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0-19 09:24:22 教案

科學教案經典【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經典【6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借助輔助材料,探究讓雞蛋立住的方法。

  2、能積極參與探究活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3、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激發(fā)進一步探索雞蛋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

  1、每人若干個熟雞蛋,并畫好五官做成蛋寶寶。

  2、各種輔助材料

 。1)、鏤空材料:瓶蓋、光盤、花片、塑料夾子等。

 。2)、實心材料:方形積木、硬幣、圓紙卡等。

 。3)、可變形材料:橡皮泥、毛巾、沙包、積木塊等。

  3、每人一個記錄箋中間隔開,并分別貼上笑(哭)臉蛋寶寶。

  經驗準備:

  1、幼兒經歷了做蛋寶寶爸爸媽媽很辛苦的情感體驗。

  2、幼兒已經了解雞蛋是因為滾動、立不住而被摔碎的。

  活動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引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1、與幼兒一起回憶蛋寶寶被摔碎的原因。

  2、啟發(fā)幼兒討論:“用什么方法可以讓蛋寶寶立住,不再摔碎呢?”

  (1)、出示準備好的鏤空材料與實心材料。

 。2)、出示標記圖,請幼兒觀察并說出標記圖的.使用方法。(即:能讓蛋寶寶立住的,用笑臉表示;不能讓蛋寶寶立住的,用哭臉表示。)

 。3)、引導幼兒進行猜想并記錄。

  (二)、幼兒實驗論證。

  教師觀察幼兒實驗情況,適時介入指導,指導策略:

  1、觀察幼兒是否運用了所有材料進行嘗試,以幼兒沒有采用的材料,與幼兒共同實驗,充分感知。

  2、隨機判斷幼兒是否理解標記圖意義,并引導其進行記錄。

  3、與先完成實驗的幼兒進行交流,引導其觀察“為什么這些玩具能幫助蛋寶寶立住,而那些不能?”

  (三)、記錄整理探究結果,提升經驗。

  1、將幼兒探究結果記錄在黑板上。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并歸納“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即:中間凹進去的鏤空材料能讓蛋寶寶立住,實心材料則不能。)

 。ㄋ模、提供挑戰(zhàn)性材料(可變形材料),引導幼兒遷移經驗,解決新問題。

 。矗簩⒖勺冃尾牧献冃纬芍虚g凹進去的形狀,使蛋寶寶立住。)

  幼兒操作深入探索,教師觀察實驗,并隨機判斷幼兒當前經驗,適時介入指導。

 。ㄎ澹、分享交流。

  1、引導幼兒互相欣賞同伴的探究結果,比較與自己的方法是否相同。

  2、幼兒間相互交流,說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讓橡皮泥、毛巾、積木等,幫助蛋寶寶站住的?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延伸:

  引發(fā)幼兒到生活中尋找“還有哪些東西能幫蛋寶寶立?”

  活動反思:

  1、教師能從幼兒關注點、興趣點出發(fā),及時捕捉教育契機,生成此次探究活動。既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又提高了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活動中教師選擇的材料是幼兒熟悉的、常見的物品,如:花片、積木、沙包、毛巾、硬幣、夾子等,這些材料的提供會使幼兒感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了幼兒與材料的互動。

  3、材料投放具有層次性,這種由易到難的操作探究,有利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來解決新問題,從而進一步促進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小百科:蛋指的是某些陸上動物產下的卵,胚胎外包防水的殼。鳥類、爬行類以及哺乳類的鴨嘴獸和針鼴科都下蛋。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風的存在,并用恰當?shù)恼Z言進行描述。

  2、鼓勵幼兒嘗試用繪畫的方式進行記錄。

  活動準備:

  教師:記錄表,空曠的場地、選擇有風的日子進行探索活動,區(qū)角延伸活動;顒忧暗陌踩逃。

  幼兒:繪畫用具。

  活動重點:感知風的存在,并用恰當?shù)恼Z言進行描述。

  活動難點:鼓勵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記錄。

  活動過程:

  1、情景提問,導入活動、 我們一起到外面去做個實驗吧。

  2、帶幼兒到戶外,實驗是找風!你們想做這個實驗嗎?

  探索活動,猜想假設1、你覺得怎么樣才能證明你知道有風?哪些事物可以證明風來了?(請幼兒猜想假設)

  2、 風來了,身邊的事物會怎么樣?

  生:風來了,地上的'紙頭回飄起來;我會感到冷;樹木會搖來搖去…..

  1、 實驗驗證,提升經驗幼兒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并在記錄表上記錄是否成功。我們剛才說了那么多種假設,怎么才能證明呢?不如我們出去找機會來驗證吧?活動前先介紹記錄表。(在聽到一欄,將因風發(fā)出聲音的事物畫出來)有的幼兒站在原地不動,體驗風帶來的感受。有的環(huán)顧四周,尋找風的足跡。

  2、 幼兒相互分享交流成功的經驗。我們一起來說說你的驗證結果吧。

  3、生:風吹過的時候,我的眼睛都睜不開,不信你試試!我看到國旗飄的很厲害;還有旗子會有嘩啦啦的聲音….

  延伸活動,補充記錄 我們把驗證的結果畫到記錄表里吧。

  1、我們將記錄表里記錄的事物一起討論一下?纯茨愕

  是不是和別人不一樣?

  2、如果你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別人有的你沒有可以補在實驗表里。

  3、老師在墻上設置了一個主題欄,我們可以將以后的新發(fā)現(xiàn)不斷地補充道里面去。

  附:實驗記錄表

  姓名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___

  看到:

  聽到:

  感受到: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一些保護樹木的工具、材料和護理樹木的基本方法。

  2、嘗試運用文字、符號或圖像制作“護綠卡”,爭做護綠小衛(wèi)士。

  3、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激發(fā)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關鍵點:知道保護樹木的重要性。

  活動過程:

  一、觀看PPT,引發(fā)討論

  1、提問:

  1)在這些圖片上你看到了什么?

  2)這樣做會產生什么后果?

  2、討論:為什么要保護樹木呢?它給我們人類帶來什么好處?

  二、分享交流,經驗提升

  1、交流:

  1)你知道護理樹木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

  2)可以用一些什么方法來護理樹木?

  2、小結:護理樹木的工具和材料有草繩、石灰水、水桶、刷子等,若要樹木長得好,可以經常給樹木澆水、松土、修剪、清理周邊的.環(huán)境等。

  三、小組制作,宣傳護綠

  1、提問:我們小朋友都知道要保護樹木,可是破壞綠化的現(xiàn)象還不時發(fā)生,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來讓大家都知道要保護樹木呢?(鼓勵幼兒想出多種宣傳方法,師做總結)

  2、師:我們可以做一些“護綠卡”,“護綠卡”上可以畫些什么或寫些什么呢?

  1)幼兒分小組商量,合作制定“護綠卡”。

  2)教師巡回,與幼兒邊畫邊議。

  3)將“護綠卡”掛到樹木上。

  3、延伸:我是護綠小衛(wèi)士。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能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興趣設計的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整個活動內容新穎,有創(chuàng)意,組織的形式靈活,能隨機應變。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組織者,沒有過多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在活動中成為真正的主人。這次活動提高了幼兒的思維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tài)度。

科學教案 篇4

  【教案目的】

  1.知道自己身體有力氣,用力就可以使物體運動。

  2.愿意探索力,能大膽探索力的大小與物體間的關系。

  3.對有關力的現(xiàn)象感興趣,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

  【教案準備】

  1.經驗準備:知道自己用力就可以讓一些物體動起來。

  2.物質準備:羊角球、刺猬球、飛盤、足球、拎的小桶、小車獨輪車等。

  【教案流程】

  一、導入

  1.今天老師看見你們很高興,很想抱抱你們,選1~2個幼兒抱一抱。

  提問:老師有沒有抱起來?老師是怎么把她抱起來的?(用力)

  老師身體的哪個地方用力了?(手用力了)

  2.試一試:誰的力氣大,激發(fā)活動的興趣。

  實踐活動一、分組活動并講解活動規(guī)則。

  教師(出示玩具)寶寶們,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好多玩具,你們想不想玩?請寶寶們上來玩一玩吧。

  玩后提問:你玩的什么玩具?你是怎么把它玩起來的?你的身體哪個地方用力了?

  二、再次探索力的大小。

  實踐活動二:體驗自己用力大小與物體的關系。

  師:老師這里,還有許多東西,刺猬球、小車、輪胎等。

  請你們去試一試,讓它們動起來,想一想,你的身體的什么地方在用勁?

  (請個別幼兒選擇一個活動進行探索)并加強個別輔導,

  “你是怎么讓輪胎動起來的?”(推的)“身體的什么地方用力的?”(膀子)“用了力就怎么樣了?”(輪胎就滾動了)

  1.引導幼兒認識對不同的物體要用身體不同部位的力。

  師:踢球的時候什么地方在用力?(小腳在用力)

  我們玩球的時候想把球踢遠,腳踢的時候就要怎樣?(用力踢)

  如果想踢得近一點呢?(輕輕踢,少用點力)

  師:拎小桶的時候身體的什么地方在用力?(手、胳膊、肩膀)

  如果你想拎起重的東西,用的力氣應該怎樣?拎起輕的東西呢?(用力大,就能拎起重的東西,用力小,只能拎起輕的東西)

  師:當你在推小車的時候,身體的什么地方要用力?(手和腳都要用力)

  要想讓小車跑得快,用力就應怎樣?(用力就要大)跑得慢呢?(用力就。

  2.師幼共同小結:原來,我們用力就能使物體動起來。物體動的快、慢、遠、近都和我們用力的大小有關系。

  三、游戲活動:《大皮球》

  幼兒兩兩做游戲,當唱到拍的輕的時候,扮大皮球的幼兒輕輕地跳起來,唱到拍的重的.時候,幼兒跳高一點,游戲進行2—3遍。

  《誰的力氣大》擴展活動:

  思考:燕尾夾和鎖頭哪一個重呢?兩者之間栓一條線繩轉轉看,誰的“力量”大呢?

  材料:線繩1根、圓珠筆桿1支、金屬小扳手(比夾子重的金屬物品)1個、夾子1個

  操作:

  1、在圓珠筆桿中,穿一條約五十厘米長的線繩,線的一端拴上一個夾子,另一端則系上一個比夾子重的金屬小扳手。

  2、雙手手心相對夾住垂直的筆桿,金屬小扳手一端在下。

  3、緩緩搓動筆桿,讓夾子作圓周運動,漸漸加速旋轉,看看有什么現(xiàn)象。

  講解:

  1、小扳手是比夾子來的重。

  2、當轉速加快時,會產生更大的離心力,而把金屬小扳手往上提升。

  創(chuàng)造:物體除了輕重差別外,若加上不同的速度,就會產生不同的動量。比一比看,你走路時和騎車時,雨點打在臉上,又什么不同的感覺。

科學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水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孩子對水則懷有及其濃厚的興趣和特殊的感情,每次盥洗活動都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之一。我們緊緊抓住幼兒愛水,愛玩水這一特點,設計了一系列由淺入深和認識水的活動,把孩子們無意識的戲水引導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認識探索過程,提高了了幼兒的認識,鍛煉了他們的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感官對比感知,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質(糖、鹽等)的化學特性

  2、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生活的關注

  活動準備: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溫開水,鹽、白砂糖

  3、彩色塑料物件,石頭,洗衣粉

  活動一: 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

  活動過程:

  (一)引導活動,猜謎語,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手抓不起,刀劈不開,洗臉洗手,都叫他來”

  (二)基本活動

  1、 水是沒有顏色的

  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讓幼兒比較,說出:牛奶是什么顏色的?水呢?

  2、水是沒有氣味的

  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兒聞一聞醋,再聞一聞水,說說水有沒有氣味

  3、水是沒有味道的

  幼兒嘗嘗甜牛奶,嘗嘗醋,嘗嘗水,比較:水有沒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

  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塊顏色鮮艷的糖,對比觀察:為什么牛奶中的糖塊看不見?水中的看得見?

  5、小結:水是無色,無味而且透明的`

  活動二:

  活動過程:

  (一)引導活動

  1、出示兩杯開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沒有放糖,問:這兩杯水一樣嗎?看上去一樣,喝一喝呢?

  2、請個別的小朋友嘗嘗

  3、問:為什么這杯水會是甜的?

  (二)基本活動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糖和水的顏色味道,分別是白與無色,甜與無味

  2、將白糖放進水里輕輕攪動,慢慢的,糖不見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樣?

  4、再用鹽做一次實驗

  5、小結:水能溶解糖和鹽

  (三)鞏固活動

  1、討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讓幼兒把老師提供的石頭,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東西放在水里,過一會兒或攪動一下,看看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兒回家繼續(xù)做類似的實驗

  活動三:討論

  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應該怎樣節(jié)約用水?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背景

  春天來了,春風吹著,春雨下著,花兒開著,樹發(fā)芽了,各種各樣的小蟲也出來了。池塘里,小河邊出現(xiàn)了小動物——小蝌蚪,這一切吸引著我們農村的小朋友,他們覺得小蝌蚪真好玩,小蝌蚪為什么和媽媽長得不像呢?什么時候才長得跟媽媽一樣?根據(jù)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小蝌蚪和青蛙》的活動,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培養(yǎng)幼兒熱愛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了解蝌蚪的生長過程。

  2、激發(fā)幼兒愛護小動物。

  3、讓幼兒了解青蛙是益蟲,我們要保護它。

  4、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幼兒了解蝌蚪的生長過程。

  難點: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小蝌蚪找媽媽》故事磁帶。

  2、小蝌蚪的生長變化圖。

  活動過程:

  一、 談話導入。

  二、欣賞錄音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了解青蛙生長變化過程。提問:這個故事里面都有誰?青蛙媽媽在水里種下了什么?長出什么來了?最后變成什么了?

  三、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

  卵→蝌蚪→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青蛙

  小結:

 。1)、蝌蚪要變成青蛙先——再——后——最后——

 。2)青蛙生活在哪里?(水里、地上)

 。3)青蛙吃什么?(蚊子、蝸!

  四、教育幼兒要愛護小青蛙。

 。ㄋ亲胶οx能手,是莊稼的好朋友,是有益的.。)

  五、幼兒繪畫《蝌蚪》、《青蛙》

  六、結束部分:

  小青蛙餓了,我們送它們去捉害蟲吧。

  教學反思

  孩子對青蛙和小蝌蚪比較熟悉,能說出蝌蚪的外形,生活習性,通過活動在了解蝌蚪的生長過程的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精選]科學教案07-22

科學教案(經典)08-23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8-12

科學教案[經典]08-03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6

(精選)科學教案08-05

【經典】科學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