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時間:2024-10-20 17:57:03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薦]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薦]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幾年的歷史教學,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lián)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lián)系及橫向聯(lián)系,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F(xiàn)在新課程實施以后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f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jù)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聯(lián)系已知知識,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里盡情暢游。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lián)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xiàn)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電視、雜志、書刊、網(wǎng)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tǒng)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xiàn)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于獨立思考。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2

  摘 要:在教學活動中,教學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做好教學反思能夠及時地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完善和更正,能夠更好地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主要探討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運用教學反思的辦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教學反思;有效性;針對性;評價

  在高中歷史中,老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便是教學過程,但是在實際教學的時候,往往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老師必須及時對自己的教學情況進行反思,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并進行完善。

  一、在上課之前做好教學反思,能夠保證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很多老師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時候目的性不強,教學設計的時候連貫性也不夠,計劃性問題缺失,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老師教學的時候沒有一定的目的,教學內容沒有中心,甚至有些時候還會跑題,講解知識點的時候,老師也會過多地表述自己的一些想法,沒有考慮到教學的實際需要,也沒有重視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所以,老師在上課前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反思,發(fā)現(xiàn)上節(jié)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進行明確,根據(jù)教學的需要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

  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信息的反饋,提高教學本身的針對性

  很多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只是一味地進行知識的講解,對課堂反饋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少會和學生進行互動或者交流,這就導致了老師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也無法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對自己的不足進行一定的完善,教學的針對性非常的差,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提高也非常的緩慢。老師在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課堂提問或者是進行小測試,這樣,老師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時候會更加的及時,并且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足之處開展教學,這樣教學本身的針對性會大大的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效率也會有明顯的提高。

  三、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

  由于老師經歷和個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都有一定的區(qū)別,教學方法的不同會直接導致教學效果的不同。只有老師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接受,那么教學的效率才會真正的提高。老師在教學完成后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看其是否能夠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優(yōu)化,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或者不足,采取措施進行完善,只有這樣,老師的教學效果才會真正的優(yōu)化。

  四、重視多元化評價,更好地和學生進行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主體,所以,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地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但是老師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往往會比較主觀,而多元化評價方式能夠改變這種情況,能夠更加全面地反饋老師的教學情況,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老師更加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在使用多元化評價方式的時候,老師可以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也可以直觀地和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評價自己的教學,對于學生的一些看法和建議,老師必須虛心接受,絕對不能打擊報復,這對自身教學效率的提高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時候,老師及時地對自己的教學情況進行反思,能夠幫助老師改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能夠幫助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是符合高中歷史教學發(fā)展需要的。

  參考文獻:

  王子涵。歷史圖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首都師范大學,20xx-05.

  葛振東。高中歷史教學中圖表的有效運用.榆林高等?茖W校學報,20xx(03)。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3

  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如何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這一直以來是每位歷史教師研究的問題。

  作為基礎學科的歷史學科,逐步走出了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取得一定成效。那么,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扎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面,謹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重視學情分析,是上好歷史課的著眼點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教對于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我班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優(yōu)生雖然比較積極,上課氣氛活躍,但是數(shù)量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基礎不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我班學生的特點,我選擇最為適合學生的教法,因材施教,“備教法的同時備學生”。

  二、認真?zhèn)湔n,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

  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yōu)勢,在網(wǎng)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鑒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努力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wǎng)絡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制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傊瑹o論是課件制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三、注重專業(yè)素養(yǎng)

  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xiàn)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四、善于課后反思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后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熟與提高。

  我還把理性教學思考和感性教學過程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夠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師生雙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層次的飛躍,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從而幫助自己總結教訓和積累經驗,在不斷的反思中揚長避短,形成一套能準確判斷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本領,由一名“經驗型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一名讓自己教的輕松愉快、學生學的輕松愉快的好教師。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4

  一、序言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中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xiàn)象,那就是喜愛看一些歷史的書籍或者影視資料,喜歡上歷史課,但是不喜歡背歷史知識要點。因此,高中學生在面臨選擇文科和理科的時候,大部分學生不愿意死記硬背,都選擇了理科。而且,由于外界的一些影響,導致文科畢業(yè)的學生就業(yè)率差,所以,導致學生不愿意學習歷史課程。雖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我認為教師除了教授教材上的內容外,還需要教授學生主動學習歷史課程,吸引學生學習。因此,歷史教師需要學會反思,需要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二、對新的教材特點進行分析和反思

  我國教育部門采用了新的歷史教材來安排歷史教學,根據(jù)新課標的,我們知道了新的歷史教學知識體系具備三個特點:一是知識處理上變得更加靈活,通過模塊來完整的體現(xiàn)出知識教學要點,通過壓縮教學時間來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獨立性。二是使知識要點的主題變得更加突出,通過融會各種古今知識來豐富歷史的教學內容。三是使知識要點的選擇更加個性化,通過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方式,來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另外,由于新課程歷史知識是圍繞著專題知識結構和組織歷史內容形成的,它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訓練能力,讓學生能夠判斷知識要的,能夠通過各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來鍛煉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能力。因此,歷史教師需要研究知識要點,需要著眼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歷史,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認識歷史,了解歷史,教會學生利用分封制自主提出問題,在篩選問題的時候,需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歷史教師還需要做好新課程歷史知識專題的深入挖掘工作,需要圍繞專題組織歷史實際來形成專題知識結構,依托專題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以此來提升歷史教學的學術性和思辨性。歷史教師也可以直接通過教學任務分解來實現(xiàn)綜合性歷史教學管理,需要著眼于學生的“學”和“思”,理解教師的“教學”,掌握知識的落實程度,從而發(fā)揮出課堂歷史教學質量,讓學生正確的理解歷史知識。因為傳統(tǒng)的舊的教學觀念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歷史教學使用需求了,因此,歷史教師需要引導著學生一步一步的分析法制和分封制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同時,按照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正確的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提出相應的問題,并在篩選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學習知識,自己理解知識,自主解決問題,學生就可以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來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有利于讓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反思模塊教學方式能夠優(yōu)化課堂教學質量,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識。

  三、對教學現(xiàn)狀的反思

  高中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及時調整好新課程實踐中的知識難點,尤其是專題模塊和問題中心的內容體系,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問題進行總結。由于新課程的專題設置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因此,需要學生儲存著大量的知識內容在腦海里面,所以,學生學習某一個專題內容之前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量才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所以,新課程一開始就采用了專題教學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存量。目前,我國高中歷史教學總是使用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導致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知識內容的鋪墊,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另外,由于新課程中的初中歷史內容與高中歷史內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銜接問題,不利于教師的日常教學。因為,學生掌握的知識是否充足會直接影響教師的專題教學質量。當前的新課程就是采用了專題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而現(xiàn)行的高中教學只是在高三的時候才運用了這一方法。因此,在新課程教學中,老師必須做好大量的知識鋪墊。由于新課程標準的歷史專題涵蓋著大量的綜合歷史觀點,它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等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如果在日常教學中遺漏了這些知識內容,那么就會造成教學中過渡的流暢性,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新的知識內容。雖然《新課標準》中有著較強的知道教學作用,但是教師仍舊需要對新課標準進行理解,然后使用自己的教學方式自主的開展教學活動,這種做法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四、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傳授知識內容,而且還需要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通過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和創(chuàng)新,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另外,教師需要聚焦課堂,反思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新的知識來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反思的方式來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質量。因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提升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性,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另外,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讓學生憑借著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來感受歷史文化,通過自己的摸索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教師還需要扮演好“導演”的角色,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讓學生知識去感受和摸索以及發(fā)現(xiàn),教師需要提出問題,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探究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去實踐,讓學生通過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來了解歷史知識。此外,教師還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方式,使用新課程的標準來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積極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成為教學的“沙龍”,以此來實現(xiàn)新課程的維度整合。

  五、教學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新課標的教授方式與傳統(tǒng)的知識教授方式不一樣,它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來達到教學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日常教授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師方式理念,需要不斷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通過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來整合自己的教學知識要點,打破傳統(tǒng)的、單一的科學教學模式和知識框架體系,通過專業(yè)的知識專題來進行教學,從而達到優(yōu)化課程的目的。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5

  一、在“得”方面:

  1、發(fā)現(xiàn)學生的歷史基礎薄弱,及時調整教學重心轉向基礎教學,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特別注重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銜接,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興趣及歷史理念。

  2、發(fā)現(xiàn)學生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能力差,甚至對簡單的歷史問題都無法理解,至于歷史方法、歷史解題技巧更是一竅不通,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放慢教學進度,注重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注重解析歷史問題方法得訓練,技巧的啟發(fā),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要求,服務大多數(shù)學生。

  3、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參與式、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有意識的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注意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內驅動力及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智力和能力。例如達成某一教學目標時,我圍繞教材的核心內容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相關問題,弄清“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構建知識網(wǎng)絡等。在涉及到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時,則明確要求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注意宏觀、微觀相結合以及把是否適應生產力發(fā)展、是否適應社會發(fā)展潮流作為衡量的標準,教學反思《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谷俊改老師》。對社會熱點或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通過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思辯能力。

  4、課改帶來了歷史教學許多新問題,如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學目標方面,新課標要求實現(xiàn)“三維目標”,特別是要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不僅是教授歷史知識,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角度分析問題,同時在教學方式上,有意識的采用探究式的方法,盡量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二、在“失”方面:

  1、教學知識點的處理還不夠順手,因為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變化很大,哪些知識該補哪些不補,尺度上很難把握。

  2、教學深度處理還難于把握,基于新課改剛開始,無前人可鑒,無高考可尋,教學應教到哪一個深度,很難把握。過于理論的話,學生上課興趣不過,而過于簡單的話,又擔心知識講解不到位。

  3、學生的歷史興趣調動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很難找到一個度。到底關注基礎較好的學生,還是促進每位學生的發(fā)展,這其中很難把握。

  4、雖然在上崗前參加過新課程培訓,但在具體教學中,新課程理念的貫徹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學術性、思辯性強的章節(jié),往往不盡人意,有時過于注重細小知識的分析,造成課時緊迫和教學難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線作蜻蜓點水式處理。

  三、總結得失,積累經驗,吸取教訓,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以后教學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繼續(xù)深入地研究新課程標準,以新課標指導教學工作,處理教學內容,把握教學尺度和積極推入新課程改革。

  2、繼續(xù)以調動學生的歷史興趣為主,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歷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發(fā)揮學生個性。

  3、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進度以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主體,積極穩(wěn)定地處理歷史教學問題。

  4、、全面推進探究性學習。推行素質教育,改變“填鴨式”教學方式,充分保證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時間、興趣和質量。

  新課程改革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發(fā)。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6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思考、解決問題的一種做法,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進行分析與再理解的過程,以使教學向更正確的方向努力。教學思考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層面。它既有教學內容的思考,也有教學方式方法的思考,既有常規(guī)課的思考,既有教師通過自我感受而進行的思考,也有借學生質疑來質疑自己的教學行為的思考。

  所以做好教學思考大有好處好處?梢园l(fā)現(xiàn)不足,查找原因,尋求改進辦法,使教學逐步完善,不斷提高。將教學中的光輝處進行總結提煉,使之成為穩(wěn)定的理性行為,使教學過程更加的精彩紛呈。通過對學生學習表現(xiàn)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增強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互動性。也可以通過對自身行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認識自我,從而更有效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自身價值。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存在諸多無法預知的因素,課后思考不但可以獲得許多寶貴經驗,用以指導教學,而思考過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研究能力。有助于實踐智慧的生成。

  一、教學理論基礎上

  (一)要轉變教學理念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應該經常思考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如,長期以來,歷史教學目標總是定位在增進學生的具體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等方面,相對而言,有關史學的知識,如歷史解釋的多元性、因果關系、變遷和延續(xù)則往往忽略。其背后或許有著這樣的假設:十幾歲的學生只要具備足夠的史實知識,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而然就會理解、運用那些知識;學生年齡尚小,那些史學概念與方法非他們所能領會,無須過早傳授。因此,

  在歷史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掌握重要的史實之外,適當傳達一些歷史學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歷史教學的核心應當是發(fā)展學生對于歷史問題的思考能力和學習方法。

  要轉變教學理念,歷史教師就要了解歷史教學研究的動態(tài),加強對歷史教學理論的研習。隨著課程改革的啟動,歷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更加趨于活躍,成果迭出。如,余偉民主編的《歷史教育展望》、聶幼犁主編的《歷史課程與教學論》、趙亞夫主編的“歷史新課程研究系列叢書”、白月橋的《歷史教學問題探討》等著作都有參考價值。此外,《歷史教學》雜志開辟的“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及教材編寫”以及“關注新課改”等欄目的討論文章對更新教學理念也有幫助。

  (二)豐富本學科專業(yè)學識

  學科專業(yè)知識對于新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教學思考,至關重要。歷史教師如何提高專業(yè)修養(yǎng)、豐富專業(yè)學識呢?關鍵是多研讀史學名著和史家學術論文。比如,教古代歷史,只讀幾本通史類的書是遠遠不夠的,“至少要讀斷代史,而且是內容豐富,評價較高的斷代史著作。像講魏晉之前,至少就應該細讀《魏晉南北朝史》”。此外,還可以從現(xiàn)代一些杰出的史學家,如顧頡剛、陳垣、陳寅恪、傅斯年、錢穆、郭沫若等人傳世的學術論文中,精選若干篇研讀。閱讀這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史學名著,不但可以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了解學科研究前沿,而且從中可以學到提出問題、分析史料、推理證明以及論斷評價等研究方法。

  二、教學方法策略上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fā)生事件用案例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并對此進行總結。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

  課堂,并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除了思考自己的教學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別是一些中學優(yōu)秀歷史教師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近年,特級教師劉宗華與北京師范大學歷史教學法前輩孫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寫了《劉宗華歷史教學藝術與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一書,前者談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和體會,后者則運用教育理論來闡釋其教學實踐的價值,理論與實際相得益彰。還有更多發(fā)表在報刊上的優(yōu)秀教學案例,應及時研讀,從中受到啟迪。

  (二)研討課

  研討課作為一種課型,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較豐富的活動。特別是同事互助研討,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通過相互研討、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研討課,教師具有最佳的研究條件。當然,課后,聽課教師應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歷史教師教學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課后小結與思考札記

  課后小結與思考札記,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困惑以及針對問題所采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所得經驗,以便有利于以后的教學實踐。過去,人們往往重視課前的備課,對于課后的小結與思考,則較少關注。

  (四)對調節(jié)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的思考

  教師可適當安排多種形式的歷史研習活動,例如,課堂討論、辯論;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小傳、歷史題材的社會調查報告;搜集整理多種類型的歷史資料;編演小歷史劇等。根據(jù)新課標理念,以下幾種方法切實可行。

  1.課堂討論、辯論,學會合作學習。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學活動建議,其中特別強調開展課堂討論和社會調查,而討論和調查都需要通過合作學習才能解疑。合作學習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激發(fā)高度的求異思維,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如關于戊戌變法的性質,筆者在教學中跳出教材觀點的束縛,設置新的問題情境“有人認為戊戌變法是一次失敗了的資產階級革命,對此你有何看法?”新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新的學習興趣,引發(fā)了同學們對戊戌變法性質的熱烈討論。又比如對拿破侖的評價問題,教學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寧評價拿破侖的兩段話(恩格斯認為拿破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而列寧認為拿破侖戰(zhàn)爭最終變成了帝國主義戰(zhàn)爭),激化學生的認知矛盾,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進而引導學生探討恩格斯為什么肯定拿破侖而列寧為什么否定拿破侖,正確認識拿破侖戰(zhàn)爭的雙重性,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組織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討論方法和技巧,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表達,學會在討論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與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在討論之后,要指導學生學會思考,總結得失,提出新的問題,進入深層次的思考。教學中幾乎每堂課都可以開展類似的討論,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標巧設討論主題,力求每次討論都有精彩的內容和獨到的思考。在開展討論之前,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學習資源,如圖書館、

  博物館、互聯(lián)網(wǎng)、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擬定討論方案和發(fā)言提綱,做好課堂討論的準備。

  2.撰寫歷史小論文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學習方法,也是歷史學習評價的方式。它包括寫作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小傳、歷史題材的社會調查報告,制作歷史模型、編繪歷史圖表和制作歷史課件等活動,重點考查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動手與動腦的綜合能力。

  3.編演歷史劇。參與歷史課本劇的排演可以將對歷史的理解與對歷史學習的情趣完整地結合起來。通過教師的精心安排指導,的確能促成發(fā)展并提升學生歷史思維的預期目標。畢竟學生通過主動閱讀理解史料、編寫劇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學習相當主動,收獲自然豐富!其實歷史劇的趣味性不僅表現(xiàn)在有趣的臺詞,滑稽的動作,更在同學間互助研究劇情發(fā)展的可能性上所體會出來的心得。

  4.考試。歷史考試是學習的一種評價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筆試和口試,運用這些考試形式時,要注意其科學性、有效性和多樣性的統(tǒng)一。新課程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5.學習檔案。通過建立歷史學習檔案,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高中階段每個學生都應建立完整的學習檔案。歷史學習檔案一般由教師、學生及家長共同建設。檔案內容主要包括:考試成績、歷史習作、調查報告、歷史制作、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xiàn)、師生和家長的評語等。建立歷史學習檔案,有利于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長期、穩(wěn)定的綜合考察和較為全面的評價。

  三、教學思考注意事項

  1.思考時除了思考一般性的教學問題之外,應注意突出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除了依據(jù)教師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見開展思考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學生的反饋、感受和學生的學習結果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2.思考不僅要總結本次教學活動的優(yōu)點和成功之處,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學活動激發(fā)的值得研究的課程問題、具啟發(fā)意義的事件或教學實際實施過程中的缺陷。并就這些問題就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過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提出改進教學的方法。

  3.思考要突出重點。要注意在事實的基礎上加以總結,不要單純羅列事實和現(xiàn)象。但理論的總結又要注意語言通俗簡明,并利用本次教學活動的具體證據(jù)來論證,不要長篇大論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脫離具體教學活動做宏觀的理論闡述。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7

  一、“在快樂中學習”——培養(yǎng)興趣是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F(xiàn)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了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著力于“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松和快樂。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

  二、“學為人師,行為規(guī)范”——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xiàn)了自己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發(fā)現(xiàn)并質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覺,但學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于以后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yè),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yè)。據(jù)統(tǒng)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fā)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三、“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 “學為人師,行為規(guī)范”,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并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fā)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xiàn),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chuàng)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fā)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yōu)勢,揚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立足于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

  四、“教,然后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八刭|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并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于某些課時,并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占據(jù)著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于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8

  何謂“歷史學科素養(yǎng)”呢?我認為至少應該包含有這二個方面:

一、歷史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

  二、歷史學科特別的研究方式;

  基于以上具體目標,我在自己平時的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漸進式的探索與實踐。

  第一個方面,關于如何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習慣,我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實驗:

  (一)、準確把握“歷史時間觀”:

  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習慣,必須讓學生形成準確的歷史時間觀念,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在特殊的歷史情境下去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學生無法準確定位歷史時空,這是歷史教學的老大難問題。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學到了以下幾種方法,不妨一試:

  1、讓學生完成特定歷史時空的歷史作文。如辛亥革命時期社會的變化,加入你是中的一員等等。

  2、訓練學生準確定位特定歷史階段歷史重大事件的先后順序。如數(shù)軸定位法。

  3、歷史階段特征訓練法。訓練學生從具體的歷史事實歸納本階段的基本特征,再從歷史階段特征回憶反映這些特征的歷史事實。

  只有讓學生“走進歷史”,如身臨其境般感受歷史,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讓學生逐步準確地形成歷史時空觀念。

 。ǘ、教會學生“歷史地思考”

  讓學生具備歷史思維習慣,首要問題是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歷史地思考”,也就是教給學生歷史思考的基本方法。歷史思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歷史的“三分法”、“背景分析法”、“過程分析法”和“歷史結果分析法”等四大類。

  分析歷史的“三分法”,就是歷史事物由“背景”、“過程”、“結果”三部分組成。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和掌握“三分法”,這是進行歷史思考和歷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背景分析法”是教給學生分析歷史背景的基本方法。歷史背景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各方面,引導學生總結出歷史背景分析的“公式”:歷史背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組織+群眾+軍事+民族……。接下來每當分析歷史背景就由學生輪流上臺演示。

  “過程分析法”是教給學生掌握歷史過程的基本方法。由學生總結自己掌握歷史過程的心得體會,總結出階段分析法。

  “影響分析法”是引導學生如何得出歷史結果。要求學生必須思考:歷史事件的結果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勝利原因和失敗原因)歷史事件如何定性?歷史事件產生了什么影響?

  第二個方面,怎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研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培養(yǎng)好學生的閱讀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不足,在解決“歷史材料題”時困難重重。因此,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那么。如何正確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學生閱讀歷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領悟能力,就是通過對所給的歷史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就必須使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得以開發(fā),使他們能夠通過閱讀,注意到歷史敘述中所顯示的人物動機和意圖、領悟歷史的敘述中的現(xiàn)象和本質。在閱讀歷史文獻中,特別要求學生要避免用現(xiàn)今的觀點和價值標準去判斷衡量歷史,而是要歷史地考慮事件的前后聯(lián)系和具體情況。

 。ǘ┘訌姎v史直觀史料的鑒別評判能力

  要促進學生對歷史的研究能力,還應讓學生學會利用歷史地圖、照片和各種圖像資料,并能夠進行分類、解說。在這種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中,確定歷史文獻或敘述的作者和來源、比較和對比不同的思想、價值觀以及人物、行為和制度、區(qū)分歷史的事實與歷史的解釋、注意到各種各樣的觀點。并通過這種形象的認識,分析簡單和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比較相關歷史事件,從而一步步培養(yǎng)學科素質。

 。ㄈ┨岣邔W生探究歷史的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9

  高中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入推進,關于如何上好歷史課,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標準不一而足。結合自己將近一年的對于歷史新教材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目標明確可行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學的重大目標是培養(yǎng)人格健全、知識豐富、自立精神強烈的未來社會建設者。

  對應到我們的歷史教學,“人格健全”需要明確歷史教學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有機滲透做人處世的品德教育;“知識豐富”需要明確歷史教學“知識”目標,有序傳授真實可信的歷史知識;“自立精神強烈”則需要確定歷史教學的“能力”目標,有效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則貫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我們必須要做到兩點:

  第一,了解學生情況。即了解學生不同階段的現(xiàn)有知識、能力水平,預測其未來發(fā)展狀況等,從而確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如必修二專題二的第一課《近代中華民族工業(yè)的興起》中,在高一新授時,由于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們的目標應定位于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簡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興起的基本史實和體會民族工業(yè)代表人物的創(chuàng)業(yè)品質。高三復習時目標就要進一步探討其在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體會民族工業(yè)的代表人物所表現(xiàn)的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第二,分析教學內容。歷史學科的課程資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須結合歷史課程標準,因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課程標準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編寫、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考試評價的綱領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才能確定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就我們江蘇地區(qū)而言,無論選用人民版的'還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讀課標的前提下,研究、對比兩種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學要求,以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如必修一的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課,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內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們可以依據(jù)課程標準確定本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能力目標是“概括、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是“結合今天中國人的思鄉(xiāng)情結、祭祖行為體會宗法制對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響。”

  目標的預設和確定之后,和教學方式一樣,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圍繞大目標,還要注意隨時適當?shù)奈⒄{,針對不同的班級的學生,甚至同一個班級內部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要有適當?shù)纳桑@樣才能促進所有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二、課堂形式思辨靈活

  關于歷史課的課堂教學,是這次新課改的重點。我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采取傳統(tǒng)型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充分準備(備課),依次完成對歷史原因、過程、結果的分析(中間穿插師生談話與一問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對歷史的因果發(fā)展來個小結,注重挖掘教材和歷史知識結構教學。課堂教學中我力圖循序漸進、完美地分析教材。結果當我把教材分析完畢后,總失望地發(fā)現(xiàn)歷史所蘊含的樂趣和學生天生的興趣早已消退得蕩然無存。另一方面,課時內容容量大是新課程的一大特色。盡管課堂上盡量壓縮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可是由于課堂教學中教師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課堂教學尚未成功下課鈴聲已經“革命”的事件常常發(fā)生,并且形成一種惡性的循環(huán)。

  長時間里我都無法理清課堂教學的頭緒,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該何去何從,直至后來參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歷史新課程研討活動。我學習這次活動中的公開課經驗,完全放棄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模式,徹頭徹尾地進行問題教學模式:課堂上基本不講教材,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為重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從而使學生認識歷史事物,在問題設計上以拓展型的問題為主。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課堂完全放手給學生,目的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習得的歷史知識畢竟有限,而且是處于亟待梳理中。這樣全面放棄傳統(tǒng)、完全不搭建知識結構的教學顯然不適應“國情”,學生難以適從,而且就考試的效果來看也不是很好。

  艱難的摸索過程讓我明白:歷史新課程下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歷史教師都應該在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去探索完善新課程下的新模式。

  三、關于自身的問題與思考

  問題所在:

  1、教學知識點的處理還不夠順手,因為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變化很大,哪些知識該補哪些不補,尺度上很難把握。

  2、教學深度處理還難于把握,基于新課改剛開始,無前人可鑒,無高考可尋,教學應教到哪一個深度,很難把握。過于理論的話,學生上課興趣不過,而過于簡單的話,又擔心知識講解不到位。

  3、學生的歷史興趣調動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很難找到一個度。到底關注基礎較好的學生,還是促進每位學生的發(fā)展,這其中很難把握。

  4、新課程理念的貫徹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學術性、思辯性強的章節(jié),往往不盡人意,有時過于注重細小知識的分析,造成課時緊迫和教學難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線作蜻蜓點水式處。

  我的反思:

  1、繼續(xù)深入地研究新課程標準,以新課標指導教學工作,處理教學內容,把握教學尺度和積極推入新課程改革。

  2、繼續(xù)以調動學生的歷史興趣為主,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歷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發(fā)揮學生個性。

  3、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進度以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主體,積極穩(wěn)定地處理歷史教學問題。

  4、全面推進探究性學習。推行素質教育,改變“填鴨式”教學方式,充分保證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時間、興趣和質量。新課程改革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發(fā)。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0

  成功之處:

  1、教學中貫穿情感教育,用事例襯托法。

  教學中注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情感因素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和高度,賦予學生重要的價值取向。本節(jié)課知識點較多,,有些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觸,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如果僅從教材內容正面分析,容易產生空洞說教之嫌,于是,我決定多舉例,特別是聯(lián)系事實政治,如:汶川地震,從而啟發(fā)學生理解我國民族特點及各個少數(shù)民族對祖國的貢獻,這樣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因此品社課教育的德育功能顯得更突出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已成為本節(jié)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學中,我把它當作貫穿本節(jié)課的一條主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本節(jié)課知識點多且涉及范圍太廣,針對性不強,因此我把情景導入設置為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并啟發(fā)學生把歌詞內容和民族國情聯(lián)系起來,既親切易調動積極性,針對教學內容也貼切。另外,結合歷史、地理知識,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答,既完善了教學內容,又鞏固了知識。

  不足有:

  1、對于難點即:共同的心理素質,在處理中總結時不透徹、不全面。在這里能對學生進行教育:要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但在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一內容。

  2、由于本節(jié)課知識點多且涉及范圍太,為了突破重難點,在教學避免空洞說教,課堂上列舉了許多事例,,但由于有些事例學生不知道,為了讓學生理解知識,所以老師說的`過多,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造成聽覺疲勞,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沒處理好。在以后教學中注意改進。

  以上是我的工作反思,在教學中我會不斷的改進,使教學工作取得不斷的進步。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1

  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將來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zhàn)更多。努力學習,深入鉆研尋求對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要實現(xiàn)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tǒng)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wǎng),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并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采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常規(guī)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復講了好幾遍他為什么還不會?”、 “為什么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么學生對涉及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后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于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于學生分數(shù)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fā)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yǎng)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

  興趣是人對必須事物和活動帶有用心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用心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帶給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了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務必著力于“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簡單和快樂。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能夠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本文由一齊去留學修改整理。

  一、“學為人師,行為規(guī)范”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為人師,行為規(guī)范”,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我先做出樣貌。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我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我的失誤則關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xiàn)了自我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發(fā)現(xiàn)并質疑,或者事后被自我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并沒有使自我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于以后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yè),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yè)。據(jù)統(tǒng)計證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fā)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我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中學歷史教學的好處和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逐漸構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構成不就應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就應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xiàn)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fā)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好處和價值是否體現(xiàn),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理解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資料,這種理解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chuàng)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務必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fā)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yōu)勢,揚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立足于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以適應學生潛力培養(yǎng)的需要。作為一個剛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三、“教,然后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八刭|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并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占據(jù)著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于理解“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理解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務必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務必處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于某些課時,并非全部的課程都就應使用多媒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3

  本學期開學以來的教學工作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緊張有序的進行,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F(xiàn)將本月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致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 、通過研讀20xx年考綱預測今年歷史科的命題趨向。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我們采用高考試題,同時也研讀最新的考綱,了解高考試卷的分布。

  2 、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復習。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加強對學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后,加強落實、檢測,每天的材料題訓練要做到檢查,督促,評語,給分,最后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識整合。

  高考受考試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復習后,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并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總結認識,將知識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使學生在第一輪復習完成之后,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shù)挠柧毷潜夭豢缮俚模沂窍喈旉P鍵的一環(huán),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 、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jié)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涂寫最好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 、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高考復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縱觀近幾年高考,由于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xiàn)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xiàn)象問題,為體現(xiàn)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jù)材料設置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說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 、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后將之轉化為事件。最后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聯(lián)系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鉤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guī)范,問什么答什么,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xiàn)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后敘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xiàn)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lián)系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xiàn)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了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

  以現(xiàn)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xiàn)并不明顯。因此,復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最后,高考的沖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題海,回歸課本。在這個階段里,學生自主復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通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tǒng);貧w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于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9

  1、回首這學期,心中就產生了許多感觸。這學期中經歷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因為這些印記見證我這樣一個新生的成長,F(xiàn)在我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許多事情,但是仔細琢磨后又不盡然。或許在以后也會嘲笑現(xiàn)在的渺小,但我們不得不笑著回首我們所走過的路.這次考試,我總結了以下的點滴:在學習上,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我認為面對知識就是力量,離開了知識將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中學時代是學習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黃金時代,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知識是無價的。合理安排時間,調整好作息時間,分配好學習、工作、娛樂的時間。時間是搞好學習的前提與基礎,效率和方法更為重要。其次,要保質保量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認真對待考試,考前認真復習。積極閱讀課外書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抓住點滴時間學習。經常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搞好師生關系,師生相處得融洽和睦;在這次期中考試中,盡管感覺良好,但還是不理想的地方,仍需繼續(xù)努力,抓緊自己的學習。知識無止境,探索無止境,人的發(fā)展亦無止境,我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學習。我要確定未來的發(fā)展目標,我也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當然,這需要老師們的精心培養(yǎng)和同學們的真誠幫助。

  2、上周剛剛進行了月考,經過這次考試后我進行了反思,總結出以下幾點希望在以后的考試中能不斷改進。

  一、考試卷看似簡單,沒有難度特別高的題目,但每一個問題的思考量都很大,還有個別題目雖是考查重點內容,但設問比較偏,以至學生答題時失分點多,正確率不高。

  二、主觀上,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不夠,沒有很好地掌握學過的知識點。甚至,停留在開卷考,只要“查一查”、“抄一抄”就可以過關的觀念上。這也是考試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針對以上問題,下階段我在九年級教學工作準備做好如下幾點:

  一、抓好進度,在教授新知識的時候注重教學方法,在平時多加強審題的訓練,圍繞問題,尋找知識的落腳點。開放性試題的命題依據(jù)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為導向的,教會學生在解題時必須以教材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向教材求索,尋“根”問宗,找出解答問題的相關歷史知識,切忌隨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

  二、注重對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正確運用發(fā)散思維是解答開放性試題最為重要的思想武器。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多注重時事政治,多看、聽新聞,多讀書,借助課外知識對課本有進一步的把握。平時的點滴積累和不斷的鍛煉,持之以恒地堅持才會碩果累累。

  三、教會學生抓住規(guī)律性的知識,舉一反三,進行知識遷移。

  四、強調虛心聽同學的發(fā)言和老師的總結,不斷的進行反思。

  五、通過這次月考對我個人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課要有吸引力,讓學生時刻關注老師,關注課上知識,不斷思考問題。特別是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要深思熟慮,考慮到學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問,沒有任何的價值。老師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愿望。老師的思考能激發(fā)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這就要求我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傊谝院蟮慕虒W中,我會一一注重以上問題,逐步讓學生適應我的教學方法,我也要適應他們,形成和睦、融洽的課堂氣氛,并扭轉學生“開卷考,只要了解知識點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的錯誤觀念。師生共同努力,勇敢的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4

  一、新課程改革的特點

  “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進青年學生的身心和諧發(fā)展]。作為知識內容豐富、人文氣息濃厚、思辨方法突出的歷史教育應該在此過程中肩負起重大的社會責任。經過本人的教學實踐,把新舊課程進行深入對比,感受到高中課程新的特色:①課程目標能力化;②課程結構合理化;③學習知識廣泛化;④實踐活動針對化

  可見,新課改更加具體、明確,有針對性,更體現(xiàn)了充分的開放性,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安排留有足夠的空間和彈性來把持知識的外延。那么教師該如何把握這些特征,更好地投身于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全面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便成為每位教師深思審度的重點。

  二、新課改中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教師會經常思考什么是“有效的歷史教育”?“有效的歷史教育應當給人以思想,給人以眼界,給人以胸懷,給人以情感,給人以?文化?……”[2]要做到有效的歷史教育,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

  1.教學理念的反思

  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應以講授為主,而新的課程改革讓教師認識到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對話交流和分享興趣和經驗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相互促進學習的過程。所以,歷史教師應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應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應由居高臨下的師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這就對教師有了全新的要求:①知識儲備要充足;②課前準備要充分;③課堂引導要有序;④講授技巧要精準。

  如岳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Ⅲ)文化發(fā)展歷程中《孔子與老子》的授課。傳統(tǒng)的教學是講授的過程中穿插提問和總結,但學習了新的教學理念后,教師便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和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通過圖片展示,創(chuàng)設了“孔子精神”的情境,指出2500多年的歷史風塵使孔子的面目變得復雜神秘,請同學們查找資料,選擇適當?shù)慕嵌群瓦m合自己的思考及研究方法,通過分組合作探究,恢復孔子的本來面目,并總結孔子精神對中國及世界的影響。這需要課前教師對學生的學情狀況進行認真的調查,常言道:“功夫在詩外!逼鋵嵭碌慕虒W理念中讓教師的許多功夫也應下在課外。

  2.教學實踐的反思

  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的恰倒好處的應用,是值得深思的!敖o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的觀念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新課程中的歷史教師要成為奔淌的河流,成為專家型教師。在備教材之外,更應該在上課前“備理念、備資源、備目標、備教法、備延伸”。由于新課程改革中的學生主體參與程度的增強,使課堂教學的不定因素大大增加,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必須隨之提高,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新

  課程目標。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到:①總結成功經驗;②查找不足原因;③記錄學生情況;④改進教學失誤。

  如岳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Ⅲ)文化發(fā)展歷程《宋明理學》的授課。備課時準備了很多資料,也確定了本課的三維目標,但在實踐中卻有了不盡人意之處。就拿知識與能力目標來說: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理解思想家主要的學術觀點。但不論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哪一個不是思想博大精深?至于“三教合一”更是三言兩語無法說清楚。朱陸之辯,原本要從世界觀的不同切入,但沒有學習哲學的學生根本不太明白什么是世界觀,更別說什么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了。所以課后自我反思,感覺到了三維目標的確定容易,但要重在落實。這就要求必須在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讓學生便于破解難題,必須在知識積累、學科素養(yǎng)、教學資源上擁有更豐富的積累。

  3.教學方法的反思

  傳統(tǒng)的“灌注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聽課被動,師生缺乏主動交流。這種教學沒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學生僅是“在學習”,沒有“會學習”。而新課程改革使教師認識到真正的課堂應該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能動性,突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氛圍的民主性。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弊畲笙薅鹊臐M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的“傳道、授業(yè)、解惑”。

  如岳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Ⅱ)經濟成長歷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fā)展》的授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課改前四課內容的合并,而且理論性較強,內容枯燥。為了使學生能很好的把握課堂內容并吸收消化,要求教師精心設置具有特色的問題并將全課內容高效整合,使教學內容條理清晰,要點分明。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要懂得如何設計問題,更要努力讓學生的思想火花迸發(fā)出來,那么教師在引導學生時,就該注意問題的指向,問題教學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通過解決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科認知水平”[3]

  4.教學過程的反思

  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培訓后上崗,邊學習邊教學,難免會遇到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①新教材,取舍左右為難。由于歷史的教材編寫現(xiàn)采用了貫通古今、中外關聯(lián)的歷史知識專題編寫體例,而學生憑借自己的初中歷史學習水平難以與新課程的高中歷史學習相銜接,教學跨度和課時容量明顯加大。以便出現(xiàn)粗講不放心,精講沒時間,取舍時左右為難的窘境。②新課時,上課舉步維艱。由于高一未分文理科,歷史學科每周兩課時,如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進度要求,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如果為了完成新課程所要求的教學任務,那么每堂課的容量就會增加,不僅無法實施新課改中的新的教學方法,更增添了學生們的學業(yè)壓力。③新任務,學生不堪重負。就歷史學科而言,每課課后習題都有“解析探究”,但課堂之外還會給學生留有研究性學習,學生會感覺到學業(yè)負擔的加重。

  這些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疑惑和迷茫,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的改進和完善!靶律挛镌趧偖a生時,并不都是十全十美,但總是不斷發(fā)展壯大,最終是要取代舊事物的!蹦敲丛谛抡n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做得更好,教師在思考中前行。

  三、新課程中的教學建議

  1.樹立全新教學觀念

  “必須全面實施教育功能,在提高現(xiàn)代公民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盵4]從適應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作為教師,我們要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生存。

  2.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要適應新角色,要精心營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不僅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也是新課程的參與者;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自覺獲取新知識。

  3.建議教學形式多樣

  充分開發(fā)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在歷史教學中盡量運用參與式教學,把學生調動到歷史教學活動中去。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去參與實踐,去感悟歷史,去體驗歷史。

  4.加強知識思想整合教學過程中多借鑒歷史發(fā)展和人類生活的成敗得失,幫助學生體會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真諦,激發(fā)學生了解歷史的熱情,充分發(fā)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使命不僅在于課程知識與結構的變革,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統(tǒng)一。毋庸質疑,新課程改革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這是一次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全新變化,是真正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一次大規(guī)模嘗試”[5]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教育教學實踐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進而更好的推進新課程改革。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

  新課程突出文明史觀的地位,現(xiàn)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社會史觀、生態(tài)史觀等新史觀也得到重視,但唯物史觀的傳統(tǒng)(正統(tǒng))地位動搖了嗎?傳統(tǒng)史觀與新史觀的結合對很多年青教師來講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離開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徹底拋棄階級斗爭史觀—革命史觀),那我們的史學標準又是什么?難道神學史觀、宿命論史觀、英雄是史觀、實用主義史觀不會抬頭?我們堅守的意識形態(tài)陣地能放棄嗎?

  如果專家能為教師編寫一本史觀理論方面的導向性書籍,教師認真地學習研究后,也許能夠處理好唯物史觀和新史觀的關系。當然,我們需要和而不同的開放意識,關注現(xiàn)實的現(xiàn)代意識、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識、辨證思維的歷史意識、多元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意識、前車之鑒的成長意識和論從史出的.證據(jù)意識,但史學的靈魂(唯物史觀)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關系到我們培養(yǎng)什么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6-09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30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范文12-23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5篇)06-22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06-13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總結通用08-16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篇06-12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范例13篇07-11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大全(12篇)09-22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大全13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