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學反思>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時間:2024-09-28 21:30:0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17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jīng)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律長征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17篇)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1

  《七律·長征》是1935年10月,長征即將結束之時,毛主席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滿懷喜悅和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的一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本著學習是以學生為為中心的,學習是個性化的教學理念,結合文本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設計為四個活動板塊:

 。薄⒕驶胤,走進長征。

 。、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场⑽谋緦υ,深入長征。

 。础⒄b讀延伸,升華長征。

  我這樣設計并教學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思考:

 。、突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從課始到課終,我始終把學生置于主動、自動、互動的平臺之上,以讀代講,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讀出層次、讀出韻味。

 。、尊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行為。我十分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和見解。鼓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倡導個性化閱讀,如教學中我始終鼓勵學生多讀多悟、心靈交融、讀入文本、讀出個性。

 。、正確對待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人文性蘊含于工具性之中。現(xiàn)在有的課堂教學為了突顯人文性,一味強調讓學生感悟,而丟棄了作為第一性的工具性,這是極為片面的。所以在本節(jié)課中我既注重傳承祖國的語言文字又關注學生的.體驗和發(fā)展,如:對“寒”字的生成、理解。

 。、創(chuàng)設了師與生平等對話的氛圍。在本節(jié)課中我沒有不厭其煩地分析、講解,而是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批注閱讀,讓孩子們在讀書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感悟中解決問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空間。

 。怠⑼ㄟ^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和課上播放影像資料等手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文的理解減緩坡度,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鋪墊,使得學生對一些重點字詞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和把握還尚有偏頗,在教學中留下了很多遺憾,像教師的指導還是過多,放手的力度還不夠等等問題,真誠地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2

  第一、第二句詩是整首詩的總概括,我先引導學生從“遠征難”和“萬水千山”這兩個詞來體會長征中艱難重重,再讓他們找出紅軍對待困難的態(tài)度的詞語,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詩句,還知道了應用什么樣的感情來朗讀詩句。同時,我還引用第二句詩中的“萬水千山”把學生導入下面的詩句。讓學生自己找出“千山”和“萬水”的.代表,學生找出“千山”的代表是“五嶺”和“烏蒙”,我就讓學生自己去朗讀詩句,再談談“五嶺”和“烏蒙”給自己留下什么印象,接著引導學生注意“逶迤”、“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的對比,讓他們說出詩人為什么這樣寫,從中體會工農(nóng)紅軍不怕困難、藐視困難的精神。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五嶺和烏蒙的特點,我還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五嶺和烏蒙山,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準確地畫出來。最后,讓學生說出朗讀這兩句詩時應注意哪些詞,該用怎樣的感情朗讀。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3

  《七律·長征》與我們的生活較遠,如何才能將學生引入到具體的情境中呢?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多渠道讓學生了解長征的歷史史實、故事等,讓他們問身邊的人,查閱書籍,上網(wǎng)查閱有關資料,上網(wǎng)觀看影視劇等,課堂上我除了介紹一些圖片、影視片斷外,還簡單介紹了長征途中的一些經(jīng)典故事和經(jīng)典戰(zhàn)例等,如倔強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七根火柴等長征故事,四渡赤水、搶渡大渡河、與藏族同胞結盟等,使學生初步感受長征的艱難。同時讓學生把課前收集的`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在課前互相交流,使學生對長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內容。接著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背誦,理解詩句內容,從而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難和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圖片資料來感受五嶺,烏蒙的天險。在感受烏蒙山的高大和過烏蒙的艱難時,我讓學生回想自己曾經(jīng)的爬山經(jīng)歷,然后作對比,讓他們結合爬山的感受來體會爬烏蒙的勞累,接著又結合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戰(zhàn)士們爬烏蒙山還要背武器和軍需物品,還要面臨追截的敵人,就更加艱難了。在學生閱讀感受后啟發(fā)學生思考“戰(zhàn)士們怕嗎?他們是怎么看待的?”緊扣“走泥丸”來感受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時,我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背景資料,感受人物心理來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時讓學生了解這四句怎樣很好地體現(xiàn)一、二句“萬水千山”的內容,怎樣體現(xiàn)“遠征難”的,怎樣更好地體現(xiàn)紅軍的“不怕”精神的,還有三、四兩句,怎樣較好的體現(xiàn)了這首詩的藝術性等。

  通過學習這首詩歌我感受到,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還是興趣不太濃厚,詩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參考書機械地背誦,對于詩歌的內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沒有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從學生平淡的誦讀中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多從自身找不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4

  今天學完了《七律長征》,感覺非常糟糕。

  一是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沒弄清楚本課的訓練和重點難點,目標設定模糊不清。這節(jié)課要達成什么目標?我該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

  二是互動頻率過低。課堂

  三是備課不充分,無趣,吸引不了學生。

  痛定思痛,以上問題盡快消滅。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5

  教學本課我充分借助各種教學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在電視、電影、書包中看到的實例,感悟課文中詩句的意思,而沒有孤立地講句析句;此外是充分地指導學生在感情讀中感悟,這當中教師注意采用了多種讀的方式,如示范讀、男女生接讀、分句讀等,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如第一、二行中要讀出紅軍“不怕難”的語氣,語氣要讀得堅決,充滿信心;讀第三、四行時要讀出五嶺的綿延,烏蒙的氣勢磅礴;第五行要讀出紅軍的`歡快心情;第六行讀時語氣低沉些,以表示對犧牲戰(zhàn)士的緬懷之情。這樣不僅指導了學生的感情朗讀,也為背誦全詩打下基礎,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指導讀中發(fā)現(xiàn)學困生在讀的能力比較差,特別是新轉入的學生,對這些同學的朗讀還有待多指導,首先加強對詞句讀的鞏固,再重視對課文的朗讀。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6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zhàn)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長征不好說對于此刻小學生來講,是一個遙遠的故事,對于我們這一輩也是比較遠的,所以要教好學生,首先自我要惡補。課前我閱讀了超多的關于長征的資料,了解了長征的'歷史背景,把一些經(jīng)典的長征故事打印好發(fā)給學生研讀,讓他們對長征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但是讓學生通過短短的56個字體會出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卻是不容易的,個性是毛澤東的詩對于學生來說思想感情上有些深,不易明白。

  本堂課我綜合運用課內外學習資源,以讀為本,以明白促讀,以感情升華讀的味。這篇課文我設計在一課時內上完,共分三個階段:初讀,掃除字詞障礙。再讀:間隔準確把握,讀準、讀順。邊讀邊悟:結合合種資源會意悟情,從而培養(yǎng)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出詩韻、品出詩情,從而實現(xiàn)語文實踐潛質的提高與審美品位的提升,讓學生喜愛語文。

  課前,讓他們欣賞歌曲《長征》,雄渾的歌聲立刻把大家?guī)У搅四莻激情燃燒的歲月因為有了課前的鋪墊,我讓學生用一兩句話介紹自我所了解的長征,給學生降低了難度,也激發(fā)了學生說的愿望。之后我聲情并茂地朗誦了全詩,用激情感染學生,激起學生讀的興趣。在明白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時,讓學生用簡筆畫畫出了逶迤和磅礴的山的樣貌,學生很自然的明白了這兩個詞語,也讀出了那個味。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中的暖,寒的意思是本文的難點。通過學生講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了暖的確是一種歡快喜悅的情緒。觀看《飛奪瀘定橋》的片段,那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面,那浴血攀鏈的紅軍勇士令孩子們揪心不已,形象逼真的明白了寒。課中抓住中心句反復吟誦。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將讀的訓練貫穿于始終。由于時間的關聯(lián),對于七律這種體裁,沒有做過多的講解,只是通過讀去感受韻律美,課后還要更深一層的學習這種寫法。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7

  《七律·長征》是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首七言律詩是毛澤東在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整首詩是以首聯(lián)“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統(tǒng)領全詩,下面的詩句都是具體表現(xiàn)“難、只等閑”,因此,在具體把握之后,扣住“難”和“只等閑”運用畫面,背景資料讓學生以直觀的體驗,到達與文本對話目的,對紅軍長征途中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的贊嘆。

  在教學中,我將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四個版塊,先掃除生字詞,初步感知長征,再進一步走進長征,以讀帶講,深入長征,體會長征路的“難”和紅軍的“只等閑”樂觀精神,最后誦背全詩,升華情感。在教學時,我以問題“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統(tǒng)領全詩,那從詩句中哪些地方能夠感受到“遠征難”?學生通過通讀全詩找到“五嶺逶迤”、“烏蒙磅礴”、“金沙水”、“大渡橋”、“千里雪”。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遠征難”,我找來“連綿起伏的五嶺山脈”在云海中若隱若現(xiàn),紅軍與“高大聳立的陡峭的烏蒙山”相比較顯得那么渺小;“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浪花用力的拍打著岸兩邊陡峭的懸崖”;“寬闊的大渡橋上橫跨著13根冰涼的鐵索,望著鐵索下湍急的河水令人毛骨悚然”;“一望無際的千里雪山給人感覺刺骨的寒冷”。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長征的艱險,困難重重,并且播放了《飛奪瀘定橋》的視頻片段,幫忙學生感受“大渡橋橫鐵索寒”的驚險悲壯。我還穿插了長征的背景資料,“當時紅軍是前有堵軍,后有追兵,上有轟炸,除了這些困難,紅軍還會遇到什么困難?應對這些困難,紅軍是怎樣做的呢?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紅軍不畏艱險,勇敢應對困難的革命精神。最后,通過欣賞《長征組歌》中的`”紅軍不

  怕遠征難”來進一步感受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由于受潛力限制,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和把握還尚有偏頗,在教學中留下了很多遺憾,如教師的指導還是過多,放手的力度還不夠等等,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改變,有所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著重從學生學情思考,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多交流自己掌握的資料,在交流中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感悟課文資料。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8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是一座不朽的豐碑。當年的長征早已成為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我們再一次品讀《七律·長征》這首詩時,仿佛又看到那恢弘的山、蒼涼的水,似乎又聽到那隆隆的炮火聲和“三軍過后盡開顏”的.笑聲。但是對于現(xiàn)在的小學生來說,長征只是一個遙遠的故事,與我們生活較遠,怎樣才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長征精神呢?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我在課前讓學生觀看《長征》電影,讓學生了解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等長征故事,初步感受長征的艱難。同時通過預習收集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

  教學時,我讓學生深入學習詩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讓學生說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這個詩句突出了五嶺、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zhàn)士眼中它們但是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說明紅軍藐視困難,把歷經(jīng)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緊扣“騰細浪”和“走泥丸”來感受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完課文,我讓學生高聲朗讀詩句,再現(xiàn)紅軍長征中的一些重要戰(zhàn)役。如: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草地,爬雪山等。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長征的一些畫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資料,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9

  一、資源整合 創(chuàng)設情境

  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開課時,我播放了一段電視劇《長征》的片頭給他們看,片中雄渾的歌聲,悲壯的畫面,立刻把大家?guī)У搅四莻激情燃燒的歲月;在理解“鐵索寒”那句時,我請他們觀看了一段電影《飛奪瀘定橋》的片段,那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面,那浴血攀鏈的紅軍勇士令孩子們揪心不已,有的孩子還流下了眼淚,發(fā)言談感受時都還在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還有那配合詩內容,隨著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樂展示的一張張圖片:金沙江、終年積雪的岷山……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二、以讀代講 讀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讀指導,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將讀的訓練貫穿于始終,使學生由讀生情。

  開課不久,我聲情并茂地朗誦了全詩,用激情感染學生,博得了他們熱烈的掌聲;指導他們讀詩時,我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七律的押韻規(guī)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帶他們讀;學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币痪鋾r,我進行了引讀、分男女讀、齊讀等,快結束本課的學習時,還請他們在音樂聲中一起起立背誦……朗朗的讀書聲,不絕于耳,學生在讀中感受詩人的.情懷,領悟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感情不斷升華。

  三、利用資料 巧解難點

  我通過“資料袋”,巧妙地將學生陌生的時代背景、七律的特點、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長征的結局等情況穿插在教學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詩的理解減緩坡度,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年代,走進二萬五千里長征漫漫征程……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10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它是毛澤東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zhàn)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fā)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邁情懷。

  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我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必須的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資料。

  之后我引導學生朗讀、背誦、默寫課文,讓學生了解詩句的資料,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時,我讓學生深入學習詩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讓學生說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通過討論,學生均明白了這個詩句突出了五嶺、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zhàn)士眼中它們但是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說明紅軍藐視困難,把歷經(jīng)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學完課文,我讓學生高聲朗讀詩句,再現(xiàn)紅軍長征中的一些重要戰(zhàn)役。如: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草地,爬雪山等。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長征的一些畫面呈此刻學生面前,學生很好地明白課文資料,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了詩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養(yǎng)閱讀詩歌的潛質,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11

  《七律 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zhàn)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fā)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詩的開頭兩句,是全詩的總括,也可以看作是對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高度概括。接下來的6句,可以看作是頭兩句的具體化和分敘。這6句中,寫到了長征中途經(jīng)的五個險峻的處所:五嶺、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同時寫出了紅軍指戰(zhàn)員在戰(zhàn)勝這些艱難險阻時的心情。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較多。難點在于長征距離現(xiàn)在已隔多年,與現(xiàn)今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義較難體會。為了填補這時空的'斷層,我在課堂中不斷出示各種背景資料。如:紅軍長征圖,以及過金沙江的資料,讓學生感受長征的艱辛。

  為使學生走近文本,對詩歌描繪的情境與所表達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自己也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搜集了長征的相關資料以及毛澤東同志的簡介及其詩詞等,搜索并剪輯了有關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巧渡瀘定橋的錄像;下載了“長征組歌”中的歌曲《七律 長征》。 通過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和課上交流資料等手段,不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了鋪墊,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文的理解減緩了坡度,各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來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學生作標準答案式的灌輸。在“暖”與“寒”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文本和影視資料的理解,去感悟詩文蘊涵其中的一份細膩的詩情,一顆獨特的詩心。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沒有止境的藝術,要想不斷進步,幾需不斷地學習與鉆研。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12

  《七律·長征》與我們的生活較遠,如何才能將學生引入到具體的情境中呢?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多渠道讓學生了解長征的歷史史實、故事等,讓他們問身邊的人,查閱書籍,上網(wǎng)查閱有關資料,上網(wǎng)觀看影視劇等,課堂上我除了介紹一些圖片、影視片斷外,還簡單介紹了長征途中的一些經(jīng)典故事和經(jīng)典戰(zhàn)例等,如倔強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七根火柴等長征故事,四渡赤水、搶渡大渡河、與藏族同胞結盟等,使學生初步感受長征的艱難。同時讓學生把課前收集的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在課前互相交流,使學生對長征有了務必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資料。之后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背誦,明白詩句資料,從而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難和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圖片資料來感受五嶺,烏蒙的天險。在感受烏蒙山的高大和過烏蒙的艱難時,我讓學生回想自我以前的爬山經(jīng)歷,然后作比較,讓他們結合爬山的感受來體會爬烏蒙的勞累,之后又結合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戰(zhàn)士們爬烏蒙山還要背武器和軍需物品,還要面臨追截的.敵人,就更加艱難了。在學生閱讀感受后啟發(fā)學生思考戰(zhàn)士們怕嗎?他們是如何看待的?緊扣走泥丸來感受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時,我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背景資料,感受人物心理來明白感悟。同時讓學生了解這四句如何很好地體現(xiàn)一、二句萬水千山的資料,如何體現(xiàn)遠征難的,如何更好地體現(xiàn)紅軍的不怕精神的,還有三、四兩句,如何較好的體現(xiàn)了這首詩的藝術性等。

  通過學習這首詩歌我感受到,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還是興趣不太濃厚,詩歌的明白只是看一些參考書機械地背誦,對于詩歌的資料不是真的明白,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沒有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從學生平淡的誦讀中也能夠證明這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多從自身找不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奮提高教學質量。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13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要重視朗讀充分發(fā)揮朗讀對明白課文資料,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朗讀訓練,是十分必要的。領讀、輪讀、表演讀、分主角讀、男女生賽讀、配樂讀各種形式的朗讀貫穿在課堂上,能使一節(jié)語文課增色不少。11月去觀看了廣州市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中,每位參賽老師在課堂上都采取了配樂朗讀?v觀這些優(yōu)秀的課例,音樂在課堂上的運用,使得文章的感情得以深化,學生的感情得以升華。

  于是,在《七律長征》這首詩的教學上,我嘗試了配樂朗讀。學生激越的'音樂中,領悟了紅軍長征的樂觀主義和英雄氣概。這節(jié)課上,我體驗到配樂朗讀在語文教學上得好處。

  1、配樂朗讀能夠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以讀代講。

  不一樣的音樂會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讓人產(chǎn)生各異的遐想,而閱讀也是因人產(chǎn)生不一樣的想象,所以,恰當?shù)囊魳放c同類的文本相結合,能夠促使讀者更容易、更深入地明白文本。在學習《七律長征》這節(jié)課,我以《長征》主題曲為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朗讀,使學生仿佛置身于逶迤的五嶺,好像在翻越烏蒙。在這樣的音樂下朗讀,比老師單一的講解更能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以讀代講的效果顯而易見。

  2、配樂朗讀能夠升華情感。

  悠揚的音樂讓人舒暢,激昂的音樂催人奮進,悲愴的音樂讓人酸楚。當有的文章的感情震撼人心,直達中心的時候,配樂朗讀就能夠起到烘托、渲染、升華的作用。

  配樂朗讀,不僅僅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能到達讀中悟情,甚至是讀中生情的效果。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14

  “功夫不負有心人”,昨日上課時,我看到了令我激動不已的一幕幕:課堂上,全班學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他們發(fā)言是那么富有激情,他們朗讀是那么充滿感情,他們的神情是那么專注,情到深處,我還看到了許多雙噙著淚光的眼睛,聽到了他們哽咽的聲音……

  雖然我上課節(jié)奏很緊湊,很想一節(jié)課上完全詩,但因為我準備的資料太多,其實是需要兩課時才能上完的,所以,隨著下課鈴響,只能無奈地結束在“鐵索寒”那句。當我請孩子們起立離開多媒體教室時,我看到了我怎樣也沒有想到的一幕,他們竟然久久地坐在位子上,不肯離去……他們很投入,還沒有回過神來呢。他們圍到了我身邊,激動地談著自己的感受,最后竟不約而同地懇求我再帶他們來多媒體教室上完這首詩。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在第四節(jié)課時,我又把他們帶到了多媒體教室上完了這首詩?吹剿麄內w起立背誦全詩時激情滿懷、壯志凌云的樣貌;聽到有的孩子稚氣地說:長大了我也去參軍……我明白長征精神已經(jīng)深深震撼著他們幼小的心靈,《長征》這一課已經(jīng)深深烙印在他們心里,我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看著教案,回想這節(jié)課,我覺得能取得如此教學效果的原因主要是:

  1、資源整合創(chuàng)設情境

  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開課時,我播放了一段電視劇《長征》的片頭給他們看,片中雄渾的歌聲,悲壯的畫面,立刻把大家?guī)У搅四莻激情燃燒的歲月;在理解“鐵索寒”那句時,我請他們觀看了一段電影《飛奪瀘定橋》的片段,那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面,那浴血攀鏈的紅軍勇士令孩子們揪心不已,有的孩子還流下了眼淚,發(fā)言談感受時都還在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還有那配合詩資料,隨著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樂展示的一張張圖片:金沙江、終年積雪的岷山……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2、以讀代講讀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讀指導,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將讀的訓練貫穿于始終,使學生由讀生情。

  開課不久,我聲情并茂地朗誦了全詩,用激情感染學生,博得了他們熱烈的掌聲;指導他們讀詩時,我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七律的押韻規(guī)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帶他們讀;學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币痪鋾r,我進行了引讀、分男女讀、齊讀等,快結束本課的學習時,還請他們在音樂聲中一齊起立背誦……朗朗的讀書聲,不絕于耳,學生在讀中感受詩人的情懷,領悟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感情不斷升華。

  3、利用資料巧解難點

  我通過“資料袋”,巧妙地將學生陌生的時代背景、七律的特點、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長征的結局等狀況穿插在教學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詩的理解減緩坡度,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年代,走進二萬五千里長征漫漫征程……

  回味著這節(jié)課,欣慰之余也生幾許遺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機會再上這課,我必須會修改一些環(huán)節(jié),努力壓縮,讓精華凝縮在四十分鐘里,僅用一課時,使這首詩的教學一氣呵成,呈現(xiàn)出更加完美的姿態(tài)!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15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壯舉,是一座不朽的豐碑。當年的長征早已成為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征先輩們也都成為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星。當我們再一次品讀《七律長征》這首詩時,仿佛又看到那神駿的'山、蒼涼的水,似乎聽到那隆隆的炮火聲和“三軍過后盡開顏”的笑聲。但對于當代小學生來說,長征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故事,怎樣讓學生們感受長征的精神呢?

  課前,我讓學生搜集一些長征的資料,毛澤東的詩詞,了解長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關長征的視頻,制作課件,為課堂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課堂教學時,我始終抓住朗讀為主線,讓學生朗讀,從讀中去感悟紅軍戰(zhàn)士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讀中,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這首詞所呈現(xiàn)的畫面:騰躍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并結合學生所收集的資料,讓學生來說一說紅軍戰(zhàn)士在長征途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紅軍戰(zhàn)士鋼鐵般的意志。

  “暖”與“寒”的理解是詩中又一個重點,它暗示了紅軍智取金沙江的快樂與強渡大渡河的悲壯與驚險。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紅軍當時快樂的心情。“寒”字理解時,我播放了視頻《飛奪瀘定橋》,讓學生說一說看后的感想,整個問題迎刃而解。

  最后,讓學生欣賞了歌曲《七律長征》,學生斗志高昂,即興表達了對紅軍戰(zhàn)士的敬佩之情。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16

  《七律·長征》正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這舉世聞名的壯舉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zhàn)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fā)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當我一一次細細品讀這首詩時,眼前仿佛又看到那險峻的山、蒼涼的水,耳畔似乎又聽到那隆隆的炮火聲和“三軍過后盡開顏”的笑聲、歡呼聲。當思想盡情馳騁的時候,我深深地覺得長征精神是中華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前進的腳步。

  但對于現(xiàn)在小學生來說,長征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聞,學生不可能感受到長征中的重重困難。怎樣讓學生們感同身受?課前準備很重要。于是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閱讀規(guī)律,在備課中特別關注導讀的策略,尊重了“教學建議”,給予學生更多形象感悟,不僅體會詩句表面的意思,還能了解到詩句背后的故事,使學生能真正讀懂這首詩。

  一、背景補充,形成畫面,走進長征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使學生走近文本,對詩歌描繪的情境與所表達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搜集了長征的相關資料以及毛澤東同志的簡介及其詩詞等,詩中提到的五嶺、烏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學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紅軍在這些地方曾經(jīng)有過的艱辛。因此我搜索并剪輯了有關紅軍長征的路線圖;爬雪山、過草地、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視頻;下載了“長征組歌”中的歌曲《七律長征》;還有詩中所提到的山的視頻,進而理解“逶迤”和“磅礴”,為下面與“細浪”、“泥丸”對比作了很好的鋪墊。通過這樣的情境渲染將學生一點點帶進那個時代,走進詩中所描寫的畫面,讓學生有如親臨實地,感受到長征中的艱險。通過查閱資料和課上交流資料等手段,不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了鋪墊,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文的理解減緩了坡度,各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來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學生作標準答案式的灌輸,讓學生去感悟詩文蘊涵其中的一份細膩的詩情,一顆獨特的詩心。

  二、運用策略讀懂詩句,體會長征之難,感悟紅軍精神

  在教學設計時,我先抓住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一首聯(lián)作文章,自然引入“長征中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哪句詩又體現(xiàn)了紅軍不怕難呢?”“說說你理解的句子”讓學生總的感知紅軍在長征途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困難。而面對這些困難,紅軍戰(zhàn)士是“不怕”,是“只等閑”,初步樹立紅軍戰(zhàn)士的英雄形象。接下來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視頻資料再次感受五嶺,烏蒙的天險,又通過和“細浪”、“泥丸”作對比,來感受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時,引導學生體會“騰”與“走”的意思,突破了教學難點。

  在感悟“暖”和“寒”時,我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背景資料,走進人物心理來理解感悟“暖”和“寒”。適時的資料補充,幫助學生讀懂了詩句背后的故事,更深刻地體會了詩句的意思,感悟詩情。

  三、以讀代講,讀中悟情,感受長征

  我注重了朗讀指導,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將讀的訓練貫穿于始終,使學生由讀生情。開課不久,我聲情并茂地朗誦了全詩,用激情感染學生。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想象紅軍翻山越嶺時的`情境,看看還會遇到哪些困難。這樣學生就更加體會到長征艱難了。以此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情感,語氣的前重后平,體現(xiàn)了學生對紅軍樂觀精神的感悟。學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時,我進行了引讀、創(chuàng)設情境讀、自由讀、齊讀等?旖Y束本課的學習時,還請他們在音樂聲中一起起立誦讀……朗朗的讀書聲,不絕于耳,學生在讀中感受詩人的情懷,領悟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感情不斷升華。

  四、資源整合,創(chuàng)設情境,深入長征

  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在理解“鐵索寒”那句時,通過播放電影片斷中那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面,展現(xiàn)了那浴血攀鏈的紅軍勇士形象,令孩子們既感心寒,對敵人仇恨;又感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體會最后一句詩中所包含的長征即將勝利時紅軍戰(zhàn)士們的喜悅、激動之情,再次播放電影片斷,讓學生被影片中以苦為樂,勝利開懷的情境所打動,激發(fā)了學生的有感情朗讀,學生在放聲地激動朗讀中體會了最后一句詩意。整節(jié)教學結束之際,我播放了《七律長征》的伴奏,至此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深刻體會到介紹背景、高聲朗讀、特別是運用想象再現(xiàn)詩的意境,有助于學生體會時代久遠、場面宏大的詩句,確實是學習詩歌的一種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詩歌學習當中,將繼續(xù)推廣運用這些方法,使同學們更好的掌握詩文的思想內容。

  另外,由于學生預習得十分充分,詩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參考書機械地背誦,所以對于詩歌的內容不是真的理解,沒有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今后的教學中,多從自身找不足,豐富課堂語言,注意語調,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17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它是毛澤東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zhàn)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fā)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邁情懷。

  一、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復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xiàn)的豐富的內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逐步培養(yǎng)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詩人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zhàn)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如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詩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時地補充了長征途中紅軍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視頻。這樣學生輕而易舉知道了既表達了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悅,又表現(xiàn)了奪取瀘定橋的驚心動魄,從中體會到了紅軍的神勇無比。

  四、誦讀延伸,升華長征。

  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復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10-27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03-09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06-22

《七律長征》的教學反思06-12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02-28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14篇02-26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15篇02-09

七律長征教案05-31

《七律·長征》說課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