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物質的分類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質的分類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質的分類說課稿1
1新設計
本節(jié)課是高一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jié)第二課時內容《分散系及其分類》。本節(jié)課我將通過對比的方法,鞏固學生對溶液、膠體、濁液的區(qū)別,以及懂得如何鑒別它們。為了能順利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我將從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讓他們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分散系的例子,膠體的例子,來認識膠體,掌握膠體的重要性質;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加上高一的學生還是好奇心比較強,所以做好“科學探究”中的三個探究實驗也是比較關鍵,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分析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義及其分類;
(2)掌握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本質區(qū)別的性質,重點掌握丁達爾效應這個性質;
。3)了解膠體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學會用實驗、觀察等方法獲取信息,結合上節(jié)課的分類,對知識進行一個分類,通過比較的方法,對所獲取信息進行加工,歸納總結出新的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討論的探究精神。
3學情分析
1、通過本節(jié)教材第一課時的學習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分類方法及其應用。
2、知道溶液和濁液屬于混合物,但還沒有從分散系的角度對混合物進行分類。
3、經過第一章的學習,不僅體會到科學探究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基本操作技能進行實驗探究。
4重點難點
膠體的概念及性質
5教學過程5.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復習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主要學習了哪些分類方法?在學習樹狀分類法時,我們對“物質”進行了分類,大家回憶下是怎樣分類的呢?在這棵樹中,純凈物這個分支發(fā)育得非常好,這節(jié)課呢,我們將讓混合物這個分支也發(fā)育,讓這棵樹很好地開枝散葉下去。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散系及其分類》。
活動2【講授】提問
什么叫分散系呢?大家把課本翻到25頁,認真最下面那一段,找出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組成。
活動3【講授】板書
分散系及其分類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種(或多種)物質分散在另一種(或多種)物質中所得到的體系。如CuSO4溶液、泥水
。2)分散質:被分散的物質
分散劑:起容納分散質作用的物質
活動4【講授】過渡
圖片展示云、煙、鹽酸三種分散系,它們的分散質和分散劑分別是什么呢?
我們舉的這些例子中,分散質與分散劑都有不同狀態(tài)。我們知道物質有三態(tài),如果按分散質分散劑所存在狀態(tài)不同來分類的話可以怎樣分呢?可分為幾種呢?
活動5【導入】板書
2、分散系的分類:
(1)按分散質和分散系的聚集狀態(tài)來分:9種見書P26圖2-4
活動6【導入】設問
生活當中,我們最常見的分散系還是分散劑是液態(tài)的,所以對當散劑是液態(tài)時,我們可以怎樣進行分類呢?
【答】我們按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可以將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分散質粒子直徑小于1nm的為溶液,大于100nm的為濁液,介于這兩者之間的為膠體
活動7【導入】板書
。2)當分散劑是液態(tài)時,按分散質粒子直徑(d)大小分:(本質特征)
分散系:溶液:d<1nm
膠體:1nm~100nm
濁液:d>100nm
活動8【講授】
分散質粒子的大小不同是溶液、膠體和濁液的本質區(qū)別。多媒體展示常見膠體圖片。
對于溶液和濁液大家比較熟悉,像我這里的CuSO4溶液和泥水,在我們初三下冊第九單元里對溶液這樣定義: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均一、透明、穩(wěn)定的混合物,叫溶液。所以我們知道溶液外觀上是均一、透明的。而濁液,像泥水,外觀不不均一、不透明的,且放置一會馬上大顆粒就沉降下來了,所以它是不穩(wěn)定的。
活動9【導入】板書
3、分散系的性質比較
【實驗1】(1)科學探究:制取Fe(OH)3膠體播放演示實驗視頻
取3個小燒杯,分別加入25ml蒸餾水、 25ml 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將燒杯中的蒸餾水加熱至沸騰,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 6滴FeCl3飽和溶液。繼續(xù)煮沸至溶液呈紅褐色,停止加熱。觀察制得的Fe(OH)3膠體,并與CuSO4溶液和泥水比較。
【講解】現(xiàn)在膠體制備出來了,大家觀察它是均一、透明的。是不是所有的膠體都透明呢?不是的,像牛奶,它是膠體,但不透明。
【提問】溶液是穩(wěn)定的,濁液是不穩(wěn)定的,那么膠體的穩(wěn)定性呢?
【答】它具有介穩(wěn)性。是由于膠體粒子可以通過吸附而帶有電荷,同種膠體粒子所帶電荷相同,在通常情況下,它們之間的'相互排斥使得它們不容易聚焦成質量較大的顆粒而沉降下來。
活動10【活動】實驗2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膠體的燒杯置于暗處,分別用激光筆(或手電筒)照射燒杯中的液體,在與光束垂直的方向進行觀察,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講解】丁達爾效應:當可見光束通過膠體時,在入射光側面可觀察到明亮的“通路”,這種現(xiàn)象叫做丁達爾效應。
活動11【活動】實驗3
。3)將Fe(OH)3膠體和泥水分別進行過濾,觀察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回憶】“一貼二低三靠”
【結論】膠體能通過濾紙,而濁液不能通過濾紙。無法用過濾來區(qū)分膠體和溶液。
活動12【活動】板書
4、膠體的性質
丁達爾效應:由于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而形成的光亮的通路。
利用丁達爾效應是區(qū)分膠體與溶液的一種常用物理方法。
丁達爾效應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師】丁達爾效應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當日光從窗隙射入暗室,或者光線透過樹葉間的縫隙射入密林中時,可以觀察到丁達爾效應;放電影時,放映室射到銀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屬于丁達爾效應;當夜晚,我們用手電筒一照,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也是丁達爾效應。我這里有幾種膠體,我們一起來驗證下,是不是膠體都有丁達爾效應。(分別對稀墨水、肥皂水、稀豆?jié){、茶水進行照射,可觀察到光亮的通路。)
活動13【講授】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學習了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類,當分散劑是液體時,可根據(jù)分散質粒子直徑大小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本節(jié)課重點介紹了膠體,膠體的本質特征是粒子直徑在膠粒直徑在1~100nm之間,重點要掌握膠體的介穩(wěn)性和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效應是區(qū)分溶液和膠體的常見的物理方法。
活動14【練習】練習
1、用特殊方法把固體物質加工到納米級(1nm~100nm,1nm=10-9m)的超細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納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質的粒子直徑和這種粒子具有相同數(shù)量級的是( C )
A、溶液B、懸濁液
C、膠體D、乳濁液
2、當光束通過下列分散系時,能觀察到丁達爾效應的是(A)。
A、氫氧化鐵膠體B、蔗糖溶液
C、氯化鈉溶液D、鹽酸溶液
3、鑒別膠體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D )
A、蒸發(fā)B、從外觀觀察
C、稀釋D、利用丁達爾現(xiàn)象實驗
活動15【導入】板書設計
二、分散系及其分類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種(或多種)物質分散在另一種(或多種)物質中所得到的體系。
如CuSO4溶液、泥水
(2)分散質:被分散的物質。
分散劑:起容納分散質作用的物質。
2、分散系的分類:
(1)按分散質和分散系的聚集狀態(tài)來分:9種
(2)當分散劑是液態(tài)時,按分散質粒子直徑大小分:(本質特征)
3、分散系的性質比較
4、膠體的性質
丁達爾效應:由于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而形成的光亮的通路。
利用丁達爾效應是區(qū)分膠體與溶液的一種常用物理方法。
物質的分類說課稿2
一、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教學內容位于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第一節(jié)《物質的分類》。如果說第一章是從化學科學研究手段、化學實驗方面展開化學科學的話,那么,本章則是從化學學科內容方面展開化學科學,是連接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的紐帶和橋梁,對于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對大量繁雜的事物進行合理的分類是一種科學、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學習和研究化學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線索就是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因此,本章在全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個高中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我放在幫助學生形成物質分類思想上。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學科思想是學科體系的三個要素。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往往重視學科知識、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學科思想的培養(yǎng)。學科思想是學科的靈魂,分類思想是化學學科的基本思想之一。學科思想的學習更注重過程性,符合新課程倡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參與性與主動性;谶@些方面的考慮,本節(jié)教學設計的重點在整合與落實三維學習目標,尤其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二維目標的落實,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嘗試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讓學生從中體會分類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增強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品質。要讓學生體會到:學會物質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化學物質的性質,更好地了解化學物質的應用,懂得物質的分類就可以實現(xiàn)由“掌握了一種物質”向“貫通一類物質”的轉變,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三、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剛上高一的學生,處于初高中過渡時期,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還很少。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學生只是簡單掌握了一些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其實,初中階段純凈物、混合物及酸、堿、鹽等的學習,就是物質分類方法的具體應用.但在思維上,學生正從直覺型經驗思維向抽象型思維過渡,學生還沒有把分類形成一種方法,沒有形成化學學習的思想。本部分教學內容正好對初中化學中學習過的化學物質及反應進行總結和歸納,并進行適當?shù)耐卣购吞岣,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化學物質,進而掌握分類方法,形成分類觀。
四、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對本部分的教學要求是:能根據(jù)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結合新課標要求和學情分析制定本部分內容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能根據(jù)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知道分類的多樣性,知道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
2.過程與方法
從日常生活中學生所遇見的一些常見的分類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將所學過的化學知識從自己熟悉的角度進行分類,將不同的知識通過某種關系聯(lián)系起來,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并進一步通過探究活動,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討科學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建立物質分類的思想,體會掌握科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體驗活動探究的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增強學習化學、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的興趣。
五、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
本部分教學內容少,也很簡單,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僅學生沒什么興趣,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教之無味。而新課程理念下我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是學習的主角。所以本節(jié)課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采用的活動探究式教學中每一個活動以問題作為情境,采取多種小組活動,通過學生組內的合作與交流,不同小組間的交流與共享,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指導思想
教學設計的主線就是以分類觀為核心觀念,通過活動探究教學模式,把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教師不斷地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問題連鎖,環(huán)環(huán)相生,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深入探究,由分類的意義到分類有標準到分類方法到分類應用,層層遞進,使學生的感知由生活到化學,思維由淺入深,達到課程標準對本部分教學內容的要求。
思維線索:思維的發(fā)散→思維的收斂→思維的遷移。
每個探究活動的問題都是發(fā)散的,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學生思維的火花不斷地碰撞,對分類思想的`認識不斷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思維不斷收斂升華,最后學生學以致用,對學過的化學知識進行分類,實現(xiàn)思維的遷移。
2.教學流程
本節(jié)主要教學內容設計為四個模塊,即分類的意義、分類的含義、分類的方法、分類的應用。
模塊1:生活中的化學——分類的意義(思維的發(fā)散階段、分類方法形成的感知階段)
【問題情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自覺地不自覺地運用分類法對我們身邊的各種物質、用品進行分類。
【提出學習任務】在2分鐘內盡可能多地寫出你所知道的應用分類法的例子。討論分類的意義。
【學生學習活動】學生分組活動。學生匯報,師生共同交流討論分類的意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分類方法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是有實際意義的,這種方法對我們的生活很重要。從生活情境入手開始本節(jié)化學課的學習,學生感到學習的輕松,學習的興趣被激發(fā)。
模塊2:從生活到化學——分類的含義(分類方法的加工整理階段)
【問題情境】對學生熟悉的化學物質嘗試分類。
【提出學習任務】對常見化合物:(NaCl、HCl、CaCl2、CuO、H2O、Fe2O3)酸堿鹽分類。說一說你是怎樣分類的?在對這些物質分類過程中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學習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分組匯報,學生的分類形式會有多種。體會到了分類的含義。認識到可以有多種分類標準。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自主合作學習,得出分類的概念。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模塊3:分類的方法(思維的收斂階段、分類方法的豐富推展階段)
問題情境:分類有哪些常見的方法?
提出學習任務: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分類有哪些常見的方法?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閱讀思考討論。
通過師生共同交流,體會和理解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
設計意圖:本板塊教學內容簡單,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同時能訓練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對于兩種方法的特點,要求學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學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獨立完成,教師可通過師生交流,幫助學生概括。
模塊4:分類方法在化學中的應用(思維的遷移、分類方法的逐步完善階段)
【提出學習任務】將學過的化學物質及化學反應進行分類。體會用到的分類標準,分類方法對學習化學有何幫助?
【學生學習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活動。學生分組匯報,師生共同交流分享成果。
設計意圖:本部分是整節(jié)課的亮點,是本節(jié)課的高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對學過的知識重新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分類的方法過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學會了把它作為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從低層次的無意識使用到高層次的有意義建構,實現(xiàn)了思維上的質的飛躍。
七、教學評價方式—板書小結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要求:高中化學課程評價既要促進全體高中學生在科學素養(yǎng)各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積極倡導評價目標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努力將評價貫穿于化學學習的全過程。
本節(jié)課采用了以下幾種評價方式:
1.紙筆評價:重點考查學生運用分類思想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見練習。
2.學習檔案評價:小組活動記錄單是一種形式。我還設計課后活動記錄檔案袋。
3.隨堂生生互評、師生互評。
【物質的分類說課稿】相關文章:
物質分類教學反思07-21
物質的分類教案(精選5篇)09-02
《分類》說課稿10-16
構成物質的微粒說課稿05-27
《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氛f課稿05-11
《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說課稿12-23
初中物質的性質和變化說課稿05-23
角的分類說課稿08-15
《角的分類》說課稿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