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說課稿> 高中生物說課稿

高中生物說課稿

時間:2024-07-24 01:51:40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靵韰⒖颊f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生物說課稿

高中生物說課稿1

  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jié)內容!都毎械脑睾突衔铩愤@一節(jié),首先在節(jié)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tǒng)一性和差異性。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于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么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shù)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tǒng)一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jié)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基于本節(jié)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jié)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huán)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巖石以及空氣,那么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這些生物從環(huán)境中獲取物質,那么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lián)、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組成細胞的元素: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鋅導致DNA復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進行,胰島素里有兩個鋅;缺鐵會貧血;碘、硒甲狀腺激素不可少)。提出問題:在兩個統(tǒng)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么?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含有什么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么?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4、板書設計

  5、布置作業(yè)。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jié)課我根據(jù)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guī)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一)課題

  新陳代謝與酶

  (二)課型

  探索性實驗課

  (三)教材內容及位置

  現(xiàn)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45~48頁

  (四)課時安排

  本節(jié)重點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與酶的發(fā)現(xiàn)史聯(lián)系起來的,可采用講述法。酶的特性是通過探索性實驗實驗四、實驗五,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和總結得出。

  根據(jù)教參,講述和實驗約2課時。如果將兩節(jié)課分開,不利于整體教學,因此,我計劃用兩節(jié)連堂課在實驗室內完成該節(jié)全部教學目標。

  (五)編排意圖

  教材緒論說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既然是化學反應,就有催化劑。教材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結論,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也是讓學生知道實驗是生物學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后聯(lián)系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過多種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觀察唾液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本節(jié)從酶的發(fā)現(xiàn)史入手,簡單介紹過程,總結得出酶的概念,再通過實驗得出酶的特性,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其它生命現(xiàn)象奠定基礎。

  (七)教學目標

  1、酶的發(fā)現(xiàn)(A:知道)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實驗五: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b、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趯嶒炈模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標是按《大綱》要求確定的。

   (八)教學重點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的特點

  實驗教學是訓練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故本節(jié)的能力培養(yǎng)與知識教學同等重要,同為重點。

  (九)教學難點

  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的實驗。

  (十)教學關鍵

  正確的認識來源于正確的認識方法和過程,對本節(jié)內容,學生知識的獲取來源于正確的實驗操作而總結的結論,故應規(guī)范學生的實驗操作程序,引導學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是本節(jié)關鍵所在。

  二、學情分析

   (一)現(xiàn)有基礎

  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生物》時,本應有多個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由于我市具體條件限制,許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尤其是生物學科基礎差,前后聯(lián)系不強,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個實驗”,給本實驗操作有一定難度。

  (二)學習動力

  高中學生正處青春期,好奇心強,加之才開始接觸生物實驗不久,所以學生對實驗教學喜而不厭,興趣是動力的源泉,又可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

  (三)學習能力習慣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和其它條件限制,學生習慣于偏重書本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習題解答,而不注重實際操作的訓練。這種狀況短時間內還無法糾正,學生往往抽象思維能力強,實驗技能差,實驗時習慣于得出“先入為主”的結論,達不到探索性實驗的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須在實際課教法上采取相應措施。

  三、課前準備

  (一)實驗分組

  宜將操作能力強與書本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合理搭配;選擇實驗能力較強、組織紀律性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以帶動各組實驗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準備

  1、實驗器材:

  新鮮的質量分數(shù)為20%的肝臟研磨液,體積分數(shù)為3%過氧化氫2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3.5%的氯化鐵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2%的新鮮淀粉酶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質量分數(shù)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實驗現(xiàn)配),熱水。

  2、其它器材:

  試管、量筒、燒杯、試管架、溫度計、石棉網、三角架、酒精燈、火柴、衛(wèi)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實驗員準備。

  (三)預試實驗

  教師必須先做預試實驗,可驗證或修正實驗步驟等,使實驗的`關鍵和難點能心中有數(shù),以便調控實際教學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講述法

  通過教師的語言闡述,讓學生知道一些有關本節(jié)內容無法驗證的知識,也便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在實驗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確結論。

  (二)實驗法與演示法

  實驗法與演示法是生物直觀教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使學生手腦并用,從感性材料獲得感性認識,從現(xiàn)象中總結出結論,同時培養(yǎng)基本操作技能。在實驗中,老師演示方法步驟的關鍵和難點是必不可少的。故兩種方法是本節(jié)課聯(lián)系的主要教學方法。

  (三)發(fā)現(xiàn)法與對比法

  探索性實驗要求課前不必預習,以避免“先入為主”,通過教師指導、設問;學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同時,對實驗前后的認識和現(xiàn)象進行對比,再進一步分析實驗結果,總結歸納,得出酶的高效性、專一性等,從而培養(yǎng)基礎技能和訓練思維能力,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五、學法指導

  (一)強調規(guī)范操作

  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具有科學性強、效率高、目標一致,節(jié)省材料等特點,故應提倡并強化操作程序,糾正錯誤的操作習慣,提高實驗效果,以達到實驗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二)指導觀察

  觀察是學生獲取實驗現(xiàn)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觀察要具體、細致,且忌目無重點。

  (三)引導討論、歸納

  要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適當?shù)胤治、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六、教學程序

  在本節(jié)教學中,教師先用講述法學習酶的定義,再用實驗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對酶特性部分,教師講解宜少而精,大量時間應由學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突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jié)是實驗四與實驗五同時進行,所以,進行實驗時宜采用分段式,即講解一段,學生獨立操作一段,學生總結出結論后再進行下一個實驗。具體如下:

  強調幾點:教學與實驗一并進行,要遵守組織紀律,一切聽從指揮。

   (一)組織講解酶的發(fā)現(xiàn)

  1、酶的發(fā)現(xiàn)史

  2、酶的概念

  (二)組織教學酶的特性

  1、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統(tǒng)一講解和演示

  ①簡析“實驗原理”:過氧化氫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為H2O和O2

  ②簡析目的要求:學會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垩菔疽(guī)范操作:按預先標明的步驟規(guī)范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驟,不說明結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偌尤脒^氧化氫酶液和FeCl3液后,應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并立即觀察實驗現(xiàn)象。

 、谙蛟嚬軆纫好嫔戏椒湃肟煲绲男l(wèi)生香時,動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氣泡中,以免使衛(wèi)生香潮濕而熄滅。

 、圻^氧化氫溶液有一定的腐蝕作用,應提醒學生注意,加藥品時切勿濺到皮膚上。如果濺到上面,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掉。

  ④當分別向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已知數(shù)量的Fe3+和過氧化氫酶分子后,哪個試管產生的氣泡快、多?(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菽膫試管內反應產生的氣體能使熄滅的衛(wèi)生香猛烈地復燃?(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拊嚬苤挟a生的氣體各是什么?(均為氧氣)

  (3)引導總結得出結論

  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引導學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實驗五:

  (1)統(tǒng)一講解和演示

 、俸單鰧嶒炘恚旱矸酆驼崽嵌际欠沁原性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還原性糖。還原性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fā)生反應生成磚紅色氧化亞銅沉淀,用淀粉酶分別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鑒定有無還原性糖。

  ②淺析目的要求: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學反應,探索淀粉酶是否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垩菔緦嶒灢僮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僦苽涞目扇苄缘矸郾仨毻耆鋮s后才能使用,如果溫度過高,會破壞淀粉酶的活性。

 、谧⒁鈨芍г嚬軕旁谒疁貫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會降低化學反應速度。

 、廴绻诱崽堑脑嚬芤渤霈F(xiàn)磚紅色沉淀,要指導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時間過長,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還原性糖,影響實驗結果

  b、試管未洗干凈也會影響

  c、蔗糖本身不純凈

  ④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杜絕隨意用火。

 、菰趯嶒炦^程中,兩支試管的顏色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加入淀粉的試管: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加入蔗糖的試管:淺藍色不發(fā)生變化

 、薇5分鐘的目的是什么?(保證有足夠條件供酶分解)

  (3)討論總結

  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確: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對蔗糖不起催化作用,從而得出酶只有專一性,也推導出酶的多樣性特征。

  (三)課堂小結

  1、通過講述法和實驗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多樣性特征,酶的催化效率需適宜的外界條件。

  2、糾正實驗課中學生的不正確操作。

  (四)練習設計

  1、本節(jié)練習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學程序中的設問,讓學生邊觀察邊回答。

  2、各小節(jié)實驗的總結提問。

  3、課后練習

  ①完成實驗報告冊上的練習,落實基礎。

  ②完成一個探索性實驗:酶的活性受溫度和PH值的影響。

  七、板書設計

  正板書(大黑板)

  新陳代謝與酶

  1、酶的發(fā)現(xiàn)史:1773年斯帕蘭札尼實→1836年施旺→1926年薩姆納→1980年切赫

  2、酶的意義: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合物的反應

  注:由于酶的專一性,反應也如此復雜,酶具有多樣性

  (3)酶需要適宜的條件

  適宜的溫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適宜的PH:絕大多數(shù)酶在PH=7的環(huán)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書

  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

  實驗五: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中生物說課稿3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lián)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后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 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

  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huán)境溶液濃度的關系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xiàn)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有一定的困難。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tài)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tài)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 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jié)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采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聯(lián)想,提出探索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 說學法:

  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 說教學過程:

  (一)關于引言:

  俗語導入創(chuàng)建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并運輸?shù)綐渖?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么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 關于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采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知識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做準備。

  2、 利用多媒體演示 “滲透裝置實驗”

  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液面會不斷地上升嗎?

  學生推測:

  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

  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

  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么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fā)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

  教學預測:大多數(shù)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tài)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么?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么物質?為什么?死細胞能否發(fā)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fā)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失水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

  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并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

  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qū)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

  討論:農業(yè)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xiàn)象?為什么?請同學們根據(jù)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

  通過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 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tǒng)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

  五、效果預測: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fā)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tài)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xiàn)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tǒng)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節(jié)是蘇教版必修2第4章第4節(jié)的內容。教材介紹了基因突變的概念、特征及原因,并且講述了基因重組和DNA重組技術。本節(jié)內容緊密聯(lián)系遺傳物質基礎、遺傳規(guī)律和減數(shù)分裂,以它們?yōu)榛A加以深化,同時,又是學習第五章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高中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屬于理論型,對于新鮮的事物,能夠根據(jù)教師的引導加以分析總結,同時,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基于以上特點,我將在重點處引導、難點處點撥進行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1.說明基因突變的定義、特征和原因;能夠總結基因重組及意義。

  2.通過對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綜合分析及小組討論的過程,提高觀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

  3.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體會生物學的奇妙之處,增強對生物科學的學習熱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根據(jù)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基因重組。讓學生去理解基因突變的意義和DNA重組技術會比較抽象,所以教學難點為理解基因突變的意義和基因重組。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能夠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講授、多媒體直觀教學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學習,而在學法上,我將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通過俗語,設疑導入。

  我會提出俗語“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詢問學生,這反映了一種什么生物現(xiàn)象?在學生激烈的探討中引出課題《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通過俗語,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將學生注意力轉移到課程中,同時結合問題將學生帶入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中,為新課展開環(huán)節(jié)奠定了基礎。

  2.新課教學

  本節(jié)課主要有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基因突變。

  我會先簡單介紹美國醫(yī)生發(fā)現(xiàn)鐮刀型細胞貧血病的小故事,并通過多媒體展示正常人的圓餅狀紅細胞和病人的鐮刀型紅細胞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然后我會展現(xiàn)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病因的圖解,并提出疑問:病人的血紅蛋白的一條多肽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和基因有什么關系呢?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知道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病,從而引出基因突變的定義。

  接下來我會將基因突變與癌細胞建立聯(lián)系,讓學生去討論并交流,得出基因突變的原因有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響。

  對于基因突變的特征,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教材上“不同生物不同基因的突變頻率”的表格以及“果蠅眼色遺傳的不確定性”示意圖,讓同學們去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特征,我再進行補充,從而讓學生明白基因突變的特征有發(fā)生頻率低、方向不確定,隨機性;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第二部分:基因重組。

  在這一部分,結合前面學過的.遺傳規(guī)律,我會展現(xiàn)“雞冠形態(tài)遺傳示意圖”,讓兩個小組代表以競爭的形式到黑板上來寫出各表現(xiàn)的基因型,讓他們明白生物除了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能自由組合,同源染色體間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也能交叉互換導致基因重組。

  第三部分:基因工程及其應用。

  這一部分知識較難,在以后的選修部分也會重點講解,我會給同學們播放一個關于重組DNA技術一般過程的生物學視頻,然后讓同學們前后4人為一組,交流重組DNA技術的步驟,并找小組代表進行分享,我再進行補充講解,以突破難點。最后我會給同學們展現(xiàn)科學前沿的重組DNA技術應用實例:抗蟲棉、轉基因動物等,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體會到生物學的奇妙之處。

  意圖:在以上部分,我多次結合多媒體教學、采取提問、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充分體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貫徹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理念,同時也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

  3.課堂小結

  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會請同學們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并采取自評、互評、師評的方式,體現(xiàn)課堂評價的多元化。

  4.布置作業(yè)

  對于作業(yè),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一樣的需求。我會分為必做作業(yè)和選做作業(yè),必做作業(yè)是做一些與本節(jié)內容息息相關的練習題目,選做作業(yè)是查閱與基因連鎖相關的知識,下節(jié)課進行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的教案,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同時有助于學生記憶和復習,我本著直觀、簡潔的要求,板書如下:

高中生物說課稿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高三生物教師,我說的教科書是高三生物選修課本全一冊,這冊教科書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基礎上的一冊選修教材,通過這冊書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尤其是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課程價值

  1、知識構建功能:這冊書共分6章,通過這冊書的學習,讓學生完成以下知識目標:

  (1)理解人體的穩(wěn)態(tài)是如何調節(jié)的,知道免疫的過程和意義

  (2)理解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轉換過程,了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結構特點,理解如何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掌握固氮微生物的類型及氮循環(huán)的過程。

  (3)了解細胞質遺傳的原因及特點,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過程及應用,理解基因的結構及人類的基因組計劃

  (4)了解什么是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及應用,掌握細胞工程中的植物細胞工程和動物細胞工程的技術要點及這些技術的應用

  (5)了解微生物的類群,理解微生物的營養(yǎng)、代謝和生長,掌握發(fā)酵工程和酶工程及應用

  (6)自學能力,即通過已有知識的回顧和閱讀教材,能把一些基礎問題找出來并解決,并能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理解、分析、總結。

  2、能力培養(yǎng)和實踐操作功能

  (1)培養(yǎng)學生能根據(jù)書本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及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高三生物的學習,使學生通過觀察或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出與生物學相關的、可以探究的問題,做出假設和預期等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能力。

  (3)明確實驗原理及操作中的關鍵步驟的注意事項

  (4)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過程

  (5)能有一定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既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和解釋身邊的常見的現(xiàn)象

  3、心理教育及情感教育功能

  (1)通過學習生物知識,培養(yǎng)他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求實精神

  (2)通過知識的獲得過程的學習,培養(yǎng)他們勇于面對困難,承受失敗和壓力,以平靜的心態(tài)對物對人的能力

  (3)通過生物學家在探求科學真理上默默而又執(zhí)著的精神的介紹,培養(yǎng)他們不畏辛苦,執(zhí)著追求的品德

  (4)通過生物學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點,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以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懷。

  (5)關心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對我國生物科學和技術發(fā)展狀況有一定的`認識,更加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增強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課程價值達成度

  1.內容選。

  (1)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對高二生物的升華,是對高二基礎知識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對高二沒有涉及到到由于生物學的日新月異的快速發(fā)展而生物書的編排內容比較滯后的一種補充,更注重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lián)系

  (2)各章節(jié)內容緊密聯(lián)系,都圍繞一個中心——服務于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從這個角度展開內容的編排,比如人類首要的問題是生存,所以第一章就介紹了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營養(yǎng)和免疫,而人類的生存中最關鍵的就是吃飯,所以第二章介紹的是如何用人類的智慧盡量地提高糧食的產量,在所有的方法中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它帶來人類的便利正越來越明顯。所以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紹了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而在這些高科技的工程中又常常需要微生物來幫忙,比如基因工程中就用到了細菌,或用它的質粒用我們做運載體或用它小小的身軀做受體細胞,通過它的大量繁殖為我們人類生產許多有用的東西,如胰島素、干擾素等

  2.內容組織:

  這一冊書是在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而開設的,是對原有知識的一種補充和拓展,所以學生學起來要比在高二剛接觸這門課程要容易入門一些,比如高二講過光合作用,在高三再次接觸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就容易領悟一些。還有象基因重組在高二講自由組合定律時已介紹過,那么在我們講基因工程要用到基因重組就不用太費勁去講。但畢竟這本書要比高二的知識更加抽象、更加尖端,也就是事情雖然在身邊但道理卻很深奧,而解決的方法和途徑又很難,所以學生學起來仍然有一定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時盡量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進行自主——互動——探究的學習,并且多采用高科技的教學手段——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和趣味性。

  3.形式特征:

  這本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采用多種形式把內容呈現(xiàn)給大家。要求學生必須達成的知識目標是以正文黑體的形式出現(xiàn):需要了解或輔助說明某些內容的以小字或小資料形式出現(xiàn):專業(yè)性太強、需同學們簡單了解的又以“選學內容”出現(xiàn);而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書的旁邊還有許多小資料以及還有一些致課外讀,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增長了知識。而且書上還有許多圖,使本來比較抽象、高深的知識形象、鮮活起來

  三、對教科書的加工和改造

  1.加工和改造教科書的視角

  高三選修這本書既然是對高二知識的一種補充。那么很多內容都和高二有直接聯(lián)系,完全可以把它和高二知識進行整合,比如第六章《人與生物圈》,和高二的第七章生態(tài)系統(tǒng)有一定的聯(lián)系,那么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就完全可以以高三的知識點為線索把高二的知識進行一下復習和穿插,這樣既使知識系統(tǒng)化,又便于學生形成整體感覺,而且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其實自己就是生物圈中的一員,一定要保護地球,保護人類唯一的家園

  2.加工與改造教科書的途徑

  這本書的知識點是:第一章 穩(wěn)態(tài)的平衡如何維持及免疫過程;第二章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及生物固氮過程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過程及應用 第四章 細胞工程及作用 第五章 發(fā)酵工程和酶工程。在這些知識點中,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是重點知識也是一個難點知識,一方面是它在現(xiàn)在生物科技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它和人類關系密切,它的發(fā)展確實解決了人類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如健康問題,糧食問題及環(huán)境問題等等,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對于教科書中比較抽象的知識,特別是教科上表述不夠詳盡的知識,如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書上對二次篩選,介紹的不祥細,我廣泛涉獵相關的資料,通過上網等途徑,自己先學習、研究,然后將資料盡量清晰、簡捷的呈現(xiàn)給他們,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為了做到教學統(tǒng)一,我也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比如對書本上一些比較難而學生又非常感興趣的知識,我就鼓勵他們親自去查資料,這樣就更容易把學習中的疑惑自已解決,既增長了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高三學生既有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又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完全不用老師一一講解,可以把很多時間、很多學習機會留給學生,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比如他們能說的老師不說,他們能懂的老師不講,在課堂老師就是一個學習的引領者,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者。

  3.教材不足:

  (1)這本書中很多實驗就目前絕大多數(shù)學校的實際情況而言是做不了的,所以,這些實驗的安排就顯得有些形同虛設。

  (2)有些內容介紹得不清楚,比如在講免疫時的效應T細胞能否殺死抗原,表達的不好,而又沒有地方可查。

高中生物說課稿6

  一、專題說明

  高考復習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尤其是以某一知識為中心的專題知識,基于這點考慮,本人認為“細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以此為中心,構建知識體系;廣泛聯(lián)系實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同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是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質的合成、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認識到細胞,認識系統(tǒng)內的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及細胞器之間是怎樣分工合作,協(xié)調配合來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的,為后面學習細胞的能量的供應和利用奠定細胞學基礎。與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有關的內容,也是歷年高考的重點,今年的考試說明中也體現(xiàn)它的重要性,生命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15%。所以以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為主線,緊緊圍繞細胞這個核心概念構建知識網絡,將是本專題最重要的任務。

  二、學情分析

  維果斯基說過:“良好的教學應走在發(fā)展前面”,教學內容和方法應靠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學生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已經初步了解,對細胞亞顯微結構圖的各種細胞器能初步識別,掌握了細胞膜、液泡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知識。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平時學習生活中也積累一定的有關細胞的知識。學生潛在的發(fā)展水平:不能將已有的知識很好進行聯(lián)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個專題進行整理,學生就能把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理順知識點間的關系,找出它們的聯(lián)系,編織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做,學生就能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就能對知識的記憶和檢索,就能在高考解題中確定解題思路,尋找解題突破口,確定解題的`知識范圍和答案。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ㄒ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特點,理解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各種方式,

  (2)知道細胞核、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能對細胞亞顯微結構圖識別和運用,理解各細胞器生理功能

  (3)學生能列舉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tǒng)一的具體例子

  2、、過程與方法:

  (1)描述細胞膜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以及磷脂分子與蛋白質分子的關系

 。2)用類比、歸納的方法,列表描述細胞核、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3)結合例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學會簡單實驗方案的設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建立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tǒng)一的觀點

 。ǘ、重點、難點

  1、重點:

 。1)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特點,被動運輸、主動運輸,各種細胞器的主要功能

  (2)細胞亞顯微結構圖的識別和運用,各種細胞器的生理功能

  2、難點:

 。1)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

 。2)細胞膜上脂質和蛋白質都是運動的

  四、教法和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教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xiàn)教、學的統(tǒng)一。

  主要教法:

  1、問題情境教學法

  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思考,如細胞進化趨勢越來越小嗎?為什么?給你磷脂分子,你將如何做出磷脂雙分子層的結構?溫度對膜厚度有何影響?為什么無細胞質的核很快死亡,而無細胞核的細胞生活一段時間后才死亡?等等問題串,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解決情境問題。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回顧知識,形成技能。同時通過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建構知識,應用知識,從而達到知識的同化,能力的訓練。

  2、直觀教學法:

  通過視頻等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本節(jié)課利用視頻是人和老鼠細胞融合過程,從直觀上對細胞膜的流動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對該過程的細胞融合方法有哪些?影響流動速度的因素

  有?做一歸納,還通過fLAsH動畫,例如:物質出入細胞膜的方式的動畫模擬,讓學生很快的回憶其他們之間的區(qū)別點,然后再通過三個曲線圖的對比,加深學生對物質跨膜運輸?shù)睦斫夂退伎。提高課堂教學思維強度。

  主要的學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搜集有效信息,使用這些信息來同化新知識,并將新知識放置在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適當位置,形成學習生物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方法。本節(jié)課主要對以下學法進行指導:

 。1).探究性學習

  科學探究作為發(fā)現(xiàn)科學事實、揭示科學規(guī)律的過程和方法,在科學教育中有重要的意義。在分析細胞膜的結構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來推演結論,另外我增加了一個有學生獨立完成探究的實驗設計,課堂練習例1,通過呈現(xiàn)水通道的素材,讓學生設計實驗證明該水通道就是膜蛋白。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獲取一定的知識的同時也得到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教師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督促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在分析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tǒng)一的內容時,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會學生學習。

  總之,具體做法如下:

 、、教學生讀圖:通過指導識別細胞亞顯微結構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

 、、讓學生講:引導學生大膽發(fā)言,對那些容易比較繁瑣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引導學生去歸納,對于難于掌握的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去議,鼓勵學生敢于講出自己的見解。例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tǒng)一的這一問題,讓學生舉例說明,在講的過程中,教師要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出現(xiàn)的差錯、漏洞,幫助學生歸納。

 、邸⒁龑W生想: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渠道去思考;運用對比、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維方法去討論,用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來分析。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想細胞器在功能上的聯(lián)系,細胞器與物質代謝的關系,細胞器與生殖發(fā)育關系,細胞器與遺傳變異及進化聯(lián)系,去總結:細胞中的三個子系統(tǒng):膜系統(tǒng),遺傳系統(tǒng),細胞骨架系統(tǒng),元和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qū)別

 、、帶學生做: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題,在每個難點的和重點的內容中都穿插了典型的例題,來幫助學生尋找解題突破口,確定解題思路,這樣學生就能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

  掌握例如:課堂練習1、2、3

  五、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整體把握,明確專題思想

  首先對整個專題作個簡要介紹,牢牢抓住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一重要思想,所以第一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走近細胞,宏觀認識細胞。再讓學生走進細胞,由外至內逐一回憶和總結細胞的各種結構,同時還是抓住學生思維的薄弱點,就是結構如何決定功能,結構和哪些功能相適應,教師可以通過例舉具體例子說明,例如細胞膜具有一定流動性的是它完成各項功能結構基礎,如變形蟲的運動,白細胞的吞噬作用等等。第二點就是細胞是生物體內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但細胞功能的完成必須由細胞各結構的配合才能進行,必須強調細胞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如核質關系,各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等。分析清楚專題思想之后,通過設計幾道典型的習題,比如:通過課堂練習2,反饋學生對這一思想的認識。

 。ǘ、搭橋牽線,細化專題內容

  引導學生思考,這部分知識點與其他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

  第一:介紹細胞膜有關知識之后,要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寫出與之有聯(lián)系的內容,燃后教師總結,例如:與細胞的吸水與失水的聯(lián)系,與細胞融合的聯(lián)系

  第二:從細胞器上看:細胞器在功能上的聯(lián)系,細胞器與物質代謝的關系,細胞器與生殖發(fā)育聯(lián)系,細胞器與遺傳變異及進化的關系,讓學生從縱向上進行練習思考,還可以,通過設計表格比較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在橫向上的比較,建構立體概念。讓學生知道知識點可以這樣歸納和總結,從而達到發(fā)散思維的目的。

  第三:有關細胞核可以引導學生想到:核移植,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最后通過課堂練習的例3來鞏固。

 。ㄈ、總結歸納,建構知識網絡

  用概念圖可以有效地組織課程內容,激發(fā)學生自主構建生物學知識體系,使知識概括化、網絡化,并能靈活地遷移,以概念圖的形式,讓學生對本專題的概念及重點知識進行總結,讓學生走出細胞來看細胞之間的聯(lián)系,概念圖的好處是可以讓從總體上把握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為以后的復習提供方便,對于這部分的處理主要讓學生自己來歸納,我僅僅是查漏補缺的作用。

  六、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這節(jié)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jié)內容的呈現(xiàn)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fā)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jié)內容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qū)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jié)的授課對象是還帶著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么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征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于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 激發(fā)興趣 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

  2、充分質疑 分析討論 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jié)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qū)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后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于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真正體現(xiàn)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于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 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jié)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么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么?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后在教師適當?shù)闹v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

 。2)小組討論:人為什么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么現(xiàn)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游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shù)慕忉尩贸鼋Y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和探究的欲望。最后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么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fā)、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么樣的,學生并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后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里,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么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shù)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 課后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征,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后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呈現(xiàn)生物的六個特征

  第一節(jié)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高中生物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基因工程及其應用》是選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的第6章第2節(jié)。本節(jié)課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是基因工程的理論部分,第二課時為針對安全性問題的討論。本次說課為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前面第一節(jié)學習過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后,學習人們是如何定向地、快速地改變生物性狀的一種方法。本節(jié)課也是在討論當下熱點話題——轉基因安全性問題?梢哉f本節(jié)課對培養(yǎng)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中參與社會生活和個人決策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此時的學生,已經學習過DNA分子的結構,對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的優(yōu)勢與不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平時的生活里也或多或少的對“轉基因”這一名詞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如何操作的,以及怎么看待轉基因生物尤其是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還沒有自己的認識。所以,本節(jié)課應該對于學生會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講解這部分的時候要注重運用比喻的方式,組織學生積極思考,以鍛煉學生的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1了解基因工程概念,辨別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說出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

  2能夠利用多種媒體搜集生物學的信息,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

  3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難點: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問答、討論、讀書指導、多媒體輔助教學等。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引導同學回顧上節(jié)課學習過的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有怎樣的優(yōu)、缺點。針對這些不足,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在一種生物上產生特定的性狀呢引出課題。

  2、新課教學

  通過多媒體展示轉基因抗凍西紅柿的實例,解決上面導入的問題。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基因工程的原理部分我打算引領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初步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工具和操作步驟等基本概念。

  難點部分的基本工具我會用形象的比喻,將限制酶比喻成基因工程這場“手術”的手術刀、接受手術的是DNA分子,并且讓學生們注意概念里的兩個“特定”,可以結合DNA分子的特異性進行講解。將DNA連接酶比喻成縫合刀口的針線,將運載體比喻成抗凍基因進入西紅柿細胞之前要搭載的“大巴車”。運用語言直觀的同時,我還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動畫,幫助學生理解。

  在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這部分,我還是利用這個例子不變,結合多媒體動畫展示操作步驟。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語言互相說一說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這樣做的目的可以加深學生對基因工程原理的理解?偨Y需要學生注意的部分,比如,比目魚上的`目的基因和運載體要用同一種限制酶剪切,這樣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就可以堿基互補配對,再用DNA連接酶連接起來。將重組的DNA分子導入到西紅柿的細胞里,這里用的詞是“導入”等等專業(yè)性術語的介紹,規(guī)范學科術語。還有讓同學們思考,是不是所有的質粒、動植物病毒、噬菌體都可以作為基因工程的運載體等一些細節(jié)問題。

  接下來是基因工程的應用部分,圍繞作物育種和藥物研制的應用,這部分內容相對簡單,我打算讓學生自主學習,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我還在大屏幕展示更多、更新的應用,以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下熱點話題的態(tài)度。進而引發(fā)思考,人類是否可以為了“一己私利”,有權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縱地球上的生命人類創(chuàng)造的轉基因生物、轉基因食品是否會危害整個生物圈,包括人類自身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反思結束第一課時的內容。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加以鞏固。

  4、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部分我留了開放式的作業(yè):閱讀教材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內容,查閱相關資料,準備下節(jié)課全班帶著這樣的議題展開辯論。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包含了本節(jié)課的全部核心知識點,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以及操作步驟,以便學生抓住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

高中生物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對本節(jié)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單元,第_______章,第_______節(jié)。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jié)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判斷、辯認活動中培養(yǎng)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體會到生物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培養(yǎng)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體驗生物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生物就在身邊,培養(yǎng)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較順利用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xiàn)“啟發(fā)式”的理念,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采取1、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2、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xiàn)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jié)課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fā)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fā)現(xiàn)知識,逐漸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第三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第四環(huán)節(jié):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練習時盡量地做到科學、合理,體現(xiàn)一不定期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難易適中。我首先安排了__________________。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___________________”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說課稿10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它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的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第五章第一節(jié)。接下來我從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節(jié)內容有初中生物學作為基礎,與化學也有一定的滲透和聯(lián)系,因此應做好舊知識的調動和學科之間知識的遷移。這即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動物和植物代謝作用做好鋪墊,本章節(jié)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主要內容

  本章節(jié)的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問題式探究模式,以問題為紐帶。

  本節(jié)從開頭就創(chuàng)設了“問題探討”的情境--200多年前斯帕蘭札尼有關探究鷹消化食物原理的著名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明確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酶起了重要作用;關于酶的化學本質,教材沒有平鋪直敘地講述,而是引導學生對有關前人的認識科學家對酶的認識過程的一系列資料進行分析;最后又通過巧妙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實例讓學生理解酶的特性,這使得學生基于問題解決構建知識、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本教材的編制合理,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3、教學目標

  教育總是具有教育性的,隨著生產、科技和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教師更應該重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據(jù)國家教學大綱,教材及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我國素質教育要求把本節(jié)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a、細胞代謝的概念。

  b、酶的作用和本質。

  c、酶的特性。

  d、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2)能力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b、介紹生物實驗常用的方法,理解掌握設計對照試驗的原則;

  c、讓學生理解欣欣向榮的生命體所需的能量,需要復雜的化學反應。

 。3)情感目標:

  a、培養(yǎng)學生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態(tài)度,樹立堅韌的人生態(tài)度;b、樹立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運用

  在確定了教學任務,具備了相應教學內容之后,教法選擇成為極為重要的問題,因此在整個教學中,堅持啟發(fā)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談話、觀察和實驗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根據(jù)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2、學法指導

  根據(jù)不同的教法,指導學生的具體學法;通過指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方法。

  三、說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主要是圍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展開的,我分3個層次來設計教學程序: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言在教學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jié)課我采用設疑的方法,提出問題:

 。1)人體內每秒鐘要進行上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為何能如此快速、高效、有序、順利進行的呢?

 。2)化學反應需要能量,使參加化學反應的分子要從常態(tài)變?yōu)榛钴S狀態(tài),那么酶是否提供了能量而加快了反應速率呢?

 。3)酶是如此的神秘,但科學家們還是揭開了它那神秘的面紗,你揭開它了嗎?

  2、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讓學生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引導學生總結酶的作用。

 。2)通過形象比喻,使學生理解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3)通過一系列以往科學家的探索過程,解釋酶本質及樹立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

  (4)通過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和形象比喻是學生理解和運用酶的特性。

  3、深入鉆研,總結提高

  將知識系統(tǒng)化,明確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酶的本質。

  酶的特性。

  ( 2 ) 教學難點

  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實驗中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3)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練習突出最本質、最主要的知識、一句因材施教教學信息及時反饋的原則,再出示練習,分為鞏固題和運用題。

  板書設計: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活細胞

  酶的產生

  催化

  酶的作用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shù)RNA

  酶的本質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shù)RNA

  酶的特性總結:酶和無機催化劑相比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但還必須要有一定的適宜條件。

高中生物說課稿1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第三節(jié)《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的內容。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jié)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細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點講述了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四大部分內容,為我們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第三章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動運輸和本章第二節(jié)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第四節(jié)的光合作用等內容有密切的聯(lián)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guī)律奠定了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改中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僬f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

 、壅莆沼醒鹾粑形镔|及能量變化的特點。

 、芰私饧毎粑母拍睢㈩愋鸵约霸诠まr業(y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引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

 、谕ㄟ^學生自主閱讀,培養(yǎng)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蹖W會用化學反應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細胞呼吸的實質。

 、芡ㄟ^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培養(yǎng)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葸m當擴展認知面,培養(yǎng)聯(lián)系生活與工農業(yè)生產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僭诮虒W中,通過聯(lián)系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等實際,激發(fā)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yǎng)關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谠诮虒W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系,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fā)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fā)展的、變化的觀點來認識生命的奧秘。

  (三)教學重點、難點(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并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

  1、通過自主閱讀、提問、、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破。

  2、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階段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3、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學生的化學知識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還未學習。在有氧呼吸的過程中,葡萄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度。

  教學難點:有氧呼吸三階段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體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2、利用化學反應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實質。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也須起主導、引導作用。所以本課利用直觀教學手段,采用以下幾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閱讀能力。

 。ㄒ唬┳灾鏖喿x:自主閱讀有氧呼吸三階段內容,明確有氧呼吸的場所、反應物、生成物和釋放的能量狀況等內容。

 。ǘ┲庇^教學: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啟發(fā)性。

 。ㄈ┍容^法: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三階段區(qū)別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比較有氧呼吸和有機物體外燃燒的不同,進一步認清有氧呼吸的特點。

 。ㄋ模w納法:歸納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學過程分析

  步驟一:導入新課。通過問題探討導入本節(jié)內容——第三節(jié)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步驟二:聯(lián)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發(fā)面和釀酒)介紹細胞呼吸概念——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步驟三:回顧第三章細胞器的知識,學習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線粒體的結構;

  步驟四:用下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培養(yǎng)自學能力:有氧呼吸的階段場所反應物產物釋能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

  步驟五:講授二、(二)有氧呼吸的過程,主要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圖解;通過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階段的物質變化、能量釋放特征和進行場所。

  步驟六:比較有氧呼吸三階段:場所、反應物、產物、釋能等方面的內容。

  步驟七:歸納(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過對有氧呼吸概念的歸納,鍛煉學生聚合思維力。

  步驟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點。通過和有機物在體外燃燒做比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過程反應的條件溫和性、能量逐步釋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貯存特征。

  步驟九:有氧呼吸小結:場所、能量去向、總反應式、概念。

  步驟十:練習鞏固。

高中生物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是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第二章第二節(jié),表面上看本節(jié)要說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問題,其根本是要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實質。減數(shù)分裂與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緊密相連,而減數(shù)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可以說解決了本節(jié)的問題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學學習道路上的一只 “攔路虎”。

  2.教材的處理和課時安排

  本節(jié)內容量大,主要講兩個問題,一是通過薩頓假說和摩爾根的實驗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一是對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xiàn)代解釋(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實質),如果一節(jié)課講完,時間肯定很緊,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鍛煉,因此我計劃安排兩課時,第一節(jié)課完成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證明,并配以少量的練習,第二節(jié)課完成對孟德 爾遺傳定律的實質的理解,輔以較多的練習。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節(jié)課的特點,結合學生對前面內容(孟德爾的兩個實驗和減數(shù)分裂)的熟練程度,本節(jié)課主要達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認同基因在染色體上(這是理解孟德爾兩大定律實質的前提)

  ⑵能力目標:體會科學研究中的“類比推理”的重要性。

 、乔楦心繕耍簩W習科學家敢于懷疑的科學精神(當時就是因為摩爾根對孟德爾遺傳理論的不相信和對薩頓的懷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學的真理)。

  4.重難點的確定

  如果要記住“基因在染色體上”這個結論是非常容易的,這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關鍵是要求學生理解體會這個結論的來歷,學會這種科學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學習”,我對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動都需要去做實驗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課就不需要探究,這個理念是希望讓我們和學生都形成一種習慣,即對我們發(fā)現(xiàn)的問題首先可以提出假設,然后實驗證明,最后得出結論,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這堂課我就準備按這樣一個思路來講授,因為這 節(jié)內容剛好符合這樣一個特點,首先是薩頓發(fā)現(xiàn)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它們的分離與減數(shù)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這樣一個現(xiàn)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設(薩頓假說),然后是摩爾根的實驗……,當然 本節(jié)課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比如問題探討中“請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lián)想到什么?”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fā)下答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甚至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我們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

  三.說學法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僅僅通過教師的傳授及學生個體的主動學習是不夠的,教學任務需要更多地依賴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體協(xié)商與對話等教學情境來實現(xiàn)。所以本節(jié)課除了傳統(tǒng)的傳授法之外,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達到教學目標,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 作精神,主動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重要的潛在作用。

  四.說教學環(huán)節(jié)

 。ㄒ唬﹦(chuàng)設情境,問題導入

  請 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lián)想到什么?(這是教材上設計的問題,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學生將遺傳因子與染色體聯(lián)系起來,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回答出遺傳因子在染色體上,哪怕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那我們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

 。ǘ┬〗M合作學習(通過類比推理讓學生從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體上)

  通過上面的導入很容易 過渡到薩頓的發(fā)現(xiàn)以及假說,但是要說明一點,假說的提出不是無根據(jù)的亂說,而是通過“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因為薩頓發(fā)現(xiàn)基因和染色體存在明顯的平行關系(這里面需要給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類比推理,并強調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與討論”: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體)嗎?如果你也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請你在圖中染色體上標注基因符號,解釋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P28圖)

  這個“思考與討論”必須讓學生來完成,當學生將基因標注在染色體上之后,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F1還是F2代,結果與前面孟德爾所做的實驗(還沒有發(fā)現(xiàn)減數(shù)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這個時候學生會有這種感覺:將孟德爾所說的遺傳因子標注在染色體上是一點都沒有問題。

 。ㄈ┠柛膶嶒

  由推理得出的結論并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

  實驗圖解(略)

  對于摩爾根的實驗我想特別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選材是關鍵(果蠅)

  2、所研究的性狀(紅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對相對性狀,符合孟德爾的分離定律。

  3、關注特殊的現(xiàn)象(白眼性狀總是與性別相關聯(lián))是實驗最終的突破口。

  4、性染色體的發(fā)現(xiàn)推動了這個實驗的進展。

  將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體上,Y上沒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實驗現(xiàn)象的導了合理解釋。這里有必要讓學生寫出紅眼雌蠅與白眼雄蠅的遺傳圖解:

  還必須提醒學生注意,在孟德爾對豌豆的雜交實驗現(xiàn)象提出合理解釋之后還必須有一個驗證,即測交實驗,因此這里也需要多摩爾根的解釋進行驗證,這個過程讓學生完成,有利于對前面遺傳圖解的鞏固。

高中生物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

  1、學習主題的位置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人教版《生物》第3冊第5章“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穩(wěn)定性”第3節(ji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 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2課時。(包括實驗的組織和準備0.5課時)

  教材第5章是以生態(tài)系統(tǒng)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信息傳遞及穩(wěn)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xiàn)宏觀的生態(tài)學的內容。本節(jié)課內容是第5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并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實現(xiàn)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該節(jié)內容與必修1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細胞的能量利用和供應有聯(lián)系。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能量流動的知識,對這部分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的認識容易停留在簡單識記水平,難以建立起結構功能間的聯(lián)系,通過本節(jié)學習,可以深入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關系,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觀點。通過做實驗,引起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究。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根據(jù)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以碳循環(huán)為例,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物質循環(huán)的基本規(guī)律。

  2、說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進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嘗試探究。

  2、研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規(guī)律,明確每一環(huán)節(jié)由哪些生物占據(jù)并完成相應的功能。當系統(tǒng)運行發(fā)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fā)生在哪一環(huán)節(jié),使自己的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帶領學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實驗,學生能遵循生態(tài)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yǎng)一定的團隊意識。通過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加深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探究問題的樂趣。

  2、通過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可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生物與環(huán)境組成的統(tǒng)一整體,生物與環(huán)境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從而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3、關注碳循環(huán)平衡失調與溫室效應的關系。認識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

  教學難點:

  說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huán)的關系。

  三.教學設想:

  本節(jié)課從“問題探討”導入,既與上一節(jié)內容相聯(lián)系,又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運行規(guī)律與能量流動規(guī)律的差異入手,便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隨后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fā),關注碳的來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環(huán)為例闡述物質循環(huán)。在該部分引導學生畫出碳循環(huán)過程圖, 明確碳循環(huán)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及主要形式。“溫室效應”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引導學生關注環(huán)境問題。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循環(huán)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循環(huán)的形式;同時對實驗設計的等量對照原則再次鞏固。

  關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關系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四.理論依據(jù):

  依據(jù)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xiàn)成的知識。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功能,才能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環(huán)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本章的前后知識串成線、聯(lián)成網,為進一步的學習和解題打下基礎。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不少學生會認為與消耗能量一樣,生物也在不斷地消耗著物質,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問題探討――生態(tài)系統(tǒng)依靠太陽不斷地提供能量,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卻都是由地球提供的。為什么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所需的大量物質,如氧、水、氮、碳和許多其它物質,億萬年來卻沒有被生命活動所耗盡?”,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本節(jié)內容的興趣。在討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石油等資源難道不能被耗盡嗎?”等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1)煤、石油等是人類從事工業(yè)活動的物質資源,而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資源;

 。2)煤、石油等資源是有限的,這些資源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消耗它們所需的時間卻要短得多。

  2、新課

  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fā),聯(lián)系自己的身體,關注體內碳氧這兩種元素的來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來去形式。關于碳循環(huán)的過程,指導學生識圖,讓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識進行討論,進而深入理解參與碳循環(huán)的生物類群和各生物類群的'具體功能。啟發(fā)學生歸納出碳循環(huán)的形式和范圍及特點。概述物質循環(huán)與能量流動不同之處:在物質循環(huán)中,無機環(huán)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tài)系統(tǒng)各營養(yǎng)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方向的流動,而不是循環(huán)流動。引導學生畫出碳循環(huán)過程簡圖,搞清楚兩個問題:

  (1)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循環(huán)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內部的循環(huán)形式

  關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的概念,主要講清楚以下要點:這里所說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也就是要讓學生明確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的范圍;這是所說的“物質”主要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而不是指由這些元素組成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生物體內所特有的物質;這里所說的“循環(huán)”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往返運動,其中伴隨著復雜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并不是物質的單純移動;生態(tài)系統(tǒng)物質循環(huán)離不開能量的驅動。

  聯(lián)系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實際,如濫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對碳循環(huán)的影響,引出溫室效應這個話題。 “溫室效應”是近年來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的詞匯,學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溫室效應的存在。對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包括溫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對策)。引導學生關注環(huán)境問題。

  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循環(huán)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循環(huán)的形式;尤其是物質循環(huán)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復習前面的物質鑒定知識,進一步深入理解實驗設計的控制單一變量原則、等量對照原則等。

  關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關系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的關系:

  (1)區(qū)別:

  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

  形式

  特點

  范圍

 。2)聯(lián)系

  兩者是______進行的,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都離不開物質的_____和 _____ 過程。

  物質作為能量的_____,使能量沿著______________流動;能量作為_______,使物質能夠不斷的在________和_________之間__________。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種組成成分,正是通過___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3、課堂作業(yè)p104練習

  4、小結:本課重點是以碳循環(huán)為例掌握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

  六.板書設計:

  第3節(jié)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

  一.碳循環(huán)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的概念

  2.碳循環(huán)的形式

  3.碳循環(huán)的范圍和特點

  4.碳循環(huán)的過程

  5.溫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及對策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的關系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

  2.兩者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高中生物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tǒng)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tǒng)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呼吸系統(tǒng)由哪些器官組成?

  2、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huán)、排泄系統(tǒng)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于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了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jié)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后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xiàn)象,有利于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jié)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后,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yǎng)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huán)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yǎng)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jié)的重點。

  難點:

  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xiàn)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掌握知識內在的聯(lián)系,總結出生物學的“統(tǒng)一”原理。并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后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tǒng)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于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tǒng)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fā)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tǒng)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tǒng)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tǒng)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 看書和看模型要聯(lián)系自己的身體,聯(lián)系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 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系。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致的特點,進而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tǒng)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么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匯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并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示媒體動畫一

  我們進行呼吸,外界氣體進入體內的什么器官?

  那么氣體是如何進入肺的呢?

  學生活動:

  讓學生手按胸部進行深呼吸,感受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如何變化。

  那么胸廓變化與吸氣和呼氣有什么關系呢?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會來獲取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疑問,激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皩W習有得必先有疑”,善于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也是人的一項重要素質。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示媒體動畫二、演示實驗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演示實驗,思考為什么手拉橡皮膜,氣球就擴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縮,氣球則縮?

  學生討論分析,自己得出結論:

  胸廓擴大——rarr;外界氣體入肺

  胸廓縮小——rarr;肺內氣體排出通過形象直觀的`媒體動畫和教師演示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先讓學

  生明白是胸廓變化引起氣體進出肺的,解決肺的負壓吸氣問題。再讓學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最后綜合思維。形成對呼吸過程的整體理解。

  與教材相比,這種教學順序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學生更容容易接受。

  強調學生在觀察動畫時,要有目的,有重點、有次序、有對比地觀察。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

  示媒體動畫三(側面觀和正面觀)

  學生活動:

  觀察媒體動畫,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參與引起胸廓的變化?

  2、肋間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肋間肌舒張,胸廓如何變化?

  3、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示媒體動畫四,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運動,也反映了膈的運動,肺的體積變化也體現(xiàn)出了。

  學生活動:

  要求學生結合動畫,以及前面的觀察結果,開展小組討論后,通過層層推理,依次說出吸氣的過程。利用表格來進行總結。

  至于呼氣的過程正好與吸氣相反就可以了?梢灾笇W生采用對比記憶。

  學生活動:

  呼吸頻率:

  讓學生進行自測1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并報告結果。讓三、四個同學快速做15個起蹲動作,馬上測定1分鐘內呼吸的次數(shù)。請學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頻率?

  肺活量:

  結合體檢經驗,強調肺活量是在盡力吸氣后,再一次盡力呼氣呼出的量。討論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標。

  人工呼吸:

  強調是人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體字標出的工作。再介紹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過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呼吸頻率、肺活量的基礎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人體內如何進行氣體交換?

  (1)由學生實驗引入

  學生活動:

  先讓學生來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的實驗,通過實驗結果對比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繼而提出為什么呢?(問題產生)

  再問: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來?

  ——組織細胞利用了氧而產生了二氧化碳。

  再問:肺吸入的氧是如何進入體內組織細胞的呢?體內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圍繞氧和二氧化碳的來與去層層提問,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符合探究式學習規(guī)律。

  學生親自動手,有利于激發(fā)興趣,調動積極性。

  (2)原理

  學生活動:

  噴灑空氣清新劑,為什么前排的同學先聞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學后聞到?

  觀察圖片,為什么在書房能聞到廚房里的香味?

  觀察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氣體分子由濃度高向濃度低方向擴散。通過一些現(xiàn)象(香味的擴散),這是一種感性認識,再用一個模擬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

 。3)過程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要學生結合動畫,開展小組討論,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將氣體交換的原理遷移到這里,說明為什么氣體擴散的方向是這樣的?

  應強調組織里的氣體交換與肺泡部的氣體交換相對比地學習,相對比地記憶。

  在這里還要特別強調發(fā)生了氣體交換后,動脈血和靜脈血是如何轉變的?加深對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結合血液循環(huán)的路徑,強調氣體是由血液進行運輸?shù)。從而把氣體交換與血液循環(huán)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對呼吸全過程的整體理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與組織里的氣體交換過程,通過用媒體動畫的形式來展現(xiàn)微觀的生理動態(tài),突破難點。

  這里是用層層提問的方式,側重的是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體現(xiàn)了呼吸與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

  小結

  練習學生活動:

  今天我學到了什么?

  課外閱讀:煤氣中毒

  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指導學生進一步獲取信息,處理信息。

  板書設計: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分三大塊。

  第一大塊是用系統(tǒng)表來總結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

  第二大塊是用表格的形式來總結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

  第三大塊是用圖解來總結呼吸的全過程。

  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簡潔明快,體現(xiàn)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練習與評價:

  我精心編擬了難度適宜,題量適中的練習,穿插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及時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評價,學生則可以通過練習對所學知識鞏固提高。

  在練習的內容上,主要分為基礎知識題,分析思考題,綜合應用題。層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學生的能力。

  在練習的形式上,讓學生以游戲式愉快參與,輕松投入,答對有電腦獎勵,答錯有電腦鼓勵,有的題目還讓學生親自上臺來操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這種練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現(xiàn)代教學法的基本原則,使學生感到學習“易”、“趣”、“活”。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yōu)點,以及其理論依據(jù)。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學生實驗,特別是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xiàn)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fā)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

高中生物說課稿15

  第三節(jié)《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氛f課稿

  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贰1竟?jié)課是新課程教材第四章內容,知識雖然抽象但是并不難掌握,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讀圖表數(shù)據(jù)的能力。

  對于本節(jié)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反饋練習、總結反思”這樣六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肥侨私贪姹匦抟坏谒恼碌谌?jié)的內容,本模塊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jié)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并運用數(shù)學坐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guī)律和特征,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圖表數(shù)據(jù)的解讀能力,即信息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lián)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和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

  b.正確解讀坐標數(shù)據(jù)圖表。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本節(jié)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特點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教學難點:主動運輸

  4. 課時安排: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本節(jié)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了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子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并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xù)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xiàn)象提出疑問,并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jù)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jié)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教學方法

  根據(jù)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jié)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本節(jié)課的教學采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xiàn)象→ 提出問題→ 解釋原理 →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主動運輸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shù)闹饕獏^(qū)別來掌握該難點。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復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讓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復習,為本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⑴什么樣的分子能夠通過?什么樣的分子不能通過?⑵葡萄糖不能通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 ⑶觀察此圖,聯(lián)系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 引導學生觀察,并歸納出答案。

  教學說明:設立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物質跨膜運輸?shù)乃季S平臺,為學生的有效發(fā)散思維提供背景,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突破難點做鋪墊,激發(fā)學生學習激情。

  (三)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xiàn)象,引出物質運輸?shù)膬煞N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shù)母拍,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擴散相似,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教學說明:該部分內容簡單,通過多媒體展示,使抽象內容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

  (2)進一步提出問題:葡萄糖不能通過人工合成的脂質雙分子層,但對于細胞來說,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讓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再指出載體蛋白的作用,總結出協(xié)助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協(xié)助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協(xié)助擴散的特點。

  提出問題進行小結:①自由擴散與協(xié)助擴散需要消耗能量嗎 ②自由擴散與協(xié)助擴散有什么相同點 有什么不同點 ③自由擴散與協(xié)助擴散為什么被稱為被動運輸

  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答案。

  (3)多媒體展示物質逆濃度跨膜運輸?shù)默F(xiàn)象,并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并利用舉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運東西來解釋主動運輸需要能量,總結主動運輸?shù)母拍,多媒體動畫展示主動運輸?shù)倪^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主動運輸?shù)奶攸c。

  提出問題:這些物質進出死細胞還能進行主動運輸嗎 主動運輸對于生命現(xiàn)象有什么重要意義?學生總結和講述補充得出主動運輸?shù)囊饬x。

  為了使抽象內容具體化,上述過程中模擬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三個常見現(xiàn)象,通過三個動畫的展示,運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三種運輸方式的認識更加直觀化。

  教學說明:該部分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圖形展示引出問題,并層層深入,展示出物質運輸?shù)膸追N方式,動畫展示更加具體和形象化,同時,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既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深入開發(fā)了學生比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進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4)提出問題,講練結合:練習1看圖回答,引導學生理解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shù)牟煌c,識別主動運輸;練習2通過對典型坐標圖所呈現(xiàn)的曲線理解細胞對某物的自由擴散,協(xié)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規(guī)律,從不同角度加深對三種運輸方式的理解。組織學生分析,反饋和糾正。

  提出問題:三種運輸方式有哪些異同 組織學生分析填表,反饋和糾正。

  教學說明:本環(huán)節(jié)鞏固理論知識是對課本知識擴展和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總結,只有理解了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才能完成本環(huán)節(jié)教學任務,既突顯書本知識,又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解讀圖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運輸

  引導學生回憶免疫系統(tǒng)吞噬大分子異物的過程,得出胞吞現(xiàn)象,提出問題:那大家知道白細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嗎 顯示有關動畫、圖片。

  強調: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問題:胞吞和胞吐體現(xiàn)了細胞膜結構的特點是什么 與書本前面知識相聯(lián)系。

  (四)技能訓練

  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

  五、反饋練習

  1、教師小結幾種運輸方式,特別是自由擴散,協(xié)助擴散和主動運輸?shù)奶攸c

  2、隨堂訓練(課堂練習)

  本部分習題,針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不同而設計,讓學生思考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和片面的認識。

  六、總結反思

  本節(jié)課比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法,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內容本身并不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輕松,但是如果不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在解題的時候還是存在一定困難。在分組討論中,雖然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還是從多角度對學生給予積極的肯定,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節(jié)奏的把握上,由于學生討論和交流比較花費時間,容易出現(xiàn)前緊后松或是前松后緊的情況,因此在時間上應當注意控制。

【高中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的說課稿11-14

高中生物說課稿06-11

高中生物說課稿優(yōu)秀09-25

高中生物優(yōu)秀說課稿01-19

關于高中生物說課稿08-26

高中生物《種群的特征》說課稿03-19

【精選】高中生物說課稿14篇07-31

高中生物說課稿必備(14篇)09-09

高中生物說課稿:《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說課稿范例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