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說課稿> 說課稿

說課稿

時間:2022-06-25 21:43:20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華】說課稿合集五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說課稿合集五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運動和力》的第四節(jié)《力》。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習目標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板書設(shè)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nèi)容的特點是:“力”的概念較抽象,但貼近生活,相關(guān)事例十分普遍,盡管抽象概括性強,但較易吸引學生參與思考、討論。

  “力”的概念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貫穿了力學乃至整個物理學的始終,是學好力學的基礎(chǔ),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壓強、浮力、簡單機械、功、功率等知識的基礎(chǔ)。因此,本節(jié)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并且力在日常的生產(chǎn)生活中應(yīng)用十分廣泛,因此這一節(jié)無論在知識學習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我將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認知基礎(chǔ)、技能基礎(chǔ)還有思維障礙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年齡特點:九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有旺盛的求知欲,強烈的操作興趣、對探究活動充滿渴求,這對新課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興趣:力的概念雖然比較抽象,但教材中很多內(nèi)容學生已具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通過引導相信學生會有濃厚的興趣。

  認知基礎(chǔ):學生通過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對運動的有關(guān)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

  技能基礎(chǔ):九年級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進行過許多探究實驗,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習經(jīng)驗,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仍需要老師的進一步指導。

  思維障礙:學生在學習力學時,頭腦中存在著較多的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這些已具有的“經(jīng)驗”在教學中會干擾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學生的辨識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也給力的概念的形成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根據(jù)以上教材的特點,結(jié)合學生的情況,依據(jù)課標的具體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來確定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記住力的單位。

  3、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常見的力。4、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jīng)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讓學生通過力的作用效果認識力,通過力的示意圖來描述力,從而使學生掌握把抽象形象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guān)現(xiàn)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現(xiàn)象分析、總結(jié)實驗結(jié)論的能力。

說課稿 篇2

  一、指導思想

  根據(jù)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理念,本課以水平五的具體教學目標為依據(jù)。在課的設(shè)計過程,以多維的評價形式,在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用主題和背景音樂體現(xiàn)散打運動的特點,使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和輕松的環(huán)境中體驗鍛煉的.樂趣,感受同學間的相互合作,并從中學到散打的知識,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武術(shù)散手俗稱散打,是武術(shù)的一種,武術(shù)散手要求遠踢、近打、貼身摔,是一種斗志、斗勇的體育運動項目。能培養(yǎng)學生頑強、果斷、堅毅的意志品質(zhì),能達到防身自衛(wèi)的功效,是高中體育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三、學情分析

  散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和活躍課堂氣氛,滿足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出拳最后的力度。

  難點:整體動作的連貫性和協(xié)調(diào)性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散打技術(shù)沖拳原理及其在散打技術(shù)中的運用

  2、技能目標:使大部分學生掌握散打沖拳技術(shù),并能較好的結(jié)合步伐進行練習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勇于克服困難和障礙,敢于迎接挑戰(zhàn)的精神。

  六、教法學法

  1、 教法:

  講解示范、完整與分解法、口令提示法

  2、學法:

  模仿練習法、自我評價法、互相評價法

  七、教學流程

  1、引情入境階段

 、僬n堂常規(guī)(集合整隊、清點人數(shù)、處理見習生)

 、谛颊n的內(nèi)容及目標(提問:你們知道跳遠有哪幾種方式嗎?)

  2、激發(fā)興趣階段

  ①熱身:繞籃球場慢跑2圈。

  ②10m單腳跳接力賽(將學生分成2組進行單腳跳接力賽)

 、圩霾伲▋扇艘唤M,“背靠背”后相互背起體會挺身、展髖動作;原地單腳支撐騰空步動作后收腹舉腿落地,幫助回憶初中學過的蹲踞式跳遠的動作,原地單腳支撐騰空步動作后向后擺腿展髖練習)為下面的挺身式動作奠定基礎(chǔ)。

  )

  3、實踐學習探究階段

 。1)復習基本格斗式

  (2)學習左右沖拳

  蹬地:

  轉(zhuǎn)髖:

  轉(zhuǎn)肩:

  送肘:

  旋臂:

  握拳:

 。3)學習前滑步左右沖拳技術(shù)動作

 。4)學習后滑步左右沖拳技術(shù)動作

 。5)學生自我展示階段(教師在旁指導)

 。6)素質(zhì)練習:學生在墊子上做俯臥撐推手練習,俯臥兩頭起練習,蛙跳練習。

  4、身心調(diào)整階段

  播放舒緩的音樂,師生共同進行放松活動,從而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最后,引導學生談收獲與心理感受,收器材,師生再見。

  我的說課結(jié)束,謝謝各位評委。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七色花》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中的選讀課文,是第五單元“愛、奉獻、真情”這一主題的延伸。這篇課文是根據(jù)前蘇聯(lián)著名童話改寫的選學課文。課文寫了小女孩珍妮用神奇的七色花幫助她做事的故事,啟示人們要關(guān)心幫助有困難的人。全文緊緊圍繞“神奇的七色花”從“得花”到“用花”,層次分明。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從先到后一件一件有詳有略地寫,條理清晰。語言重復較多。除了第6件事略寫外,其他幾件事基本上都按珍妮遇到什么困難或想要什么、她怎么做、結(jié)果怎樣的方法敘述,寫法相似。

  全文重點突出,雖然篇幅較長,但是作者以七色花為線索貫穿始終,每一段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將一個可愛善良的小姑娘寫得生動感人。學生讀這篇課文,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感情真切,描寫生動具體是這篇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二、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想象豐富,對童話充滿興趣。之前在學習第五單元時已經(jīng)有了關(guān)于“奉獻愛心、幫助別人”的情感積淀,因而學習本文,領(lǐng)會作者的情感并不是難事。圍繞本課的教材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計劃安排一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wù),并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shè)定為:

  三、說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學習課文內(nèi)容,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最后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義。3.總結(jié)全文,運用想象,說說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實現(xiàn)什么愿望,能學會模仿課文的構(gòu)段方式進行仿寫,也可以自由發(fā)揮。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幫助腿腳不便的小男孩最有意義。

  教學難點:模仿課文的構(gòu)段方式,運用想象,引導學生說一說、寫一寫如果有一朵七色花想實現(xiàn)什么愿望。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想象,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本節(jié)課我以“誦讀體會”法為主,加上“討論交流、讀寫結(jié)合”等多種方法配合幫助學生全面達到教學目標。 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讓學生自讀、自悟,學會主動學習。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根據(jù)教師的提示思考、想象。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習慣。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并且和寫作練習結(jié)合起來,既發(fā)展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文本與想象充分結(jié)合,為學生營造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主要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一)質(zhì)疑激趣,引入新課

  緊扣課題,激發(fā)學生想象七色花,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產(chǎn)生求知欲望。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對文本感興趣,對老師感興趣。

  1.板書課題《七色花》讀題。

  2.同學們你們見過七色花嗎?你們猜猜七色花在你的印象中會是什么樣的?

  3.大家都想知道七色花是什么樣子,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去看看珍妮手中的七色花是怎樣的,它又為珍妮帶來了什么呢?

  (二)初讀課文,感知整體;

  1.不動筆墨不讀書,養(yǎng)成學省邊讀書邊用筆記錄的習慣,有利于提高學效率。讓自由讀課文,在讀懂的地方做簡單批注,在讀不懂的地方做記號。自然而然引出文中較難讀的生字,著重指導,掃清生字障礙,有利于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檢查預習中生字詞,出示部分字詞,指名讀,及時糾正讀音,著重指導以下生詞:

  招牌舔陌生合攏羨慕小心翼翼

  (三)細讀體味,了解大意

  1.這真是一朵神奇的七色花,每撕一片花瓣,就能實現(xiàn)一個愿望,你覺得哪個情節(jié)最有趣,你就選讀那一段讀。)

  2.指名分段朗讀,知道文中講了七色花的什么事?

  (四)合作探究,比較發(fā)現(xiàn)

  1.同學們,經(jīng)你們這么一讀,老師覺得七色花更美了,也更神奇了,細心的同學有沒有發(fā)現(xiàn),從用第一片花瓣到用第七片花瓣在寫法上有哪些相同的,有哪些不同的。引導學生關(guān)注些的內(nèi)容的同時,更注意作者寫法的學習指導,為后面的寫一寫奠定基礎(chǔ)。

  2.同學們讀了兩遍課文后,一定會有許多疑問或感興趣的話題,請你再快速瀏覽一遍課文,把你感興趣的內(nèi)容用“----”畫下來;有疑惑的句子用“?”畫下來。 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感受,解決問題。小組間的交流,使學生之間有機會相互幫助,有機會獲得同伴的創(chuàng)新的信息,促進學會多方位互動,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時要重點理解以下句子:

  (1)她想:六片花瓣都浪費了,這最后一片,要它做什么事,得好好想一想。(這句話是在珍妮只剩下一片花瓣時的想法。“得好好想一想”,說明她此時已經(jīng)意識到了前六片花瓣的使用意義及作用不大,因此,對最后一片花瓣顯得格外的珍惜,她要讓最后一片花瓣充分發(fā)揮作用,要充分體現(xiàn)它的價值。)

  (2)珍妮想買巧克力糖,買蛋卷……可是吃過就沒有了;買三輪小車,買電影票……不,等一等,讓我再想想看。

  (這句話寫出了當剩下最后一片花瓣時,珍妮復雜的心理活動。在她腦中閃過了不少念頭,然而又被她一一否決了,因為她發(fā)現(xiàn)如果買吃的,“吃過就沒有了”;買玩的,玩一段時間就膩了;看電影,看過就完了……“讓我再想想”,說明她想用這僅有的一片花瓣給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東西,給他人帶來一些幫助……)

  4.學生對語文教材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努力為他們創(chuàng)設(shè)學習的最佳情境,在交流、探究中產(chǎn)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認識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把學習引“深”或拓寬?偨Y(jié)升華,巧妙引導:大家都說得真好,現(xiàn)在同桌之間互相說:把你認為珍妮做得不對的或者你十分欣賞珍妮的地方都拿來說一說,并討論一下你如果有一朵七色花你會怎么做。

  (五)想象延伸,擴展閱讀

  1.過渡:多么神奇的七色花呀,要是我也能擁有一朵,那該多好,同學們,你們想要嗎?好,閉上眼睛,伸出雙手,噓――聽,七色花和著音樂的節(jié)奏輕盈地飛來了,小心,合攏雙手,拿好了。(出示:七色花)現(xiàn)在,這朵神奇的七色花就屬于你了,你想用七色花實現(xiàn)什么愿望,請你把它寫下來。

  2.小結(jié):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心存美好的愿望,只要我們努力的去做,神奇的七色花一定會幫助你們實現(xiàn)的!

  七、說板書設(shè)計

  板書是微型的教案。我緊密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在學生的探究討論過程中相機板書。這一板書展現(xiàn)了文章內(nèi)容,展示了文章敘述順序,同時也突出了中心,反映了課題。

  七色花

  八、總結(jié)陳詞

  本節(jié)課,我做到以讀為主線,以展想象為散發(fā)點,以情這核心,以培養(yǎng)能力為目的,把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在本堂課中達到會讀會學會用。

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欲速則不達》一課是北師大出版社四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內(nèi)容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在《挑山工》中寫登泰山的人,一路賞景散心,不覺時間匆匆流過;《欲速則不達》中急于往回趕的齊景公盡管有好車良馬,還是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來不及。本單元的課文不僅僅向孩子們說明了要正確認識快與慢,還為孩子們提供了解決“快”與“慢”的矛盾的一些方法,應(yīng)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有明確的目標,如本單元的課文《和時間賽跑》;二是想方設(shè)法提高效率,如果說《效率專家爸爸》是從正面來說明這個問題,那么本篇課文《欲速則不達》則是從反面來揭示不重視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結(jié)果;三是堅持不懈的精神,如課文《挑山工》中所提到的挑山工。珍惜時間,合理支配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價值。

  二、 說學生:

  本班學生通過四年的語文學習,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科的學習能力,如:孩子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課前預習新課文的習慣,大多數(shù)孩子能夠通過預習,借助各種教輔資料,自己認識生字新詞,從而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通過對《增廣賢文》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背誦,具備了初步理解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通過本單元對《挑山工》的學習,孩子們初步建立了珍惜時間,堅持不懈的意識,卻不一定完全明白如果一味強調(diào)時間上的快,也會與成功失之交臂。

  三、 說目的:

  1、 知識與技能

  (1) 掌握七個生字及其組成的新詞。

 。2) 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3) 了解課文內(nèi)容,明確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欲速則不達

  2、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反復讀,熟悉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2)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3) 課后延伸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藏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2、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著理解古文文意

  [課時安排]1課時

  四、 說過程與方法:

  1、課前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讀懂課文中所講的故事。

  課上首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通過誦讀課文,師生合作正音、正確書寫、弄清詞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把握情況;

  2、導入:

  前邊我們學習了課文《和時間賽跑》,知道時間對我們每個人的寶貴,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提高效率,不要讓時間老人從我們身邊偷偷滑走后,我們卻還一事無成。這一單元我們的主題是快與慢,那么我想請大家思考:到底是快好還是慢好?從而引出課題并板書。

  生結(jié)合本單元的主題和學過的兩篇課文,孩子們都有對“快”與“慢”的認識和理解,老師并不加以評論,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讓孩子們通過讀課文,從中去尋找答案。

  3、初讀課文,首先讓學生對文中所記述的人和事有具體的把握——寫了哪些人?哪個人是主要人物?記了一件什么事情?——這是學生閱讀這樣的文章必須完成的任務(wù),其次通過請學生復述課文,檢查學生對課文大意的掌握情況,如果說讓學生對文中所記述的人和事有具體的把握是讀懂文章的基礎(chǔ),那么請學生復述課文則是對初讀的檢驗和提升。

  4、在此基礎(chǔ)上再引導學生進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這是本課要引導學生理解的重點和難點。而要理解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的深層含義,就首先要讓學生能設(shè)身處地的了解景公當時的心情變化,所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我是這樣做的,請學生自由讀,用橫線畫出文中表現(xiàn)景公兩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讀一讀,悟一悟,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后再進行反饋:

  (1) 第一次:

  騶子駕車跑了大約幾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指名讀一讀,你讀懂了什么?)

  在這里,我抓住了心急如焚這個詞語幫助孩子們理解景公當時的心情。我請學生說說自己找到的句子,并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詞用紅筆書寫。理解這個詞語的含義是體會景公心情的關(guān)鍵之點,我運用了3W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首先,是什么。我提問學生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你從中讀懂了什么?(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里非常著急,好像快要燒起來一樣。)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景公為什么心急如焚?讓孩子們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為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愛惜人才,想趕回去見他最后一面。

  最后,怎么樣。我想學生提問:在課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覺得景公這樣做聰明嗎?從而讓學生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景公性子太急,他親自趕車是很不聰明的.,因為韓樞是騶子,騶子就是騎馬趕車技術(shù)很好的侍從了,景公平時不駕車,他的技術(shù)肯定不如韓樞,所以,景公這樣做不聰明......

  在此基礎(chǔ)上,為了訓練孩子們的發(fā)散性思維,也為了讓孩子們更加全面的認識景公,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齊景公的行為你有什么新的理解?(無論后人覺得齊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愛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愛臣如子,很惜才。)

 。2) 第二次表現(xiàn)景公兩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我同樣讓孩子說一說,并用小黑板展示出來:

  他駕車馭馬行了幾百步,又嫌馬不努力向前,索性棄車,自己徒步跑開了。

  在這里,我著重抓住了三個看似平常的詞語:不努力、索性、徒步。首先我讓學生思考,真的是馬不夠努力嗎?讓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明白不是這樣,因為書上第三自然段說,景公用的是良車好馬。不是馬不努力,而是景公心里太急,趕車的技術(shù)又不夠好。

  其次,我請孩子弄明白索性是什么意思,景公這樣聰明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很快找出答案:索性的意思是干脆,急性子的景公沒有經(jīng)過思考,更沒有去找為什么馬跑不快的原因,而是干脆棄車步行,他這樣做的辦法也很不聰明。

  最后,請孩子告訴大家徒步的含義,并發(fā)表自己對景公這樣能夠做的看法:徒步的意思是沒有用工具,就靠腳走。有的孩子說,“這怎么可能比車快呢?我們都能想明白的事兒,景公都不明白!

  (3)解題:在此基礎(chǔ)上,再引導孩子們想一想: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為什么?不能,因為路途遠,徒步太慢。景公是由于太著急回城看自己的臣子了吧,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讓學生回到課題,理解題目的涵義后提問:孩子們,現(xiàn)在,你們覺得快好還是慢好呢?(要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

  4、對照學習課文下面的文言文,這一個知識點我是通過反復誦讀來體現(xiàn)的,首先請孩子們對照課文,小組合作自由讀文言文,再由老師讀文言文,老師讀一句文言文,學生到課文里找出對應(yīng)的白話文讀出來,最后老師退居二線,請男女照著剛才的模式,合作讀文,加深孩子對文言文的理解。可以在此提示孩子們注意發(fā)現(xiàn)文言文和白話文的不同之處,文言文簡潔,而白話文更通俗易懂,通常白話文用兩個字表達文言文中一個字的意思。

  5、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自己身邊“欲速則不達”的例子,想想如果自己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應(yīng)該怎么做?

  五、 說反思

  第十一單元的主題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快”是相對于“慢”而言,“慢”是相對于“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解決“快”與“慢”的矛盾,應(yīng)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二是想方設(shè)法提高效率。《欲速則不達》這篇文章從反面說明了過于性急反而達不到目的,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通過本文的教學,應(yīng)讓學生悟出這個道理。教學時,我巧妙地設(shè)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1、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圍。

  本節(jié)課中,我注意采用多種形式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如:導入新課時,我就提出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快好”還是“慢好”?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本單元的主題和學過的兩篇課文,談一談對“快”與“慢”的認識和理解,學生說法不一,但都頭頭是道,各有各的見解,理由也很充分,課堂氣氛熱烈異常,然后通過老師的小結(jié)引導,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

  2、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語,從對文本具體語言材料的咀嚼中,幫助學生理解景公的心情,

  如我在教學中抓住了景公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又從這些句子中抓住了心急如焚,索性等詞語,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方面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景公當時的心情,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讓孩子們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訓練了孩子的逆向(這不是逆向的思維哈,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罷了,屬于發(fā)散性思維哈)思維能力

  如我在引導孩子們理解了本課的哲理意義之后,讓孩子說說對齊景公的行為新的理解,讓孩子們不僅為景公兩次不妥的行為感到可笑,也讓孩子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景公為什么會這樣做,認識到景公也是一個愛臣如子的人,做到學生學會能夠更全面的區(qū)評價一個人。

  3、 聯(lián)系生活實際,一課一得

  在學完全文之后,我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一下什么叫“欲速則不達”,舉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實例,讓孩子們聯(lián)系生活,知道以后應(yīng)該怎么做。

  但是,在本課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分析兩次景公因焦急而做出不妥行為的句子時,老師的引導和提問顯得很瑣碎,老師的語言還需要提煉和升華。

說課稿 篇5

  教材簡析:

  《游褒禪山記》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一篇補世力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jīng)過,并借此生發(fā)議論,說明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游記立意超卓,指向鮮明,言簡而意豐,言近而旨永!耙髟佒g吐吶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自創(chuàng)新格而彌足珍貴,彪炳千古而有無限的可開掘性。

  本課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二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是宋代散文!读鶉摗泛汀队伟U山記》是教讀課文,《伶官傳序》和《石鐘山記》是自讀課文!读鶉摗泛汀读婀賯餍颉范际墙韫胖S今的史論,《游褒禪山記》和《石鐘山記》都是因事說理的游記!队伟U山記》顯然引領(lǐng)了《石鐘山記》。

  此前,學生學習文言文已經(jīng)有了初中三年的學習經(jīng)驗,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并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夠誦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根據(jù)這一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了解文言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二、能力目標——熟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領(lǐng)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點:

  一、重點積累名、曰、文、進、奇、好、出、極、觀、求、險等文言實詞的意義。

  二、掌握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三、詞類活用。

  教學難點

  一、掌握文章說理深刻、章法嚴謹?shù)膶懽魈攸c。

  二、領(lǐng)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

  教法運用:

  指導思想: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的教學思想以及素質(zhì)教育的方向,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發(fā)展學生健全的認知結(jié)構(gòu),激勵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學會學習。

  教學設(shè)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應(yīng)在課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記,可與學過的舊課文進行聯(lián)系比較。

  三、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guān)的風光圖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

  四、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詞語,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guān)課堂習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古詩文需要熟讀背誦。

  串講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問法---課堂上需要師生互動。

  比較法---新舊知需要溫故知新。

  討論法---課堂上需要活躍氣氛。

  練習法---教學上需要精講多練。

  教學媒體:

  錄音機、多媒體課件、幻燈片。

  學法指導:

  高一學生對文言文閱讀已具備了一些基礎(chǔ)知識和積累,但對如何學習文言文,還是一個新課題,因此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運用已有的知識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獨立學習的境界。

  一、引導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yǎng)自學能力。

  二、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則。

  三、調(diào)動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教師適時點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示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所闡述的道理。

  五、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教學程序:

  教學本課可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1、 導入新課:

  首先給學生介紹的七絕詩《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磩潘桑瑏y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睂W生通過誦讀領(lǐng)會了“無限風光在險峰”一句的含義。隨后因勢利導,引出課題,指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含有類似的深邃哲理。

  2、 整體感知:

  先用錄音機播放課文朗讀,再組織學生誦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并以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

  ①課文中記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幾段?(第1、2節(jié))

 、谖闹械谌蔚淖h論是針對哪部分內(nèi)容闡發(fā)的?(第2 節(jié))

  得出怎樣的結(jié)論?(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議論是針對哪部分內(nèi)容闡發(fā)的?(第3 節(jié))

  得出怎樣的結(jié)論?(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請同學們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能夠作為"無限風光在險峰"注腳的語句 (“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3、 寫作順序:

  A、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B、記游洞經(jīng)過

  C、抒發(fā)游洞的感慨

  D、簡寫由仆碑而產(chǎn)生的感想

  E、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4、課文分析:

  A、引導學生自讀前兩段,讓學生敘述游山經(jīng)過。從學生的回答中提出重點實詞的解釋方法。

 。 “舍”在注釋中解釋為“筑舍定居”,其根據(jù)是什么?曾見過的類似的句子有哪些?這樣解釋是古漢語的什么特點?——名詞活用作動詞,曾學過“驢不勝怒,蹄之”、“公將鼓之”等。總結(jié):“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邊的必須是個動詞,來表示慧褒的動作。因此,從“舍”的名詞必須引申開去,會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給人居住的,故釋為“筑舍定居”。這便是從詞的位置以及詞的關(guān)系來揣摩詞的意義。因此,識詞辨義要考察語言環(huán)境,不但在句中看,還要注意句與句的關(guān)系。前兩段中用法相近的還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名詞作動詞,“命名”之意;鹕凶阋悦饕病C鳎盒稳菰~作動詞,“照明”之意。這便是詞類活用)

  B、以提問方式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1)第1 節(jié)中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楹笪淖鞣P,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體現(xiàn)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據(jù)。)

  (2)第2 節(jié)略與詳是怎樣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對比?這些對比的作用是什么?

 。詫懹吻岸。詳寫游后洞及所見所感。)

 。▽Ρ扔校 前洞 后洞

  平曠 幽深

  甚眾 已少、又少

  余所至淺 好游者所至深

  還有見到奇景的欣喜與出洞的后悔相比。)

 。ㄗ饔茫簽樽h論作鋪墊。)

  C、課堂訓練:

  歸納“名、曰、文、進、奇、好、出、極”的意義與用法。

  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第二課時:

  1、導入新課;

  第二段詳寫游后洞的經(jīng)過,著重寫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況下,竟隨“怠者”而返的遺憾心情。還有前洞與后洞的對比,都為第3、4段 的議論打下伏筆。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層次: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jīng)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到段末,追記后洞所見并表達遺憾的心情。

  3、誦讀第三段:

  教師范讀并穿插評點,及時進行提問和展開討論。

  提問

 、俟糯斡浿袑懜惺埽S靡痪湓拋砀爬ㄈ牡闹髦,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話來概括。

 。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保

 、谧髡哒f“不能至”是針對什么說的?

 。ú荒艿竭_洞的深處,見不到“非常之觀”。)

 、圻@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ㄒ驗橐呀(jīng)“盡吾志”了。)

 、堋氨M吾志”是什么意思?

 。閷崿F(xiàn)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jié):“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討論

  ①“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yīng)的?

 。ā岸嘁嗷谄潆S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②“極夫游之樂”是針對什么說和?

 。ㄖ炼粗钐。)

 、蹫槭裁吹搅硕吹纳钐幉拍堋皹O夫游之樂”呢?

 。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茏髡摺盎凇钡恼嬲蚴鞘裁?

 。S之止。)

  小結(jié):“隨之止”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結(jié)論:要有志。

  4、讀析第4 段:

  學生朗讀,然后展開討論。

  (1)“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yīng)?

 。ㄆ湮穆䴗。)

  (2)“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yīng)?

 。ń裱浴叭A”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3)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為什么?

 。ú皇牵仁菍V,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從“何可勝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jié):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結(jié)論:要深思慎取。

  5、略講第五段:了解古人寫游記結(jié)尾的寫法和作用。

  6、總結(jié)擴展:

  中心思想。(這篇游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jīng)過,并借此生發(fā)議論,說明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寫作特色。(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結(jié)構(gòu)嚴密、前后照應(yīng))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話說說自己學習本文后的感想)

  7、課堂練習:

  整理虛詞“其”字的用法(結(jié)合練習“三”)。

  完成課后練習“一”。

  8、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四”。

  課后背誦課文。

  板書設(shè)計:

  要力求體現(xiàn)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shù)性。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記敘 記山(山 → 院 → 洞 → 碑) 仆碑(1節(jié))

 。1、2節(jié))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2節(jié))

  議論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3節(jié))

 。3、4節(jié)) 漫滅謬傳 深思慎取(4節(jié))

  因事見理、敘議結(jié)合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結(jié)構(gòu)嚴密、前后照應(yīng)

【說課稿】相關(guān)文章:

地理說課稿-《大洲和大洋》說課稿07-12

高中漢語說課稿《我很重要》說課稿06-29

太陽說課稿11-19

采茶說課稿11-20

《孔乙己》說課稿11-20

詩歌說課稿11-20

教案說課稿11-20

《春曉》說課稿11-17

《故鄉(xiāng)》說課稿11-17

軍神說課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