落要點。
敘宴集盛況發(fā)人生感慨明作序要旨
4、賞析第一、二段,體會作者之樂。
①找出這兩段中心句——“信可樂也”。
②分析樂從何來。
聯(lián)系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樂也。結合課文引導學生具體分析這四美。
5、布置作業(yè)。
、俳Y合課后習題一背誦課文(指導背誦方法)②深入分析課文
六、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這堂課的板書如下: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暮春之初
地點:蘭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ㄒ唬┨m亭盛會
環(huán)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樂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死生亦大矣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各位老師,我今天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二十分鐘的陪伴!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在立意上不同凡響。
二、說教學目標
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語言簡潔而瀟灑!短m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所以我把背誦本文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掌握文言句式,熟練而準確地翻譯句子,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yōu)美、自然清新的語言,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據此我將該課的知識目標定位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對生活沒有深刻的認識,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包c撥法”能啟發(fā)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討論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互提出難句質疑;
3、歸納法,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xiàn)象。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tǒng)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五、說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共設計了八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四步學習法貫穿其中
1、導入
由王羲之的書法導入或由王羲之的逸聞趣事導入,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浮云,矯如驚龍”的`特點。
2、誦讀全文,整體感知
主要采用誦讀的方式來學習這篇文章,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不可能讀百遍,這篇文章我采用四步誦讀的方法,力求每一步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皆有收獲。一讀,讀準字音。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學生齊聲朗讀課文,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
3、再讀文本,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學生再讀文本,小組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交流梳理積累的文言詞語及句式,教師巡視點撥重點語句。此環(huán)節(jié)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
4、三讀文本,讀出情感,提出“我的發(fā)現(xiàn)”
反復誦讀,讓學生身臨其境,直入文本,與作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會有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同時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我的問題”,如(1)文中寫景最美的地方(2)作者情感的變化是怎樣的(3)我的疑問是什么,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打破教師一言堂的舊模式。
5、展示討論成果
(1)賞析清新優(yōu)美的寫景句,體會語言特點
。2)梳理作者的情感變化,討論作者歡樂與痛苦的原因。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發(fā)揮學生潛能,各抒己見,概括出作者由“樂”到“痛”再到“悲”的情感變化,體會“死生亦大”的沉痛感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時點撥,補充提升學生的展示成果。
6、四讀文本,探究、發(fā)現(xiàn)
文本中作者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是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這一問題?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理解作者由樂到悲的情感變化。
7、拓展、延伸
出示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將進酒》和蘇軾《念奴嬌》中的名句,他們雖然有“對酒當歌”“人生如夢”的悲嘆,但他們的自我意識都很強烈,對生命有限性的感受都很深刻而又凝重,他們用現(xiàn)實的努力來抗拒人生的虛幻和時間的奔流,在給定的生命限度內進行最大可能的價值創(chuàng)造。所以歷史上許多悲嘆人生有限世事虛無的人往往富有進取心,并為世界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價值,而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藝術就是這種努力的結果。
小結:王羲之雖然已經遠去,但是他的書法他的蘭亭卻永遠散發(fā)著魅力,我們又該留下怎樣的腳印呢?
8、布置作業(yè)
搜集王羲之的有關資料及書法作品,背誦全文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教學,一直以來很多教師都以講解為主,淡化了誦讀,學生在教師精心講析之后,也能獲得許多知識,只是我覺得這種獲得有些被動,這種方式存在一點舍本逐末的尷尬。所以這節(jié)課我改變了一般的文言文學習思路,由老師講變成學生讀,按文言文“四步學習法”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讓學生討論交流,讀的過程有收獲,交流之后能提高。缺憾:因時間關系沒有展開更充分的誦讀活動,背誦完成的不好。
附板書設計
結構線索情感線索記會樂
感嘆痛
明意悲
瑪麗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5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jié)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首先,我對本節(jié)教材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因為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短m亭集序》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第八課。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蘭亭集序》這篇文章在思想上、語言上也都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這部作品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二、說學情
當我們對教材和課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這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對學生的情況做一下基本把握。此年齡這是高一年齡段,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學生的文言學習基礎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此文正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不僅如此,學生若能根據學習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yǎng)大有益處。
三、說教學目標
在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教材和學生的基本情況后,我們依托于這兩個情況和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設計出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做到能夠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法體會文章精練優(yōu)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四、說教學重難點
而教學重難點是依托于教學目標而來,所以我設置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五、說教學方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xiàn)象。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重點說一說我的教學過程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整個說課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
(一)新課導入
通過談話法進行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焙玫膶肽軤I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作者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
2.對文中的序文特點做出相應的普及和補充,擴充知識。
3.朗讀全文,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三)深入研讀
1.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睉莆找韵聦嵲~: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
(2)“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绷饔x,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huán)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盛,盛大。
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的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
2.接下去我會提出一個問題,用來把握文章的結構和情感線索!叭乃亩慰煞譃閹讉部分,試著從每一個部分里面找出最能表現(xiàn)出作者情感的詞眼!比缓竺鞔_“樂——痛——悲”的情感線索。這個問題從整體上樹立了文章的基本脈絡。
3.然后拋出下一個問題是“作者為什么樂,為什么痛,為什么悲”,從原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并試著概括。然后明確,快樂因為游玩,痛因為時間短暫,悲因為時代問題。然后著重探討痛和悲的原因,同學通過小組討論和互相幫助認識其中的積極情感內涵。
4.然后賞析這句話“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明確作者批判了當時人們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同視之。升華作者的情感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生命觀。這個問題的提出直接指向了作者的情感。
5.帶著情感在次品讀最后一段,升華情感。然后進行匯總知識。作者從蘭亭盛會寫起,情感歷經變化,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不愧為千古名篇。因此,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能夠樹立積極地人生觀。
通過以上問題的提出,很好的串聯(lián)起全文,結構完整,由淺入深,在探究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四)拓展延伸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在這樣的一個時刻,一起感受了王羲之對生命的感嘆,王羲之雖然逝去了,但是他的作品現(xiàn)在依然散發(fā)著光輝,他為我們留下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一文,那今天的我們又能為后人留下什么呢?通過這個問題的鞏固拓展,喚起同學們好好把握生命,樹立積極的生命觀,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五)小結作業(yè)
小結:在朗讀聲中結束課文,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
作業(yè):文章的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有感于斯文!苯Y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的人生感悟的,寫一篇讀后感。能夠誦讀全文。這樣的作業(yè)不僅符合新課標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地人生價值觀。
七、板書設計
下面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根據文章結構構架起的板書,為了幫助學生搭建一個更加清晰的知識體系,突出重點難點。能夠讓同學們一目了然。
蘭亭集序
[東晉]王羲之
樂(游玩盛會)
痛(生命短暫)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悲(時代虛妄)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蘭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一冊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山水游記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lián)系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fā)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短m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二、說目標
《蘭亭集序》體現(xiàn)了魏晉時期散文抒情色彩濃郁的特點,文章文風清淡,語言靜雅,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根據課文的文言文的特點和藝術特色,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yōu)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據學生學習的要求,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與講授法進行教學。
五、說學法
為了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探究,培養(yǎng)學生研讀文言文的思維方法。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六、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因此我采用情景設置的方式引出課題。
利用多媒體播放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和《蘭亭集序》的圖片,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指引。我會用略帶神秘感的導語引起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好奇和重視。
“書法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文字美感的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部富有傳奇色彩的書法作品。它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它是所有熱愛書法的人心中的至寶,傳說它的真跡已經隨著唐太宗眠于地下,可是流傳下來的拓本也是人們心中的珍藏。它就是文質兼美的《蘭亭集序》。”
。ǘ┱w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與節(jié)奏,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讓學生自由朗讀一遍,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在誦讀之前提出學習要求,讓學生在自由誦讀的過程中標劃出重點字詞和知識難點,作為之后要解決的問題。在學生齊讀時教師作誦讀指導,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ㄈ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在通過誦讀初步感知文意后,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修、畢、咸、修,長、高、引、信”等重點實詞。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主體作用,而且在合作探究中嘗試自己總結文言文閱讀的規(guī)律。對于學生自己處理不了的難點,教師做重點直到。
(四)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學生自主解決了文言知識后,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內涵意義進行探究。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讓學生在每一段中找出表達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在明確文意的情況下,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學生應該能總結出作者的感情是體現(xiàn)在“樂、痛、悲”這三個字上。但是,由于學生生活閱歷上的局限,他們很難理解作者在游樂的時候為什么會生出“悲痛”之感,這也是學生理解文意的難點。根據這個情況,就可以設計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探究,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問題一:作者的樂由何來?(要求學生結合文本思考,回答)
問題二:作者為什么而“悲”?
問題三:作者“由樂轉悲”是怎樣情緒過渡的?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一、二兩個問題是對文本的分析比較容易解決。問題三需要老師結合著學生的生活實際加以引導。通過生活中的已有的體驗去感受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感慨。
。ㄎ澹﹩栴}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偨Y全文,布置作業(yè)
最后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
作業(yè):(1)背誦全文(2)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3)搜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這篇是必修課本的最后一個問題探討專題中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專題有兩個功能:一是對前面20個人文話題的自然升華,由對"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若干具體問題的思考,生發(fā)為對人之所以為人,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等終極問題的追問;二是這些文本本身對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領功能,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具有豐富的課程價值。第一板塊的兩篇課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富有哲理思辯的。《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作者的生死觀,雖然有人生無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晉時期流行的消極虛妄的人生態(tài)度,暗含把握當下人生,不宜空談玄理的真實樂觀的態(tài)度。我想教學時應從文本出發(fā),牢牢抓住的核心觀點,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把蘊含的思想內涵挖掘出來,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作品展現(xiàn)的詩意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審美情懷和他們精神超越的優(yōu)美姿態(tài)。
所以,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
能力目標:
1、理清課文內容層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情感目標: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難點: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二、說教法
對于文言文教學,我曾經以教師講解為主,不重視學生誦讀,因為文言文有講頭,其中的實詞,虛詞,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講出很多"東西"來。但這種做法不能使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本身,他們喜歡的只是其中的所謂文化。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后,我在教學中感到了一種"舍本逐末"的尷尬。于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設計為"文言文五步誦讀法":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句意,三讀讀出情感,四讀品味評價,五讀回味理解!短m亭集序》的教學,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一思路進行的,但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為了清楚的體現(xiàn)我的"文言五步誦讀法",我把兩個課時放在一個整體中)
1、誦讀法。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書,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通過誦讀,使學生身臨歷史情境,直入文本深處,切身體驗"此景此情",與作者進行面對面地溝通與交流,產生心靈之間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fā)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3、討論法。討論法是指在教師精心運籌下,以小組或集體的組織形式,圍繞某一教學要點或專題,展開議論甚至爭辯,從而獲得知識,開發(fā)智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
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具準備
王羲之生平簡況,王羲之蘭亭集序書帖影印,蘭亭集序錄音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古人對生死進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對生死的感悟。
。ǘ┳髡,作品以及文體簡介
結合課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賞插圖,再在幻燈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知識目標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ㄈ┪宀秸b讀
1.第一遍誦讀:聽錄音范讀,小聲跟讀,完成以下任務。
。1)邊聽邊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
。2)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后討論。
。3) 給生字詞注音。
2.第二遍誦讀:自由誦讀,完成以下任務
。1)同學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詞,句。
(2)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字,詞,句問題。(幻燈片展示字詞句)
3.第三遍誦讀:配樂集體朗讀(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情感)
要求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誦讀:學生代表有感情朗讀
學生代表帶著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xiàn)出歡樂,痛苦,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
(1)第一段中,作者的樂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緣何而來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發(fā)
5.第五遍誦讀:學生再次齊讀全文(加深對的理解)
。ㄋ模┯懻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重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1)作者由樂轉痛有無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極悲觀
。3)請大家來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五)小結
《蘭亭集序》歷來被譽為書,文兼美的藝術珍品。作者一掃風靡流行的駢偶時尚,以清新自然的散體筆法記述了那次在中國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會;并觸景生情,臨境興嘆;將自己對生命的熱愛與眷戀,對人生價值的感悟與自然真諦的追問,坦誠且酣暢地傾訴于人性覺醒的啟示錄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重讀這篇佳作,仍然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積累課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用法。
2.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的語言,理清課文內容層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觀。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3.情感目標: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二、教學的重難點
1.文言文中實詞和虛詞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原因。我們如何看待,要有自己的見解。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愛一部書法作品,可以稱得上是愛不釋手。要說唐太宗是如何得到這部傳世佳作的還有一個故事。李世民特別喜歡這個東西,他下令重金買下這個東西,但是因為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當寶貝,絕不傳人。就在唐太宗這時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孫當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堅決不肯把這個東西給人,后來他死了,就把這個作品給了他的徒弟辯才和尚。唐太宗沒有辦法,只好讓人行騙。唐太宗派大臣蕭翼去辯才和尚那里,因為和辯才和尚下棋,后來,辯才和蕭翼因為下棋,成了好朋友,這時候,在趁辯才和尚不注意的情況下,將這部作品偷走了。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狀態(tài)下寫下的《蘭亭集序》。
據說唐太宗在臨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兒子唐高宗立下遺囑要把這件作品與他合葬。
這篇佳作無論是在書法上還是在文學上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蘭亭集序》。
二、介紹作者及其《蘭亭集序》
1.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王羲之出身于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他的兒子王獻之后來也成了書法名手。他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他愛鵝,從鵝的形態(tài)中悟出筆的走勢。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
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若驚龍”。
2.《蘭亭集序》的相關背景
A、蘭亭:
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從浙江紹興城向西南,約20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別致的古典園林,林中有一亭,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種植蘭花,故名曰“蘭亭”。
B、《蘭亭集序》由來: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當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他們這些人圍坐在小溪邊,然后把一個酒杯放在水流中,如果這個酒杯隨著水流流在誰的面前不動了,誰就飲酒作詩。后來他們將所寫的詩結成詩集,王羲之當場在醉酒的狀態(tài)下為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C、文體“序”: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fā)。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稱“后序”或“跋”。
三、朗讀課文
四、帶領同學梳理課文。
除了逐段的翻譯全文外,在翻譯的過程中講解字詞的用法和特殊的句式。
1.著重講解的知識要點: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從“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看古代的紀年
“永和”是東晉穆帝的年號!坝篮途拍辍本褪菚x穆帝使用“永和”年號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種紀年方法。因為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號作為紀年是理所當然的。有時一個皇上不只有一個年號,像唐高宗就曾先后用了十四個年號,而皇上每換一次年號就要按新年號重新紀年。
“癸丑”是采用天干地支紀年,這是古代另一種常用紀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組,稱為“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復始,循環(huán)使用。干支最初是用來紀日的,后來才用于紀年,現(xiàn)在農歷的年份仍用干支!肮锍蟆蹦晔橇昊鬃又械牡谖迨。
古文中常用帝號和干支雙紀年。另外,先秦時,由于各國國王沒有年號,就用國王的稱號紀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國王的第三十二年。
。2)“修禊事也”: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我國古老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于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目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后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
(4)“老之將至”: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薄霸恢现畬⒅痢保赫Z出《論語述而》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5)“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
。6)“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語出《莊子德充符》:“以死生為一條。”又《莊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為友矣!
(7)“齊彭殤”:把高壽的彭祖和短命的殤子等量齊觀。彭,彭祖,相傳為顓頊帝的玄孫,活了八百歲。殤,指短命夭折的人!肚f子齊物論》:“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保ㄒ韵聟㈤嗗X鐘書《管錐編》
“一死生與齊彭觴”:語出《莊子齊物論》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祈)生乎”,“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認為生和死是相對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象細胞的新陳代謝,但他夸大了這個相對,否定了生和死的區(qū)別。莊子認為壽命長短相對,故而否定了壽夭的區(qū)別,認為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沒什么區(qū)別。但作者在文中引用孔子的話說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著分別寫古人、今人和后人,無不對生死這一人生大事感慨萬端,對人生無常悲恨不已,既然古往今來人們無一例外都為人生無常興嘆生悲,莊子的死生一樣,壽夭等同的說法不是虛妄荒誕之辭嗎?
2.重點字詞和句子的講解
。ㄒ唬┳衷~活用
【少】少長咸集
年紀小的,年紀大的,形容詞用作名詞。
【齊】齊彭殤為妄作
同樣看待,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興懷】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使懷興,即:使感嘆產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固知一生死為虛誕
同樣看待,或看成一樣,數字活用為動詞。
【視聽】足以極視聽之娛
耳目,動詞活用為名詞。
。ǘ┮辉~多用
、傩
例句出處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修建、修造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過秦論》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馬諫議書》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諷齊王納諫》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長
②期
例句出處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斗某所《大鐵椎傳》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呂氏春秋》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察今》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戰(zhàn)國策》(jī)滿、周,一周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至、及
、壑
例句出處釋義
皖師欲結歡于寧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傳》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賈生列傳》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過秦論》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東南飛》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成語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蘭亭集序》情趣、情致
、芘R
例句出處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岳陽樓記》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蘭亭集序》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成語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將要
、荽
例句出處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荀子王制》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陳涉世家》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孫子兵法》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于召陵《左傳僖公》臨時駐扎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陳涉世家》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蘭亭集序》旁邊
五、思考題
今天我們這節(jié)課從整體上把這篇課文的字詞和相關的知識點梳理了一遍,因而對這篇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應該不成問題了,下節(jié)課我們講從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著手,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把握這篇課文。
請同學們下去后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把這篇文章可以劃分為哪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并分別用一個字來概括。
第二課時
六、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1.提出問題:上節(jié)課課后布置的作業(yè),不知道大家下去之后思考了沒有,現(xiàn)在我們接著學習和解決上節(jié)課提出的問題。
A.請同學們讀課文,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并分別用一個字概括每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B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在文章中的具體體現(xiàn)。找出相關例證。
明確:在同學們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第一段可以用一個“樂”字來概括,第二段可以用一個痛字來概括,第三段可以用一個悲字來概括。
3.具體講解。通過我們上面對這篇課文思想情感的總體把握,下面我們來具體的分析一下。
(一)第一段
老師先朗讀第一段,讓同學們思考何為樂。
第一段作者的情感是“信可樂也”,何為樂呢?每個人都又自己的見解,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關于幸福的看法。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可見在王實甫的眼中,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可見人民的安居樂業(yè)就是他的快樂。那么本文作者的樂趣又是什么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作者在第一段中又哪些時間是描寫時間和天氣的。一起回答(學生回答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宜人爽目的天氣的用兩個字概括就是“天時”。
大家再找一下文中描寫地點和環(huán)境的句子又哪些呢?(同學回答會稽山陰之蘭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在這個環(huán)境清秀的地方集會,可謂是具備了”地利”的條件,這是作者樂的第二個原因。
現(xiàn)在已經有了天時,地利,還缺一個的,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了。大家找出文中描寫人物場景的句子。(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長須幽情)。大家想想這樣的一個場景,名士,故人坐在一起,飲酒作詩,暢敘幽情,可謂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真是可以成為是“人和”,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而有之,作者想要不樂都很難啊。
。ǘ┑诙
點同學起來朗讀第二段,其他的同學在下面思考,作者是如何由樂轉為痛的,作者為何而痛,并從文中找出相關的例證來。(朗讀課文)
。c同學起來回答文中表達作者悲痛原因的句子,在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同學進行歸納總結)痛的原因
A、人生短暫:“俯仰一世,老之將至。”人生如白駒過隙,美好卻短暫。一個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會上,好靜者常在內室清淡佛老,好動者喜愛縱情山水,遇上喜歡的事物就心滿意足,因快樂而忘了憂愁,竟然“不知老之將至”。
B、世事無常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當人們“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轉眼之間,“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這就是說,人的欲望,人對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變的,得到的東西即使很好,很快也會厭倦,感慨也隨著產生了。
C、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時間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劇變化,更顯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D、生死難測之痛: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生死難測之痛,更何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生命最終要歸于毀滅,這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之大患啊!
。ㄈ┑谌
請大家齊讀第三段,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悲的情感。
從文中的相關句子“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辈浑y體會出,在這里作者的悲是指向對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對時間無情的恐懼,這種悲并不是屬于作者一個人的悲哀,正如文中所說,“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是具有千古同悲的特點的。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和曹操的“人生幾何,去日苦多”的感慨就是對千古同悲的回音。
七、總結回顧
這篇文章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作者在清麗的環(huán)境和其樂融融的場景中,著重寫一樂字,然后由樂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段痛苦的思考后,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后以一個悲字做結。雖然情感色彩迥然不同,但是前后過渡卻協(xié)調自然,可見作者行文的高妙。
八、板書設計
天時
樂地利信可樂也樂
人和盡
人生短暫之痛悲
痛世事無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死生亦大矣
生死難測之痛來
古人千古同悲
悲今人
后人
至于作者這種樂盡悲來的思想情感和體現(xiàn)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又是如何看待,要作何評價呢,我想每個人都會由自己的不同的見解。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將著重討論一下這個問題,也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經歷思考一下。
九,針對上節(jié)課遺留的問題,提出相關具有啟發(fā)性的思考題,引發(fā)同學的思考。
根據上面對作者情感的分析,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觀是消極悲觀的嗎?請陳述自己的理由。
學生發(fā)言,討論
老師明確:
(1)這是悲觀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積極進取,樂觀曠達。英國大哲學家羅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論老之將至》中,也將生死這個永恒的主題升華到了壯闊高遠的境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平穩(wěn)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xù)存在下去。
。2)第二種觀點:不是悲觀的。這種悲哀,這種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性格剛強的曹操同樣有“人生幾何”的感嘆,但是它最后導致的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一統(tǒng)天下的豪情壯志。《蘭亭集序》在憂生嘆逝中包含著對美的幻滅的悼惜,它否定老莊“一死生,齊彭殤”,認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xiàn)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而他的天機流布,挺然秀出的書法藝術在一定意義上可視為這種努力的結果。所以讀它時,我們要從感傷的背后,發(fā)現(xiàn)作者對人生、自然的執(zhí)著和熱愛。這樣就與上的樂生之旨契合無間了。
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作者不為玄學家們的論調所蒙蔽,闡明他的生死觀,是她性格豁達的表現(xiàn)。但他畢竟生活在國勢日衰的東晉時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說沒有影響,因此文章中出現(xiàn)了低沉的調子,例如以“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說死,這是難以苛求的。
十、結語
對王羲之的人生情感和價值觀,我們都由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書法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后人迄今為止都沒有超越的。作為成長在新社會的朝氣蓬勃的一代,當我們遭遇生活偶爾的不如意和挫折的時候,我們除了嘴里叫喊著郁悶和去大哭一場大吃一頓“化悲痛為食欲”外,我們是否該從王羲之的身上學到點什么呢?
十一、作業(yè)
必做:背誦課文
完成課后練習
選做:搜集王羲之和有關《蘭亭集序》的相關軼事,課后相互交流。
對書法感興趣的同學,用鋼筆或毛筆臨摹《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9
教學目的
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ㄕ故就豸酥臅ㄗ髌贰短m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作者“樂”的原因。
2、通過反復誦讀,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3、體會作者的“樂”。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樂”的原因。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其樸素精練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fā)興趣
通過播放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書法作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巴豸酥摹短m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連唐太宗都贊賞不絕。此文為什么又被稱為‘文中上品’呢?它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為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進作者,了解背景
學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內容。
2、字音辨識
放錄音,聽錄音,糾正字音。
3、朗讀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根據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
4、了解內容
明確:此兩段記敘蘭亭集會的盛況。
。ㄈ┘氉x課文,體會情感
1、迅速瀏覽課文,看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集會的?
明確:時間、地點、事件、人物、環(huán)境、活動、天氣、感覺
2、作者參加集會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
明確:快樂!靶趴蓸芬。”
3、有人將本段之“樂”總結為“五樂”,你能找出并加以總結說明嗎?
明確:五樂——人賢、辰良、景美、情真、賞心。
(四)研讀課文,品味語言
1、找出課文中,是如何描寫景美的?
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2、作者這些寫景狀物的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精煉優(yōu)美、樸素清新
3、另外,文章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體現(xiàn)出語言的什么特點?
明確:言簡意賅
(五)拓展延伸
模擬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將景物和你的感受訴諸筆端。
。┱n堂小結
有感情的齊讀本段,體會作者“樂”之心情。
。ㄆ撸┎贾米鳂I(yè)
1、背誦課文。
2、預習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為何而“痛”?又為何而“悲”?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1
教學目標:
1、積累整合文言知識,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2、了解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認識作者在樂、悲、痛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
教學難點: 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并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至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唐太宗駕崩,此真跡又作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來此墓被盜,真跡永遠失蹤,成為千古恨事。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是唐代摹本。(讓學生看教材中《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從摹本可以判斷“書中極品”的評價絕非妄言。而此文為什么又被稱為“文中上品”呢?它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為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解題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說303~361)字逸少,東晉瑯邪臨沂人。是東晉也是我國古代最杰出的書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門,是東晉政治家王導的從子。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早年從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后多鑒前代名家書法,博采眾長,備精諸體,有“書圣”之稱。書法刻本以《樂毅論》《蘭亭序》《十七帖》為著。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名家。父子齊名,世稱“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詩文寫作上也是高手。東晉文壇盛行駢文,王羲之是少數仍沿用散文寫作,或以散馭駢的作家之一。其文風清洗,不尚辭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紹
兩晉政治恐怖,統(tǒng)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都產生了很復雜的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xiàn)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yōu)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并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3、文體知識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靶蜓浴焙喎Q“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四、整體感知
。1)字音辨識 癸guǐ丑 修禊xì 流觴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游目騁chěng懷 齊彭殤shāng 嗟悼 jiēdào 會kuāi稽jī 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萬殊 悟言一室之內
(2)聽錄音,請學生分別劃出三個段落中表達作者情感的詞來(“樂”“痛”“悲”)劃出不懂的字詞句來。
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根據文章的情感變化,劃分文章段落層次。
教師明確:第一段(1、2自然段):記敘蘭亭集會的盛況 第二段(3自然段):抒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段(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
五、教學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預習1、2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習1、2自然段,探究樂在何處
一、復習鞏固、溫故知新
1、齊誦課文 2、回顧思路
二、研習第一部分,即1、2自然段
1、迅速瀏覽課文,然后合上課本,憑記憶按提示查找內容要點
如: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人物:“群賢……少長……” 環(huán)境:“此地有……,又有……”
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2、摘錄本段寫景句,體會作者寫景狀物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學生明確: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3、課堂練習:模擬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將景物和你的感受訴諸筆端。
教師點撥:本段中作者無論“摹”山范水,還是“描”竹畫樹,都極其簡約。想那陽春三月的江南該是鮮花吐芳,姹紫嫣紅。此段中作者卻只選山、水、林、竹、天。寫山嶺,從高聳、橫亙狀其勢;寫竹林,從茂密、參天繪其形;寫溪水,著眼于水清流急,回環(huán)相映之態(tài);寫晴天,寫煦風,仿佛景物皆著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樂事的氛圍中,給人帶來的是愉悅,是歡欣,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和游人如織的快樂場面。
4、提示學生朗誦時注意語調要清新明快,充滿歡欣,優(yōu)雅之情調。按照提示每組選代表朗讀。
5、學生討論、交流
(1)有人將本段之“樂”總結為“五樂”,你能找出來并加以總結說明嗎?
。ㄗ髡咭罁裁凑f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在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這次聚會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這是一樂;而聚會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良辰,是為二樂;聚會之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可謂景美,是為三樂;宴會之中“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謂情真,是為四樂;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謂極視聽之娛,是為五樂。作者感到人賢、辰良、景美、情真、賞心五事齊臻,所以認為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一句是對聚會情景的總結,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樂”。
。2)本段末句“信可樂也”能否改成“信可樂矣”?請闡述理由。
明確:“信可樂也”不可改為“信可樂矣”。因為用“也”語氣平緩,筆勢沉穩(wěn);而用“矣”語氣激越,筆端情感外露。仔細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鮮花吐芳;就是寫林寫竹,只言“茂”“修”,而棄其綠、碧、翠,極力營造素淡、雅致的格調。蘭亭集會本是賞心樂事,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并不過分顯露,這是他氣節(jié)高爽、性格沉穩(wěn)的表現(xiàn)。
(3)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xiàn)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
三、當堂訓練:嘗試著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四、課堂小結:
暮春三月,鶯飛草長,天氣晴朗,春風和煦,不可不謂之“良時”;會稽山陰,清幽蘭亭,茂林修竹,山環(huán)水繞,不可不謂之“美景”;時賢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謂之“賢人”;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不可不謂之“雅事”;仰觀俯察,游目騁懷,不可不謂之“樂心”:這實在是人生之樂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美談佳話。千年以降,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這些文人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
五、預習作業(yè)
1、預習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為何而“痛”?又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研習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觀。整理本課文言知識
一、 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茂林修竹,清流潺潺,勝友云集,曲水流觴,潑墨揮毫,賦詩飲酒,不亦樂乎!可作者的感情怎么變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會想到什么了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第二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兒去了。
2、檢測1、2自然段的文言知識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研習第3自然段
1、全班齊讀第3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問一:請合上課本串講本段大意 提問二:這段話作者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 提問三:作者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隨事遷,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終期于盡。
2、誦讀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wěn)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fā)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以理論為主,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調慨嘆語氣收束。
請按照上述提示,每組選代表誦讀
四、研習第三段,即4自然段
1、熟讀課文,理清背誦思路 這段議論中包含感情,請理清作者的感情發(fā)展脈絡。
問題
。1)當前士大夫的人生觀是怎樣的?
。2)你認為作者贊同他們的人生觀嗎?為什么?
明確: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作者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會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使將來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隨著感情變化的步步推進,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是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
2、朗讀語調提示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 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挑選學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誦
五、合作探究
1、談談你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的認識。
明確: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2、第四自然段,作者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那么作者究竟為何而“悲”呢?
明確: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三悲后人叩問今人,可謂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個體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類社會從古到今,邁進了多少年,然而人類對生命本質的體驗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六、探究性閱讀訓練
有人認為作者在文中闡述了他的生死觀,是他的曠達性格使然;但他畢竟生活在國事日衰的東晉時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講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說毫無影響,因此文中出現(xiàn)了低沉的調子,例如“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你如何理解呢?請發(fā)表你的觀點
背景介紹:兩晉政治恐怖,統(tǒng)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屢屢發(fā)生。士大夫自危而無奈,寄情山水,嘯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為,感覺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是哪里,生死無常。于是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所謂“一死生”“齊彭殤”,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會思潮影響,東晉文學創(chuàng)作內容消沉,逃避現(xiàn)實、出世入仙的情調很濃,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
在這種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繪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還能批判當時盛行的虛無思想,實際上就是眷念人生、熱愛生命的表現(xiàn)。他在書法上的執(zhí)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對抗人生虛無的體現(xiàn)。誠所謂“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我們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小結: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敝苏撌,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七、隨堂演練:歸納整理文言知識
1、通假字 趣舍萬殊(“趣”通“趨”,趨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內(“悟”通“晤”,面對面)
2、一詞多義
修:茂林修竹(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長) 乃重修岳陽樓(修建 ) 修守戰(zhàn)之具(整治)
期: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致: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辭)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臨:未嘗不臨文嗟悼(面對,引申為閱讀)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迎)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面對)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次: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按次序)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行軍途中的駐地)
3、詞類活用
映帶左右(環(huán)繞,名作動) 流觴曲水(使動用法,使……流;使(水)彎曲)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形容詞作名詞,賢才;年少的人和年長的人)
所以游目騁懷(使……游,使……騁,動詞作使動)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樣,數量詞意動)
齊彭殤為妄作(齊:形容詞意動,看作相等。) 一觴一詠(名作動,喝酒)
4、古今異義
列坐其次 古義:這個地方 今義:次一等的。 俯察品類之盛 古義: 萬物。 今義:物品的種類。
或取諸懷抱 古義:思想抱負 今義: 懷里抱著
所以游目騁懷 古義:用來……的…… 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系。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夫人”古義: “夫”用在段首引發(fā)議論,是發(fā)語詞,可不譯!叭恕,人們 今義: 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俯仰”古義: 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古義:這篇文章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后置) 會于會稽山蘭亭(介詞結構后置句)
當其欣于所遇(介詞結構后置句) 亦將有感于斯文(介詞結構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內(省略介詞“于”)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介詞賓語“之”) 死生亦大矣(判斷句)
八、課堂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九、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2
教學設計思路
1、布置學生課前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義,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2、教師課前布置適當的預習問題,引導學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礎上,對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組間展開討論,小組形成一定的共識,為課堂突破重難點時的交流討論做好準備(可指導學生先寫好200字左右的書面材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和掌握書序的特點。
2、掌握文言詞語:咸、畢、惠、信、興等詞的意思和用法。
3、掌握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份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
(二)能力目標
1、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誦課文,培養(yǎng)熟記能力。
。ㄈ┣楦心繕
1、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胸懷。
2、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3、鑒賞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4、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及敘、議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教學方法
合作討論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范讀,領會句法上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為宴游詩的特征。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fā)藝術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ɡ)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五、品讀課文。
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fā)。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fā)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采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盡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wěn)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fā)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哉”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畤@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huán)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斗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課堂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五、詞語解難。
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3
【教學目標】
1、品讀第一部分簡練淡雅的語言,領悟語言營構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詞句的意義或用法。
【教學重點】
品讀簡練淡雅的語言。
【教學難點】
領悟語言營構的意境。
【教學用具】
實物投影機、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1、實物投影顯示王羲之《蘭亭序帖卷》,讓學生欣賞。
2、略作介紹:這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帖卷上的字一個個寫得遒勁剛健、清秀飄逸,書法之妙,歷來備受推崇。
3、導入新課:
王羲之不但精于書法,而且富于文才。前人評論他的文章說:“高爽有風氣,不類常流!
大家看到的這篇書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又名《〈蘭亭集〉序》,正是王羲之興之所至,創(chuàng)作而成的。《〈蘭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謂文、書雙絕,相得益彰,千古傳誦。我們今天要閱讀的正是這么一篇傳世美文。
(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簡讀題目,明確體裁
1、請學生找出點明文章體裁的字眼:序。
明確:本文是王羲之為《蘭亭集》這部詩歌集子所寫的序言。
2、請學生聽一遍錄音范讀,注意正音,并且體會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點。
三、品讀第一部分的語言,領略語言營構的意境
1、簡介前人的評論,引起品讀語言的興趣:
(1) 投影顯示古人評論一則,老師對其中的疑難字詞略作解釋。
多媒體顯示:
“其筆意疏曠淡宕,漸近自然,如云氣空濛,往來紙上。后來惟陶靖節(jié)文庶幾近之,余遠不及也!
(2) 投影顯示現(xiàn)代評論。
多媒體顯示:
“語句簡潔流暢,樸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響,流傳至今!
、 引導學生明確這兩則評論所極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語言風格,要求學生找出序言中最能體現(xiàn)其語言風格、抒情色彩最濃厚的一段(第①段)。
2、簡要討論第①段中部分重點詞句的意義或用法,掃除語言障礙:
投影顯示三組題目,老師略作點拔,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多媒體顯示:
1、請根據語言環(huán)境解釋下面三個多義詞的意義。
。1) 修:
A、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高高的)
B、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壽命長)
。2) 觴:
A、引以為流觴曲水(酒杯)
B、一觴一詠(飲酒)
、 盛:
A、雖無絲竹管弦之盛(熱鬧)
B、俯察品類之盛(繁多)
2、說明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詞義。
。1) 少長咸集(少:年齡小的人;長:年齡大的人)(形→名)
。2) 游目騁懷(奔馳→使……奔馳,使……開闊)
、 流觴曲水(流動→使……流動)
((2)⑶皆為使動用法)
3、根據上下文,補出下面兩個句子省略了的成分并翻譯。
(1) 映帶(于亭之)左右
(輝映環(huán)繞在蘭亭的.四周)
。2) 引(清流激湍)以為流觴(之)曲水
(疏引〈清澈湍急的水流〉來作為飄流酒杯〈的〉環(huán)曲水渠)
3、品讀語言,領悟意境:
。1) 誦讀第①段,了解內容要點,初步品味:
請一位學生誦讀第①段,其他學生邊聆聽邊默讀,然后思考回答兩個問題:
A、第①段敘述描寫了一件什么事情?抒發(fā)了怎樣的感受?
B、用心品味語言,挑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句話,說說:好在什么地方?
提問一位學生回答A小題。
板書:
蘭亭盛會之樂
提問兩位學生回答B(yǎng)小題。
老師簡略評價,肯定學生們的領悟,提出調動聯(lián)想和想象深入品讀語言的要求。
。2) 引導學生深入品讀語言:
、 品讀直接抒情句,領悟抒情的力度:
A、請學生找出第①段中直接抒發(fā)蘭亭盛會快樂之情的一個句子。
(信可樂也。)
B、引導學生理解句中副詞“信”的意義及其強調作用。
C、請學生翻譯整句話,感悟其感嘆語氣。
D、引導學生小結:使用了強調副詞“信”,又加上感嘆語氣,使快樂之情的分量顯得尤其重,抒情力度顯得更加強。
、 品讀盛會第一樂: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A、引導學生抓住“賢”字,理解與會人士的才能風范。
B、引導學生抓住“群賢”、“少長”兩詞及“畢”、“咸”兩字想象賢才俱至、知音相聚的快樂場面,感受其熱烈氣氛。
板書: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 品讀盛會第二樂:
山嶺林竹,清流激湍:
A、請學生找出描寫會場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句子,理清其中所寫的景物。
B、引導學生品讀有關山景的描寫。
品讀關鍵詞“崇”、“峻”、“茂”、“修”,大膽想象山嶺的險峻、密林的青蔥、修竹的搖曳,用心感受整個山嶺富有動感的生命力。
(投影展示蘭亭外竹林圖片。)
C、引導學生品讀有關水景的描寫:
品讀關鍵詞“清”、“激”、“映”,大膽想象蘭亭四周波光倒影變幻出的美景,用心感受清靜幽雅的意境。
(投影展示山清水秀的蘭亭圖片。)
板書: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 品讀盛會第三樂:
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A、請學生找出描寫群賢們活動的語句,結合注釋理解。
B、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群賢水邊飲酒吟詩的高雅活動。
C、請學生找出作者身處其中的感嘆。
D、引導學生抓住“足以”二字,領悟群賢們非常滿足的感受。
(投影展示“曲水流觴”圖片。)
板書:
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 品讀盛會第四樂: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請學生描述此時使人心情更加舒暢的天氣,感受這句描寫營造的氛圍。
板書: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 品讀盛會第五樂:
仰觀俯察,極視聽之娛:
A、引導學生品讀名士們俯仰之間所看到的大自然美景。
B、引導學生抓住“極”字來領略作者“極視聽之娛”的感受。
C、引導學生想象群賢們耳邊的天籟,探訪如夢似幻的人間仙境。
板書:
仰觀俯察,極視聽之娛。
4、朗讀并小結語言特點:
。1) 請全班同學誦讀第①段,再次體會語言的韻味,領悟意境。
先全班齊聲誦讀一遍,后自由誦讀三分鐘。
。2) 請學生小結第①段的語言特點,老師略作點撥。
板書:
語言簡練淡雅
、 要求學生當堂朗讀成誦,試背第①段。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熟讀第①段至能流利地背誦下來,完成課本P21練習二。
【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蘭亭盛會之樂 語言簡練淡雅
【教學后記】
作為一節(jié)教研項目公開課,本節(jié)課能扣緊品讀語言這一教研課題,設定重點和難點,把語言品味放在中心位置,點面結合地引導學生賞析語言,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領悟意境和情味。學生如臨其境,而聽課老師也感覺到新。
不足之處有三:
1、把修禊事之樂分為五樂,過細。分敘事感悟兩層即可。
2、學生讀得不足。應讓學生反復誦讀佳句,領悟更多。
3、學生說得不夠。老師略作點拔后,可放權讓學生多想多說,互相比較誰說得更好。
今后努力方向:師精講生多練。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4
一、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蘭亭集序》,讓學生了解書法作為藝術的基本特點。
2、 體悟王羲之對人生喜悅與哀傷的相關論述;
3、 理解王羲之對生命的覺解,留下生命的痕跡。
二、教學難點
1、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所蘊含的書法美學;
2、《蘭亭集序》中流溢的魏晉哲學思想。
三、教材分析:
《蘭亭集序》位于必修二第三單元第一課。這個單元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閱讀這類文章,既要欣賞文本描繪的自然風光,還要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書法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作者王羲之,作為大書法家,他在文本的書寫中寄寓自己對生命的觀照和理解,這是“書法的蘭亭”。
王羲之在表達生命的歡悅時,用了非常優(yōu)美而雅馴的文辭來描繪歷史中的那一個春天的美景,這是“文學的蘭亭”。
同時,王羲之作為東晉之人,必然要帶上那個時代的印記——對生命短暫與生命無常的深刻喟嘆,這是如霧一般籠罩整個魏晉時代的生命思想,王羲之也不例外,這是“哲學的蘭亭”。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來接受這一篇課文,還是非常好的,他們已經完成了必修一的學習,對較為深刻的文本有了一定的接受基礎。同時,他們對新鮮的文本,對膾炙人口的文本保持著較為持久的期待,這樣的心理易于學生的接受。
五、教學方法和工具:
講讀,討論,評析
多媒體
六、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實錄:
課時一:書法的蘭亭
一、背景導入——書壇“教父”
王羲之是第一個把寫字當做藝術追求的唯美的書者,他“增刪舊制,獨創(chuàng)新體”,代表書法藝術的覺醒,備受后人推崇。他眾體兼善。唐太宗在《王羲之傳序》中評其書法曰“盡善盡美”。王羲之在當時就“生華四宇,價傾五都”,《集王圣教》被譽為“千古書學之祖”,黃山谷說他“無一字不可人意”,這位“書圣”簡直可算書壇“教父”。他在千年書法史上留下了一座巨大的豐碑,后代書家甚至無人從他設立的范式中走出!短m亭集序》被譽為
“天下第一行書”,后代書人無不服膺。
二、書法的蘭亭
書法作為藝術——《蘭亭集序》的書法賞析
書法不是寫字。書法是追求美的,寫字是實用的。然而是否“美”即是書法呢?印刷體還有一些人的字也很美,很干凈,平正,舒服,但不見性格性情,也不是“書法”。
書法要“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多媒體展示書論1)要寫出字的生命感。
“種種筆法,如人坐臥,行立,奔趨,揖讓,歌舞,擘踴,醉狂,顛伏,各盡意態(tài),方為有得!保ǘ嗝襟w展示書論2)
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讓學生感受、品評、欣賞書法中的生命氣息,并嘗試用一兩個字概括。
明確:姿媚、俊朗
。ǘ⿻ㄊ鞘闱榈
“書者,抒也,散也,散懷抱也”,“文則數字成其言,書則一字已見其心”。
討論2:在《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怎樣借書法抒情的?書法中能否看到王羲之的情緒波動?
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學生欣賞、討論、發(fā)言
結論:前面和后面看得見情緒的波動,涂抹的草跡流露出喜與憂。這些書寫的痕跡與文脈是貫通的,我們即使不讀文章,只讀一讀帖,就能知道那個惠風和暢的上午王羲之的心情變化:前段字跡雋秀工穩(wěn),行距較大,舒展開朗,寫的是蘭亭雅集盛況,可見書寫此段時作者心情愉悅,隨之行距漸仄,行筆加快,字亦稍粗放,筆誤涂抹之處增多,體現(xiàn)了作者由樂而憂由憂而悲的微妙情緒變化。高妙的書法家會以筆寫心,以微妙的筆觸表達心跡,拙劣的書法家每幅字都是一樣的,看不到書寫時的心境。
。ㄈ⿻ㄊ潜憩F(xiàn)個性的
“書,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保ǘ嗝襟w展示)
討論3:從《蘭亭集序》可以知道王羲之是個什么樣的人?
找三個性格迥異的同學板書,并分析其自己與性格的關系
舉例:
放蕩不羈的人——龍飛鳳舞,氣勢不凡
謹小慎微的人——畢恭畢敬,刻板
堅強倔強的'人——剛勁有力
從《蘭亭集序》課件王羲之性情如何?
散淡、儒雅
三、教學生臨寫《蘭亭集序》中行書筆法——以“永字八畫”為例。
課時二:文學的蘭亭,哲學的蘭亭
一、文學的蘭亭
段一、段二:以人為本的詩意生活
讓學生閱讀課本,尋找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明確: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賞心——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樂事——會于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反觀現(xiàn)代人的生活:緊張,競爭,恐懼。空氣是污濁的,環(huán)境是污染,工作高強度,居住擁擠。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很多地方與人的生存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總結:一二兩段觸景生情,眼前美景,信可樂也。
二、哲學的蘭亭
段三、段四:緣情析理
讓學生閱讀第三段并思考——人生是否都由快樂構成?人生是由什么構成的?
人生之樂:欣于所遇—(愛情、金錢、權勢、名譽)
暫得于己(一時的快樂)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得意忘形)
人生之憂:情隨事遷,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
總結:人生難免為“欣于所遇”的樂和“情隨事遷”的憂所左右,忽有忽樂,或憂或樂,直到死亡的來到——終期于盡,而這死是否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答案是不能確定因為修短隨化。
分析到這里,我們感到豈不痛哉,文章到此洋溢著生命的無奈,死亡的悲哀,人在死亡面前,能作些什么呢?——無能為力?
2、分析段四:留下生命的痕跡
生命的無奈,死亡的悲哀是從古到今一貫存在的。
昔人(興感之文)
王羲之(臨文嗟悼) 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有感于斯文)
在真實的死亡面前,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已有覺解:生是痛苦,而死是一種解脫,復歸大道,浮生若夢。死就是從夢中醒來。莊子竭力消除死亡的痛苦和人對死亡的畏懼。甚至以死之美好否定生之痛苦,否定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這是一種被動的無力的受虐似的對死亡的接受,其實簡介的否定了人生的價值和人的尊嚴。
那么,人在死亡面前是否真的無能為力呢?
古人云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留下生命的痕跡。
王羲之反對莊子式的自我欺騙的覺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又說:“死生亦大”。他認為現(xiàn)實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并不存在更美好的死后世界。人要抓住現(xiàn)實的唯一的生的世界,在這唯一的世界上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肮柿袛r人,錄其所述”,留下姓名,留下詩歌,留下這次盛大歡會的生命記錄,使”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要通過書法、詩歌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中尋求不朽。傳說他苦練書法,長期洗硯,以至池水盡黑。羲之墨池的故事正是他追求生命輝煌的明證,“羲之之書晚乃善”,至暮年他才登上人生不朽的頂峰。
結語:
孔子說:我死了,但我的道要傳下去。
王羲之說:我死了,但我的書法要傳下去。
同學們,如果有一天我們都死了,我們的什么可以傳下去呢?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5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及曠達胸懷;
2、 通過朗讀訓練,體會本文清麗流暢、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 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 本文寫景、抒情、敘事和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課時安排
。闭n時
教學過程設計
[導語設計]:
在中國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史上,魏晉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漢隸發(fā)展至魏晉,基本奠定了漢字形態(tài);另一方面,真、行、草書又得到長足發(fā)展。就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世譽為“書圣”,他書寫的《樂毅論》、《黃庭經》等楷書作品世稱“書之圣”,他的行草書被尊為“草之圣”,他寫的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家譽為“行書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以書法藝術名揚百世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中的詩,到了現(xiàn)在,除了搞專門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這篇序卻聲名遠播,流傳千古,除了它書法上的極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內容上的原因。我們今天不妨就來一起學習王羲之這篇文質俱佳的《蘭亭集序》
。郾尘昂喗椋
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到其書法美,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
內容分析:
[板書設計]
全文共3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
第1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介紹時地,美景及活動!獦
第2自然段為第二部分,抒發(fā)人生的思考!
第3自然段為第三部分,簡述寫作緣由!
(1)、講讀課文第一段,分析:
這一段作者記敘了蘭亭盛會,同學們找找看,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與會者等。并有寫景、敘事和抒情
進一步明確寫景、敘事和抒情的語句: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的自然風光:
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
在如此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們能不飲酒賦詩嗎: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
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他流觴曲水,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 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總結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樂
。2)、講讀課文第二段,分析:
學生歸納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問:作者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話回答: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問:作者提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死生亦大矣)
師點評:在享受了難得的.聚會和快樂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走向滅亡。面對這鐵一般冰冷的自然規(guī)律,作者不由得感嘆“死生亦大矣”
、、講讀第三段,分析:
學生歸納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問:作者為什么感到“悲”?
生討論,師歸納(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來,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對這同一話題有同樣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終將殞滅這一規(guī)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這也反映了魏晉時代由于玄學盛行,士大夫們多崇尚老莊思想,很多人都篤信“死生一”“彭殤齊”,意志消沉,不求進取。這種思想對王羲之不能沒有影響。
但王羲之還說出了一句話,它是整篇文章的亮點所在——“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齊觀,其中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點實事,不宜空談玄理。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曠達性格。)
、、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書序,卻這樣借題發(fā)揮,闡明了自己的生死觀,書序能這樣寫嗎?
明確:序,一般寫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的的緣由、目的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的內容,也作敘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語句反映了書序的特點:
作詩緣由——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成書經過——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編集目的——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明徐師曾《文體明辯》《爾雅》云 : “序,緒也。” 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其為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敘事。
明確:這段話表明書序也可以議論,也可敘事,即可以借題發(fā)揮。
小結:本文的妙處正在這借題發(fā)揮上,因而顯得立意高遠,王羲之用324字,既寫出了蘭亭盛會之樂,又由此生發(fā)議論,談到“死生之大”,進而談到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
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痛: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悲:后之視今,亦由古之視今。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說到這兒,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瑤的一句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于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這句話說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6
【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注釋(1)。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蔽覀儚倪@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了解序的體裁特點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校園網語文第一冊)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觴 游目騁懷 趣舍萬殊 齊彭殤 會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a.實虛詞 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信可樂也 取諸懷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興懷 修短隨化 喻之于懷 故敘時人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7
【教學目標】
1、文言字、詞、句教學,讀懂文章內容,并能成誦。
2、領會作者“樂”、“痛”、“悲”情緒變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敘事、描寫、抒情、議論為一爐的寫法。
【教材分析】
1、本單元所選皆山水游記散文,此類文章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它往往包含著抒情與說理的成分。
具體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樂”事,想到生命短暫,故而有了“痛”感,并進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對“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萬古同悲”之嘆(無論過去,還是將來,人的生命終將歸于寂滅,此乃亙古不變之規(guī)律,故悲)。當然,教學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達的積極情緒。
這是本文教學難點(不是重點)不可不引導學生體會。
2、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部分載有“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的說法,字、詞、句教學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3、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載有“古代詩文……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的說法,鼓勵學生多讀是本文教學的另一個重點。
【教學重點】
1、字、詞、句教學,如“歲、雖、所以、引、信、相與、興、或、向”等,幫助學生讀懂文章。
2、誦讀教學,提示學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變化的關鍵詞語,如“樂、痛、悲”,以此帶動對全文的理解背誦。
【教學難點】
1、領會作者“樂”、“痛”、“悲”情緒變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敘事、描寫、抒情、議論于一爐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音頻朗讀、集體朗讀、教師范讀。
2、字、詞、句等文言知識教學以學生質疑、師生解疑方式展開。
3、以“討論法”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緒變化。
【教學準備】
1、音頻朗讀材料、視頻介紹材料、課件。
2、預習作業(yè)
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話介紹作者、作品。
②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教輔)讀懂文章內容,翻譯文章一遍。
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嘗試體會作者情感變化的內在原因。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一則新聞(視頻)王羲之《妹至帖》僅17個字,拍出2400萬元。
一則典故(幻燈片)《蘭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隨葬品。
足證王羲之無愧“書圣”稱號。
二、常識簡介:作者、作品
1、請1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介紹作者。
2、用幻燈片展示王羲之書法藝術,點到即止。
3、視頻短片拓展視野,學生更好理解本文寫作的來龍去脈。
三、聽音頻范讀(正音)
1、要求學生標出生字詞的讀音。
2、生字詞注音。
癸(guǐ)丑 修楔(xì) 事 清流激湍(tuān)
流觴(shāng)曲水 形。╤ái) 游目騁(chěng)懷
趣(q)舍萬殊 若合一契(qì) 齊彭殤(shāng)
四、配樂集體朗讀(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情感)
1、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三個關鍵詞,領會作者情感的變化,并思考作者情感變化的脈絡與原因。
2、合作學習,討論并領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1)鄰桌討論。
。2)學生展示。
。3)教師明確:
情感變化:樂→→痛→→悲
因時、地、景、人、物、事而樂;
因生命短暫、人生易老而痛;
因“前人”、“后人”對“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萬古同悲”之嘆(無論過去,還是將來,人的生命終將歸于寂滅,此乃亙古不變之規(guī)律,故悲)。
五、教師示范朗讀(詳解1、2語段字、詞、句)
1、同學指出1、2段不解的字、詞、句。
2、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字、詞、句問題。
3、教師幻燈片展示重點字、詞、句。
、僦攸c實詞(黑體字):
歲在癸丑
茂林修竹
引以為流觴曲水
列坐其次
足以暢敘幽情
足以極視聽之娛
②重點虛詞(黑體字):
信可樂也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騁懷
、墼~類活用(黑體字):
少長咸集(形容詞作名詞)
所以游目騁懷(動詞的使動用法)
④特殊句式: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后置)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判斷句,判斷目的)
引以為流觴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詞的賓語)
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詞)
六、學生再次齊讀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說明:如果時間不夠,本環(huán)節(jié)略去。
七、小結本課時
1、同學們大體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寫作的來龍去脈。
2、同學們初步領會了作者“樂”、“痛”、“悲”情緒變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我們詳細解讀了1、2自然段,讀懂了這兩個語段的內容。
八、布置作業(yè)
1、以文中三個關鍵詞為紐帶,背誦全文。
2、借助課下注釋,讀懂文章3、4段內容。
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積極情感。
附1、板書設計
附2:第二課時主要內容
1、反復誦讀文章。
2、解析3、4自然段的字、詞、句,讀懂語段內容。
3、完整領會作者“樂”、“痛”、“悲”情緒變化后面的生命哲思。
3、理解文章融敘事、描寫、抒情、議論于一體的寫法。
蘭亭集序說課稿 篇18
教學目標:
1. 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 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 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 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 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 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 對文中多義詞的確定。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神舟六號已經升空,英雄們已經凱旋歸回。大家都很感覺很高興,中國的很多貧困學生更是感到興奮。為什么他們也那么興奮?因為,我們國家將又有一批款項投入到希望工程中來!錢是從哪里來的呢?答案是:從神舟六號中來。原來,這次隨著神舟六號一起升空和返回的的還有一幅國畫。這幅國畫可謂書法、畫藝雙絕!它是由毛筆書法和潑墨山水畫兩部分組成。現(xiàn)在這件藝術品即將用來拍賣,所得到的款項都將全部用來資助希望工程,專家們估計這件作品價值將上千萬!
為什么這次選擇的是這樣的一件藝術品,而不是其他的東西呢?其實只要我們細想了一下就不難其中的原因了!“物以稀為貴”,書法和山水畫是我們中國的國粹,在世界這么多的國度中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選擇國畫也就名正言順,理所當然了。
相比中國的山水畫一直受到西方油畫挑戰(zhàn)的狀況,中國毛筆書法的表現(xiàn)更是優(yōu)異!我國書法有著比山水畫更加悠久的歷史,在這么的一段遙遠漫長的歷史中,明星、巨星更是璀璨紛呈。
問:有哪位同學可以羅列出幾位這樣的人物?
答:……(導出王曦之,再導出《蘭亭集序》)。
。ㄈ魺o,則如下繼續(xù))……
問:其實還有一些大人物居然讓你們給忽略了,有哪位可以補充一下?
答:王曦之……(繼續(xù)追問,導出他的作品蘭亭序)
(若無,則如下繼續(xù))……
提醒:其實他就是王----曦----之(語氣停頓,緩慢,起到提示作用)
問:有誰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王曦之的有關作品?
答:……(導出蘭亭序)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欣賞的人物,一起欣賞的作品。
。ò鍟鹤髌罚骸短m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結束導入部分。
二、作者題目介紹
剛剛同學們講到了王羲之的書法,他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家。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的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是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不僅擅長書法,也長詩文。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它到底是什么摸樣的呢?請看插圖。(學生看圖)古人用八個字來形容它“飄如浮云,矯如驚龍!蓖瑢W們從這副精美的書法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國書法藝術的美,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它的真跡已經失傳。據說是被李世民帶到地下去了。
《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出名作為詩文它是王最出色的一篇。同學們看注釋一、從注釋我們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既然它這么有名那我們接下來就來了解一下共同來欣賞這篇續(xù)。
三、朗讀 思路
我們現(xiàn)在正式開始課文內容的學習,剛才老師已經介紹了王羲之,他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它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字寫的好,這篇作品的文采也很棒,堪稱“文質雙絕”。作品的特色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這也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內容。
1. 作者復雜的感情變化。
2. 駢散結合的寫作特點。
那我們來欣賞以下這篇作品,請同學們在欣賞的過程中能體會一下這兩個特點,并考慮一個問題——作品中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變化過程。
朗讀課文
剛大家都欣賞了這篇課文,應該都有一定的體會,F(xiàn)在請一位同學就剛剛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提問)
確實這篇作品的情感變化流程如xx同學說的是一個由樂到痛再到悲的過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來建構的,那我們現(xiàn)在具體來看看作者到底怎樣表達這三種不同的情感,請大家快速默讀第一自然段。
四、第一段
第一段講什么呢?講文章的事由,事由是什么呢?是“修禊事也”,“禊”是什么呢?我們看注釋5.“修禊事也”,就是做禊事,這有點像云南傣族的潑水節(jié)喲。當然這種祭禮也要挑個黃道吉日不能隨便,古人很講究的規(guī)定三月上旬的“巳”為修禊日。但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關于干支紀年,我們上節(jié)課就已經熟練掌握了,這里我就不重復了。
春天在古代分幾個階段?(提問)(孟,仲,暮)
之初就是陰歷三月初。所以我們課間交代的聚會時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就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
地點“會嵇山陰”即浙江詔興,蘭亭在詔興蘭諸山,當年勾踐曾經在那種過蘭花所以就以此為名為蘭亭。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的自然風光。都有些什么呀?(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解釋詞語并板書)
文中人物有哪些?
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群咸”包括誰?(注釋)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其中都是些有名望的大家所以說是“群咸”。
接下來看,“流殤曲水,列坐其次,絲竹管弦,暢敘幽情等”的注釋。(絲是弦類竹是管類的)
“是日也”判斷句(是 代詞)天朗氣清就是天氣清朗。
“惠風”解釋,(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指杭州當汴洲〈南宋 林升〉)所以只有春風才算得是惠風,和風。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兩個句子駢散結合的好句(提問翻譯)
向上可以看到(學生答)(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向下有崇山峻嶺等,王盡收眼底能不發(fā)出“信可樂也”嗎?
五、第二段
接著看下一段,古代文人集會多儒墨客在集會上留下千古詩篇。我們看在盛宴過后王發(fā)出怎樣的感慨?
第一段描寫宴會是如此的快樂、自在、酣暢、淋漓。為何這段卻讓我們咀嚼到痛感呢?其實“好花不常開”人也一樣,曲終人散都會有傷感存在,這是作者自然情感的流露。
古人講究起承轉合的模式那么這里體現(xiàn)在哪呢?(提問)(仰觀句與夫人句)作者生活的年代是什么樣的?(時代背景插入)
“靜,躁”兩種生活態(tài)度的句子(提問)由此有了三種人生的感覺。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所以感慨系之,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豈不痛哉”。
六、第三段
本文的前面兩段分別講到了“樂”“痛”,那么接下來作者的感情會有怎樣的延伸轉變呢?現(xiàn)在我們看下第三段。
很多人都說這段以“悲”為感情基調,那么到底是不是呢?(請位同學朗誦一下這段,其他同學認真感受作者的感情。
從文中哪可知“悲”呢?(提問)(“悲夫”)
好我們來具體感受一下:“每覽”句,每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樣感觸相合,我就為此悲傷感嘆,也說不出是什么原因。
“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樣相合。“契”是古人借貸的一種憑證,我們從它的甲骨文字形可以一目了然。(寫出甲骨文 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兩半合起來就是憑驗)
“固知”句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耙凰郎卑阉郎醋饕粯樱褒R彭殤”把長壽和短命看作一樣。這里“一”“齊”是同義詞,都是把 xx看作一樣“的意思。
“一 齊“都是莊子的看法,“彭祖”解釋(活到3800歲懂得養(yǎng)生之道所以把他當作長壽的代名詞。
接下看下兩句“后之”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
“雖世”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人們的思想情趣一樣的。
“其致一也”(提問致的用法)(情趣 情致)
“后之”句,讀這詩集也將有感于死生這件大事。
通過初步了解我們知道這段的主要思路是這樣的:首先,作者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的深入書寫,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我們知道在東晉很長時期里,士大夫普遍情緒蕭條、不思進取,作者借此批判他們的消極思想。這充分體現(xiàn)王抗拒人生虛幻執(zhí)著努力,隨后發(fā)出“后之視”的感嘆。
接著交代作品的成因“后之覽”總結全文。綜觀全段,顯然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他的精神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七、課文總結
同學們,剛才咱們已經用了將近一節(jié)課的時間學習 《蘭》這篇文章,在這節(jié)課即將結束的兩三分鐘的時間里,我們再來體會一下這千古傳誦的奇文帶給我們心靈上的美感。
《蘭》它只是一個序,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正文之前。他分自序和他序,(板書)
所謂自序就是作者自己寫的,介紹成書的原由,目的,和經過(板書)
問:《蘭》是自序還是他序?
顯然,在這篇自序里,王說明了寫書的緣由,目的,經過。請大家思考一下,在文中哪幾句話寫出了這三個要素?A同學,請你說一下他的成書原由(會于會集山陰之蘭亭。
那他的目的又何在呢,B同學,請你回答一下(后之覽者,亦,)好,請坐
C同學,請你說一下他的成書經過(故列敘時人)
好,大家回答的都很好
序這種文體,既可議論,也可敘事,即借題發(fā)揮,王由文人在一起吟詩作賦的樂筆鋒一轉,寫到對人生態(tài)度思考的痛,既而寫到成書的悲?梢哉f,這三種思想感情情緒是越來越低沉的,但思想深度卻是逐漸升高的,因而顯得立意高遠。大家想想,為什么在常人眼里一次無限愉悅的聚會,王會想到人生態(tài)度的悲呢,這種悲有從何而來的,這種悲是不是就是悲觀悲嘆呢?顯然不是,大家知道,王生活在國事日漸衰落的東晉時代,那個時代,士大夫們崇尚老莊思想,意志消沉,不求進取。這讓王感到悲哀,他會悲嘆。但這種悲嘆正是他曠達性格的反映,正因為他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充滿了追求,才會對庸庸碌碌的歲月的流逝產生悲嘆。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那些富于創(chuàng)造價值的杰出人物,你比如說三國時的曹操,他在他的餓詩中寫到:人生幾何去日苦多,對酒當歌,譬如朝露。讀起來,讓你覺得對人生充滿了悲涼的意味,苦長樂短的哀愁,但是,你是不是說曹操就因此而成為庸庸碌碌的平庸之輩呢。顯然不是。這些例子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舉不勝舉
文章最后一句寫到: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應該是后之覽者,老師希望大家學完這篇課文之后,結合一下歷史上的人物,思考以下自己的餓人生,怎樣看待你的餓生命,對待你的生活。我們說,當一個人開始學會思考的時候就意味著他開始成熟了。在座的同學們,你們思考過這些問題嗎,你們要怎樣對待你的有限的生命呢,想重于泰山還是要輕于鴻毛呢,你們要在庸庸碌碌中悲嘆歲月的流失還是要對酒當歌,意氣風發(fā)的建功立業(yè)? 好今天的課就到這里了,下面做下課堂測驗
八、隨堂測試
學習文言文,主要學習它的字、詞、句。也就是字音字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我們剛學習完《蘭》接著我們做幾道題來溫習一下:(練習)
通過對這篇的學習,我們感慨于死生之大,仿佛把心融入了作者飛舞的書法中,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多看多想,有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的豐盛,正如今句話說的好!拔覀兛梢曰畹钠椒,但不可以活得庸俗。
好,我們這堂課到此結束,下課。
【蘭亭集序說課稿】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說課稿11-07
《蘭亭集序》說課稿07-26
蘭亭集序說課稿01-23
蘭亭集序優(yōu)秀說課稿09-25
【熱】《蘭亭集序》說課稿14篇03-23
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通用15篇)11-17
《蘭亭集序》教案04-12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07-12
蘭亭集序教案最新12-19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