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高中物理說課稿

高中物理說課稿

時間:2024-05-28 17:17:44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物理說課稿(推薦)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物理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說課稿(推薦)

高中物理說課稿1

  目的:

  了解光電效應的產生條件、規(guī)律及光子學說。了解光的量子性,會用光子說解釋光電效應現象。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對實驗事實加以解釋的能力。

  器材:

  光電效應演示器,應急燈,紫外線燈,X射線管,感應圈,靈敏檢流計。

  重、難點:

  從實驗現象總結出光電效應的規(guī)律,經典理論在解釋光電效應遇到的困難。

  教學過程:

  一、引言:

  師:前幾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人們在研究光的本性過程提出的幾種有代表性的學說。(簡單回顧光的微粒說和波動說的發(fā)展過程)自從麥克期韋提出光的電磁說,赫茲又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的理論后,光的波動理論發(fā)展到了完美的地步?墒牵怆娦陌l(fā)現又給光的波動理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實驗研究光電效應的規(guī)律,并且通過分析光電效應的規(guī)律弄清為什么波動理論無法解釋光電效應現象。 評: 點明課題,強調已經十分完美的理論又受到新的實驗事實的'挑戰(zhàn),引起學生的懸念,激發(fā)求知欲。

  二、新課進行。

  1、介紹實驗裝置。

  師: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光電效應實驗裝置。(分別介紹鋅板、銅網、高壓電源、檢流裝置,一邊介紹,一邊在黑板上畫出整個裝置的示意圖)

  評: 介紹裝置后畫出裝置示意圖,將具體的較復雜的實驗裝置變?yōu)楹喢鞯陌瀹,突出了原理,有助于后面對實驗事實的進一步分析。

  師: 現在我把高壓電源接通,檢流裝置接上,為什么檢流計不發(fā)生偏轉?

  生:(集體) 電路還處于斷開狀態(tài)。

  師: 哪一部分斷開?

  生: 鋅板和銅網之間。中間是空氣,不能導電。

  師: 對,F在讓我們用紫外線照射鋅板,大家注意觀察。(介紹紫外線燈,用紫外照射鋅板,檢流計指針偏轉)

  師: 剛才用紫外線照射鋅板時,看到了什么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生: 看到檢流計指針發(fā)生了偏轉,說明電路中出現了電流。

  師: 這電流可能是哪種原因產生的?

  生: 可能是紫外線使空氣電離,也可能是紫外線使鋅板飛出了電子。

  師: 對。這兩種可能性都有。但是,如果我們用銅板代替鋅板,則指針不會發(fā)生偏轉,這樣,排除了哪種可能性?

  生:(集體)排除了空氣被電離的可能性。

  師: 這樣,我們就知道,鋅板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飛出了電子,這種物體在光照下有電子飛出的現象叫光電效應;在光照下從物體中飛出的電子叫光電子,電路中的電流叫光電流。(板書:光電效應,光電子,光電流)(板畫:光電效應的形成過程)

  評: 這一階段介紹什么是光電效應。從演示入手,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實驗現象,為下面的研究光電效應規(guī)律作準備。

高中物理說課稿2

  根據教學方法的含義——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工作方式來分類,并考慮物理學科的特點,介紹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講授法

  教師通過語言,輔以演示通過建立物理情景,描述物理現象,闡述物理規(guī)律等,系統(tǒng)的向學生傳授物理知識。它是物理教學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學方法。講授法一般包括講述、講解等方法。

  講述法:多用于對物理現象、物理規(guī)律、物理過程的描述,對所要掌握的物理知識建立一個清晰的物理情景,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重在“述”。

  講解法:運用說明、分析、論證、概括等手段講授物理知識,以揭示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的內在聯(lián)系。重在“解”。

  講授法的注意事項:

  1、講授的內容要具有科學性、思想性。觀點正確,概念準確,對學生有積極的思想教育作用。

  2、講授要有邏輯性。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要注意學生的認知心理,注意從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

  3、講授語言要清晰簡練、準確生動。盡量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語言抑揚頓挫語速適中。

  4、講授中要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要善于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已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例如:下面這個教學片斷在語言的準確,簡練,講授的邏輯性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方面比較到位: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家體驗一下:你們坐在座位上用力推課桌,有何感受?

  學生:桌子也在推我,我用的力越大,身體向后仰的越厲害。

  教師:你們用筆再用力寫下“牛頓第三定律”這幾個字。再用力握筆寫字時,會發(fā)現筆桿對手也有力的作用,有時手指的肌肉會壓下一個坑,是肌肉發(fā)生變形。同學們看一下你們的'手指(略微停頓一下)教師:你們再用力拍一下桌子。又有何感覺?為什么會這樣?學生:用力大時手也感到疼。因為在手對桌子施加力的時候,桌子也對手有力的作用。

  教師: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實驗法

  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大部分原理規(guī)律都來自實驗,實驗方法是物理學習的基本方法。應用實驗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概念、規(guī)律、原理、現象等知識的理解,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研究和創(chuàng)造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三、討論法

  這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圍繞一定的問題共同進行討論的方法。它可以較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選擇好討論題,明確討論的具體要求

  討論的問題要具體,要切合學生實際,不能太大、太深,也不能太容易。論題的選取要有針對性,要有梯度,能吸引所有學生參加討論,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有話說,題目難度應該使中等水平的學生“跳一跳,摘得到”。同時,也要估計和預設討論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及其解決應對措施。

  2、善于啟發(fā)和引導,創(chuàng)造和諧的討論氣氛

  在討論時,既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表意見,又要抓住問題的中心,把討論引向揭露問題的本質。使討論的重點落在對物理意義的理解、對物理過程的分析、對物理現象的解釋上。在模擬試講時,我們也可在學生討論環(huán)節(jié)設置“插曲”:預設學生的討論方向出現偏離,或進度十分緩慢等,教師在巡視過程中予以引導,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例如: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中,教師把問題分成三個階段讓學生進行討論。第一階段:1、上節(jié)課的實驗過程中我們如何把理想化?2、增減砝碼的目的是什么?3、在牛頓第二定律中質量的含義是什么?作用力的含義是什么?加速度的含義是什么?學生通過回憶、分析與討論,能夠準確回答。

  第二階段:1、如果合外力發(fā)生時,加速度變化嗎?為什么?2、這反映了加速度與合外力的什么關系?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后得出加速度與合外力之間的瞬時對應關系。

  第三階段:1、你能否用學過的知識對加速度與合外力之間的瞬時對應關系進行具體闡述?小組交流后,派代表用投影儀投影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完善。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合外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由合外力決定。

  四、談話法

  通過師生“問題性對話”活動傳遞和交流信息,能夠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性,對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有一定作用。

  談話法的基本要求詳見問答技能。

  五、自學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閱讀教材或有關材料主動獲取知識。自學不單單要看懂教材,還應該包括通過閱讀,可以做實驗,計算問題,解釋現象和靈活應用知識等。

高中物理說課稿3

  首先,我對本節(jié)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ㄒ唬┙滩牡膬热、地位和作用

  地位及作用:動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適應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它比牛頓定律發(fā)現的早,應用比牛頓定律更為廣泛,如可以適用于牛頓定律不能夠解決的接近光速的運動問題和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頓定律的應用范圍內的某些問題,如碰撞、反沖及天體物理中的“三體問題”等,動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夠體現它簡單、方便的優(yōu)點。

  處理方法:雖然3-5要求低,但是動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3-5的最重要內容,作為一名物理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識,因此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自主探究切來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課標和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jié)課的教學三維目標定位為

 。ǘ┙虒W目標

  1、 理解動量的概念,知道動量是矢量,

  2、 理解動量守恒定律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培養(yǎng)守恒思想。

  3、知道動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條件,并會用它解決問題。在講解例題2時和學生探討一下車輛安全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

  4、通過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強烈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等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動量、動量守恒定律

  難點是動量守恒條件的確立

  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和學法:

  為了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fā)式的教學原則,我進行了這樣的教法設計:在教師的引導下,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來啟發(fā)學生思考,通過問題導學,合作探究,學生交流展示,學生提出疑問,在自主學習中體會物理概念形成過程中所蘊涵的物理方法,使之獲得內心感受。再進行達標訓練起到鞏固的效果。

 。ㄎ澹┙虒W準備

  多媒體(展示碰撞動畫)、實物展示臺(供學生展示用)、學案(課前要求預習)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流程

  1) 整體設計

  安排“知識鍵接(創(chuàng)設情景)----展示目標——問題導學(合作探究)——當堂達標訓練--課后鞏固訓練”進行,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的主導地位。

  2) 環(huán)節(jié)設計(主要是知識鍵接引入和重難點突破)

  情景鍵接導入,通過兩小球的一維碰撞,V2>V1,發(fā)生碰撞,問碰撞后有幾種可能情況?并思考碰撞中遵循怎樣的規(guī)律?(從不變量引入守恒并導出了動量的概念)

  重點(1)討論動量概念,我設計如下知識點填空,可以概括其要點。1、定義2、表達式3、單位4、方向,5,動量變化

  這些內容在引入動量概念后可以輕松自主解決。

  重點、難點(2)理解動量守恒定律及條件

  自學問題:1、什么是系統(tǒng)?什么是內力和外力?

  2、分析上節(jié)課兩球碰撞得出的結論的條件。兩球碰撞時除了它們相互間的作用力(系統(tǒng)的內力)外,還受到各自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使它們彼此平衡。氣墊導軌與兩滑塊間的摩擦可以不計,所以說1和2系統(tǒng)不受外力,或說它們所受的合外力為零。

  3、動量守恒定律的內容 4、表達式

  5、適用條件

  在例題2的分析中可設計如下問題:1、是否滿足守恒條件2、選擇正方向3、碰前動量4、碰后動量,5根據動量守恒定律列式計算

  1、學生活動:

  討論(-)學生交流,教師巡視,學生在討論中遇到問題詢問老師、老師匯總

  展示交流(1) 教學把巡視中遇到的問題和重點問題提出來,先讓或者引導其他小組會的同學給與解答,不會的教師才再給與解答。然后教師給與延伸 (例題分析)

  2、 當堂達標訓練(10分鐘)學生展示答案與標準答案比較。解答有異議的問題。

  3、 課后設計專門的鞏固訓練

  總結語:應及時說明:這是課前的設計,還有待于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施,并且將在具體實施中結合課堂實際及時應變調整

高中物理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平拋運動》是高一新課程必修2第一章《拋體運動》的第3節(jié)。本節(jié)課是曲線運動的一個實例,《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這一部分的要求是“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拋體運動”。在高中物理課程中,《平拋運動》這一節(jié)課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直線運動規(guī)律、牛頓運動定律、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實際應用和延續(xù);同時也為研究斜拋運動、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類平拋運動等奠定基礎。

  教材對《平拋運動》的處理分為三個層次:

  (1)通過對生活實際現象的分析,建立平拋運動模型;

 。2)通過實驗方法和理論(動力學)探究找到研究平拋運動規(guī)律的方法——分解為水平方向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自由落體運動(化繁為簡);

 。3)通過數學和物理已學知識(直線運動規(guī)律、合運動與分運動關系)找到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并且能夠運用該規(guī)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強調了實驗探究的重要,突出了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讓學生明白,物理規(guī)律不僅可以直接由實驗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規(guī)律從理論上導出。

  二、學情分析

  在必修一課本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運動規(guī)律、牛頓運動定律,而在本章第一節(jié)學習了曲線運動,在第二節(jié)學習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道什么叫合運動,什么叫分運動,合運動與分運動是什么關系,同時也知道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可以是曲線運動。但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并沒有建立起“分曲為直”、“化繁為簡”的具體概念。

  三、教法分析

  本節(jié)教學要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題,注重從問題、情景出發(fā),在質疑中引發(fā)思考,提出概念;在討論中激烈碰撞,找到規(guī)律。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準確說出平拋運動的定義

 。2)知道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以及為什么可以這樣分解

 。3)掌握平拋運動規(guī)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讓學生體會物理的研究方法——化

  繁為簡、實驗探究、理論探究等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教材上所附圖“平拋物體的閃光照片”的分析以及平拋運動錄像的慢放分析,啟發(fā)學生:處理物理問題可以利用各種技術手段來彌補我們感官功能上的不足,鼓勵創(chuàng)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創(chuàng)造新的測量儀器。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平拋運動分解方法的探究過程;

  平拋運動規(guī)律。

  (2)教學難點:

  平拋運動分解方法的探究和規(guī)律的得出過程教師引領的問題設計。

  五、教學流程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設計:

  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引領、提出概念

  創(chuàng)設情境:

  紙片、相同紙片疊成的飛機、相同紙片揉成的紙團分別以相同的水平速度拋出。請學生觀察運動情況。

  問題引領:

  問題一:物體的運動形式決定于哪兩個因素?

  答:初速度、受力

  問題二:紙片、紙飛機、紙團的質量相同、初速度相同,為什么運動情況各異?

  答:空氣阻力

  問題三:有什么辦法讓三者運動趨同?

  答:減小空氣阻力(減小體積)

  抽成真空

  概念提出:

  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以相同速度水平拋出的物體,其運動軌跡相同,稱為拋物線。物體的運動稱為平拋運動。

  定義:

  平拋運動:以一定速度水平拋出的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叫作平拋運動。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設計:實驗探究、自主探究、找到分解方法

  第二步:針對演示實驗進行小組討論。

  討論的問題:

  1、在演示實驗中,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2、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第三步:研究頻閃照片并回答下列問題:

  1、你從照片上得到什么信息?

  2、做平拋運動的小球在水平方向做什么運動?為什么?

  3、做平拋運動的小球在豎直方向做什么運動?為什么?

  第四步:理論探究

  問題1:如果物體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拋出后,不受力的作用,物體將做什么運動?

  問題2:如果物體沒有初速度,只受重力,將做什么運動?

  教學環(huán)節(jié)三設計:平拋運動規(guī)律

  七、板書設計

  看了高中物理平拋運動說課稿還看了:

  一:說教材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掌握了直線運動、自由落體運動及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探討合運動與分運動的等時、原理!捌綊佄矬w的運動”是《物理》(第一冊)第五章《曲線運動》中很重要的一節(jié)內容。對《平拋物...

  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探究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我將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解說,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地位、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1、教材地位《普通高中物理課程...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簡介這節(jié)課要探究的內容比較豐富,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上,給出了什么叫平拋運動,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探究的過程既有實驗現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過程,還將實驗現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出平拋運...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簡介這節(jié)課要探究的內容比較豐富,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上,給出了什么叫平拋運動,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探究的過程既有實驗現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過程,還將實驗現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出平拋運...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簡介這節(jié)課要探究的內容比較豐富,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上,給出了什么叫平拋運動,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探究的過程既有實驗現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過程,還將實驗現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出平拋運...

高中物理說課稿5

  說教材:

  《重力與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節(jié)的內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礎內容本章從最常見的重力入手,講授力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力學的基礎,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jié)的主要教學內容有:1.力的描述;2.重力及其測量;3.重心與穩(wěn)度本節(jié)內容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力現象,學會基本的力學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方向,并結合重心與穩(wěn)度,強調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結合本節(jié)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yǎng)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wěn)度的關系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由于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示意圖,進一步擴展重力與重心本節(jié)的重點是力的圖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與穩(wěn)度;教學的難點是 重心與穩(wěn)度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fā)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示意圖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力的圖示的描述方法,并通過復習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重力的三要素,并通過實驗探究均勻、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位置,再進一步聯(lián)系生活,理解重心與穩(wěn)度;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jié)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復習力的示意圖和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擴展到重心與穩(wěn)度,強調學生學會畫力的圖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huán)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靜態(tài)和動態(tài))圖片展示奇特的力現象,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過幾幅有關重力的圖片來告訴學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見的力——重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通過提問,復習 初中時是怎樣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圖);復習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學習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圖示,怎樣畫力的圖示?對于力的圖示,學生常常容易出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畫,而不是只記住它的畫法所以教師先舉例(圖4-6 力的圖示)該怎樣畫舉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讓學生動手畫,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教師評價與分析 學生所畫的力的圖示,指出他們的錯誤,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的畫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思考來獲取新知識

  教師舉例(樹葉飄落等)引出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通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g,并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通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guī)則幾何形狀且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guī)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展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wěn)度,教師舉例說明;學生閱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 教師總結本節(jié)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wěn)定性最后布置作業(yè)(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高中物理說課稿6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jié)的地位及主要內容

  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系,是動力學理論的基礎,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學生把在第二章學習到的運動學知識和第三章學習到的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為后面牛頓第二定律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fā)展的挑戰(zhàn)奠定基礎。結合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情,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A、知識和技能

 、僦纴喞锸慷嗟聦α瓦\動關系的觀點及其存在的錯誤。

 、陬I會伽利略研究力和運動關系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并能運用其解釋有關的現象。

 、苤朗裁词菓T性,能舉例說明物體的質量是其慣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解釋相關慣性現象。

  B、過程和方法

 、僭趯嶒炋骄颗nD第一定律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②從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中受到科學思維與方法的教育。

 、弁ㄟ^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樹立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C、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賹W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了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性。

 、谕ㄟ^介紹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3、重難點分析

  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首先明確運動與力的關系,為后面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所以學生理解并領會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可以結合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來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讓學生理解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以及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對于教學難點,主要通過做實驗來加以突破。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班級學生知識水平在全市高生中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對新知識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學習,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太強。本節(jié)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雖然已經學習過,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對牛頓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本節(jié)教學內容、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節(jié)課可以采用演繹推理法、講授法、自學法、實驗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學習方法指導

  從本節(jié)教學內容來看,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牛頓第一定律,但認識不夠深刻。在高中階段重新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學生首先需要溫故而知新,然后通過聆聽教師講解、觀看相關視頻、動手進行實驗探究,邏輯推理等途徑進一步加深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采用觀察法、演繹推理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1、課堂導入:

  先播放神舟飛船發(fā)射升空的剪輯視頻,讓學生知道動力學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這樣引入課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再呈現兩個常見的力和運動關系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如,通過討論不少學生會得到"運動靠力來維持"的結論,這正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得到的結論。采用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利于使學生認識到光靠直覺和思維去研究問題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維持了近兩千年。他所犯的錯誤與當時的社會和科學背景有關,存在著歷史的局限性。雖然他在物理問題上犯了些錯誤,但他卻被恩格斯稱為是最博學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過對亞里士多德及其觀點的介紹,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偉人的過錯。

  2、領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不少學生還存在疑問,為什么說亞里士多德關于力和運動的觀點是錯誤的?怎樣去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呢?不少學生會提出通過實驗來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的這種研究思路,這正是伽利略物理學家確立的新的研究法——實驗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學家大都通過形式邏輯推理得出結論。這樣便水到渠成地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對力和運動的研究上。

  伽利略認為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為了體現出伽利略關于力和運動的思想,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重溫初中物理中做過的斜面實驗,讓學生觀察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分析小車為什么運動距離各不相同并最后都停了下來。

  針對上述實驗現象,讓學生設想小車不受摩擦力時結果如何,再向學生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這有利于使學生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充滿興趣和期待,因為是理想實驗,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過多媒體動畫將伽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呈現出來,這樣做能使學生加深認識。

  3、慣性定律是多位科學家共同探索的結晶

  接下來教師概括提升理想實驗的意義:理想實驗雖然是理想情況,但是以事實為基礎,實驗為依據,是一種科學思想方法。通過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學習,學生能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熏陶。然后介紹笛卡爾對力和運動關系的認識的補充,最后由牛頓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理,課本做出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是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敢于質疑,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介紹完牛頓第一定律后,可讓學生觀察冰壺比賽的視頻剪輯,可以看到,冰壺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幾乎不變的速度繼續(xù)前進,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壺的撞擊才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還可以觀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飛船中吃食物的視頻等,這樣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慣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

  4、慣性與質量

  慣性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使學生容易理解,課本中用了比較形象的語言——"抵抗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本領" 來描述慣性。學物理并不是閉門造車,本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應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師生可以共同列舉身邊的一些慣性現象,并做一些有趣的慣性實驗來認識慣性。為了讓學生理解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理解:即物體質量不同,從靜止達到某一速度或從某一速度達到靜止的難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載的汽車比滿載時容易啟動,用球拍很容易將乒乓球擋回,面網球因質量比乒乓球大卻不那么容易被球拍擋回,這些例子足以說明,質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tài)越不易改變,其慣性越大。這樣做一方面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興趣。

  5、知識鞏固與延伸

  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一些合適的課后作業(yè)。為了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學生課后可以閱讀本節(jié)后面的STS欄目中關于慣性系和非慣性系的介紹,還可以多閱讀一些與本節(jié)知識有關的其他資料,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六、板書設計

  黑板板書是對一節(jié)課內容的高度概括,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板書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書簡結精練,注重色彩搭配,會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整齊優(yōu)美的板書會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一、牛頓第一律

  1、理想實驗的魅力

 。1)伽利略之前的錯誤認識。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2、牛頓物理的基石——慣性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1)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叫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3、慣性與質量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即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高中物理說課稿7

  說課教師:

  課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jié)《摩擦力》

  本節(jié)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jié)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識的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本節(jié)知識是本章的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由于摩擦力問題的復雜性,在具體問題中又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尤其靜摩擦力在許多情形下似乎“若有若無,方向不定”,因此,對初學者并不容易理解。教材從靜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紹滑動摩擦力。這樣處理是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實驗現象發(fā)生的先后順序考慮的。通過學習本節(jié)教材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辨什么情況是靜摩擦力,什么情況是滑動摩擦力,以及二者數值大小的判斷,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2、能在簡單的問題中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著最大靜摩擦力。

  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摩擦力。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摩擦力產生條件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2、通過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區(qū)別對比,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摩擦力對于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樹立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3、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區(qū)分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

  難點: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二、教學方法

  “點穴式教學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ㄒ唬┲苯訉,明確本節(jié)目標:

  力學中常見的三種力有重力、彈力和摩擦力,前兩種重力和彈力我們已經學習過了,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重力和彈力的相關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一學最后一個——摩擦力。

  學生回憶前兩節(jié)課所學的重力和彈力的基本知識。

  (二)新課學習

  1.摩擦

  回憶幾個生活中常見的摩擦現象,簡要介紹摩擦的分類,引出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靜摩擦和滑動摩擦,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2.靜摩擦力

  通過實驗讓同學們對木塊進行受力分析,通過相互交流,歸納總結出靜摩擦力的概念。強調靜摩擦力是由于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而產生的。

  根據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逐步加深對靜摩擦力的學習,初中同學們已經學習過二力平衡的知識,在得到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時并不困難。

  提問:靜摩擦力是否可以一直增大而沒有限制?

  學生根據現象和自身的理解可以初步回答出,當力達到一定值時木塊就會運動,靜摩擦力不會一直增大。

  教師點評并進一步給出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和相關知識內容。

  在探究產生靜摩擦力的條件時,可以讓學生們之間相互討論得出,教師針對學生的答案給出適當的.評價和改正,對想不到的條件給予適當的提示,最終得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3.滑動摩擦力

  通過實驗,用力拉動木板,使木板與木塊之間發(fā)生相對運動。

  讓同學們對木塊進行受力分析,相互交流得到結論,通過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可以知道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值。

  增加木塊個數重復實驗,得到滑動摩擦力也與正壓力有關。

  將木板換成一個表面較為光滑的鋼板和一個表面較為粗糙的鋼板重復實驗,驗證動摩擦因數與接觸面的材料及材料的粗糙程度有關。

  在探討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時,可以對比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來得出,強調相對運動趨勢和相對運動,區(qū)分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最終得出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4.例題講解

  出示教材當中的例題,與學生一起分析得出問題的答案。

  5.知識點回顧

  將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得出,加深學生的印象。

高中物理說課稿8

  1.說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節(jié)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

  本節(jié)內容有:

  1.滑動摩擦力;

  2.靜摩擦力;

  3.摩擦力的調控。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后,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jié)內容,有利于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本節(jié)有如下特點:

  1.本節(jié)的知識與初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臺階;

  2.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

  3,先研究比較形象的滑動摩擦力,后研究較抽象的靜摩擦力,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過程。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三維目標”培養(yǎng)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會應用公式f=Nμ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七^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乔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向學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jié)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jié)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規(guī)律,會應用公式f=μN解決實際問題。

  2.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規(guī)律,正確理解什么是最大靜摩擦力。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就不難判斷了。

 。2)教學難點: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

  2。說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fā)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導學生分析其規(guī)律和區(qū)別,使學生體驗發(fā)現知識的樂趣;另外做演示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發(fā)現f=μN的規(guī)律并理解其物理內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jié)課可采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探究、討論并結合多媒體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3.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jié)課彈力的知識相聯(lián)系,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guī)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huán)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4.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鐘。)

 。ǘ嗝襟w)看一則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兩個圖片(有關工業(yè)上傳輸帶和氣墊船、磁懸浮列車)提出問題:看了一 則消息和兩個錄象它們告訴了我們哪些物理知識?--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再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 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例如可以讓學生把手掌平放書桌上,不斷加大壓力并向后拉,從而感受不同類型摩擦力的存在,啟發(fā)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qū)別和產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1)滑動摩擦力:

  實驗探究→導入新課→控制變量→相關運用。實驗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動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辨析物體的運動方向和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區(qū)別→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得到滑動摩擦定律→課本例題。

  (2)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么是靜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著重介紹“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tài)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實驗探究→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之間的關系→強調正壓力就是上節(jié)課的彈力,但是垂直接觸面指向被壓的物體。

 。3)、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wěn)定性,并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jié)課上安排 5~10分鐘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具體做法是:先留2分鐘時間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本和黑板上的知識內容,接著做這兩個練習:練習1、2、3題。然后評講。

 。4)、布置作業(yè)

  練習第3、4題。并預習下節(jié)教材.

 。5)板書板畫

  板書、板圖的直觀性、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較強,在黑板上保留的時間較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作用明顯。教學中將整塊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簡寫概念、規(guī)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圖。以上是對本節(jié)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高中物理說課稿9

  重力是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物理的受力分析是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也是難點,貫穿于整個高中物理的學習當中。而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力,因此教材把重力放在三大性質力的首位來介紹,其地位不言而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能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或使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

  2、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4、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

  5、知道重力產生的原因及其定義。

  6、了解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過程與方法:

  1、知道人類認識力的作用是從力的作用產生的效果開始的

  2、能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因素有關。

  3、能通過多個實驗現象歸納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動手,找不規(guī)則薄板重心的實驗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

  5、通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換”的物理學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例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激勵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意識。

  2、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

  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培養(yǎng)全面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圖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上采用探究、師生討論的教學方法。學法上我主要采用探究、討論、觀察、分析及歸納等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發(fā)現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情分析:

  在初中,學生已經學過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對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學習了力的圖示,學生的這種儲備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帶來方便,使教學難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學中要抓住這一特點,突出過程的體驗和情感教育,這樣使我們的物理課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學生接受,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給出幾個受力的情況,讓學生分析討論,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思考這些現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出是因為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

 。ǘ┬抡n教學

  1、力和力的圖示

  首先給出課本的演示比如:用手壓鋸條、拉橡皮條等,接著提出問題。舉出生活中其他實例,及所有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得出要使物體形狀發(fā)生變化,要對它施加力的作用。總結:力是使物體產生形變的原因。然后給出三個例子

 。1)用力推箱子,可以發(fā)現箱子開始運動了;

 。2)汽車停下來,首先要剎車;

  (3)飛行在空中的足球,當一個運動員用頭頂一下,發(fā)現足球的運動方向發(fā)生了變化。

  總結:力是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力的定義: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1)、要具體描述作用在物體上的一個力,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重心。

 。2)、要想畫力的圖示,需要了解哪幾個問題?”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到解決的方法。課堂訓練:

  目的:讓學生及時的`應用知識。

  例子:下落的物體可以有從樹上下落的蘋果、跳高運動員、飛機投下救援物資等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得出物體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落向地球。我們已經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引導學生得出物體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著講解第二個知識點“重力”。

  2、重力

  (1)重力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初中已經學過,復習一下就可以。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的

  教師總結得出: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

  之后讓學生思考物體的重心是如何進行確定的,結合學生的分析,進行總結。給出一個不規(guī)則形狀的薄木板,讓學生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標出這塊木板的重心所在。

  給出用懸掛法確定薄板的重心的參考。得出這樣實驗的原理。隨后給出關于重心的課堂訓練,鞏固重心的知識點。

  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還有很多力的作用,它們的類別很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有很多方法,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演變而來,接下來引入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3、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第52頁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五、小結與作業(yè):小結:

 。1)力和力的圖示

  (2)重力

 。3)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布置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

  一、力和力的圖示

  1、定義

  2、單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圖示和示意圖

  二、重力

  1、重力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1、萬有引力

  2、電磁相互作用

  3、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說課稿10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探究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我將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解說,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地位、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材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中的第二個二級主題“拋體運動與圓周運動”中有兩個條目涉及本節(jié)內容。條目1:“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拋體運動”;條目4:“關注拋體運動(和圓周運動)的規(guī)律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這兩個條目在本節(jié)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平拋運動,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物體的運動;要求學生關注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體現“加強課程內容與生產、生活聯(lián)系”的指導思想。

  本節(jié)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曲線運動,而且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是學習其它復雜曲線運動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在整個教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什么是平拋運動,關心生活中的平拋運動。

  2. 探究如何利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運動的特點、規(guī)律。

  3. 會描繪做平拋運動的物體的運動軌跡。

 。ǘ┻^程與方法

  1. 使學生掌握正確探究平拋運動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

  2. 理解處理平拋運動的方法是解決曲線運動的一般方法。

 。ㄈ┣楦小B(tài)度、價值觀

  1. 在探究過程中,學會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

  2. 設計實驗驗證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體驗探究中創(chuàng)造的樂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如何利用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運動、認識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

  理解為什么平拋運動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

  二 、教學方法

  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實驗探究課,所以我在本節(jié)課中采用的是以演示法、實驗法為基礎,同時配合講授、讀書指導穿插討論的教學方法。以引導學生探索規(guī)律的活動為主線,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自己得出結論,以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三、 學習方法

  學生雖然已具備了一定的經驗與知識,但還不能有效地運用。教師應巧妙的運用提示、疏導等教學方法啟發(fā)學生把握方向,發(fā)展其主動性、獨立性及創(chuàng)造性。

  在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中,初步掌握物理觀察的方法;

  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人合作學習的能力,在理論推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用數學方法處理物理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及時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四、 教學程序

  (一) 新課引入(約5分鐘)

  復習相關內容,引入實例,創(chuàng)設情景。

  為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課程理念,在復習了前面所學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引入一些比較新鮮的或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體會,同時為后面問題的解決做一個鋪墊,從而達到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引入教學主題的目的。

 。ǘ┬抡n教學(約25分種)

  要研究這種曲線運動的規(guī)律,就是要確定出做平拋運動的物體在任一時刻的位置和速度,由于我們至少要用二維坐標才能描述平拋物體的運動,這就決定了我們在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時要對平拋運動進行分解;要根據平拋運動的受力特點來分解平拋運動,因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且只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由此我們可以將平拋運動分解為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

  下面我們先研究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的運動規(guī)律。

  分析:受力情況:G 初速度:0

  讓學生分組討論豎直方向的運動情況,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們推測其在豎直方向的運動規(guī)律是自由落體運動。我們可以用右圖(平拋運動演示儀)來進行驗證。

  結論:其在豎直方向的運動規(guī)律為自由落體運動。

  水平方向:

  分析:受力情況:0 初速度:有

  讓學生分組討論

  推測其在水平方向上的運動規(guī)律為勻速直線運動并設計試驗驗證。

  這一步主要由學生做出。它分三大步驟完成。第一,設法記錄物體運動的軌跡;第二,在軌跡上確定相隔相同時間物體所處的位置;第三,判斷物體在相同時間在水平方向運動的位移。難點在第二步,需要教師的講解。 我們采用頻閃照片法驗證其在水平向的運動規(guī)律為勻速直線運動。

  拍攝自由落體運動的頻閃照片,量出照片中的小球在各個相等的時間內發(fā)生的水平位移X1、X2、X3…看它們是否相等來進行驗證

  這是本節(jié)內容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學生經過初中相關內容的學習和平時生活經驗的積累 初步具備了探究學習的能力,但是探究結論的給出還有一定的困難,并且對物體平拋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是學生對平拋運動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過程,這個升華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可以把握學生對這個問題理解的深度,教師在關鍵時刻加以糾正和指導,最終師生共同努力得出正確結論

  (三)鞏固與練習(5—10分鐘)

  首先留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解決一下聽課過程中的疑點,然后通過幾個例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四)結束新課

  ①回顧本節(jié)探究規(guī)律的過程。

  ②提出本節(jié)課中探究學習的思路: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猜想假設—設計驗證實驗并實施—分析論證—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總之,本節(jié)課以新課改的教育理念為指導,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其既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知識又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在組織學生在參與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中,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yǎng)其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

 。ㄎ澹┎贾米鳂I(yè)

  課后題上作業(yè)

  開放性作業(yè):讓同學們在課下研究一下,到底有幾種方法可以證明:“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的分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五、結束語

  整個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但具體的課堂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突發(fā)事件等不斷調整,以達到設計思想、方法、教學手段和學生實際情況的融合,充分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思想,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物理說課稿11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jié)內容在《20xx年高考考試大綱理科綜合》中屬Ⅰ級要求,本節(jié)和前一節(jié)波的衍射共同講解波的特有現象,為后面電磁波及光波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教材設計流程

  波的干涉是波的一種特殊的疊加現象,所以對波的疊加現象的理解是認識波的干涉現象的基礎。教材首先講了波的疊加現象,即兩列波相遇而發(fā)生疊加時,對某一質點而言,它每一時刻振動的總位移,都等于該時刻兩列波在該質點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在學生理解波的疊加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說明在特殊情況下,即當兩列波的頻率相同時,疊加的結果就會出現穩(wěn)定的特殊圖樣,即某些點兩列波引起的振動始終加強,某些點兩列波引起的振動始終減弱,并且加強點與減弱點相互間隔,這就是干涉現象。

  由于對干涉現象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可借助圖片、計算機模擬,盡可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干涉現象。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波的疊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現象和干涉圖樣。

  (3)理解干涉現象的形成原理。

  (4)知道干涉現象是波所特有的現象。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觀察、分析、歸納和空間想象能力。

  (2)學習將三維空間運動轉化為二維平面運動進行分析的思維方法

  (3)學習在動態(tài)變化中抓住瞬間狀態(tài)進行分析的'思維方法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學重點

  干涉條件和干涉圖樣

  五、教學難點

  干涉現象形成的原理

  B.教法分析

  一、理論依據

  為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準備采用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赫穆托夫、列爾涅爾、斯卡特金等人所倡導的問題教學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啟發(fā)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觀察、討論分析→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點撥引導→總結得出結論、進行論證。

  二、主要目的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讓學生在問題中激發(fā)興趣,在問題的爭論中辨清問題,在問題的解決中提升能力。

  三、主要設想

  1、為了形象直觀,打算在課堂中采用播放錄相、實驗演示、電腦動畫模擬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建立形象直觀的認識,降低難度。

  2、在引導學生分析清楚不連續(xù)的脈沖波的疊加情形之后,順勢通過提問讓學生思考連續(xù)波的疊加情況。引入波的干涉現象。

  3、通過對波的干涉現象的觀察與分析,分析波的干涉形成的原理,得出波的干涉條件。

  四、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1、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波的干涉形成原理,可以采取變“靜”為“動”,“動”中取“靜”的分析方法。

  波的干涉現象是一種動態(tài)中的穩(wěn)態(tài),要分析這種現象,應該采用對某一瞬間狀態(tài)進行分析的思維方法,并且將立體轉化為平面進行形象的分析,充分利用計算機動畫化動為靜、化快為慢的特點,能有效地化解難點.

  具體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做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敘述實驗現象,然后將水波的干涉圖樣用三維動畫模擬在計算機上,讓學生先看三維圖的俯視圖,再看三維圖側視剖視圖,在邊緣上放上質點,與上面講到的波的疊加實驗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從感觀上和知識上清楚的意識到,波的干涉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疊加現象。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使學生將三維空間運動轉化為二維平面運動進行分析的思維方法得到提高.

  2、在討論波的干涉圖樣和干涉條件時,可以提出以下的問題4和5,請學生看課本上的干涉圖樣,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然后大面積提問,最后,由教師在黑坂上畫圖分析總結。在師生的互動中,將重點難點一一化解

  C.學法分析

  一、問題展示

  1.什么是波的衍射?產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是什么?

  2.在同一界質中兩列波在同時傳播,這兩列波之間會怎樣相互作用、最終將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

  3.為什么在波的干涉現象中,會出現有些質點振動振幅很大,有些卻很小,甚至為零?

  4.振動的加強點和減弱點是交替出現還是固定不變?

  5.干涉的形成是否還需要條件呢?

  回到教材圖10-23分析——如果波源S1和S2所激發(fā)的波的波長不同

  a、某時刻是否會形成規(guī)則的強弱

  b、半個周期后,強弱點的分布是否還在原處?

  6.波的干涉現象是不是很普遍?譬如聲音疊加后,會經常出現干涉現象嗎?

  二、過程推進

  針對上述系列問題,教師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材難點處適當放慢節(jié)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可給予恰當的思維點撥,必要時可進行大面積課堂提問,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

  三、結果預測

  采用問題式課堂教學模式,既有利于化解難點,也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讓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掌握新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D、教學過程設想

  一、復習&引入(約5分鐘)

  1.復習提問:什么是波的衍射?產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是什么?

  2.請學生回答以上問題,然后請學生評論,答案是否正確。

  3.引入提問:在同一界質若有兩列波在同時傳播,這兩列波之間會怎樣相互作用、最終將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呢?

  4.實驗

  由實驗導入課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培養(yǎng)觀察能力

  二、新課教學(約30分鐘)

  (一)波的獨立傳播特性

  1.設問:把兩塊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兩列波在水面上傳播,兩列波相遇時,會不會像兩個小球相碰時那樣,都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呢?(約1分鐘)

  2.學生實驗:水波的相向傳播[改進課本傳統(tǒng)實驗](約2分鐘)

  3.引導讓學生敘述實驗現象。(1分鐘)

  5.總結:(約2分鐘)

  (二)波的疊加原理

  1.計算機模擬繩波的傳播。請同學敘述在它們的重疊區(qū)域里,質點的位移的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約2分鐘)

  2.原理(約2分鐘)

  3.畫圖分析

  4.講解三種典型情況:峰-峰疊加、峰-谷疊加、谷-谷疊加。(約3分鐘)

  5.總結(這部分知識涉及矢量運算,對學生來說是困難,教師應該畫圖直觀,仔細講解,同時配以計算機模擬)(約1分鐘)

  (三)波的干涉

  1.實驗:背投式發(fā)波水槽演示水波的干涉[改進實驗儀器](約1分鐘)

  1.計算機模擬:請學生敘述觀察到的現象.(約2分鐘)

  2.設問:為什么在兩列波相遇后,會出現有些質點振動振幅很大,有些卻很小,甚至為零?

  3.引導學生討論課本圖10-23分析a,b這兩個質點的運動情況.(約6分鐘)

  (設問:振動的加強點和減弱點是交替出現還是固定不變?)

  4.分析,歸納,總結.(約2分鐘)

高中物理說課稿1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電場強度”,下面我對這節(jié)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電場強度》是選自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選修3-1第一章第3節(jié)的內容。電場強度描述了電場的力的性質,是電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學好電場強度和電場力,才可拓展延伸至電場力做功、電勢差、電勢能、電流的形成、帶電粒子的運動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因此電場強度概念不僅是本章的重點、難點,也是整個電磁學的重點之一。

  二、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知道電場是電荷周圍存在的一種特殊物質,知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電場發(fā)生的。

  2、了解試探電荷的作用,理解對試探電荷的電荷量和試探電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電場強度的物理意義,掌握電場強度定義式和方向的`規(guī)定及其公式的應用。

  4、知道點電荷周圍的電場分布和電場的疊加,會用點電荷的場強公式和電場疊加進行有關計算。

  5、知道電場線的特點。

 。ǘ┻^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及類比的方法、提高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知識的遷移能力。

  2、在理論和實驗論證、猜想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論證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過電場強度定義式的得出,讓學生體會到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ㄈ┣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了解法拉第在電磁學中的貢獻,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2、通過學習電荷的電場分布,是學生認識到對稱和科學的美感

  三:重點、難點

  重點:以深刻理解電場強度的物理意義為重點內容。

  難點:一、電場強度的定義方法及其矢量性;二、幾種典型電場線的分布特點。

  四 說方法

  教法:根據本節(jié)課內容較抽象、理性思維較強的特點,教學中采用實驗、類比、設問、合作探究并輔助以現代化教學手段等多種形式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學法:對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掌握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從而是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五、教學過程

  據以上的分析,教學中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掌握知識為主線,以培養(yǎng)能力為中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币胄抡n:

  首先提出問題(看幻燈片1)學生解答,之后我這樣導言:力不能脫離施力、受力物體而獨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質性,由此可知在電荷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節(jié)課我們從兩個方面去認識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課題“電場強度”

  2.新課教學:

  首先電場的教學:讓學生自讀教材中電場部分的知識,了解法拉第對電磁學的貢獻,并認識到電場是一種特殊的物質。之后強調本節(jié)課的知識主線: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作用。然后進入電場強度的教學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1)兩點電荷間靜電力的產生用場的觀點怎樣解釋?進一步說明場具有何性質?

  2)電場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如何來認識它?

  3)引入的試探電荷應具有什么特點才能真正反映原電場的性質?

  4)同一試探電荷在某一電荷形成的電場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通過前四個問題,根據電荷在電場中受力情況,引出電場的性質:即電場有強弱又有方向

  1)能否任意選取一個電荷,用它在電場中某位置受到的電場力表示該點的電場的強弱和方向?為什么?

  2)同一試探電荷在電場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試探電荷在電場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說明什么問題?

  3)電場力即與試探電荷電量有關,又與電荷在電場中的位置有關,據此試問:F/Q是反映了誰的量?這樣就自然而然的引入了電場強度這個物理量。

  意圖:通過以上合理設問,明確思維軌跡。讓學生清晰地掌握場強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義,即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一。而在下面的問題中又順理成章出開始了對場強的進一步的認識。

  1) 前面用比值法定義了場強的大小,場強的方向又如何定義呢?

  2) 讓學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么電荷的電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場強E的決定因素又是什么?

  同時讓學生觀察多媒體動畫,并在上述思考的基礎上歸納電場強度物理意義、定義及其特點,電場強度是對電場的定量描述。但電場看不見、摸不著,為便于我們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達出來,物理學中用一系列的曲線來代表電場。

  由此引出電場線教學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采用類比的方法,首先復習初中所學的磁感線,根據磁感線的特點來認識電場線。同時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平行板和點電荷周圍的電場線的形狀。再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等量同種和等量異種電荷周圍的電場線。

  最后學生注意觀察幾種典型電場的電場線分布,總結電場線的特點。

  在整個教學中,我設置了適當的練習來鞏固所學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根據電場強度的定義式來分析點電荷周圍的場強,并進行有關計算。

  4、課后小結,作業(yè)布置:

  5、板書設計:教學中將黑板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主板書寫概念、規(guī)律、以及公式的推導過程等。一部分為副板書,用來畫草圖,解答例題等。同時利用彩色粉筆書寫重點內容或關鍵詞,以表示強調,引起學生重視。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高中物理說課稿13

  一、交代說課的題目及出處

  首先交代說課的題目,然后說明這個題目是選擇了哪一版本的教材,F行的適用教材版本很多,如,人教版、滬科版、浙教版等等。

  例:我說課的題目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jié)內容《彈力》。這樣就向評委及聽課者交代了你要說什么,是屬于哪一本教科書上的。

  二、交代說課主要內容的框架

  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將自己接下來要說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設計一個框架結構,可以用PPT展示出來。目的向評委介紹你接下來要說的有哪些內容,先讓評委有所了解。

  例如,“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重難點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而依據以上內容闡明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三、如何說教材

  說教材應該從教材的編排特點和本節(jié)課在本章及整個高中物理體系中的作用,這兩方面入手。深刻剖析教材對本節(jié)內容的設計,表明本節(jié)內容的重要性。

  例如,《彈力》一節(jié)說課。編排特點: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多用建議,啟發(fā)性的語言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知識,進而掌握知識。同時采用新授課與實驗課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歷經探究過程,自主獲取新知識,并在其中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體會物理學思想,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向受到到熏陶。總之新教材更注重基礎性、連貫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本章及本節(jié)的地位和作用: 彈力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的重力、彈力、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常見力,而受力分析又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及本節(jié)知識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此外,彈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四、如何說學情

  說學情實際上就是分析學生,研究學生。既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看學生正處于什么樣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之中。同時也要從學生的知識經驗方面進行分析,既在學生的頭腦中有多少關于本節(jié)內容的知識,前概念如何,是否存在思維定勢等。

  學生心理分析:在心理方面高一新生正處于直覺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的階段。并且通過初中兩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設計、分析、歸納能力。

  知識經驗分析:在知識經驗方面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彈力的初步知識,對彈力的概念有感性認識,但對彈力方向的確定及大小計算還不明確。

  五、如何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要說明你是如何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什么。在教學中你將怎樣達到這樣的目標。不要說有三維目標,簡單的說1、2、3。每一個目標最好有一種或幾種教學手段來完成。

  例如,針對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結合教材。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交代了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學生親身演示實驗知道什么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正確畫出它們的方向。

 。3)通過探究彈力大小實驗讓學生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形變量成正比并會利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大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演示桌面和玻璃瓶微小形變讓學生體驗微小形變的存在,并掌握物理學中的研究方法——放大法。

 。2)通過探究胡克定律幫助學生掌握設計實驗、收集處理數據、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和科學研究方法。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合作進行實驗、觀察、探索求真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和團隊意識。

  2、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提高學生對生活中物理現象的觀察能力。

  六、如何說教學重難點

  說教學重難點也要有依據,教學重點是依據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教學難點要依據不同學校的學生特點和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共同決定。

  例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深入挖掘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由于壓力支持力拉力方向判斷和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大小也是今后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所以我確定教學重點為(1)彈力的方向。(2)胡克定律及應用。

  教學難點:

  由于微小形變不易察覺及生活中物體間接觸方式較復雜,再結合高一新生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我確定本節(jié)難點為1、微小形變的判斷。及2、彈力方向的確定。

  七、說教學方法

  我們知道,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這一環(huán)節(jié)要闡明你采用什么方法來教,用這種方法的依據和理由是什么,達到的目的是什么。同時也要闡明學生的學法,其實說學法的含義是“你引導學生用什么樣的方法學習本節(jié)內容”。

  例如,教法:實驗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法

  因為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彈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微小形變是一個難于察覺的現象,彈力方向不好判斷。為此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大量的實驗教學法,同時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認識及理性分析能力,我采用了啟發(fā)式教學法。由于本節(jié)內容基本概念多,并采用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較多,為此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清晰再現實驗過程我采用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以學生為中心”是本教學設計的中心思想。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結果,在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學生通過實驗與探究獲得對彈力相關現象的直觀認識,并對實驗和探究得到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概括和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規(guī)律。

  八、說教學程序設計

  在這之前應該說明你是在全面分析以上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程序設計的,因為前面所說的所有內容都是為你的過程設計提供依據的。

 。ㄒ唬┱f引入新課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你打算用什么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情境,進而引入新課。同時說明,你采用這種方法的好處在哪里。

  例如,《彈力》此處我通過PPT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彈力圖片和奧運會跳水視頻,通過展現使學生感受到今天所學的內容用途很廣,還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從而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和動機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

  只有明確了彈性形變的概念之后,才能明確彈力是如何產生的,進而在問題一中通過(1)讓學生使彈簧、握力計、橡皮泥發(fā)生形變。

  (2)適時提出問題:松手后曾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狀態(tài)有何不同。

  (3)學生思考討論之后概括總結出彈性形變概念。之后教師及時提出問題:用力拉彈簧會怎樣,學生用力拉過之后發(fā)現彈簧為恢復原狀,此時給出彈性限度的概念。

  這些現象生活中隨處可見,思考起來也很容易就發(fā)現他們在本質上的區(qū)別。而讓學生親自作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彈性形變的感受及對彈性限度的理解。

  過度語 學生認識彈性形變之后教師啟發(fā)過度剛才幾個實驗我們看見了明顯的形變,而桌面和玻璃瓶能發(fā)生形變嗎?進而進入問題二探究中。

  2、微小形變

  首先讓學生觀看桌面微小形變實驗,提出放大法,讓學生知道桌面的微小形變只有借助儀器才能觀察到。演示一我是將教科書中的彩圖活化,一是降低了難點二是活躍了課堂氣氛。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放大法我又設計了演示實驗2,我沒單一演示教科書中玻璃瓶形變實驗,而是采用對比試驗,通過礦泉水瓶的明顯形變過渡到玻璃瓶的微小形變,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解了難點。

  過渡語 體驗了微小形變的存在之后,我啟發(fā)過度發(fā)生形變的物體會跟他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進而引入問題3

  3、彈力及產生條件

  在這一問題中我讓學生動手壓縮、拉伸彈簧并提出問題:A:手為什么受力?B:施力物體是誰?在此我讓學生將自己比作這跟彈簧,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彈力是因為施力物體發(fā)生形變而產生的。通過動手實驗和類比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概括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認識了彈力之后,我啟發(fā)道通常研究一個力要從力的三要素出發(fā),為此引導學生從彈力的方向和大小兩方面進行研究彈力。

  4、彈力的方向

  首先我以實例:書放在水平桌面上,和天花板上的吊燈向學生介紹常見的彈力壓力、支持力、拉力。

  彈力的方向是本節(jié)的難點,為此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壓力支持力的方向探究中我沒有采用教科書中的“書放在水平桌面上”這個方法,而是通過體驗裝水氣球對桌面的力過度到書對桌面的壓力;通過體驗海面對重物的支持力過渡到桌面對書的支持力;同時我還設計了一個實驗橡皮筋拉重物實驗,通過體驗橡皮筋拉重物的力過度到電線對電燈的拉力。通過上述實驗讓學生再次體會放大法,并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化解了難點。 5、胡克定律——學生探究實驗

  在彈力大小問題的探究中,我首先向學生出示實驗器材,特別強調的是,我提供了多個彈簧,目的是引出進度系數的概念。同時我改變以往實驗中只探究彈簧的拉伸量與彈力大小關系的實驗,而是讓學生從彈簧的壓縮和拉伸兩方面入手探究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為此我又設計了一個驗證彈簧壓縮量與彈力大小關系的器材,如圖,(為了減小相對誤差,我在壓縮彈簧上加上潤滑油,同時在實驗時告知學生要使用多個鉤碼,如兩個鉤碼算一個)。

  實驗之前,要告知學生,不要超過彈性限度。探究過程采用學生分組實驗,如甲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拉伸量關系,乙組探究彈力大小與彈簧壓縮量關系,教師分發(fā)實驗記錄表格,以規(guī)范學生的實驗過程,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實驗態(tài)度。

  這種通過多組實驗進行對比的方法也是很多科學家得出物理規(guī)律的途徑,學生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學生進行探究之后教師要進行適當總結,這樣做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練習鞏固

  在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三個練習題覆蓋了本節(jié)內容的重難點。由此評價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四)、課后小結

  而在課后小結方面我比較注重讓學生自己進行課堂總結,而且指導學生以“知識網絡”的形式進行總結,這樣能夠使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復習本節(jié)內容的依據。

  在布置作業(yè)部分: 我主要以鞏固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減輕學生負擔為目的安排這樣兩個作業(yè)。

  板書設計: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tǒng)的板書設計,及時體現教材中的重難點,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高中物理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之間的關系》。

  首先,我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詳細教學前設計,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三維目標分析、教學重點及難點、實驗儀器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八個方面來向大家匯報。

  教材分析

  探究性實驗是高中物理新課程中一種重要的實驗方法。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一課正是探究性實驗,實驗安排在學習牛頓第二定律之前,對于學生來說,比驗證性的實驗難度要大,所以對本節(jié)教材主要做以下兩點分析:

  1、從教材前后聯(lián)系來看,本節(jié)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一節(jié)學習了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是認知過程的必然,這一節(jié)又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和理論基礎,所以本節(jié)課實驗能否成功對于下一節(jié)的學習非常關鍵。

  2、從教材內容來看,本節(jié)課涉及到控制變量法、圖象法,是高中物理實驗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

  學情分析

  1、具備的學科知識分析

  學生在前面已經知道了加速度的物理意義,知道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及質量是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但學生對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理解只是簡單的定性關系。

  2、學生能力分析

  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探究性實驗的研究方法,在本實驗中,老師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導,學生都能完成實驗操作及數據處理。但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方面能力有限,應加強引導。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影響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能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物體的加速度與所受的外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要重視學生實驗技能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和設計實驗的能力。

  2、探究過程與方法

  通過控制變量法,使學生充分體會探究問題,與小組成員合作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借助多媒體輔助,利用圖象法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討論分析與交流,最后總結出實驗結論。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會探究過程中所用的科學方法,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掌握控制變量法的使用;

  2、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在猜想的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提出可行的實驗方案、完成實驗并得出實驗結果。

  教法設計

  將學生分成兩人為一實驗小組。兩個實驗小組為一討論小組,在實驗中設置若干小問題,引導學生完成實驗的探究過程,其中穿插適當的探究性討論和探究性提問,邊討論邊實驗,通過對實驗結果交流討論,最后對知識的理解達到共識。

  學法指導

  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方法。

  教學器材

  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室、課件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氣墊導軌、氣源、兩個光電門和與之配套的數字計時器,滑塊、滑片、細線、小桶、天平、砝碼、細沙、彈簧秤、小車、木塊、鉤碼、一端帶有滑輪的長木板、打點器、紙帶、秒表、毫米刻度尺、墊木、橡皮筋等。

  教學過程

  下面,談談我的教學過程,包括六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提出問題。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預設的兩個問題:

  1、質量接近的普通轎車從0加速到100Km/h時至少10s而F1賽車需要時間不超過2。5s?為什么賽車的加速度比較大?

  2、并駕齊驅的大貨車和小汽車在同樣大的制動力作用下,哪種車更容易剎車?

  借助多媒體顯示,利用了信息技術中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知識表現形式,克服了文字說明的抽象乏味的缺陷,展示來源于學生實際生活中相關現象,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請同學們從生活經驗出發(f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舉例說明。(同時教師利用課件提供一些圖片,對學生進行啟發(fā)。)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我通過引導學生對實例分析與交流討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加速度大小既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鋪墊。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提出:探究加速度,力與質量三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我們采用什么實驗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控制變量法的思想,并用多媒體顯示控制變量法的含義。我追問:具體如何控制?引導學生得出運用控制變量法的具體思路,即先保持物體的質量不變,分析加速度與力的關系,再保持物體所受的力不變,分析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

  接著通過設置新的問題:1、怎樣測量(或比較)物體的加速度?2、如何為運動的物體提供一個恒定的外力?又如何測出這個外力呢?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案的設計進行定向的探究,并逐步走向自由探究,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主要包括引導學生選擇實驗器材、制定實驗方案與實驗步驟。就設計過程而言,學生主要是在進行智慧技能的學習。教師不妨以一個參與探究者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去,對個別重要條件予以提醒,如需要平衡摩擦力,小車質量需遠大于鉤碼的質量等,但不過多干涉學生的活動。

  最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數據記錄的表格。

  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是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這一步驟主要要求學生能正確進行實驗操作,會使用基本的實驗儀器,能用多種方式收集數據。并且能做到如實記錄實驗數據,認識到科學收集實驗數據的重要性。我進行適當引導以突破做好實驗這個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加強學生探究能力。

  引導學生把實驗數據記錄到設計好的表格中。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是師生共同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我將有代表性的三組實驗數據輸入到excel表格中,然后組織學生對實驗數據分析,引導學生動手畫a—F與a—1/m圖象,討論加速度與力、質量的定量關系,之后我再借助CAI軟件畫出這兩個圖象,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使學生對“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的結論達成共識。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對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進行評估與反思

  結合教學前設計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探究活動進行評估、反思,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容、方法、需要改進的方面與希望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教學反思

  最后談一談我的教學反思:

  我認為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個是本節(jié)課能遵循教學規(guī)律,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層次地組織教學,進而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另一個是在探究過程中,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參與程度與認知程度。

  最主要的是,本堂課合理地運用了多媒體電腦的輔助功能設置了由淺入深、前后連貫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從定向探究把學生逐步引向自由探究,最終確定了實驗方案,對學生有困難的時候,如實驗裝置的安裝和實驗操作過程中我利用巡視指導學生實驗的機會,解答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使學生能在科學探究的海洋中,增強了參與意識,展現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最終達到了學有興趣、學有所得的目的,實現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大班授課,學生人數多,高效率、全方位地組織教學方面仍需改進和加強。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請各位評委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高中物理說課稿15

  高中物理說課例談

  近幾年以來,各省以及全國舉辦的說課比賽越來越多,通過說課來反映教師口頭表達,更加能顯示出教師對課本內容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反映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作為一名高中物理教師,我將與大家來探討一下如何說好一堂物理課。首先,什么是說課%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根據。從說課的內容和性質來看,它同備課、上課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其不同特色。備課,可以從教案看出“怎樣教”;上課,可以從課堂教學看出“怎樣教”;而說課不僅要說出“怎樣教”,還要說清“為什么這樣教”,要讓聽者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是說課區(qū)別于備課、上課,形成獨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說課要求教師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分別闡述,而且特別強調說出每一部分內容的為什么,即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知識去闡明道理。對于一堂物理說課來說也是一樣的。如何去說好一堂物理課%我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物理第一冊(必修)》第三章第一節(jié)《牛頓第一定律》(20xx年11月在甘肅省舉行的全省青年教師物理說課大賽中也有這一課題)為例子來淺談一下如何說好一堂物理課。

  一、 說教材

  教者要說明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因為對教材理解透徹,才能制定出較完滿的教學方案。我認為它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1. 教材簡析

  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說明教材的地位、作用。比如對于《牛頓第一定律》這節(jié)課來說:它的地位具有雙重性。其一,它屬初高中知識的結合點:學生在初中學習中,已經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容,我們應該以初中知識為生長點、以教材內容為線索,展開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其二,它屬運動學和力學的結合點:闡明了運動學和動力學各自研究內容的不同,扼要地說明了動力學知識在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牛頓在總結了前人關于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造研究而提出的三條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

  2. 明確提出本課時的具體教學目標

  課時目標越明確、越具體,反映教者的備課認識越充分,教法的設計安排越合理。說課中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話,要從識記、理解、掌握、應用四個層次上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加以說明。比如對于《牛頓第一定律》這課來說:

  3.分析教材的編寫思路、結構特點以及重點、難點、關鍵

  比如對于《牛頓第一定律》這課來說:牛頓第一定律這節(jié)教材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著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從而講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質慣性的概念。

  這樣的順序充分體現了以知識本身為出發(fā)點,從而培養(yǎng)人的實際能力,最終升華出知識的價值——德育目標。

  二、 說教法、學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關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說法,確切地道出了教學系統(tǒng)中這兩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表現在教學活動的探索中是否具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主體作用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學生是否獨立思考;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最優(yōu)化地使學生從現有的水平向更高一級水平發(fā)展,有效地對學生探索嘗試活動進行誘導和評價。為此,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首先應著眼于學生怎樣學。不應以教為中心,而應以學為主體進行設計。既把學為主體作為實施教學的基本點,又使教為主導成為學生主體的根本保證。

  從教學任務來看,感知新知識,以演示法、嘗試法、實驗法為主;理解新知識,以談話法、講解法為主;形成技能時,以練習法為主;從教學內容來看,物理教學,以演示法、實驗法、推理法為主;教學起始概念,一般用實驗法、探究研討法。從學法指導來看,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說課活動中雖然沒有學生,看不到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但教師必須說明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教給學生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哪些能力,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怎樣激發(fā)學困生學習興趣等。從教師的說課過程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

  二、 說教學

  過程它是說課的重點部分,因為通過這一過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說課者獨具匠心的教學安排,它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也只有通過對教學過程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教學安排是否合理、科學,是否具有藝術性。通常,教學過程要說清楚下面幾個問題:

  1. 教學思路與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說課者要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針對學生實際,借助哪些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的基本教學思想說明白;說教學程序要把教學過程所設計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說清楚。但具體內容只須概括介紹,只要聽講人能聽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樣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給學生上課那樣講;另外注意一點是,在介紹教學過程時不僅要講教學內容的安排,還要講清“為什么這樣教”的理論依據(包括課程標準依據、教學法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依據等)。

  2.說明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安排。這里說明怎樣運用現代教學思想指導教學,怎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活動和諧統(tǒng)一,教法與學法和諧統(tǒng)一,知識傳授與智能開發(fā)的和諧統(tǒng)一,德育與智育的和諧統(tǒng)一。

  3.說明重點與難點的處理。要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怎樣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解決難點運用什么方法。

  4.說明采用哪些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用,這樣做的道理是什么

  *5.說明板書設計。說教學程序,還要注意運用概括和轉述的語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盡可能少用課堂內師生的原話,以便壓縮實錄篇幅。還是從《牛頓第一定律》這節(jié)課來談談教學過程(列表附后):這樣的教學過程顯然體現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5.說明板書設計。說教學程序,還要注意運用概括和轉述的語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盡可能少用課堂內師生的原話,以便壓縮實錄篇幅。還是從《牛頓第一定律》這節(jié)課來談談教學過程(列表附后):這樣的教學過程顯然體現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一、教學目的要求:

  1.地位:本章在高中物理是重點章節(jié)。概念抽象化,難于理解和

  掌握。本節(jié)是本章知識的應用,是理解和掌握好力學、電

  學知識綜合應用的關鍵一課。

  2.大綱: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曲線運動是會考及高考的重點,屬C

  類要求。

  3.教材:本節(jié)是綜合運用力學、電學知識解決問題,屬于學科內

  綜合,根據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結合大綱要求,在側重知識掌握和應用的同時,切合學生實際制定本節(jié)知識、能力、德育、方法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掌握帶電粒子(不計重力)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規(guī)律。

  2.理解帶電粒子在電場運動過程的能量轉化與守恒情況。

  3.用運動規(guī)律、能量觀點解決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理解、判斷能力及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

  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散思維。

  3.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力學、電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主動探索感受內因的主體地位,

  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主動性。

  方法目標:類比研究

  二、教學內容:

  1.教學重點:運動規(guī)律及應用

  2.教學難點:研究方法及規(guī)律應用

  根據本節(jié)作為應用是理解和掌握本章知識的關鍵,故把運動規(guī)律及其應用確定為重點。本節(jié)要綜合運用力學、電學知識并結合能量分析處理問題,學生在這些方面是薄弱環(huán)節(jié),故將研究方法及規(guī)律的應用確定為難點。

  2.題的設置

  討論題(1)和練習(1)突出解決學生易混淆的問題,澄清認識加強對重

  點內容的理解,從而突出重點。

  討論題(2)體現對以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討論題(3)從能量為主線理解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中能量轉化,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加強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

  導入新課:介紹曲線運動條件,引入新課開門見山。

  新課教學:

  (一)類比研究平拋運動,找出相似之處。

  得出研究方法,突破難點。

  (二)運動規(guī)律總結

  鑒于對平拋運動知識的儲備,由學生自己推導得出規(guī)律,教師只

  是一個引導者,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滲透德育目標,達到知識目

  標。

  (三)應用理解

  采取啟發(fā)提問,討論辯析,加深對運動規(guī)律的理解和掌握,從而

  突出重點,培養(yǎng)能力。

  (四)教法

  本節(jié)以學生為主體,探索研究,類比討論,歸納總結出本節(jié)運動

  規(guī)律,目的在于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給他們方法。

  (五)CAI輔助教學

  能將不能實驗演示的現象,客觀地模擬演示,加強形象思維訓

  練。多媒體的使用減少了教師的無效勞動,增大課堂容量,提高

  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加深了理解和記憶,這

  些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對當今教學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說課淺談

  廣東四會清源中學 (526200) 葉逸煒

  為了迎接第四屆全國青年物理教師教學大賽,省教研室定于十二月份舉行廣東省中學物理青年教師說課比賽,由此,九月份以來說課活動在全省各中學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關注,不少學校還把說課作為教研形式在各科組教研活動中實踐推廣。但是,由于很多中學與教師都是初次接觸說課這種教研和比賽方式,在學校教研活動和校、縣、市的各級說課選拔賽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模糊、出現較大偏差等不足之處。下面針對這些主要問題談談說課。

  一、說課是怎樣的一種活動形式?

  所謂說課,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依據,根據所授課的具體特點、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能力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由說課教師以口頭形式向特殊的聽課者(教師、教研員或評委)表述該課題的教材地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及其理論依據。

  二、說課有哪些基本環(huán)節(jié)與要求?怎樣組織說課內容?

  說課一般包括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過程(學校教研活動還有說課后體會)等幾個環(huán)節(jié)。說課者應在這幾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基礎上表述自己的教學思想。

  1、說教材。說教材要求說出教材地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說教材地位就是說出授課教學內容在某一學習階段或音節(jié)之間或某一知識點中的縱橫聯(lián)系、地位與作用。以初中物理《平面鏡》是初中物理第一冊第五章中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原理與應用。既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又是學生首次接觸“像”這個新概念,后面又將學到凸透鏡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礎知識,又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說教學目標一般應把它分解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并從這三個方面具體表述。例如:《平面鏡》一節(jié)的內容為例,其教材地位可表述為:《平面鏡》的知識目標是:知道平面成像的特點,初步建立虛像的概念和知道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能力目標是: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正確表達物理問題的能力、根據反射定律解釋和處理一些簡單的平面鏡成像與光路控制問題的能力;德育目標是:培養(yǎng)科學、嚴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想和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說重點和難點就是把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表述出來。說教材時要求正確理解教材地位、目標明確且符合大綱要求、重點和難點認定準確。

  2、說教法、說學法。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實際、學科特點、學生心理特點、思維特點、認識規(guī)律和知識基礎等確定選擇恰當高效的教學手段和措施方法等,有效地啟發(fā)學生心智,既教給其知識,又發(fā)展其智力、提高其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當然,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學實際,具有實效性和可操作性。例:根據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平面鏡》這節(jié)課準備貫徹啟發(fā)式原則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采用演示實驗法、作圖法、講授法和練習法進行教學。學法上則注重有效引導學生深入觀察、思考和得出結論,并正確地表達物理問題,最后通過安排課堂練習給予鞏固和加深理解。

  3、說教學過程。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根據教學實際說出課時安排、課堂結構、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作業(yè)布置設計等,其中教學過程應體現說課者怎樣突出重點、化解難點、銜接過渡、設計例題和設計課堂練習。另外,還必須從理性的高度用個人的理解和理論依據支持和解釋為什么這樣做。也就是說,說教學過程要求說課者從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這樣做的動機和理論依據是什么等三個方面表述自己的教學思想。由于說教學過程建立在嚴密的理論基礎之上,既能體現教師優(yōu)化課堂結構、駕馭處理教材和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力水平,又能體現教師備課過程的理性思維水平,從而使備課更科學、嚴謹、理性、深入,所以說教學過程是說課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4、說課后教學體會。上完課后,由教師根據自我感受、自我反思、作業(yè)和檢測的反饋信息等表述自己對課堂教學的再認識。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表述:教材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用是否恰當;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如何;有哪些成功或不足之處;不足之處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予以克服或優(yōu)化。

  、說課和常規(guī)備課及上課有什么區(qū)別?

  說課和常規(guī)備課的最大區(qū)別在于:說課需要用相關的教育學、教學概論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支持和解釋“這樣做”的動機與原因,而常規(guī)備課不用這么做。簡而言之,說課是常規(guī)備課的科學化和理性化。

  說課也不等同于上課。首先,常規(guī)上課的對象是獲取知識的學生,而說課的對象是教師、教研員或評委。其次,常規(guī)上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具體展現,而說課除了要說教學過程外,還要說教材、說教法和說學法。而且由于對象的不同,在說教學過程時,演示實驗和例題講解等不必象常規(guī)上課一樣實做,作口頭表述就行。當然,關鍵之處和有創(chuàng)意之處可輔以有關器材,投影片等作較詳盡的演示、描述或說明。部分教學內容不必細講,點到為止即可。總而言之,對于說教學過程的非理論部分,說課者只須做到讓聽課者領會你是怎樣教、學生是怎樣學的就行了。但是,對于說教學過程的理論部分,說課者必須為那些主要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措施等作出明確的說明,清楚地表明你“這樣做”的動機和理論依據是什么。

  四、怎樣做好說課的準備工作?

  1、資料和知識準備。說課者首先應多方收集教學大綱、課本、教參、其它參考資料、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報紙刊物等書籍資料,認真閱讀整理。然后逐步分析確定教材地位、教學目標、重難點、教法和學法,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過程,并優(yōu)化課堂結構。

  2、寫說課稿或說課設計,教具準備。用文字把說課內容(詳細)或說課設計(簡略)寫下來,根據說課的幾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闡述教什么、怎么教和這樣做的動機與理論依據是什么。有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準備一些實物和教具如投影片、幻燈片、課堂攝像影片或電腦軟件等供說課時輔助使用

  中學物理說課評價原則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物理教師的教學實踐,說課比賽的評價原則要體現以下教育科學理念。

  1.體現科學探究的思想,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供充分的條件、創(chuàng)設適當的情景,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將科學探究與物理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體現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的思想。

  提倡參與型教學組織方式,教師要創(chuàng)設師生共同探討的教學環(huán)境,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學習。

  3.體現以實驗為基礎的思想。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實驗的教育功能,把實驗和探究結合起來,促進學生間的協(xié)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嘗試利用實驗和已知規(guī)律探求新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體現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的思想。

  在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關注與所學知識有關的技術和社會問題,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對個人和社會問題做出科學決策的能力。

  5.體現綜合優(yōu)化的思想,有效、合理地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優(yōu)化教學過程。

  一般來說,引入新課3~5分鐘,新課進行25~30分鐘,課內練習8~10 分鐘,小結討論或補救矯正3~5分鐘。

  綜上所述,說課的內容大致有:說教材,講教法;說學生,講學法;說程序,講過程。執(zhí)教者要把教案設計的緣由、根據說出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原原本本地說給同行及上級領導聽聽,要求更高,程度更深,體現出說課的科學性、預見性、深刻性。

  新課標下如何說課

  新課改理念下如何說課

  "說課"說什么

  剛涉及說課的老師可能對說課的幾個基本要素不是很清楚,這里作一個簡短的介紹.

  從現有的說課基本模式而言,說課大體由以下幾個基本要素構成:

  1,教材分析

  (1)該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什么,屬于何種課型,包含了哪些知識點,教材在編寫上有什么意圖和特點,特別要注意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滲透的數學思想;

  (2)該教學內容在教材,單元乃至整個小學數學學習階段中所處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后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2,目標定位

  (1)教學目標

  現在已打破原有的知識技能,思想教育分塊目標陳述的方式,新課標倡導我們將知識,技能,情感三大領域目標予以整合,有機結合來定位;

  (2)教學重點;

  (3)教學難點;

  (4)教學準備(如教具,學具的準備等都可簡要予以闡述)

  3,教學流程

  (1)整體設計

  應該說一說課堂設計的整體思路,是在什么樣的思想指導下設計教學的 簡要介紹該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結構.如應用題課大體可沿用數學建模的思想,安排"創(chuàng)設情景——建立模型——實踐運用"三部曲進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又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的做數學的教學理念.

  (2)環(huán)節(jié)設計

【高中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物理說課稿05-16

高中物理選修說課稿06-25

高中物理重力說課稿03-03

[薦]高中物理說課稿05-27

高中物理說課稿(精選22篇)06-13

高中物理說課稿14篇07-07

高中物理《離心運動》說課稿02-20

高中物理超重與失重說課稿08-12

高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12-08

高中物理平拋運動說課稿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