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3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是地球家園的重要資源;
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學探究目標:
學會搜集證據(jù),并能夠進行簡單的信息處理;
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3.科學態(tài)度目標:
能對事物產(chǎn)生一定的好奇心,對土壤中的動植物產(chǎn)生興趣;
能夠如實的描述土壤中的動植物,尊重事實,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意識;
學會傾聽,愿意分享,樂于表達,小組間做到團結合作。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能夠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認識,讓學生意識到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理解讓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教學準備: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鏡、鑷子、鏟子、記錄表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引入。
出示土壤的圖片
土壤是一種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們都能看見,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園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們經(jīng)?吹,但很少有人蹲下身來仔細的觀察過土壤。所以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動植物。(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土壤隨然在我們身邊,但大多沒有仔細觀察過土壤的世界,調(diào)動學生觀察土壤的興趣)
(二)觀察土壤。
1.每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進行觀察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帶著問題去觀察,有針對性的做實驗,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會有小生物和一些枯葉子
生2:觀察要仔細認真,有順序,細致到每一個角落
生3:放大鏡是放大一些小東西的,鑷子用來夾物體,鏟子用來鏟土,觀察土壤里的動植物
生4:在觀察中要認真仔細,不漏掉每一個角落,要按一定的順序,不要傷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設計意圖:讓學生猜測土壤中有什么,從而激發(fā)去挖掘的欲望,并讓學生能夠再說的過程中,組織好自己的語言,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項做補充。
2.觀察土壤并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邊觀察邊記錄讓學生及時留下觀察后的證據(jù),做匯報時有據(jù)可依)
3.匯報自己的觀察結果。
第二課時
(三)研討活動。
1.我們發(fā)現(xiàn)了多少種依靠土壤生長和生活的植物和動物
(設計意圖: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小組之間發(fā)現(xiàn)的種數(shù)可能會有所不同,認真仔細有序全面的小組會發(fā)現(xiàn)的比一般小組多一些,可以形成組間競爭,激發(fā)學生觀察的熱情)
2.描述周圍的土壤上生長著的植物和生活著的動物。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動植物和土壤的“關聯(lián)”的認識,即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認識,很多動植物都需要依賴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膠、木條、有機玻璃做一個扁的透明觀察盒,往觀察盒里倒?jié)M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濕潤。把蚯蚓或是螞蟻放到土上,再鋪一些嫩草和樹葉,觀察蚯蚓或螞蟻的活動。
(設計意圖:拓展活動有效彌補了學生不易觀察到的土壤下的動物生活情況。不同地區(qū)可以考慮“螞蟻工坊”這一材料替換,但觀察蚯蚓從觀察環(huán)境的真實性和觀察成本來看都更為適宜。)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這節(jié)課的教材選自教科版的小學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中的第七課。它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后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本課使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fā)現(xiàn)-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編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馬鈴薯的沉浮。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對沉浮條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通過實驗驗證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第三部分:推測與驗證。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讓學生理解物體沉浮與液體密切相關。最后是對本課的擴展。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①通過實驗探究發(fā)現(xiàn)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谧寣W生體驗“觀察-發(fā)現(xiàn)-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情感態(tài)度目標:
在活動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fā)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發(fā)現(xiàn)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難點:推測及驗證清水、鹽水的過程;引導學生自行設計驗證實驗。
二、說教學對象
五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物體沉浮的因素已經(jīng)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jīng)驗,對于物體的沉浮有一定的聯(lián)想。在以往的實驗中,他們還積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維方法。
三、說教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但學生不能自己盲目地過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根據(jù)《新課程標準》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水槽里的馬鈴薯進行觀察、研討、推測、驗證,以及進一步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guī)律的本領。為了能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發(fā)現(xiàn)法、實驗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采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fā)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yǎng)技能技巧。
四、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ㄒ唬﹦(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
1、準備兩個的水槽, 教師拿起一大、一小的兩個馬鈴薯,問:“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 ”
2、學生討論、猜測,教師動手演示實驗。
3、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水槽中的液體也是也是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ǘ┙M織探究活動,得出探究結論。
。1)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
1、 鼓勵學生討論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們是不同的液體。
2、 引導學生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水。
3、 驗證實驗:在清水中慢慢加鹽。
4、 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馬鈴薯可以上浮是因為在水中溶入了鹽。
。2)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
1、 學生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鹽就可以使馬鈴薯上浮呢?
2、 用量筒分別從兩個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體,放在天平上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同體積的鹽水比清水重,因而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
3、 通過不斷的探究實驗,推理出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此過程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所在,學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水,因此,我放手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猜一猜,動一動手。在這一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都能獲得一個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歷”,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科學》是一門強調(diào)“做”的學科,在這一探究活動中,我讓學生通過“做”去獲得要掌握的知識,從中體會到,科學并不神秘,動手“做”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同時,我還對教材進行了挖深研究,引導學生推理出另一個重要的結論。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nèi)涵,深化了他們的探究活動,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ㄈ⿺U展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科學、用科學熱情。
1、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分層漂浮實驗、銅砝碼在水銀中漂浮的實驗。
2、師生共同介紹死海的有關奇特現(xiàn)象。
3、利用“加鹽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死海的奇特現(xiàn)象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使學生看到這一奇觀之后,萌發(fā)用科學的熱情。接著讓學生課后思考,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qū)嵺`,由課堂走向社會。
板書設計: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相同體積時:鹽水重 浮力大
清水輕 浮力小
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浮力越大,越輕浮力越小。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以下的板書,簡潔明了地概況了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讓學生一目了然,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說教學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所以評價時,我不是過于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yōu)劣,而是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jīng)驗與教訓。本節(jié)課的評價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 “組織探究活動,得出探究結論”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采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所作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學會發(fā)現(xiàn)自我、欣賞別人。
回放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中時,給科學教學活動帶來無限生機,更可以感受到小組合作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也許,這就是新科學課程的魅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進行對植物的觀察活動之后,進而發(fā)展為對動物的觀察!段伵!芬徽n是學生真正觀察小動物的起始課,學生還是第一次學習觀察小動物、描述小動物,學生對它們的觀察停留在只注意某個部分的細節(jié),還不知道怎么樣從整體到局部地去觀察一個小動物。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蝸牛的過程,建構自己對蝸牛的認識。同時,培養(yǎng)并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開好了這個頭,為后面對螞蟻、蚯蚓的觀察等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部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顏色、身體構造等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chǎn)生相應的反映,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nèi)來躲避危險。
。3、蝸牛利用腹足爬行,做波浪狀的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2、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和體驗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按照科學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并做好觀察記錄。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并做到不傷害小動物,注意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蝸牛,初步了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運動方式。
教學難點:教會學生觀察小動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放大鏡,記錄本和筆。
第三部分:教學過程
1、激發(fā)情趣,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喜歡蝸牛嗎?那我們就一起與它玩一會兒吧!”
預設: 對于孩子來說,喜愛小動物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這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設計意圖:確定觀察任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學生在和蝸牛玩的過程中,對蝸牛進行了無意的觀察。
師:“同學們對蝸牛這么感興趣,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預設; 蝸牛有牙齒嗎?蝸牛喜歡吃什么?蝸牛有眼睛嗎?長在哪?蝸牛怎么爬的?
設計意圖:我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加以梳理,形成幾個問題的區(qū)域:如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殼的觀察、蝸牛運動的觀察等。
2、制定計劃,自主探究
師: “你們小組打算怎樣觀察蝸牛呀?”
預設:這時學生運用己有知識,調(diào)動各種感官觀察蝸牛,如:看看蝸牛身體的顏色、聞聞蝸牛的氣味、摸摸蝸牛的殼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想出多種辦法、運用各種工具進行觀察。進一步設計在觀察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你們小組怎樣分工合作呀?”“你們需要哪些工具呀?”“怎樣做才能不傷害蝸牛”等。
師: “誰來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預設:1、蝸牛身體的觀察:蝸牛頭部、腹部、尾部,頭部的眼睛、觸角、嘴的觀察。2、蝸牛運動的觀察:蝸牛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 3、蝸牛爬行的痕跡:教學中會有二種情況,先發(fā)現(xiàn)粘液,再發(fā)現(xiàn)粘液是蝸牛爬行過和痕跡;或者先發(fā)現(xiàn)蝸牛爬行留下的痕跡,再發(fā)現(xiàn)痕跡原來是蝸牛分泌的粘液變成的。從觀察和思維發(fā)展的水平說,前者的要求高一些。找到痕跡與粘液的聯(lián)系后,很自然地會產(chǎn)生關于粘液的問題,蝸牛分泌的粘液對它有什么用?
設計意圖:在觀察方法上,包括了用放大鏡觀察、按一定順序觀察,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觀察的內(nèi)容。在教學中,重在讓學生經(jīng)歷這樣的按一定順序觀察,初步了解其外形構造,生活習性及運動方式等。在觀察蝸牛運動時,引導學生“輕輕碰觸”,從愛護動物的角度,這是最好的契機。
師:蝸牛這么可愛,你想和它做朋友嗎?你準備怎么照顧你的朋友呢?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利用本課的學習方法繼續(xù)進行觀察由課內(nèi)引向課外,學生掌握了本課所滲透的這種學習方法,養(yǎng)成了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具備了終身學習的能力。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說課稿06-22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02-17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02-24
小學科學說課稿7篇01-22
小學科學說課稿五篇01-18
小學科學說課稿6篇01-04
小學科學說課稿六篇01-05
小學科學說課稿八篇01-05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六篇01-13
精選小學科學說課稿三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