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課標與教材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選自人教版(20xx版)地理1第五章第二節(jié)《土壤》這一節(jié)中的第二個框題。土壤是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綜合體,也是聯(lián)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土壤與自然環(huán)境其他要素相互關系的介紹,引導學生較為綜合地認識自然環(huán)境。教材首先整體說明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次分段詳細介紹每種因素如何進行影響,并配有相應圖片,最后介紹人類活動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本節(jié)內容綜合性較強,也較為抽象,需要通過圖片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初步形成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的觀念。
課程標準中對本節(jié)課的要求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這條課標要求學生需要通過觀察找到符合要求的土壤剖面或土壤標本,簡單分析闡述各成土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且重在說明影響結果。根據本條標準,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結合相關圖片、視屏等資料,說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解釋常見的土壤現象。
2、通過小組根據資料討論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提高資料分析、團結協(xié)作,交流互助的能力。
3、明確人類活動與土壤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土壤這種資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樹立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地協(xié)調的觀念。
根據課標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學情與教法
對于土壤,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對其都有感性認識,也能夠意識到與植物生長或農業(yè)生產有著密切關系,而對于土壤在整個地理環(huán)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則比較陌生,尤其是土壤具體的形成過程,學生們之前也并未接觸過相關知識。因此,我會采用直觀式教學的方式,通過展示大量土壤形成多成的圖片、視頻等,幫助學生理解土壤形成的過程,進而分析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學生對較為抽象的部分自然因素還不能完全進行自主分析,故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解決這一難點。
總的來說,本節(jié)課與實際聯(lián)系較為緊密,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土壤標本,或者條件允許,也可以帶學生到郊外實地觀察土壤剖面,增強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運用理論知識解釋實際現象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我將采用設疑導入的方式。上課伊始提問學生們每逢月底,我們總會看到一個新詞出現,它就是“吃土”。大家知道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嗎?那大家又知道土是怎么來的嗎?設置疑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知識回顧
新課教學之前我會先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分別學了哪些土壤,然后與學生共同總結根據不同的土壤劃分依據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土壤。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舊知的方式,幫助學生簡單溫習之前所學知識內容,并結合不同土壤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內容,體現知識的聯(lián)系性。
2、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首先,我會出示《土壤成土過程示意圖》,引導學生仔細觀看并思考:為什么土壤各不相同?土壤發(fā)生的物質基礎是什么?
然后,組織學生觀察圖片并得出:成土母質是指巖石的風化產物,是土壤發(fā)育的物質基礎,它導致土壤各不相同。當巖石破碎后就會成為成土母質,經過植物在成土母質中扎根,促進了土壤的進一步發(fā)育,并增加了土壤的有機含量,之后通過降水不斷滲透到土壤深處,促使土壤進一步發(fā)育。因此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yǎng)分,影響土壤質地。
之后繼續(xù)展示《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環(huán))示意圖》,詢問學生: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經過還有什么因素影響了土壤的形成?它又是怎么影響的?并得出生物是影響土壤發(fā)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能夠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形成腐殖質,促進富集營養(yǎng)元素,進而影響土壤性質。
最后會讓學生們以地理小組的方式,參照以上學習方法,結合給出不同氣候下土壤類型圖、山頂到山底的土鏈分布示意圖以及土壤發(fā)育時間序列示意圖等資料,自學還有哪些因素影響土壤的形成?他們分別是如何影響的?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引導并選出小組代表進行結論分享,最后綜合各方面想法,得出結論:氣候的分布規(guī)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規(guī)律,其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參與母質的風化,水熱狀況直接影響礦物質的分解與合成及物質積累和淋濕;二是控制植物生長和微生物活動,影響有機質的積累和分解,決定養(yǎng)料物質循環(huán)的速度。地貌對土壤發(fā)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地貌可以影響坡度、坡向進而影響水熱組合。在自然狀態(tài)下一般100年到1000年會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
【注意事項】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要注意讓每一個學生暢所欲言,避免一個學生的個人思考代替其他人的思考。通過多幅圖片呈現知識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多角度分析其成因,養(yǎng)成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3、土壤形成的人為因素
教師提出疑惑:除自然因素外,人類活動是否也會對土壤產生影響?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通過師生探究最終得出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也極為深刻。土壤受人類長期耕作、培育,會形成利于農業(yè)生產的土壤。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設置,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探索發(fā)現的精神并培養(yǎng)學生們的綜合思維,多角度分析問題。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在新課教學完之后,我會充分利用課堂資源,讓同學們結合本科所學解決課后活動題“解釋常見的土壤現象”。學生們通過運用新知可得出三種土壤現象的主導因素分別是:成土母質、氣候、地貌。其中紫色土是由紫色砂頁巖作為成土母質,逐步發(fā)育而來,紫色土是在頻繁的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下形成的;北方由于氣候淡熱、干燥,一年較多時間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動,因而土壤有機質礦質化分解受到阻礙,有機質保留土壤中;而南方恰恰相反,氣候濕熱,一年中大多時間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動,因而土壤有機質大量被礦質化分解,保留于土壤中的有機質較少;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發(fā)育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征,越往邊緣顆粒物越細;發(fā)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石塊較多。
【設計意圖】運用本課所學解決實際問題,既能在課堂上檢測同學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也能夠讓同學們意識到地理就在身邊,要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且根據不同地區(qū)土壤不同,形成區(qū)域認知。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內容。
作業(yè):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在當地采集土壤樣本并查閱相關資料,分析土壤的形成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共同總結,回顧知識點,達到對知識的再次鞏固;利用查找相關資料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從生活著手養(yǎng)成學生們用地理思維考慮問題的習慣,并運用本節(jié)課知識進行實踐,提升地理實踐力。
四、板書設計
【《形成土壤的影響因素》說課稿】相關文章:
影響價格因素說課稿02-12
《影響價格因素》說課稿12-29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說課稿07-07
《雨的形成》說課稿01-31
《山地的形成》說課稿11-05
《溶液形成》說課稿12-28
《土壤的成分》說課稿06-24
溶液的形成說課稿05-26
風的形成說課稿05-20
《我們周圍的土壤》說課稿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