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孝的議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jīng)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孝的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的議論文1
人之行,莫大于孝!缎⒔(jīng)》
古人常云: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切的善行都是從孝開始的。
楊香,晉朝人。十四多歲時,隨父親到田野里割稻子,突然跑來了一只猛虎,把他的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但是為了救父親,他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他們僵持了許久,猛虎終于放下他的父親跑掉了。也許我們并不會有,也不可能會遇到楊香這種事情。但是我們可以由此看出楊香的孝心和對父親發(fā)自內(nèi)心的孝順。
古時有楊香扼虎救父,當今有孟佩杰侍奉癱瘓養(yǎng)母。孟佩杰五歲時,生父由于車禍不幸離世,她的親生母親無奈將她送人領養(yǎng),繼后生母去世。三年后,養(yǎng)母因病癱瘓,養(yǎng)父也因此離家出走,養(yǎng)母企圖自殺,但年幼的孟佩杰接阻止了她,并精心盡力地照顧她。當別人家的小孩都在媽媽懷里甜甜的睡去,在爸爸面前甜甜的撒嬌時,她已經(jīng)承擔了所有的家務話,并且還要照料癱瘓在床的母親。在上大學時,她帶著養(yǎng)母一起去上學;在領第一份工資時,她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養(yǎng)母,立馬給她買了最愛吃的紅燒肉。在別人對此不解的提問中,她回答道:我只不過是做了每一個女兒都會做的事。要記住,她只是個養(yǎng)女卻做了連親生女兒都難以想到的事情。其實我們也沒有孟佩杰那樣無比曲折艱辛的經(jīng)歷,因為我們的家人健在?墒俏覀儏s很少去關心我們的家人,我們卻很少去為他們做一點點事。難道我們是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會追悔莫及嗎?
漫畫圖中,滿頭大汗的爸爸回到家,想要兒子幫忙再倒一杯水,但他的兒子卻拿著作業(yè)單《寒假作業(yè)》,理所當然的拒絕到:作業(yè)上,沒收到第二遍,你自己倒吧?吹竭@一幕,你有沒有覺得很寒心呢?我想這份寒假作業(yè)的目的其實并不僅僅在于學生為父母倒一杯水這么的簡單,而是想引導學生理解父母,體諒父母的艱辛,然后去孝順父母。并不是讓他們一成不變的按照學校布置的作業(yè)去完成,而是要他們真正的懂得孝順并不是形式上的,不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們應該明白孝道并不是講究形式,而是要真正的'從心中去孝敬父母,敬愛父母。
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教會了我們做人,提供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應該去體諒父母的不容易,知曉父母的辛苦。人的一生,最最重要的人是家人以及朋友,我們應該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關心我們的家人。不是形式上的,不是因為作業(yè)規(guī)定為玩成作業(yè)才做的。真正的孝順始于心中,現(xiàn)于行動之中。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有孝順二字,百善孝為先,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又能做出什么大事呢?又怎么能夠成功呢?百善孝為先,這一直以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應該把這一種孝順的美德弘揚下去。讓孝順永遠存在我們的心中,讓孝順流傳在我們之間。
孝的議論文2
《弟子規(guī)》有云:“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弊鳛橐幻W生,我們首先要做到的不是學習成績有多好,而是要懂得孝順自己的長輩。古有“黃香溫席”的故事,九歲的小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屋里特別寒冷,為了讓父親在睡覺時少挨凍,讀完書他便進到父親的房里,為父親鋪好被褥,用自己的體溫溫暖被窩,而后才恭請父親就寢。黃香用自己的孝心溫暖了父親的心。
今天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感人的孝行。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吳步晨。他自立自強,11歲時,帶著雙目失明的母親一路奔走求學。安徽、湖南、黑龍江都留下了他孝心滿滿的身影。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全家的希望。
在我的身邊也有這樣一個人,她用行動向我詮釋了什么叫作“生前厚養(yǎng),實為孝道”。這個人就是我的媽媽。我的姥姥,姥爺都快70了,身體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每況愈下。尤其是姥姥,兩年前得了一次重病,走路非常困難,更別說是上下樓梯了,走幾步就要歇一歇,而且還經(jīng)常需要有人攙扶著。今年過年時她忽然問起:“坐飛機是什么感覺呀?”今年暑假,媽媽一完成工作,就馬上帶著姥姥、姥爺和我去大連旅游。一是想讓我們在暑假里放松一下,但更重要的是達成姥姥的心愿,讓她坐一次飛機。這次旅行,爸爸因為工作關系沒能參加,所以媽媽就是我們大連之行的主力軍。姥姥腿腳不好,媽媽就全程扶著姥姥,一步一步慢慢走。有時身體感覺累了、不想下樓了,她就一個人去把姥姥、姥爺還有我愛吃的都買回來。每次在景區(qū)里吃飯的時候,媽媽讓我陪著姥姥,姥爺坐在餐桌旁等候,她一個人跑去點餐、取餐?粗鴭寢屆β档腵身影,我好心疼!
記得一天中午,我們在一處景區(qū)的餐館兒吃飯,媽媽迅速地吃完了自己的飯,就急匆匆地起身。她說要出去一下,讓我們慢慢用餐,同時叮囑我要照顧好姥姥、姥爺。我們好奇地看著她匆匆離去。過了十幾分鐘,媽媽氣喘吁吁的回來了。原來她為了不讓我們多走一點冤枉路,便去考察到下一個景點的線路?傊,在大連的這幾天,我看到最多的畫面就是媽媽扶著姥姥、媽媽牽著姥姥的手、媽媽陪姥姥慢慢地走……回到牡丹江,剛一下飛機,媽媽就開始發(fā)燒了,她還笑著說:“終于堅持到家了!”
百善孝為先,一個不知感恩,不懂孝順的人,即使擁有高智商,高學歷也不會被別人尊敬的!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在這次旅行中,當媽媽不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我也一直在照顧姥姥呢!
孝的議論文3
孝,百善之首;孝,萬德之先;孝,圣賢交口把它稱贊;孝,老師家長常常掛在嘴邊。古之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不要違背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女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兩代國君均與孔子論孝,可見孝之尊貴。
又說,古有24孝,哪個不是至善無邊?
古代帝賢舜,父親愚昧,后母性嚚,弟弟傲慢,但是舜依舊與他們生活得和和睦睦,盡孝悌之道。后來,國君堯得知他賢才又遵從對父母孝順,對弟弟和善,于是把自己的兩位公主嫁給舜;又讓舜幾經(jīng)升官,繼承了自己的帝位。
漢朝時期的`皇帝漢文帝,以仁孝。生母薄太后有疾在身,臥病三年,漢文帝一直不顧身份照顧母親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而且,薄太后所服的湯藥,一直由漢文帝親身嘗過再喂給母親服用。他統(tǒng)治時期,一直國泰民安,人丁興旺,與漢景帝統(tǒng)治時期并稱“文景之治”。
漢朝的蔡順,少年喪父,所以對待母親極其孝順。他生活的年代天下動蕩,又是饑荒之年,普通的柴米都分外昂貴,蔡順家里貧窮,只有采食桑葚以供母子充饑。有一回出去,遇到了起義的赤眉軍。赤眉軍發(fā)現(xiàn)他把桑葚分成紅的和黑的,便問為什么,蔡順回答,黑的是給母親吃的,紅的是自己吃的。赤眉軍深感他的孝順,便送了他白米牛蹄。
云云,不管怎樣,孝德,都是中國五千年文化長河留下的沉積,都是每個中國人腦海的那顆閃耀的珍珠!
孝的議論文4
“百善孝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難忘,心中扎下根……”這首《中華孝道》是小學時合唱團的一首歌,那是思想淺薄的我只會這首歌的曲調(diào),今天偶然聽到,好像有了更多感觸。
中國式家長對“孝”有不同的看法。
有一些家長認為,孝順是長大以后的事,我們21世紀中學生,只負責提高成績,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孝順。做家務只會浪費時間,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這樣的家長,現(xiàn)在應該越來越少了,而大多數(shù)家長認為即使是10來歲的學生,也應該知道怎樣孝敬父母,幫父母做一些他們這個年齡階段力所能及的事。這樣,長大以后的他們也會保留“孝順”這一本能。
然而這只是家長的想法,要讓自己的孩子真正做到,那是極難極難的。
十幾歲的我們正處于青春期這一時期,有時會不幸地恰好遇上媽媽們的更年期,那一定比我走過最恐怖的鬼屋還要恐怖。這時候,其他家庭成員最好的選擇就是出去住上一段時間,避免遭受莫名的迫害。
我也經(jīng)歷過青春期,但時間并不長。青春期到來時,父母多說一個字也會不耐煩,當然,這種不耐煩也不會每次都表現(xiàn)出來,如果這樣的'話,那就屬于不折不扣的“無理取鬧”了。但有時不耐煩積累多了,可能會在下一次與父母的矛盾中激發(fā)出來。
兩代人之間,代溝是難免的,雙方都覺得對方不了解、不體諒自己,從而產(chǎn)生一次又一次矛盾。一個星期五的晚上,我放學回家,剛進家門,鞋也不換,就往沙發(fā)上一癱,為了這件事,媽媽和我之間發(fā)生了一次不小的沖突,我明白媽媽的想法,在她的心目中,我一秒鐘都不可以浪費,但我當然不會有這種想法。
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為矛盾的來源。
再回到“孝”這個問題,端茶倒水、承包家務一定就是孝嗎?當然不全是。在我的理解中,敢于和父母有不同的想法,并善于和父母傾訴,共同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互相體諒、寬容,共同找到矛盾的來源,傾聽他們的想法,適當提出建議,并在理解的基礎上改進,何嘗不是一種“孝”呢?
回過神來,歌曲正在播放。
“血脈流不斷,山河歲歲親。中華孝道是美德,傳給后來人…”
孝的議論文5
千古以來,孝,一直是人們理所當然應盡到的一個責任。
“以孝治天下”,不錯,孝在人們的心中的地位是那么的重要。
孟郊的那首《游子吟》里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生命是無價的,而父母正是用無價的.光陰哺育了我們,使我們快樂地成長。但是,你可曾想過,在那快樂的背后,蘊藏著多少父母的辛酸?可能數(shù)也數(shù)不清。而如果你不孝,那么你不就是在降低你的品德嗎?因為孝就是品德的第一扇門,如果這扇門都過不去的話,就毫無有品德可言了。
孝,像心靈品德的一扇窗戶,可以讓自已心靈里的溫馨溫暖父母的心,也可以讓別人通過這扇窗戶看透你的內(nèi)心品德。
孝,也許是一雙襪子,或是一雙擺放整齊的拖鞋,或是一個吻,或是一個微笑,或許是一桌為父母燒的菜,或是下雨時及時來到的那把傘,甚至可以是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溫馨的祝福。雖然這些東西或事都是價值不同的,但是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因為它們都代表你的一份心意,一片孝心。
而那些在父母健在時,沒有盡到孝心的,都會在心中重復同樣的話:“曾經(jīng)我沒有盡到對父母孝的責任,直到他們逝去,我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給我次機會,我一定會好好孝順他們!钡乾F(xiàn)在說這話也沒有用了。
在父母健在時孝順他們比父母逝去之后再花錢辦鋪張的葬禮更實在。所以,我在此呼吁:“兒女們,趁你們父母健在的時候,趕快盡孝吧,不要失去光陰!”
孝的議論文6
說到孝,同學們會不屑一呼:切!孝算什么?可是有人把孝當成神圣的使命:20xx年的孝模冉子朋,為了母親的病,一口氣走100多里的路請醫(yī)生看;古代人狄仁杰,為了找到生母,不顧自己身居重職,去遙遠的故鄉(xiāng)接母親來享清福;古代人王祥不論后母怎么打他,怎么罵他,他不僅不埋怨,還為她“臥冰求鯉”……孝是什么?孝是天底下最純潔的感情,是無可代替的親情,是世界上令人垂淚的不朽傳奇!你說呢?
以上這些都是感天動地的孝事跡,還有我親身經(jīng)歷的,就說爺爺過生日吧!爸爸忙著買東西,因為爺爺牙齒不好,爸爸怕爺爺吃得不順心,還特地買些松軟可口的東西;丶視r,爸爸還不閑著,忙著炒各種菜。不一會兒,熱騰騰的飯菜上桌了,看著爺爺吃的很開心,爸爸會心地笑了。我想著爸爸忙碌的身影,十分感動:爸爸太孝順了!
來吧!朋友們,行動起來吧!一次洗腳,一次開門,一次幫忙,都將是一種孝的表現(xiàn)!
一般人認為,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yǎng),就是孝順了。我不反對這種看法,這是孝順了,只是這個孝順只限于父母罷了。雖然這種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現(xiàn)在,這種看法也許會被人否認,因為許多家長都曾對孩子說:你要真的孝順我,就拿出點成績來。雖然現(xiàn)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時代了,但知識卻是要的,事業(yè)也總是要的'。許多貧困山區(qū)的父母寧可累死餓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學,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點成績來,那也是可謂盡孝了。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孝順的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而且養(yǎng)育了我們,也許我們無法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所以我們需要盡孝道。但我們又能報答老師的培育之恩嗎?不能?蔀槭裁次覀儾粚蠋熞脖M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能力,給了我們機會,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培養(yǎng)出了大批的人才,我們?yōu)槭裁淳筒粚蠋煴M孝道呢?我們是應該的,我們需要以優(yōu)秀的成績來回報老師的努力,我們需要才華來回報老師的培育,同樣需要以成就事業(yè)來證明自己。
孝道,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隨著時代的進步,也應該擴大范圍了。也許真的要我們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眾生盡孝是大了點,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困難,但是整個民族養(yǎng)育了你,你是應該盡孝的;是許多許多的人給了你一個愛的世界,所以你也是應該盡孝的;是一切的生靈給了你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所以你也應該盡孝的。
成就事業(yè)方能顯出你的價值。盡你自己的努力,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輝煌,給生你養(yǎng)你的父母,給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師,給養(yǎng)育了你的整個民族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這是孝的一種吧!別人給了你,你就應該懂得回報別人,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父母的盡忠盡責克盡奉養(yǎng)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業(yè),然后在自己的事業(yè)上默默地奉獻,用自己的成績與愛心來回報世界上的種種,這也是孝順了吧!
孝的議論文7
生活中充滿了愛的氣息,有溫暖的親情,快樂的友情,甜蜜的愛情……
如果說愛情是艷麗的紅玫瑰,給你帶來激情與甜蜜;友情是天邊的旭日,給你帶來溫暖、激情和成穩(wěn)。那么,親情對于我們而言是什么?親情的靈魂是父愛與母愛。父愛是高聳的珠穆朗瑪峰,它威嚴卻閃著圣潔的光輝;母愛是特別的針線,將生活的每一處都縫補得完整、美麗。
每當我們生病了,不管是多么大的風雨,爸爸媽媽總會把我們送到醫(yī)院,無微不至地照料我們;為了讓我們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他們總是提供給我們最大限度的物質(zhì)生活,有時寧愿委屈自己。“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都會這么說。每個人都會享受父愛、母愛,但又有多少人用真心回報了他竹刁?
聽說過媽媽“十月懷胎、生產(chǎn)孩子”的過程的'人都知道這是何等痛苦、何等艱難的歷程!可是每一個母親都勇敢地挺過來了。曾在一部電視劇中看過這樣一段故事:主人公由于機緣巧合親眼看到了一位母親生產(chǎn)孩子的過程,回家后抱著他的母親痛哭了起來,并且發(fā)誓要一輩子善待母親。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感謝自己的母親生育了我們,感謝她們總是無怨無悔地照料我們。
父母為我們付出多少時間和心血,我們又怎能辜負他們,不孝順他們呢?
事不在小,關鍵是行動。即使是一個親切的問候或下班后遞上一杯水都會讓父母感動。這些小小的事情難道我們做不到嗎?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無條件給予的父母之愛促使我們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孝敬父母去努力回報他們無私的愛:在結束之際,請允許我串改一句廣告語來表達此刻內(nèi)心的心情:“孝心恒永遠,一顆永流傳”。
孝的議論文8
中西方的孝文化最初都是伴隨著家庭的產(chǎn)生而開始出現(xiàn)的。兩千年前,當孔子在夜燈下侃侃而談“孝為仁之本”時,地球另一邊的天主圣徒們正苦心撰寫著與孝有關的西方寶典《圣經(jīng)》。在東方也好西方也罷,孝,作為家庭生活的連接紐帶,幾乎有著同樣深遠的歷史。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很明顯,中西方的孝文化的發(fā)展勢頭似乎差得越來越遠。
作為東方“羊式”文明的發(fā)源,中華民族將孝看的跟自己的歷史一樣重要。孝,在中國可謂是歷史深遠,影響浩大,地位絲毫不遜于中國人民餐桌上的水稻和粟。東方的孝,其實跟順只是字面上的區(qū)別,拋棄外表,它們兩個無論是離遠了看還是離近了看,其實都差不多。中國自儒家開始,就向來喜歡宣傳孝道。曾子對這個字曾認為是尊親,弗辱,能養(yǎng)。孔子就比他簡潔:“無違”?梢娙寮宜岢摹靶ⅰ睆谋举|(zhì)上來說,與服從尊長沒有什么差別。
這倒讓人不難聯(lián)想到中國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政體自古呼喊的“愛祖國,愛人民”的象征性口號。與儒家“身—家—國”的模式相統(tǒng)一,孝道,將個人與小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小家又被氏族聯(lián)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終“孝”的作用對一個國家來說可遠比仁義道德大得多。孝的社會意義在于維持一種社會和諧,即對長者和統(tǒng)治秩序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服從。這是用道德手段鞏固統(tǒng)治,中國人向來喜歡從心靈上捆綁行為,調(diào)教行為。就如同中國試圖用仁義禮智信來禁止人們偷盜的同時,西方人研究出了監(jiān)控器一樣。這種文化,它起源于個人,聯(lián)系著父母親族,最終匯聚在國家的'長河里。孝,對于東方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展團結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有趣的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浩蕩的西方文化典籍中對于孝的記載簡直少得鳳毛麟角,這與中國恰好相反。相對于自己養(yǎng)老,西方人似乎更傾向于把父母交給社會。西方的孝文化也沒有多少社會意義,而其家庭意義僅表現(xiàn)為對父母的尊敬。這種尊敬也并有導致對父母的服從,而是更多地強調(diào)獨立,強調(diào)家庭成員之間彼此平等。這導致了西方的孝文化發(fā)展緩慢,但卻使社會養(yǎng)老理論得到了充分發(fā)展。西方人對于孝,向來沒什么興趣。從來沒有聽說過什么地方因孝而聞名,沒有二十四孝這樣的故事,也從沒有什么人因為孝順而發(fā)達,這倒是和察舉制相悖甚遠。說到中國的察舉制,這種制度無疑是最初鼓動人心宣傳孝道的好方法。把“舉孝廉”與做官相勾連,無疑推動了初始孝文化的興盛。事無巨細,中國的社會生活中都有孝的影響,甚至很多地方以孝而聞名。中國古代有名的“二十四孝”之一,董永,其“性至孝,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的事跡感天動地,傳為佳話。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這似乎還不是最極端最把孝道一條道走到黑的,例如夏侯惇,一句“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就生生把自己眼球吞了,這種舉動在當時,著實把敵方的軍隊都嚇得不輕。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自古以來便多有差異。東方人重孝,而西方人就叫做養(yǎng)老倒也很合適。但是,自孔子和耶穌的時代以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孝敬父母都作為一項道德標準刻在人們的準則中。社會在發(fā)展,國家在發(fā)展,作為一個中國人,想想自己身上流的中華民族的血,就要明白其實對我們來說,無論何時還是以“孝為仁之本”更好一些吧。
孝的議論文9
論孝道
孝不可弛于家。
——題記
子曰:“孝,德之本業(yè),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正如孔子所言,我們應修孝之道也,揚孝之意也。
古人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敝芄乃魉鶠,正如其言。據(jù)說周公助武王伐商滅紂時,驚動天帝,周公恐其行干擾了天帝,于是,在郊野祭祀天帝,同時他將祖宗上輩一同祭祀,還將父親靈位和天帝放在一起,天帝被其孝道所感動,暗中相助周公,使伐紂大業(yè)早日成功,從此,許多國家代代效仿,圣賢明君之德,又有哪一種比孝道之舉更為重要的呢?
晉朝王祥幼時喪母,繼母不慈,常常虐待王祥。一日,其父外游,其母疾病突來,欲吃鯉魚,那時正是臘月,河面冰封,上哪找鯉魚去,可是為了滿足繼母的要求,王祥決定去河邊看看,結果不遂人愿,王祥毅然脫掉衣服,臥于河上,忍受刺骨的'冰冷,終于以體溫融化了河冰,兩條鯉魚躍出河面,王祥捉回奉于繼母,繼母問道此寒冬季節(jié),魚從何來?得知魚乃王祥臥冰而來,深感欣慰,此后,繼母變的疼愛王祥了,多么感人!
晉朝還有一位有名的孝子——吳猛。他家境貧寒,只有一間可以勉強遮風擋雨的茅屋,一到夏天,家中熱的令人夜不能眠,再加上蚊子的叮咬,更是難以入睡?吹礁改赴滋煨量嗟馗苫,晚上又不能好好地睡覺,吳猛想了一個好辦法,每天晚上,他都拿扇子為父母驅(qū)蚊,然后脫光了衣服,坐在父母床頭,過了一會兒,蚊子便都來叮咬他了,父母才得以好好的睡上一覺。一天夜里,父親起床上廁所,發(fā)現(xiàn)吳猛坐在床頭,身上又沒穿衣服,感到很疑惑,當他看到吳猛身上的一個個又紅又腫的包,算是明白了,他感到十分心疼。這件事很快傳到了當?shù)靥氐亩,他送了一頂蚊帳給吳猛,從此,吳猛一家再也不必擔心蚊子的威脅了,這是用吳猛的孝心換來的。
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蓖沂廊,五者具兼,以感母情,以報父恩!
孝的議論文10
對父母尊敬,對母親敬畏,對父親感激……
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一直不變的傳統(tǒng)。五千年,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任務,也不是今天這樣明天就是那樣的純粹玩樂。它,是你一直需要守護的親情和感情。
父親給你了完整的基因,他讓你得已成型,漸漸地待到你出生,又看著你長大,最后望著你成家立業(yè)走上社會?赡軙c父親長的不一樣,但是不能忘記的是你的生命是他給你的,你的血液有著他的三分之一。始終不能忘記你是你父親最值得驕傲的接班人……
“母親”是個值得驕傲和與人尊敬的稱呼,她不但是給了你三分之一的血液,也是給了你一個你第一次必須住進的溫暖的房間的人。每個人的第一套“房子”都是母親含辛茹苦十個月給你“買下”的房子。這或許是你爸爸造成的,但是最后的你,還是應該懂得這樣個給了你生命的人,媽媽為了你痛苦得死去活來。你安詳?shù)膩淼搅诉@個世界,事實上剛來到這個世上的'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不單單是成家立業(yè)、娶妻生子。最重要的是讓這兩位給了你生命的年輕人,陪伴他們的后半生,讓他們得到幸福。
特別是媽媽,她在懷胎十月中……可能你并不知道,整天吃不下,還嘔吐。睡覺睡也不踏實。每天挺著大肚子要都直不起。到最后還要受多少罪才能把你生下來。也許吧,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每個婦產(chǎn)科大夫才能明白吧……也可能等你老婆懷孕了你才會懂得吧。
有人說“孝”不過是看到別人衣袖間別著的黑布孝。但是,這卻是要遭天譴的!他們給了你生命,不是讓你直接養(yǎng)老送終的,是寄予了子女會讓自己幸福,相信自己的子女都能有用成才。想一想:一到二十歲,整整3700日。父母讓子女白白吃了二十年的飯,睡了二十年的床,不是到頭來一句“替你養(yǎng)老送終就是了”這不是孝的含義。
我非常喜歡蘇芮演唱的《奉獻》,并常常為此輾轉(zhuǎn)反側、躬身自問,那纏綿悱惻的旋律始終在我的腦;仨懀骸伴L路奉獻給遠方,江河奉獻給海洋,星光奉獻給長夜,草原奉獻給牧場,歲月奉獻給季節(jié),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爹娘?”
孝的議論文11
中國,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是歷代統(tǒng)治者所推崇的封建正統(tǒng)思想。因此,儒家的孝道便成了衡量一個人德行的標準,成為了封建禮教的核心思想。
《孝經(jīng)》有言:“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可見,孝在古時是作為天經(jīng)地義的頭等大事,若則不孝,乃有違天理也,不容也。漢時,據(jù)儒家思想,強調(diào)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因此,孝廉成為出仕做官必由之途,而非習五經(jīng)修六藝之傳統(tǒng)道途。而漢朝歷代皇帝駕崩后都會在謚號前綴一“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等。此時,“孝”已是治國之本,馭民之道,只有真正做到“孝”,才不會犯上作亂,行忤逆之事,人與人則和諧相處,國家安樂,四方來朝。自此后,孝道深入民心,縱使國家變換,王朝更迭,孝道卻深植于百姓的內(nèi)心深處,巋然不動。
孝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歷經(jīng)千百年,猶如一輪朝陽高高懸于天空般而孝道在我們每個人心頭!洞呵铩酚休d:“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比羰歉改附≡冢瑒t不可出游,若定要出遠門,則需告知高堂,否則將視之為不孝。古人將父母視為自己的信仰,因此則有“拜天拜地拜父母”之說,可知在他們心目中,父母便是如同天地般需仰視崇敬的,是不可詆毀的。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我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我又豈敢去損傷呢?這不就是對父母的不敬,非孝子所為之;若是有一天我惹怒了父母,就請盡情責打,我必然是不會反抗的;若是我有朝一日做了違背良心之事,您就將我賜死吧,這就是所謂”父叫子亡,子不可不亡“。雖然有些偏激,但也是他們內(nèi)心對父母要求的尊重與服從,順應父母,為順應天命,順應本心之做。于之今日,若用古人之行來要求我們盡孝,怕是每個人都是”不孝兒女“吧,單單之論“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恐多數(shù)人都不知父母年齡,更何況再因此為他們高興又為他們擔憂呢?
國人之“孝”,回望歷史,此輩之人層出不窮;可偏偏到了如今,卻寥寥無幾,這其中之由誰人可解?所謂“百善孝為先”,古人誠不欺我。
孝的議論文12
什么是德?自古以來,人以孝為先。既然不孝,何談以德?只有孝敬父母,尊重老師,才會懂得為他人著想。所以,我認世界上的弟一美德,是孝。
從小,我們要孝敬父母,才會一步步懂得做人道理。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每天晚上都會看見,媽媽端著一盆水為奶奶洗腳,奶奶的臉上笑成了一朵花,長大以后,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端一盆水為媽媽洗腳,看著媽媽的腳。我留下了眼淚。是媽媽教會了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以孝為先!
不知,你們是否還記得那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看見媽媽為奶奶洗腳,他便也端著一盆水,對媽媽說;“媽媽,讓我為您洗腳吧!”公告最后,我們看到媽媽的臉上有著幸福的微笑。不知道?吹搅诉@則公益廣告的人,是否因為小男孩的可愛而感動了呢?是否也為媽媽洗腳了呢?心中有愛,世界才會更美好。
“孝”只是一個代號,關鍵在于你是否做了,是否只是表面動作,而不是真心的!北魏孝文帝,以孝治國,才會使人們安定下來,正因為是他孝敬母親,才會如此。人若無孝,為何要說他是人?因為這個人連最基本的道德都沒有了,那從哪里說德,說他為別人著想更不可能!
孝不光是孝敬父母,也不只是孝敬老師,而是從這種心態(tài)去面對所有的人。孝,不只是嘴上說說,而不做,這樣只是空談,假做。只有,自己心甘情愿做時,才可談已孝。有孝,便有德,有德自然有愛。有了愛,我們下有資格去教育別人,去鼓舞他人,不要放棄。
以孝為先,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強大,世界才會更美好!你懂了嗎?請回家對你媽媽說一聲:“媽媽,我愛你。”吧!我想你媽媽的'臉上一定會有幸福的笑容的!這便是孝,有孝引發(fā)的愛。相信自己,一定會做一個以孝為先的人的!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孝的議論文13
百善孝為先”,父母哺育我們成人,付出了常人無法比擬的愛,受盡了千辛萬苦,這種恩情比海深,怎能是一個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送給父母禮物所能取代的。我這里所說的不是節(jié)日不能給父母禮物,節(jié)日里略表謝意是應該的。但現(xiàn)實中許多人行孝都只是形式,這樣就讓我們意識到關心和孝敬父母不是一兩個節(jié)日就能體現(xiàn)的,不是讓父母吃頓“感恩餐”就解決的,也不是送一些禮物就能代勞的。孝應在心,孝應在行,孝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父母為了兒女操勞了一生,我們應該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孝體現(xiàn)在平時,讓孝體現(xiàn)在每時每刻。
行孝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給予父母,在精神上應該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平時多回家看看,忙碌的時候給父母打個電話問候一聲,一句慰心的問候,一份真切的情意,父母就很滿足了。他們不在乎我們物質(zhì)上孝敬的多少,只要讓父母的心靈得到一種慰籍,就是最大的孝。對待父母不要老說“等我有錢了怎么樣孝敬您,等我有時間了去看您”,父母不會在原地等我們,他們也沒有更多的時間等我們,他們等不起我們呀!這就需要我們認識到,老人在精神上的寂寞是任何物質(zhì)不能取代的,所以就不要在讓老人等我們了。你往往對老人付出一分的愛,老人回報你的是十分的愛。時常與父母見上一面,說上一句話,時常想著父母,時常聯(lián)系父母,在父母心中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孝順。父母的大愛是無言的,孝敬父母不需要節(jié)日的儀式,平時要把孝融入到生活中,從小培養(yǎng)常有一顆感恩之心,常有愛心,要學會體貼體諒父母的辛苦,要讓孩子明白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F(xiàn)在政府倡導樹新風、創(chuàng)建和睦家庭,構建和諧社會,突出感恩主題,就是呼吁做兒女的都應該在平時多關愛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讓我們心里每天都是感恩的日子,每天都是父母的節(jié)日。
孝的議論文14
孝,樂其心,不違其志!抖Y記》
孝,拆文解字,“子”上有“耂”,顧名思義,老人需要子女的支撐。
他,為了實現(xiàn)父親的心愿——環(huán)游中國,領略中華大好河山,一個兒子親手改造了一輛廢舊的摩托車,打造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老人摩托”。這輛摩托最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后座有舒適的靠墊,能讓老人坐得穩(wěn)當舒適。他花了整整六年的時間,和他的父親一起踏遍了中國著名旅游景點,拍攝了許多“老人的笑臉”照片。有時他們露宿街頭,有時挨餓,有時遭來別人的嘲笑和譏諷,甚至摩托車還會“死機”,但是他們從不喊苦喊累,因為有親人的陪伴和愛鼓舞著他們。即使再受多少苦,心里也會覺得甜甜的.。古人說:“百善孝為先”,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對父親的尊敬和愛,的確是一位孝子!
孝,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源遠流長,其中“孝敬長輩”更是幾千年來一直被奉為傳承的重要價值觀念。我們有責任繼承和弘揚這一美德,培養(yǎng)對父母的孝道之心。即便我們可能無法像那位騎摩托帶父親旅行的令人感動的場景那樣激動人心,但我們可以通過深入的心靈交流,竭盡所能地展現(xiàn)我們的孝心。從小事做起,從日常點滴著手,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都能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貢獻自己的努力!
古人云:我們應該珍惜并珍愛與父母共度的美好時光,因為子女希望養(yǎng)育父母卻得不到等待。同時,我們必須保持愉悅的心態(tài),這樣才能不違背他們的意愿。
孝的議論文15
中國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留下了很多關于孝的故事。例如:王祥臥冰求鯉是孝;黃香扇枕溫衾是孝;文帝親嘗湯藥是孝;子路百里負米是孝,木蘭替父從軍也是孝。孝順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一個人做人的最基本素質(zhì)。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孝”是老字頭,代表長輩;“子”代表兒女。所以我們要尊重長輩。日常規(guī)范,文明禮貌不能少。早晨起來應該向家長問好,上學的時候要對家長說“再見”,放學要說“我回來了”,晚上睡覺前要說“晚安”。不要和長輩頂嘴,我們要學會包容他們的缺點。爺爺奶奶總嘮叨是因為他們年齡大了,記性不好;爸爸媽媽對我們嚴格要求,那是因為他們對我們的期望值太高。而我們逐漸步入青春期,會犯很多錯誤。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我們在一天天的長大,父母則在一天天的變老,歲月不待人。每一個孩子都是善良的,總是會想,長大后,我一定要好好孝順我的長輩。但是爺爺奶奶可能等不到那天,再說,我們也不可能每個人都事業(yè)有成,難道我們沒有事業(yè),沒有成就,就不能孝順長輩了嗎?其實我們的父母很容易滿足,一句溫馨的話語,一束小花,都可以使他們感動。我們應該從現(xiàn)在開始,從小事開始。“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話對父母更明顯。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個新聞:在陜西省靖邊縣,馬某寬把自己的親生母親活埋。我不知道這個不孝兒子是怎么想的,但我知道他是怎么做的,10月懷胎,是父母的`希望;養(yǎng)育兒女是父母的羈絆;他鄉(xiāng)遠行,是父母對我們的牽掛,我們應該“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而不是“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父母給了我們最寶貴的東西——生命。又用愛呵護我們成長,父母養(yǎng)育我們不是應該的,而是恩德!暗嗡鳟斢咳鄨蟆币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那他一定不會有真心朋友。
由馬某寬我想到了一個流傳了好幾代的故事,有一對夫婦用筐把孩子的爺爺扔到山澗里。他們的兒子對父母說:“筐別扔,將來我還要用它來裝你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孝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義務,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感恩,還是一種包容。包容自己家的老人,還要包容別人家的老人;關愛自己家的幼兒,也要關愛別人家的幼兒!耙晃莶粧撸我話咛煜?”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做大事業(yè)。
【孝的議論文】相關文章:
孝的議論文07-20
孝的議論文[優(yōu)選]10-19
孝的議論文(精選15篇)10-19
初二議論文:孝與不孝02-25
孝的作文高中議論文優(yōu)秀范文02-27
百善孝為先議論文07-18
百善孝為先_小學議論文02-16
百善孝為先_高中議論文02-16
(實用)百善孝為先議論文09-17
【優(yōu)】百善孝為先議論文7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