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01-17 14:46:26 說課稿 我要投稿

【推薦】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會生活中有用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來解決的實際問題,感受學習小數除法的必要性,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求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滲透轉化的思想;

  3.使學生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正確地進行計算,并能運用所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在計算教學中合理地選擇運算方法,通過估算和筆算以及驗證運算結果的合理性等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本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在理解小數的意義和除法意義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除法意義的擴展,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以及商不變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這一內容豐富和發(fā)展了除法的意義,也為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是教材的難點之一。

  下面說說我的設計意圖:

  1.海邊拾貝:4個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復習:0.48÷4、 6.3÷7、 0.25÷5、 8.32÷8;商不變性質的復習,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本課學習作鋪墊。

  2.情境激趣,培養(yǎng)學生感知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從主題圖提供的一個生活場景“打電話”中感受數學信息,有順序地找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小紅和小華打電話,小紅打國內長途,每分鐘0.7元,共花8.54元;小華打國際長途,每分鐘7.2元,共花45元。誰打電話的時間長?

  3.先估計誰打電話的'時間長?通過估算,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豐富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發(fā)展數感。

 、 小組討論說說你是怎樣估計的?②分組匯報估算過程;③評價和鼓勵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學生估算的方法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a.國際長途每分7.2元,大約是國際長途每分0.7元的10倍,如果小紅和小華打電話的時間相同,那小華的電話費總價應該是小紅電話費的10倍,但是45元大約是8.54元的5倍,故小紅打電話的時間長;b.小紅打電話的時間大約是:8.54÷0.7≈9分,8.54≈9、0.7≈1,9÷1=9(分鐘)而小華大約是47÷7.26≈6 分鐘,小紅打電話的時間長。C.12個0.7是8.4元,6個7.2大約是42元,因此小紅打電話的時間更長一些。

  4.列出算式,解決問題,體會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意義;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學生根據總價、單價和數量的關系列出:8.54÷0.7和45÷7.2觀察這兩個算式,找出與以前學過的除法的不同點,發(fā)現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也可以根據總價,單價和數量間的關系列式,表明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與整數的除法的意義相同,擴展了除法的意義。那么該怎樣計算呢?引出下一環(huán)節(jié),自主探索計算方法和步驟。

  5.探求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滲透轉化的思想,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方法。

  a.學生獨立試算:①用你認為合理的方法計算;②除數是小數是否可以轉化成整數;③怎樣轉化;④應用了什么規(guī)律。

  b.小組討論,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方法,圍繞前面提出的要求,展開討論并做好記錄。

  c. 全班共同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并進行算法最優(yōu)化。同學們的幾種算法匯報展示,組1:把0.7元=7角,8.54元=85.4角,變成了84.5÷7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除數是整數的除法。85.4÷7=12.2分;組2:把8.54元=854分,0.7元=70分,854÷70=12.2分。組3:把除數 0.7變成整數擴大了10倍,要使商不變,被除數也要擴大10倍變成85.4,被除數的變化隨除數的變化而變化。85.4÷7=12.2分。組4:把 8.54擴大100倍,變成854,要使商不變除數0.7也要擴大100倍,變成854÷70=12.2分。D.對比四種方法的異同,找出相同點:A都運用了轉化的思想,把除數變成整數,我們已經學會了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學習新知識,是很好的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為學生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b商不變的性質的應用。不同點:第一種方法和第三種方法是以除數為標準,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就向右移動幾位,第二和第四組是以被除數為標準,被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幾位,除數的小數點就向右移動幾位,商仍然不變。究竟以誰為標準來處理除數的小數點更加簡單,也更加科學呢?小組討論進行算法最優(yōu)化:以除數為標準,把除數變成整數來計算更簡便,這樣既不會增加除數的位數,也達到轉化成整數的目的,因此更加科學了。e.練習填一填:0.78÷0.2=( ) ÷( ) 0.7÷0.25=( ) ÷( ) 4.06÷0.58=( )÷( ) 32÷0.08=( ) ÷( ) 通過練習集體得出:做除法看除數,除數擴大多少倍變成整數,被除數也隨著擴大相同的倍數,這樣既簡單明了,也不會增加除數的位數,也就更加科學了。

  6.試一試。通過小數除法的初步練習,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6個題分成兩大組,分別請6個小朋友板演。全班學生形成共識: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把除數轉化成整數,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就向右移動幾位,位數不夠的添0補足,然后按照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進行計算。

  7.教師巡視并發(fā)現作業(yè)中的錯誤,把錯例投影出來,全班同學一起進行糾錯,讓學生不僅知道錯,還應明白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你采用的什么方法來檢查?結論:運用估算和乘法來驗證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8.同學們學習了這一課,有什么不明白的知識嗎?請?zhí)岢鰜碜尷蠋熀屯瑢W來幫助你。讓同學們置疑問難,使學生的主動學習延續(xù)到課尾。學生可能會說:我發(fā)現 8.54÷0.7的商越除越大了,比被除數還大,我有點糊涂,同學們能讓我更明白嗎?用乘法知識來解決。(乘一個小于1的數積比另一個因數小,即被除數比商小,商比被除數大;還有除以1即商和被除數相等,除以比1大的數商就小于被除數,那么我想除以比1小的商就大于被除數。)這是我們下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

  也有學生可能會說:當除數的小數位數比被除數的小數位數多時,移動被除數的小數點時怎么辦?(添0補足)

  也有學生可能會提出:商的小數點和原來的小數點還是現在的小數點對齊?師生共同用多媒體演示解決。

  通過質疑問難讓學生加深對難點的理解,在解決實際學習問題中結束全課,使學生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為下一課時內容學習埋下伏筆。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吃西瓜》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的第五課時,是學生剛認識了簡單的分數及會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為五年級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打下基礎。教材結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利用直觀的圖形,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進而抽象出算法,達到熟練計算。

  二、說學生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的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分數的意義也理解的較好,但三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第一次接觸分數計算,理解算理和抽象出算法都會比較困難。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借助對直觀圖形的操作,逐步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計算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動手操作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

  三、教材處理

  本節(jié)課我充分尊重教材,將整節(jié)課置于生動的情境中,以觀察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使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同時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通過運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解決如何計算1減幾分之幾的問題。

  四、說教學流程

  基于上述設想,為了有效的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

  (一)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在這里我設計了兩個復習環(huán)節(jié):

  一是利用不同圖形動手折、畫請出自己的分數朋友;

  二是幫助老師請出4/4,繼而再用圖形表示出類似于4/4這樣的分數。

  這是我采納網友的建議,將舊知的復習置于生動的情境中,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對舊知的復習。類似于4/4這樣的分數意義的感知,滲透了單位1,為解決難點埋下了伏筆。這個環(huán)節(jié)課堂上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興趣盎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ǘ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讓學生聽故事提煉數學信息。接著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此時及時切入到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三個分數問題。

  新課伊始,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數學信息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新知教學作好情感上的鋪墊。

 。ㄈ 實踐探究,解決問題

  此環(huán)節(jié)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法。

  分四個層次:

  1、根據問題列式,猜想結果;

  2、同桌合作利用圖形動手操作驗證猜想;

  3、討論交流理解算理;

  4、練習計算加法算式,在觀察討論中抽象出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法。

  這一步是學生初步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探索抽象的數學知識,我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步:探索同分母分數減法。

  由于有了上一步解決問題的經驗,這里我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索,在集體交流時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最后在觀察與討論中對計算方法進行概括總結,完成由直觀操作到抽象概括的過渡。在這一步學生剪的時候出現了認識上的錯誤,我及時抓住這一課堂生成,引導學生討論錯誤產生的原因,進而發(fā)現了用擦的方法表示減的過程更加直觀,簡便。

  這兩步教學中分別討論加減法計算方法有些費時費力,再設計時將綜合起來概括,這樣會更加科學有效。

  第三步:探索1減幾分之幾。

  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難點,除了在復習階段進行鋪墊之外,我設計了如下的環(huán)節(jié):

  1、 獨立思考,列出8/8-5/8這個算式并計算,交流時說說想法。然后教師啟發(fā)列出1-5/8這

  個算式,讓學生說一說1代表什么?再利用圖形來探索如何計算。接著出示兩個帶有圖形的算式,1-2/5= 1-5/6= 讓學生計算,目的是使學生明確將整體1化成分母是幾的分數,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

  2、討論概括出1-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

  這一步教學,在課堂實踐中發(fā)現,經過前面的鋪墊,學生在課堂上再利用圖形操作探索1-5/8怎樣計算已顯多余。再設計時,可直接思考、討論怎樣計算,會更利于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以上這三大步教學,采用了數形結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應用新知

  練習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根據網友的建議:數學練習要游戲化,避免枯燥,我將教材中習題置于游戲中:

  1、分彩帶。目的是既檢驗學生對于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掌握情況,又豐富了學生對于線段圖這種數學模型的感知。

  2、贏禮物。讓學生通過計算幫助小熊兄弟倆贏禮物。目的是脫離對直觀圖形的依賴,進行直接計算,鍛煉抽象思維能力。

  3、吃蛋糕。通過計算,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使其愛上數學。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踴躍,足以證明了網友們建議的正確性。

 。ㄎ澹┛偨Y收獲,拓展延伸

  學生談一談有什么收獲,怎么學到的?偨Y由關注結果走向關注過程,體現發(fā)展性。

  課后安排調查本校男女學生數,并提出有關分數方面的問題。把學生探究的興趣延伸到了課外生活中,讓數學問題成為學生樂于交流探討的話題,真正把數學變成生活中的數學。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反思性說課,希望專家給予指導。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本節(jié)教材是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冊第三單元《圓柱、圓錐和球》中《圓錐體積》的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例1、例2,相應的做一做及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2、本節(jié)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圓柱體積計算及其應用和認識了圓錐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課時內容。讓學生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利于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教材按照實驗、觀察、推導、歸納、實際應用的程序進行安排。

  3、教學重點:能正確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教學難點: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理解并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會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求圓錐的體積;

 。2)能力方面:能解決一些有關圓錐的實際問題,通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實驗,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觀察比較能力;

  (3)德育方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滲透轉化思想,培養(yǎng)交流與合作的團隊精神。

  5、教具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與圓柱等底不等高的圓錐一個,與圓柱等高不等底的圓錐一個。

  學具準備:讓學生分組制作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若干對,一定量的細沙。

  二、說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yǎng)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比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領略到知識的真諦。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節(jié)幾何課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采用以下幾種教法:

  1、實驗操作法。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因此,我在學生已經認識圓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空圓錐盛滿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圓柱中,發(fā)現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利用實驗法,為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發(fā)揮橋梁和啟智的作用,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逐步從具體的操作過渡到內部語言。

  2、比較法、討論法、發(fā)現法三法優(yōu)化組合。

  幾何知識具有邏輯性、嚴密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因此在做實驗時,我要求學生運用比較法、討論法、發(fā)現法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讓學生討論假如這句話中去掉等底等高這幾個字還能否成立,并讓學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盛沙做實驗,發(fā)現有時裝不下,有時不夠裝,有時剛好裝滿,得出結論:不是所有的圓錐體積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加深了等底等高這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三、說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還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講求教法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實驗轉化法。

  有些知識單憑解說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過實驗,反復操作,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內在奧秘。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做好操作的準備,也就是各自準備好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一對,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訴他們操作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第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比較、發(fā)現、總結。這樣通過實驗操作推導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合作、概括歸納等能力。

  2、嘗試練習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本節(jié)課在教學兩道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自己獨立解答,挖掘學生的潛能,讓他們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程序:

  1、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1)看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和高。

 。2)一個圓柱體零件,底面積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兩道題是復習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公式及其應用,為新知遷移做好鋪墊。

  2、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六年級下冊《圓錐體積》說課稿(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圓柱體積公式及其應用,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2)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學習一些什么?

 。3)教師總結,出示學習目標。

  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說出要學的目標,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設了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3、實驗操作,探究新知。

  本環(huán)節(jié)教學是本節(jié)幾何課成敗的關鍵。為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盡量給學生有對象可說,有東西可做,有問題可想,有步驟可循,讓學生都能主動地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方法。

 。2)動手操作,探究圓錐體積計算的公式。

  在實驗時,我提出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圓柱和圓錐的底和高之間有什么關系?

 、谟每請A錐裝滿沙,倒進空圓柱中,可以倒幾次?每次結果怎樣?

 、弁ㄟ^實驗你發(fā)現了什么?

 、苣隳苡脤嶒炚f明圓錐的體積不一定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嗎?

 。3)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歸納公式,學生記憶公式。(板書結論和公式)

  (5)小結,剛才我們用了實驗發(fā)現歸納的方法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

  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最后總結了學法,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嘗試練習,鞏固提高。

 。1)同時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例2: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賻煶鍪纠},指名讀題,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诜治觯豪}1直接告訴底面積和高,根據公式可以直接求出來;例題2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什么?

 、壑该逖。

  ③集體訂正,指出計算圓錐體積時,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鞏固練習,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這個環(huán)節(jié)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練習,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5、看書質疑,布置作業(yè)。

 、偻ㄟ^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你用了什么方法學到這些新知識的?還有什么疑問的嗎?

  看書總結和質疑問難,是一堂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每一節(jié)成功的課,都應該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質疑問難,從而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诓贾谜n堂作業(yè):練習十二的第3、4、5題。

數學說課稿 篇4

  說課的內容一般說來有以下五個方面:

  ⑴說課標

  說課標就是要把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三維目標)作為本課題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從課程論的高度駕馭教材和指導教學設計。

  說課標,要重點說明有關課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操作等在課程標準中的原則性要求,從而為自己的教學設計尋找到用力的依據。

  說課標,可以結合到說教材中去進行。

  ⑵說教材

  教材是課程的載體。能否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駕馭教材,合乎實際地處理教材,科學合理地組織教材,是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也是說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說教材的要求有:

 、僬f清楚本節(jié)教材在本單元甚至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編排意圖或知識結構體系。

  ②說明如何依據教材內容(并結合課程標準和學生)來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或任務。課時目標是課時備課時所規(guī)劃的課時結束時要實現的教學結果。課時目標越明確、越具體,反映教者的備課認識越充分,教法的設計安排越合理。分析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③說明如何精選教材內容,并合理地擴展或加深教材內容,通過一定的加工將其轉化為教學內容,即搞清各個知識點及其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

 、苷f明如何確定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菡f明教材處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討的問題。

  ⑶說學法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實施課程標準后,要求教師轉換角色,基于這一轉變,說課者就必須說明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教給學生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哪些能力,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怎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等。說課活動中雖然沒有學生,看不到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但從教師的說課過程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最大程度上體現課改精神——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啟發(fā)者。具體要說清兩大問題:

 、籴槍Ρ竟(jié)教材特點及教學目的,學生宜采用怎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它,這種學法的特點怎樣?如何在課堂上操作?

 、谠诒竟(jié)課中,教師要做怎樣的學法指導?怎樣使學生在學會過程中達到會學?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恰倒好處地融進學法指導?

  ⑷說教法

  說教法,應說出“怎么教”的辦法以及“為什么這樣教”的根據,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僖f出本節(jié)課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據的教學原理或原則。

 、谝f出本節(jié)課所選擇的一組教學方法、手段,對它們的優(yōu)化組合及其依據。無論以哪種教法為主,都是結合學校的設備條件以及教師本人的特長而定的。要注意實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種教學方法,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提倡教學方法的百花齊放。

 、垡f明教師的教法與學生應采用的學法之間的聯(lián)系。

  ④要重點說說如何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方法。

  ⑸說教程

  教程即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是說課的'重點部分,因為通過這一過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說課者獨具匠心的教學安排,它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也只有通過對教學過程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教學安排是否合理、科學,是否具有藝術性。說教程要求做到:

  ①說出教學全程的總體結構設計,即起始——過程——收束的內容安排。說教學程序要把教學過程所設計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說清楚。但具體內容只須概括介紹,只要聽講人能聽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樣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給學生上課那樣講。

  另外注意一點是,在介紹教學過程時不僅要講教學內容的安排,還要講清“為什么這樣教”的理論依據(包括大綱依據、課程標準依據、教學法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依據等)。

 、谥攸c說明教材展開的邏輯順序、主要環(huán)節(jié)、過渡銜接及時間安排。

  ③說明如何針對課型特點及教學法要求,在不同教學階段師與生、教與學、講與練是怎樣協(xié)調統(tǒng)一的。

 、芤獙虒W過程作出動態(tài)性預測,考慮到可能發(fā)生的變化及其調整對策。

  以上五個方面,只是為說課內容提供一個大致的范圍,并不意味著具體說課時都要面面俱到,逐項說來,應該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以便在有限是時間內進行有效的陳述,該展開的內容充分地展開,該說透的道理盡量去說透,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對說課的要求

  要說好課,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偻怀觥罢f”字

  說課不等于備課,不能照教案讀;說課不等于講課,不能視聽課對象為學生去說;說課不等于背課,不能按教案只字不漏地背;說課不等于讀課,不能拿事先寫好的說課稿去讀。說課時,要抓住一節(jié)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去說,說思路、說方法、說過程、說內容、說學生,緊緊圍繞一個“說”字,突出說課特點,完成說課進程。

 、诎盐铡罢f”的方法

  說課的方法很多,應該因人制宜,因教材施說:可以說物、說理、說實驗、說演變、說本質、說事實、說規(guī)律、正面說、反面說,但一定要沿著教學法思路這一主線說,以防跑野馬。

 、壅Z氣得體、簡練準確

  說課時,不但要精神飽滿,而且要充滿激情。要使聽課者首先從表象上感受到說課者對說好課的自信和能力,從而感染聽者,引起聽者的共鳴。

  說課的語言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同行.語言表達應十分簡練干脆,避免拘謹,力求有聲有色,靈活多變.前后整體要連貫緊湊,過渡要流暢自然。

 、苷f出特點、說出風格

  說課的對象不是學生,而是教師同行。所以說課時不宜把每個過程說得過于詳細,應重點說出如何實施教學過程、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掌握規(guī)律的方法,說出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與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說課要重理性,講課注重感性和實踐,因此,用極有限的時間完成說課內容不容易,必須做到詳略得當、簡繁適宜、準確把握說度。說得太詳太繁,時間不允許,也沒必要;說得過略過簡,說不出基本內容,聽眾無法接受。

  那么,如何把握說度呢?最主要的一點是因地制宜,靈活選取擇說法,把課說活,說出該課的特色,把課說得有條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說得生動有趣;其次是發(fā)揮個人的特長,說出個人的風格,這就把握了說課的度。

  我去查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游戲”、“送信游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qū)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yǎng)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10并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后,已具備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jié)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三、設計理念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為此,我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

  四、教學流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導入實踐活動課。

  1、課件展示——“數學樂園”全景圖。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游戲,你們想不想參加?

  2、師板書課題:數學樂園

  3、用獎“數字之星”的`方法激勵學生多發(fā)言、多動腦。

  (二)活動1:走迷宮游戲。

 。1)復習對0~10各數的認識。

 、僬f數字:學生說出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的數字0~10,教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谟脭底郑阂龑W生用黑板上的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說一句話。

  ③找數字:啟發(fā)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娃娃”,體會數字的重要性,并邀請“數字娃娃”一塊兒做游戲。

 、芘艛底郑簡l(fā)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點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學生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排數字卡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

 。ǔ鍪拘『诎澹┙處熞砸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導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著走著,突然迷路了,這怎么辦呀?它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迷路了,怎么辦才好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說:“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庇谑锹斆鞯男“淄冒磱寢尩脑捜プ觯K于回家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樣走的嗎?

 。3)學生獨立走迷宮——幫助小白兔找家。

  讓四個學生分別在四塊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筆畫不同路線,其他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線。

 。4)比比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5)找規(guī)律:教師引導學生找其中的規(guī)律,如,“從1走到2有幾種方法?”“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并作為課后的作業(yè),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三)活動2:對口令游戲。

  1、(放快節(jié)奏鼓點音樂)師生對口令,如師說“我出3”,生答“我出5”,復習數的組成。

  2、同桌互對口令,復習數的組成。

 。ㄋ模┗顒3:送信游戲。

  學生按四人小組的位置坐好,每人從抽屜里拿出一個反面寫有一個數字的信封,然后請學生把桌面上的得數與信封上數字相同的算術卡片放進信封。

  請其中一組學生上臺演示完成,之后評價,找對的學生表揚自己。

 。ㄎ澹┗顒4:起立游戲。

  1、報數:請兩豎行學生從前往后,從后往前報數。

  2、數數排第幾:讓每位同學通過數數和思考,對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戲:教師點到從前(后)數第幾位學生,該豎行該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讓學生練習從左數、從右數,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間的方向,并注意讓學生區(qū)分幾個和第幾個這兩個易混的概念。

 。┗顒5:投擲游戲。

  布置好游戲場地,教師點幾位學生按規(guī)則向簍里投球,共10個球,看能投進幾個。同時請一位學生當評判員,用圓片貼在黑板上表示投進球的數量,之后請其他學生當“小記者”,報道幾位學生的投球成績并進行比較。其間還讓學生說說有幾個球沒投進,并說出自己的算法。

 。ㄆ撸┱n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到“數學樂園”去逛了逛,你們開不開心?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fā)現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知識,你們想不想學習更多的數學本領呢?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就一定會成為生活中的“小小數學家”。9:38:38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標本蘇教版四年級下冊P45-46及想想做做1-3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教學在方格紙上把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和豎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學生在三年級(下冊)的學習中,已經會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初步體會了平移的特征。以此為基礎,教材提供的例題要求學生將小亭子圖從方格紙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為學生利用有關平移的已有經驗解決問題提供了機會。通過本課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從運動的角度加深對平面圖形的認識,發(fā)展空間觀念,為今后進一步探究平移知識打下基礎。

  教材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對平移的認識和經驗進一步學習在方格上把一個簡單圖形平移到指定位置,啟發(fā)學生綜合應用沿水平和豎直方向平移的方法,按要求靈活地把一個簡單圖形平移!跋胂胱鲎觥敝芯幣帕素S富的操作活動,第1題通過觀察、描述圖形的平移過程,進一步體驗圖形平移的多種方法;第2題讓學生畫平移后的圖形,掌握平移圖形的技巧;第3題則應用平移畫平行線,體會平移的應用于價值。通過這些循序漸進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圖形平移的直觀體驗,學會圖形平移的方法,并感受豐富的平移運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以及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已經在三年級初步體會了平移的特征。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先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再沿豎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進一步積累平移的學習經驗,更充分地感受觀察、操作、實驗、探索等活動本身的獨特價值,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究式的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fā)現的精神。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產生對圖形與變換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先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再沿豎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難點:掌握兩次連續(xù)平移的方法,正確判斷平移的距離。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的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采用引導發(fā)現法、直觀演示法、動手操作法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設計帶有啟發(fā)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tài),從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二)說學法

  學法應遵循自主性與差異性的原則,讓學生在“觀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五、說教具和學具準備

  課前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方格紙、黃色紙亭、三角尺、學生尺

  六、說教學程序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fā)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yǎng)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地規(guī)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fā)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并分為如下的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三)、操作深化,鞏固新知;(四)課堂小結,圖案欣賞

  (五)課外拓展,動手創(chuàng)作

  七、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1、談話導課同學們你乘過電梯嗎?你站在電梯上是什么運動?(板書;平移)

  2、同學們,在三年級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圖形的平移是圖形上所有的點沿著平行的方向等距離移動。平移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方向,一個是距離。平移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大小,只改變它的位置。(板書:形狀、大小、不變,位置、變了。)

  3、課件出示:戰(zhàn)斗機的平移圖

  1.電腦出示圖,談話:這里有一架戰(zhàn)斗機,我們用虛線表示原來的圖形,用實線表示移動后的圖形。

  這架戰(zhàn)斗機做的是什么運動?(平移)往哪個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幾格?怎么知道的?(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2.師演示小結:

 、胖灰プ∫粋點來看,數一數這個點到它所對應的點向右平移了幾格,我們就可以知道熱帶魚向右平移了幾格。

 、埔部梢宰プ∫粭l邊或一個部分觀察,看看把圖形的一條邊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演示,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對新知識的自我構建做好鋪墊)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同學們也已經學過在方格紙上把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今天我們研究怎樣將一個圖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線和豎直線的位置上。

  (板書課題:圖形的平移)

  1、請看屏幕,你能把小亭子從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嗎?

  拿出課前準備的亭子圖和格子紙,先動手移一移,再小組討論設計出平移方案:按怎樣的方向平移圖形的,怎樣確定每次平移的格數的?( 學生活動 )

  2、反饋匯報,師生共同操作討論,突破難點

  怎樣才能把小亭子從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

  (1)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

  (2)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

  (3)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著過去。

  (教師視學生匯報情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并用電腦演示)

  3、指導畫法:選擇一種方法,投影學生作品,讓學生邊指邊說是怎樣平移的?:

  4、歸納提煉: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再次用電腦演示,及時小結。

  如選擇方法一:先確定幾個關鍵點(圖中三角形的頂點和正方形的四個頂點),接著把這幾個點分別向右平移6格,再連成圖形,這是沿水平方向平移,最后沿豎直方向,用以上方法把圖形向下平移4格。

  5、明確畫平移圖的方法和注意點,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結果,我們可以把平移過程中畫出的圖形用虛線畫,箭頭表示平移方向,平移的最終結果用實線畫。

  (設計意圖:新知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獨立觀察,再嘗試動手移一移,畫一畫,然后交流畫的方法,最后歸納總結,這一過程給了學生更多的思考、嘗試、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操作能力)

  師小結:同學們,把一個圖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和豎直線上時,可以通過對圖形某一點的觀察來確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幾格,再改換方向平移幾格。

  (三)、操作深化,鞏固新知

  1、判斷平移的方向和距離。(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

  (1) 出示小船平移圖,談話:仔細觀察小船是怎樣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圖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達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邊平移了幾格?再向哪邊平移了幾格?請你自己先在書上數一數,填一填。 反饋交流:你是怎么數的?(抓住一個點來看,數一數這個點到它所對應的點平移了幾格,我們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幾格)

  (3)提問:這兩幅圖還可以怎樣平移到達現在的位置?(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畫平移后的圖形。(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1)談話:剛才我們已經學會看一個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了,如果請你畫出一個圖形平移后的圖形,你會嗎?(提醒畫圖注意點)

  (2)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加以指導。

  (3)投影學生作品,交流平移的過程與方法。

  3.體驗平移的價值。(“想想做做”第3題)

  (1)出示兩條直線,觀察這兩條直線,你發(fā)現了什么?(是平行線)

  你怎么肯定這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有無辦法驗證?

  (2)學生默讀課本第65頁第3題,按書上要求操作。

  (3)提問:觀察你畫出的兩條直線你發(fā)現了什么?你能說一說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嗎?

  小結: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緊貼直尺,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直線,然后把三角尺沿著直尺平移,再沿三角尺的同一條直角邊畫直線,這樣先后畫出的兩條直線是相互平行的。

  (4)學生嘗試用這種方法畫平行線,鼓勵學生可以畫出距離不同的一組平行線。教師巡視并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5)談話:你能用這種方法檢驗剛才觀察的兩條直線是否平行嗎?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教學,給學生提供了許多動手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數數、移移、畫畫等活動,通過具體實踐操作,進一步認識平移,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fā)展形象思維)

  (四)、全課總結,圖案欣賞

  1、交流學習體會:同學們,數學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今天我們在活動中進一步學習了平移的知識,你愿意和大家分享這節(jié)課中的收獲嗎? (學生交流)

  2、平移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的,尤其是在我國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中,它更是一種重要的創(chuàng)作手段。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藝術家們利用平移設計的精美圖案。(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感受數學美,培養(yǎng)熱愛數學的情感,激發(fā)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課外拓展,動手創(chuàng)作

  師:看了這么精美的圖案,你是不是也想一展身手,那就行動起來,用平移的知識設計一幅美麗的圖案來裝飾我們的教室吧!(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使學生懂得觀察生活,聯(lián)系實際,體驗用數學知識美化生活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八:說板書設計:略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小學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梯形性質的系統(tǒng)學習,它放在平移和旋轉之后,全等之前,下冊還要學習梯形的判定?梢钥闯鼋滩牡木幣攀且环N螺旋上升的體系。而本節(jié)處在上升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因此,對教材既不能拔的'過高,又不能象蜻蜓點水濕一點皮毛。學生在前面已學習了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知識,本節(jié)重在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把梯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和平形四邊形的問題解決,另外,教材的編排還要適當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掌握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有關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

  2、通過把梯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的問題,體會數學的轉化思想。

  3、能運用梯形的性質進行相關計算和簡單的說理。

  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質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說理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索把梯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和平形四邊形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體會數學轉化思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合作探索、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和趣味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自信心。

  重點:

  1、梯形的性質及其應用。

  2、會把梯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或平行四過形問題。

  難點:

  發(fā)展合情推理能力和主動探究習慣,提高說理的表達能力。

  二、說教法

  新的課程標要求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本節(jié)課采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教學策略,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chuàng)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掌握數學能力的平臺,因此把練習教學當成一節(jié)課的主線。

  三、說學法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也可以說是數學思維的教學。本節(jié)課就要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fā)展與變化,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主動探索、善于發(fā)現的科學精神。同時,在合作交流、探索的過程中,學會用類比的方法學習梯形的性質,采用啟發(fā)、誘導的方法來指導學生把梯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問題解決,引導學生反思、小結數學的思想方法,知識的'獲取,讓學生看到自我的價值,增強學習的樂趣和信心。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常言道,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引入能充分喚起學生的注意。這節(jié)課的開頭我采用學生日常生活中易見的三個梯形實物的圖片,以此說明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這樣設計引入的:

  北京奧運會后,許多游客都發(fā)自內心的說出了同一句話:中國,Beatuiful!特別是我國的建筑更是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國的建筑溶合了許多幾何圖形。如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菱形同,矩形,正方形,另外,我還發(fā)現了一種幾何圖形出現的頻率也很高,你們發(fā)現了嗎?(投影展示圖片)

  二、引入新知

  在這個階段我采用師生談話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參與的過程中,師生間、學生間可一問一答,可討論或爭論,圍繞學習目標前進,這種形式有利于學生了解思維的過程。這一過程這是這樣設計的:

  師:是的,我們在這么多物體中都找到了梯形,它給世界帶來了不同的美的體驗,你能否根據剛才我們所看的圖片,描述一下什么樣的四邊形叫梯形?

  生:

  師:雖然都是梯形,但我們發(fā)現它們的形狀并不相同,你看下面三個梯形,后二個形狀就很特殊,它是我們學過的哪一類梯形呢?

  (大屏幕展示)

  生:等腰梯形 , 直角梯形

  師:請你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它們的特征

  (大屏幕展示)直角梯形:有個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兩腰相等的梯形

  三、 探索新知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以學生分組活動為主的形式,教師在活動中要巡視、指導、了解信息,對學生的研究給以鼓勵肯定。教師圍繞梯形的性質提出有探索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小組的.意見在全班討論,同時對他的意見進行評價。這種形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小組合作意識。這一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梯形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么關系呢?我們能不能把梯形轉化為以前我們所學過的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呢呢?請在剛才你所畫的圖上把你的轉化方法畫出來并和你的同桌交流。

  師:(大屏幕展示轉化的幾種常見方式)

  師:它們被轉化成了什么樣的圖形?

  學生答:

  師:我對等腰梯形最感興趣了,你們能不能和我一塊探究一下等腰梯形的邊角,對角線有什么樣的特征呢?

  [做一做]:

  師:如圖,在你準備的方格紙上,畫一個等腰梯形ABCD,過兩底邊AD、BC的中點E、F畫一條直線,將等腰梯形ABCD沿直線EF對折。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等腰梯形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類比平行四邊形和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探究方法來研究一下等腰梯形的邊、角、對角線有什么關系?(四人一個小組合作學習)

  生:邊:一組對邊平行,兩腰相等

  角:同一底邊上的兩底角相等

  對角線:對角線相等

  教師提問幾個組并對學生的結論給予評價總結

  (大屏幕展示)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內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四、 獨立探究

  這是學生通過獨立分析思考參與課堂,教師只是起點拔和示范作用。

  師:今天我們一塊學了這么多的知識,大家有沒有信心利用這些知識小試牛刀呢?讓我們試試吧!

  練習1 剛剛我們通過折疊知道右圖中 B= C 你能否利用此圖驗證 B= C 嗎?

  分析:(利用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圖為等腰梯形DE∥AB )

  例1如圖,延長等腰梯形ABCD的兩腰BA與CD,相交于點E,試說明△EBC和△EAD都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要說明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什么途徑?

 、 兩個內角相等;② 兩條邊相等。

  由于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內角相等,可以添加 輔助線,構造條件,實現轉化。

  解:(大屏幕展示)

  由于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內角相等,即

  C

  所以 EB=EC

  因此△EBC是等腰三角形。

  又因為 AB=DC

  所以 EA=ED

  因此△EAD也是等腰三角形。

  師:此圖中還有哪些方法也可以證明△EAD等腰三角形?

  例2如圖16.3.5,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CE∥DA。 已知AB=8,DC=5,DA=6,求△CEB的'周長。

  分析:可以讓學生嘗試分析,演板。教師加以引導

  解:因為AB∥DC,CE∥DA,

  所以四邊形AECD是平行四邊形,

  所以 CE=DA=CB=6

  AE=DC=5

  EB=AB-AE=8-5=3

  于是△CEB的周長為

  CE+E+BC=6+3+6=15

  五、課堂練習:

  本節(jié)教學內容已比較多,因此練習不適合多,要少而精,書上的兩個練習已足以夠本節(jié)教學使用。

  1.梯形ABCD中,如果DC∥AB,AD∥BC,A=60 ,DBAD,那么

DBC=______,C=________。

  2.

  3.

  4.

  2.如圖,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E是DC延長線上的一點,BE=BC,試說明A和E的關系。

  實踐證明,學生演板是一種很好的知識反饋方式。它充分地暴露學生學習中盲點、易錯點。只要有條件每節(jié)課就應讓學生黑板上充分展示一下自我。本節(jié)的兩個練習就可當成是演板的素材。

  五、課堂小結;

  小結是每堂課必備的`環(huán)節(jié),盡管可能是短短的幾分鐘,它的功能卻不能忽視。它從總體上對知識進行把握,不是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因而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應用。本節(jié)課的小結我是這樣設計的:

  1、 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義。

  2、 等腰梯形的性質。

  3、 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六、 作業(yè)布置:

  教科書P111習題16.3 1、2

【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09

數學活動說課稿07-09

《數學樂園》說課稿07-09

《數學廣角》說課稿06-27

數學統(tǒng)計說課稿07-02

數學說課稿11-05

數學說課稿03-25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

數學樂園說課稿11-12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