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育文網(wǎng)>教學文檔>教案> 《品德與社會》教案

《品德與社會》教案

時間:2022-01-01 00:39:09 教案

精選《品德與社會》教案3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案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品德與社會》教案3篇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1

  人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案--誠信是金

  教學目標:1、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和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誠實守信是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

  教學重、難點: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誠實是立身之本,理解“人無信不立”,理解誠實在待人處事中的作用,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誠實守信是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

  教學準備: 1,收集古今中外有關誠信的經(jīng)典事例。

  2、把第八頁的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完成調(diào)查問卷,了解人們對誠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體中的相關報道,回憶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調(diào)查周圍人的方式,了解有關不誠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新課

  從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了什么是“誠”,什么是“信”,今天我們將繼續(xù)來探討“誠信”這一話題。

  二、分組討論,續(xù)編故事。

  1、課件出示第八頁故事情節(jié)。

  2、分組討論:(1)那個扔掉誠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為什么樣的人?

 。2)想象一個不講誠信的人在待人處事上會是什么樣?這樣下去其結果會是什么樣?

  3、小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續(xù)演出來。

  三、交流收集,了解人們對誠信的看法

  交流課前調(diào)查的情況和問卷統(tǒng)計結果,看看劃去“誠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們選擇丟掉誠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愿意丟掉誠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們的理由是什么。

  四、學習第九頁的案例,體會“人無信不立”的含義

  1、課件出示第九頁的案例。

  2、討論:

 。1)僅僅是三次逃票的記錄使他失去了(工作的機會),這些公司為什么把誠信看的這么重要?

 。2)在我們生活中,人們有時常常在不經(jīng)意中失去了誠信,然而當誠信被丟掉時,同時也失去了什么呢?

  3、小結

  是啊,正如同學們所說的一樣,人如果丟掉了誠信,即使有著聰明的大腦,出眾的才學,也會因為不被社會承認,他的才學機敏無法展現(xiàn),金錢榮譽無法獲得,可見誠信是人立足與社會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說的(出示孔子的話)——人無信不立。

  五、作業(yè)

  通過收集媒體中的相關報道,回憶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調(diào)查周圍人的方式,了解有關不誠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六、板書設計

  誠信是金

  人無信不立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2

  第四單元

  第一課學看平面圖

  教學目標:

  1.了解平面圖在生活中的用途。

  2.能看懂簡單的平面圖,認識平面圖中的方向及圖例,能在平面圖中找出某一地點的位置。

  3.學習畫簡單的平面圖,能認識顯示生活中處于相對空間位置的事物,并用簡單的圖形表示出來。

  課前準備:

 。ㄉ1.收集各種平面圖,嘗試自己閱讀,看看從平面圖中能知道些什么。

  2.去附近的公園、商店、醫(yī)院、社區(qū)、學校……等處去查看平面圖,并嘗試根據(jù)平面圖在實地走一走,看一看。

  3.彩筆

  (師)1.準備一張學生熟悉的.地方的平面圖

  2.準備一些寫有XX平面圖的卡片

  第一課時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說一說導入(謎底為地圖)

  1.猜謎語

  2.師出示準備的平面圖,請生說一說“它”叫什么名字?

  二、學生交流活動

  1.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說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平面圖。

  2.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各種平面圖,并簡單說明在哪里找到的。

  三、初識平面圖

  1.你問我答認識平面圖(學生根據(jù)自己想了解的平面圖的知識問小組同學,或者問老師)

  2.自由組合,結合實踐,研討怎樣看懂平面圖

  四、再識平面圖

  1.師出示學生熟悉地方的平面圖讓學生認指,說一說

  2.學生互相“考一考”

  3.課后延伸(請生到這個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第二課時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課前師將制作的卡片秘密發(fā)給幾位學生)

  1.師假設要去某個陌生或不太熟悉的地方,可以找我們認識的“誰”來幫忙呢?

  2.生拿著卡片走出來大聲說“我——(某平面圖的的名稱)來幫忙,并把卡片貼在黑板上。

  小結并導入下一個活動:(同學們現(xiàn)在都知道了平面圖可以給我們提供許多信息,有了它的幫助,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某一地方的概況,而且還可以找到我們要去的地方)正好,現(xiàn)在有二個小朋友遇到了困難,我們一起幫幫他們吧。

  二、幫忙設計游玩路線

  1.課件顯示放大的動物園平面圖(并配有二個小朋友的對話)

  2.學生分小組設計

  3.生匯報

  4.小組分角色模擬表演游玩的路線

  三、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如:指向標、動物圖畫圖例、藍色表示。。。為下節(jié)課自己繪制平面圖鋪墊)

  第三課時

  活動過程:

  一、明確任務(畫學校平面圖)1-2分鐘

  二、學生自由組合到操場上觀察、商討、確定小組畫圖的方案(師到各個小組指導,提建議)(10-12分鐘)

  三、討論:繪制校園平面圖有什么要注意的問題(回到教室,3分鐘)

  四、學生分組繪制平面圖

  五、各小組展示介紹

  六、(延伸:回家按圖向家長或其他的親人介紹學校的情況)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

  2、初步懂得風俗及文化的區(qū)域性特點。

  3、知道多姿多彩的風俗、文化是一個地區(qū)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4、初步形成批判地繼承家鄉(xiāng)風俗、文化的意識。

  教學準備

  1、督促學生在課前利用業(yè)余時間向長輩了解家鄉(xiāng)特有的風俗和文化,并搜集一些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民間傳說、民間傳統(tǒng)等故事。

  2、提前查閱一些相關的.文字資料。

  教學過程

  1、導入。讓學生閱讀并欣賞教科書第68—69頁的文字和照片及圖畫。從提問引入本課題的學習!巴瑢W們可能從電視、廣播及民間故事書里聽到或看到過一些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風俗和文化,請同學們把自己知道的說聽!

  幫助學生理解“鄉(xiāng)風鄉(xiāng)俗”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地方特有的生活習慣,就在家鄉(xiāng)人的生活中,就在家鄉(xiāng)人的一言一行里。

  2、說一說家鄉(xiāng)的風俗。“剛才同學們說了許多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風俗和文化,請同學們再來說一說,在自己的家鄉(xiāng)都有哪些獨特的風俗和文化呢?

  3、故事會!安煌貐^(qū)、不同民族的民間故事都滲透著一些地方的民間風俗和文化。下面我們開一個小小的故事會,請同學們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講聽,讓我們一起來分享。”

  4、討論。針對學生所講的故事,就其中滲透的一些民間風俗和文化展開討論,說一說為什么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會有不同的民間風俗和文化。

  5、。針對鄉(xiāng)風鄉(xiāng)俗中文明與封建迷信并存的實情,在時,強化相信科學、追求文明、拒絕封建迷信的意識,為以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家庭作業(yè)

  搜集一些有關家鄉(xiāng)風俗和文化的傳說或故事,并與同學互相交流。

【《品德與社會》教案】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案01-16

品德與社會教案06-19

《品德與社會》教案模板04-18

《品德與社會》教案五篇01-12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案03-17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案02-23

《品德與社會》教案(精選17篇)08-31

《品德與社會》教案(精選12篇)09-09

《品德與社會》教案(精選15篇)10-18

《品德與社會》教案六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