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解決問題》說課稿

    《解決問題》說課稿

    時間:2022-06-09 12:00:5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解決問題》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解決問題》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解決問題》說課稿15篇

    《解決問題》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九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法。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用“倒推法”的策略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倒推法”是一種應用于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教材首先通過兩道例題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體會適合用“倒推法”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和過程 ;再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安排了不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進一步體會“倒推法”的策略意義及其適用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倒推法”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方法。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fā)展分析、綜合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學生學會運用“倒推法”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方法和步驟。

      教學難點:根據具體問題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教具準備:為了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具;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力求借助傳統(tǒng)媒體與現代媒體相結合的`手段再現具體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觀教學法、觀察比較法、啟發(fā)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教會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分析、歸納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定為以下四個方面:

     。ㄒ唬┳詫W質疑,建立模型

      導入課題我是這樣設計的:用多媒體出示老師從學校回到家的路線圖,同時提問:老師是怎樣從家回到學校的呢?通過說回家的路線,使學生體會“倒推法”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價值,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隨之引出例1的教學,讓學生自學質疑,對于例1的內容,學生還是有一定的能力去完成的,所以讓學生先自己去學習,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你準備先怎么辦?再怎么想?怎樣推算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說出自己的想法,也在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梳理自己的思路。這樣能幫助學生再次理順問題思路,初步感知倒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例1是通過在兩個杯子之間倒果汁這樣一個操作性強,過程清晰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初步理解并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決問題的方法。此時的學生并沒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于是要進一步設計類似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感知的方法嘗試自主探究這一策略,這一部分以學生的分析為主,讓學生相互補充,力求說具體,說完整。

     。ㄋ模┚v點撥,突破難點

      引導通過比較解決這兩個問題過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再次體會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確什么樣的情況下適合用倒推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在學生充分理解后,我還設計了讓學生檢驗答案是否正確。從而比較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檢驗的思路又什么不同。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從現在到原來,是倒推的策略;檢驗的思路是從原來到現在,是按題意進行順推。

     。ㄎ澹┏C正反饋 ,拓展延伸

      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通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非常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fā)揮練習的作用。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 六)課堂總結,課外運用

      學生說一說本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一下本節(jié)課的內容,再次重申學習的解決問題的倒推策略。

      四、說板書設計(略)

      總之,本節(jié)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能學不教”;練習體現了層次性,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行舟的槳,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并體驗成功的喜悅。

    《解決問題》說課稿2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6、7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一節(jié)解決問題課,主題圖為課本46頁插圖。本節(jié)教學設計總的指導思想是:以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為依據,改變傳統(tǒng)的數學學習模式,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引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的興趣,從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6、7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一節(jié)解決問題課。教材第一次出現用情境圖呈現數學問題的形式。情境圖配以大括號和問號,呈現了一個簡單求和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初步明確:知道兩個相關的信息和一個相關的問題,就構成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教材用有層次的三句話,“圖里有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對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給予指導,引導學生體會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所要經歷的一般步驟,學習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二、說學情

      學生前面剛剛學習了6、7的加減法,有了一定的運算基礎,但一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仍舊處于啟蒙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他們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維為主,數感方面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

      三、說教學目標

      《課標(20xx年版)》中對本節(jié)課的要求是:“能運用數及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作出解釋!备鶕䦟W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以及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并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能借助情境圖正確分析題意。

      能力目標:會用6和7的加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情感目標:將所學數學知識同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生活中發(fā)現并解決數學問題,感受數學的重要性。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難點是理解大括號、問號的意義,能正確分析情境圖的'題意。其中,正確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關鍵所在。針對重難點,我打算采取同桌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五、說教法

      根據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認知水平,采用情境教學法,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境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同時結合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開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六、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的主體,根據課堂的主要內容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如小兔子采蘑菇的故事情境,用手指游戲表達圖意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

      七、說教學過程

      共分四大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蘋果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表達的意思,并通過已學的知識正確的列出算式。創(chuàng)設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帶領學生跟隨小兔子一起來解決問題,揭示主題。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我是按照教材中的三句話:“圖里有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這樣一個流程來進行的。

      1、圖中有什么?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畫面: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圖里有什么,也就是解決問題的兩個數學信息。再以認識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號,讓學生猜一猜大括號表示什么意思,并借助動作幫助學生理解大括號表示的意思,讓學生明確大括號就是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接著在大括號的下面出示“?只”,讓學生說一說“?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同桌討論“?只”在大括號中間表示什么意思,小結的時候我邊講解邊用類似于大括號的手勢把兩部分合起來,從而引導學生說出:“?只”在大括號中間表示求一共有幾只。接著讓學生借助動作用三句話完整地說一說圖的意思。

      2、怎樣解答?要求一共有幾只就要把兩邊的只數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

      3、解答正確嗎?老師引導學生一起用數一數和再算一遍的方法來驗證解答是否正確,最后學生一起口答。

     。ㄈ╈柟叹毩,學以致用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運用中,我嘗試從引導學生做題到逐步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做題,并讓學生當小老師說解題過程。讓學生積極反饋所學知識,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ㄋ模┛偨Y結論,拓展延伸

      讓學生自己總結今天所學的知識,若學生總結的不夠完善,教師再加以補充,強化對知識的認知。通過總結,引導學生發(fā)現庭院里有數學、田野中有數學、小湖邊也有數學,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周圍還有哪些地方也有數學,比一比,看一看,誰是愛數學的小博士。八、說板書設計

      這樣設計板書比較直觀形象,能較好地體現知識結構,重難點突出,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識。

      總之,本節(jié)課,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掌握所學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注重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和參與合作意識。我相信,這節(jié)課會讓孩子們擁有一份沉甸甸的收獲!

    《解決問題》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用百分數解決問題,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本課時要教學第93頁例3,并進行相關的訓練。這是在學過小數、分數、百分數的互化,及一般分數應用題解答方法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更深入的拓展應用性學習,可以看作是前段落分數應用題教學的鞏固與深化,也可以視為體現數學教學學以致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內容與實際生活比較切近學也比較容易接受。

      2、教學目標:

      作為基礎性的自然學科,小學數學在一堂課的教學中,必須努力完成知識傳導、能力培養(yǎng)、情感激勵及其習慣養(yǎng)成等任務。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我設定了如下內容的三維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數應用題的類型之一——“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基本題型特點、解題思路和運算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總結、實踐應用等多種技能。

     。2)過程方法目標:教為主導,充分體現教師組織、點撥、合作的角色定位;學為主體,突出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學小數、分數、百分數互化,及一般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溫故而知新從而探索新規(guī)律獲得新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目標:著眼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使學生感悟到真知來自于生產和生活的實踐,學以致用之中有無窮的快樂,從而煥發(fā)學生探索規(guī)律、獲取新知識的熱情和興趣。

      3、重點難點:

      一堂課教學重點的設定,應依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本著突破基本環(huán)節(jié)的原則設定。作為一種應用類型的例題教學及其訓練課,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應是:掌握“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解答思路和運算方法。

      而教學難點的設定,則要從“教材”與“學生”兩相關聯(lián)的角度,主要考慮學生“學”的實際來確定,據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應是:幫助學生把握此類應用題“類”的特點,引導學生找出該類習題中的等量關系。

      二、說教法:

      本節(jié)課教學獲得成效的關鍵,是在引導學生自如地應用舊知識,探索解決新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的總體教學思路,擬分環(huán)節(jié)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鋪墊孕伏法: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回顧,既讓學生重溫分數、百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又為后邊教學新課,由“一般分數應用題”到“百分數應用題”,設置類比、遷移的情景。

      2、分析講授法:教者出示例題后,參照一般分數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引導學生分析題意,明確已知、未知數量及其問題,揭示其中等量關系,列算式分步運算并答題。

      3、歸納總結法:在講授例題、直觀演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例子”中“得法”,參照以前所學“一般分數應用題”解法,梳理總結“百分數應用題”解答思路及步驟。

      4、練習鞏固法:在講解例題,并引導學生總結、從“例子”中得法的基礎上,教者及時出舉相關同類型基本題目,及其較有難度的變式題目,組織學生及時練習鞏固。

      三、說學法:

      注重學法指導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提高數學教學實效的根本途徑,為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擬努力落實學法指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學習方法、養(yǎng)成習慣,并激發(fā)學習興趣。具體說來,主要引導學生采用以下學法:

      1、溫故知新法:在復習提問、口答運算、讀題列式,做鋪墊式練習的基礎上,拓展引申出新問題,展示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發(fā)現新思路、獲得新知識。

      2、自主嘗試法:在例題講解之前,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作嘗試式解答。在例題講解之后,及時讓學生進入自我獨立解答實踐。在總結歸納時,也能多給學生機會。

      3、合作探究法: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在觀察歸納發(fā)現等活動中,注意發(fā)揮集體合作學習的威力,充分利用班級優(yōu)質生源帶動全班的探究和學習。

      4、課堂演練法: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盡可能多安排不同形式的學生演算活動,在例題講解完畢之后集中安排有梯度的課堂練習,組織學生當堂練習,既消化所學新知識、形成能力,又借以培養(yǎng)學以致用的意識。

      四、說教學程序:

      課堂教學程序是體現教學理念,完成教學目標的載體,本著溫故知新、講練結合、突出重點、自如拓展的基本思想,本節(jié)課我計劃按照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完成:

     。ㄒ唬┘で橐ぃ哼@是本節(jié)課的前奏,讓學生在欣賞中靜心凝神,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本節(jié)課的順利完成創(chuàng)設一個溫馨和諧的情景。

     。ǘ╀亯|孕伏:這既是對已學知識的'復習,又是新課學習前的必要準備。

      我先以發(fā)問讓學生明確這一階段學習的主要內容——“百分數”;之后又以繼續(xù)發(fā)問,讓學生重溫百分數的意義——“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蔽医又赋觯簽榱吮容^數量的大小,常常需要把分數、百分數、小數進行“互化”,隨即出示兩道互化題目,指名讓學生完成口答。接下來我又出示了一組生活中常見的分數計算及應用題目,讓學生分析、思考,并指名學生口頭列式、上黑板演算,這樣既復習舊知識,又為新授課作必要的鋪墊引發(fā)。

     。ㄈ⿲胄抡n:我采用題型變換的方式完成,指出“把復習2中的分數轉化成百分數,就變成我們今天學習的新內容-----“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出示問題,導出新課,并板書課題,以問題情景引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

     。ㄋ模┨骄啃轮

      1、出示例4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板演。讓學生揭示數量關系,并在自己的練習本上解答,完成后集體訂正并進行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弄通學懂。這一環(huán)節(jié)要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以“學會”取代“教會”,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輕松的心理狀態(tài)下獲取知識,并且激活學生的求知欲。

      2、與復習題2相比較,尋找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學生順利完成例4后,及時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例4和復習題2這兩種類型應用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先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然后指名回答,之后用課件展示比較結果------即相同點:單位“1”相同,解題思路相同。不同點:例4的第二個已知條件是用百分數表示,而復習 2第二個已知條件是用分數表示。這樣安排,既突出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又拓展深化知識,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及其口頭表達的能力。

      3、轉換問題啟發(fā)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作答。將例題改編成“求比一個數少百分之幾的數是多少”的應用題,引導學生解答。這是例題教學的進一步拓展,它是在剛學過“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后,抓住學生已有經驗,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探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啟迪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4、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所學應用題解答思路、方法作總體上的歸納。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并指名回答之后,展示-------學習了“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它和以前學習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意義是相同的,在解答方法上也是一樣的,都是用乘法來計算。在解答時要找準誰是單位“1”的量,誰是百分之幾相對應的量。直接用:單位“1”的量×百分之幾=百分之幾相對應的量 (讓學生齊讀出來,加深印象。)

     。ㄋ模╈柟叹毩暎鹤93頁“做一做”(一人板演,個別輔導,后集體訂正。)基本教學任務完成后,出示練習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使當堂學習的知識及時得以應用。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意義,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ㄎ澹┛偨Y評價:教者對當堂所學知識、題型特點、解答方法、注意事項等作歸納,對學生表現作出簡要評價。并再次展示------學習了“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它和以前學習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意義是相同的,在解答方法上也是一樣的,都是用乘法來計算。在解答時要找準誰是單位“1”的量,誰是百分之幾相對應的量。直接用:

      單位“1”的量×百分之幾=百分之幾相對應的量,讓學生再次齊讀加深印象。

      (六)拓展延伸:通過組織有難度、有梯度的拔高練習,在分析解答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一題多解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能力。

     。ㄆ撸┳鳂I(yè)布置:布置課本練習二十二第2.4題,要求學生課外完成

    《解決問題》說課稿4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

      說教材:

      這是第二次將《解決問題的策略》作為單獨的單元,在上學期教材已經安排了列表的策略,但是作為策略而言,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在低年段學生已經應用到了相關的策略,如列表、畫圖等。今天要教學的是畫圖的策略,一二年級學生就已經接觸了畫圖,三年級也學過用線段圖解題,學生也學習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具有畫圖的經驗,并知道怎么求長方形的面積,這些都為今天的學習提供了基礎,為今天的內容服務。今天的策略教學主要想告訴學生畫圖也是一種解決問題常用的方法,讓學生形成策略意識,為以后解決問題提供幫助。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較復雜的實際問題中,學會用畫示意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能借助示意圖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確定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不斷的反思中,感受用畫示意圖的方法整理信息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體會到畫圖策略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的策略。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學會用示意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能借助示意圖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基于上述目標和重難點,我設計了這樣幾次畫圖,以達成目標和突破難點

      第一次畫圖:

      出示例題,學生讀題,說說你知道了哪些條件,要求什么?先讓學生明確條件和問題?梢愿鶕}目的條件和問題,畫出示意圖。學生已經認識繪制過長方形,所以可以學生自己畫圖。展示學生作業(yè),對比學生作業(yè)。

      1、沒有數據的。

      2、畫錯的。

      3、標了條件的。

      4、長度的比例。

      學生修改,結合畫好的圖,說說圖表達的意思。指生完整地說說圖意,條件和問題。

      要求原來花圃的面積,先要求出什么?通過這樣的提示幫助學生分析思路,學生會說先求長、寬,這個地方是個難點,在學生回答時應借助圖講解,老師順勢應把中間的線描紅。再指名說說,原來長方形的.寬=現在長方形的長?磥,從圖上可以看到隱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對比文字和圖,用文字和圖都可以表述信息,在這里你會選擇誰,為什么選擇圖?突出兩點:1、一目了然,簡潔。2、可以讀出隱含的信息。在這里第一次體會畫圖的價值。

      第二次畫圖:

      長增加了面積就會變大,那還可能有哪些變化?這個問題的提出既考查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為下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學生讀題“試一試”,這道題和例題不同,剛才是增加學生知道在外面加一塊,現在是減少,學生沒有接觸過,所以給學生一個半成品,已經標注了20米和減少的5米,學生獨立畫圖。畫好后結合圖完整地描述圖意。此時不再給孩子提示,由學生自己獨立解答,解答后讓學生根據圖自己完整的匯報解答思路。因為有了上次的基礎,學生理解此題會稍好些,所以這樣里注意引導學生用兩種不同思路分析,即綜合法和分析法。從問題入手,從條件入手如何思考,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反思,提升:

      第一次反思提升,是讓學生體會到畫圖的價值,這次是突出畫圖的優(yōu)勢,感受畫圖的好處,再次體驗。同時比較兩道題,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題意不同,一個是增加長,一個是減少寬,但是都用了畫圖的方法。進一步感受畫圖整理信息。

      第三次畫圖:

      想想做做1

      學生讀題,首先理解題目本事意思,幫助整理信息。怎么理解“長增加6米,或者寬增加4米,面積都是增加48平方米!边@句話對部分學生來講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提出來解釋。只有當學生對原題理解了才能畫出準確的圖。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畫圖。畫好后,充分解釋圖表示的意義,特別是對“或者”這個詞的理解,也可以用手勢的方式學生理解或者。那這道題怎么解呢?同桌互相說一說。之前兩題都是全班交流的,這次小組合作討論,互相學習補充。指名借助圖匯報。這里我們先求出兩個隱藏信息。用紅筆描出。這里給我們找到了兩個隱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看來畫圖確實給我們提供了方便,你覺得方便在哪呢?進一步體會畫圖策略的價值,提高應用意識。

      第四次畫圖:

      學生讀題,開放讓學生自己畫。學生可能的情況,肯定每種情況都是正確的。而每種問題都蘊含一種方法。一邊涂色一邊理解方法。再呈現列表的方式。這題也給我們提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哪個合適就用哪個,沒有固定的模式。學生可以采用合適的方法。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畫圖的策略解決問題,但是之前我們就有過接觸,展示教材前面的內容,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覺得畫圖對解決問題有什么幫助?解決圖形面積計算的問題,我們可以用畫圖的方法使題意簡潔,讓我們一眼看到隱藏的信息。

    《解決問題》說課稿5

      雖然這是蘇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所安排的內容,但是孩子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早有接觸,對于轉化這一策略在孩子的認知上不是一張白紙,其實他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驗,本課與其說是教策略,不如說是對過去學習中形成的認識和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并上升到策略的高度。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與二度開,發(fā)促使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整理經驗、提升認識,感受策略的價值,增強策略意識。

      一、教學例題,感知“轉化”

      仔細研讀教材,我們可以看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設計了兩條線索,一是關于關于解決問題方法的線索,通過“創(chuàng)生方法——使用方法——用好方法——用活方法”,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二是關于解決問題策略的線索,通過“初步感知——再次感悟——反復體驗”,逐漸形成策略。兩條線索一明一暗,方法是明線,策略是暗線,兩條線平行同步推進且相互交融。因此,在教學新知時我分成了這樣三個版塊:

      第一版塊:分數中的轉化。我把練習十六第2題的前面兩個小題前置,因為這樣的題型孩子們并不陌生,他們能很快找到方法,從而解決問題,今天課上再次出現,我的意圖是讓孩子們認識到策略是在總結方法時提煉出來的,解題策略與解題方法同時存在。

      第二版塊:面積中的轉化。在這個版塊的教學中,我是依據例題1的思路按部就班進行活動,學生先是自主探究,找到比較方法與結果,然后再把自己的學習經驗在小組中分享交流,使得學生間的思維發(fā)生碰撞,從而提升孩子們對于轉化這一策略的認識,最后在我的組織下進行交流、梳理、總結。這一過程中,他們領悟的是轉化策略的精髓,獲得的是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質。

      第三版塊:周長中的轉化。在這個板塊中,我既安排了轉化后周長不變的習題,又安排了轉化后周長不相等的練習,這部分內容是我對教材的二度開發(fā),意在讓學生體會到在運用策略時也要仔細觀察,用心思考,需要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

      二、回顧舉例,體驗“轉化”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對轉化策略的認識,幫助學生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這里我播放微課,調動孩子們的多種感官,全面感知轉化這一策略的奇妙之處。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有效地建立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大量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了轉化的應用價值。

      三、重組練習,運用“轉化”

      在練習時,我除了應用教材中的`常規(guī)題型外,我還設計了這樣一條題:2/9×4結果會是多少呢?這條題放在這兒,大多數老師肯定會有疑問:這題放在這里教學有意思嗎?后面不是會重點教學嗎?其實我是這樣想的,一旦我們的孩子走出校園,若干年后他會遺忘大部分的知識與習題,但是你所交給他的學習方法是不會遺忘的,而轉化就是我們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縱觀數學教學,我們總是不停的把新知轉化成舊知,幫助孩子理解,便于孩子掌握。我想,這題安排在這兒會給孩子們的認知一個比較大的沖擊,會把轉化這一策略深深烙在心里。其實這也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一次小嘗試。

    《解決問題》說課稿6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并進行良好的情感和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教師只有在教學中靈活處理教材、調整教材內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現代數學信息資料充實到課堂教學中,落實《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才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就我所上的《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二)》教學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作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及處理:

      《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二)》這部分內容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發(fā)展。它是在求比一個數多(少)幾分之幾的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種題實際上還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題,只是有一個數題目里沒有直接給出來,需要根據題里的條件先算出來。通過解答比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可以加深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提高百分數應用題的解題能力。在教材使用上我大膽改變教材材:從學生身邊的事出發(fā),以收集、整理學生植樹活動的數據情況分析來建構。從植樹活動情景中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本中數學之間的聯(lián)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讓數學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動力源泉,這樣更會體現課堂教學“以生為本”、以“發(fā)展為本”和教師由“教教材”向創(chuàng)造性的“用教材”的新理念。

      二、學情現狀分析:

      用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數量關系有助于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再通過“想”幫助學生弄清,要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頃數是原計劃造林公頃數的百分之幾。然后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這樣既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又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的改變題中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這類百分數應用題的認識,看到題里條件和問題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同時也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是一種“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fā)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在過程中體驗數學與周圍的聯(lián)系,發(fā)展自己的解決問題策略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促進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的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新理念。教學目標是1、學生在學習了解答“一個數上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學習 “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2、提高學生遷移類推和分析、比較、解決問題的能力。3、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的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重點: 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難點: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能夠正確解答。

      四、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jié)課,我用植樹造林活動作為教學主線,讓學生在自己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fā)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力求教學設計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1、在內需的情感導入中,使學生積極參與、探索新知。2、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經歷過程、主動探究。3、在多樣的課堂評價中,使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4、在開放的教學教程中,讓學生應用數學、體驗成功。

      1、情景引入,通過植樹節(jié),同學們都踴躍地參加植樹活動的數據。讓學生說說下面每個百分數的含義。(1)六年級同學今年植樹的參加率是98%.(2)六年級同學今年植的樹成活率是85%.(3)同學們植樹的棵數是去年的120%。目的是讓學生回顧解答“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用什么方法?關鍵是什么?為后面的新課探究打下基礎。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的多(或少)百分之幾”, 是在“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基礎上延伸。

      2、探究新知,通過紫金鎮(zhèn)今年大力開展了植樹造林活動的情景圖及數學信息,讓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條件提出用百分數解決的問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fā)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在過程中體驗數學與周圍的聯(lián)系,發(fā)展自己的解決問題策略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促進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的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新理念。通過改一改,讓學習利用已有學習經驗解決比一個數少百分之幾的問題。體現一題多解、一題多改、一題多意的用材要求。

      3、深化鞏固,由于人們過度砍伐樹木,造成了水土流失。我國著名的淡水湖----洞庭湖,因水土流失引起泥沙沉積等原因,面積已由原來的大約4350平方千米縮小為約2700平方千米,沒庭湖的面積減少了百分之幾?國家實施天然林和藏羚羊保護工程。我國西藏地區(qū)藏羚羊的數1999年是7萬只左右,到20xx年9月增加到10萬只左右。藏羚羊的數量1999年增加了百分之幾?兩道題的練習,學生進一步明白“求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問題,應注意找應用題中的標準量,也就是確定單位“1”,用標準量作除數。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減少)百分之幾的題,它的解題思路和直接求一個數是另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問題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兩個量在比較,誰是單位“1”,但是這里比較的兩個量中有一個條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必須先求出。

      實際應用

      4、課后延伸:我鎮(zhèn)今年實際造林14公頃。明年計計劃造林比今年造林多20%,估計明年造林多少公頃?我們下節(jié)課研究.讓學生進一步想對數學研究,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聯(lián)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解決問題》說課稿7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中《解決問題》第一課時的內容。

      我主要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說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分數乘法《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教材(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章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分數乘法的基本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jié)教學內容是“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在實際中的應用,也是學習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的基礎,因此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起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掌握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學會應用“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的解答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情境抽象出數量關系的過程,使學生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地進行解答.

      能力目標

      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抽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fā)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yǎng)其應用數學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和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應

      用題的結構和解題方法。

      2、滲透對應思想。

      教學難點:

      1、理解這類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2、用線段圖表示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jié)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法與學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思維,發(fā)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本課的教法和學法體現如下特點: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嘗試探究問題?梢苑攀肿寣W生自己試著解決問題。因為前面在學習求一個數乘分數的時候,就給注重數學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采用投影或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2)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觀察、類比、概括的方法,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初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

      (3)借助于線段圖,理解數量關系。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的時候,要找準單位“1”的量.

     。4)總結方法,推廣應用。教學不應只停留在解決一個問題上,而應該讓學生再回頭想一想,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注意方法的提升、推廣和應用。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三、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由一個實際問題:學校買來100千克白菜,吃了4/5,引入:你能分別提出什么問題?(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吃了多少千克白菜?和還剩多少千克白菜?這兩個問題。)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數形結合,理解題意.

      運用示意圖和線段圖,來表示“學校買來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白菜”這道題目的意思.

     。1)操作.學生獨立操作,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示題意.

      (2)指生匯報,說說示意圖所表示的意思.

     。3)評價:對學生的各種有創(chuàng)意的圖,教師及時地予以鼓勵,并在學生匯報圖意時,始終注意讓學生說說“吃了什么的4/5”。

      3、明確解題格式

      100×4/5=80(千克)

      答:吃了80千克白菜

      4、及時提問:這道題中把什么看作單位“1”?并說明題意:要求吃了多少千克白菜,就是求什么?(就是求100千克的4/5是多少)

     。2)類比聯(lián)想形成體系

      1、五年級一班有學生44人,參加合唱隊的占全班人數的2/11,參加合唱隊的有多少人?

      把全班人數看作單位“1”,求44人的2/11是多少

      44×2/11=8(人)

      答:參加合唱隊的有8人。

      2、對比總結:

     、佟扒笠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數量關系是相同的。

     、谝粋數乘分數實際也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倍,習慣上把“倍”省去,就說求這個數的幾分這幾。

     。3)、指導運用,鞏固練習

      基礎題目

      (4)循序漸進再探新知

      題目難度少有提高

     。1、一頭瓊長28m,一個人身高是瓊體長的。這個人身高多少米?

      2、人體血液在動脈中的流動速度是50厘米每秒,在靜脈中的流動速度是動脈中的五分之二,在毛細血管中的速度只有在靜脈中的四十分之一,血液在毛細血管中每秒流動多少厘米?)

     。5)拓展延伸啟迪升華

      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全長6670千米,長江比尼羅河的十分之九還長297千米。長江全長多少千米?

     。6)小結與反思: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有哪些收獲和感想?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7)布置作業(yè)。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以下是板書設計和時間分配

      四、設計理念如下

      1、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類比(“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聯(lián)想、分析(觀察幾個具體范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狀態(tài)之中。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親身經歷發(fā)現事物特征、規(guī)律的過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引發(fā)他們自主學習的內在動機。

      3、在學生學習了分數乘法簡單應用后,通過一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題組,逐題遞進,落實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學生口述、互評、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4、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設計分層作業(yè),分必做題和選做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作業(yè)有所收獲。

      本課意在創(chuàng)設愉悅和諧的樂學氣氛,優(yōu)化教學手段,借助電教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間的合作,營造一種學生敢想、感說、感問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能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教學活動,在學習中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yǎng)。

      我的說課內容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謝謝!

    《解決問題》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分數乘法—解決問題》(第一課時),這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2單元第2節(jié)的內容。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下面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分析、教法學法及教學手段,教學流程、時間安排和板書設計等六個方面談談我在處理這節(jié)課時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數乘法這個單元是在整數乘法、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學習分數除法和百分數的重要基礎。與整數、小數的計算教學相同,分數乘法的計算同樣貫徹《標準》提出的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體會和理解數學的理念,通過實際問題引出計算問題,并在練習中安排一定數量的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以豐富練習形式,加強計算與實際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根據教材的編寫思路,本單元把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一類問題組成“解決問題”一個小節(jié),通過“專項”教學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這類問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思路。

     。ǘ⒔虒W目標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對本教材內容的要求,結合六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理解分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分析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2)借助線段圖,能正確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觀察、猜想、嘗試練習、交流反饋等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2)創(chuàng)設開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合作交流。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仔細計算的好習慣。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滲透思想素質教育及豐富學生的基本常識,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ㄈ⒔虒W重難點: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是具有特殊數量關系的問題,屬于兩個量相比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類問題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如何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算理來解答自然成為本節(jié)課的重中之重,所以:

      教學重點: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算理

      因為本節(jié)課涉及的這類數量關系比較特殊,找到兩個相比較的量,關鍵是弄清哪個量是單位“1”,要求的量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再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解答。所以:

      難點:正確找準單位“1”所對應的量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剛剛進入初中,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新事物有極強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主觀能動性極易被調動,同學之間又善于合作和交流,本節(jié)的內容又建立在剛剛學過的分數乘法的基礎上,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現實情景,提出數學問題,突出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主建構新知識,理解算理,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

      三、教法學法及教學手段:

      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使學生在一種動態(tài)的探索過程中自己發(fā)現解題方法,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谝陨纤伎,以“自主學習”貫穿全課,引導學生遷移舊知、大膽嘗試、質疑討論、挑戰(zhàn)闖關等,把“過程性目標”凸顯出來,另外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體現出新課標理念中數學感知的直觀性原則,提高課堂容量,讓學生在發(fā)現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其樂無窮,同時受到良好的國情教育。

      四、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jié)教材內容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ㄒ唬土曎|疑、引新

      1.口算、的結果并說出算式的意義。

      2.列式計算:

      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

      學生完成后,可請同學說一說這兩個題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導入)同學們,我們知道,已知一個數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這是乘法意義的擴展出現的新問題,那么這一意義還可以解決什么問題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承上啟下,以舊引新。

     。ǘ、引入新知—探究解法

      例1的教學:(屏幕展示)

      學生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畫線段圖。根據“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這個條件,應該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幾份?怎樣表示?根據以上數量之間的關系,這道題應該怎樣列式?根據什么?(請一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嘗試自己畫圖,教師巡視)對照板書,把不正確的地方改正過來。

      學生可能會出現下面解答方法:

      解法一: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是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5份,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占了2份,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平方米,再求出2份是多少平方米,即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2500÷5×2=1000(m2)

      解法二: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占了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是占了2500 m2的,所以把2500看作單位“1”,要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是多少,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根據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所以用乘法計算:2500× =1000(m2)

      設計意圖:這里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同時不給固定的思考模式,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只要合理就應該肯定。

      師:同學們,看到了這個結果,跟世界人均耕地面積2500m2相比,你們有什么感受嗎?該怎么辦呢?能說說你們的想法嗎?(適機讓學生看看課本是怎么說的,以快速達到學習教育的效果)【滲透思想素質教育和增長學生的'基本常識】

     。ㄈ、跟蹤訓練—深化知識

      1、動口填一填:

     、疟硎荆ǎ┑模ǎ

     、票硎景眩ǎ┛醋鲉挝弧1”,平均分成()份,共有這樣的()份

     、悄嘲嘤心型瑢W25人,女同學人數是男同學人數的,這里把()的人數看作單位’1”,求女同學有多少人,就是求()的()是多少,列式是()

     、燃椎墓ぷ餍实南喈斢谝业墓ぷ餍,這里把( )的工作效率看作單位“1”,()的工作效率占。

      2、動手做一做:課本練習四第2、3題、17頁“做一做”

      3、小林身高米,小強身高是小林的,小強身高多少米?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幾道練習題配合新課設計,與例題形式類似,結合這些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ㄋ模、歸納小結

     。▽W生談,教師補充,強調。)我們在解答“已知一個數,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種類型的分數乘法應用題時,首先要找準題中的單位“1”所對應的量,然后再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梳理,進一步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ㄎ澹┩卣咕毩曁岣呓忸}能力

      1、海象的壽命大約是40年,海獅的壽命是海象的,海豹的壽命是海獅的。海豹的壽命大約是多少年?

      (學生默讀題目,再獨立或合作交流思考)

      師:這道題,誰和誰比較?如何找單位“1”?誰來說說你是如何理解分析的?

      (老師適機合作,學生自主解答)

      2、練習四第10題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安排的第一個練習題是連續(xù)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題目,這類練習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解決這類問題數量關系的理解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可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分兩步分析數量關系,抓住第一步求什么,誰是表示單位“1”的量;第二步求什么,誰是表示單位“1”的量,分步列出算式,計算出結果,在分步列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列成連乘的綜合算式。第二個練習題是個思考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做,與整數中求比一個數的幾倍多幾的問題思路相同。

     。、作業(yè)布置:

      另:預習課本20頁至21頁的內容,嘗試解決下列問題:

     、僖煌坝400千克,用去,用去多少千克?還剩多少千克?

     、谝煌坝400千克,用去噸,用去多少千克?還剩多少千克?

      五、時間安排:

      復習質疑、引新(3分鐘左右);引入新知—探究解法(8分鐘左右);

      跟蹤訓練—深化知識(10分鐘左右);歸納小結(2分鐘左右);

      拓展練習提高解題能力(10分鐘左右);作業(yè)布置:(7分鐘左右)

      六、板書設計:

      例1的兩種思路線段圖:投影屏幕

      學生板演區(qū)

      以上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的看法,希望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解決問題》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節(jié)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2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的第2課時。解決問題是小數除法單元的一小節(jié),讓學生學習用小數乘、除法計算解決常見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系及解決問題的經驗,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jié)課主要是呈現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數學信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實際應用。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計算在解決問題中的實際作用和價值,同時可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策略的訓練。

     。ǘ⿲W情分析

      本節(jié)課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過“四舍五入法”,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都曾滲及過,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了解數學的價值,激發(fā)學生。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采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培養(yǎng)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難點: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和活動情景,以“創(chuàng)境激趣”為關鍵,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展開的多維合作活動。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采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思維沖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景、收集信息

      1、播放課件,出示生活情景圖。

      2、導入,出示課題:解決問題。

      這節(jié)課我是從生活中的“倒油”的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生活中許多問題的確要用數學去解決,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二)整理信息、提出問題

      1、課件出示例題

      (1)大家能從中得到什么數學信息?

      (2)提出問題。

     。ㄔO計意圖:創(chuàng)設提問題的情境,體會提問題在生活中的應用,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的存在)

     。ㄈ┳灾骱献鳌⑻骄繂栴}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求出6.25和16.6這兩個商,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法),因此可能會出現可以分裝在6個瓶子和包裝17個禮盒的結果,這兩個結果與實際不相符,引發(fā)學生的質疑和爭議。借此時機組織學生在組內交流探究,讓他們繼續(xù)爭議下去,在辯論中明確為什么要7個瓶子和只能包裝16個禮盒,使學生印象深刻,方法的形成水到渠成,同時也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而要根據實際情況取商近似值的道理。

      本節(jié)課我通過實物的演示,幫助學生對“進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理解,既直觀又形象地證實了生活中確實存在這兩種情況,也引發(fā)學生今后在探究有些數學問題時,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或實驗來驗證事實的必要性。

      我通過學生對兩個實例的比較,在比較中揭示兩種取商近似值的方法,使學生對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也更體會了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ㄋ模┙涣鞣椒ā⒔鉀Q問題

      1、指名說板,呈現不同的解題過程。

      2、小結:分析問題時,我們要弄清楚題目的數量關系,再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解答,怎樣取“近似值”心中都要很清楚。

     。ㄔO計意圖: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激勵創(chuàng)新,拓展思維。呈現學生的不同解法,讓學生在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后,享受成功的快樂。形成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發(fā)現問題的良性循環(huán)。讓學生學會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空間。

     。ㄎ澹﹪L試訓練、反饋評價

      課件出示33頁“做一做”

      其目的是歸納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即一般情況采用“四舍五入法”,特殊情況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進一法”和“去尾法”,使得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更加完善,一目了然。在整個練習中充分讓學生說一說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為什么?這樣有利于學生靈活應用方法,依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

     。┥罨毩暎瑢W會分析

      出示P35

      頁的第7題,小組討論交流,再匯報,集體訂正。

      設想是數學教學從生活入手,最后又回歸生活,更加充分地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當然,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價值,聯(lián)系生活理解掌握知識,這并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能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數學方法,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再去創(chuàng)造,去解決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形成技能。

      (七)小結: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生討論,師再總結

     。ò耍┎贾谜n外作業(yè):35頁6、7題

    《解決問題》說課稿10

      一、教材的解讀

      1、對教材的理解(“解決問題”)

      低段要求:學會從圖、文中發(fā)現信息,并提出問題,借助加、減、乘、除法的意義,(常用綜合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中段要求:能選擇相關的信息數據,用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從中滲透分析法。

      三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將為今后學習較復雜的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現在的學習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例題的定位

      從例2表面呈現的形式來看:左邊呈現的是分步計算;右邊呈現的是綜合計算。在教學時,不能定位為“單純”地教學由分步到綜合,也不能定位為“單純”地教學“解題方法的多樣化”,這節(jié)課的教學應該定位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

     、儆幸欢ǖ恼硇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谥莱、除法的意義

     、蹠帽韮瘸朔、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本課任務:

      找準問題,收集并選擇相關的信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讓學生經歷發(fā)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在解決問題中說清算理。

      四、研究過程的打磨

      1、(復習學生已有知識對新課的學習有一定作用)課前是否復習?

      最初設計:

      用補充信息或補充問題的方式,復習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計算解決問題。

      問題:

      學生感覺枯燥;與例1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

      解決辦法:

      1、繼續(xù)創(chuàng)設運動會的場景,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突出了例1與例2的連續(xù)性,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lián)系。

      2、把舊知的復習揉合到新課中,既省時又讓學生清晰感受到新舊知識間的區(qū)別。

      如:①一共有多少個小圈?②每個大圈有多少人?這2題的解決是舊知,同時也是新知學習的思維步驟,是為解決“③每個小圈有多少人?”作鋪墊。

      2、例題如何呈現?

      最初研討:

      方案1:整體呈現——學生找信息較難。

      方案2:分步呈現——有利于學生觀察;體現出知識的層次性。

      問題:

      學生找信息時,總想數出一小圈的人數。

      解決辦法:

      讓學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確定的信息。

      如:把主題圖分步呈現: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讓學生觀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會用連除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試教時:

      宋老師與我們組的老師同時感覺全過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學形式與手段單一;雖關注了說思路,但對“找中間問題”的思維訓練給學生的時間與空間都不夠。

      解決辦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個信息,解決一步的問題,并列式計算;

      2、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用到哪2個信息?再列式計算。(滲透“分析法”解決一步的問題)

      3、“要知道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又該怎么解決呢?請你們試著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4、(反饋)學生上臺寫出結果,并說出每一步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4、如何有效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試教時:

      老師對每個問題、每種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說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現出來,學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說理,這樣人為地增加了難度。

      解決辦法:

      1、以基礎方法為主(連除),其他方法為輔。

      2、以面向大多學生實際水平為主,兼顧部分優(yōu)生為輔。

      3、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學生沒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則不用展示。

      5、練習形式與手段的選擇:

      這節(jié)課中的練習題有一定的難度:如:求“平均每輛車每次運多少千克?”,而圖中“2輛車”屬隱含信息。

      試教時:

      老師為降低難度,就把3種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現出來,再讓學生說每種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單一,而且學生對第一步到底該解決什么問題是模糊的。

      解決辦法:

      1、明確問題后,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每輛車每次”的含義(圖中“2輛車”屬隱含信息),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2、變形式、手段進行同類題型的練習,抓好切入點

      如:(我會連)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張票?2×3

     、谝还惭莩隽硕嗌賵?954÷2÷3

      ③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954÷2

      教師抓好切入點:

      1、“954÷2÷3中的2表示什么?3呢?”

      2、“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為什么用兩步計算?”

      五、聽后反思

      體會:

      1、課件的精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精神飽滿;

      2、教師親和的語氣、瀟灑的神態(tài)、獨特地教學風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氣氛活躍;

      3、教師能做到換位思考:精彩的設計,導致學生說理的清晰;

      4、教師“扶”“放”到位,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與表達時間與空間,因而學生學得輕松;

      5、教師能靈活駕馭課堂,不拘泥教學設計。

      個人建議:

      1、教師評價語如果更豐富、及時,學生參與率一定會更高;

      2、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做到及時反扣,也許效果更好。

    《解決問題》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用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中的一個新內容。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教材小學一年級下冊19頁的例3。

      2、教材分析:用數學不是孤立專項的訓練,而是分散于新教材的各個單元,其目的在于讓數學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實際生活 。本節(jié)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用加法減解答問題和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事實上,用數學目的是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進行綜合提升,同時也是為后面文字敘述式的用數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本節(jié)課在設計時,力求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社會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根據以上分析,我確立了如下所述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1、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問題的含義。

      2、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經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感悟數學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情感。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了解并掌握問題的含義并提出問題

      三、教具的準備

      由于一年級孩子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形象思維占主導,我特意設計了動畫課件,讓課堂充滿趣味性和多變性。

      四、課時安排

      本節(jié)課我安排1課時,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一是給出條件問題完備的應用問題,借助情景圖讓學生理解問題的含義,知道什么是問題;二是給出明確的信息,數據,由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理解意義進行計算;三是由學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數學信息,自己根據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受生活閱歷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往往難以理解,也為了體現數學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因此。我設計一個大家到公園游玩的故事,讓孩子們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不斷解決數學問題,在體驗成功的同時輕松完成學習任務。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學習新知

      1、教師:冬天過去了,春天到來了,太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們出來活動了,你們猜他們去干什么了?下面我來做動作大家猜好嗎?

      2、教師藏在講桌后面,喊:好了!學生一下子就說出“捉迷藏”;教師又拿出手絹,學生馬上猜出是“丟手絹”;接著教師比劃一個圓圓的東西放在地上一腳踢出去,學生情緒高漲,“踢足球”脫口而出。

      3、教師:你們太聰明了,看來難不倒你們了。小朋友們在活動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想請大家?guī)兔鉀Q,你們愿意幫忙嗎?(學生會高興地說:愿意!)

      (二)、讀圖明意 探究新知

      為了讓學生有針對性的提出并解決問題,把主題圖稍作修改,一塊一塊的出示,如出示捉迷藏區(qū)域,丟手絹區(qū)域、踢球區(qū)域。讓學生看一塊根據相應的條件提出一個問題。)

      1、課件出示捉迷藏圖(伴音提示:13個同學玩捉迷藏,這里有6個人,藏起來幾個人?

      A、找出已知和未知

      (滲透給學生一道完整的文字敘述題至少有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

      B、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C、總結思路,全班交流。

      2、 課件出示丟手絹圖(伴音提示:丟手絹的有8個女同學,有6個男同學,你能提出幾個問題?)

      A、組內討論(教師巡回參與,適時點拔,收集資料);

      B、請小組代表發(fā)言,介紹自己的問題及想法;

      C、講評、鼓勵;

      3、課件出示踢足球圖(探究過程同2)

      (三)、鞏固反饋 深化新知

      1.教師:看到同學們這么聰明,小動物們也來湊熱鬧,都等急了,看,他們來了。(課件出示:第20頁的小動物圖)

      2.教師:都有哪些小動物呀?(學生:有小鳥、小鹿和小魚。)看著這幅畫面,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3.小組討論匯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書問題。(這時,每當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課件中把學生提問的部分閃動幾次,以此讓學生進一步的明確所提問題。)

      A、樹上還有幾只小鳥?

      B、草地上還有幾只小鹿?

      C、有幾條小魚在做游戲?

      D、飛走了幾只小鳥?

      E、跑了幾只小鹿?

      F、游走了幾條小魚?

      ……

      4、教師:你能又對又快地解決這些問題嗎?請你拿出練習本解決你喜歡的問題。

      5、學生反饋,集體訂正。

      (四)、練習鞏固

      課本練習四的第一到第三題。

      (五)、知識應用 體驗成功

      教師:同學們真是了不起,能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么多問題,而且做得又對又快。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藏著許多數學問題,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數學問題嗎?和同桌說一說。(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身邊的事物提出數學問題。)

      (六)、課堂總結

      教師總結:今天這節(jié)課同學們表現得非常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這么多問題,而且還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發(fā)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看來學數學可真重要呀,我們一定要學好它、用好它。

      (七)、布置作業(yè) 課堂延伸

      請同學們回家后,觀察家里的物品,給爸爸媽媽提個數學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它,好嗎?

      (八)、板書設計

      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條件 問題

      來了13人捉迷藏,這里有6個人。 藏起來幾人?

      有8個女同學,有6個男同學。 一共多少人?

      要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 。 還有幾人沒來?

    《解決問題》說課稿12

      我將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解說。

      第一個方面:說課標

      說課標包括說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首先說課程目標

     。ㄒ唬┱n程目標

      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課程標準》把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學段,二年級處于第一學段;根據對第一學段“數與代數”的學段目標的研讀,下面我對本單元目標進行解讀:

      對本單元目標我分別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1.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除加(減)問題,掌握分步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解題思路。

      2.數學思考目標 :讓學生在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除加(減)問題的過程中,感悟數學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

      3.問題解決目標:能結合生活實際,將生活中“旅游”素材引入數學知識中, 經歷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情感態(tài)度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感受數學在解決生活問題中 的作用,培養(yǎng)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再說內容標準

     。ǘ﹥热輼藴

      在認真研讀第一學段內容標準的基礎上,確定了本單元的內容準標是:

      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通過本信息窗的學習,學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掌握一些初步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通過本信息窗的學習,學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掌握一些初步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第二個方面:說教材

      教材中的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那么,它們是怎樣來闡述課程理念的呢?我將從“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內容結構” “編寫特點”“三個方面來進行研說,先來看看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ㄒ唬┲R與技能立體整合:

      本套教材內容是由低年級到高年級不斷拓展的螺旋式編排。本單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是學生在掌握加、減、乘、除四種基本數量關系并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為后面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ǘ﹥热萁Y構

      本單元安排了兩個信息窗: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第一個信息窗 呈現的是景區(qū)停車場停車的情境,通過問題“旅游團一共有多少人?”,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問題;通過問題“小汽車比大汽車多幾輛?”,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減問題。第二個信息窗 呈現的是在水上樂園售票處買票的情境,通過問題“買1張兒童票比買1張成人票少花多少錢?”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減問題,通過問題“買1瓶果汁和1瓶礦泉水,一共需要多少錢?”,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問題。

     。ㄈ┚帉懱攸c: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編寫特點:

      依據本單元內容,本單元教材編寫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題材選取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

      本單元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旅游活動為線索,選取了在景區(qū)停車場停車、來到水上樂園等情景中富有現實意義的、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素材,以此為載體展開解決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是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經歷過的或能夠接受的,F實的題材體現了學習數學的意義,有趣的題材能吸引學生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分析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解決問題,感悟數學思考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和解題策略的滲透

      兩步計算實際問題歷來是小學數學實際問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關鍵是先根據題中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中間問題。分析與尋求中間問題的策略方法也是以后解決更復雜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本單元教學是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和關鍵點。在“你問我說”部分的編寫中明晰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如信息窗1.2中呈現了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這樣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悟兩步計算問題的基本結構及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形成基本策略。

      第三個方面:說教學建議

      基于我校“先學后導、互助提升”的數學教學模式,結合我校“前置性學習單”的使用,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說我的建議。

      1.引導學生經歷從情境圖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從比較復雜的情境中抽象出有用的數學信息,發(fā)現并提出數學問題。由于學生進行了“前置性學習”,在課堂上不要浪費太多時間,讓學生直接說出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如果不能正確的找出數學信息,提出問題,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把發(fā)現的數學信息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說出來,并指導學生怎樣把信息分類整理,這樣不僅方便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為后面分析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2. 引導學生經歷解題思路的分析和探索過程。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獨立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在家進行前置性學習時完成),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互學補充,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量關系,分析數量關系,每個學生比較清晰地表述思考過程,尋找解題策略。通過學生展示匯報,生生互動,教師適時引領,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逐步變得有條理、有根據,對兩步計算的數量關系就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發(fā)現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關鍵是要找準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也就是我們說的綜合法和分析法,但不論哪種方法,都要認真審題,理解題意,通過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間的數量關系,找出中間問題(即關鍵問題)最后求得應用題的正確解答。

      3.豐富體驗,促進反思,幫助學生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解題策略需要學生在有比較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從內部感悟、生成,而不能依賴外界灌輸。學生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解答兩步計算問題通常要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進行,還體會到要確定“先求什么”也是有章可循的,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也就是我們說的綜合法和分析法,如信息窗1.2中呈現了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要繼續(xù)豐富學生的體驗,運用剛剛獲得的經驗和方法嘗試解決“自主練習”中的問題,并讓學生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方法、策略的有效作用。教師還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回顧反思用“綜合法和分析法”兩種方法,在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使學生逐步清晰地認識到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關鍵有兩點:一是從條件還是問題想起;二是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即不論哪種方法,最終回歸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解題思路是不變的。

    《解決問題》說課稿13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國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這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列表、一一列舉、倒推、替換和假設等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教學,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策略意識。

      本課時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題,一個試一試和一個練一練。例題通過引導學生將稍復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感悟轉化策略的便捷。然后引導學生回憶運用轉化的策略曾經解決過哪些問題,體會轉化策略可以化繁為簡,化未知為已知。初步形成對轉化策略的認識。試一試、練一練都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轉化,使學生體會到了轉化的價值。

      通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擬定了這樣的三維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具體的轉化方法。

      2、使學生通過回顧曾經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轉化策略的應用價值。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是學會運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靈活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

      結合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情況,我預設如下,分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 故事引入

      借助媒體顯示司馬光砸缸的畫面,學生討論這個故事中大家采取了怎樣的方式救人?司馬光采取了怎樣的方式救人?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找大人來救太慢,落水兒童可能有危險,換一種方式——砸缸,能更快的救出落水兒童,司馬光真聰明。在我們數學研究的過程中,也常常把一種問題轉化成另一種問題。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轉化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初步體會轉化可以使問題更快得到解決。

      第二環(huán)節(jié):互助合作 探究策略

      分三層, 第一層:探索方法

      借助媒體顯示例題圖:下面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

      學生仔細觀察兩個圖形面積是否相等,并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

      學生討論得差不多之后,指名交流。學生可能會說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此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先把圖中的方格線補畫完整再數;如果有學生直接說出分別把兩個圖形轉化為長方形,那么就請學生來說說是怎樣進行轉化的,并根據學生說的情況在媒體上一步一步演示轉化的過程。

      學生交流后教師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才能更快的比較這兩個復雜圖形的面積的。從而明確是因為把它們轉化成了長方形,所以能很快比較。

      這一層次,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同時教師利用媒體的演示,和語言的歸納,使學生明確地感受到了轉化的功能。

      第二層:回憶價值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呢?

      首先學生回憶,并先在小組里交流。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師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同時選擇性的板書,當學生提出實例后,讓學生說一說轉化的具體方法。

      接著結合板書,教師提問:這些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么共同點?容學生思考片刻,若學生說不出來,就教師說:這些都是把新的問題轉化成熟悉的或已經解決過的問題。

      那以后再遇到一個陌生的問題時,你會怎樣想呢?可以讓學生說一說。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轉化策略在以往學習中的運用,體會轉化通常是把一個稍復雜的、新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已經解決的問題。

      第三層:運用策略

      1、媒體出示試一試中的算式,提問:這道題可以怎樣計算?這個算式有什么特點?

      學生觀察、交流,教師可以適當引導:這幾個分數的分子都是1,分母分別是幾個2的乘積。

      接著媒體顯示算式右邊的正方形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算式和圖形,哪部分表示這幾個數的和,建立數形對應的概念。學生仔細觀察兩者間的聯(lián)系,明確,原來的算式可以轉化成1-1/16進行計算。

      2、媒體出示練一練方格紙上的兩個圖形,讓學生思考怎樣計算右邊圖形的周長比較簡便。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進行計算,交流時說說是怎樣想的,運用了什么策略。

      根據學生交流,教師小結:同學們這是把稍復雜的圖形轉化成簡單的圖形。

      此環(huán)節(jié)通過引導學生解決不同轉化類型的題目,使學生體會到轉化的策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從多角度靈活地分析問題。

      第三環(huán)節(jié):拓展練習 鞏固策略

      第一層:基礎練習

      1、P74第2題,學生填好之后說說是怎樣想的,說出轉化的方法。這里我借助媒體演示重點引導學生討論第3小題。

      2、P74第3題,學生先說一說怎樣轉化再計算。

      第二層:綜合運用

      1、我改編P74第1題,16人參加乒乓球單打比賽,單場淘汰制,一共要進行多少場比賽才能產生冠軍?先幫助學生理解單場淘汰制的含義。學生思考片刻后如有學生能說出來,就讓他說完之后媒體再顯示圖像,如沒有學生能說出來,就先顯示圖形,再引導學生思考:產生冠軍就是要淘汰15人,所以要比16-1=15場。

      2、在此基礎上作一個變式:如果16人參加的是雙打比賽,也是單場淘汰制,那要比多少場才能決出冠軍呢?

      先讓學生思考,然后再交流。要說明白16人參加雙打比賽,每2人一組,分成了8組,要淘汰7組,所以要進行7場比賽。

      3、媒體顯示一個不規(guī)則金屬零件,要測量的體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學生交流方法,最后教師肯定轉化的策略

      整個練習過程,從基礎的模仿訓練到生活當中的綜合運用,層層深入。激發(fā)學生從多角度靈活的運用轉化的策略,確定轉化的方法,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環(huán)節(jié):全課總結 感悟策略

      組織學生說說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策略,這種策略有什么優(yōu)勢

      學生交流、互補,明確運用轉化的策略可以把問題化繁為簡。

    《解決問題》說課稿14

      一、說教材、說學情

     。ㄒ唬┱f教材

      《百分數的一般應用題》是在學生學過用分數解決問題和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求常見的百分率,也就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這種問題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相同。所以求常見的百分率的思路和方法與分數解決問題大致相同。通過這部分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又加強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

      這部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一些特點: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幫助學生理解數學。

      2、設置數學活動生活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

     。ǘ┱f學生

      對學生來說,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依據數量關系列式解答并不困難,但要求學生找準誰和誰比,很重要。

      二、說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使學生加深對百分數的認識,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含義,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依據分數與百分數應用題的'內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數學的應用意識

      3、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況中感受百分數來源于生活實際,在應用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重點: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

      難點:正確理解達標率、發(fā)芽率等這些百分率的意義

      三、說學法、說設計

      (一)說學法

      在本節(jié)課中,我著重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會小組合作交流。具體表現在,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計算方法,發(fā)現共同點,通過思考,提出問題,通過探究,解決問題。

     。ǘ┱f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依據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進行了必要的鋪墊。根據新課“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需要,復習了百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小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重點突出了準備題,為講授新課做了鋪墊。

      2、引導學生找出新舊知識的異同點,進一步強化了教學的重點。

      3、精心設計習題,使知識引向深入。

      四、說過程

     。ㄒ唬┮耘f引新

      首先復習分數除法應用題,通過不斷改變復習題中的問題而引到百分數應用題,讓學生知道以舊引新,有個逐漸遞進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復習,讓學生回顧分數中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除法計算,從而遷移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也應用除法計算,即解決百分數的問題可以依照解決分數問題的方法來解答。

     。ǘ、引導探究,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嘗試解決百分率問題。求六年級學生的達標率是多少?點撥學生明白:其實就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可以想到:先算出120除以160,然后教師說出達標率的計算方法。同時,課件出示達標率的定義及方法,我提問為什么要乘100%,學生試說,同時教師向學生解釋清楚。

      2、通過發(fā)芽率的應用題,引導學生理解發(fā)芽率,并依照達標率總結出發(fā)芽率的計算方法。獨立解答發(fā)芽率的問題

      3、對比兩率,得出規(guī)律。

      學生通過達標率和發(fā)芽率得出結論:總數放在分母上,發(fā)芽率就是發(fā)芽的種子數放在分子上。會總結出其它率的計算方法。

     。ㄈ、鞏固練習

      練習中出現了出油率,出勤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百分率,對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尤其是判斷題的出現,對于關于百分率應用題中百分率的最大值是百分百,有理解和促進作用。

    《解決問題》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比的應用--按比例分配》是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第十一冊第三單元最后一個內容,這部分內容含兩個例題,安排3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第1課時。

      按比例分配問題是比的一種應用,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是“平均分”問題的發(fā)展,它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有廣泛的應用,學習它能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務于生活的辨正關系。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lián)系,已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于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工作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以后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礎。

      按比例分配問題大致有三種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轉化成份數,再轉化成分數,使題目成為分數乘法應用題,然后按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來解答。這樣安排使得學生容易接受,不僅加深對前面分數應用題的理解,還有利于加強知識間的聯(lián)系。這里把比轉化成了份數后,也可以把題目轉化為歸一應用題,運用歸一應用題的解題方法解答,所以,教學中可以補充歸一解答,以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材注意聯(lián)系生活工作實際導入例題,使學生從中體會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現實意義,并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ǘ⿲W情分析

      對于按比例分配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體悟和經驗,但是對于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tǒng)化,總結并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guī)范的分配方法。

      (三)目標定位根據學生生活經驗、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方面:在自主探索學習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現實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溝通比與分數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解決方法,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第二能力方面:能夠通過對分配問題的現實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關注培養(yǎng)學生主動的探索意識、靈活的思維品質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

     。ㄋ模┲攸c與難點

      重點:認識比例分配問題的現實意義和特征,探索并掌握解決方法,能正確解決相關現實問題。

      難點:把比轉化分數或成份,再使題目轉化為分數應用題或歸一應用題。

     。ㄎ澹┙叹邔W具

      小黑板

      二、說教學過程:

      鑒于本課的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實際情況,預設如下4部分展開學習。

     。ㄒ唬┞(lián)系生活,方法求變

      學生口頭解答下面的應用題。

      把12張畫片平均分給甲、乙兩個小朋友,他們各分到多少張畫片?

      教師提問:這12張畫片是按怎樣的方法分配的?(平均分配)

     。ǘ┙涣魈剿、掌握方法教師談話,引出課題。

      1.平均分是把一個數量按1:1的方法進行分配,每一份的數量都是同樣對的。它的解題思路是用總數量除以總份量等于平均數即每份數。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把總數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而不是平均分。如把12張畫片按2:1分給甲、乙兩個小朋友,求他們各分到多少張畫片,這就不是平均分了。這種方法叫按比分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按比分配。

      板書:按比分配

      2.教師提問:按比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什么進行分配的呢?

      學生思考。

      小結: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這個種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教師指出:按比分配在實際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如藥水的配制、混凝土的配制等。

      3.教學例11.提升方法,

      1.教學例11(出示例題)

      學生先讀題,明確已知條件和問題,教師提出下列問題:

      (1)分什么?總量是什么?

      (2)按照什么分配?

      學生回答后,教師要讓學生著重理解”是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討論發(fā)言。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根據小黑板上的圖分一分。

      紅色:有()格?黃色:有()格?

      使學生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把30個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紅色,2份涂黃色。

      (3)紅色方格和黃色方格各有多少格?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

      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兵說一說思路。

      方法一:3+2=530/5*3=18(格)30/5*2=12(格)

      這種方法十八個部分的比看著各部分的份數,按份數和總量的關系進行思考,先求每份數,再用每份數分別乘各部分的份數。

      方法二:30*3/3+2=18(格)30*2/3+2=12(格)

      這種方法是先把各部分的比轉化為各部分分別占總數的幾分之幾,然后按”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數量。教師指出;今后我們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時,最好用第二種方法來解。

      指導學生檢驗結果。

      提問:你能用什么方法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學生討論,交流。

      方法一:18+12=30(格)把兩部分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總量。

      方法二:18:12=3:2求出兩部分量的比,化簡后是不是等于3比2.

     。ㄈ┒鄬佑柧殻纬杉寄。

      引導學生觀察前面的幾道題,想一想他們的結構特征是什么,要分幾步區(qū)解答。

      讓學生明確:按比分配問題的結構特征是有總量和比,求分得的各部分的具體數量。

      它的解答步驟和方法是:

      (1)先看分什么,總量是多少。

     。2)再看按什么來分。

     。3)求出總份量。

      (4)求各部分占總份數的幾分之幾。

      (5)求出各部分的具體數量,按“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應用題來計算。

      2.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61頁練習十的第1-3題。

      三、教法和學法

      以上只是我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但是推廣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現實情景和活躍的情趣,貼近學生的思維調動區(qū),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解決問題》說課稿】相關文章:

    解決問題說課稿03-25

    《解決問題》說課稿02-15

    《解決問題》說課稿12-28

    解決問題說課稿12-23

    《解決問題的策略》說課稿12-09

    解決問題說課稿15篇02-02

    解決問題說課稿15篇03-25

    解決問題說課稿(15篇)03-25

    《用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