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小學科學說課稿

時間:2022-01-11 23:58:35 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學科學說課稿三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小學科學說課稿三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學內容:

  《磁鐵的磁性》是湘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的內容,本課指導學生 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

  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鐵。 這部分是該單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及磁鐵的名稱。還有交流我們曾 在什么地方看到過磁鐵,介紹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四年級學生差不多都玩過磁鐵,對 磁鐵、磁現(xiàn)象有一定的經驗和認識。他們有表述自己的經歷和體驗的愿望。教學時要充分利 用學生認知基礎和學習基礎。通過交流讓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fā) 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第二部分: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這部分首先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后討論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 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 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部分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 形針;另一種是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部分滾,以檢驗磁鐵哪部分磁性強。 相信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設計出一些實驗方法來認識、理解“磁鐵兩端磁性最

  強”。在探究 了磁鐵各部分磁性強弱后,教材通過文字告訴學生“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 兩個磁極。”這時,學生們可能會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 等等,借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學生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 通過探索,讓學生知道磁鐵的磁性。 2.指導學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認識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

 。ǘ┌l(fā)展目標: 1. 能根據(jù)現(xiàn)象進行猜想、推測,并能通過實驗驗證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2. 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帶有磁性烏龜?shù)聂~鉤及幾條帶鐵環(huán)的塑料做成的魚。 觀察演示準備: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huán)形磁鐵等形狀不同的磁鐵。 分組實驗準備:磁鐵、瓷湯匙 、鐵鑰匙、回形針、大頭針、鐵釘、牙簽、橡皮、塑料尺、鐵 尺、紙片、棉花等。

  三、說教學策略、方法及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xiàn)必須在啟發(fā)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 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

  現(xiàn)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 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 結論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的磁性。對于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6 個環(huán)節(jié)。下面, 我具體說一下這6 個環(huán)節(jié)。

 。ㄒ唬、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課堂伊始,我會引導學生談一談他們的生活經驗!巴瑢W們,你們釣過魚嗎?誰能說說 你是怎樣釣魚的!比缓笳垖W生談一談。接著我會說:“今天,老師也想來釣魚,只不過老師的魚桿上綁的不是魚鉤,而是一只小烏龜,可老師還真能把魚給釣起來!边@時老師演示, 讓學生仔細觀察并猜猜為什么,估計學生能說出是因為磁鐵的原因。然后板書: 磁鐵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通過師生就日常生活中“釣魚”這個話題的交流及教師的表演,激發(fā)學生的 探究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新課做好鋪墊。

 。ǘ⒔涣魑覀冎赖拇盆F。 首先老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 學生可能說: 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是什么形狀的呢?誰來說?” 估計學生會說: 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huán)形...... 這時教師分別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huán)形磁鐵。 并請學生拿出與老師手中形狀相同的磁鐵,讓學生根據(jù)磁鐵的形狀給它們取名稱。并結合板 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huán)形磁鐵 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注重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交流自己所見過的磁鐵,讓學生根據(jù)磁鐵的形狀為 磁鐵起名稱,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 主體地位。

  (三)、學生猜測并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首先教師設疑: 桌上有很多物體, 你們猜一猜, 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學生各抒己見。這時 老師提示學生可以通過實驗來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學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實驗材料區(qū)選 取不同物體,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把能吸引的物體在記錄單上用“√ “表示出來。 瓷湯匙 瓷湯匙 瓷湯匙 大頭針 鐵釘 牙簽 橡皮 塑料尺 鐵尺 紙片 棉花 在這里對實驗材料區(qū)和記錄單進行說明(我在實驗室設置了實驗材料區(qū),放置如:鐵夾、玻 璃杯等許多物體,供學生實驗,記錄單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讓學生填寫從實驗材料區(qū)選取實驗 材料的物體名稱。 學生分組實驗并匯報結果后,教師因勢利導:我們觀察到磁鐵能吸引回形針、大頭針、鐵釘、 這些物體,它們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學生回答后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師生共同探討總結出磁鐵能吸引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并板書磁性的概念。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活動中,先讓學生大膽猜測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估計學生能就磁鐵能否吸引 棉花或小紙片等這些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 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 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qū)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 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

  整理、匯報,得出了“磁 鐵能吸引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這一結論。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 概念,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充分的體現(xiàn)新課程的精神。

 。ㄋ模、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 老師繼續(xù)引導: 像剛才老師表演的釣魚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磁性。那么磁鐵各個部分的磁性是 不是一樣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說一說你們想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交流。 估計學生的方案有: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部分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 或者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部分滾,以檢驗磁鐵哪部分磁性強等等。 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各種方案,對于合理、易操作、有創(chuàng)意的方案給予肯定,并讓他們按照 同學提出的方案有選擇性的去進行實驗、驗證。然后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最后得出結論并板 書: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ㄎ澹、擺弄磁鐵。 首先由老師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索。“同學們,如果我們繼續(xù)擺弄磁鐵,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更多的問題可以研究。比如我們把兩塊條形磁鐵吸在一起,這塊磁鐵是不是就有四個磁極, 請同學們自己擺弄磁鐵,如果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什么問題就把它記在記錄單上并進行研究。” 學生可獨立或小組合作擺弄磁鐵,研究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最后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及“擺弄磁鐵”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活潑、嚴謹?shù)姆諊寣W生去思索、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 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可能還有的學 生想到把磁鐵放在離回形針2、3 厘米的距離,觀察回形針有什么反應,可能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環(huán)形磁鐵的磁極,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兩條條形磁鐵同極相排斥的現(xiàn) 象,還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兩條條形磁鐵連起來變成一條條形磁鐵時,它得磁極不是 4 個而是 2 個,學生的這些發(fā)現(xiàn)是通過自己的實驗來證明的,應該說,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思維的 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總結延伸。 課堂結束時我會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并讓學生思考問題“一塊磁鐵斷 了,它還有兩個磁極嗎?”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整理。并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態(tài)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于看重學生所 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yōu)劣,而應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 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 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 生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氛圍。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如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 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 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節(jié)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例如:在“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 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學生猜測并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 強弱”這兩個環(huán)節(jié)采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fā)現(xiàn)自我、欣賞別人。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物質的變化》。本課是屬于物體與物質范疇,針對六年級這樣高年級的學生展開教學的,學生經過“物體—材料—物質”這三個層次來進行這方面的學習,物質的變化主題已進入第三層次,通過觀察與探討,了解物質到一些基本性質與變化過程,使學生的認識逐漸由具體向抽象過渡。

  學生對于一些物質存放久了,就會發(fā)生變化已經有了一些零散的認識和知識儲備,比較熟悉物質不是一塵不變的,都是存在變化這個觀點,但對于這些變化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在科學上我們應該如何對其進行分類等等在系統(tǒng)認識上還是比較模糊的。

  為此我從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了解科學探求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2、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

  3、 能用簡單器械作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紀錄。

  4、 會查閱書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5、 能反思自己的探求過程,將探求的結果與假設相比較。

  6、 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科學知識

  1、 了解物質有三種常見的狀態(tài):固態(tài)、氣態(tài)、液態(tài)。溫度的改變可使物質的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

  2、 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tài)的變化,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想知道,愛提問。

  2、 愿意合作與交流。

  3、 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4、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六年級的學生對學“科學”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在解釋事物現(xiàn)象方面會有更多自己的見解,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問題,并能運用實驗、觀察等手段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絕對不希望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卻更希望老師能跟著他們“走”,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就更注重尊重學生,發(fā)揮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營造一個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毫無壓力下,從學習研究中充分抒發(fā)自己的見解,從而獲得身心的愉悅。

  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水平我將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qū)別,認識典型的化學變化作為本主題的教學重點,而將通過實驗探求物質變化的秘密應該是學生需要突破的教學難點。

  本課我安排3教時來完成,我將為學生準備必要的媒體資料以及實驗所需要的實驗用品等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本課的學習活動。

  本主題可以分為三各部分,每個部分一課時。

  第一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變”來“變”去的鹽,認識可逆的變化,認識青銅器的生產,制造蠟星星等活動進一步讓學生了解這是什么變化,科學定義這一類變化——物理變化的根據(jù)。

  我打算采取實驗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他了解到向鹽這樣變來變去的變化稱為物理變化,以及物理變化的特征等等,培養(yǎng)他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學會搜集整理所學知識的得出結論的能力。

  第二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常見的銅生銹的現(xiàn)象,通過實驗探究金屬生銹的原因的基礎上通過收集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的方法。通過小組的質疑方式,讓他們從各個方面了解到金屬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并試著自己得出如果是一種化學變化的話,它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征,培養(yǎng)他們合作交流自主設計實驗這樣的能力。

  第三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看燃燒的蠟燭,讓學生知道化學變化會伴隨著什么樣的典型特征。通過這些典型的特征變化,聯(lián)系生活中的其它變化,最終得出:只是形態(tài)上的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我打算采取利用科學欣賞的形式再現(xiàn)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拉瓦錫的實驗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動畫的形式對研究物質在燃燒中會發(fā)生哪些變化有直觀的印象,探討在此過程中發(fā)生各種變化的原因,對以后進行實驗重復驗證蠟燭燃燒的變化,有著積極的暗示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的形式,讓他了解到科學的結論具有可重復驗證,培養(yǎng)他們今后養(yǎng)成通過實驗驗證結論的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倡導以探究為主,學生通過自主實驗的過程中既可以使其對什么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這兩種變化有什么樣的特征有了直觀地認識,同時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過程中 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對于以后養(yǎng)成通過實驗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習慣,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從教學過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根據(jù)學生的經驗以及興趣愛好圍繞“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思路,進行教學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首先是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置身于真實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 “活”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的機會學習,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

  第一課時:“變來變去的鹽”需要為學生準備:酒精燈,蒸發(fā)皿,燒杯等,“煮海為鹽”、“青銅器的制造”的教學的短片。

  我的意圖是先通過問題“我們知道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水利的鹽還能‘變’出來嗎?” 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前經驗,積極的根據(jù)生活經驗積累進行猜測:得出鹽水是能變回鹽的。如果學生在此遭遇困難教師可以通過“回想水的汽化現(xiàn)象”給學生進行提示。此時再通過小組合作想辦法自己設計合理的實驗來驗證結論。在此基礎上通過媒體出示中國古代人“煮海為鹽”的歷史和方法,讓學生在實驗和媒體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分離水與鹽的'方法和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演示酒精燈的使用方法,酒精燈學生生活中不常見,又是小學階段一個重要的實驗操作,同時考慮實驗的安全性,為了更有效率的進行實驗所以由教師演示規(guī)范,再讓學生通過小組通過合作實驗進行學習。他們會發(fā)現(xiàn)鹽能溶解于水,又能從水中提取出來,這樣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繼而進一步思考最終發(fā)現(xiàn):生活中還有很多變化過程是可逆的。通過收集和整理有關變化過程的相關資料來加深學生對可逆變化的認識,并且做好資料的記錄和整理,養(yǎng)成實驗中隨時記錄的好習慣,并為以后的學習做好準備。通過青銅器的制作過程的錄像資料簡介以及如何利用可逆的變化之作蠟星星。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動腦的意識。

  第二課時:失去光澤的銅鏡,我將為學生準備鐵絲、細砂紙、吸水紙、白磁盤,出土銅鏡的短片等

  銅鏡失去光澤,鐵釘上銹等金屬生銹現(xiàn)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事,關鍵是如何了解他們上銹的秘密。我通過錄像短片讓學生直接思考,來預測原因,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提高實驗設計比較金屬生銹與否的實驗,深入到它們的里面,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概念。通過進行對比實驗進行研究,通過金屬存在的環(huán)境差異,預測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因為此實驗當堂課不能完成,所以此時教師可以延遲評價實驗的結果。

  我的意圖是在學習過程中有競爭才有進步,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的探究熱情空前高漲,爭相嘗試各種方法。學生的實驗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給予肯定,從而使學生明白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多種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的探究能力,獲取了知識,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生銹的鐵和銅等讓學生了解鐵與鐵銹、銅與銅銹的區(qū)別。這個地方學生可能從很多方面進行比較,比較雜亂且有的毫無價值,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實驗表格讓學生從顏色、光澤、軟硬等方面進行重點觀察,讓他了解到這種變化是產生新物質,并不僅僅是形態(tài)的變化,為以后第三顆的學習埋下伏筆。同時根據(jù)金屬都會生銹的現(xiàn)象,以及生銹的秘密,回想在生活中人們是怎么來處理金屬生銹的問題的,讓科學回應于生活。此時可以通過補充這方面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防銹措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銅鏡失去光澤是一種可以看得見的產生新物質的變化,而生活中很多的化學變化人們不容易察覺,所以在第三個部分設計了常見的燃燒現(xiàn)象讓學生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蠟燭的燃燒,我要為學生準備:蠟燭、燒杯、澄清石灰水等、拉瓦錫實驗的短片

  蠟燭的燃燒非常常見,但越是這樣人們越有可能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不去思考他所蘊藏的科學含義。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的設計意圖是:先通過一個問題:“在生活中的常見的燃燒的現(xiàn)象,就以蠟燭燃燒為例在此過程中,蠟燭燃燒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讓學生通過觀察燃燒前和燃燒中蠟燭的變化,猜測燃燒掉的蠟燭變成了什么。在此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如果失火了,應該趕快用濕毛巾來滅火。之后可以通過讓學生討論如何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方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三個實驗:

 。1)罩一個燒杯與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么變化

  (2)罩一個在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在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么變化

  (3)用一個白瓷板置于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白瓷板底部有什么變化 讓學生考慮燃燒掉的蠟燭是不是什么都沒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質疑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然后通過錄像重放當年拉瓦錫驗證的燃燒的實驗,通過這樣直觀的實驗使學生更為深刻地了解燃燒的本質。了解到燃燒會產生新的物質。同時讓學生結合前面的所學拓展了解還有那些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通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在所學基礎上講物質的變化的種類進行分類:

  一類像鹽水轉換為鹽那樣,是可逆的變化,不產生新物質的變化。一類是像金屬生銹和燃燒現(xiàn)象一樣產生了新物質的變化。

  讓學生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關鍵是是否產生新的物質。這樣就將普通常見的現(xiàn)象總結成為一個普通的規(guī)律,讓學生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

  科學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僅僅從課堂上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布置了一個小任務:收集有關物質變化的資料,讓學生回去完成。因為收集相關資料并進行篩選的能力也是科學課所必備的,在下一堂課進行交流匯報和講評,這樣就使科學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同時也為下個單元整理信息,讓我們更有效的學習,作鋪墊。

  出示板書設計。

  物質的變化

  鹽到鹽水:可逆的變化 物質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不產生新物質——物理變化

  銅生銹

  鐵生銹 :不可逆的變化 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燃燒

  我的設計是從現(xiàn)象到本質,讓學生清楚物質變化的分類依據(jù)。

  以上是我對《物質的變化》這一主題的教學思路,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1、單元分析

  本單元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的時間單元。這一單元主要研究的是人類對于鐘表發(fā)現(xiàn)的進步歷程,讓學生們了解從古到今人們經歷了從天體計時—工具計時—鐘表計時的過程。而工具計時為本單元的重點,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工具有日晷、沙漏、蠟燭鐘、水鐘、擺鐘等。通過用各種工具計時,使學生們認識到誤差是客觀存在的,不能避免,但可以減小。正是因為這點人類在不斷追求精確的過程中才讓我們的測量工具向前發(fā)展。這樣才會有古代的計時工具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計時工具,從而有了現(xiàn)在非常準確的機械手表、電子表、石英表、和更為先進的原子鐘。本單元通過制作計時工具讓學生感受到縮小誤差是使科技和工具進步的內在動力。

  2、課程分析

  本單元關于擺的內容有《用擺計時的鐘》、《測量擺的快慢》、《調整鐘擺》三課。這三課之間存在著遞進的關系!队脭[計時的鐘》對《測量擺的快慢》起到了鋪墊的作用。而《調整鐘擺》是針對于前兩節(jié)課的一個檢驗應用和拓展。這三課體現(xiàn)了學生們認知的循環(huán)過程。從定量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

  擺在本單元當中很重要,因為本單元前幾課的計時工具用來計量時間誤差非常大,為了減小誤差,擺的出現(xiàn)大大滿足了人們的需要。用擺來計量時間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測量擺的快慢》這一課讓學生親身經歷了一個猜想—驗證—分析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對猜測與擺的快慢有關的三個因素:擺錘的重量、擺的幅度、擺線的長短進行了驗證, 通過驗證得到擺的快慢只與擺長這一個因素有關,只得到這個結論不是最終的目的。而從實驗中學會控制變量、數(shù)據(jù)的分析、誤差分析等方法。讓學生們真真切切的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3、學情分析

  本課的特點是經歷一個驗證猜測的科學探究過程。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學生們在玩擺的過程中猜測出了影響擺的快慢的有關因素,在猜測過程中學生們的原有認知發(fā)生了矛盾,有的認為有關系,有的認為沒關系。從這里開始就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探究興趣。認真思考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實驗后的數(shù)據(jù)分析都是學生們極其感興趣的。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控制變量和分析誤差成為本課的亮點。也是五年級學生學習的主要導向。

  【教學目標】

  1.經歷改變擺錘的重量、擺動幅度、擺線的長短對擺動次數(shù)是否產生影響的實驗活動過程。

  2.初步意識得到精確測量結果是需要反復測量。

  3.能夠對自己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并且根據(jù)自己的分析進行猜測。

  4.通過自己的實驗,初步了解影響擺動快慢的因素是擺長。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擺線,鉤碼,鐵架臺。記錄單。

  學生準備:秒表或電子表,米尺或長尺,量角器。

  記錄單是我為學生事先準備好的。

  【教學設計】

  本課的總設計理念:本課主要以擺錘的重量、擺線的長短、擺的幅度與擺的快慢是否有關系展開了三個活動。從活動中學生們記錄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并做了詳細的分析。本課除了通過實驗得到了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系這一結論之外,還要賦予學生們分析誤差的意識。誤差的分析是貫穿本課的主要線索。

  活動分析:

  本課由三個活動組成,就內容來看,三個活動之間存在著并列的關系。但我認為三個活動之間也具有梯度,這個梯度體現(xiàn)在誤差方面。無論先研究哪一因素,學生對誤差的認識都是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自主探究減小誤差的方法。

  接下來我對教學流程進行說明:

  一、復習導入

  幫助學生回顧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擺錘的重量、擺線的長短、擺的幅度。

  研究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研究方案的制定:明確本課的測量方法是測量擺10次的時間。

  預設:研究擺的快慢學生能想到兩種方法1、一分鐘擺多少次。2、擺10次測量多少時間。

  引導學生分析采用哪種方法誤差更小。

  本環(huán)節(jié)達到的目的:1、明確研究的問題,2、確定研究方法。

  二、主要活動

  活動一、研究擺錘重量與擺的快慢的關系。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研究問題2、實驗和記錄過程3、匯報和分析數(shù)據(jù)

  本環(huán)節(jié)達到的目的:使學生學會設計實驗和控制變量。引導學生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的結論。教師直接教會學生誤差分析的方法。

  具體教學步驟:

  1、 研究問題:①猜想——擺錘的`重量與擺的快慢有關系嗎?

 、谠O計——你打算怎么通過實驗來驗證?

 、圩兞靠刂啤绾胃淖償[錘的重量?如何保持擺幅、擺長不變?

  2、實驗和記錄過程。

  3、匯報和分析數(shù)據(jù)。

  問題:①從數(shù)據(jù)你得到的結論是什么?得到結論的依據(jù)是什么?

 、谠趯嶒炦^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會導致誤差?

  本環(huán)節(jié)預設1:學生不會控制擺長、擺幅的問題。

  解決策略1:告訴學生擺長的概念,從物體的重心到擺線固定點的距離。學生就會注意鉤碼的懸掛方式,不能把鉤碼掛成串形。擺的幅度保持不變,有一些學生認識到從同一位置出發(fā)。還有一些細心的學生想到用量角器測量角度更精確。量角器的出現(xiàn)也為下面研究擺幅做了鋪墊。

  預設2:學生無法從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擺錘重量與擺的快慢是否有關。

  解決策略2: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擺的重量增加2倍,3倍,但測量后的時間非常的接近。

  預設3:學生不會分析誤差。

  解決策略3:教師幫助學生分析誤差產生的因素——空氣的阻力、停表的方法、操作上的問題。

  活動二、研究擺長與擺的快慢的關系。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研究問題2、實驗和記錄過程3、匯報和分析數(shù)據(jù)

  本環(huán)節(jié)達到的目的:學生通過實驗得到擺線的長短與擺的快慢有關。且擺線越長、擺的越慢、擺線越短、擺

  的越快的結論。根據(jù)前面幫助學生分析誤差的方法,教師不能告訴學生如何分析誤差,

  具體教學步驟:

  1、 研究問題:①擺長與擺的快慢有沒有關系呢?

 、谌绾卧O計這個實驗?

 、廴绾胃淖償[長?如何保持擺幅度、擺錘的重量不變?

  2、實驗和記錄過程。

  3、匯報和分析數(shù)據(jù);

  問題:①從數(shù)據(jù)中得到了什么結論?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導致誤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環(huán)節(jié)預設1:有的學生認為控制擺的幅不變的方法可以從同一個位置出發(fā)。

  解決策略1:如果在改變擺長的情況下,使擺從同一位置出發(fā),擺的角度就會改變。

  預設2:把擺長改變2倍后得到時間相差2秒左右或者2秒以上認為是誤差。

  解決策略2:引導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測量原來擺長的時間大概10秒左右,但相差2秒。也就占了總共時間的1/5。所以并不是誤差導致的。分清誤差與數(shù)據(jù)的區(qū)別。所以擺線長短與擺的快慢有關系。

  預設3:誤差分析有局限。

  解決策略3:如果鉤碼掉了,重新系在線上就會改變擺長。

  活動三、研究擺幅與擺的快慢的關系。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研究問題2、實驗和記錄過程3、匯報和分析數(shù)據(jù)

  本環(huán)節(jié)達到的目的:通過數(shù)據(jù)的分析使學生意識到在一個角度臨界內擺的幅度與擺的快慢與無關,如果超出這個界限擺的幅度就會影響到擺的快慢。

  具體教學步驟:

  1、研究問題:①擺的幅度與擺的快慢之間有關系嗎?

 、诟鶕(jù)前面活動一、活動二的研究方法。請你說說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廴绾胃淖償[的幅度?如何保持擺線長短、擺錘的重量不變?

  2、實驗和記錄過程。

  3、匯報和分析數(shù)據(jù)。

  問題:①從數(shù)據(jù)中得到了什么結論?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這個活動中導致誤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

  本環(huán)節(jié)的預設和解決策略:

  預設1:學生都愿意把擺從角度大的位置出發(fā),因為擺的次數(shù)比較容易數(shù)出,最后得到結論擺的幅度與擺的快慢有關。

  解決策略1:讓認為有關系的學生匯報自己都選擇了多少角度來測量的。然后我來在課堂上演示研究擺幅的實驗過程。我選擇角度小于10度的2個角度來測量時間,時間的平均值十分接近,分析擺的角度與擺的快慢無關。

  預設2: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

  解決策略2:除了前面分析的誤差,還應該注意使用多次測量的方法可以使誤差減小、工具產生的誤差,比如用量角器、用尺子、用秒表。

  三、小結以及拓展。

  我們研究的問題是關于擺的快慢與擺重,擺長,擺幅之間是否有關系。進行了三組實驗,從數(shù)據(jù)中我們得出了結論,擺的快慢只與擺長有關。我們可以從數(shù)據(jù)中獲得很多的收獲。我們可以知道在實驗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誤差。我們想辦法去減小誤差的因素。使得到的數(shù)據(jù)更精確。同學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課下想想關于擺你還有哪些可以研究。能不能做一個一分鐘擺60次的擺。

  【板書設計】

  擺的快慢

  擺錘的重量 無關

  擺的幅度 無關

  擺線的長短 有關。擺線越短,擺的越快。擺線越長,擺的越慢。

  針對著擺一工具測量時間一課,學生們推測出可以跟幾個因素有關:

  1.擺錘的重量。

  2.擺線的長短。

  3.擺的幅度。(學生想到的是擺的角度)。

  4.操作上的問題。(如在實驗過程中碰到了擺等因素)

  5.空氣的阻力。

  這幾個因素孩子們認識到前3個因素很容易控制。操作上的錯誤可以解決,但空氣的阻力難以解決這個問題會導致一些誤差的存在。

  測量一分鐘擺動的次數(shù),是本課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讓孩子們自己親身組裝,觀察,認識,使用擺這鐘工具。可以通過自己的實驗來計算擺的次數(shù),進行探究,為下面對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進行了鋪墊。學生在測量一分鐘的擺動次數(shù)時,有的小組測量的是一分鐘的次數(shù),有的是測量半分鐘的次數(shù)。有的人就認為時間是一半,所以次數(shù)就應該是一半的關系。有的人進行了反對,由于誤差的存在,所以時間成倍數(shù)關系,次數(shù)一定不能成倍數(shù)的關系。我想這是孩子們定性的分析,這時我說你可以再來做做看看到底是不是成倍數(shù)的關系。這也是讓孩子們不能僅僅靠自己的猜想,估計來當成是真理。而是通過量的得出,進行定性的分析。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孩子們這一點。我想這一課孩子們不僅僅是會玩了擺。本課更有效的教學目的是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實驗發(fā)現(xiàn)了擺計量時間存在著誤差,可能在那些方面。這個過程是孩子們自己進行實驗的數(shù)據(jù)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的過程發(fā)現(xiàn)的。而次要的目的是讓孩子們猜測下擺的快慢跟那些因素有關。對下面的各種因素進一步研究做了鋪墊。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02-17

小學科學說課稿06-22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02-24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六篇01-13

小學科學說課稿5篇01-12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三篇01-15

小學科學說課稿7篇01-22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五篇01-18

小學科學說課稿五篇01-18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8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