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2-02-15 14:07:01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數學說課稿范文合集6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數學說課稿范文合集6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例的應用,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義并學會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應用題,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通過兩個例題,講解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解法通過講解,使學生掌握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以及解題的步驟。

  用正、反比例解應用題,首先要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關系,能從題中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或積)是一定的,從而判斷這兩種量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設未知數X,比例解答,判斷過程也是正反比例意義實際應用的過程。

  數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

  二、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自己探索,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判斷題中數量成何比例,根據相等關系列出關系式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正、反比例的應用,因此通過本小節(jié)的教學,使學生加深對正、反比例的意義的理解,能正確判斷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學習例題正、反比例的應用題。學生在已學過的四則應用題中,實際已經接觸只是用歸一,歸總的方法來解答,因此在教學中先讓學生用已學過的方法解答:再引導運用新知做這樣用移類比的轉化思想進行教學,使新知識不新,舊知識不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讓學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問:這道題里有哪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為什么?引導生判斷兩種量的比例關系,再根據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解答,這樣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與舊知識的聯系。

  三、新課小結通過例題的講解,學生總結用比例解答應用題關鍵?

  四、練習提高

  1、基礎練習

  2、判斷說理不解答

  3、變成練習

  五、本課小結六、效果預測

  本節(jié)課學會找兩種相關聯的量,并學會判斷這兩種是否成正、反比例關系,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分析

  《吃西瓜》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四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分數并理解了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它為學生以后學習復雜的分數計算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并能正確計算。

  2、 能力目標:借助數形結合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創(chuàng)造與探索,感受數學的嚴謹性,并進行母愛教育。 根據數學目標,我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其中探索用1減去一個分數的運算時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學理念,我以學生發(fā)展為立足點,以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chuàng)新為宗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直觀演示、設疑激趣、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活動性與主體性。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得組織者、引導著和合作者,以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史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的基本理念。這一節(jié)課,我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整個教學活動設置成一個個故事情節(jié),貫穿始終。

 。ㄒ唬 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思維

  課一開始,我從大熊和小熊吃西瓜的故事引入(課件),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一個溫馨有趣的情境,一方面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明確了方向。

  (二) 數形結合,學習新知

  第一個知識點:學習同分母分數(分數小于10)的.加法運算。 數學史,我主學生嘗試列算式,重點探索82+8 3 =?"怎么算。在探索過程中我分3個階段進行。

 。1) 學生首先拿出圓形紙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四個小組互相討論,尋找答案。這個環(huán)節(jié)是 學生獨立探索階段,教學中,我除了對互相合作的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外,還格外注意傾聽學生們的思考方式,并對得出不同答案的學生給予大力表揚和鼓勵。這樣是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2) 課件演示階段。我認為在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算法時,借助圖形直觀,算理和算法就 不難被學生理解和掌握了,而數形結合本身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請看我給學生演示的課件。

  (3) 得出結論階段。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解釋 82+83=8 5 的計算過程和結果,并進一步讓學生解釋算理,是一個既有挑戰(zhàn)性,又很有吸引力,且能夠加深學生對同分母分數加法運算理解的活動。 第二個知識點:學習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減法的運算 因為有了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經驗,所以這部分內容我就放手讓學生觀察、比較、發(fā)現只是并理解掌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我分3個階段進行。

  1、 同桌討論,圍繞用什么方法算,怎么算進行交流。

  2、 比一比,折一折。

  3、 課件演示,理解算理。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出現了算式1- 8 5 =?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通過組織學生合作討論,配合直觀生動的課件進行演示,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是學生在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探索、感悟出1減去一個分數的運算規(guī)律,對有困難的學生,我結合情境知道他們理解1= 8 8 ,用化未知的策略解決問題。

 。ㄈ 總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規(guī)律。

  我結合板書,引導學生總結算理和算法,并鼓勵學生看書質疑,使學生在吃西瓜的情境中,心情愉悅,盡情地展示他們的聰明才智,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與快樂。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1、教材第64頁練一練第一題(課件) 此題我采用多種直觀凡事來表示分數加減法的運算,并鼓勵學生迎接挑戰(zhàn),認真審題,分析線段圖,是學生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中,獨立進行分數加減法計算。

  2、教材第64頁練一練第二題。 此題是學生已經領悟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規(guī)律,初步擺脫對圖形直觀的依賴進行的練習。我將此題設計為破密碼取寶物的游戲,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得興趣。

  3、 搶答。(將題目做成卡片,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

  四、課外延伸。

  結合本課創(chuàng)設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談談自己是怎樣愛媽媽的。

  五、教學特色及效果

  新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始終讓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活潑、愉悅的狀態(tài),讓學生有自己的時間去探索、合作、體驗、創(chuàng)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注重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發(fā)現和形成的過程,是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與合作意識,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和強烈的求知欲,是整個課堂意濃情酣。

數學說課稿 篇3

  1.教材分析

  1-1教學內容及包含的知識點

  (1)本課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七章第三節(jié)《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的最后一個內容

  (2)包含知識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和兩平行線的距離公式

  1-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和前后聯系

  本節(jié)課是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最后一個內容,在此之前,有對兩線位置關系的定性刻畫:平行、垂直,以及對相交兩線的定量刻畫:夾角、交點。在此之后,有圓錐曲線方程,因而本節(jié)既是對前面兩線垂直、兩線交點的復習,又是為后面計算點線距離(在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見,本課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1-3教學大綱要求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1-4高考大綱要求及在高考中的顯示形式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為背景,判斷直線和圓錐曲線的位置或構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絕對值,直線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教學目標

  (1)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用公式來求點線距離和線線距離。

  (2)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思維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轉化的.辯證法思想,培養(yǎng)學生轉化知識的能力。

  (4)滲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學生的智慧獲得,又注重學生的情感發(fā)展。

  確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xxxx年4月第一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高考考試說明》(xxxx年)

  1-6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重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確定依據:由本節(jié)在教材中的地位確定

  (2)難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

  確定依據:根據定義進行推導,思路自然,但運算繁瑣;用等積法推導,運算較簡單,但思路不自然,學生易被動,主體性得不到體現。

  分析“嘗試性題組”解題思路可突破難點

  (3)關鍵:實現兩個轉化。一是將點線距離轉化為定點到垂足的距離;二是利用等積法將其轉化為直角三角形中三頂點的距離。

  2.教法

  2-1發(fā)現法:本節(jié)課為了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思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使老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愉快地自覺學習,通過學生自己練習“嘗試性題組”,引導、啟發(fā)學生分析、發(fā)現、比較、論證等,從而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

  確定依據:

  (1)美國教育學家波利亞的教與學三原則: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性原則。

  (2)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

  2-2教具:多媒體和黑板等傳統(tǒng)教具

  3.學法

  3-1發(fā)現法: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學生經過練習、觀察、分析、探索等步驟,自己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論證后得到一般性結論,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再運用所得理論和方法去解決問題。

  一句話:還課堂以生命力,還學生以活力。

  3-2學情:

  (1)知識能力狀況,本節(jié)為兩線位置關系的最后一個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已經系統(tǒng)的學習了直線方程的各種形式,有對兩線位置關系的定性認識和對兩線相交的定量認識,為本節(jié)推證公式涉及到直線方程、兩線垂直、兩線交點作好了知識儲備。同時學生對解析幾何的實質中,用坐標系溝通直線與方程的研究辦法,有了初步認識,數形結合的思想正逐漸趨于成熟。

  (2)心理特點:又見“點到直線的距離”(初中已學習定義),學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詢動機由此而生。

  (3)生活經驗: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的點線距隨處可見,怎樣將實際問題數學化,是每個追求成長、追求發(fā)展的學生所渴求的一種研究能力。豐富的課堂數學活動能夠讓他們真正參與,體驗過程,錘煉意志,培養(yǎng)能力。

  3-3學具:直尺、三角板

  3.教學程序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景(三分鐘)喚醒舊知師:“距離產生美”。昨天我與**同學相隔遙遠,彼此毫無感覺,今天的零距離蕩漾著親切,卻少了想象的空間,看來把握恰當的距離才能感知美好。

  (1)你有什么辦法能得到我(A點)和**同學(B點)之間的距離?

  生:思考,回答。

  (2)“形缺數時難入微”。(1)中的各種辦法中哪個較好?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生:比較,回答。

  教學機智:針對學生的回答,老師進行引導。老師進行鋪墊、遞進,或深入、拓展。

  師:由此看來,兩點間距離公式成為解決該問題的首選。讓我們一鼓作氣,繼續(xù)努力。提問一:還原學生的數學現實,誘發(fā)動機,樂于參與。

  提問二:既可點燃數形結合的思想,又可喚醒兩點間距離公式。

  根據認識發(fā)展理論,學生認知結構的發(fā)展是在其認識的過程中伴隨同化和順應的認知結構不斷再建構的過程,達到以舊悟新的目的。(1)(2)兩問的解決為后繼知識作好了鋪墊。

  4.教學評價

  學生完成反思性學習報告,書寫要求:

  (1)整理知識結構

  (2)總結所學到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

  (3)總結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發(fā)明發(fā)現,學習障礙等,說明產生障礙的原因

  (4)談談你對老師教法的建議和要求。

  作用:

  (1)通過反思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思維內化,知識深化和認知牢固化的一個心理活動過程。

  (2)報告的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

  (3)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缺陷,思維障礙,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自己的教法的滿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時調整,及時進行補償性教學。

  5.板書設計

  (略)

  6.教學的反思總結

  心理歷練,得意之處,困惑之處,知識的傳承發(fā)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數學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兩條直線所成的角”的第一課時,我準備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匯報我是如何處理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關于教學目標的確定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兩條直線所成角的概念和夾角公式的推導方法,掌握一直線到另一直線的角和兩條直線的夾角公式及其應用,正確理解夾角公式成立的條件及特殊夾角的求法。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和提高他們閱讀理解的自學能力。另外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辯證思想和“分類討論”的思想也是這堂課的重要目標。

  二.關于教材內容的選擇和處理

  這節(jié)課所選用的教學內容是:教材中的定義、公式,但例題的選擇較課本難度有所加深,這是因為教材上的例題只是公式的直接應用,通過學生自學和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后,對一般學生來說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因此,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并著眼于會考與高考的要求,例題的難度有所加深,這樣選擇教學內容也是與教學目標相符的。

  我認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兩條直線的夾角公式及其應用,這是因為:

  1.《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上明確規(guī)定要求學生“掌握兩條直線所成的角”。

  2. 數學知識的應用也是會考與高考的要求,因此兩條直線夾角公式的應用毫無疑問地成為重點。

  教學難點是直線L1到L2的角的公式的推導,理由有二:

  1. 由于一條直線到另一條直線的角是帶方向的角,這是學生不易理解的地方。

  2. 在推導直線L1到L2的角的公式的過程中,要進行分類討論,這是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三.關于教學方法的確定

  根據這節(jié)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用自學輔導的方法進行教學。

  自學輔導法符合教學論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鞏固性、可接受性,教學與發(fā)展相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tǒng)一等原則;自學輔導法的關鍵是通過老師的引導和啟發(fā)要求學生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閱讀理解最終解決問題。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四.關于學法的指導

  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教給他們好的方法,使他們“會學習”。

  這一節(jié)課一開始讓學生在觀察中產生疑問,在疑惑不解中,通過老師的引導。并通過自已閱讀教材使疑問逐步解決,這樣做既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欲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給出例題后,大多數學生能想到利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來解決,這時要鼓勵學生再“嘗試”用其它方法來解,通過嘗試,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思維空間得到了拓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關于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方法,并從兩條直線垂直是兩條直線相交的特殊情況出發(fā),引出“兩條直線所成的角”這一課題。

  接著打出投影片①,讓學生通過觀察說出圖中直線L1與L2所成角的銳角(或直角)θ的大小,并要求給出θ與直線L1、L2的傾斜角α1、α2之間的關系。圖(1)、(2)學生容易觀察解決,而圖(3)、(4)卻無法直接觀察出θ的大小 ,但能確定θ與α1、α2之間的關系,這時老師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走上“已知三角函數值求角”的正確軌道上。這樣設計,使學生目標明確,避免盲目性。

  然后老師掛出小黑板,出示問題(1)—(5),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使他們明確直線L1到L2的角的公式與兩直線夾角公式的聯系與區(qū)別。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又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

  閱讀完后先回答問題(1)—(5),這時為了學生對所學公式有較深的'理解,先讓學生將開始給出的圖(3)、(4)作為課堂練習進行鞏固訓練,并要兩位學生演板,演板后師生共同訂正。接著為了使學生對兩條直線所成的角有較全面的認識,老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各種位置的兩條直線所成角的情形,這樣的安排也是為高考《考試說明》中要求掌握“邏輯劃分(分類討論)的思想”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對知識系統(tǒng)化和網絡化的認識,也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

  “精通的目的在于學習”。公式的應用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在學生把概念和公式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后,再打出投影片②(例題),例題是根據《會考綱要》中“能用坐標法解決涉及直線的簡單應用(如光線的反射問題、有關軸對稱和點對稱問題)”的要求而選取的。大多數學生可以想到利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來求解,此時,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對稱的角度來思考,又有兩種求解方法(見投影片)。

  例題講完后再將問題加以引申,這樣的設計主要是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沒有“饑餓感”。

  課堂小結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為了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我把這堂課的內容歸納為兩個概念、兩個公式和四種情形。然后給出兩個思考題(見投影片③)。思考題的目的是促使學生正確、周密地思考問題,同時為講解下一節(jié)課作準備,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最后是布置作業(yè),它是緊緊圍繞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而選擇的,通過作業(yè)的訓練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以上我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兩條直線所成的角”中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的有關設想,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賜教。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課時安排說明

  《近似數和有效數字》共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認識近似數和精確數;第二課時,掌握精確度和有效數字等相關知識。

  二、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本章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對生活中的較小數據以及近似數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經歷了一些探索、發(fā)現的數學活動,積累了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并且經歷了很多合作學習的過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學習的經驗,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任務分析

  在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繼續(xù)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近似數;進一步讓學生體會近似數的作用,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選取近似數;結合實際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認識有效數字的概念,能按照要求取近似數,并體會近似數的意義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學中所采用的問題情境盡可能來源于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與數據有關的素材,使他們體會所學內容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為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掌握精確度及有效數字的概念,并能熟練運用。

  2.提高學生分析數據,處理數據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發(fā)展“用數學”的信心和能力。

  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掌握精確度及有效數字的概念,并能熟練運用。

  本節(jié)的教學難點:如何確定一個數據的有效數字。

  四、教學設計分析

  本節(jié)課設計了七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回顧復習、學習新知、例題講解、課堂練習、拓展提高、知識小結、布置作業(yè)。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回顧復習

  活動內容:

  1.閱讀報道

  中國是世界面積第3大國;中國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中國共劃分34個省級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qū),人口約12.9533億,占世界人口的21.2;共有5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600萬人。

  2.回答問題

  你能找出這篇報道中的精確數據和近似數據嗎?

  3.知識回顧

  1.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明確近似數產生的原因。

  2.會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并能進行合理比較。

  活動目的:改變原有的直接復習知識模式,通過閱讀一篇報道,找出其中的近似數和精確數達到復習上一節(jié)內容的目的。其一可以改變枯燥的概念復習,使復習環(huán)節(jié)變得更加有趣;其二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例如此報道可以讓學生更多的了解我們的祖國。

  活動注意事項:(1)復習過程中雖然不直接的對概念進行復習,但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仍應對上節(jié)所學概念加以鞏固(2)復習一方面是對上節(jié)課的回顧和總結,同時也應為新課的學習和探究作和鋪墊和作準備工作。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學習新知

  活動內容:學習新概念

  (1)精確度: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個數的近似數時,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說這個近似數精確到哪一位。

 。2)有效數字:

  對于一個近似數,從左邊第一個不是0的數字起,到精確到的數位止,所有的數字都叫做這個數的有效數字(significantdigits).

  活動目的:通過學習精確度和有效數字兩個新的概念,為下面解決實際問題做好準備工作。

  活動注意事項:(1)對于精確度概念的理解,要做到把精確度和四舍五入法有機的統(tǒng)一。讓學生明確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說這個近似數精確到哪一位;(2)對于有效數字的理解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從那個數字起,到那個數字止;(3)這兩個概念是這節(jié)課的基礎和關鍵,只有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兩個概念,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例題講解

  活動內容:

  例3按要求取右圖中(見教科書)溶液體積的近似數,并指出每個近似數的有效數字。

 。1)四舍五入到1毫升;(2)四舍五入到10毫升

  解:(1)四舍五入到1毫升,就得到近似數17毫升,這個數有兩個有效數字,分別是1,7;

 。2)四舍五入到10毫升,就得到近似數20毫升,這個數有一個有效數字,是2.

  例4據中國統(tǒng)計信息網公布的xxxx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我國的人口總數為1295330000人。請按要求分別取這個數的近似數,并指出近似數的有效數字。

  (數據來源:www.stats.gov.cn)

 。1)精確到百萬位;(2)精確到千萬位;(3)精確到億位;(4)精確到十億位。

  活動目的:通過對例3的學習讓學生對精確

  度和有效數字的應用有了初步的認識,并且對這兩個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例4的學習讓學生學會用科學記數法表示近似數。

  活動注意事項:(1)在例3的學習中,第二個問題得到近似數20毫升,部分學生會誤認識有效數字的個數是兩個,這時,教師一定要對該知識分析透徹,從定義的角度讓學生明確如何正確的判斷有效數字。(2)例4中對于較大數據,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地看出近似數的有效數字,例如:例4中,若不用科學記數法表示近似數據,則(2)和(3)的結果均可表示為1300000000,除非用文字加以注釋,否則難以區(qū)分,因此,教師最好要求學生對于某些數據要用科學記數法表示。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課堂練習

  活動內容:

  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0.03精確到百分位,有一個有效數字B.1423精確到個位,有四個有效數字

  c.87.4精確到十分位,有三個有效數字D.5.670×10精確到百分位,有三個有效數字

  2.下列各近似數精確到萬位的是()

  A.35000B.4億5千萬c.3.5×104D.4×104

  3.0.03296精確到萬分位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4.近似數0.8050精確到位,有個有效數字,是。

  5.近似數4.8×105精確到位,有個有效數字,是。

  6.近似數5.31萬精確到位,有個有效數字,是。

  7.一箱雪梨的質量為20.95㎏,按下面的要求分別取值:

 。1)精確到10㎏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2)精確到1㎏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3)精確到0.1㎏是㎏,有個有效數字,它們是。

  活動目的:通過課堂練習鞏固落實學生對精確度和有效數字這兩個知識點的應用。

  活動注意事項:(1)前六個練習題是沒有實際背景的基礎練習,要求學生應在短時間內高效完成,第七題是實際應用問題,要讓學生學會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間的互相轉化。(2)例如近似數4.8×105精確到哪一位的這類判斷精確度的題目要強調先還原數據,再判斷精確到哪一位。

  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拓展提高

  活動內容: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可以粗略的看成是一個長方體,撒哈拉沙漠的長度大約是5149900m,沙漠的深度大約是3.66m。已知撒哈拉沙漠中沙的體積約為3345km3。

  (1)將沙漠的沙子的體積表示成立方米,并保留兩個有效數字;

 。2)撒哈拉沙漠的寬度是多少?(保留三個有效數字)

 。3)如果一粒沙子體積大約是0.0368mm3,那么,撒哈拉沙漠中有多少粒沙子?(保留三個有效數字)

  解:(1)3345km3=3345×109m3=3.345×103×109m3≈3.3×1012m3

  活動目的:本節(jié)課的知識目標是掌握精確度及有效數字的概念,并能熟練運用。這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要通過數據的計算,再按要求取近似數據。

  活動注意事項:(1)要提醒學生注意單位的換算,數據計算必須在單位統(tǒng)一的情況下才能進行;(2)計算過程提倡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運算;(3)對于能力達不到的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做過高要求。

  第六個環(huán)節(jié):知識小結

  活動內容:師生互相交流總結本節(jié)課上應該掌握的相關知識:1.掌握精確度和有效數字的概念。2.會按照要求利用科學記數法取近似數。教師對課堂上學生掌握不夠牢固的知識進行強調與補充,學生暢談個人的學習感受。

  活動目的:一方面通過小結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一個概括和升華,對學生易錯的知識加以強調和補充;另一方面,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交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活動注意事項:在總結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己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要仔細聆聽,對于學生的錯誤和漏洞要及時作出糾正和補充。

  第七個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活動內容:

  教材習題3.3知識技能1,2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教學的。既是前面已學加減法知識的進一步發(fā)展,同時又是今后進一步學習兩位數減兩位數最直接的基礎,它在整個100以內減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剛學完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再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對多數學生來說應該不算困難,他們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識通過遷移來突破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一年級小朋友聰明、活潑,有豐富的想象力,喜歡數學活動。所以在教學中,只要設計好有趣的開放的活動,就一定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介于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認知基礎,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2、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

  4、運用知識遷移的學習能力和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

  6、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并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算理,

  三、說教法、學法

  1、讓學生在生動具體情境中學習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把書中主題圖進行了創(chuàng)編,充分利用主題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順勢復習舊知,為學生能順利的進行知識遷移做好鋪墊。

  2、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探索新知。

  3、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節(jié)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數學課程標準在學生評價中提出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性評價,教學中注重從各個角度評價學生,給學生以成功的喜悅,用愛心使課堂評價煥發(fā)出藝術的魅力。

  四、說教學流(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鋪墊

  我首先談話激趣:爸爸媽媽領你們去逛商場時,你們最感興趣的地方一定是玩具柜臺對吧?老師就領你們到玩具柜臺前看看。(出示課件)孩子們這時會情趣盎然,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上,我就順勢引導學生:你想買些什么?怎么買?學生會依據自己的興趣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當學生列出兩位數加一位數或加整十數的算式時,我追問學生計算方法,這樣順勢復習了舊知,為遷移做好了鋪墊。如果學生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式,我會建議學生把它存到問題銀行,今后解決;如果有學生會做,我會表揚并鼓勵他,到時當小老師教大家。

  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創(chuàng)設實現遷移的條件和情境,滲透加減法的內在聯系,為探索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ǘ﹦邮植僮鳎莆账惴

  在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出示第一個問題:淘氣來到柜臺前想買玩具,可他遇到了困難,你們愿意幫助他嗎?這樣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會很濃,積極思考,列出算式。我首先會試問學生:35-2得多少?如果有學生說出結果,我會鼓勵并追問他,你是怎么想的?學生不太可能說得清算理,我就順勢引導學生,就請你用學具小棒,親自動手擺一擺,邊擺邊和同桌說一說。在學生匯報算法時,我將注意: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發(fā)揮我的示范作用,當學生表達算理有困難時,我示范、歸納算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算理。

  小結時我鼓勵學生:同學們真有愛心,也非常的聰明,幫助淘氣解決了問題,自己還學會了兩位數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笑笑也來到了咱們的柜臺前,她也遇到了難題,你們還愿意幫助她嗎?學生會表現得更有信心,更有熱情。(課件出示第二個問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已經有兩位數減一位數的算理基礎,所以,我大膽放手,還全讓位,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拓展思維,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我只起扶的作用。小結時,我問學生:你們在幫笑笑的同時,又學會了什么?學生會回答兩位數減整十數計算方法。(三)加強對比,理解算法

  為了進一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35-2和35-20算法對比。先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異同,再找出算法上的異同,我將及時出示擺小棒的過程,(課件顯示)。幫助理解區(qū)分,最后總結出:相同點是被減數都是35,減數里都有2。不同點:雖然都有2,但減數中2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義也不同,減2,表示減去兩個一,是個位與個位在減;減20,表示減去兩個十,是十位與十位減。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更直觀、透徹地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相減的原理。

  “數學的問題化,讓學生學習思考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通過交流、補充、歸納,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兩位數減一位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計算方法上的異同,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開闊學生的思維,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ㄋ模㈧柟躺罨,正確計算

  先是用算珠撥一撥再寫出得數,旨在通過用學具操作加深學生對相同數位相減原理的印象。然后采用開火車、摘蘋果、男女生比賽等游戲形式進行口算練習,進一步鞏固口算方法,提高計算準確率。最后是應用練習,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旨在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整個的這種層層遞進的練習設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而且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會再次得到訓練。

  (五)分享收獲,感受快樂

  讓學生參與堂課總結,既了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在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的同時,又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縱觀全課,我的設計意圖是力求實現“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的教學理念,使課堂做到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活動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教學效果預測

  由于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加上課件的輔助教學,讓學生親身體驗,明確算理,再加上有梯度的游戲練習,學生在理解掌握并且運用新知上,一定會輕松自如。所以,我預測本節(jié)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進,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

【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用數學”數學說課稿03-09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02-16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數學活動說課稿07-09

《數學樂園》說課稿07-09

數學統(tǒng)計說課稿07-02

數學說課稿11-05

《數學廣角》說課稿06-27

數學說課稿03-25

數學廣角說課稿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