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 推薦度: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通用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議論文。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議論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課程標準》中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敵方的論調(diào),在以大量事例對敵方錯誤的論調(diào)進行無情的鞭撻基礎(chǔ)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論點,進而進行了論證,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語文熏陶的極好文本。
我們的學生對“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盡量避免空洞的說教,只充當導演的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也就是要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主導”的教學理念,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
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學習議論文的寫作特點及本文的駁論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討論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二、說教法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議論文,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聽讀法、討論法、欣賞感悟法進行教學。
聽讀法:聽讀可讓學生理會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理解文章情感。
討論法: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欣賞感悟法:歷史已成過去,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絕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環(huán)節(jié)我將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感悟,引導他們樹立信心。
三、說學法
本課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即“積極的.說——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指導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四個環(huán)節(jié)感受文章所體現(xiàn)的自信心,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能力。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
四、說教學程序2~skI
。ㄒ唬⿲7z
1、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將在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松花江》營造氛圍。
設(shè)計意圖:歌曲《松花江》是一首悲壯的歌曲,播放這首歌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愛國情懷的印象,從而引導學生“積極的說——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
2、了解時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題,在教本課前,我將播放一些歷史畫面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ǘ﹥(nèi)容分析D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我將用多媒體展示提示學法,即“積極的說——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積極的說
對于以前學過的重要知識,學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樣了,這節(jié)課是個很好的檢測機會。上課時,我馬上創(chuàng)設(shè)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面帶微笑的走進教室,多媒體展示魯迅先生的相關(guān)圖片,然后虛心的問大家:“同學們,我很想知道魯迅的相關(guān)知識,你們能夠告訴我嗎?”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默默地看
感情的積蓄,潤物無聲,無聲的看總是積聚感情的最好辦法。因此讓學生們默默地看,靜靜地積聚感情,是幫助學生了解背景,培養(yǎng)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圖片時,我將適時地播放一些背景音樂,為課堂營造一種氣氛。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仔細的析
如何幫助同學了解課文,分析議論文的主要特點,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本節(jié)課我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仔細的分析課文結(jié)構(gòu)以及結(jié)構(gòu)。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勇敢的寫
作為有自信力的中國人的子孫,在學過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礎(chǔ)上,我將設(shè)計一個環(huán)節(jié)積極引導學生把心中的想法寫出來,培養(yǎng)學生寫的能力。
(三)布置作業(yè)
略(見課件)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 2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選自《且介亭雜文》,寫于1934年九一八三周年之際,屬于魯迅的后期雜文。這篇雜文針對當時抗日前途悲觀失望的論調(diào)提出義正辭嚴的批判,既猛烈抨擊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國民黨反動派,又熱情歌頌了英勇斗爭的中國人民,對中國前途充滿信心。文章短小精悍,對敵人的諷刺犀利如刀,對中華兒女的歌頌熱情似火,能充分顯示出魯迅雜文的語言風格。
學習目標
1、了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抓住對方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有理有據(jù)的駁斥。
2、朗讀品味,體會尖銳犀利、富有戰(zhàn)斗性的語言特點。
3、學習作者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
教學方法
教學本文,要指導學生多多誦讀,從寫法和語言兩方面突破。首先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礎(chǔ)上,理解駁論文的思維流程,深層討論課文意蘊,體會駁論文的特點;其次組織學生品味語言,揣摩關(guān)鍵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魯迅雜文尖銳犀利,富有戰(zhàn)斗性和嘲諷意味的語言特點。
課堂上采用誦讀、品讀、圈點勾劃、討論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用心感知,深入體驗,反復品味,思考探究,最終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九·一八事變?nèi)苣曛H,距今70年了,文章又是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寫的,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文章思想深邃,語言簡練,學生了解魯迅的作品風格,對深入理解文章大有裨益,不妨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或其他途徑搜集課文和作者的有關(guān)背景資料。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個單元我們從《雪》一文中讀到魯迅先生象北方的雪一樣有著不屈服于黑暗現(xiàn)實、獨自抗爭、頑強奮斗的精神。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再次聆聽先生的教誨。
。ㄓ蓜倢W過的魯迅先生的文章導入,學生印象深刻,便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介紹時代背景及駁論文的有關(guān)知識
學生介紹,老師補充。
1、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nèi)苣曛。中國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nèi)悲觀論調(diào)一時甚囂塵上。當時資產(chǎn)階級《大公報》發(fā)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針對這一觀點,魯迅先生憑著對社會現(xiàn)狀的洞悉,發(fā)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
2、議論文從論證方式上看,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fā)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論點,即先舉出對方荒謬的論點,然后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荒謬與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通過批駁論據(jù)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jù)是支撐論點的,論據(jù)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問題,論點和論據(jù)之間必有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jù)與論點之間無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即所持論據(jù)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不能由論據(jù)推出。
。ㄒ驗閷W生是第一次接觸駁論文,所以有關(guān)知識老師一定要講清楚、透徹才能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分析課文)
三、檢查預習
疏通字詞。
讀一讀,并挑選較難寫的字寫一寫。
玄(xuán)虛慨(kǎi)嘆誣(wū)蔑(miè)誆(kuāng)騙
。▁ǐng)悟搽(chá)渺(miǎo)茫脊梁(jǐ)
懷古傷今自欺欺人為民請命
(識記生字詞是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任務之一,應培養(yǎng)學生扎扎實實地記憶,認認真真地書寫,自覺積累的習慣。)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朗讀全文,思考問題,并在文中勾劃:
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依據(jù)是什么?
。ㄒ龑W生多誦讀,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去感知、領(lǐng)悟、理解、把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在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jù),在朗讀思考中明確答案。)
第1題:對方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之所以以為他是錯的,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lián)”,從未相信過自己而現(xiàn)在又求神拜佛,則是自欺了。
第2題: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xiàn)在的'事實為證。
五、精讀課文,討論探究
根據(jù)老師所講的有關(guān)駁論的知識,細細品讀課文,談談作者用什么方法駁倒對方的觀點的。
(四人小組討論探究,建議學生多讀重點段落,結(jié)合具體段落作出分析,提倡各抒己見,使學生在多種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對課文的認識。)
明確作者用兩種方法來駁斥對方觀點:
1、用駁論證的方法直接批駁,
第3至5段,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jù)是事實,是“真”的,但通過分析事實,發(fā)現(xiàn)對方說的不是自信力的問題,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jié)論。指出對方論據(jù)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直接批駁。
2、從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觀點與對方觀點針鋒相對。證明了這個論點的正確,等于宣告對方觀點不成立,是間接駁斥對方的論點。
7、8兩段熱情歌頌從古到今許多有自信力的“中國的脊梁”,用事實證明了“有并不失掉自信的”中國人,間接批駁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錯誤論調(diào)。
六、品味關(guān)鍵語句,體會語言魅力
問題:這篇文章戰(zhàn)斗性語言表現(xiàn)在哪里?
。ū疚恼Z言尖銳犀利,富有戰(zhàn)斗力,代表了魯迅雜文的語言風格,因此應引導學生自由選讀,舉出一些典型語句,通過聲請并茂的朗讀,體會魯迅先生的情感,品味、分析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要注意結(jié)合課文的感情基調(diào),讀出句子節(jié)奏——輕重、快慢、高低等語速語調(diào)的變化。)
例如,在文章開頭,“總自夸著‘地大物博’ ”、“只希望著國聯(lián)”、“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充滿著嘲諷意味!翱偂,表現(xiàn)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樣子;爸弧保描繪了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刻畫了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U廡┘餿衿美鋇撓镅裕栩栩如生地畫出了悲觀論者的臉譜,給讀者留下深刻∠?nbsp;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仿擬等修辭方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擬,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顯出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shù)。僅僅改動一個字,就將反動當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難忘。
七、小結(jié)
這一節(jié)課,我們充分感受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洞悉先機,發(fā)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同學們,當這一切過去,你們將是第一,你們將成為“新中國的脊梁”,相信自己,你們將贏得勝利,創(chuàng)造奇跡。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 3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結(jié)構(gòu)謹嚴、波瀾起伏的藝術(shù)特色。
2、學習魯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增強民族自信心。
重點、難點:
1、重點:反駁論證的方法(間接反駁)
2、難點:文章所表現(xiàn)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領(lǐng)會。
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過程
1、基礎(chǔ)知識
⑴了解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nèi)苣曛。當時,有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diào),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魯迅這篇文章,就是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diào),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寫的。熟讀課文,對文中的一些句、段的深層含義和所隱指的具體內(nèi)容,要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切體會。
、普莆障铝性~語:
玄虛渺茫誆騙懷古傷今為民請命
2、技能訓練
、庞懻摲治
、僬页鰧Ψ降恼擖c和論據(jù),討論它們的關(guān)系是否成立?
②魯迅是如何駁斥論敵的論點和論據(jù)的?
、圩髡叩恼擖c什么?它是如何樹立起來的?
、芪恼轮械膸滋帯爸袊恕眱(nèi)涵是否相同?
、菽男┤丝煞Q是“中國的脊梁”?為什么稱為“中國的脊梁”?
、崎喿x理解
揣摩課文開頭的.兩段話,回答后邊的問題。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①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誤論點?什么論據(jù)?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谖闹蟹磸统姓J“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保?牒笪牡吶?杏惺裁垂叵?
二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抓住了它,就能擊中其要害。聯(lián)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論據(jù)不能證明其論點為“突破口”?
、前唇沂緦Ψ街囌`、直接反駁、間接反駁(正面立論)、作出結(jié)論的逐層推進,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
、扔懻摚
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diào)“中國的脊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 4
一、 導入新課:
莎士比亞說:“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苯裉煳覀兝^續(xù)學習特定時期魯迅先生如何批駁那些不自信的言論——《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
二、 復習提問:
1、 通常寫駁論文批駁對方有哪幾種方式?
2、 解釋:懷古傷今: 渺茫:
三、展示目標:
1、了解駁論文及其寫法(駁論證),品味文章語言特色;
2、學生會寫簡單的駁論文;
3、培養(yǎng)學生自信品質(zhì),使其正視困難與挫折
四、自學設(shè)計:
1、 學生讀課文自學;
2、 討論回答問題:(出示自學問題)
。1)、作者要批駁的一方的論點、論據(jù)分別是什么?
。2)、作者分幾步去批駁對方的言論的?有論據(jù)嗎?
。3)、如何理解課文最后一段?看看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4)、玩味句中加點的詞,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總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國聯(lián)……一味求神拜佛……
3、自學指導及情況反饋:教者提問學生回答,不完整時再叫學生補充。
五、點播、精講:
1、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論據(jù)略)
2、分兩步:先直接反駁,再間接反駁。論據(jù):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脊梁”,古代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F(xiàn)在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
3、作者對如何考察自信力的有無,指出了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比喻。
4、“總”寫出了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姿態(tài);
“只”寫出了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一味”寫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嘴臉。
六、小結(jié):
本文作者針對當時有些人散布中國人對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觀論調(diào),進行了有理有據(jù)的駁論,明確了中國人的`絕大部分沒有失去自信心,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現(xiàn)出作者立場堅定,愛憎分明,一顆赤誠的愛國心。
七、課堂訓練:
1、 注音:
玄虛( ) 前仆后繼( ) 誆騙( ) 誣蔑( )
2、填空:
魯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 家 ________家,____ 家。他的一生留下了800多萬字的作品,有散文集《 》,小說集《 》、《 》,詩歌集《 》,尤其是他的雜文語言潑辣、犀利,富有諷刺意味。我們本期已經(jīng)學過他的小說《 》。
3、 抓住突破口,學寫短小駁論文。
參考話題:(1)、如今有了計算機,沒有必要練字了。
。2)、網(wǎng)絡上知識豐富,學生經(jīng)常上網(wǎng)有利于開闊視野。
。3)、滴水不絕可穿石。
。4)、繩鋸木斷。
八、布置作業(yè),安排下堂預習內(nèi)容;
1、練習(二);
2、全面復習第四單元,整理本單元一覽表。
魯迅先生的作品語言比較晦澀,用詞精辟,結(jié)構(gòu)嚴謹,學生不易理解,而本文批駁的又是論證過程,教后經(jīng)本人詢問部分學生還是未吃透,以后要多花氣力引導他們認識作者嚴密的論證,孰能生巧,見得多了學生定會輕松理解。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 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魯迅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樣以一個階級論者、以一個共產(chǎn)主義者的眼光來對敵人和有害事物的迎頭痛擊,并大張伐撻,從而置敵人于死地。
(2)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切體會文中的某些語句、文段的深層含義和所隱指的具體內(nèi)容。
(3)認識并初步學習雜文這種文藝性論文,理解魯迅的雜文的社會作用和實際意義。
(4)認真領(lǐng)會魯迅雜文的強大說服力及其嚴密的邏輯性。
(5)通過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樹立并具有堅定的民族自信心。
教學重點:
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shè)計:
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人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 魯迅 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fā),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解釋下列詞語: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誆騙:用謊話騙人。
懷古傷今:懷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為民請命: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zhì),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jù)、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論證層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擺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jù)。
第二部分:批駁敵論。
第一個層次(3—5自然段)駁論敵論論證;
第二個層次(6—8自然段)駁敵論論
第三部分:號召廣大中國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學習,積極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四、閱讀第1、2段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論論點?什么論據(jù)?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明確]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謬論論據(jù):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現(xiàn)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
(2)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原文的批判有什么關(guān)系?
[明確]有著前后照應的關(guān)系。
五、閱讀文章3~5段,思考: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抓住了它,就能擊中要害。聯(lián)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淪據(jù)不能證明論點為“突破口”?
[明確]因為謬論論據(jù)都是被作者給予肯定的事實,謬論論點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確,那么要想駁斥這——觀點,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對方的論據(jù)與論點之間沒有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即駁論證了。
六、總結(jié)、擴展
本節(jié)課著重分析了課文的逐層推進的論證層次,找出了謬論論據(jù)和論點及駁斥方式。
七、布置作業(yè)
繼續(xù)閱讀課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觀點。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相關(guān)文章: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01-07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說課稿06-20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09-21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04-20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優(yōu)秀02-10
《力》說課稿12-20
力的分解說課稿11-15
力說課稿(精選10篇)04-30
二力平衡說課稿12-09
力和運動說課稿12-26